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培人員 > 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辦公室

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辦公室

發布時間:2021-02-17 23:08:57

❶ 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豐台教學區的師資力量

劉伯里,1931年出生,漢族。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應用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核學會核化學和放射化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大網路全書》核化學和放射化學卷副主編、國家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以及國際同位素學會會員。劉伯里先生為放射化學和放射性葯物化學專家。早期曾從事我國核燃料後處理工程低放裂變廢液處理、核爆炸裂變產物污染苦鹹水的去污、核潛艇原子反應堆第一迴路水放射性的凈化和從高放裂變廢液中提取銫-137、鍶-90等裂變產物的研究,為完成有關軍工任務作出了重要貢獻。70年代後致力於放射性葯物的研究,是我國放射性葯物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已在國內外主要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137篇。研究了鍀(99mTc)、碘(123I與131I)、溴(77Br與82Br)、氟(18F)、砹(211At)、鎵(67Ga與68Ga)、銦(111In與113In)、鉈(201Ta)、銅(64Cu)、和硫(35S)等核素的放射性葯物,特別在鍀葯物的理論設計和應用兩方面取得了系列深入的創造性成果。指導和參加研製的99mTc-ECD和99mTc-MIB顯像劑,獲衛生部一級新葯證書和生產證書,負責完成的「鍀化學研究及其應用」項目獲1992年國家教委甲類科技進步二等獎、及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及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研製和生產時67Ga、57Co等核素以及顯像劑葯盒均已產生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還研製出67Ga和111In兩類新的心肌顯像劑。首創了濕熱熔融標記法和冠醚介質摧化交換法,前者用於放射性葯物標記的新工藝,後者實現了低溫快速同位素交換。
王乃顏,核物理學家。福建福州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與同事們建立了我國第一台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在國際上對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結構的研究做出了貢獻。建立和領導開展了核武器試驗中物理測試的許多課題,為核武器的設計、試驗、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在我國開辟並發展了粒子束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同時創建了相應的研究室。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昌明,水文水資源學家。湖南汨羅人。195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我國地理水文研究領域的倡導者與開拓者。發展了地理方向的水文和水資源學,在水循環、產流模式、水文實驗、農業水文、森林水文、全球變化的環境水文等方面均有建樹,將水文學的地球物理、工程方向與農田水利等方向相結合,建立地理水文學,有系統的貢獻。解決了缺少資料地區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難題;在南水北調環境影響的研究中,發展了地理系統分析,建立了模型;在水文過程、水量轉化及調控研究中提出的多水轉化,深化了水循環理論;提倡的雨水資源化具有概念上的革新。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學鈺,女,漢,中共黨員,1937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環境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林院士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1980-1982,在美國愛達荷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進修。1983年任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系主任,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1985年-1991年任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1990年在澳大利亞科學工業研究所(CSIRO)做高級訪問學者,同年底任長春地質學院博士生導師。1992年和1997年分別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和第四屆學科評議組(地質勘探、礦業、石油)成員。1997年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院士長期從事環境地質和地下水管理研究,在地下水模型研究、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地下水污染機理和溶質運移理論研究等方面均有開拓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等多項科研項目。長期進行地下水污染機理和溶質運移理論的研究,建立了我國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質模型、地下水流模擬與預報模型及地下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模型;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多篇,專著12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三等獎和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二等獎多項。參加和主持過多次國際學術會議,是第28和30屆國際地質大會分會的召集人和1998年「未來地下水危機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現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及國際岩溶委員會理事;國際水文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災害防禦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付主任;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地礦部學位委員會委員。
黃祖洽,中國理論物理學家。1924年10月2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48年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50年清華大學理論物理研究生畢業,同年8月被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該所1953年改稱物理所,1956年後改為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由科學院和二機部共同領導)作原子核理論研究。1953年開始從事反應堆理論研究,1955年11月至1956年6月去前蘇聯實習,在重水堆的理論計算中曾糾正蘇方原設計中有關臨界大小數據的錯誤。1958年領導並參與了核潛艇用反應堆的初步理論設計,同時也組織了其他一些類型反應堆的理論探索。1960年開始,領導一個「輕核理論」小組對氫彈理論進行預研,同年底開始半時在二機部九院兼職,參與原子彈設計中所需狀態方程、中子輸運、中子引爆裝置等的理論研究及加強型彈的理論設計工作。1965年與「輕核理論」小組一起被調至核工業部九院理論部任副主任(後改北京九所副所長),參與氫彈的理論突破,並領導一些型號氫彈的理論設計。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同年被調至北京師范大學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任教授兼所長,4年後改任名譽所長。曾兼任中國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一、二屆成員,《物理快報》主編。現兼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物理學報》及海外版主編,吳有訓獎評審組組長。作為「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的主要作者之一,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中子和稀薄氣體的非平衡輸運和弛豫過程」的第一作者,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作為「浸潤相變的研究」的第二作者,獲1995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發表論文及專著等約120餘篇(種)
陶大鏞,男,1918年出生於上海。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經濟系。1942-1946年先後擔任中山大學講師、廣西大學和交通大學副教授、四川大學教授。1946-1948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在曼徹斯特大學和倫敦大學從事經濟史的研究工作。1949年在香港任達德學院教授、《文匯報》經濟周刊主編,後赴東北解放區。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輔仁大學教授,《新建設》月刊主編。1954年以後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主要業績:陶大鏞長期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著述甚多,在經濟學領域的貢獻主要有:(一 )關於新民主主義經濟問題,他曾在留英期間撰寫了《戰後東歐的經濟改造》(1948年中華書局版)和《新民主國家論》(1948年世界知識社版)等論著,全面介紹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在社會經濟改造方面的成就,對於正在爭取解放的各界人士認識新中國的前景起了積極作用。建國後,他又撰寫了《人民經濟論綱》(1951年十月出版社版),對《共同綱領》所規定的人民經濟各項重大決策,從理論上作了闡述。(二)在世界經濟方面,他是我國從事這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經濟講話》(1950年三聯書店版)和《世界經濟與獨占資本主義》(1950年中華書局版)等,居於我國最早問世的一批世界經濟學著作之列,他系統地闡述了世界經濟的研究對象、方法以及世界經濟的基本問題和發展趨勢,為這一新興學科在中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1980年他被推選為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三)在《資本論》研究方面,他一直運用《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建國前夕著有《戰後的資本主義》(1949年三聯書店版),建國初期著有《什麼是帝國主義》(195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195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版)等。近年新著有《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版),1981年被選為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四)在經濟思想史方面,他也有深厚的造詣,寫過許多文章,主要著作有《亨利-喬治經濟思想述評》、《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等,現為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主編《外利-喬治經濟思想述評》、《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等,現為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主編《外國經濟思想史新編》、《馬克思經濟思想史》等。
科研項目:主持國家社科規劃「八五」重點項目《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
主持國家社科規劃「九五」重點項目《世界經濟新格局研究》
論文及著作:《戰後東歐的經濟改造》,中華書局,1948年《新民主國家論》,世界知識社,1948年《戰後的資本主義》,三聯書店,1949年《社會主義思想史》,三聯書店,1949年《世界經濟講話》,三聯書店,1950年《世界經濟與獨占資本主義》,中華書局,1950年《列昂節夫〈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學習出版社,1951年,第一著者《人民經濟論綱》,十月出版社,1951年《關於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幾個問題》,中南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一著者《斯大林關於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的理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年《什麼是帝國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怎樣學習政治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世界知識社,1955年《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社會主義經濟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特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亨利?喬治經濟思想述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社會發展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主編《馬克思經濟理論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主編《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北京出版社,1985年,主編《社會主義思想史略》,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陶大鏞文集》(上、下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陶大鏞文集》(世界經濟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共計著作20餘部,論文100多篇。
國內外科技職務: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
社會兼職:曾任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其中擔任第七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第九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現為名譽副主席),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現為名譽會長)。
何茲全(1911- ) 中國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1911年9月7日(宣統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 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範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茲全教授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庄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系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年)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他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作為訪問學者,他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李芒,男,1961年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方向碩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視覺和聽覺信息處理實驗室)2000年至2001年訪問學者。曾獲北京師范大學勵耘優秀青年教師二等獎。曾任學校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電子系黨總支副書記。現任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學系系主任。
鄭師渠,1946 年生,男,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系系主任。社會兼職主要有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政府顧問、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歷史學科組成員等。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曾發表《論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歐戰後中國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動》等學術論文數十篇。已經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晚清國粹文化思想研究》、《在歐化與國粹之間》、《中國文化通史》( 10 卷本)(總主編)。

❷ 親們, 請問托福考點北京教育學院培訓中心,環境如何

1、考試之前, 所有考生集中到一個大教室里候考並填寫保密協議(用自己的筆)。有老師在門口對照個人信息,給考生安排候考室的座位,一人發塊巧克力,座位越靠前的考生待會越先拍照。
2、考場分為兩個教室,每個教室才20人
3、設備很好很新,耳機非常舒服, 座位之間用辦公室里那種隔板隔開,我1米8,擋板差不多到胸口的位置。每個座位都是三麵包圍,不存在其他同學進出座位影響自己的情況,但你無論如何也不能看到旁邊人的機器的。由於隔板較高,其他人出入、挪座位等基本上對我沒有影響。
4、監考比較松,老師都很友好,有個小夥子,其他的都是40多歲的大叔。老師基本上沒怎麼說話,不像網上說其他考場的老師那麼難纏。給我換紙換筆時速度也 很快,有求必應。監考老師隔一會進來一次,印象里很多時候考場里都沒有監考老師的(我做第一排,可能沒注意到),每個教室有一面牆(較窄的,也就是長方形 里的寬邊)整面是玻璃,老師們坐在玻璃的那邊,有點演播室的意思。
5、10分鍾休息的時候非常自由, 想出就出,想回就回,只是要求離開考場時把證件交給老師。小馬過河建議貴重物品都在有鎖的櫃子里,可以取,其他物品可以放在候考室 里,也可以回去,這意味著可以看機經。如果不出來,在考場里寫模版也沒人管。我使勁寫模版的時候有個老師經過,我特緊張怕他不讓我寫,但他就是看了一眼就 走了。草稿紙什麼的都不收。

❸ 有參加北京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培訓,並在北京教育學院上培訓課的朋友嗎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學與教的幾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具體而言,教育心理學旨在探討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如學習的實質、動機、過程與條件等,以及根據這些規律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如提供學習資源、安排學習活動、設計師生互動過程、管理學習過程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29Gwv
GJ1;\:cQq
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范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而展開的。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K\{b!Cfr^
>~I xyQp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素,任何教學都必須通過學生起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但這並不否定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地位。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前者設計課堂自然條件、教學設施以及空間布置等,後者涉及課堂紀律、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校風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教學環境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教室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影響者學生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心理特性的發展。 t&GA6ML#s
4M @ oj
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室、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只是、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室設計教學情境(如教學目標的選擇、題材的安排以及環境的布置等),組織教學活動(如講演、討論、聯系以及實驗等),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現、課堂提問與答疑等),從而引導學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發現過程,使其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評價/反思過程雖然是一個獨立的成分,但它始終貫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在教學之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預測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監視和分析以及在教學之後的檢驗和反思。 mje<d"bW
r0\cc6
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知道,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f._l105.
1)TK01R8
第二章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yicO!:bM
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t"<s}~
-1qZqU$h
研究表明,學生心理的發展有四個幾本特徵: Y,k(#=wg
.z=U= _e
其一,連續性與階段性。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逐漸由低級向高級前進的過程,高級的心理是在低級的心理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又萌發者下一階段的新特徵,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另一方面,心理發展又是一個逐漸地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隨著新質的出現,心理發展也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表現為心理發展的階段性。 D t.0YKF
yGU .AM
其二,定向性與順序性。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後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可以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比如感知能力最先發展,其次是運動、言語等能力,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最晚。 i 3m3zXt
Lj}>Xy(7<
其三,不平衡性。即使對同一個體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組成成分的發展速度有所不同。比若1—3隨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小學中年級是由具體思維想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關鍵期。 ?2{bKIV_
x&'o ]Y
其四,差異性。不同個體的心理發展雖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與順序,但各種心理技能所能達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等因人而異。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長於數理運算;有人善於言辭。 led))qd@V-
~@{w\%(AK]
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 ]1m"V;vZ
我國心理學家通常按照個體在一段時間內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點和主導活動,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即: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25歲);成年期(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後) !)N|J$FU
MhNFW'_
這里主要講下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心理特徵。 + :Vrip
童年期又稱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學習開始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通過識字、閱讀和寫作,小學生從口頭言語逐步過渡到書面言語。他們的思維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時的抽象邏輯思維仍須義具體形象為支柱。小學生思維發展的這一特點,制約者其心理各方面的發展。在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中,個性的發展佔有重要地位。通過集體活動,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對自我已有一定的評價。盡管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容易脫節,但對道德概念的認識已從直觀具體的、比較付錢的認識逐步過渡到比較抽象的、比較本質的認識,並開始從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來評價道德行為。 z"lqrSJ:
少年期又稱學齡中期。這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抽象邏輯思維已佔主導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具體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動的隨意性顯著增長,能隨意調節自己的行動。成人感產生,獨立性強烈。開始關心自己和別人的內心世界,同齡人間的交往和認同大大增強,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道德行為更加自覺,能通過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倫理原則,並以此來知道自己的行為,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強,常出現前後自相矛盾的行為。 X 7=f X~s
$(ewk):
小學生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 ({4]
人格又稱個性,通常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也就是說,人格主要是與他人相區別的個人特徵。 I]h-\;96
P"1 S$oc
人格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心理學家對人格的發展有不同的看法,埃里克森的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5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階段。 Cp#)wxi6[y
k@V#HC{t
1·基本的新人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1G;8MPU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z>;$im 
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_tAQ=eBO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k;I  &.H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此時期,絕大多數兒童已進入學校,第一次接受社會賦予他並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他們追求工作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帶來的師長的認可與贊許。如果兒童在學習、游戲等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就並受到承認的獎勵,兒童將以成功、嘉獎為榮,培養樂觀、進取和勤奮的人格;反之,如果由於教學不當或努力不夠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視,兒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3LDsxE=N:q
該階段影響兒童活動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轉向同伴、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教師在培養勤奮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敏感、耐心、富於指導的教師有可能使具有自卑感的學生重新獲得勤奮感。埃里克森指出,許多人對工作和學習的態度習慣可以追溯到本階段的勤奮感。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f5l=lDOB
'9s5OTkN ;
自我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食物的關系,尤其是人我關系的意識。 fr[3:2g-_
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dRI^@n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同時,一切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發生影響,都必須通過自我意識的中介,因而自我意識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Q/Ac{C
PWB(5 f?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 "w_N' -}#
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相對應。 5,pS g
T*~H m
總體來看,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發展具有這樣幾個趨勢:從表面到內部,即從對外部特徵、外部行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質特徵的注意;從簡單到復雜,從問題的某個方面到多方面、多維度地看待問題;從呆板到靈活的思維;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從彌散性的、間斷性的想法到系統的、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思想。 '9?;"=6(
w $|l{VI
以兒童對社會關系的認識為例,6、7歲以下的兒童對他人的認識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體的特徵,如姓名、身體特徵、財產、外部的行為等。7、8歲以後,逐步增加使用描述行為特徵、心理品質、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抽象形容詞,也逐漸可以抽取他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行為規律,討論他人的行為動機。在對權威關系的認識方面,8歲左右的兒童出現了一種比較成熟的看法,認為權威是一種相互的關系,應該服從權威人物,因為權威對自己有幫助。9歲左右的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基本上是自願的、合作的,權威者和地位低者具有相同的權利,但前者對後者的幸福負有責任。到11歲或12歲時,兒童認為權威關系是完全合作性的,是彼此共同認可的,並與具體的情境有關。在接受某人為權威時,除了需要特殊的能力外,還要考慮情境的需求。 ]3Dl)[R
7@}$|u:JUF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交往 ;WU<CKYG*
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隨著小學兒童的獨立性、批判性的不斷增長,小學兒童與父母老師的關系從依賴開始走向自主,從對承認權威的完全信服到開始表現出懷疑和思考。同事,具有更加平等關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兒童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並對兒童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Bi3+)k>u7
小學兒童與教師的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彼此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對教師充滿崇拜和敬畏,對教師要求絕對服從。大約從三年級開始,兒童不再無條件地服從、信任教師,開始對教師做出評價,對不同的教師表現出不同的喜好,對喜歡的教師報以積極反應,並重視教師的評價,對不喜歡的教師予以消極反應。學生的各種表現影響著教師對學生的認識與評價,而教師的教學水平、個性特點、期望等因素也以直接或簡介的方式影響學生。 "YU{Fkl#j
第四節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BxK^?b[E8
認知過程是指學生藉以獲得星系、作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該過程因個體之間的不同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而存在個別差異。 _7T@5\b:;
}!>=|1 fY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直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現實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沖動型和沉思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D]s]"QQ8
(Y% Q|u
智力差異,由於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智力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 ra N)8w}-
,m<H-gwa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有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JPn$FQD
智力是學習成績的一個可靠的預測指標,它主要影響學習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 $_H ` 
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首先,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次,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最後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F}GPZ=T;
(個人認為孩子各有不同,不能因為某方面的不好整個否定了這個孩子,需要發現孩子的優點加以引導,讓每個孩子都找到自信。) 8vSse
9[c%J*r 

❹ 北京教育學院的辦學條件

根據2015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北京教育學院有教職工546人,主要承擔北京市中小學幹部教師繼續教育及成人高等師范教育任務,其中有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19人,專任教師244人,教授、副教授109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職工257人,另聘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百餘名;專任教師中,獲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獎2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11人,享受國務院及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2人,獲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首都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和「北京市高校師德標兵」等稱號的共計36人。
享受政府津貼(13人):方道霖、劉俊邦、江希澤、米桂山、何怡生、張維善、李永廉、周韞玉、羅西堯、賀樂凡、徐錫祺、梅汝莉、溫寒江
享受曾憲梓獎(8人):王長沛、盧元鎧、葉禹卿、何立嬰、張亞新、蘇立康、梅汝莉、蕭應衡
全國優秀教師(3人):何怡生、周韞玉、梅汝莉
北京市優秀教師(11人):孟憲凱、劉 堯、胡俊娟、潘莜萍、孫家鎮、游從仁、覃朝芳、蘇立康、胡淑雲、李 晶、李春山 學科骨幹教師序號學科學科骨幹教師1 通用技術教育 龔燕江、張芳、喬靈芝 2 心理健康教育 盧強、呂紅梅 3 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體育教育方向) 韓兵、潘建芬、李健 4 數學教育學 王建明、伍春蘭 5 信息技術教育學 紀方、郭君紅 6 遠程教育學 孟令惠、畢超 7 英語教育學 李寶榮、邸磊、張 洲 8 科學教育 王凌詩、張素娟、周玉芝 9 美育與藝術教育學(美術教育方向) 張賓、呂鵬 10 學科教育學 何彩霞(第一骨幹教師)、頓繼安、張金秀、方美玲 11 教師培訓學 余新、金釗 12 校長培訓學 楊雪梅、張紅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5月北京教育學院官網) 根據2015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開展了北京市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北京市城鄉一體化學校專項培訓工程、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培訓、「綠色耕耘」京郊中小學教師培訓、城區中小學教師「專業促進」培訓、北京市音體美幼教師專項強化培訓、中小學幹部教師「國內訪學」、中小學校長國際合作培訓、京蘇粵中小學優秀中青年校長高級研修、中小學教師培訓管理者團隊研修、教育幹部培訓者高級研修等一批品牌項目,且擁有10個繼教教師團隊,並於2014年啟動了「北京教育學院協同區縣創建新優質學校行動計劃」。
「十二五」期間,學院還承擔了國培計劃項目、援助培訓、委託(合作)培訓等任務。
2014年,學院共承接並完成國培示範性項目四大類11學科,18個班,共計900人的培訓工作;國培中西部項目8學科,8個班,共計326人的培訓工作;承接並完成7個援助性項目,11個班,300人的培訓任務;承接並完成委託合作27個項目,42個班,1529人的培訓工作;此外參與對口幫扶內蒙古烏蘭察布、希望工程及接待省市教育部門和培訓院校等合作單位來訪及教學考察600人次。 繼教教師團隊中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團隊 中小學美術教師培訓團隊 國際理解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團隊 國際漢語培訓團隊 社會科學系教師培訓團隊 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團隊 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團隊 信息技術培訓團隊 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團隊 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團隊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北京教育學院圖書館有藏書65.36萬冊,期刊733種,報紙60餘份,聲像資料1萬6千餘件,訂購了中國學術期刊網、博碩論文庫、萬方資料庫、多媒體資源應用中心、學科導航、國外教育專題資料庫等多個資料庫供全院師生在區域網內使用,並逐步形成了以基礎教育的師資培訓、教育幹部培訓、黨建、教育管理、中小學教材教參為特色綜合性藏書體系。 學術期刊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創刊於1987年,為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的學術理論刊物,開設了教育科學、繼續教育、素質教育、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等欄目,是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2015-2016)高職成高院校核心期刊、《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收錄期刊、《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中小學管理》雜志創刊於1987年,2001年,雜志入選新聞出版總署評選的「中國期刊方陣」;連續四次獲「中國北方優秀期刊」(含前期的「華北地區優秀期刊」)稱號;連續七次獲「北京市優秀出版物」稱號(含前期的「北京市社科類優秀期刊」);2008年,獲省部級獎項──「北京市新聞出版創意成果獎」(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連續六次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被評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類重要轉載來源刊」。

❺ 北京教育學院的歷史沿革

北京教育學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教師進修學院。學院大致經歷了初創與建設(1953-1977)、復院與發展(1978-1993)、院際融合與功能拓展(1994-2000)以及新世紀新發展(2001至今)等四個歷史階段。
1953年,北京教師進修學院成立,隸屬於北京市教育局。她的成立,開啟了首都中小學校長、教師在職進修培訓的先河。
1978年,「文革」期間一度停辦的北京教師進修學院復院並更名為北京教育學院。這一時期,北京教育學院將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調整與發展,分階段開展了教材教法培訓、學歷補償與提高培訓和繼續教育,廣泛開展了教學研究和教材教參編寫工作,為當時北京市基礎教育的恢復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1979年6月,旨在專門培訓北京普教系統管理幹部的北京教育行政學院成立,該學院通過中小學幹部培訓制度的建立、多層式培訓模式的形成,提升了全市校長素質和學校管理水平。
1993年12月,北京教育學院與北京教育行政學院合並,定名為北京教育學院(北京教育黨校亦隨北京教育行政學院並入),同時北京英語教師培訓中心並入北京教育學院外語系。
2000年9月,北京市成人教育學院、北京實驗大學、北京市成人教育服務中心並入北京教育學院。
2004年4月,學院制定了《2004-2010年發展戰略綱要》,進一步拓展了學院性質與功能定位。
2005年,學院召開第一次黨代會,確立了首都校長、教師培訓基地這一功能定位,學院的中心任務也逐漸轉向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融通」的首都校長教師培訓這一主業上來。
2008年,學院與西城區教委合作建立了北京教育學院附屬中學。
2011年,學院第二次黨代會上又進一步提出「將北京教育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品質卓越、國內示範引領、國際開放合作的校長教師研修高地和首都基礎教育黨建研究中心」的總體發展目標。
2013年,學院與豐台區教委合作建立了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台實驗學校。
2014年,學院與大興區教委合作建立了北京教育學院附屬大興實驗小學;與海淀區教委合作建立了北京教育學院附屬海淀實驗小學。

❻ 北京教育學院培訓中心怎麼樣

北京教育學院培訓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北京教育學院培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❼ 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豐台教學區的學院領導

包華影院長主持學院全面工作。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交流(北京)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師資格認定指導中心主任。
1953年生,女,漢族,江蘇省人。英國索爾福德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外事處處長、港澳台辦主任。
長期從事輻射化學、高分子材料改性、快速反應動力學和廢水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發表論文(專著)50餘篇(部)。學術兼職主要有亞洲輻射固化協會秘書長、中國輻射固化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高教學會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分會副理事長、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編委、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繼續教育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繼續教育分會北京地區協作組副理事長、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成人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等。 吳聖谷副院長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交流(北京)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師資格認定指導中心副主任。
1954年生,男,漢族,上海市人,副研究員。分管網路教育部、技術支持部、自學考試辦公室、廈門海滄培訓基地。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產業辦公室主任、終身教育處處長等職。 劉長旭,總支書記兼副院長,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交流(北京)中心常務副主任、教育部教師資格認定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
1974年生,男,漢族,山東膠南人,副研究員。曾任學校辦公室副主任、學校信息網路中心副主任(兼)等職。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和管理論文20餘篇。

❽ 誰報北京教師資格證培訓啦在北京教育學院那個!想借書看看筆記!答謝300加請吃飯!

我這里有一套書 送給您 呵呵 之前報名了 現在不考試了 新資料

❾ 北京教育學院現在的名稱是什麼

還是沒有變
北京教育學院成立於1953年,是北京市教委直屬的成人高等師范院校,主要承擔北京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 北京教育學院
教育教師與管理幹部的本、專科學歷教育及在職培訓。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北京教育學院始終堅持為首都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務的辦學方向,先後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教育行政管理幹部、黨務工作者、骨幹校長和優秀教師,成為首都「人才強教」的「工作母機」和首都教育事業發展的「奠基石」。 北京教育學院內設機構25個,其中黨政管理機構15個,教育教學機構8個(包括教師教育人文學院、教師教育數理學院、校長研修學院、職業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信息與遠程教育學院、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等7個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四位一體」的二級學院和圖書館),直屬單位2個(包括《中小學管理》雜志社、《北京教育叢書》辦公室),掛靠單位4個(包括教育部師范司中小學繼續教育工程辦公室、北京市普、職、成教育系統幹部培訓中心辦公室、北京教育黨校、北京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訓中心)。另有學院主辦的5個經濟實體、辦學實體和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008年,學院還與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合作舉辦了北京教育學院附屬中學。 根據首都教育「內涵發展、人才強教、資源統籌、開放創新」的發展方針,學院確立了「建設首都專業化、綜合化、現代化的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師培訓基地、校長培訓基地和黨建研究中心,建設全國一流的校長教師培訓的專門學院」的辦學目標。2007年學院有本專科在校生8727人;2007年,學院參加校長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人數年均達到萬餘人次,逐步形成「面向全員、傾斜農村、突出骨幹、服務急需」的培訓思路。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領導與支持下,學院先後開展了「綠色耕耘」農村骨幹教師培訓、「春風化雨」初中校長教師培訓、德育隊伍建設行動、課程改革培訓行動、迎奧運「育體、育心、育人」體育教師知識技能培訓、教育信息化培訓、國際合作培訓行動等81個培訓項目,建立了基礎教育名校長、名教師工作室,投入培訓經費8000餘萬元,為首都師資水平與教育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別是以「綠色耕耘」、「春風化雨」為標志的校長教師培訓,惠及北京市遠郊區縣農村中小學和城區初中校萬余名校長教師,為促進首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人才強教做出了特殊貢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同志三次為「綠色耕耘」行動做出批示,肯定「綠色耕耘方向正確,效果明顯,有利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學院重視科學研究成果向基礎教育實踐的轉化,結合基礎教育實踐,先後組織出版了《綠色耕耘》叢書、《校長研修》叢書和《學校診斷》叢書等,在全國教師教育領域產生較大影響。近三年來,學院承擔國家級課題4項,市級課題46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的學術專著41部、發表學術論文近600篇。《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被評為「全國優秀社科學報」、「全國教育學院十佳學報」。《中小學管理》雜志是以基礎教育管理幹部為主要讀者的專業性期刊,已創刊二十年,被評為「中國核心期刊」、「華北地區優秀期刊」、「北京市優秀期刊」。 教改現場會
學院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現代化建設,目前設有校園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技術應用、微格教學、心理咨詢服務、音像教學閱覽、圖書資料信息交流、中學教學法實驗、基礎教育研究等現代化教學、管理和研究系統。建立了「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網」、「首都校長培訓網」、「遠程教育互動平台」,以信息網路和遠程教育為核心,整合資源,初步形成了服務全市的遠程教學系統、信息服務系統和培訓管理系統,開設了一批網路課程。圖書館藏書50餘萬冊,中外期刊1000多種,開通網上全文資料庫及千餘件多媒體音像資料。 北京教育學院佔地82畝,辦學建築面積98671.9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到11126萬元,設備器材達到4萬多件。學院現分為4個校區:總部在西城區德勝門外黃寺大街什坊街2號,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和教師教育數理學院設在西城區西直門外文興街2號,體育與藝術學院設在東城區黃化門街5號,校長研修學院設在東城區鼓樓外大街56號。

❿ 北京1月份普通話考試 報名時間和地點(最好是海淀區),詳細點。。謝謝

2011年北京市普通話水平測試考試通知

北京教育學院是北京市教委直屬的一所獨立設置的成人高等院校,北京教育學院培訓中心是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批准設立的普通話培訓測試站之一。

為滿足全市教師和申請教師資格人員、播音員、師范類專業以及其他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關專業的社會人員需要,現開設普通話水平測試、考試、培訓工作。

一、報名時間:周一至周日8:30—18:30

二、培訓時間: 考試前一周周末半天

測試前的培訓主要介紹普通話測試的考試范圍、測試程序、題型題量,並對字詞、詞語、朗讀短文、命題說話等內容進行應試講解,有助於提高應試者的測試成績。

三、考試時間:2011年1月中下旬 (每兩月一期,長年開考)

四、考試培訓費用:

根據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財政局京發改〔2004〕397號文件規定,凡參加普通話測試人員每人需交納測試費50元,教材費31元,測前培訓費50元(含資料)。

五、成績查詢:

考試結束的測試初評成績,需經復審後方為有效成績,應試人完成測試兩周後,查詢培訓中心網站查看成績,並到報名地點領取普通話等級證書。

六、其他事項:報名時須帶本人身份證、身份證復印件及近期同底版一寸照片3張。用於辦理准考證和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

七、報名、考試地點:北京教育學院培訓中心三層303辦公室《東城區鼓樓外大街 56 號(北中軸路南口,工人日報社北側教師大廈三層303室)。乘地鐵鼓樓大街站下車(出A口);乘44路鼓樓橋西站;乘27 路、60路、625 路六鋪炕站下車向北200米路東。乘380路、409路、特二路鍾樓北橋北站

八、咨詢電話:84120663 84128686 82029261

回答完畢~

閱讀全文

與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辦公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