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維多里諾教育實踐的特點有哪些
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首先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因此,每每著手推行教育改革或課程改革,幾乎都不約而同地從轉變教育觀念開始,用一句通俗而不失經典的話說:「關鍵是要轉變觀念」。那麼,該如何轉變呢?教師培訓無疑成為首選。培訓什麼呢?觀念的轉變自然成為培訓的重中之重。不是嗎?老師們經常形象地把培訓看作是一次洗腦的過程。
這一切看上去都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甚至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而對於這些「習以為常」的領域,人類思維的觸角是很少也很難觸及的。人們很少去追問:觀念真的是行為的先導嗎?只要轉變了教育觀念就一定能指導行為嗎?從教育觀念的轉變到教學行為的改變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嗎?如果這些前提性的假設根本就是不成立的,那麼我們依此假設而展開的各項工作尤其是教師培訓就失去了根基。而本文恰好對這一前提性假設提出了質疑。
一、對「首先(關鍵)要轉變教育觀念」的質疑
所謂觀念,一般是指客觀現實事物在人的意識中的反映。而教師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來自教師個人教學的經歷與經驗,是教師教學行為背後的價值預設、因果假定,是教師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信奉和遵循的准則,是對教學應循方向和應達到理想的感悟追求。其具體內容包括教育價值觀、學生觀、人才觀、師生觀、課程觀等。
人們習以為常地認為,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觀念是行為的內在依據,而行為是觀念的外在表現。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先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觀念轉變了行為自然就會改變。我們的教師培訓工作正是基於此前提而展開:
首先,在培訓內容上:教師培訓就是轉變觀念,而要轉變觀念就是要學習新的理論。於是,目不暇接的專家學術報告、高深莫測的理論流派介紹就成了教師培訓工作的整個內容。培訓重視的是教育理想世界的構建而不是對教育現實世界的探詢。
其次,在培訓方式上:人們普遍認為轉變觀念純粹是一個認識過程,改變觀念就是要給教師更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因此培訓經常採取的方式就是灌輸,就是專家把那些好的、新的教育理念「注入」到教師的大腦中,這樣似乎教師會「有」新觀念。
再看培訓的結果: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教師在接受培訓後,很難將培訓時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的教學情景中,培訓中那些好的、新的思想、理論、理念很難紮根於教師的教學實踐。其最終的結果是,培訓仍然是參加,或者出於上級部門的安排,或者出於晉升的需要,至於培訓在多大意義上改變、影響、指導以後的教學實踐則無關緊要。培訓更多地是「上面要求」的結果,而不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當然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與教師培訓本身實效性低下不無關系。
而教師培訓實效低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沒有或忘記了對「首先(關鍵)要轉變觀念」這一前提性假設的質疑,在教育觀念的轉變以及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關繫上存在錯誤認識:1、觀念的轉變是一個單純的認知過程;2、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是一個單向的線性過程,觀念總是對行為發生作用,行為是不會反過來對觀念施加影響的;3、觀念與行為之間是一種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
需要質疑的是:觀念真的是先於行為而首先轉變的嗎?觀念的轉變是獨立在行為之外的嗎?是先轉變了觀念再來指導行為,還是觀念轉變的過程中必然會有行為的不斷跟進和反饋,而行為反過來會加深和推動觀念的轉變?觀念轉變了就一定能指導行為嗎?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重新審視。
二、教師教育觀念轉變過程的樣態描述
那麼,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過程?要科學准確地解答這一問題是非常困難的,這里我們試圖對觀念轉變過程的樣態進行初淺的描述。
(一)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過程樣態
無論是教師教育觀念本身的轉變,還是教育觀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以及教學行為的實質性改善,都是非常復雜的,其間要經歷:
習得階段:通過校外培訓、專家講座、自己的理論學習等多種途徑,教師往往會獲得許多新的教育觀念,如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尊重學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等,要習得這些概念、觀點、理論是非常容易的,但教師所習得的各種理念是「書本上說的」是「專家們講的」是社會「所倡導的理論」,這些理念盡管教師已經接受了,但都是外在於教師的,並沒有成為教師自己的。因此,盡管他們已經習得了某種理念,但並不等於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改變,當然也不會對教學實踐產生太大的影響。以往我們進行的教師培訓工作基本上就停留在了這一階段。
內化階段:當教師習得某種理論後,要把這種外在的「所倡導的理論(espoused theories)」轉化為自己「所使用的理論(theories-in-use)」,還有一個內化的過程,這需要教師自己的不斷實踐探索和相互研討。當知識從外在的、他人的轉化為自己的、私人的,也就有了一種親切感,此時的知識才能為教師所用,才能實質性地指導教學實踐。
自覺化階段:「所倡導的理論」不能對教學實踐產生直接的影響,只有內化的教育理念才能實質性地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但內化的理念並不必然地導致相應教學行為的出現,這其間需要學校創設相應的環境並建立相應的機制,惟其如此,新理念指導的教師教學行為才能自覺化、日常化、持續化。
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有深度的過程,人們不可能通過對概念的把握,通過灌輸或強加某些概念就完成教師觀念的轉變,並一勞永逸地用這種觀念去指導其行為。那種從概念到概念的閱讀方式,從書本到書本的閱讀和培訓方式是危險的,危險就在於放棄了對教師自身、對教學實踐的深層關照。
(二)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實踐性格。
提起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關系,人們馬上會想到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觀念總是先在地指導行為。事實上,教學行為不僅僅只是教師觀念的外化和反映,反過來它有助於教育觀念的理解、內化和升華。換而言之,教師深層教育觀念的本質性提高,必須要有教育實踐的促動。也正是在此意義上,本文提出了教育觀念轉變的實踐性格。
觀念的轉變並不總是由認知變化而帶來的,更多的轉變或者更深層的轉變是在不斷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生的。教師經常會「用所從事的操作去界說觀念的性質和用這些操作所產生的後果去檢驗這些觀念的有效性」[1]。因此,所謂「觀念就是所實行的行動,就是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接受從外面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感覺」。[2]
教師是否認可、接受、內化新的教育觀念,並自覺地把觀念轉化為教學行為,這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情景中去把握,去分析、觀摩、反思,在反復實踐中獲得。因此,我們不能寄希望於通過「專家的外鑠」和「理論的灌輸」就能完成教師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目標的達成最終需要回到教師自身的實踐活動。觀念必須是教師主體在與周遭環境相互作用中,通過主體的實踐活動逐步樹立和轉變。
(三)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情感介入
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僅具有實踐的性格,同時還需要教師情感的介入。具體地說,觀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從觀念到教學行為的轉變之間更多地滲透了情感的因素,尤其是教師對教育改革或課程改革的認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影響到教師教育觀念能否轉變,能在多大程度上轉變。
人對變化的天然防禦為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設置了情感障礙。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地帶,有自己熟悉的活動范圍和經驗,在其中就會覺得安全、舒適和穩妥,一旦逾越,則可能會遇上麻煩、困難、危險和挑戰。大多數教師拒絕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對未知的恐懼或對超越自我舒適地帶的憂慮而造成的,他們本能地擔心人際或組織的變革會給自己帶來潛在的威脅和影響。試想,如果改革會帶來對教師的低度評價;改革要求教師付出的代價更多而回報卻減少或者會帶來利益的沖擊和重新分配甚至威脅到教師的職業地位,沒有人會願意轉變教育觀念,也不會有人自覺地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這種天然的防禦機制使得教育觀念的轉變困難重重。當教師的根本信念受到挑戰時,不管這種挑戰來自何方,在情感和認識上都被看作是對自我的攻擊;因此教師最初的反應一般都是維護和固守自己的信念體系,即使教師的信念不再是對現實的正確表徵,或者即使轉變觀念很有必要時,教師也不樂意尋求策略去改變或放棄那些不正確的觀念。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調整教師的改革心態,使教師認同改革並樂於、善於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三、教師培訓工作的應然取向
對教師教育觀念轉變過程的重新審視,引發了我們對教師培訓工作應然取向的深層思考:
(一)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的雙向互動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以往的教師培訓工作是基於一種技術理性指導下的技術實踐觀來開展的。這種技術實踐觀的問題在於:1、它假設實際問題的解決有通用的辦法;2、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可以在真實情景之外的地方研究和發展出來;3、這些解決辦法可以經由傳播轉換成實踐者的行動。在這種觀念引領下,教師培訓工作就是專家把那些在教學情景之外研究出來的理論熱心地向教師推銷和兜售,教師只要掌握了一套好的方法、理念和技巧,自然就能應用於實踐。這種培訓工作基本上遵循的是「先理論後實踐」「先轉變觀念再用觀念指導行為」的思維模式,認為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之間是一種單向的線性關系,教師培訓工作的重點就是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實踐性格意味著任何離開了教學實踐的教育觀念轉變都是非常困難的,至少這種轉變是非常表淺的。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在觀念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而行為實踐反過來會強化或修正人們已有的觀念。它們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
觀念與行為這種雙向互動的關系要求我們的教師培訓工作注意:1、培訓的內容不能局限於教育理論知識的系統介紹,盡管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是培訓內容的全部;2、改變「專家講,教師被動聽」的單一培訓模式,教師僅僅是帶著耳朵來聽是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觀念轉變的,強調教師主體身份的介入,強調教師的實踐和參與,是教師培訓工作的應然走向。目前廣泛採用的參與式培訓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一主旨和追求。
(二)對外合作與對內反思
教師隱性教育觀念的轉變必須藉助於教師自己的反思。20世紀著名的物理化學家、思想家波蘭尼揭示了人類的知識不僅有可用言語表達的顯性知識,還有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緘默知識,即「我們所認識的多於我們所能告訴的」。緘默的教育知識同樣存在每一個教師的知識體系裡,並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這些緘默的教育知識形成了教師隱性的教育觀念。它是教師解釋教育現象,規范自己的教育實踐,解決教育問題的一個內隱的解釋性框架。如,目前國家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實質上教師也非常認同和接受這一理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喜歡那些聽話的孩子,也就是說實際行為背後所依據的教育理念與所接受的新理念並不一致,而真正對教學行為起先導作用的往往是教師隱性的教育觀念。如何使那些習而不察的教育觀念「顯性化」,如何轉變那些傳統的、陳舊的隱性的教育觀念,必須藉助於教師的反思。教師只有通過對日常教學行為的「反思」,才能對那些無意識的、通常不被懷疑的、已經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進行開放性審視,才能對引入課堂中的假設和價值有清楚的認識並能加以懷疑。
以往參加培訓的教師都會有這種感覺:專家講的理論都是對的,但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理論,教師已經接受了,觀念,似乎也改變了,但實踐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教師隱性教育觀念的關注,培訓更多地是在顯性教育觀念層面上展開,很少觸及教師深層的、隱性的教育觀念。這是教師培訓實效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培訓除了「告訴」教師那些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應該在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引發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培養教師的反思意識,形成反思的習慣,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應該成為新時期教師培訓工作的重點,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教師除了「對內」進行自我反思,對外還需要與「他人」合作。「一個人能夠對某個問題有所知的惟一辦法是聽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所提出的不同,了解具不同思維特點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來探究這個問題的。」[3]同樣,在轉變教師教育觀念的過程中,教師與「他人」之間的切磋、交流、對話甚至是爭論都是非常有益的。有調查就顯示[4],教師在培訓時,如參加校內同事間的互助指導,有75%的人能在課堂上有效應用所學的內容,否則只有15%的人能有同樣的表現。通過與「自我」、與「他人」的對話,教師的教育觀念得以轉變。
(三)從校外培訓走向校本培訓
一說到培訓,人們馬上會想到要到師范院校或特定的教師培訓機構去接受培訓。這種單純地依靠學校之外的某個機構、在特定的時間、由特定的專家群體,向教師傳授一些特定知識的院校培訓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師發展的需要,教師的成長是不可能依靠單一的培訓就可以完成的。研究表明,教師真正的成長既不在崗前培訓,也不在於過程中的脫產培訓,教師能力的顯著提高是在教學實踐中,離開了具體的教學實踐,教師是不可能很好地成長起來的,只有把研究、在職培訓與教學實踐融為一體,才能持續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培訓模式必須從院校培訓走向校本培訓。
所謂校本培訓是以學校為基礎,以教學崗位為主課堂,由學校自行組織和管理以滿足教師工作需要的培訓,它是在對院校培訓方式的批評與反思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當今教師培訓的主要模式。
培訓從院校走向校本,這不僅僅是培訓場所從校外換到了校內,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它是教師培訓模式的根本性變革。1、校本培訓架設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教師在接受院校培訓後,很難將培訓時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的教學情景中,理論與實踐的鴻溝難以跨越。而校本培訓的內容和重點直接來源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並直接指向實踐問題的解決,教師和學校的主體性得到了真正的張揚和激發。2、校本培訓方式多樣化,有助於教師教育教學個性的發展。教師教育教學個性來源於教師個人對教育理論的理解,形成於教育教學理論的主體實踐,同樣的教育教學思想在個人身上會得到不同的展現,「和而不同」的教育教學個性又點燃教育教學的新思維,推動教育教學的新發展。追求教師的教育教學個性開始成為教師培訓的新路向。校本培訓通過教師的互幫互助、優秀教師的「幫教」活動、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反思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專題培訓等提供給教師選擇的機會。多樣化是校本培訓有別於院校培訓單一化的優勢所在。3、校本培訓中的互動性,提高了培訓的成效。校本培訓搭建了對話的平台,在互動的對話中教師了解自己,認識他人,解決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困惑,理解教育教學的真正意義。教師全身心參與的校本培訓較之缺乏教師熱情的院校培訓更有助於提高培訓的成效。
⑵ 老師講課風格
(一)理智型教學風格
這種風格主要表現在,教師講課深入淺出,條理清楚,層層剖析,環環相扣,論證嚴密,結構嚴謹,用思維的邏輯力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課堂教學進程。學生通過聽教師的講授,不僅學到知識,也受到思維的訓練,還受到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的熏陶和感染。雖然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不苟言笑,但內心卻充滿對知識的透徹理解和對人的理智能力發展的執著追求。
一般說來,在數學等學科的課堂教學,採用這種風格的教師相對較多一些。
(二)情感型教學風格 這種教學風格的表現是,教師講課情緒飽滿,將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融於對學生的關心、教導和期望之中,充滿著對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賴。講到動情之處,往往情緒高漲,慷慨激昂,滔滔不絕,扣人心弦,給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師生之間在理解、溝通的前提下,共同營造出一種渴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熱烈氣氛。學生在這樣的教師引導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訓練價值,還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價值。
相比內向型性格的教師而言,外向型性格的教師的課堂教學常常採用情感型教學風格。
(三)自然型教學風格 這種教學風格的主要特點是,教師講課親切自然,朴實無華,沒有矯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談,細細道來,師生之間在一種平等、協作、和諧的氣氛下,進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將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融於簡朴、真實的教學情景之中,學生在靜靜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獲得知識。教師講課雖然聲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猶如春雨滲入學生心田,潤物細無聲,它雖沒有江海波瀾的壯闊,卻不乏山澗流水之清新,給人一種心曠神怡、恬靜安寧的感受。
(四)幽默型教學風格 這類教學風格所體現的最大特點是,教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弦。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猶如畫龍點睛,給學生開啟智慧之門;一種恰如其分的幽默,引來學生會心的微笑,如飲一杯甘醇的美酒,給人以回味和留戀;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時穿插於講述中間,給人以思考和警醒。聽這樣的教師講課,學生心情舒暢、樂於學習,在輕松、愉快和笑聲中獲得人生的啟迪,獲得心智的訓練,變機械學習、被動模仿為心領神會、主動思考。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言,這是一種值得著力陶鑄和追求的教學風格。
(五)技巧型教學風格 這類教學風格體現在,教師講課精於教學的技巧,充滿著機智,各種教學方法、技巧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恰到好處,並絲毫不帶有雕琢的痕跡。整個課堂教學的結構就像一種設計好的程序,過渡自然,組織嚴密,搭配合理,有條不紊。講解、分析、論證時,思路清晰;提問、討論、練習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照顧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透徹了解及對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和對知識重點、難點的准確把握。對於學生掌握知識而言,這是一種追求高效率的教學風格,是許多教師課堂教學所實施和追求的一種境界。
⑶ 華東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教學特色
作為實施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一體化改革的重要單位,1998年以來,繼續教育學院承擔國家級骨幹教師、市級骨幹教師(校長)、青年骨幹教師和區縣培訓機構及成人中等學校師資等多層次的學歷和非學歷培訓及管理工作,為上海乃至全國基礎教育培訓名牌教師,並普遍提高受訓教師的綜合素質,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影響廣泛、成果卓著。
多年來,學院積極開展學習型學院建設,不斷提升管理質量和服務質量,通過拓寬辦學渠道、建設精品課程、更新管理手段等方面的開拓創新,努力探索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新增長點,在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幹教師培訓者國家級研修、各省市高層次骨幹教師培訓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績,自主開發的會展專業培訓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牌。2007年,華東師范大學成人學歷教育共招生3700人,在校生達11136人。其中,夜大學共開設專升本專業34個,高中起點本科專業6個,高中起點專科專業16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現共承擔12個專業和一個高級證書的主考任務,全年報考人數26895人,首創「一考雙證」自考模式在實踐中繼續發揮優勢;完成教育部下達的普通高中新課程骨幹培訓者國家級研修780名學員的培訓任務,為外省市培訓骨幹教師7171名。2009年,教育部中國繼續教育網華東中心正式落戶學院。
學院現任領導:院長馮大鳴,院黨總支書記孫偉英,副院長戴平,副院長程敏,院工會主席劉曉鳴。
⑷ 在線教育的優勢有哪些
近兩年的在線英語學習非常的盛行,而且現在這個事物的發展也相當的成熟.假如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能每天從網上學習英語,不上補習班,輕松就能學習知識.尤其是小學英語在線教育,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首先.那麼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了解小學英語在線教育的優點.為什麼選擇參加在線教育?
(好多的書)
小學英語在線教育能夠作為孩子的一個補充,使孩子在課上沒有掌握的知識得到補充.通過對本章的閱讀你是否也了解了小學英語在線教育的優點呢?
⑸ IPA的培訓授課教師有哪些如何保證教師質量還有就是教師的特點是什麼
1、IPA的所有特聘講師均是在專業領域獨樹一幟、具備豐富管理經驗的國內外專業講師。
2、IPA在中國的認證培訓授課講師全部由IPA中國總部指派或經嚴格篩選後,予以特聘。
3、IPA的培訓師大都直接從事管理,同時也是學者。
4、IPA的培訓師都有豐富授課的經驗,也熟知中國學生的學習風格。
5、IPA有完善的培訓全程跟蹤測控及教師評估體系,以保證培訓及認證的權威性。
⑹ 重慶三中英才培訓學校的辦學特色
實力鑄就品牌
早在2000年,培訓學校就開始了企業化的經營模式,把家庭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綜合教育融合到針對性輔導、個性化教學、綜合化培養當中。著名教育人士——孫勁松女士以她本人的姓名來冠名培訓學校的品牌。歷經多年的發展,重慶孫勁松三中英才培訓學校已經成為家教行業的領跑者,成為重慶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培訓行業品牌。
辦學理念先進
品牌的鑄造離不開理念的指導。「學校教育的成功首先取決於家庭教育的成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只有家庭教育取得了成功,學校教育才能成功」,「沒有圍牆的學校」,「家長是上帝,培養學生成英才」,「成才先成人」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成為三中英才培訓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服務宗旨,促成學校的每一個成員能夠誠心誠意為家長、為學生提供優質培訓服務。三中英才學校設有專門班主任辦公室、家長培訓部、素質教育培訓部、心理咨詢及各項測評部和人力資源部等部門。各區均設有直營分校,分校的教師均是總校安排,往返校車接送。三中英才學校以企業化、科學化、現代化的辦學模式,竭誠為家長、為學生服務。
師資力量雄厚 團隊精誠合作
培訓學校實施電腦自動化管理,創建了「重慶市培訓教師人才庫」,儲備有全市乃至全國各地特級教師、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等3000餘位。 所派出的教師,都是經過三中英才學校精心挑選進行過專門培訓且考核合格。培訓學校的教師熱愛教育事業,有教學天賦,表達能力特別強。具有創新思想,教學思想先進,思維活躍,有勇氣有能力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對中考高考進行過深入研究,能掌握中高考規律,能重組教材安排,掌握各種教材版本的特長和缺陷,懂得教育學生的方法、了解學生心理,個個品德高尚、業務過硬。
三中英才學校專職班主任36位,專門接送上課老師校車三輛,專職司機四名,專職電工一名,並成立了學校專職裝修隊(專門裝修教室,所有裝修材料都是自購的最環保的材料,保障學生身體健康)。三中英才學校的所有同仁精誠團結,同心協力,為打造三中英才品牌學校而努力,為每一個學生的未來嘔心瀝血。
家教工作程序、教學模式優化
三中英才培訓學校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性格、基礎、特長、弱點來進行個別化的專門培養,只開設有1人班、3人班和5人班獨特的教學模式,以「對口教育」或「小班教學」模式為主,就是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專門教育,即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育方案,通過「導師制」教育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學習方法、學習技巧,並且實施適合學生基礎的、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高素質教育。成績好與成績弱的不宜在一起上課,教材版本不一樣的不宜在一起上課,思維快與思維慢一點的不宜在一起上課。
關懷學生心理健康 關注家庭教育
三中英才學校不但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良好的家庭環境及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促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家庭教育專家,高級心理咨詢師孫勁松老師率領8位專業學習指導師免費為學生進行學習情緒、學習方法、考試心理、思維、生活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測評,通過各項指標的測評可以客觀的反應學生的思維、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性格、承受力、學習動力等方面一些問題,然後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安排適合學生的輔導老師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孫勁松老師還免費為學生進行學習心理、學習動力、溝通、具體科目的學習方法指導,免費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詢指導服務及擇校咨詢服務。定期為0―3歲家長、 小學至初中低年級學生家長、高年級學生家長提供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學生成績不良,性格、人際交往出現了障礙等等絕對不是學生本身的問題,首先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父母出了問題,父母沒有能很好的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一點原則都沒有或沒有一個很好的規劃或沒有落到實處,父母的為人處世的態度等都是孩子模仿的方面,關心孩子的成長,首先要關注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理念、性格、處世的態度等等,只有改變了父母,才能改變孩子。三中英才學校的校長孫勁松和36位專業班主任時時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天。
⑺ 紅旗中學的辦學特色
一、堅持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建設研究型、創新型教師隊伍
「師唯校本,本固校興」,是紅旗中學二十幾年來師資隊伍建設的一貫方針。我們把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放到適應未來科技競爭和知識革命發展的高度上,努力提高全體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後繼學習和創新能力,使全體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促進教育者自身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建設一支師德高標准、專業高學識、能力多方位的教師隊伍,全面提升教師的素質,把紅旗中學的教師隊伍建成一個敬業奉獻的窗口,團隊協作的展台。近年來,我們在提升教師素質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設教師學習型組織,強化學習、形成機制。學校在引導全體教師愛崗敬業,勤勉工作,自覺恪守職業道德規范的同時,強化了教師學習提高的工作機制,建設各種學習型組織,開展教師全員的學習活動。學習內容和形式多種多樣:教育法規學習、先進教育理論、教學經驗、學歷補償和學歷提高學習,外出考查學習,交流研討,聘請專家舉行講座等,注重學習效果的考評和學習成果的積累,學校每年出版一本論文專輯,收集教師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每位教師每個學期基本上可以展出一項學習成果。
2、完善「攜手工程」,加快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針對教師隊伍的實際,我們完善了攜手工程實施方案。採取師徒結對的形式,選出中級以上職稱中有較豐富教學經驗,教風嚴謹,工作認真負責的骨幹教師,由學校聘任為導師,與青年教師進行「一帶一」的組合,努力使青年教師實現「一年熟悉規范、兩年勝任熟練、三年能挑重擔、四年成為骨幹」的目標。新老教師結對子、帶徒弟以「導、帶、傳」為內容,導師要導思想、帶業務、傳作風,徒弟要虛心學習,每學期互相聽課不少於20節,徒弟主動求「經」,積極實踐,加快學習——實踐——反思——實踐的速度,快速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全面素質。
3、抓骨幹教師培訓,帶動教師全員的校本培訓,全面提升隊伍的整體素質。
學校從政治素質、職業素質、業務素質等全面考核教師,學校首先積極組織和爭取更多的骨幹教師參加市級培訓、自治區級培訓和國家級培訓,讓他們帶著任務去學習,回校後,充分發揮「二級培訓」的作用-----辦講座、搞教研、換腦筋。其次,學校完善了教師校本培訓的長效機制,通過學校、教務處、年級組、備課組等各種組織和「走出去,請進來」的多種形式,定期進行學習、研討、觀摩等培訓活動,骨幹教師、牽頭教師每學期要完成「五個一」的具體任務,即每學期每人一節高質量的研討課,一項素質教育研究課題,一篇高水準教育教學論文,一個有實效的教學建議,一次開放性教研備課指導活動。這種不斷提高校內骨幹教師水平和發揮校內優質教師資源的做法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迅速提高。
4、進行全員信息技術培訓,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新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合格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該校培訓工作由教務處組織,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平時每周兩次微機技能講座和練習,寒暑假集中培訓,已使所有一線教師達到初級水平,133人獲自治區頒發的合格證書。在培訓過程中制定了階段目標,安排了分步實施計劃。從2000年開始,全體教師在一年內基本能獨立製作課件,熟練使用電教、微機輔助等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學校還鼓勵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改革實驗,努力實現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使現代教學技術真正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學校定期考核實驗課情況,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以自製課件為主,上50節左右多媒體教學課。現在,學校已完成數字化校園的一期目標,學校已建成了一個總控室,1個演播廳,3個課件備課室,7個標准微機室,3個語音室,63個多媒體教室,全體教師已經完成筆記本電腦的配備,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5、啟動校本課程建設,開展研究性學習,為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奠定基石
基於廣大教師多年的教育實踐,充分考慮課程改革的繼承性、前瞻性,提出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展、做學習的主人,成為創新型人才為宗旨」的學校課程建設規劃,確定了「圍繞一個中心,突出兩個重點,體現三個特徵,劃分四個版塊」的課程模式。目前,該校已開發校本課程20多門,共四類:⑴學科知識強化類。此類課程是為了提高加強課程的深度,如開設的托福與口語、英語演講與寫作、近代散文選讀等⑵認知科學類。此類課程是為了學習和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科學知識。如開設的系統科學初步、心理衛生與健康等⑶發展興趣特長類。此類課程是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而開設的。如文學作品賞析、音樂欣賞、美術欣賞、健美操等⑷專業基礎類。此類課程是為了適應社會日益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技術訓練,如計算機網路、雙語教學等。通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增強了探究和創新意識,了解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該校尤其突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和實踐,設計了「研究性學習」的系列內容和實施措施,學校每年舉行一次「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以「松山旅遊資源的開發」「交通工具上的物理」等為題,在全區作了「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出版了「研究性學習」探索與實踐專輯,對全區「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起到了帶動和示範作用。
二.樹立學校大體育觀,實施群眾體育工程
1、樹立大體育教育觀念,強化全面育人意識
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實現素質教育是培養現代人才的關鍵。學校體育最能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方面,幾年來,該校體育教學在不斷探索、實踐中,從思想上更新教學觀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課外活動、業余訓練、教學科研、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從單純的「技術教學 」和「體質教學」向全面素質的思想轉變;從單一的生物體育教學轉向多維的體育教學;從傳統的以體育知識技能灌輸、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轉向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鍛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主的體育教學,努力使學生自覺地增強對體育的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從而能夠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提高全面素質。
2、嘗試「分層、分組、分項」的新型體育課教學模式。
根據學校體育改革的總體思路,結合學生實際,我們首先打破班級統一授課的形式,構建了一個「面向全體學生、以人為本、自主擇師、分層分組分項」的開放式的體育教學模式,打破過去教學的「三階段五步驟」,構建了「學生主動參加——培養興趣—發展特長——培養習慣----終身體育」模式。傳統體育教學重教材而忽視學生的內在需要,而這種教學模式要求,首先考慮學生,首先考慮提供學生參與的條件、參與的內容、組織和方法。無論是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常規項目,還是健美操、三門球、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都有專職體育老師授課,制定考核標准和評價細則,在教學方法上,克服教師注入式、強制式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參與權、選擇權,變「被動體育」為「主動體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寬松和諧的氛圍,為學生構建善於表現自我、體現自身價值、互相學習、相互交往的平台。通過課改,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學生興趣濃厚,身體素質技能明顯提高,為終身體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實施大體育教育,豐富群體活動
體育教育要以素質教育為指針,以快樂體育和健身體育為重點,更新和改革教學內容,為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素質服務。過去,我們在體育教學上往往脫離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社會基礎來確定體育教學的內容,導致了「器材冷冰冰,學生懶洋洋」,造成一部分學生喜歡體育但不願上體育課的現象,即使學生按時出來上體育課和體育活動,但能夠主動鍛煉的僅能達到30%左右,被動鍛煉的佔70﹪左右,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該校在這方面通過了幾年的探索和實踐,除了在體育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上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之外,同時注重體育鍛煉的時空延展,注重體育訓練形式和體育活動的創新,注重學生的個性與特長發展,引進傳統體育項目,建立項目俱樂部制度,支持學生聯賽組織和校際交流,實施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煉體與育能多方結合的體育課程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該校還做到了「四個堅持」。
⑴堅持健身與育人、體育與美育、自練與創新的原則。
體育活動的目的就是要求學生積極投身到活動中去,自主參與、主動發展。活動內容因人而異,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主選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活動中去,充分發揮活動的效益。活動量因人而異,不搞一刀切,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參與的活動也不同,堅持讓學生從自身實際和興趣出發,真正參加到活動中來,充分滿足學生個體素質發展的需求。在活動中,活動內容師生共同設計,改造和創新自製部分體育器械,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有聲有色,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空前高漲。
⑵堅持每生每天1小時煅煉的體育模式(早操+間操課+課外體育活動模式)
幾年前,隨著「雙休日工作制」的實施與課程計劃的調整,學生在校時間短,大體育概念更顯示出其合理性、科學性。在推行大體育觀過程中,該校首先把目光轉向了課間操改革上來,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將原來的課間操時間延長,內容充實,拓寬教育功能,形成間操課。該校把整個活動分成三個板塊,每個板塊都從學生中間徵集錄制了不同節奏的樂曲,並根據學生要求適時更換,用音樂控制整個過程。第一板塊是以調整心理為目的的課下10分鍾個性空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盡情活動,在活動中徹底放鬆。第二板塊是以感受藝術為目的的,學校自編的校園主題操、韻律操、121健力操、軍體拳、武術操、太極拳等內容。第三板塊是以理解規則為目的隊形回歸,讓學生踏著優美的旋律進入教室。
三大板塊形式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由於以音樂為主體控制,這樣既省去了整隊講解等不必要環節,又有效節約了時間,不僅如此,通過精心選擇的音樂作為活動旋律,使學生在歡快、輕松、優美的樂曲聲中完成各種活動,對學生是一種啟發、一次熏陶、一種欣賞美、表現美和審美的教育 。
⑶堅持發展的教學原則,實行三級梯隊滾動推進,三級梯隊為班級隊、年級隊、校隊,採取不定期舉辦各級、各類比賽的形式,鼓勵學生在運動能力和體質水平提高的情況下,隨時轉入高一級運動隊,從而建立了有力的激勵機制。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加強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養成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⑷完善小俱樂部、小競賽等活動,營造群體活動的大氛圍。
該校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集中成立了「乒乓球、籃球、排球、足球 、三門球、棋類、健美」等小型俱樂部,這些俱樂部既有學校體育教研組安排指導的,也有班級、學生會等自發組織的,在老師的指導下,活動安排和管理由學生自行處理。俱樂部的建立,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表現能力、交往能力,拓寬了學生視野,提高了主體能力和興趣。為了促進學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發展,學校採取小競賽制,把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也引入小競賽,經常舉行校際或班級之間娛樂性競賽,如體育競賽方式創新大賽,跳繩、騎單車、踢花鍵,拔河、三人制籃球賽、全校性長跑比賽等等,並評選出特色小能人、體育小明星,利用宣傳展板進行展示介紹。這些做法不但吸引了學生主動參加體育活動、提高了他們的活動技能,還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學校形成了人人鍛煉、人人參賽的大環境、大氛圍。
體育工作的這些改革與嘗試,切實增強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生的體能素質和精神面貌有了極大的改善,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家長的高度贊揚,受到了各級政府的表彰,早在1996年學校就被評為自治區「貫徹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優秀學校」,2001年獲自治區「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先進單位;2002年被評為自治區「群眾體育先進學校」、自治區「田徑、籃球傳統項目學校」;2002年7月又被國家教育部評為「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體育教師有8人被評為市級或區級體育教學能手。「落實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方法的行動研究」現已被列為國家「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間操中應用的研究」被列為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研究課題,該校被列為實驗學校,正在該校研究實踐,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⑻ 巧口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學特色
◆ 善用記憶節點有效強化,沖破「記得快,忘得快」的困局
基於耶魯大學語言教育專家在「神經語言學(NLP)」領域的研究成果,Qooco巧口少兒英語利用互動式的人機對話系統,准確描繪每個孩子的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記憶曲線,針對各級記憶衰減的節點強化單詞、口語和聽力的練習,少量多次,有效累積,最終使每個單元的學習達到最優記憶效果。
◆ 引進闖關積分機制,讓孩子以玩電游的熱情學英語
在線上自學課程中,每個單元均以游戲結束,游戲設置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掌握學習內容方能闖關成功,得到積分,提高排名。孩子在游戲的刺激下,提高學習興趣,不斷向極限挑戰,呈現出家長們盼望已久的主動學習狀態,孩子的內在潛能同時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
◆ 語音識別技術創造輕松母語環境,學口語不再怕錯
學英語口語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怕錯。巧口少兒英語在系統中置入語音識別功能,讓孩子可以與電腦直接對話,打消了與人對話時的擔心。語音系統以好萊塢配音演員的純正美語為基準,孩子在封閉安全的母語對話環境中,口語發音能得到即時認可或糾正,增加在線下與外教教師對話時的自信,逐步做到在生活中脫口而出。
◆ 學習檔案全程記錄,孩子進步每天看得見
巧口獨創的全程學習效果評估、記錄體系,提供孩子在線、在校的全程學習記錄(上課的表現評語、錄音、錄像等),測試水平報告、家庭作業展示、月度的學習進度報告等多種多樣有效的報告工具,真實反映了孩子學習進度及水平狀況的「能力進步曲線」。通過該體系,家長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孩子的學習進展,教師則可以在下一個學習循環中,有針對性地加強指導與訓練,以不斷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 個性化因材施教,迅速補齊孩子的短板
每一個學生在入學前都由巧口少兒英語的專業教師進行口語水平分級測試,以准確定位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特別是口語和聽說能力。測試的內容包括學生的詞彙量、語法、特定的情景、話題表達能力,英語表述的關聯性、邏輯性、英語思維能力等等。由於巧口少兒英語應用的是西方教育中著名的「項目、任務、主題」教學的方式,之後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因應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完成任務的過程里加以具體指導,增強其自如地運用英語的能力。
⑼ 農村小學辦學特色
現在的農村小學有的比城市的好幾倍啊,所已我們的農村比城市發展的還顯得快些,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還望您採納,謝謝!
⑽ 教師個人特色及培訓與發展建議表
教師個人特色是來很重要的自一個東西,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夠更好的在教堂上揮灑自己的知識。教師個人特色可以去湖南師范大學培訓中心,更成體系的知道怎麼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發展建議表的話主要從個人性格、教學科目、專業素養、綜合素養四個方面來進行歸納匯總。希望可以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