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技工作者想什麼盼什麼
科技工作者想什麼?盼什麼?
——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之一
為貫徹落實中央書記處關於深入開展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的指示精神,全面了解我國科技工作者隊伍的總體狀況,及時准確掌握科技工作者在就業方式、科研環境、生活狀況、流動趨勢、思想觀念等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開發利用好科技人力資源這一戰略資源,2013年下半年,中國科協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簡稱第三次面上調查)。本次調查依託分布在全國的654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進行,覆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醫療衛生機構和縣域基層單位的各類科技工作者群體,共發放問卷36000份,回收合格問卷34196份,有效回收率95%。為確保數據代表性,課題組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各地區就業人員數量和受教育程度構成情況,對樣本作了加權處理。本期《光明調查》刊發的是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系列調查報告的第一篇。
1 科技工作者隊伍年輕化、高學歷化特徵明顯
近年來,我國科技人員隊伍保持快速增長,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科技人員通過自主選擇而不是組織分配來擇業,科技人員的國際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一是隊伍規模穩定增長。據測算,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從2006年近4200萬增長到2012年近6800萬。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R&D(研究與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從2007年的173.6萬人年增長到2012年的324.7萬人年,增長了87%。本次調查對355家企業、科研院所、高校、醫療衛生機構、中學等用人單位報表匯總結果顯示:自2008年以來,86.5%的單位科技人員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14.4%的單位增加50%以上,28.5%的單位增加20%-50%。
二是年齡結構繼續年輕化。本次調查表明,2013年我國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齡為36.8歲,其中35歲以下佔45.7%,35-44歲佔31.8%,45歲及以上佔22.5%。與2008年第二次全國調查相比,平均年齡降低0.6歲,35歲以下比例增加7.6%。這一結果與近年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大量高校畢業生進入科技工作者隊伍是一致的。據統計,2008-2012年間畢業的普通本專科學生人數高達2851萬,僅比1949-2007年畢業生總數3287萬少436萬。目前,我國高校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總數2391萬人、研究生在校學生總數172萬人,這預示著科技人力資源仍將保持快速增長,科技工作者隊伍將繼續呈現年輕化趨勢。
三是高學歷化趨勢明顯。本次調查發現,2013年科技工作者隊伍中博士學位獲得者佔12.6%,碩士佔20.9%,本科佔48.0%,大專佔14.7%。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從2003年的11.4%增加到2008年的25.7%,再增加到2013年的33.5%,說明科技工作者隊伍長期保持高學歷化趨勢。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學歷特徵尤為明顯,研究生以上學歷分別佔81.2%、47.6%。在35歲以下組和35-44歲組中,獲得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分別為37.5%、36.6%,45歲及以上組中獲得研究生學歷的比例為21.2%。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擴張使得研究生畢業生人數快速增長,2002年之前累計畢業生總數為76萬人,2003年至2007年間累計畢業生達102萬人,2008年至2012年間累計畢業生達201萬人,表明科技工作者隊伍高學歷化趨勢仍將持續。
四是自主擇業比例增加。調查顯示,26.8%的科技工作者因為組織分配或調動進入現單位工作,另外近四分之三則是自主選擇職業的結果,自主擇業比例比2008年增加13個百分點。科技工作者擇業時看重的主要因素包括:能發揮專業技能(43.5%),工作穩定(41.5%),符合個人興趣(29.5%),便於照顧家庭(16.1%)。科技工作者平均工作年限(工齡)為14年,比2008年調查降低0.7年;自工作以來曾經更換過單位的比例為36.0%,比2008年調查高11個百分點,說明科技工作者職業忠誠度有所下降。
五是科研人員國際化水平較高。調查表明,6.1%的科技工作者有過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其中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有海外經歷的比例為8.3%,高校的科研人員有海外經歷的比例為21.7%。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員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的比例分別為4.1%、11.0%;最近三年曾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的比例分別為12.9%、34.8%;最近三年發表SCI論文的平均值分別為0.8篇、2.0篇。
六是科技工作者對黨和國家事業的支持程度進一步增強。調查顯示,95.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必須堅持黨的領導,70.0%的科技工作者積極關注國家出台的政策方針。93.9%的科技工作者贊同「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同時,科技工作者的知識產權意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注程度明顯提高,近三年中30.9%的科研人員獲得過專利,高於2008年調查的21.5%;43.0%的科研人員有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或應用於生產,其中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員有成果轉化的比例分別為65.6%、47.1%和25.6%。總體來看,廣大科技工作者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和人民,忠誠於黨和國家事業。
2 科技評價導向、科技資源分配是科技工作者關注焦點
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對現行科技評價導向、科技資源分配和科研管理、職業發展空間等關系切身利益的問題反映較多,科技工作者生活壓力大、平均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幸福感還有待提高。
一是對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信心還需進一步提振。對我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目標,分別有34.7%、32.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信心不足。對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2049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發展目標,分別有39.1%、33.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信心不足,青年、高學歷群體對國家未來發展目標的信心不足現象比較突出。
二是對自身能力水平的判斷並不樂觀。74.1%的科研人員認為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落後於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高於2008年的65.4%。69.6%的科研人員認為科技工作者隊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況比較嚴重或非常嚴重,這一比例高於2008年的62.0%。此外,85.1%的科研人員認為我國原創性科技成果少,82.5%的科研人員認為關鍵技術自給率低。這種情況說明科技工作者隊伍的創新自信還比較缺乏。
三是認為科技評價導向不盡合理。調查表明,59.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現行科技評價導向不合理,其中科研人員認為評價導向不合理的比例高達68.2%。以發表論文、承擔科研項目數量為例,81.8%的科研人員表示發表論文對於完成考核要求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近三年承擔過項目的科研人員中,91.7%認為承擔項目對完成業績考核作用非常大或比較大。52.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現行評價制度驅使造成學術不端行為頻頻出現。對現有科技獎勵的社會影響,26.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示範效應非常明顯,同時11.6%認為負面效應非常明顯。
四是對科技資源配置和科研管理問題反映較多。對於政府的科技資源,28.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分配結果不公平,26.6%認為分配過程不公平,25.4%認為資源使用效率不高。63.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項目及經費管理存在不合理之處,其中科研人員持這種看法的比例達71.1%。科研人員反映在申報和承擔財政項目時曾經遇到的突出問題包括:項目限定的人員費比例太低(59.7%)、申報周期過長(56.1%)、審批程序不透明(50.7%)、申報手續復雜(48.8%)、評審時拉關系走後門(45.4%)、資金到位不及時(36.1%)、結項驗收走形式走過場(33.0%)、招標信息不公開(28.0%)、項目經費的違規使用或挪用(16.7%)。
五是期待拓寬個人職業發展空間。調查發現,科技工作者對目前工作總體滿意率為54.9%,其中職稱、職務晉升(26.3%)、收入(25.2%)、單位學術氛圍(32.3%)、單位組織進修培訓(28.5%),20.0%的科技工作者明確表示對個人發展空間不滿意。17.8%的科技工作者沒有職稱,比2008年調查高出9.6個百分點;其中大型企業18.5%、中小企業45.7%沒有職稱,遠超過2008年的10.1%、20.9%。初級、中級、副高職稱人員中分別有30.3%、33.8%、22.7%對職稱職務晉升不滿意。26.2%的科技工作者考慮過更換目前的職業或工作單位,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中這一比例分別為31.2%、30.2%,35歲以下青年群體則為30.1%,表現出相對較強的流動意願。
六是生活幸福感有待提高。調查表明,我國科技工作者2012年平均收入為74137元,比2007年的41159元增長了80%,略低於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增幅(89%),有30.5%的科技工作者對自己的收入狀況不滿意。54.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在當地屬於中下層或下層,感覺生活很幸福或比較幸福的不足四成(37.5%)。50.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自己身體非常健康或比較健康,低於2008年調查的54.1%,另外38.1%認為一般,11.7%認為自己不健康,表明當前科技工作者隊伍的平均健康狀況不容樂觀。44.4%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壓力大,其中大學教師、科研人員中感到壓力大的比例更高,分別為55.2%、52.7%,49.1%的碩士、58.1%的博士感到壓力大。
3 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創造活力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有利於出人才出成果的科技評價制度,必須改革科技資源分配製度,完善科技管理體制,不斷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
一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科技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前構成我國科技工作者隊伍的主體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出生成長的中青年,近八成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成長起來的,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質明顯提高,同時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也十分顯著,個人價值取向更為明顯。應面向科技工作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活動,採用多種形式精心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大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價值判斷力。創新宣傳教育的方式,以老一輩科學家為主題,通過主題展覽、經典劇目、影視作品、傳記作品等方式,開展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宣傳活動,引發心靈共鳴,進一步增強科技工作者履行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推動建立長效機制,使科研誠信真正成為對科技工作者的自覺要求和行為規范。
二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形成有利於出人才出成果的激勵導向。積極改變現有人才評價中過度與論文、項目和經費數量掛鉤的現象,鼓勵科技工作者更加關注長遠、關注經濟社會和民生重大需求,努力做出有原始創新、解決重大發展問題的科技成果。確立用人單位在科技人才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分類評價體系,根據科技人才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和崗位,確定相應的評價標准和方式,讓從事基礎研究、社會公益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以及科研輔助、科技管理的各類人才,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尊重科研活動的客觀規律,適當延長評價周期,簡化評價程序,減少考核活動,鼓勵科技人才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注重發揮科技社團在科技人才評價中的基礎作用,把科學精神、科學道德作為科技人才評價重要內容,納入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推動營造理性質疑、學術民主、兼容並蓄、獎掖後學的良好氛圍。
三要改革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快科研資源配置方式改革,根據科技活動和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特點,實行更具導向的支持方式,對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類科研活動實行長期、穩定、充足的經費支持,對產業技術研發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簡化項目評審程序,加強事後評估,建立信用體系,提高管理效率,保障科技人才用於科研的時間。加大公共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力度,重視對科研基礎條件和數據等方面投入,鼓勵和支持開放共享,完善國家科技報告體系建設,促進承擔財政支持科研課題的科技工作者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活動。加快實現科技計劃管理過程公開透明,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發揮科技社團等第三方機構客觀、中立的作用,對科技管理全過程予以監督和評價評估。
四要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和分配方式,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建立健全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完善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政策,確保優秀科技人才收入維持在有競爭力的水平。完善科研補貼制度,改革現有科研單位和高校的薪酬體系,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激勵和福利保障。鼓勵企業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探索實行技術成果、知識產權折價、股權期權激勵等科技人才激勵方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知識產權、技術成果等對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激勵作用,制定職務技術成果管理條例,提高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中主要發明人的收益比例。通過多種方式,改善青年科技人員的生活條件,減輕生活壓力,提高待遇。
五要大力培育科學文化和創新文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著力推動科學文化建設,加大對優秀學術傳統的研究和宣傳力度,推動科技界進一步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科學共同體在培育科學文化中的基礎和導向作用,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推動形成有利於創新的良好學術氛圍。對高級研究人員實行學術年假制度,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學術交流,幫助他們舒緩工作學習壓力。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精心策劃節目和報道內容,用科學知識、科學態度、科學思考引領社會思潮,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增強全社會公眾的創新自信和對科技發展的支持理解,培育崇尚科學、勇於創新的社會價值觀。廣泛開展對優秀科技人物和創新團隊優秀事跡的宣傳,樹立優秀典型,塑造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會形象,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六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舉薦表彰,暢通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渠道。發揮學術交流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支持科技社團舉辦高端、前沿、跨學科學術交流活動,支持科技期刊提升質量和影響力,吸引國際科學組織在華召開國際一流學術會議,支持國內知名專家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團體活動並爭取擔任領導職務。注重搭建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動優秀人才拓展視野、提升能力。適應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要求,廣泛開展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繼續教育,支持用人單位建立在職學習長效機制,鼓勵科技工作者在「干中學」,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改革科技獎勵制度,堅持以用為本,充分發揮科技社團的同行評價作用,對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水平、研究能力、科研產出和誠信狀況作出客觀評價,通過科學合理的獎勵機制推動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合適的工作崗位、合適的專業領域、合適的條件保障支持下創造出更加豐碩的科技成果,創造更加輝煌的科技業績。
B. 政治 班級要舉辦學習科技工作者的活動,請你為班級設計兩個切實可行的活動方式
1 舉辦科技知識講座,邀請著名科學家來為同學們做宣講。
2 進行科技知識競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
3 利用假期采訪著名科技工作者,學習他們的鑽研精神
C. 作為青少年應該如何向科技工作者學習,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要發揮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內要思想在現代化容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③要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鑒、吸收各國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和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④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豐富發展。
D. 學習自然辯證法對於科技工作者有何意義
學習自然辯證法對於科技工作者的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
1、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廣泛應用,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無法想像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少未曾預料的消極後果,引起了諸如環境、生態、資源、人口、糧食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確樹立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觀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更深刻地把握和自覺地遵循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以,學習自然辯證法,對於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經濟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尤為重要。
2、提高個人辯證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學習、理解和掌握了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使我們在學習和工作實踐過程中能夠自覺接受辯證法的指導,加強辯證思維方法的訓練,克服思想上的極端化和工作中的片面性。
通過學習自然辯證法,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對待問題,學會用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原則理解問題,學會從事物的聯系和發展中觀察問題,從而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加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全面性,構建個人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科技工作者培訓擴展閱讀
自然辯證法介紹: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科學,是關於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
自然辯證法也象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本身是科學。它是自然科學的前哨和後衛,並且要不斷地從自然科學吸取養料,不斷地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學習,研究,運用,發展。
E. 想學習最美科技工作者,那裡可以看到他們的視頻
2018年6月14日中宣部等向全社會公開發布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他們以版實際行動,生動詮權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真諦,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
這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張彌曼、多吉、倪光南、嚴純華、鄒學校、李賀軍、李興鋼、蔚保國、秦川、王杜娟。這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作為全國9100萬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代表,有他們的獲獎視頻可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最美科技工作者」專題查看。
F. 在當代什麼是培訓科技創新的搖籃
第一,科學發展是實現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廣大航天工作者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尊重科學、尊重規律,發揚求真務實精神,堅持成功是硬道理,始終用「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成功、確保萬無一失」統一思想,科學統籌、協調推進各方面各階段的建設,形成了人力、財力、物力最佳組合,確保了工程建設和重大試驗順利實施,促進了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實踐再一次告訴我們,只有堅持科學發展才能又好又快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不斷創造無愧於歷史、無愧於當代、無愧於後人的業績。 第二,社會主義制度是凝聚強大力量的政治優勢。載人航天工程規模宏大、系統復雜、高度集成,全國數千家單位、幾十萬科技大軍承擔研製、建設、試驗任務。各系統各單位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大協作,自覺講大局、講團結、講奉獻,形成了全國一盤棋、全力為成功的強大合力,譜寫了萬眾一心、團結奮進的時代凱歌。 實踐再一次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國家的顯著政治優勢,是我們戰勝艱難險阻、創造歷史偉業的強大制度保證。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和充分發揮這一顯著政治優勢,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創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輝煌。 第三,自主創新是掌握民族發展命運的關鍵之舉。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發展。廣大航天工作者勇於探索、善於創造、敢於超越,始終瞄準世界航天科技前沿,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難題,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少的投入,高標准、高質量、高效益地實施了工程任務,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具有特色的載人航天工程發展道路,使我國加速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實踐再一次告訴我們,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牢牢掌握我國科技發展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國家科技實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 第四,愛國主義是成就偉大事業的精神動力。在載人航天工程實施過程中,廣大航天工作者高揚愛國主義旗幟,以祖國需要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建設、民族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展現了對祖國的赤膽忠誠。 實踐再一次告訴我們,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熱愛祖國、奉獻祖國是一切時代成就一切偉業的重要力量源泉。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愛國主義始終成為激勵我國各族人民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支柱。 同志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斷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創造層出不窮,不僅給世界生產力發展帶來巨大推動,而且引起了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 面對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我們只有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我國發展的戰略主動。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科技總體水平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們必須奮起直追,努力做到後來居上。 我們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充分運用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成功經驗,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我們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作為強大動力,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改革創新精神是改革開放培育造就的偉大精神,也是推進改革開放須臾不可缺少的奮斗精神。只有銳意改革、不懈創新,才能不斷開拓事業發展的廣闊前景,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黨不斷增添發展進步的蓬勃活力。 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培育改革創新意識、增強改革創新勇氣,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努力使改革步伐持續邁進、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倡導敢於創新、勇於競爭、誠信合作、寬容失敗,使改革創新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強開拓創新、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氣,在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上為全社會作出表率。
G. 我是銀行科技人員,我想參加一些業務類培訓和考證
好像有計算機類的國家級的考試,類似工程師考試,好像比較難,你可以上你們當地人事版考試網權查查,學個什麼微軟認證的證書之類的也行。其實主要看你想學或者培訓是什麼目的了,如果考出證書有利於你漲工資或者競爭更高職位,那還是考。如果就是想多學,那就根據自己實際需要自己學習一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