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速跪求:戲曲鑒賞課學習體會!!急!急!謝謝謝謝!
聲音要長,聲音要好聽,步子要或快或慢.
常識: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有《將相和》的廉頗,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也由架子花臉扮演。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Ⅱ 關於越劇培訓
蘇州當然有啊。。。好像在 蘇州戲劇院 裡面有很多學越劇的
Ⅲ 越劇讓我們感受到什麼
柔美,細膩。尤其是女子越劇。這是一種美,越劇很美。
Ⅳ 越劇的感想,急!!!
越劇是我國的傳統藝術,它包含著許許多多的流派,有王文娟老內師的王派,徐玉蘭容老師的徐派,尹桂芳老師的尹派,袁雪芬老師的袁派,呂瑞英老師的呂派,范瑞娟老師的范派,傅全香老師的傅派,金采風老師的金派,陸錦花老師的陸派,比春芳老師的畢派和戚雅仙老師的戚派。越劇曲調委婉動聽,各流派特點分明,多為才子佳人戲,也有一小部分是革命戲,都蘊含著文化的積淀,整台戲讓人感覺融入其中,深受感觸!
Ⅳ 戲曲心得體會怎麼寫
戲劇鑒賞活動是一項復雜的審美活動,它不僅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還需要鑒賞者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是學識網為大家帶來的戲劇鑒賞的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可以讓大家喜歡。
篇一:戲劇鑒賞的學習心得體會
藝術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選擇了戲曲鑒賞這門課程。白駒過隙,日月穿梭,短短一學期淺嘗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後,感覺藝術特別是中國傳統藝術對自身的影響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記得對戲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兒時啟蒙讀本的漫畫上,再後來就到了歷史課本的只言片句,接著是中學語文課堂上《竇娥冤》的文言文,現在終於又在大學的課堂上閃現了戲曲的迷人身影。從最初「優孟衣冠」的歷史典籍引出有關戲曲來源的講解,到課程中老師言傳身教的展示以實化虛,化無為有和以實代虛,無中生有的戲曲特徵,再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戲曲行當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種戲曲表演中的藝術手段簡介,還有那緊貼教學內容的戲曲視頻賞析,可以說這一中國戲曲藝術之旅收獲頗多。
《西廂記》、《白蛇傳》、《野豬林》、《惠州女人》、《女駙馬》、《貴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劇情、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真是一顰、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戲。特別是中國古典戲曲乃至整個古典文學創作領域的傑作——《西廂記》,它深邃的思想內容和精妙的藝術風格使這部作品七百年來一直雄踞「一流」的寶座。其無與倫比的語言藝術,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吸取了這些古典詩詞的精華,又吸收了當時(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經過提煉加工,博取眾長,從而形成自身華美秀麗的語言藝術特色。《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既豐富多彩,又極有文采風華,兩者完美結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暢,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文采派」語言藝術的最高成就。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的、有機的戲劇藝術。戲曲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也是美學的集成。它是通過聲樂、舞蹈、神容、服飾、裝飾美來讓觀眾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戲曲的觀眾不是用生活真實美來衡量戲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於傳神達意。學會感受戲曲之中的美,能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上了戲曲鑒賞的課之後,讓我感到在這個文化交流、沖擊甚至沖突異常激烈的時代,作為世界最早三大戲劇體系之一的中國戲曲,歷經歲月的沉澱,古老的戲曲藝術必將會被更多人鍾愛和傳誦,永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Ⅵ 學戲曲的感受作文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特點,如回京劇的答容華美,崑曲的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黃梅戲的悠揚委婉。
為了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我特地上網查找。
我先一段既簡單又好聽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聽著聽著,那似乎散發著清香的泥土氣息的黃梅小調使人感受到了劇情人物的歡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頭歡歌的小鳥……突然,我感到一陣搖晃,猛地睜開眼,感到重心不穩,原來由於我聽得太入迷了,差點摔倒在地。再一看,戲早已唱完了。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原來戲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樣很好聽。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臉紅。我這個只知道聽流行音樂,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卻一直沒發現戲曲藝術的美,一種脫俗的美,一種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須親自去嘗一嘗。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錶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戲曲,它雖不分時代,但既不會過時也不會老套。它是中國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永不褪色。
Ⅶ 一篇越劇的觀後感400至500字
越劇藏書之家觀後感
越劇《藏書之家》是近年來浙江小百花的新排劇目,可以說從舞檯布景到人物服裝、唱腔上都與傳統越劇有著很大的不同。
故事講述了著名藏書樓「天一閣」在明末清初時藏書守書的故事。天一閣主范容與姨娘侍書夫人皆痴書之人,才女花如箋更是痴書十年,自嫁范門。不料新郎從軍,尚未謀面而身先殉國。三個人的命運皆與書樓緊緊相連。
在一片富有文化氣息的大幕中,《天一生水》的主題曲響起,緩慢的曲調似乎又把人們帶回了百年前的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大幕拉開,在一片急促的節奏中原本優雅的花旦台步顯得匆忙而凌亂,而天一閣的藏書故事就在兩個小人物的敘述中開場了。第一個出場的主要人物是洪瑛飾演的侍書夫人,在經歷了《陸游與唐婉》一劇的轉型之後,洪瑛的表演顯得更老練自如了,無論唱念還是人物的眼神動作都表現不俗。一小段戲就初步塑造了一個既痴愛書卷又持家艱難的掌門女子的形象。相對於洪瑛的表演,茅威濤飾演的范容在剛出場時似乎沒怎麼進入狀態,只見一個繼承祖業的守書人臉上充滿了光輝與自信,還有一股自以為是的瀟灑。與其說這樣的表情適合范容倒不如說它更適合現在功成名就、炙手可熱的茅威濤。好在這樣情況很快不見了,茅茅的表演也慢慢的進入了角色,作為一個名角,其表演還是有許多可圈點之處的。但我個人認為,在祭拜李贄一場戲中,范容的尋覓先生陰靈的眼神坐得太實了,受祭陰魂想來是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某些飄忽不定的空間內,用這般確定的眼神豈能與之交流?所以我認為,此處的眼神還是飄忽一些的好。
第二場開始,呈現給大家的是范門曬書之場景,唯一覺得別扭的是當孫知府到來時,曬書人一個個以緩慢而整齊劃一的動作遊魂似的退場,看起來挺不自然。說句刻薄的話,這些人此時的表現像是中了什麼魔咒。在這一場中,由於《焚書》的出現,主要人物之間復雜的感情開始萌發和顯現。范容與其嫂花如箋因「賣田收書」一事實現了心靈的第一次交匯,知音之意含而微露,這最能把越劇的含蓄之美發揮出來。而范容與姨娘侍書夫人的感情也似乎不止於表面顯現的這么簡單。
這台戲對觀眾心靈的震撼開始於第三場的抄書,范家在經濟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放棄藏書守書之志,上下一心,毅然決定抄書以藏。這場面不僅震撼了觀眾,也震撼了夫亡欲去的花如箋的心靈。在「清貧不失志,肝膽照先賢。一句一慷慨,書罷乾坤現」的大氣詠嘆的唱腔中,范門的藏書精神初步顯現。花如箋這個人物對書樓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僅決定永留范門,還拿出自己的嫁妝助范容收書。
在第四場中,最精彩的唱段要數「三跪求書」,不僅唱詞精練,而且曲調由慢板逐漸過渡到快版,感情層層遞進,把一個藏書人迷茫、堅毅、不計榮辱的復雜內心演變過程逐步呈現在觀眾面前。美中不足的是三跪的動作設計有些粗放,缺少越劇的美感。
為求《焚書》,花如箋不得不決定走出范門。然而天一閣主范容此刻方才知曉「此情亦深」,因而決定留人別書。別書一場中有大段念白,這讓我不禁開始懷疑如今的越劇有話劇化的發展方向。其實後面的唱詞中有些意思是與這段念白重復的,我認為這段念白大可以與後面的唱詞精簡合並。
我一直以為舞台劇的一大魅力就是能通過演員的表演在觀眾的腦子中搭建出本不存在的虛幻的景物。比如,從下樓的動作中看到了樓梯;從兩只手的推送中看到了門窗等等。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場戲卻拋棄了這一大魅力,硬是弄來了一大堆塑像來代表天一閣的歷代藏書人,還讓范容與花如箋穿梭其間興奮的來了長長的一段話劇式的念白。為什麼不能用人物的動作表情及唱詞腔調來招喚出歷代藏書護書之人,讓他們永駐觀眾心頭呢?這在技術上也許難度大了些,但效果一定要比用一大堆塑像好得多。
全劇的尾聲部分把戲劇推向了***,在一封情深意切的書信中,一切的迷底都揭開了,孫知府的形象也在些時更加復雜而豐滿。在一片悲壯的音樂烘托中,天一閣主范容終於實現了雙書合壁的夙願,他以一種近乎儀式的神聖將雙書封存。然而為了斯文永繼,我們的藏書人付出了太沉重的代價。
初觀此劇時總覺得故事不夠連貫,總感覺講不出具體是個什麼故事。人物形象雖然豐滿,然而故事背後所隱藏的深刻主題不易被清楚挖掘。這大概是幾易其稿的結果吧。該劇最早名為《藏》,故事性比現在看到的要強,據說是公演後又根據觀眾意見做了幾次大的修改,可惜由於條件所限,我至今未見《藏》劇,故無從比較
劇中人物的服裝不必說,自然華麗,但不知是出於什麼考慮,演員的服裝上都少了一件可以輔助表達人物感情的重要道具——水袖。我們知道,水袖的表演也是我國戲曲藝術中的精華,如果僅僅是為了服裝華麗而取消之,不免因小失大。另外,整台戲的有歌劇化與話劇化的傾向,這讓我不太能接受。誠然,越劇還是一個較年輕的不成熟的劇種,它的發展需要向兄弟藝術學習,但我想這種學習不能丟開越劇的根本吧。
希望越劇不因循守舊,希望越劇能有更多的改革,但我更希望若干年後我們看到的越劇還是越味十足,有越人特色的越劇。
Ⅷ 戲曲給人的感受(要越劇)
清麗、唯美、動聽,優雅!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版動聽,表演真切權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越劇擅長演情感細膩、凄婉唯美的故事,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越劇《梁祝》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源出自越劇「尹派」唱腔。越劇《紅樓夢》更是全國聞名,幾乎人人會唱「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Ⅸ 學習戲曲唱腔的心得作文800字
入宮,得到更大的發展;宋代,又出現了 「瓦舍」和「勾欄」;金朝時,南方出現了「南戲」,北方出現了「北雜劇」,之後,南方的「南戲」逐漸發展起來,戲曲的雛形形成。後來在各朝各代出現了許多戲曲形式,列如元雜劇,還有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是在元代,第二個繁盛期則出現在明清時代,在明代還出現了四大唱腔,分別是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崑山腔。在清代,戲曲轉型,向民間化、通俗化轉變,後來由於徽班和湖北漢調藝人同台表演,後來逐漸融合,成為了現在大家最熟悉的戲曲形式——京劇。後來在地方又不斷的出現許多戲曲種類,諸如越劇、評劇、黃梅戲之類的,戲曲有許許多多的形式就不一一闡述了。 我國的戲曲是我國的國粹,從1400多年就出現了,是我國無形的財富,屬於非物質遺產,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戲曲這一輝煌的文化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戲曲的舞台被現代的歌舞給搶占,戲曲表演的地方在現在可謂是少之又少,比如我們這里,我就不知道哪裡有看戲曲的地方,所以說現在我們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得非常不好,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逐漸形成的民間文化、藝術,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它傳承並表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以及精神,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國粹,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精神、智慧、文化的結晶體,而現在隨著時代在向著科技化,現代化發展,戲曲這一千多年前的東西,不受現在人們的喜愛,自然而然沒有了市場,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除了中央電視台在播出以外,其它的地方我們很難找到戲曲的影子。戲曲這一偉大的民族結晶體不能就這樣埋沒,我們應該將它延續下去。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戲曲也應該進行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隨大眾而變化,不然古板、死板的東西是一定會退居二線或者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的。當然戲曲也是中國幾千年前的文化,有人會說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我想問:現在在以後不也將成為歷史嗎?改變是必然的,不然戲曲非但不能表現現在、以後的歷史,卻將會在歷史的河流長流中無奈的被埋沒。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接受戲曲,而戲曲也應該做改革,以適應現在的潮流 。 2.長長戲曲的味道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