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陝西省關於革命老區的政策
陝西省的老區,包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甘、川陝、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現屬陝西行政轄區部分,分布在陝北全地區、陝南大部地區和關中少數縣鄉。按所轄老區鄉鎮的多寡分類,屬於一類老區的有:神木、橫山、靖邊、定邊、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延安市、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龍、黃陵、宜君、旬邑、淳化、丹鳳、旬陽等28個縣(市)。屬於二類老區的有:榆林市、府谷、耀縣、寧強、商南、三原、寧陝等7個縣(市)。屬於三類老區的有:涇陽、彬縣、商州市、富平、洛南、山陽、鎮安、柞水、南鄭、城固、洋縣、西鄉、勉縣、鎮巴、藍田等15個縣(市)。全省有老區的縣(市)共轄鄉鎮1485個,其中老區鄉(鎮)858個,占總數的57.8%;老區面積達11.3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55.1%;人口889.5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26.15%。
革命老區在戰爭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過重大貢獻,但由於受歷史、自然等因素制約,老區經濟仍然比較落後,財力比較薄弱,財政比較困難,公共服務水平不高。黨中央、國務院對革命老區非常關心,中央財政一直十分重視對老區的支持與幫助。除通過統一的轉移支付制度對革命老區所在省區加大支持外,還制定了專項支持政策。
(1)設立革命老區專項轉移支付。從2001年起,中央財政單獨設立了土地革命時期老區轉移支付,資金規模由2001年的5.02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17億元。為了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讓老區人民切身感受到黨中央的溫暖,中央明確省級和市級財政要將中央對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落實到對中國革命做出較大貢獻且財政較為困難的連片革命老區,用於幫助老區人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並要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預算中安排一些資金,增加對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規模。
(2)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家確定的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新辦的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後,可減征或者免徵所得稅3年。此外,革命老區還可以統一享受國家現行的區域、產業和行業稅收優惠政策。
附陝西省扶貧文件:
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2007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陝扶辦發[2007]5號 2007年1月9日)
各市扶貧辦(局):
現將《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2007年工作要點》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2007年工作要點
2007年,我省扶貧開發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和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扶貧開發統攬貧困地區農村工作全局,以穩定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和增加收入為目標,以整村推進為主體,以產業化扶貧和專業技能培訓為兩翼,認真搞好移民搬遷、科技扶貧、利用外資和社會扶貧等項工作,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創新機制,狠抓落實,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陝西奠定堅實基礎。主要目標是,計劃新扶持建設扶貧重點村1300個,搬遷貧困人口8.5萬人,實施貧困人口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5萬人,努力解決4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實現60萬貧困人口脫貧,確保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高於全省平均增長水平。
一、實施區域板塊扶貧戰略,解決集中連片貧困問題
根據袁省長「進一步加大規劃力度,實施整體性移民搬遷,搞好板塊型戰略」的批示,按照全省「三大塊兩條線」的貧困分布特徵,分門別類制定區域扶貧規劃和政策措施,瞄準貧困,從致貧的主要因素入手,大力實施區域板塊扶貧戰略,著力解決重點區域的集中連片貧困問題,加快推進全省扶貧開發進程。白於山區解決好水的問題,加大移民搬遷力度,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群眾的生存條件。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突出水電路等問題,解決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問題。陝南秦巴中高山區按照流域特點,採取綜合措施,集中解決重點村和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秦嶺北麓和渭北旱腰帶地區,其縣域經濟整體實力較強,確保率先實現脫貧。加大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力度,按照陝北建委(擴大)會議提出的「四傾斜」措施,從投入、項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陝西革命老區扶貧開發扶持政策》,加快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步伐。
二、加快整村推進扶貧步伐,增強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扶貧開發為主要內容,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以整村推進為扶貧工作主戰場,加大重點村建設力度,按照「政府統籌,資金捆綁,綜合開發,整體推進」的思路,從最貧困的村入手,突出抓好基礎設施、產業開發、村容村貌和村級班子建設,加快改善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實施連片開發戰略,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效益。建立重點村建設的後續管理機制,對基礎設施項目,明晰產權,落實管護責任,確保建一個成一個,促進項目持續發揮效益。按照「政府引導、農戶自願、統一規劃、有土安置」的思路,切實瞄準貧困,把握好搬遷對象選擇關,繼續執行「1+5」的移民建房補助標准,從根本上改變搬遷貧困戶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鞏固近年來的移民搬遷成果,加強後續產業扶持和跟蹤服務,真正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三、深化扶貧貸款管理體制改革,搞好產業化扶貧工作
認真搞好扶貧貸款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積極探索產業化扶貧的新路子,完善信貸扶貧資金管理體制。按照「市場導向,項目覆蓋,龍頭帶動,貸款扶持」的原則,選准項目,重點扶持一批有影響力、市場前景好、能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龍頭企業項目,著力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著力抓好小額信貸扶貧工作,搞好組織協調和服務,加強到戶貸款落實情況跟蹤監測,提高扶貧貸款的到戶率和使用效益,確保貧困戶有產業、貸到款、收益好、能脫貧。
四、突出專業技能培訓,全面搞好科技扶貧工作
一是著力抓好「雨露計劃」的實施工作,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培訓就業、跟蹤服務」的思路,嚴格把好學員選擇關、培訓質量關、就業安置關、資金報賬關,認真抓好專業技能培訓,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切實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二是扎實抓好貧困地區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經濟區域和不同的主導產業,開展「百千萬工程」(即組織100名專家,聯系1000個扶貧重點村,培訓10000名技術人才),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發展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同時,認真實施好科技扶貧示範項目,在貧困地區選擇一批與當地主導產業建設相結合的科技扶貧項目給以重點扶持,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科技進步、農戶增收。三是認真抓好貧困地區黨政領導幹部和扶貧系統業務骨乾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組織實施扶貧開發的水平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五、抓好世行五期項目准備工作,不斷拓寬外資扶貧領域
搞好世行五期項目的准備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各方面責任和資金,為項目啟動實施創造條件。加強秦巴世行扶貧項目和亞行榆林項目後續管理,繼續搞好韓國協力團淳化項目、華一銀行旬邑項目和世行社區主導型白水試點項目,鞏固項目建設成果,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項目持續增效。不斷加強國際扶貧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比利時援助扶貧項目等新的國際合作項目,拓寬外資扶貧新領域。
六、深入開展社會扶貧工作,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繼續搞好中央部委赴陝定點扶貧和在京陝西扶貧顧問的聯絡服務工作,積極配合和幫助他們完成定點扶貧任務。堅持「領導帶頭、部門包抓、定點幫扶、社會參與」的思路,繼續搞好「兩聯一包」 定點扶貧工作,強化政策措施,加強檢查與考核,落實包村扶貧責任,完善激勵措施,提高定點扶貧工作成效。做好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組織和動員,按照「企業自願,互利互惠」的原則,動員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引導和組織社會各界深入開展「送溫暖、獻愛心」等多種形式的扶貧幫困活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扶貧開發的良好氛圍。
七、搞好協調配合,加大扶貧開發資源整合工作力度
在搞好規劃,統籌安排各類扶貧項目,整合扶貧開發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的同時,繼續加強扶貧開發與其他支農項目資金的整合工作。積極推廣延安市「兩區」扶貧開發、寶雞「西山突破」等扶貧模式,以整村推進扶貧為平台和抓手,加強組織配合,主動搞好服務。在加大內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按照「資金捆綁,縣為平台,明年項目、今年研究,縣長(書記)協調、部門上報」的辦法,繼續推動貧困市、縣(區)認真搞好扶貧資源整合工作,引導各方面支農項目資金向扶貧重點村和移民新村傾斜,加大整村推進扶貧投入力度。通過積極探索,努力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配置、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形成扶貧開發強大合力。
八、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管理
按照扶貧開發規劃要求,切實落實地方配套資金,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財政投入力度。開展扶貧開發績效考評工作,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完善扶貧資金分配方式,鼓勵財力好的市、縣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投入。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服務跟著資金走」的要求,實行公告、公示和報賬制度,不斷完善扶貧項目資金的申報、審批和管理辦法,加大監督檢查、審計力度,確保扶貧資金發揮更大的扶貧效益。
九、搞好調研宣傳和統計信息,努力提高扶貧開發成效
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針對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大力宣傳扶貧開發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推廣各地的好做法和好經驗,完成《陝西扶貧大事記》編輯工作,組織編寫《陝西扶貧志》,營造扶貧開發良好社會氛圍。搞好統計信息工作,建立重大信息報送制度,完善統計信息考核管理辦法,准確掌握貧困狀況、扶貧項目進展情況和扶貧成果,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十、搞好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組織全省扶貧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業務培訓活動,進一步提高幹部職工的業務工作能力。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狠抓工作落實,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素質好、業務精、效率高的扶貧幹部隊伍,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
發布部門:陝西省其他機構 發布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實施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地方法規)
『貳』 如何有針對性地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開展培訓
先扶瓶吧,培訓的事好說好說。
『叄』 駐村扶貧工作組需要培訓什麼內容
首先要摸底。村裡人口、經濟收入、貧困戶情況、村民住房,田地面積、種植養殖情況,道路、村委會集體收入等情況。
一、注重培育「造血」機制,充分利用當地條件,因地制宜推進符合各村資源特點、符合產業導向的幫扶項目,在當地培養和集聚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帶頭人,保障薄弱地區的長遠發展。
二、注重規劃引領,做好薄弱地區規劃與整體區域規劃的銜接和適應。
『肆』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原稿
序 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新階段扶貧攻堅主戰場的戰略部署和國家區域發展的總體要求,決定率先啟動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工作,為全國其他連片特困地區提供示範。
武陵山片區跨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於一體,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協作區。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發[2011]10號)和《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的要求,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發[2010]46號)和《關於下發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分縣名單的通知》(國開發[2011]7號)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基本思路,把集中連片扶貧攻堅和跨省合作協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明確了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綱領性文件。
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20年。
第七節 產業化扶貧
產業化扶貧要建立健全帶動貧困戶增收的利益聯接、分享機制。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對貧困村建立和貧困農戶加入農村合作組織給予特殊扶持。發揮各種合作組織、農村致富帶頭人、經紀人等在帶動貧困農戶和協調企業方面的紐帶聚合作用,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完善小額信貸扶貧到戶形式,穩步擴大扶貧互助資金試點,幫助扶貧對象參與特色產業開發。鼓勵企業在貧困村建產業基地,為貧困農民提供技術、市場、信息等服務,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優先收購貧困農戶農副產品。積極推行訂單農業,促進農超對接。
第六章 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以縣城和周邊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以小城鎮為依託,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
第一節 小城鎮與村莊建設
小城鎮建設。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遊度假、商貿流通、加工製造等小城鎮加快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建制鎮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進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適度集中,努力營造和諧平安的人居環境,形成具有濃郁區域特色的小城鎮。
中心村規劃建設。編制中心村建設規劃,科學布局農村村落。鼓勵農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導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傳統風貌的住房。整合各類資金,統籌規劃建設中心村公用基礎設施。
移民搬遷。按照自願原則,整合易地扶貧搬遷與生態移民、以工代賑易地搬遷、國土地質災害搬遷等項目資源,對居住在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極差地區的貧困人口和村落實施移民搬遷。對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人口和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重點旅遊景區核心區內的人口實行整體搬遷移民,適當提高中央補助標准。通過對口培訓、定向定點招工等形式引導向中小城鎮、工業園區移民。把發展特色產業與移民搬遷相結合,切實解決好搬遷戶的後續發展問題。
貧困村整村推進。以規劃為平台,由縣統籌整合資源,實施**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力爭對每個貧困村的平均投入達到300萬元以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發展特色增收產業。
第二節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鄉村道路建設。加快通鄉、通村公路建設,所有鄉鎮到縣城公路基本達到三級標准,100%行政村通達,95%以上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生產用電。加強水庫渠系配套建設,扶持修建一批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實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強農村生產用電保障。
土地整治與農田改造。推進土地整理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質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質災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合理規劃安排小流域內的農林牧業生產用地,加強統一管理,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
第三節 改善人居環境
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吸引社會資金和農民投資開展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和管理,明確產權,開展有償服務,提高農村飲用水水質和利用率。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全面解決無電行政村用電問題,實現戶戶通電。將村組道路建設納入「村村通工程」規劃,推進鄉村公路向村民小組和居民點延伸,大力建設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間耕作便道。完善村組道路管養機制。推廣應用沼氣、節能灶、固體成型燃料、秸稈氣化等生態能源建設項目,適當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促進清潔能源廣泛使用。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規模,完成**萬戶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四改工程」,加強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農葯、化肥、農膜等面源污染。綠化美化農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專欄13 農村危房改造
重點產業園區
改造規模。湖北**戶,湖南**戶,重慶**戶,貴州**戶。
改造標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
補助政策。每戶1.5-2.5萬元,享受1-3萬元貼息貸款。
第七章 就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把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和培養自我發展能力作為促進就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著力點,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第一節 就業促進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民為堅合理調整就業結構。將二三產業作為拓展就業的方向,調整片區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增加三產從業人員比重。構建農村、小城鎮、城市三級城鄉就業平台,將小城鎮作為農村就業轉移的主陣地。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分類引導、差別培訓,推動兼業型農民轉變為職業化、專業化農民。
拓寬就業渠道。立足本地開發就業崗位,鼓勵片區內企業優先招收貧困勞動力就業。以旅遊業為先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服務業、公司制農業企業、小型微型企業,創造就業機會;開辟公益性崗位;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以創業帶就業;積極拓寬片區外異地就業渠道。
完善就業服務。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者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針對不同就業群體特點開展就業服務。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提供法律援助。構建覆蓋城鄉的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網路。在用工比較集中的地區設立勞務工作站,提供就業跟蹤服務。
促進務工農民融入城市。開展進城務工人員的繼續教育、職業培訓和心理輔導。縮小進城務工人員與城鎮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學、就醫、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
第二節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職業技術教育。改擴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重點支持旅遊、民族文化和現代農業等專業性院校,改善學校設施,完善實訓基地建設。鼓勵發展民辦職業學校。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培養特色產業發展專門人才。鼓勵農村貧困家庭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並給予一定的生活費補貼。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並給予生活費、交通費等特殊津貼。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繼續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對貧困戶中接受高等職業、中等職業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訓的在校學生,在享受國家規定的其他補助政策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每人每年再予適當補助。
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支持本地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訂單、定向培訓,加強與發達地區職業院校聯合辦學。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考核鑒定,對取得相關職業技能證書的農村貧困勞動力給予補助。鼓勵本地區企業以「工讀結合、半工半讀」等形式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崗前培訓。
鄉土人才培養。建立村幹部輪訓機制和後備村幹部管理庫。通過項目、資金、培訓等方式扶持致富帶頭人,鼓勵創業興業。開展「致富能人」、「技術能手」等評選活動。鼓勵支持優秀大學生村官紮根農村,成長為農村致富帶頭人。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經紀人培訓,加強信息服務,建立激勵機制。
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深入農村,圍繞產業發展開展技術推廣和技能培訓。鼓勵科技人員現場示範、指導農業科技的應用,與農戶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大力發揮遠程信息網等現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訓中的作用。
專欄14 雨露計劃
貧困家庭新生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助學工程:引導和鼓勵貧困家庭新生勞動力繼續接受高、中等職業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訓。
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組織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參加以取得初、中級從業資格證書為方向的就業技能培訓。
貧困家庭勞動力扶貧產業發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訓貧困農民各類實用技能,扶持他們參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能力。
貧困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訓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培養貧困村產業帶頭人引領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能力和帶領當地貧困人口發展生產、參與市場競爭、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會事業發展與公共服務
統籌各類公共服務資源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均衡配置、資源共享的原則,集中實施一批民生工程,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節 教育
統籌發展各類教育。積極發展學前教育,提高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鞏固、提高「兩基攻堅」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為重點,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因地制宜發展高等教育,支持一個中心城市辦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改善城鎮幼兒園辦學條件,支持鄉村幼兒園建設。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縮小校際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學校的設施設備水平,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中高等職業教育示範學校建設。調整優化中小學布局,加大寄宿制學校和學生宿舍建設力度,保障偏遠村落學生寄宿條件,提高伙食補貼。將中心城市高校建設納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健全國家教育資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
對9年義務教育實施「三免一補」(免學費、雜費、住宿費,補生活費),並逐步擴大到3年職業教育。對貧困家庭學生高中階段教育實行「三免一補」(免學費、雜費、住宿費,補生活費)。支持市、縣寄宿制高中接受貧困偏遠地區學生轉移就學,支持中心城市大專院校和職業學校定向招收貧困偏遠地區學生,並優先推薦就業。增加貧困地區特設教師崗位數量。
專欄15 教育發展重點
學前教育。基本實現一個行政村建一所幼兒園。
義務教育。重點改造教學條件薄弱學校,支持行政村辦好小學及必要的教學點、鄉鎮辦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設黔江、恩施、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學校,加快提高縣城高中設施水平,擴大面向城鄉的招生能力。
職業教育。建設黔江、懷化區域性職業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區集約化職業教育培訓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級職業教育學校教學、實訓條件。鼓勵發展民辦職業學校。
(恩施職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慶旅遊職業學院(黔江)、湖北民族學院(恩施)、吉首大學、懷化學院等高等院校建設力度,支持張家界創辦旅遊大學。
第二節 醫療衛生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善市(地、州)縣疾病預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職業病防治等機構基礎設施條件,支持市(地、州)縣衛生監督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設。建設黔江、恩施、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等中心城市醫療救援基地,建設縣級急救中心,完善農村急救體系。積極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高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地市級醫療中心及臨床重點專科,支持有條件的醫院創辦「三甲」醫院。支持縣級醫院建設,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實現合格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全覆蓋。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加強醫療保障體系和救助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提高參保率、籌資和保障能力。資助城鄉低保戶、農村貧困戶和其他經濟困難家庭人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對其難以負擔的基本醫療自付費用給予補助。提高重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補助標准。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
改善計劃生育服務水平。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基層計劃生育設施、設備水平,推進優生優育。完善計劃生育家庭優先優惠政策體系,提高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獎勵金和特別扶助金的標准。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支持和鼓勵市(地、州)縣級醫院通過結對子、對口幫扶等形式,幫助基層衛生院(室)提高衛生服務能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電子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遠程醫療等信息系統。
第三節 科技文化體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選派科技扶貧團、科技副縣(市)長和科技副鄉(鎮)長、科技特派員到重點縣工作。加快科技扶貧示範村、示範戶建設。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建設特色文化博物館。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舉辦民俗風情濃郁的文化活動。
專欄16 文化設施建設重點
農村文化設施。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和無線發射台站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廣播電視入戶率,全面實現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力爭基本實現「戶戶通」。
完善農村書屋。
城鎮文化設施。改擴建中心城市及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推進達到國家建設標准。新建、改建電影院,實現中心城市及有條件的縣城和鄉鎮數字電影覆蓋。
特色文化博物館。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館,建設張家界旅遊博物館。
重點發展民族特色體育。加強城鄉體育健身場地和設施建設,鼓勵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體育健身項目,舉辦區域性全民體育活動,選拔體育人才。創辦體育節,增加群眾性體育活動。
第四節 社會保障
繼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健全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繼續完善救助、失業、工傷和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擴大新農合參保人數。逐步提高新農合報銷比例、新農保保險金額。開展醫療和養老保險城鄉統籌試點,推進醫療保險與新農合、養老保險與新農保之間的銜接。實現社保對象動態精確管理,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現應保盡保。
第五節 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
建立公共服務一體化協調機制,打破行政區界限,統籌教育、衛生、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規劃建設,實施義務教育經費跨地區劃撥、異地就醫結算、統一勞動力市場信息發布等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統籌和社會保障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方便群眾跨行政區就近就學、就醫和就業,實現資源共享。加強區域救災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重大傳染性疾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和相互支援機制。
第九章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以重點生態區為依託,以重點生態工程為抓手,建設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第一節 重點生態區
生態安全保護區。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借母溪、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天門山、天泉山、雲山、黔江等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設立生態安全保護區,實行嚴格的保護政策,重點加強天然林保護,推進公益生態林建設,嚴格控制采礦、採伐等破壞生態安全的活動。
地貌多樣性保護區。以張家界砂岩峰林、鳳凰、古丈紅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國家地質公園為核心,設立地貌多樣性保護區,建立嚴格的保護機制,防止各類經濟活動對自然遺存地的影響和破壞。
動植物物種保護區。以珍稀動植物物種為重點,設立動植物物種保護區,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強對水杉、紅豆杉、珙桐、長苞鐵杉、白稠、銀杏樹、大鯢、金錢豹、水鹿等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就地保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水源涵養保護區。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為重點,加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力度,減少水土流失面積。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長江中上游水域污染。
第二節 生態建設
加強生態林保護與建設。抓好退耕還林後續工程、流域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推進植樹造林和天然林管護,嚴格控制森林採伐。實施「綠色行動」拓展工程,推進交通沿線、旅遊景區、城鎮周邊和河流兩岸的綠化帶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烏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點流域長防林、天然林、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建設。
推進石漠化治理。加強銅仁、張家界等石漠化區域生態環境監控,實施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積擴大,逐步恢復石漠化地區生態功能。
加強生態文明示範工程建設。積極推動貴州印江、松桃、江口縣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重慶酉陽自治縣水源地保護區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建設工作,支持湖南慈利縣生態公益林保護試點縣建設。推進黔江、酉陽、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區(縣)試點示範建設。開展碳匯交易與扶貧開發相結合試點。
第三節 環境保護
加強城鄉環境保護。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系統,加快推進縣城和重點城鎮的污水處理、污水管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擴能改造升級。縣級以上醫院集中建設醫療垃圾集中處理設施,鄉鎮衛生院配置醫療垃圾儲存運輸裝置。啟動農村清潔工程。
加強水環境保護。實行嚴格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重點實施烏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立水環境監測機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責任追究制度,增強突發性水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加大重點污染行業治理整頓力度,關閉限期排污不達標企業。強化環境監管,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積極推進企業間排污權有償使用和市場交易試點。繼續實施尾礦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強礦山生態恢復治理。
第四節 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完善各類災害監測網站,劃定災害重點防範區,增強災害預警評估和風險防範管理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骨幹工程建設,提高重特大災害的工程防禦能力。加強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提升社會各界的防災減災意識,加強群測群防與專業防治相結合的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綜合運用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匯等多種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