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饒市衛生局的工作動態
市疾控中心對萬年縣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腸道傳染病防治、腫瘤登記及死因監測工作督導
2013年7月17日,市疾控中心檢查組在鄭利敏副主任的帶領下,對我縣醫療衛生機構夏季腸道傳染病防治及腫瘤登記、居民死因監測進行了督導檢查。這次檢查主要是通過看資料,查現場的方法進行檢查。檢查組一行首先分別對縣人民醫院,青雲鎮衛生院的腸道門診進行了實地檢查。他們從門診設置、病人登記、采樣送檢、實驗室配置、應急物質准備等方面對醫院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在腫瘤登記、居民死因監測方面,檢查組針對單位的組織管理、系統維護,腫瘤錄入、資料收集、人員培訓、督導工作、死因審核等方面進行了檢查。最後,檢查組對縣疾控中心的霍亂等腸道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進行了檢查,分別從組織管理、監測資料的收集、應急儲備物品等各方面進行檢查。
督導結束後,督導組對萬年縣醫療衛生機構的腸道傳染病防治、腫瘤登記、死因監測方面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針對發現的問題,督導組進行了現場指導,對腸道門診設置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並指導加強個人防護工作。對腫瘤登記和死因監測工作,個別鄉鎮死因監測的網報工作尚未啟動,要求縣疾控中心加強對鄉鎮衛生院及縣直醫療機構的督導工作。
萬年縣衛生局副局長熊樓前及衛生局黨委副書記、疾控中心主任馮敏陪同檢查,並且表示一定會把他們的督導意見貫徹到工作實際中去,對存在的不足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通過檢查和整改,爭取把今後的腸道傳染病防治、腫瘤登記及死因監測各項工作做的更好。
⑵ 死因監測工作人員補助經費怎麼入賬
如下,建議按「財政補助收入」相關明細科目核算,看你是以什麼方式收專到這些補助的,如果屬屬於下面第三種,則: 借:銀行存款 貸:財政補助收入 供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4001 財政補助收入 一、本科目核算事業單位從同級財政部門取得的各類財政撥款,包...
⑶ 死因登記報告管理工作制度 是哪個部門發的
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要成立死因監測管理領導小組,專人 負責轄區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記及網路報告工作等。
⑷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的全文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積極做好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國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勢頭,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慢性病流行和防治情況,特製定《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 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發生和流行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現有確診患者2.6億人,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病程長、流行廣、費用貴、致殘致死率高。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佔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佔總疾病負擔的70%,是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國內外經驗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在我國局部地區和示範地區開展的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路。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全社會對慢性病嚴重危害普遍認識不足,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網路尚不健全,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採取有力有效措施,盡快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 (一)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以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精神為指導,逐步建立各級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跨部門慢性病防治協調機制,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體系,動員社會力量和群眾廣泛參與,營造有利於慢性病防治的社會環境。
(二)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效果。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程度,制定適合不同區域的具體防治目標和控制策略,關注弱勢群體和流動人口,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
(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以城鄉全體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為干預重點,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患者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治作用,促進預防、干預、治療的有機結合。 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路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職責,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到2015年達到以下具體目標:
——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曉率達50%以上,35歲以上成人血壓和血糖知曉率分別達到70%和50%。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覆蓋全國50%的縣(市、區),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覆蓋全國10%以上縣(市、區)。
——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煙率降低到25%以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內,兒童青少年不超過8%。
——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達到40%,管理人群血壓、血糖控制率達到60%;腦卒中發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內,死亡率下降5%;
——30%的癌症高發地區開展重點癌症早診早治工作。
——40歲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內。
——適齡兒童窩溝封閉覆蓋率達到20%以上,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
——全人群死因監測覆蓋全國90%的縣(市、區),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覆蓋全國50%的縣(市、區),營養狀況監測覆蓋全國15%的縣(市、區)。
——慢性病防控專業人員占各級疾控機構專業人員的比例達5%以上。 (一)關口前移,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廣泛宣傳慢性病防治知識,寓慢性病預防於日常生活之中,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衛生部門建立國家和省級慢性病信息和知識權威發布平台,定期發布健康核心信息,配合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組織主要媒體設立健康專欄,科學傳遞慢性病防治知識;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工商聯、老齡委和各類社會學術團體發揮各自優勢,按照規范信息,有組織地開展公益宣傳和社會動員活動。
科學指導合理膳食,積極開發推廣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的健康食品。農業部門調整和改善食物生產結構,引導生產安全、營養、方便、多樣的農產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引導並支持食品加工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推動實施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促進健康食品開發和生產;商務部門倡導和鼓勵食品銷售企業開設健康食品專櫃,引導消費者選擇健康食品;食品企業、集體供餐和餐飲單位組織業務骨幹人員學習掌握合理營養膳食知識並知曉不良飲食危害,逐步推行營養成份標識,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飲。
積極營造運動健身環境。體育部門加強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科學指導,逐步提高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門保證中小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環境保護部門加強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工間操制度;社區積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模式。
切實加強煙草控制工作,履行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推動地方加快公共場所禁煙立法進程和國家層面法律法規的出台。繼續加大控煙宣傳教育力度。全面推行公共場所禁煙,黨政機關、醫療衛生機構、教育機構等要率先成為無煙單位。鼓勵醫療機構設立規范的戒煙門診,提供臨床戒煙服務,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戒煙服務能力和水平。宣傳過量飲酒危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二)拓展服務,及時發現管理高風險人群。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和覆蓋人群,加強慢性病高風險人群(血壓、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煙、酗酒、肥胖、超重等)檢出和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全面履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綜合服務職能,建立規范化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及時了解社區慢性病流行狀況和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免費提供常見慢性病健康咨詢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首診測血壓制度。8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展血糖測定,3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展簡易肺功能測定,4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0%的鄉鎮衛生院開展口腔預防保健服務。政府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積極推行健康體檢制度,將慢性病核心指標和口腔檢查作為必查項目,建立動態管理檔案,加強指導管理。有條件的機關、單位建立健康指標自助檢測點,提供體格測量簡易設備。零售葯店在慢性病防控宣傳教育中要發揮積極作用。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單位醫務室對健康體檢與篩查中發現的高風險人群,進行定期監測與隨訪,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有效降低發病風險。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機構開發並推廣高風險人群發現、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的適宜技術,並進行督導和評價。
開發癌症高發地區重點癌症篩查適宜技術,開展早期篩查和治療,結合國家免疫規劃政策,加強對癌症高風險人群乙型肝炎、人乳頭瘤病毒等疫苗的預防接種。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腦卒中高風險人群發現和干預工作。
(三)規范防治,提高慢性病診治康復的效果。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專病防治機構要推廣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及時對本機構各級專科診治從業人員進行診治規范培訓,逐步實現慢性病的規范化診治和康復。各級各類醫院要嚴格遵照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診療技術規范和指南,完善專科醫師的專業化培訓制度,注重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在提供規范化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同時,要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咨詢指導和科普宣傳。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務和口腔保健服務,對癌症患者開展隨訪和康復指導等工作,積極推廣兒童窩溝封閉等口腔疾病預防適宜技術。隨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投入的增加,不斷拓展服務范圍,深化服務內涵,積極推廣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規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積極探索全科醫生家庭服務模式。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堅持中西醫並重,充分發揮中醫葯「簡、便、驗、廉」和「治未病」的特點。衛生部門要進一步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制度,適當增加基本葯物目錄中慢性病用葯品種,建立基本葯物短缺監測信息處理協同機制,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儲備制度,確保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適宜的治療葯物。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審批慢性病防治葯品,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葯品安全。
(四)明確職責,加強慢性病防治有效協同。完善慢性病防控網路,優化工作格局,整合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打造上下聯動、優勢互補的責任共同體,促進慢性病防治結合。衛生行政部門要創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省市縣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公立醫院設置專門科室和人員,履行慢性病防治工作職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強化慢性病防控職能,提高服務能力。
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院、專病防治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負責和分級管理機制,明確職責和任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專病防治機構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做好慢性病及相關疾病防控規劃和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管理;醫院開展慢性病相關信息登記報告,提供慢性病危重急症病人的診療、康復服務,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慢性病診療、康復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建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相關慢性病防控措施的執行與落實。
健康教育機構負責研究慢性病健康教育策略方法,傳播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並指導其他機構開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動。婦幼保健機構負責提供與婦女兒童有關的慢性病預防咨詢指導。
(五)抓好示範,提高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積極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注重開展社區調查診斷,明確本地區主要健康問題和危險因素,應用適宜技術,發展適合當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長效管理模式。各地要定期總結推廣示範區建設經驗,帶動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到2015年,全國所有省(區、市)和東部省份50%以上地級市均建有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充分發揮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各地現有的健康促進工作委員會的作用,豐富和深化衛生創建活動的健康內涵。以衛生創建、健康創建為平台,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的組織協調,將慢性病防控作為衛生城鎮考核標准和健康城市及區域性健康促進行動的重要內容,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地區須建成1個以上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通過政策引導,改善環境質量,增加綠地面積和健身場所,建設健康環境;促進合理膳食、適量活動、控煙限酒,培育健康人群。
繼續推進省級地方政府與衛生部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合作項目,通過省部共建,在慢性病綜合防控的政策研究、宣傳教育、干預控制、監測評價、能力建設、科研攻關和國際交流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提高項目合作省份的慢性病綜合防控水平。
(六)共享資源,完善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慢性病監測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發病、患病、死亡及危險因素監測資料庫,健全信息管理、資源共享和信息發布等管理制度。逐步建成慢性病綜合監測點,規范人口出生與死亡信息管理,組織開展轄區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發病及死因登記報告。建立慢性病與健康影響因素調查制度,定期組織開展慢性病及危險因素、居民營養與健康等專項調查。結合居民健康檔案和區域衛生信息化平台建設,加強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規律及特點。
(七)加強科研,促進技術合作和國際交流。加強慢性病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科技部門在相關科技計劃中加大對慢性病防治研究的支持,提高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慢性病防治研究和轉化基地建設,重點加強慢性病防治技術與策略、診療器械、新型疫苗和創新葯物的研究,開發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具,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和利用,推廣慢性病預防、早診早治早康和規范治療等適宜技術。
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慢性病防治全球行動,與國際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和院校在人員培訓、技術合作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廣泛協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建立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進規劃實施。各地將促進全民健康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新戰略,融入各項公共政策,加強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將慢性病防治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目標責任制,實行績效管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制訂專項行動計劃,指導各地推進規劃實施。各地要圍繞規劃總體目標和重點工作,結合實際,制訂本地防治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認真研究推進規劃目標實現的政策和措施,切實解決防治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落實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監督獎勵等措施,大力加強社會動員,努力形成政府社會防治工作合力。
(二)履行部門職責,落實綜合措施。加強部門間協調溝通,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有效監督的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問題,落實各項防治措施。
衛生部門制訂慢性病防治方案,將慢性病防控作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核心內容,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的銜接,實現防治有效結合。研究建立慢性病綜合防控重大專項,做好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預防治療和監測評估。評價防治效果,推廣適宜技術,指導社會和有關部門開展慢性病預防工作。
發展改革部門將慢性病防治相關內容納入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設,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條件。
教育部門將營養、慢性病和口腔衛生知識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監督、管理和保證中小學生校園鍛煉的時間和質量。
民政部門進一步完善貧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的醫療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對符合當地醫療救助條件的,積極納入醫療救助范圍。
財政部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疾病譜的轉變和疾病負擔的變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控經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積極完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與公共衛生服務在支付上的銜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減輕參保人醫療費用負擔。
體育部門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積極推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指導並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
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環境保護、農業、商務、廣電、新聞、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等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密切配合、履職盡責。
(三)增加公共投入,拓寬籌資渠道。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社會多渠道籌資機制。發揮公共財政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礎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慢性病流行程度,不斷增加公共財政投入,逐步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標准,加大對西部和貧困地區慢性病防控工作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評估投入效果,提高資金效益。鼓勵社會各界投入,引導國際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為防控慢性病提供公益性支持。
(四)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能力。實施衛生中長期人才規劃,建設一支適應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醫學專業與社會工作相結合的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實用型人才培養,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服務能力,切實加強政策保障,使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加強慢性病防治復合型人才培養,特別注重培養既掌握臨床醫學技能又熟悉公共衛生知識的人才,在全科醫生、住院醫師和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強化慢性病防治內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強對康復治療人員的培養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復醫療服務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殘率和殘疾程度;加強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全面提高慢性病科學防治水平。鼓勵和支持社會工作人才參與慢性病防治工作。
(五)強化監督監測,實行考核評價。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監測通報制度,制定規劃實施監測指標體系,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政策。實行規劃實施進度和效果考核評價制度,衛生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評價體系,針對規劃落實情況,組織開展考核評價,科學分析投入產出效益,綜合評價政策措施效果。
⑸ 死因監測內部自查總結
死因監測是生命統計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准確、可靠的人群死亡信息對制內定人口和衛生政策、確容定資源配置和干預重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山東省章丘市2007年啟動醫療因病死亡病例網路報告;2009年1月1日開展居民全死因信息登記網路報告。截至目前全市居民死因信息登記網路報告7301例,其中2009年報告6979例,粗死亡率694.02/10萬。死因監測工作成效顯著。
⑹ 論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如何開展腫瘤的預防和隨訪工作
腫瘤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做好腫瘤登記報告工作對了解我省腫瘤發病特點,指導全國腫瘤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加強全省腫瘤登記工作,提高報告質量,特製定本規范。
第一條 全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為腫瘤報告責任單位,包括省部屬醫院、教學醫院、部隊醫院、專科醫院(腫瘤、結核、傳染、婦幼、兒童醫院)、企業職工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按屬地管理的原則,接受屬地衛生行政部門和腫瘤登記處的業務指導、培訓、督導和考核。
第二條 腫瘤報告種類包括按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規定的全部惡性腫瘤(ICD-10:C00-C97)和中樞神經系統良性腫瘤(D32.0-D33.9)。
第三條 醫療機構診治屬於本規范第二條所列的腫瘤病例均為隨訪登記對象:
一經病理組織學、細胞學、手術及其他專門檢查(CT/MRI、B超/彩超、內窺鏡)診斷,或臨床診斷(排除其他疾病)確診的腫瘤病例;
二原發腫瘤漏報的復發、轉移病例;
三因腫瘤死亡的病例。
登記報告時,復發和轉移病例應註明原發部位及首次診斷日期;對同一患者先後出現的原發腫瘤,應分別填報。
第四條 省衛生廳是全國腫瘤隨訪登記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省級腫瘤登記點的設立、審核和考核評價。
各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腫瘤隨訪登記報告工作的組織管理,對轄區腫瘤登記點進行日常管理。
第五條 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是全國腫瘤隨訪登記工作的技術指導機構,下設省級腫瘤登記處,負責全省腫瘤登記報告工作的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質量控制和評估工作。市、縣級腫瘤登記處一般設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可設在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工作掛靠單位,負責轄區內腫瘤登記報告工作的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質量控制和評估工作。
第六條 各級腫瘤登記處、責任報告單位應建立腫瘤登記報告的管理制度、保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負責腫瘤登記報告工作的內部管理。
第七條 腫瘤登記報告工作實行「一卡一冊」制度,即《居民腫瘤病例報告卡》(以下簡稱《報告卡》,見附表1)和《腫瘤發病登記冊》)(以下簡稱《登記冊》,見附表2)。
第八條 腫瘤病例責任報告單位應按以下要求進行病例登記報告:
一門診或住院醫生為腫瘤登記報告的責任報告人。對在本醫療機構首次確診的腫瘤病例,由門診或住院醫生填寫《報告卡》和《登記冊》;並在其門診或住院病歷首頁加蓋「新病例已報」或「更正診斷已報」印章。
二醫技科室(包括病理、CT/MRI、放射、B超/彩超、內窺鏡、血檢中心)和病案室等部門設立《登記冊》,及時記錄所在部門惡性腫瘤病例的診療相關信息。
三各責任報告單位應明確具體的責任科室,負責及時收集本單位門診和住院醫生填報的《報告卡》以及臨床科室、醫技科室和病案室填報的《登記冊》,對本院上報的腫瘤卡進行補充、完善、整理和剔重,並在收到卡片7日內通過省慢性病信息監測網路版系統上報,腫瘤登記卡右上角的卡片編號由網路版系統自動生成後抄寫在卡片右上角編號位置。在每月10日前(國家法定假日順延)將上月紙質《報告卡》送交當地腫瘤登記處。
四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除按以上要求填報本機構《報告卡》和《登記冊》外,還需每月收集所轄村衛生所或社區醫生上報的《報告卡》,由專人進行信息核實、補充、整理和剔重後填入本院或本機構《登記冊》,並在收到卡片7日內審核、通過山東省慢性病信息監測網路版系統上報,卡片編號同前,在每月10日前(國家法定假日順延)將上月紙質《報告卡》送交當地腫瘤登記處。
五村衛生室或實行一體化管理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每月收集本村或轄區中新發或已死亡的腫瘤病例,填寫《報告卡》和《登記冊》,並於每月5日前(國家法定假日順延)將《報告卡》上報鄉鎮衛生院或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六已經建立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的醫療機構,可通過HIS系統將本院門診及住院就診的腫瘤病例信息導出,補充完善後上報所在地的腫瘤登記處,由腫瘤登記處負責將腫瘤數據導入或錄入。
第九條 各縣(市、區)腫瘤登記處負責對責任報告單位報送的《報告卡》的進行審核、整理和剔重,並將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上報的腫瘤病人信息反饋給病人戶籍或常住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其指派村衛生室或社區醫生進行病例的核實、補充和完善。責任報告單位報送的非本轄區的腫瘤患者,由腫瘤登記處將《報告卡》寄送到患者戶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的登記處。
第十條 各縣(市、區)腫瘤登記處每月將腫瘤登記資料庫信息與居民死因監測系統上報的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信息進行比對,發現未報告腫瘤死亡病例時,應及時將漏報信息反饋至病例戶籍或常住地所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其指派村衛生所或社區醫生進行信息核實、補充和完善,按腫瘤死亡補發病例要求填報《報告卡》和《登記冊》,上報當地腫瘤登記處。
第十一條 各縣(市、區)腫瘤登記處每年至少組織一次腫瘤病例隨訪調查,每年 3月31日前完成數據上報,並由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隨訪結果錄入系統中。
第十二條 各縣(市、區)腫瘤登記處每年組織一次對醫療機構和人群漏報調查。
第十三條 各市及縣(市、區)登記處負責本地區惡性腫瘤登記報告資料庫的維護和管理,定期導出備份數據。每年3月底前將審核無誤的上一年度腫瘤登記報告資料庫、人口數據和年度工作總結(包括腫瘤隨訪和漏報調查工作情況)報送省級登記處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第十四條 省級登記處負責全省惡性腫瘤登記報告數據的整理、統計分析和質量評價,撰寫工作報告。
第十五條 腫瘤登記報告資料和信息按以下要求進行管理:
一經過審核的《報告卡》由各縣(市、區)登記處長期妥善保存。
二腫瘤資料庫信息的存儲應採取雙備份,以防各種原因導致的資料庫損壞或丟失。
三全國范圍的腫瘤統計數據及信息由省衛生廳統一發布,各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可授權發布本轄區相關信息。
四腫瘤責任登記報告單位及有關研究機構在其業務范圍內需利用腫瘤登記報告信息,應根據信息涉及的人群范圍,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