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教育行業中,有什麼分類
教育行業是個非常重要的行業,我們從幼兒開始要接受啟蒙教育,童年時期有思想文化,政治品德的素質教育,青少年時期有專業細致的學科教育,甚至成年之後,還會有各種進修深造,可以說教育是伴隨我們一生的行業也不為過。
這類分為企業員工培訓,進修深造培訓,企業考研,考公務員的輔導班。進修深造這一塊,主要就是經濟管理方面,針對中高層的需求。員工培訓則是指專業資質證書和職業資格證之類,這個涵蓋的范圍就比較廣,有財經行業的從業資格證,語言類的各種資質,建築行業的,法行業的教育行業的等等。
『貳』 在職老師可以利用雙休日在校外開辦藝術班嗎
在職老師如果不收取費用的話是可以利用雙休日在校外開辦藝術班的,如果收取費用的話是不可以開辦的。
根據教育部關於印發《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的內容,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對中小學生進行有償補課的行為。
一是嚴禁中小學校組織、要求學生參加有償補課,二是嚴禁中小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進行有償補課。
三是嚴禁中小學校為校外培訓機構有償補課提供教育教學設施或學生信息,四是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組織、推薦和誘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
五是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參加校外培訓機構或由其他教師、家長、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有償補課;六是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為校外培訓機構和他人介紹生源、提供相關信息。
因此如果在職老師利用雙休日的時候在校外開設藝術班,如果不收取費用的話是可以的,但如果收取費用的話則屬於有償補課行為,是不允許的。
(2)高中校內部藝術培訓模式擴展閱讀:
2015年6月29日教育部發布了《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實施方案》,重拳整治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行為。
教育部規定在文件發布以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直屬學校將通過召開會議、政治學習、展窗、展板、懸掛條幅、廣播、電子屏等形式。
廣泛宣傳中小學校及中小學校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專項治理要求,排查重點對象,設立公開的投訴意見箱,公布舉報電話,就本區域在職教師是否存在違規有償補課進行自查自糾。
並且各省市教育局成立專項督查組,以定期或不定期明查暗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督促基層治理工作開展情況,並根據群眾投訴情況,對違紀違規行為進行查處。
專項治理活動結束後,各縣市區和直屬學校要建立健全工作長效機制,對於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問題常抓不懈,直至有效杜絕有償補課現象發生。
『叄』 我是一名高中的藝術生由於校內有藝術班。學校禁止去校外藝術培訓機構
可以的。如果情況確實是你所陳述的那樣。你可以向當地教育局反應。
『肆』 上海申洋學院高中美術培訓會外包嗎有沒有收取額外的費用求解
畫畫都是在校內學的沒有外包,費用也是一次性結清的就是畫筆要自己帶。
『伍』 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五個學習模塊是什麼
第一部分前言
美術課程是普通高中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對於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初審稿)》的頒布,使美術課程正式進入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從而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相對完整的格局。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仍有一些方面尚需改革和完善,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制訂新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准》,應力求體現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 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課程改革,要構建符合基礎教育要求的具有時代性、基礎 性和選擇性的美術課程體系,為不同興趣和專長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平台。
一、課程性質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是藝術學習領域中的必修課程之一。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既與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相銜接,又具有自己的特點,是高一層次的美術課程。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徵,能夠幫助學生實現下列價值:
(一)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物、人造物形態美的認識,提高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材料、形式、風格的多樣性的認識,使學生體驗美術與生活的關系,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
(二)傳承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
我國的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美術共同構成世界美術的多元化。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具有傳承文化藝術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理解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
(三)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美術實踐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激發人的創新精神,發展動手能力和開發潛能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個性和想像、思考、判斷等能力,接觸各種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得到其他學科難以獲得的各種體驗。這種融鑒賞與創作為一體的學習活動,對發揮個性、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
美術實踐作為一種情感表達活動,能使人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具有促進人際交流,釋放緊張或消極情緒,增強身心健康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直接抒發各種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升華情感;促進交流,溝通人際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
(五)拓寬發展空間,助益人生規劃
美術滲透於社會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各行各業人的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術素養。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既能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育學生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發展美術方面的能力,也能為他們未來從事美術職業或其他職業拓展發展空間。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滿足發展的需求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增設反映美術學科發展成果的現代設計、現代媒體藝術等內容;注重對美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的學習; 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美術課程資源,增加課程的多樣化,實行學分制,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為個性發展拓展空間,滿足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
(二)拓寬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讓學生較廣泛地接觸中外優秀美術作品,拓寬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內涵,提高鑒別和判斷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
(三)注重學習方法和過程,提高美術素養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實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藝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通過美術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藝術思維的方式認識世界,學習藝術表現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術素養。
(四)強調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和發展,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和樂於探究的精神,鼓勵想像、創造和勇於實踐,用美術及其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方法表達與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美術和其他學科的學習。
(五)提倡質性評價,促進個性發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准要體現多主體、開放性的特點。根據美術學習的特點,提倡使用表現性評價、成長記錄評價等質性評價的方式。強調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判斷自己美術學習的態度、方法與成果,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三、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標準的結構如下所示:
第一部分前言
一、課程性質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課程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第三部分內容標准
模塊A美術鑒賞
模塊B繪畫·雕塑
模塊C設計·工藝
模塊D書法·篆刻
模塊E現代媒體藝術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一)設置學習模塊,提供多種選擇機會
由於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的不同,高中學生需要發展不同的美術能力。為了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以下五個學習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
A.美術鑒賞
B.繪畫·雕塑
C.設計·工藝
D.書法·篆刻
E.現代媒體藝術
(二)實行學分制管理,保證基礎,力爭拓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採用學分制管理,通過設定必修學分,讓每位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美術學習要求,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美術素養。具體方法如下:
(1)選擇一個模塊,修習18學時可獲得1個學分,每個學生必須修習美術課程54學時,以獲得規定的3個基本學分。
(2) 對每一課程模塊或者模塊中的具體學習內容,原則上以修習1個學分作為繼續選修和轉換學習內容的基本單位。例如,先選擇「美術鑒賞」模塊,修習18學時,獲 得第1個學分,然後轉修「繪畫·雕塑」模塊,獲得第2學分,再轉修「現代媒體藝術」模塊,獲得第3個學分;也可以先選擇「美術鑒賞」模塊,修習36學時, 獲得第1、第2個學分,然後轉修「書法·篆刻」,獲得第3個學分;還可以選擇「設計·工藝」模塊,修習54個學時,獲得3個學分。
(3)在取得必修的3個學分的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本課程中的學習模塊,以獲得另外的學分。所選模塊或內容不加規定。
(4)本課程標准還為有特殊愛好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內容,但是文本中沒有再單獨增設諸如「設計·工藝」Ⅰ、「設計·模塊」Ⅱ之類的模塊,學生可以在現有的模塊中從廣度或深度方面繼續選擇。
比如學生在選擇「設計·工藝」模塊作為3個學分的基本學習後,如果對此模塊的內容感興趣,可以繼續再選擇其中的1至2項,如「工業設計」、「陶藝」等進一步學習。如果還有興趣,可以繼續在這兩個方面深入學習,也可以選擇「設計·工藝」中其他內容或其他模塊繼續學習。
(三)注重可行性,適應不同學校的美術教學條件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適應全體學生的發展。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不是高考的平台,更不是為了培養少數專業藝術家,因此,學習內容應符合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高中學生美術學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不宜過高、過難、過於專業化。
由於美術課程受師資和設備條件的影響極大,因此高中美術課程必須具有多樣性和彈性,以適應不同學校的師資和設備條件。現階段,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師資狀況和 設備條件開設美術學習模塊中的部分課程,但要制訂規劃,積極改善高中美術師資的狀況,配齊所有必需的設備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內開設全部美術學習模塊, 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雖然一位美術教師不可能勝任所有美術門類的教學,但也不能只開設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某一門課,讓學生失去選擇的機會。 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至少應該具備開設三個模塊的課程的能力,比如開設美術鑒賞課程的能力、開設一門繪畫(或雕塑)類課程的能力和開設一門設計(或工藝)類課 程的能力。
(四)傳承民族文化,反映學科最新發展
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中設置了「書法·篆刻」學習模塊,在「繪畫·雕塑」學習模塊中設有中國畫內容,在「設計·工藝」學習模塊中設有傳統工藝美術等內容,以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也體現了美術學科在理論方面的新動向,如強調美術的人文性質,重視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文化的聯系等。高中美術課程還關注了美術創作活動中觀 念、材料、方法和技術方面的新發展,如在「繪畫·雕塑」學習模塊中增設了綜合材料造型的內容,導入了現代藝術觀念和環保的意識;並增設了現代科學技術與藝 術相結合的「現代媒體藝術」學習模塊。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69f6aaa1c1d41ee
『陸』 教育部高雅藝術進校園何時開始的
為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自2005年以來,我國實施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以「走近大師,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為主題,採取組織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赴高校演出,組建全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專家講學團赴中西部高校講學,以及開展全國普通高校和中學普及高雅藝術活動等形式,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了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柒』 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前景好嗎
「未來的發展總是有跡可循」
想要透析培訓行業的前景,首先我們要了解培訓的起源、現狀,再分析它的發展軌跡。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大部分經濟體制是參考發達國家的。我國的培訓比美國晚了50年。90年代外資企業將培訓的概念帶入我國,沒過幾年,傳銷和保險變利用培訓的概念進行組織擴張和企業的規模發展,培訓概念漸為人知。
後來培訓在媒體的大肆宣傳和政府的支持下大火,開始規模化發展。進入互聯網之後,培訓也很趕時髦的從線下轉到線上,就像我們平時經常接觸的線上學習平台和e-learning系統。
到這里再把目光放到發達國家。培訓在發達國家也是經歷了這些發展歷程,最終發展出像麥肯錫、波士頓這類全球領先的大型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大型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主要是幫助企業發現問題並且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公司的發展不落人後,避免被淘汰。
再回過頭來看我國的培訓市場。目前我國還沒有哪家培訓公司可以出來做培訓行業的領頭羊,因為培訓的基本概念為人所知,但是國民對於培訓還不夠更深層次的了解,所以導致很多企業出現「跟風培訓」「盲目培訓」「培訓無果」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培訓行業目前還處於一個上升期,國民對待培訓的素質還有很高的提升空間。而深入了解、科學開展、正確利用培訓,使培訓發揮最大的潛力,為企業帶來事半功倍的效益,則指日可待!
『捌』 校園文化創建活動可採取哪些形式
聲明一下:是粘貼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校園文化活動在內容上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活動、文化藝術活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創業活動、志願服務活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等。下面介紹一下各項校園文化活動的具體內容和開展這些活動的形式。
一、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動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兩部分。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擁護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政策,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政治敏感性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可以採取的形式有:黨校團校培訓、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時事政策教學、國內外熱點問題報告會、每周團員政治學習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知識競賽、國慶或黨建徵文、革命歌曲比賽、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學黨章小組開展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政治理論學習交流會等等。道德品質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公德、家庭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修養和品質,自覺做到勤奮好學、艱苦奮斗、表裡如一、誠實守信、關心集體、遵守紀律、熱愛勞動、講究衛生、團結同學、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自覺樹立和模範遵守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採取的形式主要有學生宿舍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宣傳活動、為希望工程愛心捐助活動、義務獻血活動、青年志願者義務服務活動、義務植樹活動、大學生自律委員會在校園做好自查自糾工作、以道德建設為主題的大學生辯論賽、「愛護綠色家園」演講賽、文明教室和文明考場評比等等。
二、舉辦文化藝術活動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活躍校園文化氣氛,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修養的有效途徑。舉辦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團隊精神、藝術水平、文學修養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使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水平、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得以提高。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的形式有:1、舉辦迎新生或送畢業生文藝晚會、元旦聯歡會、校園歌手大賽、挑戰主持人大賽、時裝表演、戲劇小品大賽、書畫展、攝影比賽、舞蹈比賽、舞會等文藝類活動。組建舞蹈隊、曲藝隊、合唱團、樂隊等學生文藝團體,並指導他們開展工作。2、舉辦文化藝術節、演講賽、禮儀大賽、辯論賽、板報評比、文學知識講座、專題電影節、專題徵文等文化活動,組建文學社、校園記者站、校園廣播站等文化傳播陣地,引導學生辦好各種刊物,寫出精美的文學作品,從而在校園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
三、組織開展課外科技活動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四有」中,有文化是很重要的要求,今天的青年學生是21世紀國家各行各業的骨幹人才,是科教興國戰略得以實現的保證。他們是否具有扎實的科學基礎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景,而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必須突出育人主題,要有相應的組織體系,更重要的是要有指導教師隊伍、經費、物質等方面的保障,要建立激勵機制和評估機制。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不同於一般的學生活動,應視為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在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要重視一下幾項工作:
1、建立學術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能反映一個學校的品位、格調、風氣和氛圍,是一個學校的文化精神,它對學生無疑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一定要注重對高層次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使學生在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勇於進取、樂於奉獻、團結友愛的校園文化環境中主動積極地探索真理。在建立學術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中,高校共青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經常舉辦學術科技講座。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來校講學,讓學生了解吸收國內外科學技術研究的新動向、新進展和新觀點,真正理解和探索科學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觀念。第二,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邀請校內在對某一方面有成就的院士、教授就全校范圍作專題講座,可以是某一領域的內容,也可以是科學研究的方法方面,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第三,組織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講座。這種講座對學生的受益最直接,也是最可行的。
2、引導建立和支持學生科技類社團開展活動。對於這類社團,共青團組織應盡可能給會員提供更多的服務,一是給他們提供活動場地,開展內容廣泛的科技活動;二是提供宣傳陣地,包括宣傳窗、網路宣傳等;三是鼓勵社團骨幹帶領全體成員開展力所能及的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等;四是幫助他們聯系指導教師,使他們的科技活動上層次。
3、廣泛開展學術研討活動。廣泛的學術研討活動和濃厚的學術氣氛能夠有力促使廣大學生提高學習科學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積極性,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在學術研討活動的開展中要突出以下幾點:(1)目的的針對性。主要目的在於營造寬松環境,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學術水平。從廣大學生的學術實際出發,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2)組織的先導性。這是區別於學術研討活動的自發性和自覺性的重要標志,是提高質量、保證效果的重要保障。它蘊含在學術研討活動的構思、策劃和實施的全過程。(3)內容的層次性。是指其內容和主題不能千篇一律,應因人而宜,因時而宜,不斷變化。比如,低年級的學生以普及型的科學報告、學術動態傳遞、知識難點討論為主。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前沿信息交流、跨學科學術討論、本專業課程設計為主。(4)參與的廣泛性。這首先取決於學術研討活動的主題和內容本身的吸引力,其次取決於組織工作的水平。(5)效果的拓展性。顯性效果表現為學生能夠准確把握科研方向、拓展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隱形效果也稱拓展效果,使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積極進取的治學態度、群體協作精神。這種拓展效果也是校園文化意義上對人才培養的導向、激勵、凝聚、陶冶作用。(6)形式的多樣性。採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增加趣味性,增強吸引力。常見的形式有學術報告、講座、討論辯論、科技創新、科學研究、參觀、實驗、調查研究、知識競賽、播放科教影片、網路沙龍、模擬表演、舉辦科技節等。
4、組織學生參加高層次的學生學術科技競賽。高層次的學生學術科技競賽主要有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高校共青團應該做好組織和准備工作,如:做好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課題立項工作、建立大學生學術科技競賽的激勵機制和獎勵制度、每年舉辦大學生科技競賽等。
四、開展體育活動
高校開展體育活動的目的在於:1、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在開展體育活動中提高學生對待身體素質,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學生對體育重要性的認識和對體育知識的掌握。同時,激發學生的進取心、磨練意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公正、誠實、友誼、團結的道德品質。2、激發體育興趣,提高運動技能。通過開展融健身、娛樂為一體的體育活動,促使學生熱愛體育運動積極投入到體育鍛煉和體育技能訓練中去。開展體育活動的形式有:體育課教學、全校集體出早操、組建各類球隊開展活動、舉行各類體育競技比賽、組織體育健美操學習班等。
五、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校園文化不是在校園封閉狀態下形成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貫徹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教育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社會實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很多,如軍訓、公益勞動、專業實習、暑期社會實踐、課外科技活動、勤工助學活動等。
六、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開展志願服務是以青年志願者為主體,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內容,以培養合格人才為目標。它是一項嶄新而又高尚的事業。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以青年志願者協會為主要載體,堅持自願參加、量力而行、講究實效、持之以恆的原則。志願服務活動的內容有:為城鄉建設、社區建設、農村扶貧開發、搶險救災、具有特殊困難以及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公益事業等提供志願服務。活動的形式有學生個人或集體開展志願服務和志願者協會組織開展的大規模、多層次的志願服務。
七、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
文明風氣、清潔的環境、禮貌的言行、良好的風度和秩序是校風的重要內容,也是育人的軟環境之一。高校共青團組織應從教育管理、制度建設、日常檢查如手,開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的檢查評比,在教室布置名言警句標語,在宿舍創建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組織校園環境的定期清掃,發揮學生會、自律委等學生組織的作用,開展文明行為的自查自糾工作。團幹部經常深入宿舍、食堂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遵守校規校紀和公共道德情況,及時教育處理違紀學生。發揮團組織的協調者角色,同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搞好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八、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是由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等中央有關部委聯合推行的一項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旨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力點,進一步整合並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於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廣大學生完善智能結構,幫助同學們全面成長成才的素質教育工程[2]。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實施主要圍繞職業設計指導、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價體系、強化社會認同四個環節展開。學校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有五項原則:自主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普遍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柔性原則。「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組織機構按照三級體系設置,即學校「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心」[校(院)級組織]、學院「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心」[院(系)級組織]和「團支部」(班級組織)。這三級組織之間呈領導與被領導、指導與被指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不是一個階段性的活動,而是一項具有長期規劃、長期目標、需要長抓不懈的系統工程。它有四個鮮明的特徵:全員性、全程性、導向性、系統性。重點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證書》以客觀認證為主,一般不含主觀評價,所列大學生素質拓展的內容包括:1、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2、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3、科技學術與創業訓練;4、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5、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
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要注意統一品牌、協調行動、形成合力;要因地、因時制宜,兼顧地區、學校、專業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大膽探索新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要注重機制建設,通過建立健全操作機制、評價機制和對學生的激勵機制確保這項工作取得扎實成效。
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更新。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審視度勢,進行更新決策;要發動群眾,形成更新共識;要大膽實踐,塑造塑造嶄新模式。從而使校園文化繼承優良傳統而不僵化,發掘符合時代精神的嶄新內容,圍繞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標,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熏陶、規范、激勵、凝聚等作用。
『玖』 高中學生會有哪些部門和具體職能
高中學生會常設的部門和具體職能如下:
1.秘書處:負責監督檢查學生會各個部門;負責學生會會議組織工作;
2.學習部:負責監督各班學習情況,舉辦有關學習類比賽等大型活動,配合班主任做好同學工作;
3.宣傳部:專門負責學校各種活動的宣傳,出海報,檢查學校班級的黑板報,並予以評分;
4.信息資源部:匯總、列印各個部門的信息情況;
5.女生部:院系女生交流平台,以全面「展現女生風采」為宗旨,開展一些突出部門特色的女生活動;
6.文藝部:舉辦學校文藝表演,如迎新晚會、聯歡會、元旦匯演等;
7.體育部:評出各班級廣播體操分數,開展校運會、籃球比賽等項目活動;
8.生活部:檢查全校各班級,公寓宿舍衛生以及紀律,並予以評分
9.紀檢部:安排和檢查各班級同學的紀律和自行車擺放並在各種大型場合維持紀律,檢查否有違紀行為;
11.外聯部:負責聯系外校學生會或其他學生組織,校內活動禮賓接待,尋求贊助等;
12.組織部:策劃與組織各項學生活動,是學生會的中樞部門;
13.宿管部:是學校對住宿生晚修紀律,宿舍內務整理進行有效管理的部門。
14.新聞部:專門負責校報的編輯。
15.考評部: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學生會內部考核監督,是內部監督部門。
『拾』 高中的課程模式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模式:考試(非考試)科目+選修(組合選修+任意選修)
1.簡況
第六學級是英國義務教育後的中學高級階段的組織形式,即相當於我國的高中階段。年齡在16歲或16歲以上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根據自己和家長的意願,決定是否升入第六學級繼續學習。修業時間1-3年不等,其中以兩年為多。
第六學級有兩種體制,一是設在文法中學、技術中學、現代中學和綜合中學之中,這種體制佔多數,大多數16歲以上的學生在文法中學和綜合中學的第六學級里學習;一種是單獨設立的第六學級學院,一般吸收來自某一地方教育當局內幾所綜合學校的16歲以上的學生,這類學校無論是師資力量、經費和設備條件都更優越,在課程設置上也超過了那些單獨開辦第六學級的學校。第六學級對16歲學生所提出的入學條件不盡相同,一般說來,文法中學的第六學級和單設的第六學級學院比綜合中學的第六學級要求高一些。而綜合中學的第六學級對學生入學的要求相對較低,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要求。
2.課程設置
第六學級的課程,以二年制為例,分為考試科目和非考試科目,同時,對這些科目採取按組合選修或任意選修的形式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許可權。
考試科目主要為「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和「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據對185所中學的統計,第六學級為學生提供的「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總數達49門。
由於條件不同,究竟開設哪些課程,各校並不一致。綜合地看,第六學級為學生提供的「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可分為七類:語言類,數學類,自然科學類,人文和社會科學類,藝術類,經濟與技術類,企業管理類。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採取廣泛的選修制,通常有下列幾種規定,學生可取其中一種:
a選3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
b選2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再加2門「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
c選2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再加4門「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
d選2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另加1門高級秘書課程。
選修的辦法有兩種:既可以在學校提供的數十門課程中按上述規定任選,也可以由學校按上述規定搭配成不同的課程組別供學生任選一組。典型的科目組合有以下幾種形式:1.數學、物理、化學;2.物理、化學、生物學;3.加強的數學科和物理;4.拉丁文、法文、德文;5.英文、法文、拉丁文;6.英文、歷史、地理;7.拉丁文、希臘文和古代史。
第六學級的非考試科目除了傳統的體育和宗教外,60年代以來還增設了一些新的科目,其中主要有:普通常識(General Studies)、通才教育(Liberal Studies)、生計教育(Careers Ecation)和各種講座(Lecture)。
3.考試
現設一年制第六學級主要為義務教育結束時「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設置補習此種證書的課程,以便再次參加考試,同時為學生開設「職前教育證書」(CPVE)課程。三年制第六學級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第一年補習「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課程,考試合格後,第二、三年按兩年制課程繼續學習;另一種情況是,前兩年就按兩年制的規定學習並通過考試,第三年仍留在第六學級繼續學習,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以便進入名牌大學並獲得高額獎學金。
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的對象是那些完成了義務教育又經過第六學級學習的18歲左右的學生,但成年人和海外學生也可以參加。學生參加考試的主要目的是取得升入大學的資格,因此,盡管高級水平考試所涉及的科目范圍較廣,但由於學生一般選擇的考試科目都在3門或4門,並且大多集中於升入大學所需的幾門學術性科目上,所以,高級水平的考試以深、難、重的學術性科目而著稱於世。
為了達到通過考試的目的,許多學生舍棄一些重要科目,主攻文科或理科甚至專攻文科或理科的某一領域,參加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的大批考生甚至不去考數學、英語、外語、理科或技術學科。高級水平的考試成績分A、B、C、D、E五等,習慣上,獲得兩科C等以上的高級證書是進入高等學校的最低標准。此外,還有難度更大的特殊試卷(Special Paper,簡稱S卷),以利於選拔尖子學生。S卷考試成績分為優秀和良好兩個等級。
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是為彌補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的不足而新設立的。由於以往的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對學生的要求過窄、過高,致使第六學級的學生沒有可能拓寬課程范圍,增設高級補充水平考試的目的在於在不降低水平的情況下,進一步拓寬高級水平考試課程的廣度。為此,英格蘭和威爾士於1987年正式在第六學級增設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並於1989年夏季進行第一次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高級補充水平的考試科目比高級水平考試科目更加廣泛,學生可以用較經濟的時間,學習較廣泛的內容。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與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的關系,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等式來表示:2AS=1A。也就是說,選學2門高級補充水平課程,相當於選學1門高級水平課程。1門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考試成績值,同1/2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是相等的。
4.分析
由於英國普通高中階段屬於大學預科,課程因受到考試和升學要求的壓力,十分專門化,在課程設置上各校往往向考試科目傾斜,非考試科目很難得到重視。但與此同時,學校還是比較重視提供讓學生自主選擇的自由,學生即可以採取選修組合課程的方式,也可以自行選修。盡管各校開設的課程門類比較多,可達幾十種,但具體到每個學生來說,受到大學升學的壓力很大,學習的課程門類有限,有的往往集中在兩三門應考學科,偏於某方面的學習。學生通常有2/3的時間用於學習自己選擇的專門范圍,有時將90%的時間集中在兩三個科目上。專門學習數理的學生,可以每周有20小時的數學課程。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模式:共同必修+模塊必修+選修(組合選修和任意選修)
1.簡況
法國高中(lycee)為地方公立教育機構,實施第二階段的中等教育。法國高中教育由普通教育、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構成。分別由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實施。
普通高中的學制為三年,一年級被稱為第二年級,二年級被稱為第一年級,三年級被稱為結業年級(為敘述方便,本文採取我國習慣依次稱一、二、三年級)。學生通過高中畢業會考後,便可獲得普通業士文憑。這一文憑具有雙重的意義,它既是高中畢業的證明,又是進入高等學校的通行證。法國目前有二十餘種業士,現將普通業士文憑列舉如下:
A系列:
A1:文學與數學
A2:文學與語言
A3:文學與藝術
B系列:經濟與社會科學
C系列:數學與物理學
D系列:數學與自然科學
D'系列:農學與技術
E系列:數學與技術
1992年開學,法國已將原來24個業士文憑壓縮為7個大的分科,普通教育有文學、經濟與社會學、科學,技術教育有工業科技、實驗技術、第三產業技術等。
2.改革動向
根據法國1989年7月10日頒布的「教育指導法」和1990年2月23日頒布的法令確定「國家課程委員會」為全國課程大綱的編寫機構。這個委員會於1992年2月公布了一部《課程憲章》,並把它作為今後指導全國課程大綱制訂的綱領性文件。
依據《課程憲章》所制訂的基本原則,法國課程委員會及其各個專門委員會對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課程改革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相繼提出了有關課程改革建議的報告。其中有關高中課程改革的建議如下:
法國高中一年級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關鍵一環,因為在這一年,每個學生要確定自己的未來方向。而這些剛剛跨入高中大門的初中生之間的差異很大,他們不僅要接受共同的基礎課,同時又要准備選擇未來的學習方向。因此,一年級課程改革的思路是在統一課程大綱要求的同時,採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找到適於自己學習途徑。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幫助有知識空缺和在某學科上有困難的學生,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確定學習方向。
此外,在鞏固基礎課的同時加強選修課,每個一年級學生必須選擇兩門選修課。
高中學生在二年級之後便選定專業方向,因此二年級和三年級的課程均按專業系列編排,每個系列的課程由專業普通課和附加課構成。普通課通常佔全部課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它旨在保證學生獲得堅實的普通文化知識,使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和在履行公民職責時具有批判精神和對紛紜復雜的周圍世界有更好的認識。附加課的目的在於使各系列課程更加完整協調並宜於因材施教。附加課按「模塊」(MODULE)組織教學,每一模塊以一學期每周四課時為單位安排教學內容。這種新型教學法有助於學生主動地學習,更廣泛地運用實驗方法,並能促進學校向外界開放。
3.分析
法國高中的目標在傳統意義上是十分明確的,即賦予學生以堅實的普通文化。它對教學內容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學科的質量,思維的嚴謹。
法國普通高中的目標就是要通過高中會考。獲得了業士文憑就等於得到了兩個證明:高中畢業和大學入學資格。法國目前有二十餘種業士,但最受推崇的是C系列。盡管這個系列稱之為「科學」學科,但在教學內容上的科學學科的比重並不佔優勢,而是過分看重數學的價值,特別是抽象數學。在所有科學系列中,以數學水平為標准形成不同的等級,C和E為先,D和B次之,最後是G。結果是以數學為導向的普通高中培養的學生普遍缺乏科學基礎知識,特別是應用科學學科的知識與技能。
從法國高中課程的改革方案看,學習文學科的學生從一年級起就可以只學習兩課時的生物,物理和化學都可以不學,加強了法語、哲學、外語、歷史、地理等的教學;學習科學的學生從一年級起只學習從4課時到2課時的歷史-地理合科課程,加強了數學和理科教學。
另外,法國普通高中的課時較多,使學生難以獨立自主地學習和深入地思考。一般來說,必修課的課時尚能適於學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層層加碼的選修課使課時總量大增,二年級的課時往往超過32小時,三年級的課時超過36小時。再加上個人作業的時間,每個學生每周學習時間至少50小時。 完全中學高級階段的課程模式:基礎學程課程+特長學程課程
1.簡況
德國完全中學高級階段即11-13年級相當於我國的普通高中階段。完成普通義務教育的16-18歲的學生可以進入高級階段學習。高級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向高等教育領域的過渡,在結構上要安排得既確保所有學生共同的基礎訓練,又為個人的專業化提供可能性。高級階段的教學取消了原來的班級組織,按學生的才能和成績分組。高級階段分必修領域和選修領域對學生進行教學,必修領域與選修領域課時之比約為2:1。在必修領域中,學生在規定的課業領域中獲得或擴大知識。選修領域應使學生有可能在不受規定的課業領域束縛的情況下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或聯系必修領域建立自己的學習重點。在必修和選修兩個領域內通常分為從屬於一定學科的基礎學程和特長學程。特長學程培養對科學預備知識深一步的理解力和傳授加寬的專門知識,同時考慮到科學和藝術應用的可能性。
2.課程設置
德國完全中學高年級經過幾次改革以後,課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行「學程制」。學程制安排的宗旨是通過必修和選修領域中基礎學程和特長學程自由組合的可能性使社會要求和個人需要受到應有的重視。學程制規定學校開設的全部課程分為3個課業領域以及體育和宗教。3個課業領域是:
--語言-文學-藝術課業領域(包括德語、文學、藝術、音樂和6種外語)
--社會科學課業領域(包括歷史、公共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地理和勞動學等等),
--數學-自然科學-技術課業領域(包括數學、信息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工藝學等等)。
每個課業領域中的課程分為基礎學程和特長學程,基礎學程每周上課2至3課時,教學一門學科的基礎內容,德語、數學、外語的基礎學程至少3課時;特長學程每周5至6課時,要求學得深一點,達到一門學科的較高水平。每個學生每個學期開始根據學校開設的學程選擇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自己能力的學程編制個人獨特的課程表,並進行學習。由於各個學生選擇的學程各不相同,因此沒有一種對全體學生來說是統一的教學計劃,無法組成固定的班級。這種學程制從課時上講,通常一個學生一學期應選的課程,每周平均要保證學30課時。
一般對第11學級的學生還不實行學程制,但他們從第11學級開始必須逐步熟悉這種學程制,因為他們最遲必須從第12學級開始正式按學程制進行學習。在第11學級中,學生通常有9門必修課,包括德語、數學、外語、1門社會科學學科、2門自然科學學科(或信息學、技術和家政)、音樂或藝術、體育和宗教。如不學宗教,可學哲學或社會科學學科。此外還有2門選修課。
學生從第12學級起將按學程制選修2門特長學程的學科(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規定3門特長學科),其中一門必須是德語、外語、數學和自然科學中選出的一門。學生在畢業以前必須讀滿4個學程的特長學科。此外還規定德語、外語、數學和自然科學中必須有2門一直讀到畢業。畢業考試包括2門特長學科和2門基礎學科,這4門學科必須涵蓋3個課業領域,即3個課業領域中至少有1門是必須作為畢業考試科目的。在畢業考試中2門特長學科和1門基礎學科作為筆試學科,另1門基礎學科作為口試學科,但如果3門筆試科目在評分時有疑惑,那麼也得進行口試。
3.分析
改革後的完全中學高級階段課程改變了原來的那種網路全書式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選修機會,使他們能夠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傾向來選擇學習重點。一開始實行學程制時,一些學生選擇容易學習的學科而造成必要的學科基礎知識的偏廢,經過幾次改革,對選修必要的基礎學科作了規定,克服了上述那種缺點。 普通高中課程情況:分類設置+必修+選修(限定選修和任意選修)
1.簡況
俄羅斯國民教育的第10、11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階段,其主要教育任務在於通過完成對學生進行普通教育的全過程,使之具備進入高等學校深造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基礎和扎實全面的知識水平,通過有目的有選擇的職業教育,使之獲得一種或幾種通用職業技能,從而能夠直接進入生產部門從事專業勞動或進入中等技術專業學校學習和掌握較為復雜的職業。
2.課程設置
1995年5月,俄羅斯《教師報》公布了聯邦教育標準的討論稿。
語言和文學類有三種結構方案:
(1)作為國語的俄語、本族語、本民族文學、文學、外語;
(2)作為教學語言的俄語、共和國(邊疆區、州)語言和文學、文學、外語。
(3)作為教學語言的俄語、文學和外語。
社會學科類:祖國歷史、通史、法律介紹、人與社會、現代文明基礎、當代世界、公民常識、世界經濟和社會地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地區和學校需要的學科。
自然學科類:自然常識、自然地理、生物學、物理、天文學、化學、生態學、地區和學校需要的學科。
數學類:代數、幾何、代數和數學分析基礎、數學綜合課、統計學、概率論、邏輯學等。
體育類:體育基本原理、韻律體操、人身安全教育課、體育訓練綜合課(包括異常情況下行為反應知識)。
3.分析
這個教學計劃與1993年公布的俄聯邦普通教育機構基礎教學計劃基本相同。高中課程是按照專業方向各有側重的原則安排的,因此必修課在各年級段中是最多的。必修課佔到活動總量的52.6%,必選課佔31.6%,選修課佔15.8%,必修和必選課佔到84.2%。總的說來,俄羅斯高中階段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時不多。根據專業方向的不同,某些教學內容可以單獨設課,也可以合開為綜合課。單獨設的課程佔用必選課的課時。
必選課可以重新開設在基礎學校中學過的必修或開設與某些與專業有關的全新的課程,作為學生初步的職業培訓。 普通高中課程模式:學科+科目(必修+選擇必修+任意選修)
1.簡況日本《學校教育法》
規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實施高等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目的。」高中教育的任務是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養國家及社會的有用人才所應具備的品質;基於對社會必須履行自己使命的自覺,使之能夠適應個性和未來的出路,並提高一般的文化教養,掌握專門技能;培養學生對社會具有廣泛深入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並努力確立他們的個性。普通高中一般只設普通科,有的綜合高中除普通科外加設職業科。普通高中約佔44%,綜合高中約佔36%,職業高中約佔22%。
日本高中同時實行學分制和學年制。1課時50分鍾。上滿35課時為1學分。一個科目如每周上4課時,一年上35周,這個科目就有4學分。
日本的高中課程設置,大的方面有文部省規定,設置者可作若干補充規定,具體的安排則有學校負責。各級分工大致如下:
文部省通過制定學校教育法實施規則和學習指導要領:提出普通高中開設的普通學科和科目,並規定每個普通科目的標准學分數;在各普通科目中規定必修科和選擇必修科;規定全間授課周數和每周授課時數;規定高中畢業應取得的最低學分數。
設置者:根據實際需要提出開設文部省沒有提到的科目;審批所屬高中的課程安排。
學校通過制訂教學計劃:確定本校是否分科和設置哪些分科;確定本校各分科開設的科目及其開設年級,上級提出的有些非必修科目可以不開設,也可以開設上級沒有體到的科目;確定各分科開設的科目中的必修科目、選擇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根據實際確定本校開設科目的學分;規定本校學生畢業時必須取得的學分。
可以看出,在課程設置上,日本高中是有很大的自主權的。國立高中受文部省制約最大,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的自主權比較大。
日本高中課程採取這種分級管理的方式,其目的是既要保證高中教育有較高的水平,又要發揮學校的積極性,辦出各有特色的高中。
2.課程設置
日本高中的課程,分學科和科目兩個層次。一個學科往往包含幾個科目。例如國語是一個學科,在1994年後現行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包含國語Ⅰ、國語Ⅱ、國語表達、現代文、現代語、古典Ⅰ、古典Ⅱ、古典講讀等8個科目。歷年來日本普通高中的學科數為8-9個,科目數則不斷增加,1948年只有20個增加到60個。科目分成必修、選擇必修、選修三種。選擇必修的意思是在一組科目中必須選擇學習一至二科。
日本高中就其模式來講,主要有選科型和分科型兩種,此外也有少數不分科也不選科,即全部是必修科的高中。選科型的高中大致共同必修科佔60學分以上,選修科為30學分左右。其中有的以選擇必修為主,有的以自由選擇為主,前者選擇必修約佔20學分左右,後者自由選擇約佔20學分左右,分科型的高中多數在二年級或三年級開始分科。從二年級開始分科的,在二年級只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到三年級又細分為上私立大學的、上國立公共大學的、上短期大學的文科班和理科班等。分科型高中一般只開設必修科和選擇必修科,即使有開設自由選修科的,也只佔幾個學分。
普通高中的課程由各種學科和課外教育活動構成,道德教育通過整個學校教育活動進行。全部高中生的共同必修的學科是國語Ⅰ、現代社會、數學Ⅱ、理科Ⅰ、保健、體育、音樂Ⅰ、美術Ⅰ、書法Ⅰ、工藝Ⅰ、家政概論等。選修學科中包括國語、外語、社會、藝術、家政、數學、體育、農業、工業、商業、水產、護理等。普通高中或普通科與職業高中和綜合高中職業科在課程上的區別不是主要體現在必修科目上,而是體現在選修科目上。普通高中或普通科的學生主要是選修普通科目。
3.分析
日本高中教育受升學要求的影響很大,這不但表現在高中的課程設置有明顯的升學導向、學校規定的畢業學分遠遠超出文部省的要求上而且還表現在私立高中的發達和補習學校的大量存在上。普通科授課時數大幅度增加,職業科授課時數下降。在全日制普通高中中,普通課程佔全部課程的70%以上,這反映了普通高中或普通科學生人數增加,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學和短期大學的人數增加。 綜合高中課程設置模式:基本必修課程+專業學習計劃課程
1.簡況
瑞典把高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系列中最關鍵的一環,因為它在終身教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高中教育的質量關繫到整個教育事業的水平和國民素質。因此,瑞典議會規定從1992年7月1日起,各地市政府要使所有20歲以下的青年進入高中學習。
高中教育是在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繼續得到個人的發展,幫助他們逐步進入成人社會。同時,高中教育使學生為今後接受高等教育、從事未來的職業和當一名合格公民等作好准備。
瑞典的高中學校統稱為綜合高中,因為它們既有為接受高等教育作準備的理論學習計劃,又有為就業作準備的職業學習計劃。瑞典不存在職業高中,這在西方國家中是比較獨特的。綜合高中的設立是為了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也使學生對於社會不同的職業能夠持同等的價值觀念,向學生提供既能適應升學,又能適應就業的教育。
2.課程設置
瑞典高中通常開設30多項專業課程。階段分二年、三年或四級不等。除專業課程外,還有短則幾個星期,長則二年的100項特別課程。其內容非常廣泛,從當地工業到計算機應用技術等,供學生在報名申請時自由選擇。
瑞典高中的教育大綱是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統一制定的,它包括教育目標、指導方針、總的方向和時間表。此外對各種不同的學習專業在教育內容等方面懂分別提出了一些要求。瑞典的高中教育總的來說是偏重於職業教育,所以它的教學內容必須跟上技術和製造工業等發展步伐,到8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的專業學習計劃都將計算機包括在內,環境工程學等也成為高中教育開設的新科目。
瑞典高中的專業學習計劃可分為六大類:
(1)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活動----2年或3年;
(2)看護、社會服務和消費教育----2年;
(3)經濟、商業和辦公室工作----2年和3年;
(4)工業、貿易和工藝----2級和3年;
(5)技術和自然科學----2年、3年和4年;
(6)農業、林業和獸醫----2年。
這六類專業學習計劃可進一步分為20多種專業,如經濟專業就分為會計、銷售、管理等,技術專業分為機械工程、建築、電子技術、化學、服裝加工、汽車工業、食品加工等。
這些專業學習計劃有的是為繼續升學作準備,有的則是為今後就業創造條件的。每個專業學習計劃都包含10門以上的學科。各個學習計劃一年級的課程內容都基本相同,屬於基礎知識,到了二年級才出現差別。瑞典文、公民、體育、外語是每個年級的必修課。因此,盡管專業學習計劃的內容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一項計劃都可以使學生具備進入大學學習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在這些專業計劃中,凡2個學年的是為就業作準備的,3個學年的既有為上大學作準備的,又有為就業作準備的。在技術和自然科學4個學年的學習計劃可以使學生獲得高中工程師證書。
3.分析
瑞典高中作為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越來越向普及化方向發展,它承擔著使學生作好升學和就業的雙重任務。據瑞典教育部的統計,在高中學生中約40%選擇為期2年的職業專業,約15%選擇為期3年的理論和職業學習計劃,35%選擇為期3至4年的理論學習計劃。其中選擇技術和自然科學、工業專業的學生人數最多,約占總人數的一半,選擇經濟和商業的約佔1/5。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課程很大程度上受勞動市場行情的影響。瑞典高中在課程設置方面,採取普通教育課程和職業教育課程並重並適當向職業教育課程傾斜的傾向值得重視和借鑒。 挪威擁有約500所高等中學,約27,000名教師和32,000名實習教師。挪威高中的在校生人數近17萬。
高中教育包括繼續接受教育所需的所有介於初中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課程。1994年頒布的法律給予每個16至19歲的挪威人接受3年高中教育的權利。這一教育階段的目的在於取得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或其他教育的資格。每個申請接受三種高中基本課程教育的人,將保證能夠被其中一種課程錄取,並在其後兩年攻讀相關的課程。
具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有權接受兩年高中教育,以便達到他們接受教育的預期目標。
挪威各地都可以提供高中教育。過去,高中的普通理論教育和職業培訓教育是在不同的學校中進行的。高中教育已經統一,理論和職業教育課程全部在相同的學校里進行。高中共有15種行業學習范圍。學生在高中第一年學習基礎課程之一,在第二和第三年學習專業課程,而職業教育學生則可以開始實習。
從事職業教育學習的學生一般將獲得職業或學徒證書。職業教育在學校和工作場所先後進行,一般在校學習一年,在工作場所實習一年,然後在同一工作場所參加生產一年。
高中15種行業學習的范圍包括:
普通、商業、行政行業
音樂、舞蹈、戲劇行業
運動、體育行業
衛生、社會關懷行業
美術、手工藝、設計行業
農、林、漁業
飯店、食品加工行業
建築、建設行業
建築工藝行業
電工行業
工程、機械行業
化學、加工行業
木工行業
銷售、服務行業
媒體、通訊行業
(挪威教育科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