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關於紐西蘭職業教育培訓的啟示的文章,越多越好 不錯會加分
2004年10月16日至11月14日我有幸隨高校領導培訓團先後赴澳大利亞、紐西蘭(澳、新)兩國的11所大學、2個教育機構、1所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進行了考察和培訓,就澳、新兩國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學校發展戰略、管理架構、高等教育國際化、學生管理和服務、教師的提高、培訓與晉升、院系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學習、考察和交流。
考察發現,在過去的10 到20年裡,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辦學質量、國際化程度、辦學效益等大幅度提高。最近,英國時代周刊公布了全球大學排行榜(The Ti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 List),在前50名中,澳大利亞有6所大學名列其中,在前200所中,澳大利亞有14所大學名列其中。僅排在美國(62)和英國(30)之後。盡管人們對此排名非議不少,但澳大利亞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已經舉足輕重,這是不爭的事實。考慮到澳大利亞人口只有大約2000萬,大學只有40所,辦學歷史最長的Sydney大學也僅有150年這些事實,澳大利亞大學的辦學成就不能不令世人矚目。近年來,澳大利亞有多位校長先後到劍橋等全球頂級大學出任校長就很能說明問題。
澳大利亞大學的歷史性發展主要應該歸功於澳大利亞工黨政府在1988年發起,並持續到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這一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通過高等教育撥款制度的改革促使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由原有的大學和學院二元結構轉變為目前只有大學這樣的一元結構,大學的規模因合並和發展而擴大,高等教育機構的數目因合並而顯著減少。此外,在這場改革中,政府通過放寬教育收費使大學財政收入多元化,迫使大學學會按市場規律辦學。在改革中,政府還採取一系列舉措為大學內部改革創造條件,使澳大利亞大學更具競爭力。例如,將沿用多年的高等教育員工工資增加部分在政府財政無條件自動提供改變為通過績效考核和承諾未來作為的基礎上,政府與大學協商安排的辦法,這樣就拉開了大學的差距,造成了競爭。同樣,大學對雇員工資增加部分也建立在績效考核和承諾的基礎之上。為了推進大學改革,澳大利亞政府還將大學運行經費的2%通過學校設計改革項目的形式撥付,藉此,促進大學改革。在政府承擔經費的招生計劃分配上,聯邦教育、科技部官員在考察大學辦學條件等的基礎上與大學協商分配。政府允許大學在下達計劃招生任務基礎上多招收不超過總量25%的國內自費生,這部分學生的學費政府也通過提供貸款等方式予以支持。為確保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良好聲譽,政府策劃成立了富有特色的,旨在鼓勵大學特色辦學的,全國性的大學質量監督局(Australian University Quality Agency,AUQA)。一系列精心設計、相互配套的改革舉措的實施,造就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同時,也引起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刻變化。一系列新的辦學理念也提了出來。例如,學生是學校的客戶,作為商家,學校必須讓顧客滿意;學校的公司化運作概念;學校最高權利機構董事會的功能及其成員作用的重新認識;辦學質量就是商家的產品質量;學校要參與教育市場競爭就應該在管理上、財務上等多方面增加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等,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轉變從根本上保證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大學都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的質量,在學習和借鑒他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
這個體系於2001年初步形成並在其後逐步完善。參與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部門主要是:聯邦政府、州或特區政府、AUQA、大學自身以及澳大利亞資格認證機構等。這些機構各負其責,相互制約與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質量保障框架。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通過立法規范大學的行為和質量保證過程,對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指導,大學質量監督局對大學質量進行監督和審計,大學是質量保證的主體,在政策和法規規定范圍內自主辦學,對大學的辦學質量直接負責。
首先,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運用法律手段為高等教育的質量監督審計制定了相應的規定,每個大學每五年要接受一次全面的質量審計,並以此作為衡量大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對大學的這種監督、審計,不僅體現了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提高大學辦學質量、擴大影響、提升地位、滿足社會和公眾的需求,也體現了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作為國立和公立大學的投資主體,衡量大學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履行義務的一種要求。大學質量監督審計的指導方針、原則、程序和要求是以法律形式予以確認的,從而使對各大學的質量監督審計起著統一的指導作用。在統一的指導方針下,審計的具體內容又因校而異,為各個學校的特色發展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所有審計都是以大學自主確定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為依據,重在檢查落實情況,檢查大學有無確保辦學目標實現、辦學質量控制的系統,以及這個系統運行的情況。這種質量監督審計,既有統一的原則要求,又兼顧了各校的具體情況、辦學特色,允許各校有不同的辦學目標,不在學校間進行簡單的水平比較,也不排名,有效地防止了大學辦學的趨同性和盲目攀比。
其次,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要求所有大學五年內都必須接受大學質量監督局的一次全面審計。大學質量監督局代表國家統一組織安排對大學的質量審計。為此,大學質量監督局制定了自己的工作章程、質量監督和審計的原則、具體的步驟和程序,並建立了相應的信息資料庫,使其審計既涉及大學的戰略規劃、辦學目標,也涉及到大學教學科研的水平、學生培養的質量等各個方面,是學校整體水平的反映。相比較,我國現有高等教育領域的各類評估、驗收、審計等,是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部門對大學的辦學水平、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進行某一單項的審計和驗收,缺少相互之間的協調,難以形成對大學整體的辦學水平、辦學質量的全面判斷,同時也造成了國家主管部門、大學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參加培訓的校長們普遍感到,我國的高等教育近幾年發展較快,為了保證大學發展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有必要建立國家統一的質量審計體系,科學規劃我國現有的各類審計、評估,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還要指出的是,與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許多審計和驗收不同,澳大利亞大學質量監督局的最終審計報告,要在公共媒體和網路上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這樣做增加了被審計大學的壓力並形成自律,一方面,不能單純為了擴大影響,盲目追求目標的高大,以防止質量審計產生極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又不能僅僅為了迎合簡單的審計,放棄學校應該追求的發展目標和定位。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質量監督局對大學自身績效作出的審計判斷,更加符合大學的實際情況。審計結果向社會公布的另一優點,就是大學質量監督局能夠在對大學質量審計後,對存在的不足所提出的多項建議及時給予跟蹤了解。大學鑒於社會和公眾的反映,也要求及時對質量審計中暴露或被檢查出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這樣就使通過質量審計能真正促進大學的健康發展,促進大學不斷完善工作,提高水平。
澳、新大學的學生工作
考察澳、新大學後的另一突出感受是澳、新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在國際舞台上十分活躍的優秀人才。例如,悉尼大學培養了世界銀行行長James Wolfensohn,澳大利亞首相John Howard,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John C. Harsanyi,以及奧斯卡電影獎獲得者Jane Campion等。這些大學的畢業生深受國際國內人才市場的歡迎,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一般達到80%左右。澳新大學為什麼具有高的人才培養質量?普遍認為,除了他們具有比較完備的質量保證體系外,他們在學生工作和師資培訓方面的一些獨到做法也是高水平畢業生培養的重要因素。
澳、新大學學生工作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學生為本、服務為本。學生為本,服務為本,從宏觀上看錶現在辦學理念上。例如,澳大利亞格利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校長戴維斯教授說:「辦學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給學生以最好的教育」。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提出學生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以學生為中心,具體的要求是「誠實可信的交流,迅速周到的服務,准確無誤的信息,持續不斷的改進」。從具體工作層面上看,學生為本、服務為本則體現在一整套完整的和具有特色的學生工作體繫上。
這一體系從組織上看,包括學校、院系兩個基本層次,從內容上看則包括學生指導、學生管理和學生服務三個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澳大利亞的學生工作的組織分為三個層面:即主管校長或校長助理負責政策制訂及決策;院系負責學生工作的機構和人員負責學生的行政管理及教學服務;學生管理部門和各類專門的學生工作組織負責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對話以及具體實施對學生的指導、服務與管理。
如果說澳新大學的學生工作組織體系同中國大學差別不大,那麼,從內容和方法上看,澳、新大學的學生工作則具有明顯的特色。突出表現在,澳、新大學的學生工作的內容具有相對比較全面、系統、細致、規范等基本特徵。強調學生是學校的顧客,學校所有員工都應該為學生提供及時、友好、周到和有效的服務。
以學生為本的另一個方面,是在師資培訓上體現為以教學質量為中心開展師資培訓工作。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大學普遍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特別重視通過在職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大學大都設立專門的教師培訓機構,把教師培訓納入學校的日常工作,持之以恆地開展,從而為穩步提高教學質量,貫徹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體 會
澳、新大學與中國大學的歷史、體制以及社會、經濟與文化背景都不同,我們不能簡單照搬,但體會到結合我們的實際,參照澳、新大學的經驗,在學生工作和師資隊伍培訓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
1. 加強學生工作與師資工作的整合與互動
大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做好學生工作和師資工作,是辦好大學和推進大學良好運轉的基礎。長期以來,中國大學中的學生工作和師資工作是分離和割裂的。在體制上,學生工作和師資工作分別由不同的校領導分管,在理念上,學生工作被看成是對被教育者的工作,而師資工作被看成是對教育者的工作,兩者都是教學過程之外的事情,兩種缺乏關聯,更難談得上兩者的互動。要實現兩者的緊密結合,其重要因素是要根據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要求,來推進師資的培訓、評價和隊伍建設。目前國內一些大學出現了片面強調科學研究、學科建設,而忽視學生要求和教學質量要求的傾向,出現了科研產出能力增強與教學質量提高脫節的現象。在訪問中,深感澳、新大學把科研與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證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是我們所訪問的大學都談到的主題,也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他們也強調科研,但並沒有因此否認教學的重要性。反觀我國的一些大學,雖然也強調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學科建設以及評價教師時,卻在實際上忽視了教學工作的重要性。發表文章多、出書多、科研項目多、獲獎多的教師容易得到晉升。在此導向下,教師們更熱衷於科研而非教學。
為避免將學生工作與師資工作分割開來的做法,有必要將這兩部分工作逐步整合起來。具體來說,可以借鑒澳新大學的做法,負責學術(Academic)事務的校長同時負責師資培訓(Staff Development),從領導體制上將這兩部分工作整合起來,以真正確保建立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促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其次,要明確高等學校科研和教學同等重要,互相促進的理念,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就是突出的例子,它是澳大利亞和國際上知名的研究型大學,也是教學質量最高的大學。研究型大學並不意味著科學研究比教學重要,而是意味著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方式有所不同。
2. 更新學生工作理念,完善學生工作體制
學生工作觀念必須更新,學生工作重在服務,必須將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滲透到對學生的服務之中。
(1) 把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具體化為「學生第一」的工作模式。
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順應市場規律而走向「以人為本」管理模式。雖然目前還不象澳、新那樣成為服務貿易的主要項目走向內外市場,但從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來看,誰能提供更人性化、更符合國際標準的、更好的服務,學生就會選擇接受它。
所以,我們的大學工作乃至整個教育建立「以學生為本 」的工作理念和「學生第一」的工作模式,在教育,管理和服務的諸功能中,更加突出服務學生的功能和作用是重要的。
(2) 積極構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學生服務體系。
澳、新高校的學生服務部門為學生入學到離校提供一系列服務,其中,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幫助是最為突出的項目。學習方法(learning skills)的指導和訓練,從學生一進校就開始,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相比之下,我們在學生工作的定位和實際操作中,比較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訓練的指導和幫助,缺乏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關注。因此,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圍繞以學習為中心,以發展為目標的根本性問題,確立學生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則。特別是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特長等自主選擇發展方向,從而使學生的發展具有內在動力,通過「多極發展」,適應社會對各方面人才的需要。
(3) 發展主體性教育,實現自律與他律的結合;
澳、新高校的學生服務部門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堅持對學生的責任教育相結合,建立起學生自律契約機制。學校不僅強調學生自主,「學生更多自己定向」(Ecation at this level requires more self-direction than teacher-direction.)同時,也強調學生對自己的責任(You are responsible for your ecation.)。一些學校甚至還做到讓學生簽訂自律協議書。
學生工作要重視市場經濟現實中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並做好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思考自我表現與社會的關系,培養學生對社會、對國家以及對自我的責任感。引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就是要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吸引他們主動思考,使他們自主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評價。
主體性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市場經濟中,人的主體意識、主體地位的提高,是「自律」產生並實現的重要基礎。因此,從「他律」到「自律」,這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必然,也是實現最有效教育的必然。
(4) 發展專業性教育,實現學生工作的科學化
在澳洲高校,人們重視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further ecation)。教育既是對學生的,也是對教師的。從事學生工作的人員和教師,都必須接受更多的專業化教育和訓練。這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角和啟示,其中的比如,我國的高等教育應該如何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如何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並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他所能達到的理想水平等等,都給我們的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隊伍的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
澳、新大學在實施學生為本,提高教學質量過程中,加強對教育者的教育,其理念和做法對建立具有我們特色的教師培訓體系也有借鑒意義,如有機會將專門介紹。
更多詳情可查閱 http://www.hookdlq.net
B. 職前培訓的前景怎麼樣啊求一個專業的詳細的關於它的市場調研報告!
職前培訓就是在「入職」之前的培訓,簡稱TBC(Training Before Career)。職前培訓的主要對象是即將面對第一份工作的大學生,入職3年以內的初級白領,以及將面臨陌生行業、公司、崗位的員工。目的是使他們接受較全面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培訓,成為同勞動力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者。
職前培訓-國內外的情況
世界上職前培訓最發達的是美國和日本,國內的職前培訓還沒有形成體系。中國的職前培訓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大約滯後20年。多數國家一般是在初中畢業或者高中畢業之後開始的,培訓的對象是未能升入高一年級學校的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歐洲國家中,人們大都十分重視職業教育和培訓。青年學生在初、高中畢業後,很多人都自願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職前教育或培訓的費用一般由家庭或個人承擔。 在職前教育方面,德國、美國和奧地利三國各具特色。德國的重點是中等職業培訓,特點是雙軌制。美國的重點則是高等職業教育,其特色是職業培訓機構以社區學院為主的多元化。奧地利的職業教育也是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其特色是雙軌制和模擬公司制相結合。中國職前教育培訓主要是針對大學畢業生和初入職場的新人。在職前教育研究方面日本走在前面,日本的職前培訓很發達,日本的企業非常重視的「入社教育」,就是所謂的「新員工入職培訓」。日本職前培訓做的最有名的是松下幸之助創建的PHP研究所。南富士產業株式會社也一直致力於職前培訓的實踐,旗下的南富士職前培訓在中國頗具影響力。
職前培訓-背景
在所謂教、考、訓、用的人事管理體制中,培訓是人事任用的前提。 勞動預備制培訓和技工學校等培訓機構實施的部分初中高級培訓均屬職前培訓。勞動預備制度是指國家為提高青年勞動者素質,培養勞動後備軍,促進青年勞動者就業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項新型培訓就業制度。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從1999年起,在全國城鎮普遍推行勞動預備制度,組織新生勞動力和其他求職人員,在就業前接受1-3年的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使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後,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就業。 另外,對於要從事國家規定的就業准入職業(主要是技術復雜、通用性廣、涉及到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的職業(工種))的勞動者來說,必須要經過職前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後,方可就業。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脫節的前提下,在學校教育和企業招聘之間,做通用的職前培訓,也當前學校和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
職前培訓-類別
按照國內培訓行業的實踐情況,可以簡單的把職前培訓分類如下: 按照內容分,可以分為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職業素養培訓。其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理論上最為成熟、職業技能教育在實踐上最為成熟、影響最為深遠的職業素養培訓則剛剛起步。 按照受眾分,可以簡單的分為學生職前培訓、和新員工入職培訓,其中學生職前培訓以大學生職前培訓為主。學生職前培訓側重於培訓自我認知、求職技巧、通用職業素養、通用。新員工入職培訓側重於根據目標企業所在的行業、目標學員所在的崗位做針對性更強的培訓。
職前培訓-內容
職前培訓的內容依對象不同而不同。 學生職前培訓包含的內容比較基礎,但是也是最重要的,一般參照寶潔、麥肯錫、松下等知名外企的招聘要求確定培訓內容。比如自我認知、個人禮儀、社交禮儀、職場溝通、有效執行、菠菜原則、公文寫作、主動性、責任心、團隊協作、時間管理、目標制定,客戶意識、質量意識、成本意識、人脈開發、銷售基礎等。 企業新員工培訓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教育,另一部分是行為培訓。 1、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講解企業歷史,規章制度,企業文化,與本企業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能和新觀念等。通過基礎教育,使新員工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培訓也就達到了目的。 2、行為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熟悉工作流程、講解企業現狀和企業發展目標、學習工作手冊等。以此培訓員工對企業歸屬感,幫助員工適應新的環境,融入企業文化。有些企業把此項內容看得過於簡單,往往只分發一些手冊或帶新員工在企業中走馬觀花的走一圈。這樣的培訓是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的。 一個新員工從一種環境到另一種環境中,往往會受到各方面的沖擊,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學識和經驗與工作的不適、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等,會感到較大的壓力。這導致員工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既不利於企業的經營,又不利於員工的自身發展。因此,職前培訓不可忽視。職前培訓的時間一般可為一周左右,但各企業的情況不同,可自行安排,以達到預定的目的。
C. 如何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以促進就業
國務院關於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
國發〔2010〕36號
主要提出以下幾點指導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職業培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三、切實提高職業培訓質量
四、加大職業培訓資金支持力度
五、加強組織領導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培訓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職業培訓體系初步建立,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勞動者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得到不斷提
高,對促進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職業培訓工作仍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需要,職業培訓的制度需要進
一步健全、工作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針對性和有效性需要進一步增強。為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
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現就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職業培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職業培訓是促進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職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
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是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解決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的根本措施;是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技能人
才隊伍建設,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任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鄉統籌發
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有效手段。
(二)明確職業培訓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職業培訓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服務就業和經濟發展為宗旨,堅持城鄉統籌、就業
導向、技能為本、終身培訓的原則,建立覆蓋對象廣泛、培訓形式多樣、管理運作規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職業培訓工作新機制,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
度,加快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能勞動者。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職業培訓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適應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大規模開展
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切實提高職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和「就業一人、培訓一人」的目標,為促進
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十二五」期間,力爭使新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相應的職業培訓,使企業技能崗位的職工得到
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訓,使每個有培訓願望的創業者都參加一次創業培訓,使高技能人才培訓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企業發展需求。
二、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三)健全職業培訓制度。適應城鄉全體勞動者就業需要和職業生涯發展要求,健全職業培訓制度。要統籌利用各類職業培訓資源,建立以職業院校、企業和各
類職業培訓機構為載體的職業培訓體系,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貫通技能勞動者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的成
長通道。
(四)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要面向城鄉各類有就業要求和培訓願望的勞動者開展多種形式就業技能培訓。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實際操作技能訓練和職業
素質培養,使他們達到上崗要求或掌握初級以上職業技能,著力提高培訓後的就業率。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要重點開展初級技能培訓,使其
掌握就業的一技之長;對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鼓勵其參加1-2個學期的勞動預備制培訓,提升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對企業新錄
用的人員,要結合就業崗位的實際要求,通過師傅帶徒弟、集中培訓等形式開展崗前培訓;對退役士兵要積極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對職業院校學生要強化職業技
能和從業素質培養,使他們掌握中級以上職業技能。鼓勵高等院校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培訓,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五)切實加強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適應企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要求,進一步健全企業職工培訓制度,充分發揮企業在職業培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
業通過多種方式廣泛開展在崗職工技能提升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訓。要結合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對職工技能水平的要求,通過在崗培訓、脫產培訓、業務研修、技能
競賽等多種形式,加快提升企業在崗職工的技能水平。鼓勵企業通過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技師研修制度、自辦培訓機構或與職業院校聯合辦學等方式,結合企業技
術創新、技術改造和技術項目引進,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承擔社會培訓任務,為參加職業培訓人員提供實訓實習條件。
(六)積極推進創業培訓。依託有資質的教育培訓機構,針對創業者特點和創業不同階段的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培訓。要擴大創業培訓范圍,鼓勵有創業
要求和培訓願望、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城鄉各類勞動者以及處於創業初期的創業者參加創業培訓。要通過規范培訓標准、提高師資水平、完善培訓模式,不斷提高創
業培訓質量;要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和創業項目,根據不同培訓對象特點,重點開展創業意識教育、創業項目指導和企業經營管理培訓,通過案例剖析、考察觀摩、企
業家現身說法等方式,提高受培訓者的創業能力。要強化創業培訓與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及創業咨詢、創業孵化等服務手段的銜接,健全政策扶持、
創業培訓、創業服務相結合的工作體系,提高創業成功率。
三、切實提高職業培訓質量
(七)大力推行就業導向的培訓模式。根據就業需要和職業技能標准要求,深化職業培訓模式改革,大力推行與就業緊密聯系的培訓模式,增強培訓針對性和有
效性。在強化職業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職業道德、法律意識等職業素質的培養,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綜合職業素養。全面實行校企合作,改革培訓課程,創
新培訓方法,引導職業院校、企業和職業培訓機構大力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面向有就業要求和培訓願望城鄉勞動者的初級技能培訓和崗前培訓,
應根據就業市場需求和企業崗位實際要求,開展訂單式培訓或定崗培訓;面向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的勞動預備制培訓,應結合產業發
展對後備技能人才需求,開展定向培訓。
(八)加強職業技能考核評價和競賽選拔。各地要切實加強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按統一要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標准,充分發揮職業技能鑒定在職業培訓
中的引導作用。各級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要按照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有關規定和要求,為勞動者提供及時、方便、快捷的職業技能鑒定服務。完善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制
度,指導企業結合國家職業標准和企業崗位要求,開展企業內職業技能評價工作。在職業院校中積極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充分發揮技能競
賽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選擇技術含量高、通用性廣、從業人員多、社會影響大的職業廣泛開展多層次的職業技能競賽,為發現和選拔高技能人才創造條
件。
(九)強化職業培訓基礎能力建設。依託現有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及培訓設施,加大職業培訓資源整合力度,加強職業培訓體系建設,提高職業培訓機構的培訓能
力。在產業集中度高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提升改造一批以高級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在地級城市,提升改造一批以中、高級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技能實
訓基地;在經濟較發達的縣市,提升改造一批以初、中級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面向社會提供示範性技能訓練和鑒定服務。完善職業分類制度,加快國
家職業技能標准和鑒定題庫的開發與更新,為職業培訓和鑒定提供技術支持。加強職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依託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和職業院校,開展師資培訓,加
快培養既能講授專業知識又能傳授操作技能的教師隊伍。實行專兼職教師制度,建立和完善職業培訓教師在職培訓和到企業實踐制度。根據職業培訓規律和特點,加
強職業培訓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培訓的課程體系、培訓計劃大綱以及培訓教材的開發。
(十)切實加強就業服務工作。加強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為各類勞動者提供完善的職業培訓政策信息咨詢、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服務,定期公
布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引導各類勞動者根據市場需求,選擇適合自身需要的職業培訓。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台要了解、掌握培訓需求,收集、發
布培訓信息,積極動員組織轄區內各類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及時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協助落實相關就業扶持政策,促進其實現就業。
(十一)鼓勵社會力量開展職業培訓工作。各地要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明確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的師資、設備、場地等基本條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開
展職業培訓,在師資培養、技能鑒定、就業信息服務、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等方面與其他職業培訓機構同等對待。同時,要依法加強對各類民辦職業培訓機構招生、收
費、培訓等環節的指導與監管,進一步提高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辦學質量,推動民辦職業培訓健康發展。
(十二)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各地要建立培訓項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按照「條件公開、自願申請、擇優認定、社會公示」的原
則,制定承擔政府補貼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的基本條件、認定程序和管理辦法,組織專家進行嚴格評審,對符合條件的向社會公示。要嚴格執行開班申請、過程檢
查、結業審核三項制度。鼓勵地方探索第三方監督機制,委託有資質的社會中介組織對培訓機構的培訓質量及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評估。
四、加大職業培訓資金支持力度
(十三)完善職業培訓補貼政策。城鄉有就業要求和培訓願望的勞動者參加就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培訓合格並通過技能鑒定取得初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未
頒布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職業應取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或培訓合格證書),根據其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就業情況,按規定給予培訓費補貼;企業新錄用的符合職業培
訓補貼條件的勞動者,由企業依託所屬培訓機構或政府認定培訓機構開展崗前培訓的,按規定給予企業一定的培訓費補貼。對通過初次職業技能鑒定並取得職業資格
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按規定給予一次性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對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按規定給予培訓費補貼的同時,對
其中農村學員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員給予一定生活費補貼。
(十四)加大職業培訓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對用於職業培訓的各項補貼資金要加大整合力度,具備條件的地區,統一納入就業專項資金,統籌使用,提高效益。
各級財政要加大投入,調整就業專項資金支出結構,逐步提高職業培訓支出比重。有條件的地區要安排經費,對職業培訓教材開發、師資培訓、職業技能競賽、評選
表彰等基礎工作給予支持。由失業保險基金支付的各項培訓補貼按相關規定執行。
(十五)落實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企業要按規定足額提取並合理使用企業職工教育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的60%以上應用於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企業職工在
崗技能提升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訓所需費用從職工教育經費列支。企業應將職工教育經費的提取與使用情況列為廠務公開的內容,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公開,接受職工
代表的質詢和全體職工的監督。對自身沒有能力開展職工培訓,以及未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的企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法對其職工教育經費實行統籌,人力
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統一組織培訓服務。
(十六)加強職業培訓資金監管。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會同財政部門加強對職業培訓補貼資金的管理,明確資金用途、申領撥付程序和監管措施。
2012年底前,各省(區、市)地級以上城市要依託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建立統一的職業培訓信息管理平台,對承擔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進行動態管理,對參訓
人員實行實名制管理,不斷提高地區之間信息共享程度。要根據當地產業發展規劃、就業狀況以及企業用人需要,合理確定並向社會公布政府補貼培訓的職業(工
種),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職業培訓補貼。要按照同一地區、同一工種補貼標准統一的原則,根據難易程度、時間長短和培訓成本,以職業資格培訓期限為基礎,
科學合理地確定培訓補貼標准。根據培訓對象特點和培訓組織形式,在現有補貼培訓機構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直補個人、直補企業等職業培訓補貼方式,有條件
的地區可以探索發放培訓券(卡)的方式。要採取切實措施,對補貼對象審核、資金撥付等重點環節實行公開透明的辦法,定期向全社會公開資金使用情況,審計部
門依法加強對職業培訓補貼資金的審計,防止騙取、挪用、以權謀私等問題的發生,確保資金安全,審計結果依法向社會公告。監察部門對重大違紀違規問題的責任
人進行責任追究,涉及違法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五、加強組織領導
(十七)完善工作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職業培訓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切實
加強職業培訓工作。要把職業培訓工作作為促進就業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建立在政府統一領導下,人力資
源社會保障部門統籌協調,發展改革、教育、科技、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農業等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共同推動職業培訓工作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十八)科學制定培訓規劃。各地要根據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的要求,在綜合考慮當地勞動者職業培訓實際需求、社會培訓資源和能力的基礎上,制定中長期職
業培訓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並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和人才發展總體規劃。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結合本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狀況、企業用工情況,對勞
動力資源供求和培訓需求信息等進行統計分析,並定期向社會發布。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在職業培訓工作中的作用,做好本行業技能人才需求預測,指
導本行業企業完善職工培訓制度,落實職業培訓政策措施。
(十九)加大宣傳表彰力度。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制度,並對在職業培訓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機構和個人給予表彰。充分運用新聞媒體,廣泛開展
主題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關於加強職業培訓工作的方針政策,宣傳技能成才和成功創業的典型事跡,宣傳優秀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在職業培訓方
面的特色做法和顯著成效,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良好氛圍。
國務院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D. 目前職業教育培訓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哪些
1、建立統一、高效、協調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對職業教育的領導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職業教育體制多頭化,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培訓中心歸口不同,加上立法相對滯後,勢必會制約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此,盡快打破部門界限,簡化理順關系,努力實行職業教育的統一領導,成立一個有權威、有實力、有統籌協調能力的技術管理機構,在該機構的統一領導下,認真地研究我國現行的考工標准、專業技術資格標准,發動全社會和各行各業制定高中後教育的幾種不同類型、又相互打通的專業技術資格標准,有效地實行「無訓不上崗,無證不就業」的就業制度,推動職業技術教育協調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機構要依據社會需要辦學,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要密切結合企業的實際,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加強調查研究,做好專業發展規劃和人才預測。 職業教育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職業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動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勞動就業的重要舉措。必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大力發展的方針,努力開創職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重視開放式終身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現階段,職業教育終身化在我國已初見端倪,主要表現為在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同時,高等職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為真正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促進職業教育向終身化方向發展,在辦學指導思想上,應明確,相對於普通高等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在操作水平高、上崗適應快以及理論知識基礎寬廣等方面形成培養目標優勢;在教學體繫上,高等職業教育應構築其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實踐3、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項戰略措施。針對我國職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學歷達標率低,結構不合理等現狀,當務之急是採取以下措施:⑴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⑵拓寬職業教育師資來源渠道,實行開放式教師培養體制,挑選願意擔當職教教師的各類學校畢業生到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並通過教師資格考核後到職業教育學校任教,開通面向社會招聘職業教育專業師資和實習指導教師的渠道,並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社會有關人士報考、應聘。繼續從社會聘請一部分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⑶制定職業教育師資培訓規劃,落實培訓措施。建立職業教育師資繼續教育證書制度,努力促進職業教育師資定期參加培訓,不斷進修提高。4、加強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並舉的制度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注重了理論和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加強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在現實情況下主要應在理論課中加強實踐環節,在技能訓練中加強理論教師與生產實習指導教師的合作,追求理論與實踐的更好結合。另外,各類職業學校、培訓機構應積極開設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提高職業資格證書在勞動力市場和勞動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學術與職業教育的融合,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的含金量。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應大力培養我國急需的、掌握高新技術的高素質的雙證書一體化高級職業人才,創出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新路。
E. 職業培訓機構和教育培訓有什麼異同
應該說是有中國特色吧,教育培訓只是注重於理論的學習,或者說學歷的培養,對於你以後工作方面的能力培養幾乎是沒有,再簡單的講,就是那一紙證書,至於說以後工作是否有能力,那就看你個人能力的自我鍛煉了。
那職業培訓呢,就是專門針對於你以後想從事某一行業的的技能鍛煉,專門化的學習和鍛煉。
二者也是有著很強的聯系性,學歷和技能都需要,是現在社會人的工作標准,所以說現在人生活的比較累也是這個原因吧,要顧及的東西比較多。
要說一點的是,教育培訓可不是說一點也學不到的,要看你具體的環境和個人的能力。
所以不管怎麼比較,一定要結合自身和周圍的環境。
F. 誰知道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什麼
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解決青年就業為導向。
這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鼓勵推動地方本科高校向職業教育轉型,使專業結構和層次結構與人力資源需求相適應,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要把技能培訓放到與學歷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斷滿足職業崗位對人才素質、人民群眾對終身學習的多元多樣需求。
***********************************************************
摘自:
2013年6月27日至28日,劉延東出席在天津舉辦的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視察天津的職業教育,考察了部分比賽項目,並在大賽閉幕式上發表的《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撐》的講話。
G. 我們縣職業教育應該調研什麼內容
一個縣的職業教育調研包括辦學理念、政策落實、專業設置,政府投入、社會培訓、校企合作、社會服務、教育成果、存在問題、發展建議等。
以下為一縣的提綱
抓住機遇 乘勢而上 推進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
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一項戰略性舉措來抓,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職業技術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市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健康發展。全市現有職業高中3所(其中全國重點職高1所,省三級重點職高1所),技工學校1所,電大1所,鎮(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所(其中省示範兩所),培訓機構100餘所。
某年,中職教育招生3214人,職普比為52.8:47.2。中職在校生4500人,校均 1500人。已基本形成了以中職教育為主體、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再就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為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貫徹落實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推進職業教育發展。
1、加大投入,努力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
2、強化專業,主動調整職業教育專業布局。
3、強化培訓,提升職業學校師資隊伍素質。
4、校企合作,推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5、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6、依託成校,職校的社會化培訓更上新台階。
二、我市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辦學理念、培養模式、辦學機制、辦學條件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全市經濟發展的要求。
2、校企合作缺乏政策引導和支持。
3、職業教育投入不足,影響了職業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能力的提升。
4、教師的數量和能力結構不盡合理。
5、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6、鎮(街道)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的培訓場地不足、設備設施落後,進而影響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的質量和進程。
三、今後工作目標與任務
1、提高認識,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職業教育與其他各類教育、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2、健全職業教育發展保障機制
3、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互動機制
4、搭建職業教育發展服務平台
5、加強職業學校的特色專業建設
H. 選擇就讀職業培訓學校的時候怎麼考察是不是適合自己的
其實大部分職業培訓學校都差不多,適不適合自己只能看專業?是不是自己如果專業不適合?可以換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