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政策和政府補貼可以為藝術行業帶來哪些外部收益
公共政策和政府補貼可以為藝術行業帶來的外部收益如下:
1、藝術是留給下一代的遺產
著名的經濟學家鮑莫爾(W.J.Baumol)和鮑恩(W.G.Bowen)認為,保存藝術與文化作為留給下一代的遺產合乎集體效益。這個主張不僅適用於書籍、建築遺跡,以及博物館藝術品的保存,也適用在技藝、品位與傳統維護方面要求精益求精的表演藝術。以博物館為例,博物館通過研究與典藏確保過去與現在的文化藝術可以繼續留存,經由展示與教育,讓子孫認識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從而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
然而海布倫(Heilbrun)和蓋瑞(Gray)同時也提到:「文化遺產的主張固然強而有力,但並非沒有條件限制:如果沒有政府的津貼補助,私營部分對藝術文化的強烈興趣,足以確保文化遺產的維護保存嗎?換言之,我們可以同意傳授文化傳統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外部效益,卻又認為「遺產」的邊際價值很低,不足以成為津貼補助的政黨理由。」
2、藝術有助於提升國家聲譽
有些人為受到國際認可的本國藝術家和表演者感到自豪,這些藝術家的崇高聲望,因而造成某種程度的集體效益。此外,藝術有助於國家「柔性權利」的展現,從而建立國家聲譽。
此一論點,也招致了社會學家的挑戰。就像艾倫·皮寇克(Peacock)所言:「倘若民族聲譽值得支持,我們怎麼曉得到底哪種行銷手法比較有效率,是津貼補助藝術,還是贊助有才華的運動團隊到國外巡迴表演?」 哈格則堅決否定美國的精緻藝術,博物館對建立或維系民族認同有任何貢獻,反而是沒有獲得補助的運動、電視與搖滾演唱會,有助於美國分享與社會凝聚力的發展。
3、藝術有助於提升地方經濟的效益或都市再生
藝術活動可以為地方經濟的生產者提供外溢效益。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存在,有助於發展地方經濟或促進都市再生。藝術可以吸引外地的消費者,他們除購買當地的表演或博物館門票外,也會在當地的商店、餐廳與旅館消費,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甚至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最知名的案例如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該博物館的建立促成衰落的城市區域再生,亦成功的塑造新的區域風格與形象,成為以藝術促進都市再生的重要案例。
該論點雖然正確,但也有專家認為地方的經濟效益不是讓中央政府付款的理由。如內澤(Netzer)認為:「因為中央政府沒有理由只針對單一城市給予藝術津貼補助,以便吸引遊客或新公私設立。而不為其他城市這么做。從國家整體的觀點而言,藝術唯有在吸引國外遊客或新公私的情況下,才算提供經濟刺激。即便從地方的立場,我們必須謹記除津貼補助藝術外,還有其他更有刺激地方經濟的途徑。」
4、藝術對通才教育的貢獻
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美國博物館協會認為:博物館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說明自然現象及人類生活的資料,並使之用於增進人們的知識和啟蒙教育的機關。如胡伯·格林希爾(E.Hooper-Greenhill)認為教育是博物館存在的理由,肯定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博物館皆提供公眾教育服務的利益與貢獻。鮑莫爾與包溫也認為:假使一般人都承認通識教育讓社會間接受惠,藝術也必定是如此。因為它們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於大家普遍了解教育集體效益的重要性,因此這會是個強有力的主張。
5、藝術有助於參與者的社會提升
關於藝術有助於參與者的社會提升方面,海布倫和蓋瑞認為:「參與藝術可以磨練我們的鑒賞力,或讓我們接觸到同輩中最高與最佳的成就,令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如果情況如此,那就是一種外部效益,因為大眾僅透過參與藝術來尋求個人的滿足。倘若那個人的行為舉動在過程中有所改進,對他人來說也是好事,對參與者來說就是外部的。」
但也有學者認為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藝術有助於個人品格或行為的說法。聆聽貝多芬的音樂或研究畢加索的繪畫,無論這類經驗多麼令人愉快,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提升影響力。
6、藝術鼓勵藝術創新
藝術創新亦是政府補助博物館的理由。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一大來源,並可以申請專利保護。那麼藝術領域的創新呢?海布倫和蓋瑞認為:「然而在藝術領域,創新卻無法享有專利權,諸如畫作、樂曲、或是編舞等特定藝術作品,會受到著作保護權。但對特定作品的創新原則——像新的繪畫技術或新舞風——著作權並不能提供任何保護,而無法提供這類保護則可能是社會無效率的表現。藝術實驗創作不僅花錢,也很容易失敗。當它失敗時,試圖這么做的藝術家或非營利團體必須承擔所有成本(而且在商業方面也不能抵稅)。但當它成功時,發明的人並不能阻止其他人免費使用這種新技術。這類情況越來越多,就會阻礙想要改革藝術的人,結果他們的實驗創作便遠低於社會期待的數量。」從創新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市場失靈形成藝術津貼補助的理由。
註:外部效益:
也成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或外差效應,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即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分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負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負外部性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⑵ 政府應該補助藝術嗎
在沒有解決溫飽之前,藝術只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⑶ 陽新天美藝術培訓學校有政府補貼嗎 這個學校口碑怎麼樣
這個是個人的學校,沒有政府的補貼,這個學校的口碑還可以,在當地還不錯的。
⑷ 藝術類大學能不能得到當地政府補貼
藝術類大學能得到當地政府補貼
不過補貼不是太多
⑸ 藝術類有資格享受國家扶貧補助嗎
可以的,你去申請就可以了,可以申請生源地貸款也可以申請學校那邊的貸款。還有一些其他的,有的是需要你成績好才能拿到補助
⑹ 上海政府補貼培訓課程有哪些課程
2009年上海市政府補貼培訓項目共分二十個門類、167個專業,每個專業分為初級、內中級、高級和技師級容等層次。具體目錄見本站的《2009年補貼培訓目錄》。
■補貼比例----本市失業、協保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參加各等級的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合格後培訓費用補貼100%;本市高等院校畢業學年的學生、在職職工參加中高層次的技能培訓,鑒定合格後培訓費用補貼50%。
■身份證明----參加政府補貼培訓的人員除須持本人身份證或社保卡原件外,失業、協保人員憑《勞動手冊》,農村富餘勞動力憑《農村富餘勞動力求職登記卡》,高等院校畢業學年的學生憑《學生證》和《戶口簿》,在職職工憑《工作證》或其它有效證明,向區縣職業介紹所或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的培訓窗口報名。
■享受年限----參加政府補貼培訓的人員,原則上一年只可享受一次職業資格等級的補貼培訓;有特殊要求的,在參加一次職業資格等級的補貼培訓後,因就業崗位的需要還可參加一次政府補貼的定向培訓;參加模塊培訓的,一年最多可享受三次相關模塊培訓的政府補貼,但必須在上一次模塊培訓結束後方可參加下一次模塊培訓。
參考一下,祝你愉快。(*^__^*) 嘻嘻……
⑺ 政府是否應該補助藝術
政府是否應該補助藝術是長久以來爭論的議題。 雖然歷史證明,藝術曾受到過梅迪奇(Medici)家族的王公貴族、奧地利的帝王、英國的國會議員以及法國共和政體的津貼補助。但是,政府應該補助藝術嗎?支持者認為藝術以非營利為目的,具有公共效益,需要政府的保護與支持。反對者認為政府介入藝術會妨礙藝術的自由表達,成為宣傳國家意識形態與認同的工具。 近年來,隨著全球性的財政緊縮,藝術的補助日益縮減,自籌財源成為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機構的一大挑戰。雖然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機構莫不希望政府能夠投入更多的資源與補助,讓博物館、美術館有足夠經費去呈現高品質的展覽與教育活動,但文化政策的制定不僅需要受到大眾的監督,也與政策制定者對藝術的認識密切相關。因此,借「政府應該補助藝術嗎?」這一問題,對西方藝術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關於政府補助藝術的觀點進行分析,檢視正反兩方面的爭論,反思藝術與博物館的社會價值與責任,以此思考藝術補助政策機制應如何形成,也希望為我國政府補助藝術、規范藝術活動的政策制定尋求理論依據與參照。 贊成政府補助藝術的主張 在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對於政府補助藝術的見解,往往從藝術的外部效益問題入手,認為藝術的外部效益成為藝術獲取補助的理由。以教育為例來說明什麼是外部效益。教育為受教育者製造個人效益,也提供外部效益給整個社會。外部效益是每個受教育的成員給其他社會分子的利益。由於全體消費的外部效益讓社會成員普遍受益,它也可被稱為「集體效益」。對於教育外部效益的分析和描述,對於藝術也同樣適用。雖然藝術跟教育都能提供個人效益給消費者,這些效益是人們在欣賞現場藝術表演、參觀博物館和畫廊或接觸其他藝術品,所得到的樂趣與教化。這些樂趣和教化被歸類為外部或集體效益。那麼藝術具有什麼樣的外部效益能成為政府補助的理由呢?一些西方經濟學者認為: 一是藝術是留給下一代的遺產。著名經濟學家鮑莫爾(W.J.Baumol)和鮑恩(W.G.Bowen)認為,保存藝術與文化作為留給下一代的遺產合乎集體效益。這個主張不僅適用於書籍、建築遺跡,以及博物館藝術品的保存,也適用在技藝、品位與傳統維護方面要求精益求精的表演藝術。以博物館為例,博物館通過研究與典藏確保過去與現在的文化藝術可以繼續留存,經由展示與教育,讓子孫認識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從而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 二是藝術有助於提升國家聲譽。有些人為受到國際認可的本國藝術家和表演者感到自豪,這些藝術家的崇高聲望,因而造成某種程度的集體效益。此外,藝術有助於國家「柔性權利」的展現,從而建立國家聲譽。 三是藝術有助於提升地方經濟的效益或都市再生。藝術活動可以為地方經濟的生產者提供外溢效益。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存在,有助於發展地方經濟或促進都市再生。藝術可以吸引外地的消費者,他們除購買當地的表演或博物館門票外,也會在當地的商店、餐廳與旅館消費,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甚至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最知名的案例如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該博物館的建立促成衰落的城市區域再生,亦成功地塑造新的區域風格與形象,成為以藝術促進都市再生的重要案例。 四是藝術對通才教育的貢獻。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美國博物館協會認為:博物館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說明自然現象及人類生活的資料,並使之用於增進人們的知識和啟蒙教育的機關。教育是博物館存在的理由,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博物館皆提供公眾教育服務的利益與貢獻。藝術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是藝術有助於參與者的社會提升。參與藝術可以磨煉我們的鑒賞力,或讓我們接觸到同輩中最高與最佳的成就,令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如果情況如此,那就是一種外部效益,因為大眾僅通過參與藝術來尋求個人的滿足。倘若那個人的行為舉動在過程中有所改進,對他人來說也是好事,對參與者來說就是外部的。 六是藝術鼓勵藝術創新。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一大來源,並可以申請專利保護。但是藝術領域的創新卻無法享有專利權,諸如畫作、樂曲或是編舞等特定藝術作品,會受到著作保護權。但對特定作品的創新原則——像新的繪畫技術或新舞風——著作權並不能提供任何保護,並且藝術實驗創作不僅花錢,也很容易失敗。當它失敗時,試圖這么做的藝術家或非營利團體必須承擔所有成本。但當它成功時,發明的人並不能阻止其他人免費使用這種新技術。這類情況越來越多,就會阻礙想要改革藝術的人,結果他們的實驗創作便遠低於社會期待的數量。因此,從創新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政府補助藝術的理由。 反對政府補助藝術的主張 「補助」本身就蘊含著不平等的權力作風,因為任何干預都讓民眾沒有辦法明智的選擇。因此,反對補助者憂心國家機器通過補助政策介入藝術的發展,將導致藝術喪失自主性,成為宣傳國家意識形態與認同的工具。因為通過補助,政府有權力決定何種是「好」的藝術與展覽,博物館也可能因為主政者的品位而獨厚某些類型的展覽。到底何種藝術才是「藝術」?何種藝術才是「好」的藝術?補助政策似乎凸顯了此項議題的矛盾性。例如美國參議院赫爾姆斯(Jesse Helms)對抗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就是一知名的案例。1989年,由NEA資助的藝術家麥博索爾普在《完美時刻》(The Perfect Moment)展覽中展出與同性戀有關的作品。 展覽組織者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藝術學院,獲得了3萬美元的NEA補助,計劃在費城、芝加哥、華盛頓等城市巡迴展出。該展覽觸怒了參議員赫爾姆斯,導致參議院投票表決制止NEA支持「淫穢或粗鄙」的作品。該事件突顯出藝術自由與權力掌握之間的角力問題,也是公眾、國會審美與藝術界的專業審美標准沖突的結果。 此外,補助政策亦常牽涉到公平議題。到底津貼補助是富人付費幫助窮人,或是反之亦然?現行的收入分配如何影響接觸藝術的機會?是否收入的不公令窮人無法完全接觸藝術與文化,以至成為公共津貼補助的理由?正是基於權利與公平的爭論,並非所有的社會學家或經濟學家都贊成政府補助藝術。在反對公共津貼補貼藝術的訴求中,最激烈的要算社會哲學家歐內斯特·凡·登·哈格(Ernest van den Haag)。 哈格在《政府應該補助藝術嗎》一文中從三方面表明反對政府補助藝術的立場:哈格認為沒有好的社會政治理由,讓政府強迫納稅人津貼補助政府篩選出來的藝術。他認為美國博物館的藏品跟美國的民族生命沒有關系,對國家的凝聚力或認同並沒有貢獻。政府如果補助藝術,這么做就是強迫所有階層津貼補助中產階級。這么做反倒是傷害,而非幫助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創作。哈格認為就真正的藝術創作來說,政府的津貼補助其實是弊多於利。他認為政府無法分辨藝術的好壞,因而會一視同仁分配津貼補助。但如果以一視同仁的方式來分配款項,就會吸引冒充的藝術家,大筆的政府預算會浪費在製作假貨上。更糟糕的是,當津貼補助建造假藝術的世界之際,真正的藝術家更難成功。 補助是文化藝術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藝術對社會整體帶來的外部效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為下一代保存文化遺產,以及源自藝術創新的集體效益。也有一些社會學家從權利與公平的角度,反對政府補助藝術。這些爭論對於時下我國迅速發展的當代藝術以及博物館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在當下,隨著我國政府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當代藝術和博物館等非營利機構都被納入到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域,文化產業政策有取代文化藝術政策的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有必要討論國家藝術支持的規范性、政策性與合法性。如何讓政府對藝術的補助更有效率與效益,健全補助機制 ,是文化政策制定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⑻ 哪些技能培訓政府給予補助,在職人員怎麼享受技能培訓補助
國家對需要扶助的農業人口撥付技能培訓支持資金,各地都有,找一下勞動和民版政部門,權就能得到准確的消息。以北京為例,昌平地區每人每年撥付800多元的培訓費用,幫助農村失去土地的人口掌握勞動技能,有昌平區農委統一掌握,撥付給各個培訓機構,由培訓機構提供技能培訓,並且推薦上崗,這一政策受到了農民的歡迎,我想四川也不會沒有,問題下有關部門就能知道了。理論上各地都有,差別就是那個部門在操作。
⑼ 你好 我也想審批藝術團 不知道都有什麼政策和政府補助 麻煩指點一二
你可以去當地問問的文化局問問有什麼政策不,最好是和一些文化單位掛鉤起來,比較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