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工作 > 藏族民間舞蹈青年人才培訓

藏族民間舞蹈青年人才培訓

發布時間:2021-03-03 14:50:53

『壹』 民間舞的藏族舞蹈

再談藏族舞蹈。在我們熟悉的四種藏族民間舞中——堆諧、果諧、鍋庄、弦子——無論哪一舞蹈,其體態特徵都帶有坐胯、弓腰、曲背的特點。顯然,對於西藏舞蹈來說,起決定性作用的不僅是其現在所存在著的自然環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徵。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體態特徵更為本質的原因,還需要更深遠地去追尋一下藏族的歷史及社會制度和宗教。藏族在歷史上是一個身處世界屋脊高山與草原上的游牧和農耕民族,有著強悍的體魄與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盡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給當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帶來了諸多艱難,但是世代生息於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勞與智慧,創作了獨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藝術傳統。在這種特殊的文化藝術傳統中,宗教構成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民族生命的脈絡。虔誠的宗教信仰與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體力勞動與生活習慣,形成了藏民日常生活中彎腰弓背的生活體態,反映在舞蹈中就進一步造成藏族舞蹈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體態特徵,並且發展成為一整套的動律風格系統。
對以上兩個民族民間舞的分析,從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衍生出來的人體藝術文化,是對該民族精神目標與價值的認可,並在這種認可後,用舞蹈來強調並強化這種精神。於是該民族也就在這種力量的凝聚下團結、強大。因此,建立在一個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基礎上的民間舞蹈文化必然被本民族的人們認同與喜愛。作為一種精神的產物,他既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群里聯袂踏歌舞蹈中,把民族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為了生存而奮斗。
由此可見,民間舞蹈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是旨在自娛並與它的生長環境融為一體的舞蹈形式。民間舞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演進軌跡和表演系統,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在社會中它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人民群眾擁有的文化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尊重和保護,使它更健康地沿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演進。
西藏的民間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豐富多彩。藏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西藏的民間舞不僅將藏民族的勃勃生機,奮進拼搏的精神體現了出來,而且有極強的健身作用。
西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紀,吐蕃王朝第一代首領德勒曉勒王時期,「嚕」(靜態的歌)和「桌」(動態的舞)已發展起來。並有「德勒曉勒王時期,歌舞盛行」的語句。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為了鞏固王權,安定社會,制定「十善法」。據〈西藏王統記〉描述:在公布這部法典之際,全藏歡騰,「或飾犀牛或獅虎,或執螢鼓舞人,以各種姿態獻樂舞……」。吐蕃時期藏族的土風舞、擬獸舞、法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興旺。
在西藏,各地區的民間舞形態和形體動作不盡相同。在他們開展的很多舞蹈活動中,都有極強的健身作用,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豪邁奔放的農村牧區「果桌」(鍋庄舞)等等。這些歌舞融文娛與體育為一體,活潑、健康、高尚。它將體育、娛樂、藝術結合一體,也是一種體育娛樂、藝術活動。西藏民間舞不僅花樣多,技巧高,而且又與藏民族藝術相結合,揉體育、音樂、舞蹈為一體,表現出高超的技藝水平,既是娛樂,又能強身健體。此外,在西藏的寺廟和民間,還流行著一些模仿動物動作的舞蹈,如鷹舞、獅舞、氂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類似於漢族地區的五禽戲,這些舞蹈具有「宣導郁」、「通利關節」,強身健體的作用。跳舞不是單一的運動,它總是伴隨著音樂,是運動揉於音樂,音樂調配運動的一種綜合活動。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歡快、輕松的音樂,可使人精神振奮,精力旺盛,血脈流通,經絡暢達。故經常跳跳藏舞,不但可以豐富文化生活,促進身體健康,而且能樂在其中,養在其中,醫在其中。西藏的民間舞又是一種有氧舞蹈運動形式,尤其是在高原環境下,對心血管系統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有助於調整情緒,使心身得到放鬆,從精神上得到降壓或者使血壓得到恢復等良好效果。通過藏舞這種有氧健身鍛煉療法,能使動脈柔軟擴張,血流順暢,如果經常在適合的場所跳跳藏舞,可以使血管處於有益的柔軟擴張狀態,以有效地阻止動脈硬化。因為在跳藏族民間舞時,要求舞者挺胸、吸腹,頭、勁、背、腰、胯、踝各部位動作協調一致,通過身體各部位的聯合運動,使動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實而不松,從而達到美的統一。民間舞可以發展身體素質,特別是協調性,靈敏性,能促進骨骼肉、內臟器官以及神經系統的發展,民間舞可以說也是積極性休息方式的一種。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在學習工作之餘或休息時間跳跳民間舞,轉移一下大腦中的「興奮灶」既是一種美的享受,又能使生理與心理機能得到調節。通過悅耳的音樂,優雅的舞姿,不僅培養了運動者本身的想像力、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使人精神振奮,感到充滿力量,更適於青年人朝氣蓬勃的性格特點。總之,西藏民間舞突出的娛樂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動在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中進行,從而達到身心愉快、強身健體的目的。

『貳』 原生藏族舞蹈和舞台藏族舞蹈有什麼關系呢從哪幾方面說

在我們熟悉的四種藏族民間舞中——堆諧、果諧、鍋庄、弦子——無論哪一舞蹈,其體態特徵都帶有坐胯、弓腰、曲背的特點。顯然,對於西藏舞蹈來說,起決定性作用的不僅是其現在所存在著的自然環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徵。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體態特徵更為本質的原因,還需要更深遠地去追尋一下藏族的歷史及社會制度和宗教。藏族在歷史上是一個身處世界屋脊高山與草原上的游牧和農耕民族,有著強悍的體魄與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盡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給當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帶來了諸多艱難,但是世代生息於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勞與智慧,創作了獨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藝術傳統。在這種特殊的文化藝術傳統中,宗教構成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民族生命的脈絡。虔誠的宗教信仰與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體力勞動與生活習慣,形成了藏民日常生活中彎腰弓背的生活體態,反映在舞蹈中就進一步造成藏族舞蹈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體態特徵,並且發展成為一整套的動律風格系統。
對以上兩個民族民間舞的分析,從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衍生出來的人體藝術文化,是對該民族精神目標與價值的認可,並在這種認可後,用舞蹈來強調並強化這種精神,於是該民族也就在這種力量的凝聚下團結、強大。因此,建立在一個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基礎上的民間舞蹈文化必然被本民族的人們認同與喜愛。作為一種精神的產物,他既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群里聯袂踏歌舞蹈中,把民族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為了生存而奮斗。
由此可見,民間舞蹈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是旨在自娛並與它的生長環境融為一體的舞蹈形式。民間舞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演進軌跡和表演系統,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在社會中它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人民群眾擁有的文化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尊重和保護,使它更健康地沿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演進。
西藏的民間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豐富多彩。藏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西藏的民間舞不僅將藏民族的勃勃生機,奮進拼搏的精神體現了出來,而且有極強的健身作用。
西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紀,吐蕃王朝第一代首領德勒曉勒王時期,「嚕」(靜態的歌)和「桌」(動態的舞)已發展起來。並有「德勒曉勒王時期,歌舞盛行」的語句。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為了鞏固王權,安定社會,制定「十善法」。據〈西藏王統記〉描述:在公布這部法典之際,全藏歡騰,「或飾犀牛或獅虎,或執螢鼓舞人,以各種姿態獻樂舞……」。吐蕃時期藏族的土風舞、擬獸舞、法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興旺。
在西藏,各地區的民間舞形態和形體動作不盡相同。在他們開展的很多舞蹈活動中,都有極強的健身作用,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豪邁奔放的農村牧區「果桌」(鍋庄舞)等等。這些歌舞融文娛與體育為一體,活潑、健康、高尚。它將體育、娛樂、藝術結合一體,也是一種體育娛樂、藝術活動。西藏民間舞不僅花樣多,技巧高,而且又與藏民族藝術相結合,揉體育、音樂、舞蹈為一體,表現出高超的技藝水平,既是娛樂,又能強身健體。此外,在西藏的寺廟和民間,還流行著一些模仿動物動作的舞蹈,如鷹舞、獅舞、氂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類似於漢族地區的五禽戲,這些舞蹈具有「宣導郁」、「通利關節」,強身健體的作用。跳舞不是單一的運動,它總是伴隨著音樂,是運動揉於音樂,音樂調配運動的一種綜合活動。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歡快、輕松的音樂,可使人精神振奮,精力旺盛,血脈流通,經絡暢達。故經常跳跳藏舞,不但可以豐富文化生活,促進身體健康,而且能樂在其中,養在其中,醫在其中。西藏的民間舞又是一種有氧舞蹈運動形式,尤其是在高原環境下,對心血管系統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有助於調整情緒,使心身得到放鬆,從精神上得到降壓或者使血壓得到恢復等良好效果。通過藏舞這種有氧健身鍛煉療法,能使動脈柔軟擴張,血流順暢,如果經常在適合的場所跳跳藏舞,可以使血管處於有益的柔軟擴張狀態,以有效地阻止動脈硬化。因為在跳藏族民間舞時,要求舞者挺胸、吸腹,頭、勁、背、腰、胯、踝各部位動作協調一致,通過身體各部位的聯合運動,使動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實而不松,從而達到美的統一。民間舞可以發展身體素質,特別是協調性,靈敏性,能促進骨骼肉、內臟器官以及神經系統的發展,民間舞可以說也是積極性休息方式的一種。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在學習工作之餘或休息時間跳跳民間舞,轉移一下大腦中的「興奮灶」既是一種美的享受,又能使生理與心理機能得到調節。通過悅耳的音樂,優雅的舞姿,不僅培養了運動者本身的想像力、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使人精神振奮,感到充滿力量,更適於青年人朝氣蓬勃的性格特點。總之,西藏民間舞突出的娛樂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動在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中進行,從而達到身心愉快、強身健體的目的。

『叄』 藏族舞蹈的特點

藏族舞蹈主要特點:

1、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在白面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使民間的廣場舞蹈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戲劇,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民間音樂,使藏戲流傳於藏族民間長盛不衰。

2、信仰特點

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點,人們在祭祀禮儀中,創編了使用各種神祇面具,並含有大量藏族土風舞成分的程式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盛行的藏傳佛教黃教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

流行於西藏、內蒙、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信仰黃教的廣大地區。《羌姆》舞蹈多由《擬獸舞》、《法器舞》混雜而成。在表演時,很少歌唱,氣氛庄嚴、肅穆。

3、「跳神」活動

每逢重大宗教節日,喇嘛寺都要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筒、長號、鼓鈸齊鳴之中,表演者頭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裝扮成眾神列隊繞場一周,揭開序幕。

然後陸續表演《凶神舞》、《骷髏舞》、《牛神舞》、《鹿神舞》、《喜樂神舞》和《護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內容。

在各段舞蹈之間,還穿插喇嘛們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娛樂觀眾。有時還表演「捨身飼虎」之類的佛經故事和表現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壽星舞》、《仙鶴舞》等。

(3)藏族民間舞蹈青年人才培訓擴展閱讀

藏族舞蹈的特點:「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栝為

「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弦子:是屬於藏族裡面的慢板。節奏是像上的,身體慢起慢下。

基本動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於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於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於齊眉;大於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於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後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4、前後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向前後45°擺動,手腕主動。

5、橫向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多為單手的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小臂,大臂附隨。

6、平面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單手起至旁,從外至里於胸前水平面擺動,手腕帶動,臂附隨。

『肆』 民間舞藏族舞蹈心得

手臂要用勁,自信,提腕壓腕也要用勁,個人認為柔臂超難技巧超多~個回人還是喜歡秧歌和古典 ,男孩答推薦蒙古舞的一種筷子舞,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簡單的說就是帥!男人!

『伍』 藏族的三大民間舞蹈分別是哪三種

鍋庄. 漢語為「圓圈舞」之意
弦子 漢語為「歌舞」之意
熱巴 漢語為「浪浪藝人」之意 。「熱巴」以「鈴鼓舞」為代表性節目
如有不明白之處可以追問,回答完畢請採納!
謝謝

『陸』 藏族的三大民間舞是什麼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庄》)、《堆諧》和《諧》。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果卓》流行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為「索」,工布地區稱之為「波」「波強」,藏北牧區稱為「卓」或「鍋庄」。《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台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農、牧區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胯、蹲步和轉身等為主,活潑而熱烈。《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弦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堆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區別於其他圓圈舞形式。這與羌族的《灑朗》和古格王朝宮堡遺址壁畫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見公元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諧》也稱為《弦子》因由男舞者邊領舞邊以弦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為「葉」或「康諧」,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區的《弦子》最為著名。各藏族地區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 《卓諧》和《熱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擬獸舞」為素材,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個舞蹈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為特點,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從日喀則地區《大鼓舞》的領舞「卓本」的裝束上,即可尋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游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為「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司馬旺堆鄉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製長柄,斜插於身後。《卓諧》的表演共分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與隊形變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詞現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和生活幸福為主,祭祀成分逐漸減弱。《大鼓舞》多在「望果節」等喜慶時表演。

『柒』 怎樣能快速學習藏族舞

基本體態:膝蓋鬆弛,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身軀微前傾,曲背;扣胯;五指自然並攏;腳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動作特點:顫、開、順、舞袖(撩、甩、擺、晃、拋)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規律性。如: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是各藏區舞蹈的共性。

藏舞的基本體態:身軀微前傾,扣胯,身體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動過程中的髖關節都隨重心下懈,形成其沉緩、凝重的形體語言特色。

步法強調重心向下,有沉和拖的感覺,動作組合常有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四步回轉等規律。

由膝部的顫動、屈伸和腳下重心的移動來帶動上身的左、右靠動。

手臂也隨著腳下的節奏做甩、撩、擺袖等舞動而形成一種流動的造型美。

其動作特點是:顫、開、順、舞袖。

顫:舞蹈時膝關節鬆弛,既柔又富彈性的均勻的顫動,是藏舞腳下動作的主要動律。

開:舞蹈時,雙腳自然外開,動力腿多系自然勾腳。

順:是指手臂與腳的動作配合上同出一側,同時向一個方向所形成的「一順兒」。這種「一順邊」的美,是高原農牧文化型民間舞蹈的主要特徵之一,它融會在各種民間舞蹈的動律和舞姿之中,形成別致的舞蹈美。

舞袖:是藏族各類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動作和表現手段。多用撩、甩、擺、晃、拋等舞袖動作來表達舞者的內心情感、烘托舞蹈氣氛。

藏族踢踏舞——最初為宮庭舞。跳舞時,腳穿硬底皮鞋,通過踏出有變化的節奏表達內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橫笛、揚琴、六弦琴、銅鈴,月琴等伴奏,節奏由慢而快,往往在達到最高潮時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稱「諧」。流行於四川、雲南等省藏族地區及西藏自治區昌都一帶。舞時圍成圓圈,領舞者邊歌邊舞,拉著弦子(藏族一種拉弦樂器)伴奏,余者隨之,時而向圈內聚攏,時而散開,雙手甩動長袖,動作優美,曲調豐富,每個不同的曲調都配以不同的舞蹈。歌詞內容也很豐富。

『捌』 藏族民間舞蹈

每個藏族聚集的地方都有自己的職業歌舞團,參加各種活動的演出,民間也有業余愛好的專群眾自發屬組織的演出隊,看你是什麼需要,如果只是愛好,那可以親自到當地看看,要是你需要職業的團隊,那給你介紹幾個:雲南省迪慶州歌舞團,香格里拉啊彬演繹中心,九寨溝那邊還有個高原紅藝術團,這幾個都是比較出名的藏族演出團體,另外西藏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演出團體,具體名字不大知道。

閱讀全文

與藏族民間舞蹈青年人才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