❶ 教學中老師採用了哪些方法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
歷史學是反映過去的客觀事實,而這種客觀事實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過實踐去感知,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教的枯燥單調,學生學的乏味無趣,達不到預期效果,提高不了課堂教學效率。主客觀因素,導致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何改進和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長期從事初中歷史科教學,就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談談我個人的做法和體會:
一、塑造良好的教師人格魅力
教師的學識水平、知識能力、個性情趣、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融鑄成的教師人格魅力,是教師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師人格的魅力來源於淵博的知識和過硬的教育能力
具備這一條件的老師不但能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餘,而且善於處理、協調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創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馬克思說:「性格是環境的產物。」從這樣的老師身上,學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響,受益終生。
(二)、教師人格的魅力來源於善良和慈愛
在老師心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老師的天職,我們老師要胸懷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氣各不相同、興趣愛好有差異的所有學生。老師不僅是學生良師,而且是慈愛的長者,更是學生的知心朋友,老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更要把學生的喜怒哀樂、寒暑冷暖放在心間。
(三)、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對學生的信任與寬容
老師在課堂上不應一味地灌輸、包辦代替,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師是指導者和引路人,從不把學生看做是知識的容器,沉重是社會中活生生的人,有他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們。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了解愈深,愛之愈烈。其次對學生的關懷要落到實處,以此形成一種學生尊重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新型師生關系。
(四)、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
老師不是僅僅把教師這個職業看成謀生的手段,而要毫無私心雜念的投入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理想,並能從中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教師應以自己的真誠去換取學生的真誠,以自己的正直去構鑄學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純潔去塑造學生的純潔,以自己的美好去描繪學生的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
(五)、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永不滿足的執著追求
老師始終用勝不驕敗不餒的形象去感召學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敗面前,老師要做當之無愧的強者,不陶醉於成功之中而不思進取,更不會沉溺於暫時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我們老師要學會反思,從反思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確立新的奮斗方向和人生目標,用勤奮和智慧澆灌出更豐碩的成果,實踐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老師,必須首先做一名充滿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二、教師角色應由重知識結論的灌輸者轉換為重學習過程的謀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轉變教師的角色。「重結論輕過程」是傳統教學中十分突出的問題。傳統的教學的主要活動就是講述、板書和布置練習。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把學生看成了接受器,課堂中的問答多半是復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師充當了知識和結論的灌輸者的角色。
在新課程要求下,教師的角色已不再是結論的灌輸者,而是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在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發揮的同時,對教師「主導「的要求更高了。就歷史課而言,如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如何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提出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並能積極尋求問題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學」,把教學過程變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使教師自身由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從凌駕於學生之上的講台上走下來,和學生融為一體,共同活動,消除師生間的距離感,使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個性與才能;如何使班級、小組合作和個體學習各環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達到促進人的發展的目的,這都需要教師的精心策劃和組織。
如在學習《金與南宋的對峙》時,課前預習1、你知道多少岳飛的故事?你知道岳飛《滿江紅》嗎?2、南宋有岳飛、韓世忠等歷史名將,為何北伐不能勝利呢?這兩道預習題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和啟發他們分析思考能力,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僅僅靠教師灌輸的學習的被動局面。上課時在沉鬱激越的《滿江紅》背景下,學生的情緒異常激昂,他們急於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飛的故事與同學們分享,有的學生還拿來了在將軍山拍攝的岳飛「還我河山」的圖片。教學中師生互動得到很好的體現,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有的提出:「老師,不是說落後就要挨打嗎?可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均落後於北宋的金為什
么競能滅宋呢?」學生們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激烈的討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辯能力。這樣的課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表現了學生豐富的創造力,個性得到極大的張揚,也達到了教學目的,完成教學要求。
中學歷史教學面臨許多根本性的挑戰,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師從傳統角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這是提高課堂效率成敗的關鍵。
三、教師應加強內在素質,以便拓寬知識面,提高效率
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肯定會覺得乏味,難以聽懂,甚至不想學,也就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面,才能在課堂上發揮。上課時多穿插一些內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關的一些內容,這樣就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成生動有趣。所以教師應多學習,多看一些參考資料和跟本學科相關的科目,以增長知識面,開闊視野。教師一定不能只滿足現有的知識,時代越發展,要求教師要有越高素質。我們千萬不能象毛澤東同志筆下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經常的給自己充「電」。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一課,講到「紅軍飛渡瀘定橋」時書本中沒有提到指揮這一戰役的是誰,教師就應當通過閱讀一些資料,才懂得是福建閩西長汀籍的楊成武上將,課堂中應當指出,而且還可穿插其它介紹。這樣一來使學生更加註意,同時也覺得更趣味,使得乾巴巴的幾個字,拓展開來。
四、教師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教學的問題相當程度是語言的運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藉助於語言來向學生傳播知識。所以教師要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所以教師除了有內在素質外(即人們常說的「內才」)還需有過人的「口才」。以致上課時能充分發揮,講起來口齒伶俐,滔滔不絕,形象生動,講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師上課「語無倫次」,學生學得眉頭苦皺,影響課堂效果。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第6課中《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中講到「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這一問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語言表達能力,講清「中國為什麼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要從當時復雜的形勢來透析,說明清楚國民黨內部親日派何應欽的企圖,如何想奪取統治地位,同時中國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最後如何迫使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的主張。教師要把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語言,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指人對事物的特殊認識傾向,是人的認識需要情緒表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誇美紐斯也曾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教學中由於人類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學習興趣和願望,能最大地激發內在動機,特別是個人的興趣常常是影響各門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因素。
現行的歷史教材中,每一課都有「課前提示」,它不僅具有導入新課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多種功能,所以教師要特別重視和合理運用「課前提示」。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課,我都注意使用「課前提示」把課前提示設計成一個個問題,邊講邊問,從而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神聖抗戰的開始》時,我把課前有關提示設計成下列問題,「盧溝橋事變是怎麼回事?它標志著什麼?在民族危急的緊要關頭,蔣介石是否同合作建立統一戰線?中國是否能粉碎日軍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後再問:「想知道這些有趣的問題嗎?答案就在這一課里。」這樣一來,既能指出這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以製造懸念,埋下伏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尋求正確答案,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六、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現行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圖表量的增加。書中配有相當數量的圖表,有歷史地圖、表格、歷史、漫畫等。圖表是教材為學生提供的直觀教具,具有培養學生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理解力、記憶力、創造力和表達力等方面的功能。歷史知識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過去性。這一特點給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面帶來很大的困難,而藉助文中的圖表去認識歷史,引導學生神遊歷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時代脈搏的跳動,是學習歷史的便捷途徑。在講到《紅色政權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書中的「圖表」這課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許多人的吸吮》的漫畫、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農民受到地主貪官、污吏、劣紳、軍閥、土豪、帝國主義者等人的剝削和壓迫,被榨取了血汗、變成一個骨瘦如柴的農民。文中的《當時架在農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謠:租子重、利錢高、苛捐雜稅像牛毛」,反映了農民所受的剝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當時農民很少土地,而且絕大多數沒有土地的情況,這些圖表和文字部分,進行形象而又具體的分析講述,既可加深學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國為什麼要進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見不少「圖表」既生動又深刻;若能充分利用,利用得當定
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七、利用中學歷史巧記速記法激發學生興趣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特意歸納巧記速記歷史知識的方法。准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但對於沒有入門的同學來說,歷史知識紛繁復雜,千頭萬緒,簡直無從下手。其實這里邊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後可以既記得准、又記得狠。我總結了幾種方法,如果學會用活,做到舉一反三,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頭法。抽出核心字(多為首字),串在一起,押韻更好,然後多念幾遍即可。
例1.清朝最後的九個依次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記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簽定的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中國第一批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由南向北),記為「廣廈福寧上」。
(二)、諧音法。基本方法同「字頭法」,只不過要精選核心字及其諧音,使其既押韻,又有一定生動的意義。
例: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丁日昌,編為「新(欣)翻(藩)譯(李)坐(左)洞審(沈)日昌」。
(三)、奇特聯想法。聯想越奇特,記憶越深刻,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例:軍閥割據時,馮國璋、曹錕、段祺瑞控制的地盤及其支持者可聯想為「曹錕靠在一棵日本梨樹(直隸、江蘇)上餓(湖北)得快乾(贛)了,段祺瑞端著一大碗(皖)鹵(魯)面(閩),這(浙江)應(英)該很美呀。」
(四)、歌謠法,即以「核心字」為基礎,通過反復挑選排列,使之成為形式對仗,合則押韻的順口溜,最適於記年代。
例: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國民黨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編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國民黨一大24、1」。
(五)、排比法。即認真分析歷史事物,從中歸納提煉出或連續或對仗的「核心詞」,作為記憶的載體,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適用范圍很廣。
例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強迫清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有5點,可總結為「三外一賠一開」。賠款和開口岸是近代絕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有的內容。「三外」指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外國船(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1927年中共三大起義的意義,可總結為「三個第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建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支。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
八、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實踐性、主體性、綜合性、多樣性等特點。各種有益的活動有利於學生接觸人生、接觸社會、吸收信息、增長知識,有利於學生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做事、學會創造。
課外活動具有課堂教學難以具備的優勢。課外活動吸引眾多學生走出課堂,面向實際,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課外活動形式靈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有助於開展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工作。課外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個體社會化的能力,如社會交際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課外活動強調手腦並用,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又有利於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此外,課外活動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課外活動給學生一片自由馳騁的天地,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可以開展多姿多彩的班團隊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傳統節日、紀念日的教育活動等。
開展好課外活動,要防止流於形式和產生隨意性。因而,學校對開展課外活動必須加強管理,統籌管理。開展好課外活動,必要的物質設備是不可少的,學校應加大投入,不斷增添相關設備,改善開展課外活動的條件。現在,不少人已經認別到必須把課外活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把學生引進課外活動的樂園實在是當務之急。
除課堂外,在課余時間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以促進第一課堂,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能力,以提高課堂效率。例如舉行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歷史教學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不斷變換教學方法,靈活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即使是一堂課也可以應用多媒體信息傳遞,活躍課堂氣氛,保持和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上所談僅僅是本人在教學中一些嘗試,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給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課題,因此,如何上好一門課,有待於今後永無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實完善,這樣才能真正地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❷ 課外活動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課外活動的任務在於根據自身的特點組織和指導學生的課餘生活,積極促進專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屬學生的獨創性、個性。
課外活動的獨特教育作用:
①充實學生的生活,擴大學生活動領域,密切學生與聯系。
②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造才能。
❸ 課外活動有哪些
有打籃球、踢足球、春遊、朗誦比賽、跳繩、運動訓練、丟手絹、打乒乓球、打羽毛球、運動會、唱歌、跳舞、班級體育聯賽等。
1、打籃球
打籃球是一種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但需要參與者快速奔跑、突然與連續起跳、敏捷反應與力量抗衡的運動。
通過參與籃球運動,既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使個性、自信心、審美情趣、意志力、進取心、自我約束等能力都有很好的發展,也有利於培養團結合作、尊重對手、公平競爭的道德品質、
2、丟手絹
丟手絹,又叫丟手帕,我國傳統的民間兒童游戲。開始前,准備幾塊手絹,然後大家推選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蹲下。
游戲開始,被推選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外行走。丟手絹的人要不知不覺地將手絹丟在其中一人的身後。
被丟了手絹的人要迅速發現自己身後的手絹,然後迅速起身追逐丟手絹的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奔跑,跑到自己的位置時坐下,如被抓住,則要表演一個節目,可表演跳舞、歌謠、講故事等。
3、班級體育聯賽
班級、年級體育比賽是一種有效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手段,它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對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和檢驗,同時,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榮譽感。
4、學校運動會
運動會是學校內部自行組織的,以年級、班級為單位進行的競賽活動。其競賽形式一般由多個運動項目組成,並在同一時段進行。
目前最常見的形式是田徑運動會,或籃球、排球、足球及田徑等多個項目組成的綜合運動會。
5、運動訓練
運動訓練是在學校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基礎上,為提高學校運動技術水平,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在課余時間里對具有一定體育特長的學生進行的訓練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外活動
❹ 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有什麼區別
一、包含范圍不同
1、課外活動:包括了校內活版動和校外活動。
2、校外活動:專指校外活動,校內活動並權不僅僅限於學校范圍之內。
二、組織指導不同
1、課外活動:課外活動通常是由學校領導,教師組織指導,以及校外教育機關組織指共同組織的活動。
2、校外活動:校外活動是由校外教育機關組織指導的活動。
三、特點不同
1、課外活動: 自主性,課外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以外進行的活動,組織者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可隨時隨地的經常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靈活性,課外活動的開展,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狀況等來確定;實踐性,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課堂教學中,受教育者可以獲得知識,培養思想品德,提高審美能力等。
2、校外活動:引導少年兒童自願參加各種有趣的、靈活多樣的活動,並受到教育和鍛煉。
❺ 關於豐富教師課餘生活有什麼好的建議
舉行各類文娛活動讓教師放鬆放鬆。有可能帶老師出去旅遊。
❻ 組織課外活動對教師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組織能力是一來個教師取得教育和源教學成功的保證。缺乏組織能力和指導能力的教師,無論其知識多麼廣博,都難以完成教育和教學任務。
(1)組織教學的能力。教師能集中學生的注意,靈活調節進程,活躍課堂氣氛,控制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維護課堂教學秩序,處理偶發事件等。
(2)課外活動的組織能力。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渠道;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一個教師應有能力組織和指導興趣小組,參觀考察和社會實踐活動。有能力組織講座、講演、展覽、表演、製作、考察、競賽、撰寫報告和論文等活動。形成人人參入、自己動手、發揮特長、凸現個性的開放式學習氛圍。
❼ 課余活動有哪些
課外活動又可以分為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二者的區別在於組織指導的不同。校內活動是由學校領導,教師組織指導的活動;校外活動是由校外教育機關組織指導的活動。這里應注意的是,校內活動並不僅僅限於學校范圍之內,也可以是在校外組織活動,它與校外活動的區別只是在組織和領導方面的不同。在這里,我們把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統稱為課外活動。
在我國古代,已經出現了課外活動這一教育形式。《學記》中記載:「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所謂「正業」就是指的課堂教學,「居學」就是指課堂教學以外的活動,即是說,受教育者在課堂學習之外,還要進行與課堂學習有關的課外活動。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安禮」、「樂學」從而實現「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雖離師輔而不反」的目的。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個別教學被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代替。課堂教學能夠大規模地培養人才,適應社會和生產發展的要求。但是,它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於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不利於受教育者個人天性的充分發展。因此,作為課堂教學這一組織形式的必要補充形式,課外活動便應運而生,並在長期的發展和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積累經驗,日趨成熟。
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課外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必要補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對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的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對解決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等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