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環保工作總結
剛剛過去的一年,靖江環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在上級環保部門的關心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為載體,以污染減排為抓手,以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環保目標責任制,創模工作和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各項工作取得長足發展,部門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務。
一、2007年度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全力以赴,穩步推進創模工作
創模工作年內通過省級調研,是政府下達給環保局的年度重點工作,我局自加壓力,強化「三種意識」,全力推進創模工作:一、強化宣傳意識,營造濃厚創模氛圍。在創模工作中,我們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大創模宣傳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在電視台、電台、報紙等開設創模專欄,對創模工作的目的、意義和所取得的成效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並通過編印創模簡報、印製市民創模手冊、發放創模意見調查表等形式,全面發動,營造了濃厚的創模氛圍。二、強化精品意識,推進創模現場建設。針對創模的22大類44個項目的61個重點現場,深入調查,為每一個現場制定了工程建設指導書,督促每個現場嚴格按創模要求逐一落實,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確保創模重點工程及重點現場樹得成典型、經得起查訪。三、強化責任意識,精心准備創模資料。創模軟體資料是反映創模工作的重要載體,根據創模資料的高標准、嚴要求,局成立了專門的軟體資料組,請省、市有關領導專家專題授課,詳細講解有關技術要求,針對A、B、C三類資料的具體要求,逐一整理、編寫、完善,經過充分收集、精心准備,我市的創模軟體資料獲得省創模調研組的一致好評。創模指標中,除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等5項指標有待進一步提高外,其餘指標基本達到創模指標考核要求。全市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良好態勢,也在全社會營造了濃厚的崇尚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氛圍。
(二)高度重視,切實做好污染減排
我市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一方面,我們正處於加快沿江開發開放進程中,經濟發展的任務很重;另一方面,按照國家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市必須實現COD削減22.34%、SO2削減10.96%的目標。污染減排已經成為關系我市下一步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之一,任務十分緊迫而艱巨。為切實做好污染減排工作,我們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制訂了主要污染物減排計劃,成立了全市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市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的領導,多次召開污染減排專項工作會議,全面部署落實污染物減排工作;二是加強監督,我局和有關減排工程責任單位主管部門加強溝通,注重對減排工程的檢查指導,每月對責任單位現場檢查1次以上,具體責任單位明確分工,各負其責;三是加強管理,各責任單位按照減排計劃要求加快工程實施進度,完善有關台帳資料,確保年度減排目標任務的完成。
(三)強化監管,認真組織各類專項行動
2007年,我局繼續開展環保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污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一是繼續開展整治企業違法排污專項行動。制定了整治工作方案,對全市所有排污企業進行了一次全面梳理,確定了乾豐紙業、山達化工等38家污染較重的企業實施兩級掛牌督辦,明確整治要求,落實整治責任人和督辦責任人。11月份底,38家掛牌督辦企業均已完成整治任務,通過了市、縣兩級的驗收。二是開展飲用水源整治行動。在飲用水源周邊逐個排查污染源,並就排查出的重點問題督促企業落實整改措施,通過整治,對飲用水源地構成威脅的污染源得到了根治,確保了人民群眾飲用水的安全。三是扎實開展化工行業專項整治行動。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積極協同經貿等部門開展化工行業專項整治,召開了化工企業負責人過堂會,逐家排查存在問題,針對每一個重點環境安全隱患單位,下達整治意見,制定整治措施,明確整改要求及整治時間,切實解決了化工行業的環境污染問題。
(四)統籌兼顧,全面做好業務工作
一是圍繞市長目標責任狀,加強了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將環保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至各鎮、各部門,明確了目標內容和責任人應負的環保職責,加強督辦,完成了2007年度市長目標責任狀中的各項任務,圓滿通過了泰州市環委會的檢查;按照審批許可權,共審批項目1302家,為海南航空物流基地、格菱動力、京倫公司搬遷等重點項目提供直通車服務,確保了重點工程在我市的落戶和實施進程;認真疏理2001年以來的建設項目,規范「三同時」驗收材料及程序,提高對「三同時」管理的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加大了行政處罰力度,今年共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76份,處罰金額330萬元,到帳80萬元。
三是認真開展了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幫助新橋鎮三太村、馬橋鎮白衣村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申請省環保專項資金。配合泰州市在靖江召開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現場會。組織編制了生祠鎮的環保規劃,指導東興鎮創建環境優美鄉鎮,並分別通過泰州市環保局組織的驗收。組織開展了西來鎮西來村、馬橋鎮白衣村創建省級生態村,並獲得江蘇省環保廳命名,組織靖城鎮同康村、東興鎮海鎮村、新橋鎮水三村創建泰州市級生態村,獲得泰州市環委會的命名,指導季市鎮利民村開展泰州市生態村創建工作。
四是開展危險廢物和放射源環境管理,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配合3家企業完成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2家進口廢電線電纜、五金電器加工利用單位許可證、3家進口廢船舶單位許可證的換發工作;對全市23個衛生診療部門、3個放射源單位,6個探傷單位落實了輻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人員培訓工作及相關資料准備工作,申領了《輻射安全許可證》換發證;全年共發放了《排污許可證》1596家,進一步規范了污染企業的排污行為,實行總量控制,為環境監管提供依據。
五是環境宣傳活動有條不紊。在「六·五」世界環境日期間,開展了環境宣傳周活動,全市懸掛宣傳橫標50幅,張貼宣傳畫200多張,印發各類宣傳資料1000多份;領導發表了專題電視講話;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競賽2期次,參與人數超過2000人;6所中、小學舉行了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主題班會活動,直接參與的學生達3000多人。積極配合市科協開展第十九屆科普宣傳周活動,包括廣場咨詢活動、送環保科技知識下鄉和「水利杯」科普知識電視大獎賽。選配一名選手參加了江蘇省「品王杯」環保演講大賽,獲得二等獎。
六是各類創建活動有聲有色。環境監測站被泰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蘇省文明委授予「泰州市文明單位」和「江蘇省文明單位」稱號,開展了靖江市「巾幗文明示範崗」創建活動,業務室被市總工會授予「靖江市十佳文明班組」稱號;以「綠色創建」為抓手,穩步推進了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共創建成省級綠色社區1家,省級綠色學校1家,市級綠色學校3家。以爭創「依法行政示範單位」和「學法用法示範單位」為目標,加強了執法隊伍建設,使環保法律、法規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法治創建工作卓有成效。
七是做好清潔生產審計和循環經濟試點。江蘇巧麗針織品有限公司、靖江市華宇漂染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作為2007年清潔生產審計單位,江蘇江山制葯有限公司、蘇源熱電公司等3家單位作為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均已基本完成終期報告的編制工作,將迎接省、市驗收。
八是加大了行政效能監察力度,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對創模第一階段工作、2006-2007年度行政處罰執行情況、建設項目環保實施「三同時」驗收情況、大隊和站制度建設及執行情況分別進行了效能監察,發現問題立即排查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意見,使各項工作進一步走上規范化道路。
九是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我們向上級申報了江鴻化工廠廢水治理、長江化工廠搬遷、新橋三太村和馬橋白衣村兩個新農村建設試點、監察大隊執法能力建設等五個省級環保專項資金和長江化工廠廢水治理、監測站現代化建設兩個中央級環保專項補助項目,經過多方努力,目前這幾個項目補助資金均已落實到位,總額達480多萬元。
(五)克難攻堅,各類收費再創新高
環境監察大隊強化了對排污收費全局的掌控力度,對部分收費難點、盲點實行了指定管轄收費,從格局上形成縱橫交叉、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管理網路,極大地提高了排污收費工作的整體水平。全年排污收費開征1380家,比上年增加80多家,排污費入庫2008萬元,比去年增加452萬元,位居蘇中、蘇北前列。
充分發揮了環境監測的基礎保障作用,環境監測站認真開展各類監測,及時掌握污染變化動態,全年監測收費超過了200萬元。
環保事務所全年共完成環評報告書8份、表368份,環評收入380萬元。
(六)以人為本,信訪調處、提案辦理扎實有效
近年來,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矛盾糾紛日益增多,環境信訪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2007年,我局堅持以人為本,把切實解決群眾關注的環境問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群眾排憂解難,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一是健全「12369」值班制度。建立了投訴熱線24小時值班制度,工作日八小時之內由專職信訪員負責接待登記,八小時之外由兩名大隊監察人員輪流值班,解決了以往夜間和節假日群眾投訴不暢的問題;二是加強有獎舉報制度的落實,今年對舉報查實並處罰到位的6家信訪案件,向舉報人發放獎金3000元,有力地調動了群眾參與環保工作、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積極性。三是加大對環境信訪案件的調處。對受理的信訪案件,根據情況區別對待:重點信訪案件,採取專人負責、包辦處理的形式,明確包辦責任人,強化信訪調處回訪,定期上報回訪情況,防止重復信訪、越級信訪的發生;一般信訪案件,把加強思想工作與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疏導化解和依法處理結合起來,積極預防妥善處置。8月份,丁香公寓與華明實業因污染問題產生糾紛,我局及時出面多次調解,並向市政府作了專題報告,建議由市政府出面協調將華明實業搬遷至開發區,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今年,我局共調處環保信訪案件566件,調處率100%,群眾滿意率95%以上。四、認真做好提案議案工作,對受理的10件提案,明確專人處理,做到認真調查、明確回復,提案的辦結率、委員的滿意率均達100%。
(七)能力建設得到加強
投入300多萬元新建了監測大樓一幢,並於5月份進行了整體搬遷,實現了環保系統大團圓,為靖江市環境監測的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加大了應急監測和處置能力建設,投資20多萬元集中購置了一批應急監測設施,制定了全市7家重點環境風險源污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對江蘇中油石化有限公司液化氣罐泄漏事故進行了模擬預演,鍛煉了應急隊伍,提高了應急監測和處置能力。加強了環保網的建設,通過網站及電子屏發布各類環境信息1098條,讓廣大市民能夠及時了解我市環境質量狀況,真正發揮網路的信息公示作用。初步完成了污染源監控平台的建設,先後對市內重點化工企業、印染企業、火電企業實施了遠程監控,累計投入資金近 340萬建立了18家重點污染源多參數在線監控中心。建立了職工食堂,切實解決了職工的就餐難問題,實現了一般招待不出門,有效地節約了招待費用。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比,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相比,我市的環保工作還有不少差距,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結合泰州市局和市政府綜合考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行政審批流程需進一步規范。現行的項目審批環節多、渠道不暢、審批效率不高,部分台帳資料不全,影響了行政審批效能,有待進一步理順和規范。
(二)行政處罰工作滯後。行政處罰作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的有效手段,但從考核情況看,行政處罰力度不大,案件執行率和處罰資金到帳率不高。
(三)政務信息報送數量少、質量不高。一定程度地影響了為各級領導提供及時、全面、准確的信息服務。
(四)隊伍建設出現問題。極少數監察人員缺乏正確的權力觀和價值觀,工作中存在吃、卡、拿、要現象,被市有關部門查處,影響了環保系統的整體形象。
三、2008年工作思路
2008年環保工作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環保工作,大力推進創模和生態建設,切實加強污染減排工作,深入開展環保執法專項行動,扎實抓好污染源普查,不斷強化隊伍作風和廉政建設,切實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圍繞「以港興市、港城相依」主體戰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與社會和諧水平,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在更高層次和水平上實現更大跨越。
1、加大整改力度,鞏固創模指標,推進創模工作。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重視「城考」和「兩控區」工作,在通過「國家衛生城市」省級調研的基礎上,確保通過創模省級考核,力爭通過國家調研。
2、細化分解減排任務,將總量控制指標分解到具體排污單位,制定年度削減計劃,狠抓減排工程項目落實,確保完成COD、SO2減排任務。
3、以科學客觀的態度,高標准、高質量的完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務。摸清全市污染源底數,為環境管理奠定基礎。
4、分解和落實新一屆市長環保目標責任狀,建立工作責任、檢查督辦和協調機制。完成工業園區、生祠現代農業示範區等重點區域規劃環評。
5、認真做好排污申報、環境統計工作,加強《排污許可證》發放和後續管理。
6、完善內部建設項目環評審批、「三同時」驗收等流程,簡化手續,構建網上傳遞和審批平台,提高行政效能。
7、繼續開展整治企業違法排污專項行動。確定2008年度整治企業違法排污專項行動方案,保持聯合執法、掛牌督辦工作機制,重點開展化工、電鍍、涉鉛、飲用水源地、危險廢物、重點出口型企業等專項整治,切實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的環境問題。
8、加強排污收費工作。及時提高COD和SO2排污費徵收標准,開展區域收費權重調研,著力解決核定不準、收費不平衡等問題,加強稽查,確保超額完成泰州市局下達的排污費年度徵收目標。
9、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建立環境執法目標責任制,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程序,提高處罰到帳率,提高環保違法案件辦理水平。
10、認真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及時調處各類環保信訪,有效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和社會穩定。
11、圍繞工作重點,創新環境宣傳手段,大力倡導和宣傳生態文明。深入開展環保「五五」普法和法制創建活動,採用多渠道、多方式向社會公眾宣傳創模、節能減排、小康指標、污染源普查、環保法律法規等,為環保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12、加強危險廢物管理和安全處置,做好核與輻射裝置監管和清查工作。
13、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大力推進循環經濟。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做好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創建工作。
14、加強自然生態保護,推進綠色創建系列活動。編制和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完成市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 生態村」、「 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賓館」等創建目標。
15、提高重點環境風險源應急監測和處置能力,完善污染源在線監控技術手段,架構內部信息網路平台, 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依法實施環境監管的水平。
16、推進系統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復查和重新申報工作,加強機關作風建設。結合環保工作特點,認真總結排查,切實整改提高,組織開展一系列活動,完善創建的工作機制,豐富創建的形式和內涵。
17、精心論證、篩選、編制、上報一批生態保護、流域綜合治理、污染防治、能力建設等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
18、加強黨組織建設,重視隊伍作風和廉政建設。重視黨員的培養發展,繼續深入開展爭創「五好黨組織」活動。加強對重要部門、關鍵崗位人員的教育管理,深化「三防」工作,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為環保中心工作發揮政治保障作用。
⑵ 環保稅將如何進行推進和落實
據報道,雖然環保稅在中國才剛剛正式實施,但實際上,歐洲一些國家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對於破壞環境的相關行為進行征稅了,並在快五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豐富所涵蓋的內容,對中國的環保稅未來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借鑒作用。
希望環保稅可以在未來早日落實!
⑶ 企業環保工作總結(環保驗收用的)
進入「九五」以來,我國大規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質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水環境問題比較復雜,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水環境問題需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⑷ 環境保護稅法心得體會
1.開征環境保護來稅是「費改稅源」的持續推進2001年,車輛購置稅取代了原有的車輛購置附加費,首開「費改稅」先河。2009年養路費被成品油消費稅所取代。開征環境保護稅,是「費改稅」的又一次重要推進。對我國現行環境稅費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革,開征專門的環境稅並取代原有的排污費,是「費改稅」的延續和持續推進的一個重要方面。2.環境保護稅立法是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重要步驟排污費改為環境保護稅,表面上是名稱的改變,實際上也是財稅法治建設的重要步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適時推進環境費改稅」。3.要構建真正有助於環境保護的若干機制環境保護稅的立法宗旨表明了這種稅在立法目的方面的正當性。然而,要使環保稅真正成為有助於環境保護的重要工具,還需要在相關機制設計方面認真研究和不斷完善。總之,要使環境保護稅名副其實,除了實行「費改稅」和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外,還需要構建和不斷完善環境保護稅徵收效果評估機制、環境保護稅收入與支出相對應的專款專用機制以及環境保護稅收入在中央和地方間合理劃分的分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