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課改形勢下教師應該怎樣提升自己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關乎課程改革的成敗,更直接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新課程實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更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在實施新課程的幾年中,許多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走向深化,迅速成長。我們深深感到,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勢在必行,迫在眉睫,於是如何運用正確、科學的方法、策略,有效的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的一個課題。
一、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發展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當然更離不開教師。當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清楚地認識到教育改革、教育發展最終都要通過教師的教育實踐才能實現。而面對這一迫切的現實需求,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開始轉向了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成為了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教育質量的重要依託。教育改革給教師群體、教師個人及教師這一職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近年來,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師發展理論逐漸地形成了。其中教師發展觀,成為了所有教師發展理論的支點。
(一)提升教師自身需要和意識
教師的自我意識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起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一個教師如果具備強烈的自我專業需要和意識,就不難形成教師發展的終身教育思想。教師只要形成了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和意識,就會主動的、有意識地尋找學習機會,進而明確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今後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以及如何發展等,才會最終成為一個自我學習的強者。可是,如何才能不斷推動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常新呢,除了離不開教師自身的信念、追求外,還需要學校等外部環境的熏陶和推動。
(二)教師的教育觀念要創新。
長久以來,傳統教育模式下,應試教育一直困擾著廣大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使得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後,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考試方法僵死,更為甚者,統考的指揮棒指到哪裡,教師就教到哪裡,學生就埋頭學到哪裡。真可謂是教得盡心,學得認真,教師卻變成了課本,變成了機器。時至今日,還有不少的教師喊著創新教育的口號,課堂上仍然是應試教育;創新教育的討論、學習開展的轟轟烈烈,而應試教育卻也是落實的扎扎實實。因此,當前教育形式下的教師發展觀,就要立足教師教育觀念的創新,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挖掘教師的創新潛能,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從而,使教師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投身於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中。
二、教育研究能力
(一)加強學習,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鋪天蓋地而來,迫使我們只有去不斷「充電」才能游刃有餘。學生們所涉及的知識越來越廣,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師不學習不鑽研行嗎?因此,教育的改革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作為農村小學教師,必須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及其與現代教學相適應、現代教學所需的各種知識。現代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如果我們所學的知識不夠豐富,那麼,隨著各種新知識、新信息不斷涌現,很快我們就會感到不能得心應手。所以,想要在教師專業上有所發展,關鍵就是學習。學習是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使得教師迅速成長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教師要力圖通過不斷地「內省」,確立學習即生活、學習即工作、學習即責任、學習即生命的思想觀念,養成時時、事事、處處學習的良好習慣,不斷追求學習的快樂,而不要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同時,學校也要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我校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各中各樣的學習活動,特別是是校本研討,教研組、備課組活動圍繞學習新課標、領悟新課標、實踐新課標為主題,利用「走出去學習,請進來指導」的方法
為教師創設各種學習機會,充分利用教研組、備課組活動的時間,有計劃地組織專題學習活動,以「落實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實效」為學習專題,增強教師課改意識,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
(二)不斷探索,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重視和加強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為一種教師隊伍建設的主流思想,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越來越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的教師要樹立「科研為先導」的思想,要引導教師深入開展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升學校教育內涵,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從而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
(三)積極反思,促進專業技能成長 教師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在研究時間和理論知識上都欠缺,而案例反思無疑是最切合實際又非常有效的小課題研究。案例反思是教師對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教師應能善於並充分利用外圍資源 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師本身的敬業精神、自我發展需求、自我鑽研與對教育教學的反思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認,教師的成長更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鑽研與努力以及客觀存在的現實條件、學習資源。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從教師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角度出發,為教師開辟最大程度的學習空間和陣地。而高質量的培訓就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重要途徑。 當前圍繞新課程的教師培訓在全國各地繽紛絡繹的開展中,形式也各種各樣富有特色,有旨在解決共性、前沿、重大問題,提高教師現代教育理論水平的集中培訓;有旨在提高教師科研、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教研培訓;有旨在提高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也有旨在培養、引領學科教學改革的骨幹教師培訓等。我們的教師專業化成長道路中,這些培訓是不可或缺的,而這些培訓也給我們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援。
❷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結合自身體會,? 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三個挑戰.一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要求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評價觀;二是教學行為的改變,要求教師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注重幫助和引導,學會反思,學會合作;三是角色的轉換,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成為研究者和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師要有實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發展個性的能力.教師具備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塑造學生的靈魂;就能將自身的優秀素質內化為學生的素質,變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教師善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調動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會思考、會創造、會關心、會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2)教師應該具備一種反思的能力.過去教師工作往往被當作一種簡單操作的技術工作來看待,先觀摩別人的課,然後自己模仿.這種技能的訓練是由外到內的過程,沒有關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技能.因此,必須有一個肯定教師個性化發展的評價觀:教師的成長是個性越來越鮮明的過程,要在發展中體現出每一個教師的個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教師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一個好的課件製作還得靠教師,因為他最熟悉學生,他創造出來的內容最適合學生,因而是最有價值的.(4)教師應具有健全的專業情意.對待職業的態度、情感、需要、創新精神、自主意識等都將影響教師的職業行為.專業情意健全的教師,往往善於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幫助學生;能夠民主管理、公正處事、平等待人、尊重學生人格,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做到胸懷坦盪、寬容守信,善於遵循教育規律,用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2、請結合實際分析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探究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體現了自身的諸多特徵:(1) 綜合性與開放性——探究學習的一個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師分科教學,分科學習的弊端.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探究學習提供了綜合學習的機會,通過圍繞某個問題組織多方面跨學科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並且,探究學習的許多內容是學校無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當廣泛,既使在同一主題下,研究的視角或切入口也有相當大的靈活度,因而教師和學生須要更多地發揮創造性.(2) 主動性與自主性——探究學習強調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學生主動地發現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從選題、組織課題組,到實施研究、撰寫課題報告都是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只是承擔指導者的角色.(3) 探究性與創造性——探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最基本方式.廣大中小學生正處於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發展時期,探究學習也正適合他們的個性發展,通過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對未知的結論層層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學生創造性的發揮.(4) 實踐性與過程性——探究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整個探究學習的始終.學生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更多的是獲得直接經驗,並在探究的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相對於接受學習,探究學習更注重學習過程,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從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 互動性與靈活性——探究學習是一個多向互動的學習過程,一方面是學習主體和學習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生生間的交互學習來進行探究學習.同時,其學習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交流和合作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靈活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6) 層次性與超越性——學生參與探究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在專題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有的專題與實際生活聯系得較為緊密,有的專題更偏向學術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安排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在強調層次性的同時,也強調要發揮超越性的一面,要讓學生大膽地懷疑,大膽地猜測,從而創造性學習,不斷地向自我挑戰和超越自己.3、舉例說明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對策一,需要進一步弄清校本課程開發的范圍;對策二,把握校本課程開發的位置;對策三,熟悉校本課程開發的流程;對策四,選用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4、結合實際闡述現代教學媒體的選擇與應用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1)依據教學目標:每個單元、課題、項目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即具體的教學要求,比如要使學生知道某個概念、明白某種原理,或掌握某項技能等等.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體去傳輸教學信息.
(2)依據教學內容: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適用的教學媒體也有所區別;同一學科內務章節內容不同,對教學媒體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語文學科中講讀那些帶有文藝性的記敘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應該通過提供某些情景的媒體,使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受,喚起他們對課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節的想像,為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提供條件,使之加深理解和體會.又如數學、物理等學科的概念、法則和公式都比較抽象,要經過分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理解,應該提供生動、形象、富於變化的媒體教材,才能幫助學生理解.
(3)根據學生變數,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樣,選用教學媒體必須顧及他們的年齡特徵.比如,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直觀形象的思維和記憶要比邏輯抽象的思維和記憶發達,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對他們可以較多地使用電影、錄像和多媒體教學軟體.多媒體教學軟體要生動形象,重點突出,色彩鮮艷,最好多配以動畫,每節課使用的次數不宜過多,解釋要細致一些;使用錄像和電影也宜選用短片,動畫鏡頭可以多一些.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發展起來,感知的經驗也逐漸豐富起來,注意力持續集中的時間延長,為他們選用的教學媒體就可以廣泛一些,傳遞的內容則增多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認識的分量,重點應該放在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性上,同一種媒體連續使用的時間也可以長一些.另外,在兩種效果接近的媒體中進行選擇時也可以適當考慮學生的習慣和愛好.
1.進取心理與挫折心理的碰撞 進取心強是青年教師心理狀態的主流.但是,對於多數青年教師來說,由於他們主觀上獻身於教育事業的心理准備不足,對教師工作的困難和復雜程度認識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學等理論素養,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業務能力較弱,一時難以適應教師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緒波動和情感變化較大.再加上教師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誘惑,更增強了他們進取心理與挫折心理的碰撞強度,進而阻礙了他們迅速進入教師角色.
2.師表要求與青年心理的矛盾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廣大青年教師追求的心理目標.他們處於青年時期,情感豐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氣,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師表,熱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但是,由於他們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內涵認識不深,對為人師表要求的艱巨性復雜性的心理准備也不足,往往呈現出心順了大幹一場,心不順就對付一陣的心理狀態,缺乏對學生動之以情深於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的循循善誘精神.這種師表要求與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們在初涉教師角色中,表現出情緒不穩,情感起伏較大的特徵.
3.競爭心理與壓抑心理的沖突 勇於競爭是當代青年教師顯著的心理特徵.他們渴望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參與平等競爭,施展才華學識.但是,由於他們一方面初涉社會,人生閱歷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能力較弱,往往過高估計了自己;另一方面,他們在初級階段既想盡快勝任教育工作,參加講師評聘,又考慮必須認真處好上下級和同事間的關系,加之客觀上職稱評聘、獎金分配、分房等「論資排輩」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響,使他們既渴望參與平等競爭,脫穎而出,又苦於成家立業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擾,時常發生競爭心理與壓抑心理的激烈沖突,往往出現過度緊張、焦慮、煩惱、憂郁的心理失衡狀態,個別的導致神經官能症或心理變態的發生.
(二)成熟階段的心理沖突及其形成因素
青年教師在走向成熟階段中,集中表現為完善教師人格的心理沖突.據調查分析,此階段青年教師大體有三類設計方案,其心理沖突具體表現及其形成因素為:
1.加緊完善教師人格型 他們大多是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基於種種主客觀因素,他們較早地確立了獻身教育事業的志向,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較為融洽,進而在教學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較突出的貢獻.因此,他們下定決心,再接再厲,加緊完善教師人格,力爭再上一層樓.他們的心理狀態,集中表現為進取心理與焦慮心理的矛盾,有時因某種挫折或困惑,表現出過度緊張和急躁不安的情緒.
2.先緊後松完善教師人格型 他們晉升為講師,表明自己在初級階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餘何不鬆弛一下!可見他們的心理特徵,集中為甘居中游與不甘落後的心理沖突,突出表現在自以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師做出了突出貢獻或教學生活發生重大變故時,會產生一些情感振盪和情緒起伏.
3.放慢完善教師人格型 在初級階段中,有少數教師較長時間陷入不切實際的旋渦之中,他們遲遲進入不了教師角色.後幾經掙脫,方減輕些心理沖突,終於評上了講師,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轉移興趣中心,熱衷於家庭生活,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至於完善教師人格就慢慢來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麼苦自己為宗旨,進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們的心理特徵是追求安逸與害怕落伍的沖突.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適當的心理調節對於緩解青年教師的心理沖突,解決青年教師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師人格,進而提高青年教師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二、進行心理調節,提高青年教師素質
(一)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提高青年教師素質
青年教師的心理調節分為外部心理調節與自身心理調節兩方面,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屬於外部心理調節范疇.可以這樣講,各級學校黨政領導歷來十分重視青年教師的工作,在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從當前世界經濟競爭和科技進步,從我國加快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面臨著希望與挑戰並存的形勢來看,還有些工作亟待改善.
1.切實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 首先針對青年教師的心理特徵,要把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滲透於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諧、催人奮進的工作氛圍,從情感上感化人,讓青年教師處處體會到領導的愛心,體會到組織的關心.其次,組織他們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如座談會、討論會、報告會、演講會以及體育娛樂活動,培養他們集體主義觀念、事業心和責任心,幫助他們建樹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此外,建立定期與青年教師談話制度,各級領導要做到經常與青年教師談話,及時排除他們的消極心理,幫助他們緩解過度的緊張、焦慮、困惑情緒.這些措施對青年教師的心理調節尤為重要.深入細致地做好他們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創建良好的心理環境,對於他們早日進入教師角色,完善教師人格,獻身教育事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努力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 一要加強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特別要加強對青年教師進行教育心理學的培訓,這是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進入角色,少走彎路,早日成為合格教師的必經之路.二要完善導師制.要聘請治學嚴謹、師德高尚、教學科研功底扎實的老教師擔任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三要開展教學、科研方面的各類競賽活動,讓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的實踐中,在相互競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四要提高青年教師的學歷層次.學校要有計劃地選派優秀青年教師進修,攻讀各類學位,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
3.主動為青年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生活條件 改善教工食堂、住房條件、幼兒園工作,加強後勤優質服務,緩解他們的後顧之憂,幫助他們正確對待自己,正確處理上下級、同行以及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等問題,滿足他們多種心理需要.
4.要重視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 大力表彰出類拔萃的青年教師,宣傳他們的教學、科研成果與思想進步的表現,在晉升職稱、選拔幹部、評選先進、改善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傾斜政策,對有貢獻的青年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敢於獎勵,敢於破格提升,創造機會和條件提高他們的知名度,激發他們努力工作的積極性.
(二)青年教師要掌握自我心理調節方法,提高自身素質
青年教師通過自我心理調節塑造健康心理,是承擔教師角色、提高自身素質的根本途徑.
1.熱愛教育事業,是教師心理調節、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環境及相互關系具有高效而愉悅的適應.心理健康的教師,總是熱愛自己的教育崗位,對周圍環境和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心理適應,並自覺地提高自身素質.因此,作為青年教師能否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很好地生活、學習和工作,極為重要的一點取決於他是否熱愛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
2.磨礪意志,塑造性格是教師心理調節的基本方法 教師的勞動特點是周期長,見效慢,極其復雜而艱巨.教師若沒有堅韌的意志和優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師的意志品質和性格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的形成.因此,要求青年教師應該自覺地磨礪意志,矯正不良性格,達到教師必須具備的心理標准.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3.善於控制情緒是教師心理調節的有效措施 教師的職業特點需要教師具有穩定的情緒和自控能力.具體方法有:一是意識調節法.即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認定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時刻想到為人師表應具有的心理修養,自覺駕御自己的情緒情感.二是「宣洩法」這是一種通過適當渠道把胸中的郁悶釋放出來的方法.當你為一件事所困擾時,不要悶在心中,而要把它講給你所信任的人聽.這既可以使情緒得到緩解,又可以從對方那裡得到忠告,從而更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把自己認為不愉快的事或痛苦的感受敘述出來.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經的緊張.當你自感情緒欠佳或精神緊張時,可以找來親朋好友娛樂一番,講幾句話,笑上一陣,大腦皮質里出現一個興奮灶;也可以閉上雙眼,面帶微笑,在心理給自己以積極的暗示:不要皺眉頭,煩惱就會過去……四是體育鍛煉法.此法既可以促進機體功能,又可使精神放鬆,使緊張心理得以緩解,達到增進身體健康的目的.五是變換環境法.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自覺地運用變換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辦法來調節情緒,擺脫心理壓力.當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下班後心情仍很煩躁時,不要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可幹些家務,聽聽音樂,看看電視,或者串串門,聊聊天.這樣有意識地變換生活環境,就可以分散和消除不愉快的心理,受到一些自我開導性啟發,情緒就會穩定下來.六是避免心理錯覺法.這里有三條原則:第一,你所有的心境都是由於你的思想或者說「認識」而產生的.你之所以會有現在這樣的感覺,正是由於你此刻的想法造成的.第二,當你感到心情郁悶時,是由於你的頭腦正被一種無孔不入的消極情緒所佔領.這個時候整個世界看起來就像你想像的那樣一無是處.第三,消極思想幾乎總是包含著嚴重的失真,扭曲的思想差不多是使你感受到痛苦的惟一原因.當你排除了這些失真的思想而勇敢地面對真正的問題時,你就會不那麼痛苦了.這三條原則向人們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很多痛苦是人們的心理錯覺造成的,也可以說是自己虛構的.因此人們要在惡劣情緒產生之前就識別和制止它.七是升華轉化法.這是調節情感的最高形式.
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
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無論文本課程、實施課程、習得課程都需要教師去體認、去再造、去落實。課程改革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即課程。
反思什麼,如何反思,是這套叢書關注的焦點。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學科的課程與教學遇到許多問題。
課程改革為我們開辟了大顯身手的創新天地,學科教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思想活躍,舉措新穎、策略多樣。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新課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樓閣,而是需要理論與實踐作為支撐;新課程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突擊,而是一個不斷內化積淀的長期過程;新課程的實踐不是紙上談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願兵與生力軍去沖鋒陷陣。讓我們為新課程的崛起鳴鑼開道,重塑教師新形象,重築課程新文化,進一步煥發課程改革的勃勃生機!
編寫這本書的目的,為那些已有新課程改革經驗的一線老師提供一個探討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方法的平台,幫助一線教師在自主的探索中吸納有價值的教學方法,並建構自己的個性「教學法」。
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貫徹了如下思想。
首先強調圖書的實用性。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有關數學課程和教學論方面的圖書越來越豐富了,但能夠恰當地處理好理論和教學現實之間的關系的圖書並不多。《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切合一線教師的教學和學習的特點,把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相結合,旨在引導教師更快捷地將教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這種課堂教學行動的能力是當前許多一線教師所缺乏的。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想像;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要採用不同的方式,以滿足多樣化得學習要求。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與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❹ 作為新教師對青年教師培訓有什麼要求
1、結合自身體會,? 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三個挑戰.一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要求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評價觀;二是教學行為的改變,要求教師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注重幫助和引導,學會反思,學會合作;三是角色的轉換,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成為研究者和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師要有實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發展個性的能力.教師具備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塑造學生的靈魂;就能將自身的優秀素質內化為學生的素質,變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教師善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調動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會思考、會創造、會關心、會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2)教師應該具備一種反思的能力.過去教師工作往往被當作一種簡單操作的技術工作來看待,先觀摩別人的課,然後自己模仿.這種技能的訓練是由外到內的過程,沒有關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技能.因此,必須有一個肯定教師個性化發展的評價觀:教師的成長是個性越來越鮮明的過程,要在發展中體現出每一個教師的個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教師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一個好的課件製作還得靠教師,因為他最熟悉學生,他創造出來的內容最適合學生,因而是最有價值的.(4)教師應具有健全的專業情意.對待職業的態度、情感、需要、創新精神、自主意識等都將影響教師的職業行為.專業情意健全的教師,往往善於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幫助學生;能夠民主管理、公正處事、平等待人、尊重學生人格,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做到胸懷坦盪、寬容守信,善於遵循教育規律,用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2、請結合實際分析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探究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體現了自身的諸多特徵:(1) 綜合性與開放性——探究學習的一個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師分科教學,分科學習的弊端.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探究學習提供了綜合學習的機會,通過圍繞某個問題組織多方面跨學科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並且,探究學習的許多內容是學校無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當廣泛,既使在同一主題下,研究的視角或切入口也有相當大的靈活度,因而教師和學生須要更多地發揮創造性.(2) 主動性與自主性——探究學習強調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學生主動地發現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從選題、組織課題組,到實施研究、撰寫課題報告都是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只是承擔指導者的角色.(3) 探究性與創造性——探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最基本方式.廣大中小學生正處於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發展時期,探究學習也正適合他們的個性發展,通過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對未知的結論層層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學生創造性的發揮.(4) 實踐性與過程性——探究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整個探究學習的始終.學生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更多的是獲得直接經驗,並在探究的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相對於接受學習,探究學習更注重學習過程,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從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 互動性與靈活性——探究學習是一個多向互動的學習過程,一方面是學習主體和學習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生生間的交互學習來進行探究學習.同時,其學習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交流和合作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靈活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6) 層次性與超越性——學生參與探究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在專題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有的專題與實際生活聯系得較為緊密,有的專題更偏向學術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安排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在強調層次性的同時,也強調要發揮超越性的一面,要讓學生大膽地懷疑,大膽地猜測,從而創造性學習,不斷地向自我挑戰和超越自己.3、舉例說明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對策一,需要進一步弄清校本課程開發的范圍;對策二,把握校本課程開發的位置;對策三,熟悉校本課程開發的流程;對策四,選用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4、結合實際闡述現代教學媒體的選擇與應用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1)依據教學目標:每個單元、課題、項目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即具體的教學要求,比如要使學生知道某個概念、明白某種原理,或掌握某項技能等等.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體去傳輸教學信息.
(2)依據教學內容: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適用的教學媒體也有所區別;同一學科內務章節內容不同,對教學媒體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語文學科中講讀那些帶有文藝性的記敘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應該通過提供某些情景的媒體,使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受,喚起他們對課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節的想像,為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提供條件,使之加深理解和體會.又如數學、物理等學科的概念、法則和公式都比較抽象,要經過分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理解,應該提供生動、形象、富於變化的媒體教材,才能幫助學生理解.
(3)根據學生變數,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樣,選用教學媒體必須顧及他們的年齡特徵.比如,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直觀形象的思維和記憶要比邏輯抽象的思維和記憶發達,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對他們可以較多地使用電影、錄像和多媒體教學軟體.多媒體教學軟體要生動形象,重點突出,色彩鮮艷,最好多配以動畫,每節課使用的次數不宜過多,解釋要細致一些;使用錄像和電影也宜選用短片,動畫鏡頭可以多一些.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發展起來,感知的經驗也逐漸豐富起來,注意力持續集中的時間延長,為他們選用的教學媒體就可以廣泛一些,傳遞的內容則增多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認識的分量,重點應該放在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性上,同一種媒體連續使用的時間也可以長一些.另外,在兩種效果接近的媒體中進行選擇時也可以適當考慮學生的習慣和愛好.
1.進取心理與挫折心理的碰撞 進取心強是青年教師心理狀態的主流.但是,對於多數青年教師來說,由於他們主觀上獻身於教育事業的心理准備不足,對教師工作的困難和復雜程度認識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學等理論素養,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業務能力較弱,一時難以適應教師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緒波動和情感變化較大.再加上教師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誘惑,更增強了他們進取心理與挫折心理的碰撞強度,進而阻礙了他們迅速進入教師角色.
2.師表要求與青年心理的矛盾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廣大青年教師追求的心理目標.他們處於青年時期,情感豐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氣,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師表,熱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但是,由於他們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內涵認識不深,對為人師表要求的艱巨性復雜性的心理准備也不足,往往呈現出心順了大幹一場,心不順就對付一陣的心理狀態,缺乏對學生動之以情深於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的循循善誘精神.這種師表要求與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們在初涉教師角色中,表現出情緒不穩,情感起伏較大的特徵.
3.競爭心理與壓抑心理的沖突 勇於競爭是當代青年教師顯著的心理特徵.他們渴望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參與平等競爭,施展才華學識.但是,由於他們一方面初涉社會,人生閱歷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能力較弱,往往過高估計了自己;另一方面,他們在初級階段既想盡快勝任教育工作,參加講師評聘,又考慮必須認真處好上下級和同事間的關系,加之客觀上職稱評聘、獎金分配、分房等「論資排輩」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響,使他們既渴望參與平等競爭,脫穎而出,又苦於成家立業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擾,時常發生競爭心理與壓抑心理的激烈沖突,往往出現過度緊張、焦慮、煩惱、憂郁的心理失衡狀態,個別的導致神經官能症或心理變態的發生.
(二)成熟階段的心理沖突及其形成因素
青年教師在走向成熟階段中,集中表現為完善教師人格的心理沖突.據調查分析,此階段青年教師大體有三類設計方案,其心理沖突具體表現及其形成因素為:
1.加緊完善教師人格型 他們大多是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基於種種主客觀因素,他們較早地確立了獻身教育事業的志向,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較為融洽,進而在教學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較突出的貢獻.因此,他們下定決心,再接再厲,加緊完善教師人格,力爭再上一層樓.他們的心理狀態,集中表現為進取心理與焦慮心理的矛盾,有時因某種挫折或困惑,表現出過度緊張和急躁不安的情緒.
2.先緊後松完善教師人格型 他們晉升為講師,表明自己在初級階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餘何不鬆弛一下!可見他們的心理特徵,集中為甘居中游與不甘落後的心理沖突,突出表現在自以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師做出了突出貢獻或教學生活發生重大變故時,會產生一些情感振盪和情緒起伏.
3.放慢完善教師人格型 在初級階段中,有少數教師較長時間陷入不切實際的旋渦之中,他們遲遲進入不了教師角色.後幾經掙脫,方減輕些心理沖突,終於評上了講師,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轉移興趣中心,熱衷於家庭生活,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至於完善教師人格就慢慢來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麼苦自己為宗旨,進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們的心理特徵是追求安逸與害怕落伍的沖突.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適當的心理調節對於緩解青年教師的心理沖突,解決青年教師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師人格,進而提高青年教師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❺ 結合教學實際說說,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有了那些要求
語文課程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要求語文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主體,教師介入新課程之後將會面臨新的教學觀念、教學策略、課程決策開發以及研究能力的挑戰。
一、語文新課程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究其實質而言,是標志著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產物的語文指令性課程範式的即將終結和語文新課程的誕生。這無疑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准較以前教學大綱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帶來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二是系統提出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三個維度的目標。更加重視隱性目標、人文精神、情感的體驗等。三是強調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打破學科中心論,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關注課程的現代意識,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突破無疑成為課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語文課程標准改革,一改以往歷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變動,總停留在語文學科這一層面上的做法,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突出了課程改革應有的重點:課程地位有新高度;支撐課程有新理念;教育過程有新特點等等。
語文新課程標准改革有發人深思的難點:目標制訂無梯度,實踐操作高難度,師資培訓加力度,教育評價換尺度;標准本身欠精度等等。
二、語文教師專業化
隨著現在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特別是隨著大量合格師資進入中小學校,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已經提上了教育部的議事日程,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學者說現在的教育理論不足以支撐教師專業化。但作為教師應該有「提前量」。教師的專業化、特別是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應及早提上日程,現在就應該把它作為一個理想而長遠的目標,以此來激勵廣大語文教師的專業使命感。時代要求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同時還要有精深的教育理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同時還應有愛心,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現在提倡的校本科研、教師發展等都提出了發展教師的任務。綜合考慮,語文教師專業化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 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詩意的情懷、活躍的思維和流暢的表達」
《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知識之於教師的重要性。新課程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作基礎,面對這一要求,教師系統地補一些課程固然重要,但我們認為,結合教學實際,教師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知識更能解決教學之急需。應對當今知識的急劇膨脹,教師可能會一時對某個問題了解、掌握得不如學生。泰然處之實不可取,博學多識當為上策。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盡管對新課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認同感,但面對新教材,在知識結構上常覺得有些捉襟見肘,表現為講解教材內容時平淡無奇,語言蒼白,甚至於有的教師使用新教材仍沿用舊講法,等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知識儲備不足,甚至感到匱乏。由此導致教師課程理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差距。課程理念是教學行為的先導,而知識是教學行為的基礎,如同有了米才能考慮怎樣做飯一樣,有了必備的知識作為「資本」,教師才能進一步思考教學中將如何落實新課程的理念。
(二)掌握「對語文學科本質規律的把握和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技能
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技能的獲得需要有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因為。語文知識有其自身的邏輯體系,該知識體系由若干知識群集(如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體知識、修辭知識等)組成,每個知識群集又包含著若干個知識點。因此,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必須由淺人深,由簡人繁,循序漸進;此外,語文技能也是由不同層級的子技能構成的,而子技能的獲得是技能學習的前提條件。所以,語文技能的學習也必須由部分到整體,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累積。既然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那麼,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學的總目標應該由一系列的子目標構成,將這些子目標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特徵加以排列,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確定不同側重點的語文教學目標,所以語文教學目標具有階段性的特點。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對這些瞭然於胸。才能較好地把握語文學科的規律,才能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得心應手。
(三)具有「良好的語感、敏銳的感情觸角和真誠的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大勢所趨,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更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語感,豐富的情感,不能想像缺乏感情的老師,對人對事缺乏同情心的教師,能夠駕馭古今中外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
系,這就對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語文新課程對語文教師專業化的挑戰
教師是學校發展之本,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關鍵。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師要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盡快走進新課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其鮮明的教育理想和濃郁的時代創新氣息,呼喚著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語文新課改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如師生平等觀、終生學習觀、大語文教學觀等等。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師教學行為。語文新課改實現了由教師權威的教授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轉變;實現由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實現由注重教學的結果向注重教學的過程轉變;實現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實現由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向個性化教學模式轉變;實現由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轉變。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指導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法。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四、語文教師與語文新課程共同成長
教學,是實施「課程標准」的主渠道;課堂,是實施「課程標准」的主陣地。把傳授語文知識作為語文教師的全部職責,這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思想中的誤區。在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學習語文知識,也要培養語文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新奇感轉化為求知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興趣,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使用中,要求教師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所提供的空間,體現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事實上,新教材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師發展、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的過程。我們不僅要承擔起培訓者的責任,更要充分發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明白:「語文教育是事業,貴在淡泊名利,默默無聞;語文教育是科學,難在持之以恆,求是求真;語文教育是藝術,美在享受母語,陶冶身心。」
總之,語文新課程加速了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進程,而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進程也不斷完善著語文新課程,可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語文教師也就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同新課程共同成長。
❻ 教師培訓:需要培訓什麼樣的內容
隨著教師培訓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培、市培、區培以及校本培訓的次數、人數不斷增多,一種「厭培」現象隨之產生,表現出教師缺乏參加培訓的內驅力,不想、不願、不樂於參加培訓,甚至逃避培訓。反思其現象的背後,我們認為,現在的教師培訓存在培訓課程理想化,「好聽不中用」;培訓師資學術化,「能上天下不了地」;培訓形式單一化,調動不起參訓者的學習主動性;培訓反饋延時化,起不到評價促進質量提高的作用。怎樣使教師培訓更具魅力與實效?為此,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在業已開展的「教師行動研修」的基礎上,實施「研訓合一」,尊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成人學習的心理規律,豐富研訓課程,精選研訓師資,創新研訓方式,活用反饋機制,開展「澆根式改善型」的教師研訓新模式。
「三貼近」:重培訓願景的指向。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平台在課堂,主要方式是上課,所以,他們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在於實踐性知識的不斷豐富,實踐智慧的不斷提升,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適切融合。教師培訓,只有貼近學校,才能突出「以校為本」的問題意識,增強教師培訓的現實性;只有貼近課堂,才能凸現「以教為本」的專業意識,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只有貼近教師心靈,才能彰顯「以師為本」的發展意識,增強教師培訓的發展性。
「三為主」:重培訓課程的選擇。在培訓課程的選擇上,要充分理解一線教師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和真實需求,就必須很好地貫徹「三為主」的思想。即:構建以更新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智慧為主的「創造型」課程;二是深化以提高教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的「體驗型」課程;提倡以讀書反思、課題研究、經驗提煉為主的「反思型」課程。
「三結合」:重培訓方式的創新。從「問題+課例」的基本培訓方式出發,靈活運用任務驅動式、課例研討式、協作互動式、課題引領式、展示輻射式等多種培訓方式,很好地實現了「三個結合」。即「圈養」、集中培養與「放養」、自主發展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相結合;關注個性發展與追求階段發展相結合。從而,使每一位參培教師都能在解決「真問題」中得到「真發展」。
❼ 請結合教育實踐,就如何盡快適應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談談你的感悟
請結合教育實踐,就如何盡快適應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我的感悟:回
1、從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出發答,概括了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以及基本特徵,並分析了高中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與訓練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是校本培訓的需要 ,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需要。新時期課改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應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與訓練
❽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教師應具有健全的專業情意.對待職業的態度、情感、需要、創新精神、內自主意識等都將影響教容師的職業行為.專業情意健全的教師,往往善於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幫助學生;能夠民主管理、公正處事、平等待人、尊重學生人格,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做到胸懷坦盪、寬容守信,善於遵循教育規律,用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
❾ 談談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哪些挑戰和要求
1、結合自身體會,? 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三個挑戰。一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要求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評價觀;二是教學行為的改變,要求教師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注重幫助和引導,學會反思,學會合作;三是角色的轉換,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成為研究者和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師要有實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發展個性的能力。教師具備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塑造學生的靈魂;就能將自身的優秀素質內化為學生的素質,變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教師善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調動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會思考、會創造、會關心、會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2)教師應該具備一種反思的能力。過去教師工作往往被當作一種簡單操作的技術工作來看待,先觀摩別人的課,然後自己模仿。這種技能的訓練是由外到內的過程,沒有關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技能。因此,必須有一個肯定教師個性化發展的評價觀:教師的成長是個性越來越鮮明的過程,要在發展中體現出每一個教師的個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教師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一個好的課件製作還得靠教師,因為他最熟悉學生,他創造出來的內容最適合學生,因而是最有價值的。(4)教師應具有健全的專業情意。對待職業的態度、情感、需要、創新精神、自主意識等都將影響教師的職業行為。專業情意健全的教師,往往善於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幫助學生;能夠民主管理、公正處事、平等待人、尊重學生人格,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做到胸懷坦盪、寬容守信,善於遵循教育規律,用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2、請結合實際分析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探究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體現了自身的諸多特徵:(1) 綜合性與開放性——探究學習的一個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師分科教學,分科學習的弊端。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探究學習提供了綜合學習的機會,通過圍繞某個問題組織多方面跨學科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並且,探究學習的許多內容是學校無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當廣泛,既使在同一主題下,研究的視角或切入口也有相當大的靈活度,因而教師和學生須要更多地發揮創造性。(2) 主動性與自主性——探究學習強調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學生主動地發現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從選題、組織課題組,到實施研究、撰寫課題報告都是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只是承擔指導者的角色。(3) 探究性與創造性——探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最基本方式。廣大中小學生正處於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發展時期,探究學習也正適合他們的個性發展,通過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對未知的結論層層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學生創造性的發揮。(4) 實踐性與過程性——探究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整個探究學習的始終。學生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更多的是獲得直接經驗,並在探究的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相對於接受學習,探究學習更注重學習過程,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從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 互動性與靈活性——探究學習是一個多向互動的學習過程,一方面是學習主體和學習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生生間的交互學習來進行探究學習。同時,其學習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交流和合作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靈活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6) 層次性與超越性——學生參與探究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在專題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有的專題與實際生活聯系得較為緊密,有的專題更偏向學術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安排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在強調層次性的同時,也強調要發揮超越性的一面,要讓學生大膽地懷疑,大膽地猜測,從而創造性學習,不斷地向自我挑戰和超越自己。3、舉例說明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對策一,需要進一步弄清校本課程開發的范圍;對策二,把握校本課程開發的位置;對策三,熟悉校本課程開發的流程;對策四,選用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4、結合實際闡述現代教學媒體的選擇與應用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1)依據教學目標:每個單元、課題、項目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即具體的教學要求,比如要使學生知道某個概念、明白某種原理,或掌握某項技能等等。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體去傳輸教學信息。
(2)依據教學內容: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適用的教學媒體也有所區別;同一學科內務章節內容不同,對教學媒體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語文學科中講讀那些帶有文藝性的記敘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應該通過提供某些情景的媒體,使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受,喚起他們對課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節的想像,為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提供條件,使之加深理解和體會。又如數學、物理等學科的概念、法則和公式都比較抽象,要經過分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理解,應該提供生動、形象、富於變化的媒體教材,才能幫助學生理解。
(3)根據學生變數,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樣,選用教學媒體必須顧及他們的年齡特徵。比如,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直觀形象的思維和記憶要比邏輯抽象的思維和記憶發達,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對他們可以較多地使用電影、錄像和多媒體教學軟體。多媒體教學軟體要生動形象,重點突出,色彩鮮艷,最好多配以動畫,每節課使用的次數不宜過多,解釋要細致一些;使用錄像和電影也宜選用短片,動畫鏡頭可以多一些。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發展起來,感知的經驗也逐漸豐富起來,注意力持續集中的時間延長,為他們選用的教學媒體就可以廣泛一些,傳遞的內容則增多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認識的分量,重點應該放在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性上,同一種媒體連續使用的時間也可以長一些。另外,在兩種效果接近的媒體中進行選擇時也可以適當考慮學生的習慣和愛好。
1.進取心理與挫折心理的碰撞 進取心強是青年教師心理狀態的主流。但是,對於多數青年教師來說,由於他們主觀上獻身於教育事業的心理准備不足,對教師工作的困難和復雜程度認識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學等理論素養,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業務能力較弱,一時難以適應教師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緒波動和情感變化較大。再加上教師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誘惑,更增強了他們進取心理與挫折心理的碰撞強度,進而阻礙了他們迅速進入教師角色。
2.師表要求與青年心理的矛盾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廣大青年教師追求的心理目標。他們處於青年時期,情感豐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氣,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師表,熱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但是,由於他們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內涵認識不深,對為人師表要求的艱巨性復雜性的心理准備也不足,往往呈現出心順了大幹一場,心不順就對付一陣的心理狀態,缺乏對學生動之以情深於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的循循善誘精神。這種師表要求與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們在初涉教師角色中,表現出情緒不穩,情感起伏較大的特徵。
3.競爭心理與壓抑心理的沖突 勇於競爭是當代青年教師顯著的心理特徵。他們渴望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參與平等競爭,施展才華學識。但是,由於他們一方面初涉社會,人生閱歷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能力較弱,往往過高估計了自己;另一方面,他們在初級階段既想盡快勝任教育工作,參加講師評聘,又考慮必須認真處好上下級和同事間的關系,加之客觀上職稱評聘、獎金分配、分房等「論資排輩」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響,使他們既渴望參與平等競爭,脫穎而出,又苦於成家立業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擾,時常發生競爭心理與壓抑心理的激烈沖突,往往出現過度緊張、焦慮、煩惱、憂郁的心理失衡狀態,個別的導致神經官能症或心理變態的發生。
(二)成熟階段的心理沖突及其形成因素
青年教師在走向成熟階段中,集中表現為完善教師人格的心理沖突。據調查分析,此階段青年教師大體有三類設計方案,其心理沖突具體表現及其形成因素為:
1.加緊完善教師人格型 他們大多是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基於種種主客觀因素,他們較早地確立了獻身教育事業的志向,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較為融洽,進而在教學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較突出的貢獻。因此,他們下定決心,再接再厲,加緊完善教師人格,力爭再上一層樓。他們的心理狀態,集中表現為進取心理與焦慮心理的矛盾,有時因某種挫折或困惑,表現出過度緊張和急躁不安的情緒。
2.先緊後松完善教師人格型 他們晉升為講師,表明自己在初級階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餘何不鬆弛一下!可見他們的心理特徵,集中為甘居中游與不甘落後的心理沖突,突出表現在自以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師做出了突出貢獻或教學生活發生重大變故時,會產生一些情感振盪和情緒起伏。
3.放慢完善教師人格型 在初級階段中,有少數教師較長時間陷入不切實際的旋渦之中,他們遲遲進入不了教師角色。後幾經掙脫,方減輕些心理沖突,終於評上了講師,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轉移興趣中心,熱衷於家庭生活,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至於完善教師人格就慢慢來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麼苦自己為宗旨,進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們的心理特徵是追求安逸與害怕落伍的沖突。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適當的心理調節對於緩解青年教師的心理沖突,解決青年教師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師人格,進而提高青年教師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二、進行心理調節,提高青年教師素質
(一)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提高青年教師素質
青年教師的心理調節分為外部心理調節與自身心理調節兩方面,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屬於外部心理調節范疇。可以這樣講,各級學校黨政領導歷來十分重視青年教師的工作,在構築青年教師成才的心理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從當前世界經濟競爭和科技進步,從我國加快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面臨著希望與挑戰並存的形勢來看,還有些工作亟待改善。
1.切實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 首先針對青年教師的心理特徵,要把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滲透於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諧、催人奮進的工作氛圍,從情感上感化人,讓青年教師處處體會到領導的愛心,體會到組織的關心。其次,組織他們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如座談會、討論會、報告會、演講會以及體育娛樂活動,培養他們集體主義觀念、事業心和責任心,幫助他們建樹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此外,建立定期與青年教師談話制度,各級領導要做到經常與青年教師談話,及時排除他們的消極心理,幫助他們緩解過度的緊張、焦慮、困惑情緒。這些措施對青年教師的心理調節尤為重要。深入細致地做好他們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創建良好的心理環境,對於他們早日進入教師角色,完善教師人格,獻身教育事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努力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 一要加強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特別要加強對青年教師進行教育心理學的培訓,這是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進入角色,少走彎路,早日成為合格教師的必經之路。二要完善導師制。要聘請治學嚴謹、師德高尚、教學科研功底扎實的老教師擔任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三要開展教學、科研方面的各類競賽活動,讓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的實踐中,在相互競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四要提高青年教師的學歷層次。學校要有計劃地選派優秀青年教師進修,攻讀各類學位,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
3.主動為青年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生活條件 改善教工食堂、住房條件、幼兒園工作,加強後勤優質服務,緩解他們的後顧之憂,幫助他們正確對待自己,正確處理上下級、同行以及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等問題,滿足他們多種心理需要。
4.要重視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 大力表彰出類拔萃的青年教師,宣傳他們的教學、科研成果與思想進步的表現,在晉升職稱、選拔幹部、評選先進、改善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傾斜政策,對有貢獻的青年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敢於獎勵,敢於破格提升,創造機會和條件提高他們的知名度,激發他們努力工作的積極性。
❿ 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著重強化什麼能力
一、應由傳授知識向引導發展轉化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舉土為本,呼喚學生的主體精神,即實施「生本教育」,而傳統教學往往以教師為本,只重視知識傳授,卻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學重點要由傳授知識向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轉化。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於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在發揮教學中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教育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的學習積極性利潛能,提高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形成一種激勵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並能培養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教育機制,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盡量地給每位學生平等的參與討論練習的機會,讓他們自土自動自覺地探究學習,決不搞教師「一言堂」。例如在教學《故鄉》一文時,經過課外查找資料,課內討論探究,有學生提山與傳統教材不同的看法:小說中的楊二嫂不應是作者批判的對象,而是像閏土一樣屬於作者同情的對象。因為造成楊二嫂刻薄自私的根源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楊二嫂與閏土都是社會的受害者。筆者及時肯定了這種自主探究發現的新認識,並鼓勵他們要自主學習,敢於質疑,不要只知道死記硬背,盲從權威,人雲亦雲,而要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二、應由組織教學向探究教學轉化
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由善於組織教學向善於探究教學轉化。為此,教師應及時地幫助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並找到完成目標的最好方法;教師應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一種和諧、寬容、熱烈、有序的課堂氣氛。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轉為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當教師以組織教學為主時,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識,將知識有組織地呈現山來,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教材的知識,問答課本的問題。而教師以探究學為主時,他就要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各種問題,使學習過程變為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還可指導學生集體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他們設計適宜的學習活動,並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豐富而且富有個性。
《庖丁解牛》是語文教材中的名篇,從中可以悟出莊子的人生態度,發現求知的規律,但如果拘泥於教材的參考資料,思維就容易受限制。在探究教學中,學生研讀《莊子·養生主》中的一段文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課文提示中略大了「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句話,學生明白這句話意為:「用有限的生命之求取無限的知識,就會感到疲憊:那麼不斷求取知識的人只會使自己感到疲憊罷了。」然後對照課文,學生便得山這樣的結論:莊子反對無限制地學習知識,而重視技能的訓練。在筆者的指導下,有學生還結合切身體會,提山了新的觀點:當前我們要轉變的素質教育觀念,幾千年前的莊子就有了類似的想法。莊子並非真的要人們放棄知識,而是要人們在實踐中去追求真知。
三、應由教學權威向學習夥伴轉化
長期以來,「師道尊嚴」成為傳統的師生關系准則。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著、設計者,而且是教學內容的確定者利學生成績的評定者,從而形成了教學上的絕對權威。教師往往習慣根據白己的設計來教學,習慣忽略冷落學生有創新意識但與教材觀點不符的見解認識。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由傳統上的教學權威逐步向學生的舉習夥伴轉化。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師生交往中,教師應改變居高臨下的地位,與學生做到平等對話。教學過程不能僅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合作、充滿個性的創新過程。
《左傳》中的名篇《鄭伯克段於鄢》生動地刻畫了鄭庄公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課文閱讀提示中說「庄公陰險」,鑒賞要點中說「他虛偽狡詐,暗藏心機」,可見教材對鄭庄公的評價是貶斥的。針對於此,學生提山疑問:「公叔段被克難道真是鄭庄公欲擒故縱的結果嗎?」於是,筆者參與到的平等討論中,有的認為公叔段被克是自己恃寵放縱、野心勃勃造成的,完全是咎由白取,有的認為公叔段被克是姜氏對小兒子的偏愛造成的,還有的認為公叔段被克的根源就在「庄公寤生」這一偶然事件,可謂見仁見智。課後,學生還據此寫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有文章認為,根據史料,鄭庄公並非課本中所講的是「虛偽狡詐」,而是春秋時一位非常賢明的國君。他知人善任,又有遠見卓識,更能忍辱負重,實屬難得。還有文章認為,姜氏對小兒子的偏愛,最終導致了兄弟間兵刃相見的悲劇,也造就了公叔段狂妄自大、鄭庄公陰險狠毒的不良性格,並由此得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愛要一視同仁的觀點。通過師生平等合作的多角度研讀,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徹,而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得到充分訓練,教學過程成為充滿學生個性的創新過程。
四、應由傳統教法向現代教法轉化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需要信息人才,信息人才的培養有賴於教育的信息化。當今的教材以文字教材為主,音像教材和電子教材為兩翼,正向多媒體教材發展。多媒體教材比傳統教材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活潑,更加有利於教師指導,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知識、能力和素質,教師應善於將信息網路上的新知識新信息與課本上的知識信息結合起來,不斷了解和掌握學科發展新動向,以新的知識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教師必須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多媒體,將教學軟體、網路等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還要能正確指導學生進入信息高速公路檢索信息獲取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日益應用,給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新的變革。
筆者教學《背影》一課時,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了導入。先伴隨著優美動聽的《月光曲》《遊子吟》緩緩映入,然後是設計的一段導語:「同學們,父母愛子女之,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不可計數。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就表達了深沉的母子之情,可謂千古絕唱。歲月可以帶走一切,卻帶不走父母給我們的愛,因為這愛永遠留存在我們心中。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背影》,走進父母的愛吧!」這樣筆者先聲奪人,通過多媒體手段緊緊扣住了學生的感情之弦,使他們的興趣與思維迅速集中到筆者設置的情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應由依賴教材向科研創新轉化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向學生照搬課本知識,過多地依賴教材,而缺少自身創造力的發揮。科研創新是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但在當前廣大教師隊伍中,具有科研創新意識的人相對來說還比較少。許多教師在教學上單純憑積累的經驗,教參成為唯一的參考書,很少想到運用新的教育理論對教學進行思考和研究,從而造成教育觀念陳舊僵化,教學工作完全被教材和教學大綱束縛,教學方法呆板單一,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由於缺乏科研創新意識,有些教師只能年復一年簡單地重復勞動,教學水平很難得到真正地提高。
新課程鼓勵教師積極從事科研創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並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富於個性化的創造過程。為此,教師需要不斷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與評價,分析不足,不斷改進。此外,教師還應積極開展與自己教學有關的科學研究,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理念,追求創新,推崇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理論水平,做到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自身應具備雄厚的學科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知識結構,擁有廣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知識信息,以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最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學生觀念和人才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忘我的熱情為新課程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