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學校培訓 > 培訓學校發展

培訓學校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9 19:41:21

Ⅰ 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現在發展的怎麼樣

你好。現在職業學校都會與正規大學合作辦學。只有這樣才能夠拿到文憑哦。另外職業院校是面向就業來進行課程的設置。可以說針對性很強。總體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不過選擇學校的時候得慎重。一定要注意幾點。第一:師資力量。第二:教學的設施和設備。第三:是否具備辦學資質(很多職業院校跟大學合作)。如果說都滿足的話就既可以學習專業技能,又能夠拿到大專以上的文憑。所有這些最好去實地考察。終究眼見為實。好好學習,一定會有成就的。

Ⅱ 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前景好嗎

「未來的發展總是有跡可循」

想要透析培訓行業的前景,首先我們要了解培訓的起源、現狀,再分析它的發展軌跡。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大部分經濟體制是參考發達國家的。我國的培訓比美國晚了50年。90年代外資企業將培訓的概念帶入我國,沒過幾年,傳銷和保險變利用培訓的概念進行組織擴張和企業的規模發展,培訓概念漸為人知。

後來培訓在媒體的大肆宣傳和政府的支持下大火,開始規模化發展。進入互聯網之後,培訓也很趕時髦的從線下轉到線上,就像我們平時經常接觸的線上學習平台和e-learning系統。

到這里再把目光放到發達國家。培訓在發達國家也是經歷了這些發展歷程,最終發展出像麥肯錫、波士頓這類全球領先的大型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大型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主要是幫助企業發現問題並且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公司的發展不落人後,避免被淘汰。

再回過頭來看我國的培訓市場。目前我國還沒有哪家培訓公司可以出來做培訓行業的領頭羊,因為培訓的基本概念為人所知,但是國民對於培訓還不夠更深層次的了解,所以導致很多企業出現「跟風培訓」「盲目培訓」「培訓無果」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培訓行業目前還處於一個上升期,國民對待培訓的素質還有很高的提升空間。而深入了解、科學開展、正確利用培訓,使培訓發揮最大的潛力,為企業帶來事半功倍的效益,則指日可待!

Ⅲ 各種培訓學校新學年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縣局及學區暑期學習會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深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題,進一步加強兩支隊伍建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深化實施素質教育,扎實推進有效教學,努力實現全學區小學教育質量連年上升,邁入全縣先進行列的總體目標。
二、工作整體思路
圍繞一個目標:全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強化兩項措施:一是大力實施目標責任管理,二是扎實推行教育過程精細化管理。 突出三項重點:一是深化有效管理,二是提升有效教學,三是狠抓教師隊伍建設。 提高五種水平:一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提高領導班子決策水平;二是活化手段,提高德育教育水平;三是精細管理、人本管理,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四是聚焦課堂,著力提高教學水平;五是研訓一體,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
三、工作任務
(一)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堅持走教育內涵式發展道路。
管理出效益,質量求生存。本學期我校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立校意識,切實加強目標管理,深化教學常規管理,進一步細化教學過程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效益。
1、明確發展方向,提高管理效益。我校要著眼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素質教育辦學方向,堅持以人為本辦學理念,以學校發展水平督導評估「316」工程為契機,對照辦學方向、辦學條件、教學管理、教學過程、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6類指標要求,聯系學校實際,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加大整改,切實解決好學校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2、強化考核,進一步加強崗位目標管理。繼續以目標責任管理為統攬,進一步強化崗位意識,責任意識,效益意識,要充分發揮各層次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壓實責任,夯實任務,切實提高管理績效。一是加強班子成員管理,努力做到「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要求,事事做精緻」。二是加強處室管理,努力做到主動想事,主動謀事,主動幹事。三是加強個人管理。要從嚴制度,活化制度,用獎懲相結合的形式,充分調動教師干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3、重視過程,進一步細化教學過程管理。一是嚴格依據市、縣三項常規要求,進一步細化教學常規管理。要認真審核原有規章制度,能細化的進一步細化,能量化的進一步量化。二是加強考核。各校要定期對教學過程各環節進行周檢查,月小結,期匯總,本學期學區將重點加強對各校此方面工作的督察。三是及時收集整理資料。各學校成立相應的檢查考核小組,專人負責對原始資料的收集管理以及對各項考核數據的匯總,為績效工資的實施打好基礎。
4、依據政策,進一步規范管理。一是要不折不扣地認真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上級文件精神,確保教育秩序穩定,確保政令暢通,嚴格遵循教育規律,從教育自身規律出發辦學治教,確保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二是嚴格教育行為,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同時,加強學籍管理,按照三政教發【2009】171號文件,《三原縣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學籍管理嚴格控制學生輟學的意見》,對轉學、休學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縣內原則上不轉學,因特殊情況需要轉學的,先向轉入學校寫申請,同意後回原學校辦手續,經教育局審核後到新學校辦手續。另外,本學年開始,將學生以考籍號的形式定位到各學校,凡縣內及縣以上大型考試,學生必須回考籍所在學校報名考試,而且,縣內各類考試成績核算一律以考籍號為依據。)三要進一步規范課程管理,加強三級課程管理,落實上級規定,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堅決糾正各種違規行為。從本學期開始,我縣1——6年級開設書法課,1——3年級每周開設兩節,4——6年級每周開設一節,各校要高度重視書法課的開設,開足課時不擠占,並派專人負責,購置相關教學設施設備,適當投入資金,確保教學實效。四要加強部室管理,發揮部室功能作用。各校要在開學一周內及時整理部室,並根據教育教學工作要求有計劃添置設施設備,力求現有部室資源最大可能服務於教學。五要規范教學用書管理,嚴格落實省教育廳有關政策規定,規范學生用書,嚴禁學校或教師個人以各種形式向學生推介或變相推介教輔資料。
(四)以提高教學效益為根本,深入推進有效教學
教學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今年是有效教學提升年,本學期我們重點抓以下幾方面工作:
1、理清思路,抓住重點。本學期,學區有效教學的開展思路是:重點抓好備課、上課、作業、檢測四個教學環節的有效性。以有效備課為切入點,有效上課為根本,有效作業、有效檢測為手段,有效教研、有效培訓為支撐,有效檢查、有效評價為導向,推動課堂教學效益的不斷提高。各校要圍繞學區有效教學工作的實施思路開展工作,避免盲目和急於求成。在備課方面,教師個人要在教研室共案的基礎上,潛心研究,形成特色化的個案;在上課方面,要切實重視教學組織,優化教學活動,突破重難點,重視課堂即時訓練,抓好知識落實;在作業方面,要重視作業和訓練的層次性,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檢測方面,要強化檢測後的質量分析,重視改進措施的議定及實施。
2、以「研讀課標,通讀教材」活動為載體,努力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各校要以繼續以教研組為核心繼續深入開展「研讀課標,通讀教材」活動,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對課標中的總目標要詳細分解,准確定位到單元、章節;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要能利用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比較恰當的處理。
3、以聽評課活動為載體,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一是各校要廣泛深入開展「聽、評、議」課活動,每學期各校的聽評課活動不少於兩輪次,且每次的聽評課活動要有專題、有針對性(從課型,或者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方面確定),通過聽評課活動激發教師研究討論教學工作的熱情。一般教師每周至少聽課一節,班子成員每周至少聽課2節。二是學區將加大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在各校開展聽評課的基礎上,有組織有計劃地選擇優秀教師開展新授課、復習課、訓練課、實驗課五種課型的觀摩、示範、研究、競賽活動,發現並跟蹤培養優秀教師,逐步形成學區的名師梯隊。 (五)以小問題研究為切入點,切實加強教育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學的有利助推器,各校要高度重視教科研工作,本學期,要想方設法提高教師教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1、強化校本教研,不斷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各校要按照「且教且研、研而為教」的工作思路,把校本教研工作抓緊、抓好、抓實。特別從一開學的計劃入手,就要通盤考慮,搞好教學問題徵集與研討活動,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2、以「問題」研究為載體,大力推進小問題研究。各校要大力倡導反思總結、示範帶動、精品課導航、問題診斷等多樣化的校本教研形式,以校為本,以課堂為本,要特別重視「小問題研究」,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各校要組織教師認真學學習小問題、小課題研究的相關理論,引導學科教師都能從個人教學實際出發,提煉教學問題,並通過教學實踐嘗試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形成個人的教學見解。
3、充分發揮教研中心的指導和服務功能,積極推進聯片教研。本學期,學區將在上學期基礎上,有效發揮語、數、英三個中心教研組的輻射帶動作用,及時徵集、研討各科教學中的問題,調動學區骨幹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熱情,提高教學效益。
4、加強課題研究。上學年,興隆小學「加強小班化教學研究,推進有效教學實施」被確定為縣級課題,可以說是走出了邁向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本學期,興隆小學要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制定階段實施方案並積極實施,確保今年12月能按時結題。在實施過程中,興隆小學要及時匯報課題進展,必要時,學區將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依託中心教研組,發揮全鄉教師才能,各校領導智慧,舉全鄉之力完成研究工作。
(六)以提高專業素養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兩支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和實施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本學期要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1、踐行科學發展觀,推進教育和諧發展。
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是中央、省市的統一要求和精心部署,各校必須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活動,認真做好校園安全、信訪穩定等關乎教育全局的重點工作,促進教育和諧發展。各校要嚴格落實《三原縣教育局關於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主題教育活動的安排意見》精神,按照「黨員幹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原則,明確階段工作任務,認真抓好本校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緊密結合各自實際,圍繞促進領導班子和廣大教師的思想認識更統一,團結協調更到位,創新發展措施更深入等來展開,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2、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領導幹部要把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要靜下心來讀書看報,研究政策,做一名學習型的領導、專家型領導。要切實轉變作風,深入一線指導教育教學,並親自代課。
3、加強師德師風建設。9月份要繼續深入開展師德師風集中教育月活動。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考核,堅決實行師德「一票否決」。
4、強化校本培訓,著力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一是加強教師基本功培訓。各校要大力開展教師基本功培訓活動,積極建立書法、繪畫等文化活動小組,要將教師基本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大環境中,建立教師基本功培訓的科學運行機制,學區將在10月初舉辦第三屆教師基本功大賽活動。二是大力開展教學技能培訓。繼續深入開展「三說一會」(說教材、說課標、說教法、會指導學生學法)活動,在此基礎上還要讓教師學會靈活運用教學策略調控教學,學會指導學生心理。三是加強薄弱學科培訓。按照縣局要求,本學期將開展小學數學、英語教師培訓活動,每周六在東關小學培訓,每期120學時。各校要根據實際,確定每科1人上報學區,學區審定後上報培訓名單(8月30日內)。四是繼續加強骨幹教師培養。我區將依據縣局著力實施「三名工程」,通過「教學能手、教學新秀、學科帶頭人」等各層次評選活動,有組織有計劃的打造我區名師梯隊。五是加強業務幹部的分層培訓。學區要加強對教導主任的培訓。六是大力推行「訂單式」培訓。各校要積極響應教研室的工作,在最大限度滿足各校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時,及時解決各校的疑難問題。

Ⅳ 藝術培訓學校怎樣寫發展規劃

答:基本上要寫成立時間,學師生人數,辦學宗旨,獲得過的榮譽等等,地址聯系方式什麼的要不要寫看具體情況
主要要強調學校的優勢,比如說老學校可以強調辦學時間久啊,大家認可度高啊之類的強調權威性,,新概念的可以強調教學方法新穎,科學,學生容易接受啊等等,還可以強調學習環境輕松,注重與學生交流等,諸如此類

Ⅳ 培訓學校校長自述發展史

一、發展模式的不斷轉換
綜觀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其發展模式的轉換大致可分為七個時期。
第一時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處於醞釀時期。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批培養外語人才和軍事技術人才的專門學校。它們不同於傳統封建教育機構,不是培養作為各級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養通曉各國語言和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所謂「藝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和1867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至1894年前後,我國共創辦了30所左右的此類學堂。這些學堂毫無例外地都是在外來因素的誘發下創辦的。所謂外來因素的誘發,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它們是清政府在外力脅迫下應急反應的產物,是為了培養應付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開辦的;第二層意思是,這些學堂都標榜以西方為榜樣,然而,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上,卻並不明確,籠而統之地把西方稱之為「泰西」。從時人留下的大量文獻分析,所謂「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國。可見,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種泛稱,還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模仿對象。
第二個時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別成立的天津中西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大學的雛型。20世紀初,清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全國性學制——《癸卯學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時間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是理論層面、制度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彌漫著一種濃厚的「以日為師」的氛圍。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啟超「略取日本學規,參以本國情形草定規則八十餘條」[1],即主要是參照日本東京大學的規程制定的。《癸卯學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條文也幾乎與日本學制中的相關規定一致。與前一個時期相比,學習的目標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詞被一個具體的國家——日本所取代,價值取向明確而單一。可以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是以日本為模式的。
第三個時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幾年間,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時期。民國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對清末頒布的《癸卯學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內容作了相應的改革。其間,教育部還陸續公布了《大學令》、《大學規程》、《專門學校令》、《公立、私立專門學校規程》和《高等師范學校規程》等一系列有關高等教育的法規法令。眾所周知,作為民國初年教育改革的總設計師,蔡元培非常關心高等教育,《大學令》就是由他親手制定的。他多次談到,《大學令》中許多內容是「仿德國制」,「仿德國大學制」[2]。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 借鑒德國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願。但是,從實踐的層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並未實現。擺脫日本單一模式束縛的努力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大學設評議會、教授會的條文列入了《大學令》,但在當時的高等學校中並未實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後,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學付諸實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國高等教育為模式對北京大學進行深刻改造的同時,另一所國立大學——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南大學迅速崛起。留美歸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東南大學以美國大學為榜樣,延攬一批留美學生到校任教,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一體,從管理體制、系科設置、課程內容以至經費籌措等,全面學習、借鑒美國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東南大學聲譽日隆,影響日廣,成為與北京大學南北呼應、交相輝映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鎮。
第四個時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間,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國和歐洲各國特點的進程中,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如果說20年代後期曾經是美國高等教育影響最盛的時期,從對地方分權制的教育體制的模仿,到大學實行選科制、學分制,以至於大學各專業缺乏明確的課程標准等等都顯示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強大影響;那麼,進入30年代,則表現出一種比較主動地吸收和借鑒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經驗的傾向。如在高中畢業生中實行會考制度,以整齊大學生的入學程度;教育部制訂並實行有關大學教師任職資格的法令;強調大學畢業考試制度等等,這些舉措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吸收了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的具體做法。但是,這一時期從總體上講是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其間,有一個短暫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間實行的大學區制。實行「大學區制」用蔡元培的話來說是「仿法國制度,以大學區為教育行政之單元」[3]。眾所周知,大學院制試行不及兩年就無疾而終, 對全國高等教育的實際影響並不大,就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轉換而言,可算作是一個小小的插曲。
第五個時期(1949年至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幾乎重復了半個世紀以前走過的路徑,即學習、借鑒的目標單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蘇聯為榜樣。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間,我國高等院校共聘請蘇聯專家861人,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在高等教育部擔任顧問。在這些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對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調整,專家的工作也包括編寫教材、培養研究生和培訓教師,甚至滲透到學生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驗室和資料室建設等具體工作領域。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對私立學校的接辦改造、教會學校的取締和院系調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對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體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蘇聯為模式的高等教育體制形成並確立。
第六個時期(1958年至1977年)。摒棄「模式」,復歸「傳統」。1957年以後,由於中蘇關系的惡化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走上了一條摒棄一切外國「模式」,復歸「傳統」的道路。所謂復歸「傳統」,是指力圖用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等根據地舉辦高等教育的經驗、辦法來指導高等教育改革。所謂摒棄「模式」,就是在「獨立自主」的旗幟下,拒絕接受來自國外的任何「模式」。20年間,經歷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帶來的高等教育的「大躍進」。之後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而進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調整。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關起門來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經歷了高等學校三年不招生、工農兵上大學和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斗、批、改」之後,力圖清除一切外國模式的干擾和影響的目的似乎已經達到,但事實是,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第七個時期(1978年以後)。博採各國之所長,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在經歷了閉關鎖國20年所帶來的種種災難之後,隨著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中國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進入90年代,政府陸續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法規,借鑒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加快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明確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4] 盡管中國的高等教育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艱苦探索之後,深固拒閉、盲目排外不可取,單一的價值取向不足取,正在成為政府和知識界的共識。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而又廣泛吸收各國之長的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通過上面簡略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中國高等教育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轉換,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歸根到底這是受近代中國急劇變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所制約。如果我們把一個世紀作為一個歷史過程考察,又會發現,百年間,我們在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似乎走了一個大圓圈:被迫開放(無意識的泛化)——單一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單一的價值取向——封閉——主動開放(在世界范圍內博採眾長)。歷史證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關起門來搞自己的高等教育,拒絕借鑒任何先進國家的經驗,無論是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還是在「自力更生」的口號下,都是一條自我封閉、作繭自縛的死胡同;囿於某種政治環境,價值取向單一,同樣不是發展的最好選擇。這是因為,高等教育作為人類所創造的知識文化的重要傳播場所,作為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受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國情所制約,也要受高等教育本身發展規律的制約。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轉換就是在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這一對矛盾的過程中艱難推進的。不能以強調本國情形的特殊性為由而拒絕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能以標榜追趕世界潮流為借口而置本國國情於不顧,這是我們回顧和總結這段歷史所應深刻記取的經驗教訓。
二、傳統與移植
1894年至1911年的十幾年間,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19世紀最後幾年所創辦的天津中西學堂、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如前所述是近代大學的雛型。1904年頒布的《癸卯學制》中有《奏定大學堂章程》、《奏定高等學堂章程》和《奏定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在這些章程中,關於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有了新的表述:大學堂「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以各項學術藝能之人才,足供任用為成效。」通儒院(即研究生院)「以中國學術日有進步、能發明新理以著成書、能製造新器以利民用為成效。」[6] 從前一個時期的培養「藝才」、「專才」,到這一時期的提出「通才」,從字面上看,似乎又回到了傳統的人才觀。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也強調「通才」,即所謂「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但是,這里的「通才」是以掌握「各項學術藝能」為前提的,不僅與封建教育的理想人格「通才」在內涵上有所不同,而且,這種目標提出的本身也提升了「藝才」與「專才」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較之前一時期,較多地接納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當然,這種「通才」仍必須「謹遵諭旨」,「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在這里,中國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依然十分強大。這是因為,雖然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但是,科舉制度賜予出身的陋習仍然保留下來,秀才、舉人、進士的頭銜還十分具有吸引力。當然更重要的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框架還在起著支撐作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革終究需要以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變革為前提。與此相適應,在這十幾年間,高等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發生了較大變化。最明顯的表徵是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被大量引進高等教育的課堂,政治學、法學、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被作為大學或高等學堂的教學內容,通過日本引進或翻譯的西方教科書大量出版。學術界往往把這一時期看作是在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方面移植西方的第一個高潮。與此同時,在傳統高等教育中特別受到重視的儒家典籍「經學」的研習,也被保存下來,京師大學堂有經學科之設,而且置於各學科之首。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領域,傳統與移植之間的沖突、矛盾在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非常激烈。
民國初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從根本上否定了「中體西用」這一直接支配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文化觀念,提出要用「民主共和」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來改造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文化,這也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進一步發展演變提供了思想基礎。 從1912 年至1949年的近40年間,民國政府和後來的國民政府制定頒布過幾部重要的關於高等教育的法令、規程。就培養目標而言,從法律條文上看,最大的變化在於取消了封建社會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1912年的《專門學校令》提出,「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同年頒布的《大學令》規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在這里強調的是高深學術,是培養「碩學閎才」和「專門人才」。高等教育領域中大學和專門學校的區分標準是「學」與「術」,前者重在學術研究,後者重在應用技術。政治上、思想上的種種限制與要求,即所謂「忠君」、「尊孔」,在培養目標中被取消了。特別在民國前期,由於蔡元培的努力和他的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得以在教育理念上有了一次大的飛躍。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只有在這一時期,中國才真正開始致力於建立一種具有自治權力和學術自由精神的現代大學。」[7] 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觀念,通過蔡元培的理論倡導和身體力行第一次較全面地被國人所認識和接受。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改造,他所反復強調的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他對大學功能的理解與認識,即所謂「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等等,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對西方的移植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通過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努力,使中國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上,從根本上動搖了以培養「內聖外王」的「賢士」、「君子」、「循吏」為目標的主流傳統。在這里要強調說明的是,蔡元培在宣傳、倡導西方大學理念的同時,也充分利用了中國封建社會高等教育的非主流傳統,即張揚古代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師生間砥礪德行互相切磋的融洽之情以及相對的獨立地位,等等。1922年,毛澤東等人「鑒於現在教育制度之缺失,採取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二者之長,取自動的方法,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明真理,造就人才」[8],在湖南創辦自修大學。蔡元培聞訊後,高興地寫下了《湖南自修大學介紹與說明》一文為之鼓吹:「合吾國書院與西洋研究所之長而活用之,其諸可以為各省新設大學之模範者與?」[9] 對西方大學理念的移植與中國高等教育主流傳統和非主流傳統的排斥、融合,在「五四」新文化時期特定的環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頒布了《大學組織法》和《專科學校組織法》。其中關於培養目標的表述,分別為「大學應遵照……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專科學校應遵照……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教授應用科學養成技術人才。」在20年之後的1948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大學法》和《專科學校法》,關於培養目標的表述,與20年前幾乎完全一致。上述情況說明,在1912年至1949的近40年間,高等教育培養目標是研究高深學術的學者和研習應用科學的技術人才這條主線一直貫穿其間。
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民國時期與清末比較,最大的變化是廢除了反映封建傳統文化的科目,增加了體現西方文化精神的大量新學科,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如此,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更是如此。據統計,民國初年《大學規程》中所開列的課程科目總數比清末《癸卯學制》所規定的多300多門;專科學校課程也比清末相應學堂科目增加了1-2倍。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20年代開設的課程中,有許多在歐美各著名大學中也是剛剛起步。在課程體系方面的另一顯著變化是,從參照日本到直接借鑒西方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許多大學和專科學校的教材直接用西方大學的原版教材。似乎可以認為,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對西方高等教育的移植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出現了第二個高潮。直到30年代後期才陸續開始有中國學者自己編著的教材被冠以「大學叢書」的字樣在各大學和專科學校採用,而且仍主要限於人文社科類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關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表述,最早見之於政府法規文獻的是1950年7 月政務院批準的《高等學校暫行規程》。其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的宗旨為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的規定,以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育方法,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建設人才。」[10]在這里,除去頭、尾兩處有關政治方向的要求之外,核心內容是「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成就的建設人才」。與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相比較,政治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是十分自然的;應該說,作為高等教育的特點還是體現出來了,「高級建設人才」的提法也可以說涵蓋了學術人才與專門技術人才。當然,由於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所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等等,在剛剛取得政權的社會條件下,是不會受到關注的。相反,對大學中舊知識分子的改造很快就提上議事日程。在課程體系方面,特別強調了廢除國民黨政府開設的政治教育課程,代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著作為基礎的新的課程體系。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則是全面地照搬蘇聯的課程體系。1955年有個統計,當時的浙江師范大學開設的153門課程中,有41門是以直接從蘇聯翻譯過來的教科書為基礎而設立的,另有79門課程所用教材是在蘇聯模式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11]。可以說,在這一歷史時期,對國外高等教育的移植在課程體系方面出現了第三個新高潮。
在1956至1957年間,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股追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的風潮。知識分子們響應中國共產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號召,對於機械地照搬蘇聯模式,大學中專業設置過窄、高等教育中忽視社會科學以及把馬列主義奉為教條等現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評。著名代表是北京大學的馬寅初。這可以看作是中國高等教育非主流傳統與移植而來的蘇聯高等教育模式(高度集中統一)的一次頑強對抗。眾所周知,這次風潮的結果是以「反右斗爭的全面勝利」而告終。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著名講話中,提出了指導中國近30年的教育方針,即「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把毛澤東的講話用政府法律的形式作了肯定:「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12]從此,這個方針成了中國所有教育機構,包括大、中、小學的辦學宗旨。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頒布,對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作了前所未有的詳細規定:「高等學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願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通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著作的學習,和一定的生產勞動、實際工作的鍛煉,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盡可能了解本專業范圍內科學的新發展;具有健全的體魄。」[13]可以說,這是近代以來關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字數最多的一次表述。應該說,較之1957年毛澤東的論述和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指示中的規定,培養目標更明確,對專業有一定的要求。考慮到20世紀60年代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這已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而且,也確實對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多久,隨著「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口號的提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泛政治化傾向愈演愈烈,直至「文革」十年,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變成了「反修、防修,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一句空洞而抽象的政治標語。與此相適應,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在大量突出政治學習、觸及靈魂、思想改造的同時,專業知識被壓縮至最少程度,大學變成了短訓班。
1957至1977年的20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理念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同樣可以從移植與傳統的沖突中得到解釋。 如果說1949至1956年的全盤蘇化期間,我們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仍然強調的是學術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是對民國以來形成的主線的繼續,體現的是外來因素的移植,同時融合了傳統的影響(政治方向、政治要求);那麼,後20年間則是傳統對移植的激烈反抗並戰勝之。在這里,所謂傳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中國傳統高等教育所積淀而成的根深蒂固的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培養政治人才的主流傳統;二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環境中,在培養幹部隊伍中所形成的理念和方法。20年間,特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關閉了與世界交往的大門,為傳統的復歸和高揚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氣候。1978年4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否定和拋棄了「文革」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教育目的,將現代化的實現確立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同年10月,教育部對1961年頒布的《高教六十條》略作修改,印發全國高校組織討論,關於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完全是原來的表述。盡管如此,至少說明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注重專業知識的問題已被提到議事日程之上。1980年2月,全國人大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規定對在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畢業生和科研人員經過嚴格考核,分別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目的是為了促進科學專門人才的成長,促進各門學科學術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學事業的發展。1985年5月, 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大任務。」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第一次如此明確地把高等教育的任務歸結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這次會議的另一項與高等教育理念有關的重大決定是,明確提出要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改變政府對高等學校「統的過多的管理體制」,使高等學校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性和能力。」[14]盡管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高等學校所獲得的自主權遠未達到文件中所給予的自由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說,《決定》給予了我國高等學校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自主權。此外,《決定》還強調高等學校是教學、科研中心,而不是像蘇聯模式那樣,要麼負責教學,要麼負責專業培訓;強調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強調提高教學質量,開展教學改革試驗,改變專業過窄的狀況,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等等,努力借鑒和移植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進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轉變,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94年7月, 國務院頒發《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發揮高等學校在國家科學技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實施「211」工程,面向21世紀, 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1998年8月,全國人大制定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突出強調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辦學自主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制定頒布的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全面肯定了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在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管理體制等方面所取得的共識。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斷高漲,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念正在日益被人們所接受,並轉化為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國高等教育面向社會精英階層的傳統正在成為歷史。可以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在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曲折之後,終於有了明確的、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同步的理念、目標與方向。

Ⅵ 外語培訓學校如何發展

"我認為我現在正在上的英語口語培訓學校還不錯。
學費也比較合理,我在裡面培訓過一段時間。
他們都是一對一的進行輔導,他們的老師很負責熱心,而且學習方法也很有特色。
語言學習其實就是學習如何說話,總結為什麼我們能這樣流利說漢語的原因,就是我們在不斷的模仿當中不斷的練習在加上我們不斷的運用。
這樣堅持學習才能擁有一口流利的漢語,所以在那裡的英語口語也創造了這么一個環境。
你只要在裡面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氛圍,老師外教都是直接用英語和你交流,不對的地方都會及時糾正。
而且還會反復的教會你,我覺得這是他們家英語口語最成功的了,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看一下~"

http://hi..com/%E4%B8%BA%E4%BA%BA%E6%B0%91%E6%9C%8D%E5%BD%B9/blog/item/85262a2caee1163fd52af1d5.html

閱讀全文

與培訓學校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