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研究開題報告怎麼寫
你好啊,你的開題報告選題定了沒?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嗎?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開題報告學校具體格式准備好了沒?准備寫多少字還有什麼不懂不明白的可以問我,希望可以幫到你,祝開題報告選題順利通過,畢業論文寫作過程順利。
先說下開題報告的內容
1、課題的來源及選題的依據。主要是研究生對其研究方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著重說明所選課題的經過,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和對開展此課研究工作的設想,同時闡明所選課題的理論意義、實用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以及准備在哪些方面有所進展或突破。
2、對所確定的課題,在理論上和實際上的意義、價值及可能達到的水平,給予充分的闡述,同時要對自己的課題計劃、確定的技術路線、實驗方案、預期結果等做理論上和技術可行性的論證。
3、課題研究過程,擬採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儀器設備和其他各方面條件是否具備。
4、闡述課題研究工作可能遇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論文工作所需經費,說明經費來源。
再談下開題報告的要求
1、開題時間:開題報告至遲應於第三學期末完成。凡未按時開題著,可酌情在論文成績中減1至5分。
2、研究生要進行系統的文獻查閱和廣泛的調查研究,寫出詳細的文獻綜述,並進行現場考察和初步的試驗研究,然後寫出5000字左右的書面開題報告,並制定出詳細的論文工作計劃,經導師審閱、修改後進行開題報告。開題前研究生應將有關的參考文獻和已做過的作為開題依據的各種理論分析、試驗數據,事先印發給參加會議的有關人員。
3、開題報告必須在學院或教研室(研究室)中進行,組成3至5人的開題報告審查小組,並邀請本專業的教師、學生參加,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審查小組成員應事先審閱提交的開題報告及有關資料,為開會做好准備。
會議應發揚學術民主,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進行嚴格審核和科學論證。對選題適當、論據充分、措施落實的,應批准論文開題;對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補充,並重做開題報告。若再次開題不能通過。則取消研究生學籍,終止培養。
4、開題通過後,應將開題報告與論文工作計劃經導師、教研室主任和學院院長簽字後交校學位辦公室。研究生、導師、學院各存一份開題報告和論文工作計劃的復印件,以便定期檢查論文工作。
5、開題通過後,一般不得改變研究課題。確有特殊情況需要更改課題者,由導師寫出書面報告說明理由,經教研室主任、學院院長、研究生教育學院院長批准後,方可另做開題報告,改換研究課題,更改研究課題後仍不能進行下去的,則對研究生取消學籍,並取消指導教師指導研究生的資格。
Ⅱ 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的界定
1、情境創設:「情境創設」應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渴望與需求」,不應僅限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該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是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慾望之火,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內在需求」。「情境創設」還是從現實生活通向知識的橋梁,「情境創設」要想辦法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不應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種「裝飾」應是促進學生進行較為深刻的思考,讓學生關注情境,在觀察過後有渴望、有思索,有利於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2、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發展最大化的教學。有效課堂的基本標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設計精當;(2)講課精煉有效;(3)主體作用發揮;(4)分層教學落實;(5)師生關系和諧;(6)教學目標達成。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教學也注重情境創設,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並對情境創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創設因此成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也明白了教學情境創設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目前還有些教師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情境創設的基本功,主要表現有二:一是不會創設情境或情境創設的不到位;二是不會運用創設的情境,導致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游離與知識之外,或脫離學生實際,或花里胡哨的。出現了不少情境創設「花」,問題引入「偏」整堂課成了情境化的課堂,有些課教師在情境創設上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製作了精美的課件,所有這些不僅僅沒有達到方便、激發、吸引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影響了教學進程,教學任務完不成拖堂,課內損失課外補,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在一片「熱熱鬧鬧」失去了價值。
所謂教學情境的創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有其重要的意義。
1、 從知識及來源上看。
知識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是對實際事物及其運動和變化發展規律的反應,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本身具有豐富的、生動的、實際的內容,而表徵它的語言文字(包括符號圖表)則是抽象和簡約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即教材(文本)。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麼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來,從而真正把兩者統一起來。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學習。相反,如果學生只記住一大堆乾巴巴的文字元號,而沒有理解其中的實際內容,這樣的學習便是機械的學習。適度優質的知識呈現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符合學生生活和學生文化的教學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知識的掌握需要創設教學情境。
2、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上看。
課堂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的橋(橋梁與引橋)。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在眼前,聽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盡管這種論述未免有些絕對,但的確也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並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調動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結合,從而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從新課程理念上看。
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營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有資源意識等,得靠教師、學生、文本對話。單靠我講你聽,我寫你看,我問你答的單一的簡單的教學形式顯然達不到效果。因此新課程的實施更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4、從農村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地處農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知識面較窄,而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農村學生生活的環境、農村學生生活的經驗、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更有利於學生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小學語文、數學課標: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標根據不同學段的實際情況,對語文、數學學科情境化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進行情境創設的研究是課改的需要。
2、情境主義的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的歷史中,有關學習的理論經歷了三個主要范形的轉變,即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到情境主義的轉變。情境主義主張按照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科學研究探索活動改造學校教育,使學生在真實或逼真的活動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情境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促進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知識向真實生活情景的遷移。
3.直觀教學原理。直觀教學原理從實踐論出發,認為教學必須從感性認識入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縮短認識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4.情知對稱原理。情知對稱原理就是情境教學的心理學依據。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心理分認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從認知因素來看,情境教學強化了實體感,縮短了學生的認識時間,加速了理解過程。從情感因素來看,它讓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認知和情感在教學中同步進行、相互滲透,體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補,實現理性與非理性的默契。同時是教學雙邊合作,是教書育人的統一。
5.寓教於樂原理。健康主動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發動和促進的作用,而消極不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的開始和進行起著阻礙和抑制的作用。快樂的情感是人們努力達到自己目標的一種積極力量。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說「要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驗克服學習中困難的喜悅」。
6.個性和諧發展原理。現代社會要求教育必須促成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力求個性優化,避免畸形成長。在語文情境教學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使學生的身心智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把創設和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情境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圍繞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問題,開展行動研究,認真研究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一: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的特徵是什麼;
問題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適合的情境,如何改進;
問題三: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問題四:如何充分利用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
五、研究對象與范圍
1、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
2、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各一名語、數老師。
六、課題研究方法
1、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行動研究法。
此次研究活動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總體上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縱向對比法、調查法以實現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課題研究應成為學生和教師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動。
2、個案發展觀察法:
觀察課堂教學,研究網路技術和學生的問題意識,參與行為,探究行為的相關性,力求使網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科學、有效地運用。
3、調查測查法:
採用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與學的效果和學生需求,為研究提供依據。
4、理性思辨法:
對課堂教學和研究資料進行理性分析,尋找其中的規律及操作模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鑒性。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若干案例;
2.「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系列論文;
3.「 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4.「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資源庫;
5.「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綜合報告。
八、課題研究預期的階段成果
1.前期准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建立課題博客 調查報告
選題立項,制定課題方案,撰寫計劃,搜集相關資料,建立研究檔案,做好理論准備,進行研究。
2.實驗階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優秀論文專輯、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錄 教學情境
創設的課件、教具、學具 不同教學情境創設的操作方法,以文字呈現
組織、落實開展實驗研究;撰寫階段性實驗報告,統計分析數據,做好資料的搜集;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取經,接受專家的指導及培訓;進行實驗反饋,交流研究情況。 反思前段研究情況,以論文形式匯報階段性研究成果;調整研究方法,形成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3.總結階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和課題研究報告
進行實驗後測和實驗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專家鑒定和課題驗收
九、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與理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到閱覽室、上網、看教育雜志等形式學習多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了課題研究方案,制定子課題的活動計劃,組織課題組成員每周參加一次集體學習,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課題實驗材料。
2、與集體備課結合起來。各課題組成員確定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每次備課有中心發言人,並有專門記錄。學校領導不定期參加各組備課活動,了解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指導協調課題工作的順利進行。
3、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驗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認真上好每一堂教學研討課,課後進行評課研討。每月開一節課題研究匯報課,每個月進行一次小結匯報,每半期進行一次匯報總結。
4、與個案剖析、教學反思結合起來。 每位實驗教師都要圍繞課題收集典型個案、寫好教學反思,進行書面交流,從中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並注重材料的收集與積累。
5、與論文撰寫結合起來。學期末結束後,每位實驗教師都要根據本學期初制定的研究課題,進行總結提煉,寫出經驗論文,積極向各教研報刊雜志投稿。
6、與成果鑒定結合起來。每學期結束後,負責人要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定。鑒定的主要內容有:教師的教學行為有無發生變化,課堂有無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有無轉變;學生及家長反映如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無得到提高;論文有無交流發表等。
7.與網路平台結合起來。實驗教師應盡可能發揮平台及資源的優勢。學校應對平台和教學資源給予及時的關注。學校積極調動實驗教師、計算機教師的力量,盡可能保質保量完成資源任務。
Ⅲ 農村小學教師課程執行力提升策略研究開題報告論證怎麼寫
你的開題報告有什麼要求?
開題報告是需要多少字?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幫到你,祝開題報告選題通過順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①人家在研究什麼、研究到什麼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別人還沒有做的問題。③他人已做過,你認為做得不夠(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別人已做過,你重做實驗來驗證。
2、目的意義
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
3、成員分工
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具體職責,要人人有事干、個個擔責任。組長負責協調、組織。
4、實施計劃
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研究內容是指可操作的東西,一般包括幾個層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課題(數目和標題)。⑶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內容,即要通過什麼、達到什麼等等。研究方法要寫明是文獻研究還是實驗、調查研究?若是調查研究是普調還是抽查?如果是實驗研究,要註明有無對照實驗和重復實驗。實施計劃要詳細寫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和目標、由誰負責。若外出調查,要列出調查者、調查對象、調查內容、交通工具、調查工具等。如果是實驗研究,要寫出實驗內容、實驗地點、器材。實施計劃越具體,則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論證
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等。
6、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
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等形式來表現。
Ⅳ 急需一篇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培優輔差的研究開題報告
【分層教學提出的背景】
「分層教學」是一個永恆的教育科研問題。尤其是 90年代以來,許多學校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在培養尖子生與轉化學困生的工作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應試教育背景下行成的「分層教學」模式,已遠不能適應當今教育發展的需要。為順應新課改的要求,從教學的組織形式到教學的培養目標都必須來一個徹底的轉變,因此「分層教學」的實驗與研究必將日益彰顯其重要地位,而且也將賦予重視個性張揚、追求人人發展、實現最優化教育等等新的內涵。
【分層教學作為研究課題的理由】
1.立足於客觀差異:眾所周知,民辦學校在生源的素質水平上普遍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在水平差異、能力差異和素質差異面前,只要你還繼續從事並且希望做好中學教育教學這個職業,你就沒有別的選擇,你就必須尋求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2.著眼於個性張揚:實施分層教學實際上是來自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呼喚。優層學生希望個性得到張揚,低層學生希望學有所獲。我們不能總是習慣於埋怨低層學生不肯學,其實他們本來也有同樣的知識渴求和知識慾望,大多因為我們的教學方式不妥,使得他們失去了獲取成功的體驗,久而久之便導致嚴重的知識缺漏和思維受阻,以至於不會學、不能學、不願學的惡性循環。
3.服務於課程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際,形成面向全體、以人的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思想上要首先到位,而且在行為上也必須到位,否則就不能與時俱進。扎扎實實地搞好分層教學的研究無疑對落實新課標有著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4.效力於學校發展:作為民辦學校的石岩公學,無時不在面臨著學校能否持續性發展甚至是生存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總可以歸縮到兩點:一是生源的數量,二是生源的質量。而爭取生源數量取決於我們加工低層次學生的水平,爭取生源質量取決於我們打造優層次學生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層次教學的問題。
【課題預期成果及其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根據石岩公學創辦名牌學校的發展目標,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狀況,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必須緊緊圍繞素質培養與能力提升這個中心,我們期望通過「分層教學」的實驗與研究,構建民辦高中分層教學的模式,促進教學質量、增加生源數量,推動我校健康穩步地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試圖通過構建分層教學的模式凸現石岩公學辦學的另一個特色,並且對民辦學校乃至其他各類學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導作用和借鑒價值。
【課題研究的主要觀點】
1.公平性原則——教育的公平理論認為,每個公民都享有公正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因此,應尊重學生個性,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條件,促進全體學生人人得到發展。
2.差異性原則——不同的學生在個性和行為上有相對穩定但又不完全相似的特徵,諸如智力、興趣、愛好、動機、氣質、情緒等。在客觀的差異面前,應因材施教,教學的全過程應採取靈活的、按層次施教的教學策略。
3.學習性原則——根據布魯姆掌握學習的理論,只要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95%的學生可以獲得成功。這就啟示我們從學生差異出發,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減小學生個體差異以至成功教育的目的。
【課題研究的重點和基本內容】
1.研究的重點:構建分層教學的模式。課題研究將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著眼於備課、上課、作業、考試等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落實。教學模式應突出針對性、實效性與可操作性,使學生在針對性分層教學的活動中,生動活潑的學習,主動和諧的發展。
2.研究的基本內容:本課題既有研究課堂教學過程的,也有關於學科訓練與學法指導的,還涉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等等方面,呈現多層次、多角度、多樣化的特點。
【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本課題研究擬用三年時間完成,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04.3—2004.7) 課題組成員進行理論學習、准備分層教學的第一手資料,2004年7月提交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 2004.9—2005.7)進入實質性的實驗與研究階段,2005年7月提交初步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 2005.9—2006.7)研究成果再檢驗、理論再提升,2006年7月提交規范而有推廣價值的學術論文及研究報告;
第四階段( 2006.9—2007.2) 2007年2月,子課題論文成果整編成冊,總課題提交實驗報告。
【課題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其途徑、方法】
課題研究包括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以及學法指導與情感激勵等內容,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在研究方法與實驗手段上應充分體現研究的針對性與動態調整的靈活性,在能力培養目標的設定上更要體現學科特點。
在課題研究的途徑與方法上,採用調查研究方法,按學科理清學生能力層次,恰切的確定針對學生個性特點的能力培養目標;採用行動研究法,在動態的教學環境中,對不同層次學生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達到彰顯個性、全面發展的目標;採用經驗總結法,在學科個例研究的基礎上,對成功的經驗進行分析與歸納,以逐步形成既行之有效又富有鮮明特色的分層教學模式。
【課題的創新之處】
本課題是在全新的教育培養目標之下進行的分層教學,其總體框架好比一個三維坐標系:一維坐標相當於按學科水平進行等級分層,二維坐標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科教學設計,三維坐標是學生不同學科的目標定位,整個空間是每一個學生在各個不同方向上的素質水平。其中一維坐標兼容可接受性(在教師指導、學生申請、家長理解的前提下進行行政編班)、細微性(行政編班只是相對的板塊劃分,但不同學科的水平絕不是「等高線」,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層次細化)、靈活性(旨在水平變化時進行動態調整,這不僅是層次施教本身的需要,而且也利於把學生引入競爭機制);二維坐標是關鍵,要求教師在任教學科的教學環節上都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三維坐標是教師心目中對每一個學生目標培養的最大期望值;不難理解,對一個學生而言,在不同學科上將會有不同的空間坐標,即使說在個別學科上允許最低水平,但在另一類學科上卻有特長發展。我們期盼實驗這種真正意義的分層教學,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校本特色,以促進教師形成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課題研究的基本條件】
1.兩位課題主持人都具有敬業愛崗、樂於奉獻的工作精神,不僅都有多篇論文發表在省級、國家級的專業刊物上,而且曾被評為市級課題實驗優秀教師,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
2.課題組全體成員都是本科或碩士學歷,職稱都在中教一級以上,陣容整體實力雄厚、陣容結構科學合理。
3.15個子課題涵蓋了8個學科,輻射了10個研究方向,內容充實具體、方法切實可行,形成了既彼此獨立又縱橫交織的立體研究框架。
4.課題組全體成員已經達成「大文章賴於小積累」的共識,切實保證時間投入和過程落實,整體安排擬用分散探索與集中研究相結合的辦法,但每學期不少於兩次集中研究,以保證本課題研究過程的宏觀調控和子課題實驗的微觀落實。
基於以上科研隊伍的現狀和課題研究的框架,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學校教科所的指導下,經過全體研究人員的精誠合作和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成功進行本課題的實驗與研究。
【課題主持人】 魯加才 趙東旗
【課題組主要成員及分工】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開題報告
無錫市廣瑞實驗小學課題組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不斷追求教育的理想,不斷追求教育的卓越,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充分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迎接挑戰的主要對策。
國外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學習障礙兒童人數約占學齡兒童總數的4%~6%,在某一項或多項功課學習中存在困難的學生有13%。國內杭州地區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在校學生中有17%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從小學教育的現狀來看,學習障礙學生的存在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並且是長期以來困擾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急待解決的問題。學習障礙學生是影響整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學習障礙學生的狀況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勢必會影響到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和為21世紀培養合格人才目標的實現。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素質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於學習障礙學生來說,他們身上所反映出的學業水平的缺陷,與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心理品質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造成學習障礙的諸多因素得不到及時排除,不僅會影響到自身潛能的發揮、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甚至將不能成為有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
探索造成這些障礙的原因,找出診斷和排除障礙的有效策略,進行科學有效地輔導,對於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將對學習障礙學生的一生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我們開展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正是希望從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幫助學習障礙學生排除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學習心理等方面的障礙,使他們發揮自身潛能,促進素質全面發展。
二、相關研究的現狀和趨勢分析
1、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對學習障礙的相關研究歷史悠久。從1896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國在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科研意識的提高,尤其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此項研究已越來越引起各界的廣泛重視和研究。為幫助學習障礙兒童擺脫困難,為促進教育的發展,提高教育的質量,對學習障礙的研究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科研課題,而且向著跨學科、應用更多的現代化工具、著眼於改善學習障礙兒童的內部、外部動力系統、改進課堂教學等方向發展。
2、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從屬「學習障礙」研究,主要是對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差的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學習心理等方面的障礙進行識別和究因研究,探索總結一定的輔導策略,提高教育質量。
三、課題界定
1、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原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導致學生在聽、說、讀、寫、算之學習,表現出注意力、知覺辨識、記憶、理解、推理或表達等能力有顯著困難。但本課題所研究的學習障礙並非是從醫學角度分析,而是指影響智力正常學生的學習,造成學習效果低下的阻礙因素。從學生內部系統看,認知方面主要表現為學習方法欠缺、學習習慣不良、在學習過程中有較明顯的技能障礙等;情意方面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缺乏、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懶惰、畏學、厭學、缺少毅力、自控能力不足等。從外部支持系統看,主要表現為周圍環境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管理,教學行為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等。
2、學習障礙學生
學習障礙學生:在獲取與運用聽講、說話、閱讀、書寫、推理等能力上有重大困難的學習異常兒童(中央教科所,陳雲英、王書荃,1995)。學習障礙學生不等於弱智兒童,他們可能是正常的、潛在正常的、甚至是超常的;學習障礙學生又非盲、聾、啞兒童,但在讀、說、寫、聽、推理等方面存在某些明顯的困難。我們認為學習障礙學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差的學生,具體指在學習方法上有較大缺陷或因周圍環境嚴重影響學習效果以及在學習態度上存在偏離常規行為,學習積極性不高,缺少毅力,動力不足,怕學,厭學,在學習能力、認知、理解、運用等學習環節中存在技能與心理障礙。
3、輔導策略
本課題所指的輔導策略是指在課題研究中,遵循教育規律,利用教育教學原理等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並且通過實踐操作,摸索出轉化學習障礙學生的多種有效方法。
4、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
開展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極大的改變,充分認識到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真正把學生放到了第一位。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更多地關注探究學生的內心世界、心理健康,從學生、教師、家庭、社會各個方面來審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關注學習障礙學生,診斷研究學習障礙的各種表現形式,探索造成學習障礙的原因,找出防治和排除障礙的有效策略,進行科學有效地輔導,促使學習障礙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健康全面發展,對學生、對社會、對教育事業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基礎理論及前提假設
基礎理論: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是一種探究定向的、內在驅動的學習,這種學習正是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一個基本主張。我們研究的是基於探究和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學習是一種建構性的學習,只有建構性學習才最符合學習的本質,最有利於開發人腦的潛力,最能促進人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可見,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要求。
(二)教育科學基礎
「新課程背景下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新課程背景下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障礙的診斷、究因與輔導策略系統,該系統的建立與完成主要建立在教師的主導地位的基礎上);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
(三)認知心理學理論
認知發展研究認為,人的發展不是一個完全外塑的結果,而是一個在認識、實踐中的主動發展的過程。皮亞傑從發生認識論的角度深刻揭示出:認知源於主體與客體間「同化、順應」的相互作用,他認為:「心理發展就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個體也正是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其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的發展。」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歷史文化經驗而促進心理發展的。
學習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和能動的反映過程,認識起源於主客體方面的相互作用。學習過程的主體是學生,學習障礙學生排除障礙,提高學習質量的過程,既是其主動接受外部影響的過程,也是其內在主動發展的過程,這其中有學生的主體活動,更有教師輔導、幫助。
(四)情緒心理學理論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調節兩方面的功能。
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製作用。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就是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習障礙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他們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
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就是要使學習障礙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其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學習障礙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前提假設:
(1)在小學階段,對學習障礙學生進行學習障礙的研究和輔導,診斷研究學習障礙的各種表現形式,探索造成學習障礙的原因,找出防治和排除障礙的有效策略,進行科學有效地輔導,有助於其良好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助於其心理偏差及障礙的糾正、排除,有助於其學習效率的提高。
(2)有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符合學習障礙學生身心特點的教育輔導、教育活動,對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身心健康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
(3)通過有系統、有策略地研究和輔導,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心理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學習動力更加充足,情感上更加愉悅,行為上趨於自覺,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勢。
五、研究目標與內容
研究目標:
1、研究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障礙的表現形式、形成原因及防治輔導策略操作系統,並進行總結、推廣。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學習障礙學生在心理方面更加健康,學習動力更加充足,學習習慣更加良好,學習方法更加科學,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學業成績得到提升,諸方面都能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善教師的教學管理、教育行為,提高教師對於學習障礙學生教育問題方面的認識,進而卓有成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和工作,為學習障礙學生排除學習障礙。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進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
研究內容:
1、探索總結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障礙的多種表現形式、特點。
2、研究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障礙的形成原因。尤其關注學習心理障礙。
3、探究總結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障礙的防治以及輔導策略。
4、把握學習障礙學生的身心特點,探索學校、家庭、社會影響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障礙轉化與排除的因素及其教育策略。
5、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善教師的教學管理、教育行為。重點研究「師源性學習障礙的診斷與轉化」(「師源性學習障礙」指來源於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的學習行為、學習心理的障礙。如:教師個性人格障礙、教師思想觀念障礙、教師專業技能障礙等。)
六、研究原則及方法
研究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是一項探索性的、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需要我們遵循教育科學的原則,使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去實驗、去探求。
2、整體性原則:
人的素質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立體結構。在這個結合體中,任何一方面素質的欠缺,都會削弱整體的結構功能,影響素質的整體水平。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各方面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某一方面的素質得不到及時的、正常的發展,以後往往難以補償。因此,在課題實驗中,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從學習障礙防治輔導入手,著眼於學習障礙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3、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指的是在「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過程中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注意不同學習活動、心理活動等之間的聯系,系統地多方面收集學習障礙學生的各種信息,從整體上把握他們學習的實際情況。
4、針對性原則:
學習障礙學生,就其學習障礙的程度,可分為嚴重學習障礙者、輕度學習障礙者和一般學習障礙者。就其學習障礙形成的原因,可分為情感缺乏、意志缺陷、性格不良、學習方法欠妥等各種不同的類型。因此,在實驗中,必須堅持針對性原則,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找准問題,對症下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主體性原則:
在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中,堅持主體性原則,就是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通過調動學生主體積極性的手段,以達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目的。每一個學習障礙學生,既是輔導實驗的承擔者,又是輔導成效的體現者。依據主體性原則,教師要把每個學生看作是有獨立人格的生命體,承認每個學生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承認他們有犯錯誤的權利,給予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採取各種輔導策略,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使他們積極地接受輔導,形成主體內部良好的心理品質。
6、漸進性原則:
一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行為習慣決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學習障礙學生防治輔導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漸進性原則,克服急於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對學習障礙學生,既要保持期望,又要允許反復;既要主動輔導,又要耐心等待。對於學習障礙學生每一點細微的進步,都要及時鼓勵,大加贊賞,堅信滴水終能穿石。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了解國內外此類研究狀況及成果,搜集相關理論依據與資料,為此課題提拱理論支持。
2、調查法:分析學生學習現象,確定研究對象,進行定量定性分析;
3、行動研究法:採用教育激勵,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等促使學生順利克服障礙、有效學習。
4、個案研究: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進行調查、跟蹤,從個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規律。
5、經驗總結:從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煉,及時總結,以形成有價值的成果。
七、研究步驟和計劃
2007年9月――2007年10月
1、籌建課題組,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2007年10月――2008年2月
1、收集國內外有關學習障礙研究的資料,進行分析、學習。
2、對有關學習障礙學生成功教育案例進行收集、整理。
3、課題組成員參加各項教育科研培訓。
2008年3月――2008年6月
1、進行「新課程背景下學習障礙學生輔導策略的研究」課題申報、開題論證。
2008年6月――2010年7月
1、在全校全面開展課題研究。
2、對課題的各個子課題進行具體研究。
3、建立不同年級段的個案研究檔案。
4、開展課題中期匯報評估。
5、對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障礙的表現形式、產生原因、防治輔導策略進行經驗歸納與總結。
6、進行階段總結,並把成果以論文或典型案例、典型課例等形式發表、編印成專集。
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撰寫實驗報告,完成課題結題鑒定並建立「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障礙的表現形式、形成原因及防治輔導策略操作系統,進行總結、推廣。
八、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學校成立課題組,由分管校長掛帥,負責協調課題研究的各項具體工作。同時,教科室協同課題組負責實施具體的研究任務。具體分工如下:
總負責:林毓秀
顧 問:丁亞明、華頌寧
具體組織實施:薛志剛
課題組主要成員:徐志賢、王詠春、李靜、尤偉、高燕萍、朱艷華、周榮舫、華如意、毛宴文、朱傑、夏春霞、邱彩娟、錢琴玉、陳吉
九、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加強本課題研究工作的領導,負責本課題的管理和調控。
2、通過問卷、訪問、座談等形式進行調查,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和總體目標。
3、組織本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實驗研究,選擇實驗班作為突破口,集中研究力量開展實驗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定期召開教研的分析會、總結會、經驗交流會。
4、組織研究成員學習和培訓,更新觀念,學習有關理論,掌握科研方法,樹立信心,提高研究水平。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計劃,聘請專家、學者為本課題研究進行指導,研究人員外出參觀學習,吸收豐富經驗,使課題研究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
5、課題研究實行責任到人、各施其職、各行其責。
6、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成員深入各專項研究小組進行指導並監督實驗操作過程,同時在實驗過程中與實驗教師共同制定目標體系和檢測體系。
7、定期召開研究組、專項小組、實驗小組、實驗教師的聯席會議,不斷探索新的研究內容、方法,交流信息,並及時總結經驗。同時做好實驗資料的收集、分類、歸檔工作。
8、學校對本課題研究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評選優秀研究論文和實驗報告,對研究成績突出者給予重獎,在評優評先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
Ⅳ 教師應該怎麼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開題報告
你好,同學,你的開題報告老師讓你往哪個方向寫?開題報告有什麼要求呢開題報告是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幫到你,祝開題報告選題通過順利。1、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①人家在研究什麼、研究到什麼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別人還沒有做的問題。③他人已做過,你認為做得不夠(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別人已做過,你重做實驗來驗證。2、目的意義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3、成員分工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具體職責,要人人有事干、個個擔責任。組長負責協調、組織。4、實施計劃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研究內容是指可操作的東西,一般包括幾個層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課題(數目和標題)。⑶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內容,即要通過什麼、達到什麼等等。研究方法要寫明是文獻研究還是實驗、調查研究?若是調查研究是普調還是抽查?如果是實驗研究,要註明有無對照實驗和重復實驗。實施計劃要詳細寫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和目標、由誰負責。若外出調查,要列出調查者、調查對象、調查內容、交通工具、調查工具等。如果是實驗研究,要寫出實驗內容、實驗地點、器材。實施計劃越具體,則越容易操作。5、可行性論證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等。6、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等形式來表現。
Ⅵ 淺析幾種校本培訓模式
我國當前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政策表明了,教師在職培訓的重心和重點已從學歷補償教育向加強教師隊伍素質建設轉軌,以促進全體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最終目標。它強調在職培訓,強調培訓中教師個人的參與,強調教師間合作,強調學校與大學社區和家庭的合作。由此「,教師專業發展的組織形式必然會呈現多樣化的格局。」校本培訓也因此作為開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策略而被倡導。一、校本培訓存在著的問題(一)校本培訓模式缺乏針對性及實效性通過對中小學校本培訓模式的形式、內容等方面的調查可以看到,目前,教師對目前校本培訓模式看法不一,選擇的角度不盡相同。在形式上,有些教師認為培訓模式的形式應體現出多樣性,有些教師認為培訓的形式應更具適應性,使校本培訓真正體現適應學校的發展,適應教師的需求。還有少數的教師仍把校本培訓等同於原有的培訓,認為形式由主辦者指定即可,從動機上來看,他們不願主動去適應多樣的形式;從效果來看,單一的形式只能使他們墨守成規,缺乏自我挑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