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讓快樂教育充融於小學語文課堂
課堂氣氛,指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各種成員的共同情緒(情感)狀態,它是由班級社會體系中各個成員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洋溢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調與氣息。也就是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的意趣指向,以及在活動中表現的喜、怒、哀、樂、懼等。積極的課堂氣氛表現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關系正常和諧,學生產生滿意、愉快、羨慕、互諒、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而消極的課堂氣氛的基本特徵是主課堂情境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之間不友好,學生產生了不滿意、煩悶、厭惡、恐懼、緊張、焦慮等消極的態度和體驗。而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大量的課堂氣氛介於積極和消極型之間,即課堂教學能正常進行,但是教學效果一般,課堂氣氛沉悶。各種情緒的體驗給課堂教學奠定的基調,或活躍或沉悶,或散漫或嚴謹。只有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積極的課堂氣氛不可能是自然形成,它離不開教師的有效的組織和精心的營造。要吸引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作為教師——課堂的引導者,要具備讓課堂氣氛快樂起來的素質。
一、讓語文課堂幽默起來
在一項最受歡迎教師所具有的素質調查中,概括出好教師的12種素質,其中的一條就是幽默。學生的理由是幽默能帶來快樂,使課堂不單調,課堂氣氛不沉悶。英國學者鮑門曾在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師應當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水平,善於利用幽默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更好。」 幽默是一種本領,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那麼既然不是天生的,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進行自我培養。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和提高幽默感:
首先,在課堂上機智而敏捷地指出學生的缺點和優點,在微笑中加以肯定和否定。幽默不是油腔滑調,也不是嘲笑或諷刺,只有平等待人,從容不迫,聰明透徹才能幽默。
其次,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它必須建立在豐富知識的基礎上。
再次,要使自己學會幽默,就先要學會雍容大度,不斤斤計較,保持樂觀的心態。只有自己心胸開闊,才能使學生心胸開闊,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種種情趣和快樂。
幽默是調節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是調節課堂氣氛的良方,能出神入化地推動學生的領悟力,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也綻放了快樂。
特級教師錢夢龍一次去外地做示範課。開始,課堂氣氛嚴肅緊張。錢老師走上講台後,微笑著說:「我請大家猜個謎,雖然發了財,夜夜想成才(財),打一人名。」此語一出,就如一塊石子投入平靜的湖中,它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躍了課堂氣氛,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同學們積極思考著,一會兒,一名同學舉手回答:「錢夢龍。」全班隨之報以熱烈的掌聲。學生一下子和錢老師貼近了。學生頓時覺得這是一位風趣幽默的老師,跟這樣的老師學習一定是輕松愉快的樂事。這樣的令人發笑的談話,效果可想而知。課還沒開始,學生就已經興奮異常,躍躍欲試。笑聲填平了師生之間的地位差異,這中富含幽默的交流恰似一座座橋梁溝通了師生之間的思想感情,使師生間形成人格平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諧氣氛。
二、讓交流語言生動起來
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性,教學內容生動有情,學習時需「披文」入情。如果上課時教師的語言沒有「情」,不能隨其悲而悲,隨其喜而喜,隨其感而感,這樣的課就會淡而無味,學生在感知和理解上就不能夠達到教學所設定的目標。所以,有經驗的教師會通過自身的課堂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熱情,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思想上的共振,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激盪著每個學生的心弦。這樣的語言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完全是因為它包含著一種激情,一種心靈深處的聲音,是情感和靈魂的流露。它往往能對學生產生極強的感染力,能達到極好的教學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激情不等於矯情,只有教師真正動情的言語,才能引燃學生心靈的火焰,否則適得其反。
在教學《大江保衛戰》時,在朗讀「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在簰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裡有洪水,哪裡就有軍旗飄揚;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軍徽閃爍。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教師運用充分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課文中去,在泛讀時讀出解放軍戰士的堅強的抗洪精神。為學生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為解放軍叔叔的崇高和偉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動。
在教學《清平樂.村居》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清平樂.村居》中的「相媚好」的意思時,還引用了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中的歌詞:「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搖……」由於學生對這句歌詞耳熟心熟,教師的講解便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打通了古今情感表達的通道,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是一段時代感很強的符合教學情境的語言。
在課堂提問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教學語言的層遞性和有效性,盡量改正過多的從正面切入的做法,千篇一 律地問「有沒有」「對不對」如果這樣,不可避免地會引來學生齊聲回答「有」「對」或「沒有」 「不對」的模式。
三、讓教學設計懸念「懸」起來
說書人在說書時,每當故事情節發展到緊張激烈的高潮或矛盾沖突的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突然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吊人的胃口,吸引著你非繼續聽下去不可。聽書如此,講課亦是如此。懸念是未知通向已知的一道神奇的「門」,打開這到「門」豁然開朗之時,懸念亦不在。於是,一切就淡了;但是,「門」未開之時,撲朔迷離,揣測連綿,人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所以如果想給大家一個驚喜,想製造一個高潮,那麼,我們在公布「結果」之前,最好把門輕輕地掩上。我們若能在課堂教學中,能找到這樣的一扇「門」,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思維活動中,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入一個從「不問」到「想問,」 由「想問」到「敢問,」 從「敢問」到「愛問」,由「愛問」到「會問」的環節。這樣的課堂所激發的教學效果一定非常精彩。
懸念設得好,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懸念」的積累,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懸念設置的適時、適度是「懸」而「有效」的關鍵 。
首先,在新課開始階段進行懸念的設置,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渴望與追求,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聽課熱情的目的。在新課講授的過程中適時向學生提出疑問,使所講的內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學生的興趣始終不衰,主動積極地思考並回答老師、同學提出的問題,得到學習的滿足。在課堂的小結中,如果設置一個小小的懸念,就能為下節課的內容塗上神奇的色彩,促進學生去思考、去研究。有的學生也會因此去打開課本,去尋求答案,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積極的預習,甚至可以激發學生走出課本,拓展知識面。
其次懸念不是得不出答案的難題。懸念設置要難易適當,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這樣才能使血液上保持新鮮感和好奇感,從而活躍思維,始終處於主動思維狀態。懸念設置還得和學生的情緒相結合,在學生情緒飽滿的情況下進行懸念的設置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設置適當的懸念,既可以引起學生重視,又可消除由於被動思維帶來的疲憊感,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地融於動態的課堂。
在《草船借箭》中寫道,周瑜說:「對,先生和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老師抓住「一樣」、「趕造」兩詞設下第一謎「周瑜為什麼明知故問?為什麼又把決定成敗的十萬支箭讓諸葛亮來趕造?」當學生學到第三段周瑜活動時,不由恍然大悟,原來周瑜是有意陷害。接著又抓住「我得吩咐軍將們,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設下第二謎,「那麼諸葛亮在三天之內完成得了嗎?學生學到第四段,諸葛亮向魯肅借船時,老師又設下第三個謎,「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學生饒有閃趣讀下去,想探個究竟。當說到草船借箭時,學生綞識得廬山真面目。最後,老師再抓住「神機妙算」一詞,設下最後一謎「神在何處?妙在何方?」一節課里,學生在迷宮中饒有法趣地,邊學邊解謎,其樂無窮。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後,討論「為什麼小女孩會在新年到來的時候被凍死在街頭?」學生歸納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是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造成的。老師趁熱打鐵,「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她又會是怎樣的呢?」課文雖然結束,但是這個懸念卻久久不能讓他們的思緒平靜下來,學生自然地展開發對比和聯想,懂得兩種社會制度的差別。
四、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學習就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得到積極提倡。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於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於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但是我們也必須深思以下問題:
一是如何讓學生去進行合作,去開展有意義的合作,教師如何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據個人個性、特長等開展合理的分工,給所有學生都創造平等參與的機會等等。
二是這種學習是否每節課都需要。學生的小組學習是否在走過場,或者說流於形式。教師要注意營造自由自在的學習氛圍,控制討論的局面,如討論中是否有人進行人身攻擊,是否有人壟斷發言權而有的人卻一言不發,是否有人竊竊私語,教師要在巡視及參與中「察言觀色」,及時調控。
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合適,是做秀還是教學的需要。這不僅需要教師的認同,還需要課程的認同,學生的認同。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投入到研究討論中去,一句話,要看是不是開展小組學習的時機,這個時機的掌握要看教師教學實際操作,教學的藝術性就表現在這里。教學就應該達到讓學生「既竭我才,欲罷不能」的地步,大多數學生都踴躍發言,孩子們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說出來,這時正是小組討論的良機,只有在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的過程,有交流的需要時,展開的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
五、讓學生在學習中「爭」起來
《語文課程標准》特別指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其中,帶有「自己」一詞的表述就有好多處:「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體驗」等。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別人思維的干擾,說自己的,不要人雲亦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允許學生張揚個性,標新立異,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相對於課文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每個單元的練習顯得興趣索然,對於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自然更是不高,這樣學習的有效性也隨之降低。見到這樣的狀況,我把所有練習題設為競賽單元,讓學生進行比賽,並實行小組團隊競賽。這一舉措,馬上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響應,低垂著的手爭先恐後地舉了起來,孩子們的眼神里也有了美麗的光彩,連在平時課堂里鮮少發言的同學也積極地參加到了課堂活動中。「恭喜你,答對了!」同組的同學會跟著「耶!」「對不起,答錯了!」聲音未落,其他組的同學則像遇到了千年難逢的機會似的,用渴求的眼神的望著你能讓他來回答這個問題。課堂氣氛火速升溫,學生充分參與,教師適時指導,在學中賽,在賽中學,知識就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融會貫通。這比起單純的「滿堂灌」 ,豈不是省力許多?
在課堂中適當的引入競爭機制,在比拼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小組團結合作的精神。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大江保衛戰》學習之後,為了讓學生們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在結課前,單獨留一節課時間來進行一次組與組之間的「表演競賽」。競賽方法課前公布:①以自然組為一隊;②自編自導自演;③可加入合理想像;④時間在10分鍾以內;⑤由學生點評,評出優勝獎。結果,全班學生都各自參加了本隊的表演,連平時最不善言辭的學生也謀了個「兵甲」、「兵乙」等角色演演,他們能將課文部全改編成劇本並且表演得都很投入外,讓人特別驚喜的是,有一組隊員自配了齊全的道具:解放軍叔叔的軍裝和抗洪戰斗中用到的沙包等等。從學生極大的熱情來看,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激發了他們內在的潛力,這是學生創造力發揮的又一條件。同時,在小組內的分工和排演過程中,學生們在體會到解放軍叔叔的堅強勇敢和迎難而上外又體會到了同學之間合作的樂趣以及團結的力量。有條件還可以把這種競爭合作法在班與班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甚至校與校之間來推廣,在學好知識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內在的素質。
總之,要建立快樂的課堂氣氛,就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慾,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從而享受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讓創新伴隨孩子們快樂地成長。
綜上所述,良好的積極的課堂氣氛可以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不僅可以學習到知識,也可以使學生被動的學習變成一種精神愉快的放鬆。而對於課堂氣氛的營造,方法還有很多例如:環境渲染法、肢體暗示法、模擬情境法……但是無論是什麼方法,都是教師對教學方法藝術的追求和創新。在尊重課堂教學氛圍特徵的基礎上求異、求新、求變、求巧,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藝術更臻完美,才能吸引我們的學生快樂地遨遊於知識的海洋!教育家誇美紐斯著《大教學論》的副標題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藝術"。讓學生輕松自在的在課堂中獲取知識,需要的輕松、積極、愉悅、民主的課堂氣氛,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敢於說,樂於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快樂起來!
宿遷羅圩中心校 殷實
參考文獻:
1. 楊九俊 姚烺強著《小學語文專題研究》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65頁)
2.《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 (2003年第4期 第18頁)
3.誇美紐斯著《大教學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第158頁)
4.王彪《語文教學:本體與方法》 (浙江社會科學 1999年1月版 第99頁)
5.胡東方《讓教育煥發生命的價值》 (廣西師范大學 2003年9月版 第118頁)
6. 《語文課程標准》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2頁)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以彰顯學生的智慧為亮點,積淀思想為契機,調動一切教學手法,從多方位去實現新課改的目標。快樂情緒的激發,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須營造真正豐富多彩且學生感興趣的語文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一、尊崇個性,張揚人文旗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新的語文教學必須張揚以人為本的旗幟,充分發揮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作用,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和人文素養。
教學人教版小語第十冊第16課《宴子使楚》時,學生對主人公的能言善辯佩服得五體投地。教師應抓住他們的學習興奮點,巧妙地提問:「大家想成為宴子這樣聰明的外交家嗎?」同學們躍躍欲試,「好,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楚國,我是傲慢無理的越王,你們是齊國派來的小小外交家。請問,你們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派你們這些乳臭未乾的小毛頭來訪問楚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有的同學學宴子的樣,拱了拱手說:「楚王,您有所不知,我們齊國,大人訪問大國,小孩訪問小國,你瞧,我就被派到這兒來了。」有的學生說:「我們齊王久聞楚王最喜歡小孩子,據說楚王跟小孩有話談,所以我就派到這兒來了。」還有的學生說:「在我們齊國,大人們專門負責出謀劃策的,這個跑腿的粗活就交給我們這些小孩來做了,我們完全能夠勝任。」……
把課堂還給學生,回答多麼精彩紛呈,富有個性。學生興趣盎然,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的人性、靈性和悟性,催生了快樂情緒。
二、強調感悟,體驗學習樂趣
《語文課程標准》建議:「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體現的漢語言文學整體性、靈活性、形象性、語感強烈等特徵的特殊作用。一改以往肢解語言,機械訓練,呆讀死記的弊病,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注重熏陶,強調感情。讓學生在誦讀、感悟、體味、嘆賞中,體驗學習樂趣,把被動的學習語文,變為自主而快樂地享受語文。」
教學人教版小語第十一冊第1課《桂林山水》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灕江水的美,先讓他們看多媒體課件,再讓他們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把山和水的顏色、形狀、情態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秀麗多姿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舟在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新奇境界。在朗讀時,要求學生能夠入情入境,找准與作者感情的共鳴點,把灕江之水靜、清、綠的意蘊,通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學生領悟到必須重讀「真」,必須拉長「靜」、「清」、「綠」的音,才能表達出想要抒發的感情。就是這一次次的讀和悟,學生悟出了朗讀的技巧,悟出了品詞析句的能力,悟出了遣詞造句的水平。
引導學生在讀書中感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感情,感悟其中的哲理,感悟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使學生逐步學會讀書,達到「會學」、「善學」之目的,從而引發了快樂情緒。
三、優化評價,營造和諧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和諧的氛圍中,才能對學習產生一種安全感,也才能發揮最大潛能。」在教學中適時正確地運用評價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對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有著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語,就能讓學生如沐春風,課堂內總是生機勃勃。就拿讀完課文後來講,教師這樣評價學生:「讀得真不錯!」「大家聽了都在佩服你讀得好!」「老師都被你的朗讀感動了!」「老師覺得你長大肯定能當個播音員!」「這個句子你讀得多好呀!請你再讀一遍,大家仔細聽聽!」……如此生動、親切、明朗的語言,學生聽後怎麼會不被深深感染?怎麼會不大受激勵呢?在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那麼語言的周旋餘地就可超出簡單的評語范疇,趨向更生動、豐富的境地。教師還需要適當地運用體態語言。一個充滿希望的眼神,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鼓勵的微笑,拍一拍學生的肩膀,甚至充滿善意的沉默,都傳達了一份關愛,表達了一種尊重。
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評價不是浮光掠影,輕描淡寫,不是打拍子,背口訣,而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是從心靈深處由衷迸發出來的。它營造著和諧的氛圍,讓學生享受著快樂情緒。
著名特級教師高萬同先生曾說:「要說學好語文有秘訣的話,那就是『喜歡語文』;要說教好語文有秘訣的話,那就是『讓學生喜歡語文』。」教師能把學習變成樂事,教學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同時也還給孩子一個真正快樂的童年。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該更多地提出和實施生命教育,使學生擁有自由的空氣,心靈的碰擊,成長的體驗,探索的追求。將快樂進行到底,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永遠「樂此不疲」。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 北師大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小學語文教學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1995年12月版。
3、《學習的自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 1969年出版。
『貳』 教師應該讀哪些書
你們好!》阿莫納什維利《教育漫話》約翰·洛克《大教學論》 誇美紐斯《愛彌爾》(上下)盧梭《做人的故事》蘇霍姆林斯卡婭 編《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包括以下5本)楊九俊主編《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備課新思維》《說課、聽課與評課》《聽名師講課》(數學卷)雷玲 主編 《聽名師講課》(語文卷) 雷玲 主編 《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竇桂梅 著《英美精彩課堂》 楊桂青 主編 《多元智能》(修訂版)霍華德·加德納著《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肖川著《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 鄭傑 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詞》 肖川 張文質著 《教育漫談》紀大海著教師專業素養類書籍包括兩類: 一類是「教育理性與智慧類」,包括經典和教育新理論類著作。如我們所知的、也是教育權威人士推薦的「教師專業素養基本書架」書籍:《陶行知教育名篇》、《杜威教育名篇》、《杜威學校》、《杜威在華教育演講》、《國際教育新理念》、《賞識你的學生》、《給教師的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和教師的談話》、《帕夫雷什中學》、《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教學論與生活》、《論教學過程最優化》、《論小學教學》、《中學教學方法的選擇》、《愛情的教育》、《公民的誕生》、學校無分數教育三步曲:《孩子們!你們好!》、《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樣!》、《教育漫話》、《大教學論》、《再論教育目的》、《愛彌兒》、《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的使命》、《教育——財富蘊***其中》、《全球發展的歷史軌跡——國際教育大會60年建議書》、《全球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教科文組織的報告》、蒙台梭利幼教經典叢書:《教育中的自發活動》、《有吸收力的心理》、《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方法》、《多元智能(修訂版)》等,都是對人類教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圖書。作為教師,不讀這些書就說明還沒有進入教育者的狀態。另一類是「教學智慧與探索類」,主要為了幫助老師們吸收他人的一線教學經驗和智慧。例如,《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楊九俊主編 教育專業圖書近兩年零售排行榜居首位)、《新課程課堂診斷叢書》、《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聽課、說課、上課、《聽名師講課》、《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推敲新課程課堂》、《另類課堂》、《英美精彩課堂》、《教師科研有問必答》、《名師備課經驗》、《課改新課型》、《課堂掌控藝術》、《教師反思的方法》等。這些書都來自於實踐,針對性強,能夠幫助教師解決具體問題。「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他人已經弄明白的問題,我們不必要從零開始摸索。「拿來主義」,這是最聰明的辦法。以上兩類書籍,既有教育理論書籍,也有教育教學實踐書籍。我們既要讀理論家的書,也要讀實踐者的書,前者可以使思想深刻,知道自己未曾想過的東西;後者可以使思路開闊,了解自己未曾做過的事情。
『叄』 如何建立團隊 准 快 久 樂的激勵機制
本課題自2005年被江蘇省教研室批准以來,課題組按照申報書中的計劃如期進行了各項研究工作。2006年5月進行了開題,就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進行了詳細研討,分21個子課題分別制定研究實施計劃和實際操作方案。三年來課題組本著「邊研究、邊實踐、邊改進」的思路,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建立了一套符合我校實際的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推動了學校的良性快速發展。本課題經過了3年多研究與實踐,已基本完成了預期的研究任務,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具備結題的條件,現將課題研究情況總結匯報如下,請專家審議。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程改革的要求
2005年江蘇開始進行新課程改革,新課程給教育帶來了新的理念。其中一個核心理念就是要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要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勢必要求教師教學的方式首先發生改變。但從傳統的中學教育教學實際來看,不少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不準確、不充分、不深入,對課程改革存在明顯的惰性與不適應,這一切嚴重製約了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與深入實施。於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如何打造一支適應新的課程體系、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教師隊伍,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師培養、評價與激勵機制,對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發揮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對於推動新課程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素養與教育教學質量,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新課程標準的認真實施,成為當時我校領導層的共識。
(二)當時我校的師資隊伍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
當時我校師資隊伍狀況為:「學校有5 9個班級,在校學生32 1 9人,教職工2 4 6人,其中特級教師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1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2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名教師2人、泰州市名教師、泰州市學科帶頭人5人,中學高級教師9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9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人,常年聘請外籍教師4人。」應該說當時我校雖然通過引進、招聘、培訓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少數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亟待提高;二是名師、骨幹教師偏少,特級教師多數不在教學一線;三是班主任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而且,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優秀教師資源被「稀釋」。師資問題已成為制約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基於以上兩點,課題主持人蔣建華校長本著科研興校的宗旨,申報了「十一五」省級重點課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探索如何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尋找到一套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師培養和發展機制。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創建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師成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形成新形勢下教師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獎優罰劣等更為靈活的教師隊伍建設的運行機制。
3.研究、探討、總結有關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激勵措施、考核方案,為實現教師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積累經驗。
4.經過努力打造一支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三、課題研究的總體執行情況概述
該課題於2006年5月正式開題,課題組全體成員參與制定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分成21個子課題進行研究,各子課題組分工明確,分別制定了專項子課題研究計劃。子課題組各明確一名負責人,負責日常的交流與研討活動。課題組定期召開例會,討論研究過程中碰到的種種問題和研究進度,全體成員共同探討,通力合作,保證研究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由於總課題組始終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目標,採用全面調控,重點攻關的研究方式,各專項子課題組均完成了預期的研究任務,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然後總課題組進行了整合、總結。
1.選題立項階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選題,聘請專家指導總體策劃,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形成課題研究總方案文字報告,2006年5月開題,開題報告會參加論證的專家組成員有:省教研室主任楊九俊、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洪宗禮、語文特級教師任范洪、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馬林、泰州市教育局副書記孫平、泰州市教研室主任戈致中、泰州市教育局基教處處長孫曉龍、泰州市教育局師資處處長朱三峰。專家們對本課題研究的重大意義作出充分的肯定,同時對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性意見。
2.調查研究階段: 2006年10月~2008年12月分子課題進行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走訪調研收集資料,了解教師隊伍各方面的發展現狀,提出轉型期適應新課程背景的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研究措施,進行實踐,一段時間後,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等方法徵求大家的意見,總結形成教師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分析整理資料,提煉經驗、制定新的舉措。2008年1月21日開課題研究中期總結會,主持人蔣建華校長對前期課題研究工作進行總結,說明近年來學校出台的政策與課題關系很大,鼓勵教師通過課題載體,自加壓力向更高層次邁進。提希望:①珍惜我校當前大好時機,明確奮斗目標,在實現學校發展大跨越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規劃;②希望老師能不斷進行新課改研究,加強新課程實施能力的培養,打造自己的教學風格,力爭有特色,有亮點。③要求大家平時多留心多反思多總結,希望各子課題研究努力多出成果。
3.成果總結階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各子課題和總課題組多次召開研討會,匯總各類研究成果,總結、反思,並進行理論梳理和實踐層面的推廣,撰寫結題報告,進行結題。
四、課題研究方法
課題組根據課題研究總體目標與子課題實施方案,制定了相應的技術路線,靈活地選用了具體的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有關新課程理念和有關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方面的重要文獻進行廣泛的搜集和學習,作為研究本課題的參考。這樣既可以節省課題研究的人力財力,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研究。
2.問卷調查法。對實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的反饋信息和建議,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採集,及時掌握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的實踐效果。
3.行動研究法。在新課改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引導教師進行行動研究、進行教學行為反思診斷,研究建設新型教師隊伍的途徑、方法、措施,根據研究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邊探索,邊實踐,邊修正,邊完善。
4.個案研究法。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骨幹教師的成長經歷進行案例剖析,建立個案材料,並作跟蹤研究。
5.訪談調研法。課題組成員對國內外部分兄弟學校有關領導和部門進行了訪談和調研,以拓展思路,學習他人的先進做法。
6.經驗總結法。針對研究中所發現的成功經驗、教訓和存在問題,及時予以提煉總結。
五、課題研究成果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校建立了一套適應新課程要求的較完善的教師隊伍建設和激勵機制,提升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基本達到了省五星級重點高中有關教師隊伍素質的基本要求;撰寫相關論文100多篇,其中獲獎論文20多篇,同時制訂系列激勵評價方案並匯編成冊;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教師大學堂」、「設立名師工作室」、「定期進行市、區、校級三級骨幹評選」等合理建議已得到採納。
具體主要成果內容(部分已被《現代教育報》於2009年10月23日作專題推廣)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新課程背景下轉變了教師隊伍管理模式
1.從控制性管理轉變為教育性管理
傳統的學校管理較多的表現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的行為採用管制、監控、指示、命令等帶有強制性行為傾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教師的個性和創造才能。
教育性管理是指有利於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健康、有效發展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
①全力打造「善學、善思、善悟、善用」的學習型團隊,讓教師在新課改中共成長,在自我教育中不斷提高。
②建立標桿引領機制,充分發揮校內外各級各類教育名家、優秀教師的榜樣示範作用。我們還啟動了「校級名師」工程,通過評選校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讓身邊的骨幹教師成為普通教師的標桿。
③用目標激勵的方法激發教師的潛能。學校要求每一位教師填寫「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個人規劃」,讓教師自我激勵成長。
④全方位、多渠道建立教師學習、研修、獎勵等保障機制。為教師參加省內、國內和出國考察培訓、學術交流、在職讀碩讀博等一路開「綠燈」,盡最大可能提供機遇、經費補助或學術津貼;鼓勵教師積極主動申報國家、省市級教育規劃科研課題或子課題;著力構建「學習型學校」平台,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建立 「教師發展學校」。
2.從師資培訓的形式化轉變為師資培訓的過程性管理
①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跟蹤研究。
②成立學習型組織——「四每」學習小組、開設教師論壇,讓教師在讀書中學習,在踐行中反思,在思考中成長。
③分層次進行校本培訓。對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主要進行教學常規工作的培訓,班主任工作的培訓,依託「青藍工程」,新老結對,以老帶新,採用聽先行課、同課異授等形式,使得年輕人很快上路。對處於發展期的教師,引導其加強理論學習,研究教學問題,促進其形成一定的教學特色。對處於成熟期的教學骨幹,則搭建平台,促使其教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引領他們逐步成長為學者型教師。
師資培訓的過程性管理是我校「精心、精細、精緻」的管理理念的直接體現。
3.從對教師的單一型評價轉變為發展型、協調型評價
教師評價應有助於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激發其創新意識,充分體現教師在學校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
①在考評的目的上,從以面向過去為主的靜止性評價、管理性評價、獎懲性考評,逐步轉向以面向未來為主的促進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的發展性評價。
②在考評內容和標准上,把教師的教學研究、教改實驗、創造性教學和校本課程開發以及師生關系納入考評的范疇。
③在考評的組織實施上,由過去學校對老師的單一評價轉變為學生評價、同事評價、家長評價、領導評價相結合的立體評價。
課題組先後研究出台了《江蘇省泰州中學教職員工崗位津貼實施方案》、《江蘇省泰州中學教職工年度考核方案》、《江蘇省泰州中學教師培養工程評審條例及獎勵辦法》。
4.從強調教師分工轉變為教師間的團結協作
學校著力加強年級組和備課組建設管理。由年級組按照素質教育要求,鼓勵各學科協同作戰,形成互補。各學科備課組在年級組的協調下開展活動,做到制度化、規范化,在合作中共進。
5.從制度約束、賞罰分明轉變為人文關懷
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學校要關注教師的生存發展和身心健康,關注「教師幸福指數」,真正形成讓人民教師安心樂教的良好風尚。
我校在教師管理中高度重視人文關懷,倡導「三要三也要」,即「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學生也要孩子、要質量也要身體」。學校計劃每年為全體教師進行免費體檢一次;請職業病防治專家、心理咨詢專家為教師開設「如何預防、減輕教師職業病」和「如何調節教師的心理壓力」等講座;學校體育場館每天傍晚對教職工開放兩小時,並落實專人管理;每逢重大節日、教師的生日及意外情況等都進行慰問,努力為教職工多辦實事;以及給教師發放學習書籍,組織觀看大型文藝演出,創造舒適典雅和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等人性化管理措施,都對老師起到了很好的精神激勵作用。
我校近年來的發展證明,在「以人為本」教師隊伍管理思想指導下,通過以上管理策略的引導,老師真正發展了,學校管理正朝著更科學、更民主、更和諧的方向發展。
(二)打造了一支適應新課程要求的班主任隊伍
為了更加有效的鼓勵和保障學校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和實效性,我們採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明確新時期班主任工作定位
①班級管理實行民主化。班主任採用民主化的管理辦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意識。
②班級活動講究創造性。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班級教學更重視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及社會體驗化學習。班主任根據自身優勢和學生特點創造性地開展班級活動,建設獨具特色的班集體。
2.建立新時期班主任培養激勵機制
①以老帶新,新老共進。學校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實行班主任資格聘任制,同時要求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擔任為期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副班主任。充分發揮老班主任 「傳幫帶」 的作用,充分發揮年輕班主任的開拓進取精神,營造老少共進的良好氛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挑選出優秀的副班主任擔任班主任,給他們指路子、壓擔子。班主任職位實行聘任制,考核不合格給以解聘。
②經驗交流,榜樣示範。學校每年舉辦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請工作有成績、有特色的班主任介紹經驗。同時定期不定期地組織班主任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開展班級管理沙龍、開展「講師德、講奉獻、比工作、比成績」的競賽活動。
③建立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學校對班主任按「德、能、勤、績」進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評選制度。學校依據《中小學教師考核實施細則》《班主任工作考核實施細則》,採取調查、問卷、匯報等多種方式,廣泛聽取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意見,進行多方面考核,量化積分。考核結果與一年一度的評選先進掛鉤,與表彰獎勵、晉級晉職掛鉤。
3.搭建培養平台,彰顯班主任隊伍的校本特色
①開設特色班,體現因材施教理念。近年來,我校開設了「宏志班」、雅思特色班、韓國留學生班、蘇教國際班等班型,開拓了班主任的國際視野,鍛煉和培養了一支擁有現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本領的師資隊伍。為適應教育國際化趨勢,拓展多元辦學渠道,我校與澳大利亞特拉雷根中學、英國埃賽克斯中學等建立了友好關系。
②在打造文化品牌,提高育人軟實力。我校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著重辦好每年一度的科技節、文化藝術節、七彩之夏等精品項目。學校每學期都制定德育工作計劃,以愛國主義和文明禮儀教育為主線,以「八榮八恥」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為核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增強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持用傳統美德、人文情懷、科學精神熏陶學生、感化學生。
③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寓教於樂。學校注重從實際出發,針對新的歷史時期學生的特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不斷拓寬教育渠道,充實教育內容。為強化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以海軍誕生地紀念館、黃橋戰役紀念館、泰州烈士陵園等作為校外德育基地開展系列活動。
(三)開展校本教研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1.搭建學習平台,助推教師進修
①加大圖書館的教育類圖書藏書量。
②為教工閱覽室訂閱大量專業學術期刊雜志。
③定期不定期的選擇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書籍、文章征訂或印發給全校教師。
④建立電子閱覽室。
⑤分期分批對全體教師進行各類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⑥積極搞好繼續教育培訓。大力支持教師在職讀碩讀博、參加國內外考察培訓、學術交流等。
2.採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①加強理論培訓,促進觀念轉變。注重對教師進行新知識、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傳輸,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每年暑假,對全校任課教師進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培訓。
②開展教研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學校把開展集體教研活動作為強化校本教研的一項重點工作。定期開展以教研組為單位的交流、總結、反思,進行課例評析,進行以思考、研討為重點的教學研討。
③抓好教科研成果的總結與提升。為落實「尊重+智慧+有效」的課堂教學理念,總結我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 提升教學藝術,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教師全員參與教育科研,以教科研推進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並通過「雙稿酬制」等措施積極鼓勵教師撰寫論文,近幾年學校每年均有250多篇論文獲獎或發表。
④加強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堅持科研興教理念,把科研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先導位置,促進教師教學思想、方式的轉變,深入推進新課改。近三年來,學校有已結題和新立項的國家級課題(子課題)6個、省級課題8個,其中,經教育部立項、由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洪宗禮先生主持的國家「九五」 、「十五」重點課題「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吸收了國內外130多位知名專家參與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出版了國家「十一五」規劃出版的重點圖書10卷本《母語教材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2008年初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許嘉璐副委員長到場祝賀並給予高度評價。由洪先生主編的蘇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目前已在全國26個省市累計發行1.3億余冊。2008年10月,洪宗禮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在省泰中隆重召開。
⑤加強教學交流,掌握最新動態。學校每年都要派送教師參加省、市、區及兄弟學校舉辦的各種學習交流活動,推送優秀教師參加省、市、區骨幹教師培訓班,讓他們把最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最有價值的教育教學信息帶回學校,帶進課堂。近年來,我校先後成功舉辦了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首屆研討會、江蘇省高中數學冬令營、江蘇省高中物理和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研討會、泰州市新課程改革研討會、面向全省公開教學活動等國家、省、市級大型教研活動。
⑤發揮評價作用,促進教師成長。每學期開展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組織教師進行課前准備和課後研討活動,注重任課教師的自我評價,促使教師在反思和實踐中成長。
(四)構建了校本特色的重點高中教師教育培訓模式
1.我思故我新——教師專業發展自我實踐反思模式
每位老師無論在組內開課還是被推舉為校內開課,都必須在開課的下周內將教學反思交至教務處,學校對老師所寫的教學反思每學期組織評比一次。這樣每位老師做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螺旋上升,與新課程與學生共同成長。
2.青藍工程——教師專業發展同伴互助模式
學校制定詳盡的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除了常規的新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業務考核外,還認真實施「青藍工程」,讓青年教師在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下盡快成長。每學年針對青年教師的成長情況評出「最佳『師徒』」。
3.教師發展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專家引領模式
2007年5月學校以「 搶占制高點,建設新泰中」戰略思想為指導,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成立「中國教育學會泰州實驗學校」和「中國教育學會教師發展學校」。充分依託中國教育學會的人才、管理、品牌、科研等資源優勢,由學會為學校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兩年多來,該合作項目運作勢態良好,已成為推動學校內涵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教師發展學校建設活動形式多樣,每個月有高層次專家講學報告、教學與教科研指導、或與專家學科同課異授、參觀考察等。活動中,學校、教師和中國教育學會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教師無疑是「 發展」的主體,而學校是載體與「平台」,學會扮演的角色則主要是引領者。兩年多來,特別受到老師們歡迎的活動是——分別對九門學科進行的「研究課」教學指導和「同課異授」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教師新課程實施能力。
4.「四每」學習小組——教師專業發展持續動力模式
2007年10月學校成立了學習型組織——「四每」學習小組。所謂「四每」,即每天讀一點「閑」書(拓寬知識面的書,提高理論水平的書),每周寫一點讀書筆記,每月寫一篇文章,每年發表1-2篇有質量的論文。要求全體教師共同營造書香校園,汲取新鮮的理論和信息,用理念指導實踐;坐下身來作文,寫教學設計,寫教育敘事等;抽出空來思考,尋找身邊的教學問題,在反思中成長。
5.有效教學論壇——教師專業發展交流合作模式
「有效教學論壇」是通過論壇讓教師對共同關心的教學問題進行探討,由部分教師做主要發言,提出對問題的看法與感想,供其他教師進行討論的一種形式。每次論壇的形式視論壇內容、教師需求、環境氛圍等確定,利用網路交流、教研沙龍、演講比賽、經驗總結會、專題研討會等等。我們還定期開設「青年教師沙龍」,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使廣大青年教師自發地組織成多種形式的「學習團隊」,在「團隊」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6.制定個人專業成長與發展規劃——教師專業發展目標激勵模式
學校給每一位教師發「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個人規劃」,讓教師自己規劃個人的近期(1-2年)、中期(3-5年)、遠期(8-10年)專業發展目標,同時附上的一張細化的目標表,具體從教育、教學、科研、進修和總目標這五個方面細化分解,每年讓老師們填寫「江蘇省泰州中學教師發展個人專業成長規劃」,年終對達標情況進行自我考核。建立了教師專業成長檔案,讓教師與自己的過去比,看專業發展了多少;與同組的標桿教師比,看還有哪些差距;與同行比,看還需要……「個人規劃」工作的啟動觸動了沉睡已久的個人奮斗的激情,教師的工作激情被激活了。
7.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 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成長模式
學校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資料進行存檔,並讓老師定期進行反思小結:與自己的過去比,看專業發展了多少;與同組的標桿教師比,看還有哪些差距;與同行比,看還需要……讓教師看著自己和他人的足跡成長,促進更快地自主成長。
8.名師工程——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導航模式
學校大力開展「名師工程」建設,在名師培育過程中,注重精神激勵,榜樣示範,典型引路。為進一步激勵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學校制訂了《江蘇省泰州中學校級三級骨幹教師的評審條例》,並配套出台了校級骨幹、市級名師、省級專家學術性津貼標准。近年來我校新增兩個市級學科基地、一個市級名師工作室,本學期將有5個校級名師工作室掛牌。
(五)構建校本特色的學科教學模式促進教師發展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靈魂,一線教師是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的主力軍,課堂教學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模式是在特定的教學理念統帥下,由教師按照教學規律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採取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教學流程及方式,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使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擺脫了只憑經驗和感覺,而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從而事倍功半的教學狀況。
為此,我校把「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模式探究」作為滲透新課程理念,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等。
『肆』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新課標下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探討,提出了創設情境、有效提問、巧用評價及讀練結合等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策略
新課改以來,對閱讀教學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層出不窮。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樹立「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而教」的理念,關注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作相關策略探討。
一、策略一即引趣激興,創設情境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1.實體情境。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觀察「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了解下雨前動物的特點;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圖畫》、《秋天的雨》此類涉及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的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
如我在教《淺水窪里的小魚》一文時,充分地發揮了電教手段的優勢,創設了小魚在美麗的大海中游著,小魚後面藏著一些詞語,讓學生認讀,接著海上颳起了風暴,小魚被困在淺水窪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並用話語和音樂為輔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3.語感情境。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設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學《美麗的公雞》,當公雞的圖象出現在孩子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隻多麼美麗的大公雞,它紅紅的冠子,漂亮華麗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公雞的美麗。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
4.想像情境。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學生合理想像,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 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中小男孩撿魚這一片段時,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想像他在撿魚扔魚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小魚著想,為小男孩著想。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策略二即有效提問,感悟文本
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只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從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則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有選擇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上,使自己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對話文本。
1.抓題眼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願望。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如《布衣元帥》一課,上課伊始,可讓學生質疑提問:什麼是布衣?布衣和元帥好像是不相乾的兩種人,怎麼會連在一起?由於問題來源於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他們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解決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想像,這堂課的學習會因了學生解決課前問題的濃厚興趣而輕松愉快。小學語文教材中類似的課題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課前或由老師設問,或由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為學生進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2.抓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詞語學習是項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別是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難懂詞語更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拓展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詞義理解得更透徹。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紋絲不動』的?」王老師就是抓住「紋絲不動」這個詞語組織教學,從大處著眼,有效地為學生感悟文本並和文本進行對話設下廣闊的背景。他緊扣文本,讓學生對「紋絲不動」的感悟層層深入:從對「紋絲不動」的字面意思到「紋絲不動」的原因及「紋絲不動」的結果,最後至不「紋絲不動」的後果,對話剝筍似的不斷深入,學生做到了多元解讀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偉大形象,體現了王老師精湛的閱讀教學藝術和高效率的教學課堂。
3.抓主要線索提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新課改中提出了自主學習,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朱熹也曾說過:「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引導學生對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在文本教學時,教師如果抓住主要線索教學,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好漢查理》一文中,查理的變化和傑西的言行是兩條主要線索,為了讓學生明確「查理有哪些變化?查理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我讓學生讀悟交流,感受查理的變化,提問:查理有哪些變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後相機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談感受:a.「不,好漢查理從來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b.「謝謝!」查理顯得彬彬有禮。c.「當然可以。」d.「查理雖然調皮,但說話是算數的。整整一個暑假,他每天都陪傑西在草地上玩。」e.「傑西,我會做個好漢。」通過這幾句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導學生體會到查理確實變了,變得有禮貌了,變得誠實、守信了,變得有上進心了,自信了。由於所提的問題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整堂課避免了出現「滿堂問」的現象,學生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策略三即巧用評價,激活課堂
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於永正老師曾在一次公開課上不經意的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把課文讀的正確、流利而又聲情並茂。於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後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並真誠的說:「你讀的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話音未落,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於老師。在這樣充滿愛意的課堂中,學生展現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語文的歡樂。
四、策略四即讀練結合,提高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本知識和基本訓練都很重要,我們更要重訓練……」「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極關重要。」如果學生在語文課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讀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過關,那麼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熏陶、生命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語文課應該把「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
讀練結合,切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對低段學生而言,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詞語的推敲和品味,設計靈活多樣的練習。其次以說代寫,融口語訓練和思想品德為一體。比如可以看動畫說,用詞語說,想像說,聯系實際生活說等等。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最後一個環節里,我進行了兩個拓展訓練:1.出示海底世界畫面,說說小魚會對小男孩說些什麼?2.如果你看到了一種受傷的動物,你會怎麼做? 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啟發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說話能力,又把問題引申到實際生活中。高段的練筆形式多樣,如仿寫,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等,我們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相關練筆。
參考文獻:
〔1〕楊九俊.《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課程課堂》.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1.
『伍』 如何在團隊中構建一個准,塊,久,了的激勵機制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程改革的要求
2005年江蘇開始進行新課程改革,新課程給教育帶來了新的理念。其中一個核心理念就是要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要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勢必要求教師教學的方式首先發生改變。但從傳統的中學教育教學實際來看,不少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不準確、不充分、不深入,對課程改革存在明顯的惰性與不適應,這一切嚴重製約了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與深入實施。於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如何打造一支適應新的課程體系、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教師隊伍,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師培養、評價與激勵機制,對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發揮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對於推動新課程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素養與教育教學質量,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新課程標準的認真實施,成為當時我校領導層的共識。
(二)當時我校的師資隊伍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
當時我校師資隊伍狀況為:「學校有5 9個班級,在校學生32 1 9人,教職工2 4 6人,其中特級教師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1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2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名教師2人、泰州市名教師、泰州市學科帶頭人5人,中學高級教師9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9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人,常年聘請外籍教師4人。」應該說當時我校雖然通過引進、招聘、培訓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少數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亟待提高;二是名師、骨幹教師偏少,特級教師多數不在教學一線;三是班主任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而且,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優秀教師資源被「稀釋」。師資問題已成為制約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基於以上兩點,課題主持人蔣建華校長本著科研興校的宗旨,申報了「十一五」省級重點課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探索如何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尋找到一套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師培養和發展機制。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創建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師成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形成新形勢下教師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獎優罰劣等更為靈活的教師隊伍建設的運行機制。
3.研究、探討、總結有關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激勵措施、考核方案,為實現教師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積累經驗。
4.經過努力打造一支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三、課題研究的總體執行情況概述
該課題於2006年5月正式開題,課題組全體成員參與制定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分成21個子課題進行研究,各子課題組分工明確,分別制定了專項子課題研究計劃。子課題組各明確一名負責人,負責日常的交流與研討活動。課題組定期召開例會,討論研究過程中碰到的種種問題和研究進度,全體成員共同探討,通力合作,保證研究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由於總課題組始終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目標,採用全面調控,重點攻關的研究方式,各專項子課題組均完成了預期的研究任務,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然後總課題組進行了整合、總結。
1.選題立項階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選題,聘請專家指導總體策劃,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形成課題研究總方案文字報告,2006年5月開題,開題報告會參加論證的專家組成員有:省教研室主任楊九俊、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洪宗禮、語文特級教師任范洪、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馬林、泰州市教育局副書記孫平、泰州市教研室主任戈致中、泰州市教育局基教處處長孫曉龍、泰州市教育局師資處處長朱三峰。專家們對本課題研究的重大意義作出充分的肯定,同時對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性意見。
2.調查研究階段: 2006年10月~2008年12月分子課題進行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走訪調研收集資料,了解教師隊伍各方面的發展現狀,提出轉型期適應新課程背景的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研究措施,進行實踐,一段時間後,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等方法徵求大家的意見,總結形成教師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分析整理資料,提煉經驗、制定新的舉措。2008年1月21日開課題研究中期總結會,主持人蔣建華校長對前期課題研究工作進行總結,說明近年來學校出台的政策與課題關系很大,鼓勵教師通過課題載體,自加壓力向更高層次邁進。提希望:①珍惜我校當前大好時機,明確奮斗目標,在實現學校發展大跨越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規劃;②希望老師能不斷進行新課改研究,加強新課程實施能力的培養,打造自己的教學風格,力爭有特色,有亮點。③要求大家平時多留心多反思多總結,希望各子課題研究努力多出成果。
3.成果總結階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各子課題和總課題組多次召開研討會,匯總各類研究成果,總結、反思,並進行理論梳理和實踐層面的推廣,撰寫結題報告,進行結題。
四、課題研究方法
課題組根據課題研究總體目標與子課題實施方案,制定了相應的技術路線,靈活地選用了具體的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有關新課程理念和有關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方面的重要文獻進行廣泛的搜集和學習,作為研究本課題的參考。這樣既可以節省課題研究的人力財力,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研究。
2.問卷調查法。對實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的反饋信息和建議,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採集,及時掌握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的實踐效果。
3.行動研究法。在新課改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引導教師進行行動研究、進行教學行為反思診斷,研究建設新型教師隊伍的途徑、方法、措施,根據研究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邊探索,邊實踐,邊修正,邊完善。
4.個案研究法。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骨幹教師的成長經歷進行案例剖析,建立個案材料,並作跟蹤研究。
5.訪談調研法。課題組成員對國內外部分兄弟學校有關領導和部門進行了訪談和調研,以拓展思路,學習他人的先進做法。
6.經驗總結法。針對研究中所發現的成功經驗、教訓和存在問題,及時予以提煉總結。
五、課題研究成果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校建立了一套適應新課程要求的較完善的教師隊伍建設和激勵機制,提升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基本達到了省五星級重點高中有關教師隊伍素質的基本要求;撰寫相關論文100多篇,其中獲獎論文20多篇,同時制訂系列激勵評價方案並匯編成冊;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教師大學堂」、「設立名師工作室」、「定期進行市、區、校級三級骨幹評選」等合理建議已得到採納。
具體主要成果內容(部分已被《現代教育報》於2009年10月23日作專題推廣)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新課程背景下轉變了教師隊伍管理模式
1.從控制性管理轉變為教育性管理
傳統的學校管理較多的表現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的行為採用管制、監控、指示、命令等帶有強制性行為傾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教師的個性和創造才能。
教育性管理是指有利於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健康、有效發展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
①全力打造「善學、善思、善悟、善用」的學習型團隊,讓教師在新課改中共成長,在自我教育中不斷提高。
②建立標桿引領機制,充分發揮校內外各級各類教育名家、優秀教師的榜樣示範作用。我們還啟動了「校級名師」工程,通過評選校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讓身邊的骨幹教師成為普通教師的標桿。
③用目標激勵的方法激發教師的潛能。學校要求每一位教師填寫「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個人規劃」,讓教師自我激勵成長。
④全方位、多渠道建立教師學習、研修、獎勵等保障機制。為教師參加省內、國內和出國考察培訓、學術交流、在職讀碩讀博等一路開「綠燈」,盡最大可能提供機遇、經費補助或學術津貼;鼓勵教師積極主動申報國家、省市級教育規劃科研課題或子課題;著力構建「學習型學校」平台,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建立 「教師發展學校」。
2.從師資培訓的形式化轉變為師資培訓的過程性管理
①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跟蹤研究。
②成立學習型組織——「四每」學習小組、開設教師論壇,讓教師在讀書中學習,在踐行中反思,在思考中成長。
③分層次進行校本培訓。對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主要進行教學常規工作的培訓,班主任工作的培訓,依託「青藍工程」,新老結對,以老帶新,採用聽先行課、同課異授等形式,使得年輕人很快上路。對處於發展期的教師,引導其加強理論學習,研究教學問題,促進其形成一定的教學特色。對處於成熟期的教學骨幹,則搭建平台,促使其教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引領他們逐步成長為學者型教師。
師資培訓的過程性管理是我校「精心、精細、精緻」的管理理念的直接體現。
3.從對教師的單一型評價轉變為發展型、協調型評價
教師評價應有助於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激發其創新意識,充分體現教師在學校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
①在考評的目的上,從以面向過去為主的靜止性評價、管理性評價、獎懲性考評,逐步轉向以面向未來為主的促進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的發展性評價。
②在考評內容和標准上,把教師的教學研究、教改實驗、創造性教學和校本課程開發以及師生關系納入考評的范疇。
③在考評的組織實施上,由過去學校對老師的單一評價轉變為學生評價、同事評價、家長評價、領導評價相結合的立體評價。
課題組先後研究出台了《江蘇省泰州中學教職員工崗位津貼實施方案》、《江蘇省泰州中學教職工年度考核方案》、《江蘇省泰州中學教師培養工程評審條例及獎勵辦法》。
4.從強調教師分工轉變為教師間的團結協作
學校著力加強年級組和備課組建設管理。由年級組按照素質教育要求,鼓勵各學科協同作戰,形成互補。各學科備課組在年級組的協調下開展活動,做到制度化、規范化,在合作中共進。
5.從制度約束、賞罰分明轉變為人文關懷
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學校要關注教師的生存發展和身心健康,關注「教師幸福指數」,真正形成讓人民教師安心樂教的良好風尚。
我校在教師管理中高度重視人文關懷,倡導「三要三也要」,即「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學生也要孩子、要質量也要身體」。學校計劃每年為全體教師進行免費體檢一次;請職業病防治專家、心理咨詢專家為教師開設「如何預防、減輕教師職業病」和「如何調節教師的心理壓力」等講座;學校體育場館每天傍晚對教職工開放兩小時,並落實專人管理;每逢重大節日、教師的生日及意外情況等都進行慰問,努力為教職工多辦實事;以及給教師發放學習書籍,組織觀看大型文藝演出,創造舒適典雅和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等人性化管理措施,都對老師起到了很好的精神激勵作用。
我校近年來的發展證明,在「以人為本」教師隊伍管理思想指導下,通過以上管理策略的引導,老師真正發展了,學校管理正朝著更科學、更民主、更和諧的方向發展。
(二)打造了一支適應新課程要求的班主任隊伍
為了更加有效的鼓勵和保障學校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和實效性,我們採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明確新時期班主任工作定位
①班級管理實行民主化。班主任採用民主化的管理辦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意識。
②班級活動講究創造性。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班級教學更重視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及社會體驗化學習。班主任根據自身優勢和學生特點創造性地開展班級活動,建設獨具特色的班集體。
2.建立新時期班主任培養激勵機制
①以老帶新,新老共進。學校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實行班主任資格聘任制,同時要求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擔任為期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副班主任。充分發揮老班主任 「傳幫帶」 的作用,充分發揮年輕班主任的開拓進取精神,營造老少共進的良好氛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挑選出優秀的副班主任擔任班主任,給他們指路子、壓擔子。班主任職位實行聘任制,考核不合格給以解聘。
②經驗交流,榜樣示範。學校每年舉辦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請工作有成績、有特色的班主任介紹經驗。同時定期不定期地組織班主任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開展班級管理沙龍、開展「講師德、講奉獻、比工作、比成績」的競賽活動。
③建立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學校對班主任按「德、能、勤、績」進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評選制度。學校依據《中小學教師考核實施細則》《班主任工作考核實施細則》,採取調查、問卷、匯報等多種方式,廣泛聽取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意見,進行多方面考核,量化積分。考核結果與一年一度的評選先進掛鉤,與表彰獎勵、晉級晉職掛鉤。
3.搭建培養平台,彰顯班主任隊伍的校本特色
①開設特色班,體現因材施教理念。近年來,我校開設了「宏志班」、雅思特色班、韓國留學生班、蘇教國際班等班型,開拓了班主任的國際視野,鍛煉和培養了一支擁有現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本領的師資隊伍。為適應教育國際化趨勢,拓展多元辦學渠道,我校與澳大利亞特拉雷根中學、英國埃賽克斯中學等建立了友好關系。
②在打造文化品牌,提高育人軟實力。我校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著重辦好每年一度的科技節、文化藝術節、七彩之夏等精品項目。學校每學期都制定德育工作計劃,以愛國主義和文明禮儀教育為主線,以「八榮八恥」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為核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增強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持用傳統美德、人文情懷、科學精神熏陶學生、感化學生。
③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寓教於樂。學校注重從實際出發,針對新的歷史時期學生的特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不斷拓寬教育渠道,充實教育內容。為強化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以海軍誕生地紀念館、黃橋戰役紀念館、泰州烈士陵園等作為校外德育基地開展系列活動。
(三)開展校本教研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1.搭建學習平台,助推教師進修
①加大圖書館的教育類圖書藏書量。
②為教工閱覽室訂閱大量專業學術期刊雜志。
③定期不定期的選擇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書籍、文章征訂或印發給全校教師。
④建立電子閱覽室。
⑤分期分批對全體教師進行各類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⑥積極搞好繼續教育培訓。大力支持教師在職讀碩讀博、參加國內外考察培訓、學術交流等。
2.採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①加強理論培訓,促進觀念轉變。注重對教師進行新知識、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傳輸,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每年暑假,對全校任課教師進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培訓。
②開展教研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學校把開展集體教研活動作為強化校本教研的一項重點工作。定期開展以教研組為單位的交流、總結、反思,進行課例評析,進行以思考、研討為重點的教學研討。
③抓好教科研成果的總結與提升。為落實「尊重+智慧+有效」的課堂教學理念,總結我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 提升教學藝術,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教師全員參與教育科研,以教科研推進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並通過「雙稿酬制」等措施積極鼓勵教師撰寫論文,近幾年學校每年均有250多篇論文獲獎或發表。
④加強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堅持科研興教理念,把科研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先導位置,促進教師教學思想、方式的轉變,深入推進新課改。近三年來,學校有已結題和新立項的國家級課題(子課題)6個、省級課題8個,其中,經教育部立項、由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洪宗禮先生主持的國家「九五」 、「十五」重點課題「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吸收了國內外130多位知名專家參與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出版了國家「十一五」規劃出版的重點圖書10卷本《母語教材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2008年初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許嘉璐副委員長到場祝賀並給予高度評價。由洪先生主編的蘇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目前已在全國26個省市累計發行1.3億余冊。2008年10月,洪宗禮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在省泰中隆重召開。
⑤加強教學交流,掌握最新動態。學校每年都要派送教師參加省、市、區及兄弟學校舉辦的各種學習交流活動,推送優秀教師參加省、市、區骨幹教師培訓班,讓他們把最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最有價值的教育教學信息帶回學校,帶進課堂。近年來,我校先後成功舉辦了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首屆研討會、江蘇省高中數學冬令營、江蘇省高中物理和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研討會、泰州市新課程改革研討會、面向全省公開教學活動等國家、省、市級大型教研活動。
⑤發揮評價作用,促進教師成長。每學期開展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組織教師進行課前准備和課後研討活動,注重任課教師的自我評價,促使教師在反思和實踐中成長。
(四)構建了校本特色的重點高中教師教育培訓模式
1.我思故我新——教師專業發展自我實踐反思模式
每位老師無論在組內開課還是被推舉為校內開課,都必須在開課的下周內將教學反思交至教務處,學校對老師所寫的教學反思每學期組織評比一次。這樣每位老師做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螺旋上升,與新課程與學生共同成長。
2.青藍工程——教師專業發展同伴互助模式
學校制定詳盡的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除了常規的新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業務考核外,還認真實施「青藍工程」,讓青年教師在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下盡快成長。每學年針對青年教師的成長情況評出「最佳『師徒』」。
3.教師發展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專家引領模式
2007年5月學校以「 搶占制高點,建設新泰中」戰略思想為指導,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成立「中國教育學會泰州實驗學校」和「中國教育學會教師發展學校」。充分依託中國教育學會的人才、管理、品牌、科研等資源優勢,由學會為學校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兩年多來,該合作項目運作勢態良好,已成為推動學校內涵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教師發展學校建設活動形式多樣,每個月有高層次專家講學報告、教學與教科研指導、或與專家學科同課異授、參觀考察等。活動中,學校、教師和中國教育學會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教師無疑是「 發展」的主體,而學校是載體與「平台」,學會扮演的角色則主要是引領者。兩年多來,特別受到老師們歡迎的活動是——分別對九門學科進行的「研究課」教學指導和「同課異授」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教師新課程實施能力。
4.「四每」學習小組——教師專業發展持續動力模式
2007年10月學校成立了學習型組織——「四每」學習小組。所謂「四每」,即每天讀一點「閑」書(拓寬知識面的書,提高理論水平的書),每周寫一點讀書筆記,每月寫一篇文章,每年發表1-2篇有質量的論文。要求全體教師共同營造書香校園,汲取新鮮的理論和信息,用理念指導實踐;坐下身來作文,寫教學設計,寫教育敘事等;抽出空來思考,尋找身邊的教學問題,在反思中成長。
5.有效教學論壇——教師專業發展交流合作模式
「有效教學論壇」是通過論壇讓教師對共同關心的教學問題進行探討,由部分教師做主要發言,提出對問題的看法與感想,供其他教師進行討論的一種形式。每次論壇的形式視論壇內容、教師需求、環境氛圍等確定,利用網路交流、教研沙龍、演講比賽、經驗總結會、專題研討會等等。我們還定期開設「青年教師沙龍」,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使廣大青年教師自發地組織成多種形式的「學習團隊」,在「團隊」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6.制定個人專業成長與發展規劃——教師專業發展目標激勵模式
學校給每一位教師發「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個人規劃」,讓教師自己規劃個人的近期(1-2年)、中期(3-5年)、遠期(8-10年)專業發展目標,同時附上的一張細化的目標表,具體從教育、教學、科研、進修和總目標這五個方面細化分解,每年讓老師們填寫「江蘇省泰州中學教師發展個人專業成長規劃」,年終對達標情況進行自我考核。建立了教師專業成長檔案,讓教師與自己的過去比,看專業發展了多少;與同組的標桿教師比,看還有哪些差距;與同行比,看還需要……「個人規劃」工作的啟動觸動了沉睡已久的個人奮斗的激情,教師的工作激情被激活了。
7.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 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成長模式
學校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資料進行存檔,並讓老師定期進行反思小結:與自己的過去比,看專業發展了多少;與同組的標桿教師比,看還有哪些差距;與同行比,看還需要……讓教師看著自己和他人的足跡成長,促進更快地自主成長。
8.名師工程——教師專業發展的標桿導航模式
學校大力開展「名師工程」建設,在名師培育過程中,注重精神激勵,榜樣示範,典型引路。為進一步激勵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學校制訂了《江蘇省泰州中學校級三級骨幹教師的評審條例》,並配套出台了校級骨幹、市級名師、省級專家學術性津貼標准。近年來我校新增兩個市級學科基地、一個市級名師工作室,本學期將有5個校級名師工作室掛牌。
(五)構建校本特色的學科教學模式促進教師發展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靈魂,一線教師是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的主力軍,課堂教學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模式是在特定的教學理念統帥下,由教師按照教學規律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採取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教學流程及方式,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使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擺脫了只憑經驗和感覺,而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從而事倍功半的教學狀況。
為此,我校把「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模式探究」作為滲透新課程理念,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陸』 讀《教師最需要什麼》 提高小組分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在第二部分「教師職業最需要什麼」中,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共十二條。對照自身,我再次認真學習了其中的兩條建議:
1.習慣「研究」自己
要提升自己的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深感研究自己的重要性。新學期即將來臨,我想要研究自己,首先要向身邊優秀的同事那樣讓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成為一種習慣,尤其要一如既往地認真做好日常的教學反思工作,通過反思及時調整解決具體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從而在實踐中增強自己的教育智慧,促使自己得到較快地成長和發展。
2.學會規劃自己
英國著名教育家培根曾說過:「敏捷而有效地工作,就要善於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時間和選擇要點。只是要注意這種分配不可過於細密瑣碎,善於選擇要點就意味著節約時間,而不得要領地瞎忙等於亂放空炮。」每天臨睡前我總會回顧一下自己一天的工作情況,想想哪些地方還需努力,若下一次再處理類似的問題可以採取哪些更合理、更有效的措施,讓自己今後少走彎路,擠出更多的時間思索、學習。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習慣於記錄明天要做的一些工作,並整理一下工作的思路。當天,我總是提早上班,又一次看看自己昨天的計劃,並及時調整。
在第三部分「教師教學最需要什麼」中,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共二十一條。在這部分的眾多案例中,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執教的《晏子使楚》一課的精彩教學片段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竇老師的經典案例讓我再次讀了讀這條建議:豐富你的課堂表情。是呀,我面對的是初中的孩子,我的表情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晴雨表,應該像竇桂梅老師那樣,不斷豐富自己的課堂表情,如書中所說「豐滿我的指揮棒(表情)」「讓自己的表情從心靈深處長出來」,努力讓自己的表情成為最直觀、最富有生機、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把不斷豐富自己的課堂表情當做專業能力來建設。
在第四部分「教師教育最需要什麼」中,中外教育家也給出了二十一條有價值的建議。美國教育家弗萊德米爾
.維阿杜說:「教師教授的最高藝術就是懂得如何引導。」書中建議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互欣賞」。我所面對的是一群初中的孩子,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學會相互欣賞。在讀完案例分析後,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更注重引導孩子們欣賞同學平時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習慣,對於他們點點滴滴的進步予以充分肯定,使所有孩子一同進步,共同提高。
教師到底最需要什麼?我作為一名教師到底最需要什麼?我想,作為如今這個時代教師的我,遠不止中外教育家給我們提出的那些要求,我需要努力的方面真得很多!我要不斷反思、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從教育實踐中來,在自己的教育中進行實踐,一邊思考一邊實踐,活出自己的風采、個性和氣質! 我的書架上放著許多有關教育教學的書,有關於教育理論的大部頭專著,有關於教育教學的敘事隨想,有的偶爾一讀便塵封不動,有的品讀再三卻不忍束之高閣。由趙國忠先生主編的《教師最需要什麼——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一書是屬於那種我願意再三品讀的一類。
楊九俊先生說,教師對於教學要有一種宗教般的虔誠,對於教學要有一種敬畏感,所以,作為教師對教育教學最需要什麼,理應從多方面學習與借鑒。《教師最需要什麼》一書恰能給我們提供這方面的借鑒與參考。
全書從教師人生最需要什麼、教師職業最需要什麼、教師教學最需要什麼、教師教育最需要什麼四個方面,以中外教育家的經典經驗和思想之精華,充分闡述了教師最需要的是從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和成就自我中獲得幸福和快樂!
在第一部分「教師人生最需要什麼」中,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共十五條,其中第十一條是:把小事做好。我深知,教育教學無小事,事事要盡己所能!當我讀到本書的第三十七頁案例分析的末尾處(「……別人不願意做,你就多做,別人不願意付出,你就多付出,那麼成功的機會肯定會多些。」),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許多如書上例舉的周邊的人和事,這段話更激勵著我一如既往地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無私奉獻!在學習了第十二條建議(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後,反思自己對所任教幼兒的一日觀察。我深知,現在所教育教學的對象年齡小,更需要我向朱鵬飛老師那樣細心地觀察兒,逐漸學習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又無比重要的細節,探索隱蔽在細節中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