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有效性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的意義 語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語言是人類籍以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語言是一切智力發展的基礎和一切知識的寶庫。同時對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從它開始,通過它並回復到它那裡去。」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所以必須抓緊這一「黃金時段」,促進幼兒的口頭語言及書面語言對應能力的發展,促進幼兒書面語言的視覺感知辨別的能力,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然而,語言教學活動是幼兒習得語言經驗的主要渠道。《綱要》明確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因而《綱要》要求「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那麼,提高語言活動教學的有效性就凸現出來,尤為重要。 (二)研究的背景 悉心分析,進行反思。「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情況包括「負效」、「無效」「、低效」、「高效」幾個層面。分析研究近年來課堂教學的現狀,很顯然有些語言教學活動屬於低效教學的范疇。 1.從語言教學活動的模式分析,教師們缺乏對語言教學活動模式的研究與掌握,出現了所有語言教學活動一個模式的怪現象。如把談話活動與講述活動混為一談。 2.從「成為流暢閱讀者的策略預備能力」分析,孩子們質疑問難策略和能力不具備。老師們在設計教學活動環節中,沒有設計幼兒質疑的環節,沒有設計幼兒的學法,缺失了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從「書面語言的視覺感知辨別能力」分析,老師們大都將語言活動教學與幼兒認讀漢字割裂開來。幼兒教育專家周兢教授指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樂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能力」。「在與幼兒共同讀書的過程中,成人可以幫助幼兒認識書上的文字和口頭語言的對應關系……」 4.從「豐富幼兒口語的過程中,增強幼兒對語言和語法的敏感性分析」。在語言教學活動中,老師沒有預設幼兒在這次活動中需要用些什麼詞將要講述的對象講具體,講形象。因而,導致幼兒在語言活動中表現出詞彙量積累不夠,講起來乾巴巴,語言蒼白,無法用較貼切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所悟。 5.從教師制定的活動目標分析:一是目標不夠全面,太大、太籠統、缺乏針對性。如一位教師是這樣制定目標的:「能感受與別人溝通的樂趣,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積極參與活動;培養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學習與他人合作精神」。這個目標簡直是「清涼油」,哪次活動,哪門學科都適用。二是活動目標不具體。例:一位教師是這樣制定「我喜歡的玩具」這次談話活動的目標的:「在教師的鼓勵下,能積極參加活動,大膽表現自己的願望,講述自己喜愛的玩具;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訓練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幼兒愛護玩具,整理玩具的好習慣」。三是幼兒能力的發展目標不具體。如:一位教師制定的「訓練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為目標,這個目標看不出訓練幼兒哪方面的能力或哪個口語,哪個詞語,哪個句式。 6.從園內教研氣氛狀況分析。盡管教研活動經常進行,但對研究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研究的人數少,圈子太小;研究內容常浮於表面,缺乏研究的深度;研究的組織機構不健全,責任不落實。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孔子的「知—樂—好」理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二)荀子的「聞—見—行」理論。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著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 (三)《中庸》的「學—問—思—辨—行」理論。《中庸》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四)杜威名言:「我聽過,我忘記;我看過,我記得;我做過,我學過」。 (五)M·希爾伯曼—有效教學的量化理論。 (六)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與目標 (一)研究內容 1.影響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有效性因素的分析與研究。 從新《綱要》語言教學活動目標要求來看,影響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有效性最主要的因素有:教育目標達成的有效性,主體參與的有效性,知識建構的有效性,師幼互動的有效性,幼兒發展的有效性。 2.探究提高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有效性的策略與基本途徑。 (1)教材處理的有效性;(2)教學目標的有效性;(3)教學活動策略的有效性;(4)課堂評價的有效性;(5)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的有效性。 (二)研究目標 立足本園實踐,在實踐中探究、反思、總結有效的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的策略,積累有效的第一手研究素材和成果,為今後的語言教學活動的實踐及各學科領域教學活動實踐提供一些可供選擇和參考的教學案例、課例與模式,推動五大領域活動教學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採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根據預期研究目標,進行「計劃—行動—觀察—反思—修正—再行動—再觀察—再反思……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把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邊歸納,邊總結,邊積累,探索出提高語言教學活動效益的有效方法。 2.觀察法:本次課題研究運用了觀察法中的「測查法」、「日記描述法」、 「清單法」和「實況詳錄法」。通過對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了解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對其進行了定性與定量分析研究,對幼兒語言方面的認知發展、言語發展、個性發展、情緒發展等進行了考究和分析。對老師的活動設計個案與教學效果進行了反復的分析與研究,制定出了可行的行動計劃與措施。 3.文獻分析法。此次課題研究以《綱要》為標准,悉心查閱了與課題有關的專家學者的論著和成果,下載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翻閱了有關的教育理論書籍,界定了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制定出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 (二)研究步驟 本課題於2006年10月---2007年11月進行了為期14個月的研究,2007年12月份幼兒園理事會領導、美院教授及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了初步評估,課題計劃於2008年12月結題。 步驟一:組織准備階段(2006.10——2006.12)主要工作為: ①精心挑選組建研究隊伍。 ②進行資料收集、整理,並予以編撰。 ③加強教師培訓,指導理論學習。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較系統的理論構想,並制定了具體的研究計劃。 步驟二:初步研究階段(2007.1——2007.7):確定個別班級進行早期實驗研究,同時進行個案研究與行動研究。並對家長、教師、幼兒進行問卷調查,對語言教學活動有效性的現狀、策略進行了「語言教學活動低效」的摸底調查,形成分析報告。 步驟三:整體研究階段。(2007.8——2008.7):進行整體實驗研究及驗證性研究,並推出了事實性成果及理論性成果,完成中期實驗報告,撰寫論文。 步驟四:結題階段(2008.8——2008.12):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組織專家鑒定會,全面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范圍的推廣普及工作。推出理論性成果及實踐性成果,並有論文發表或獲獎。 五、研究的過程與措施 (一)語言教學活動有效性的研究過程 1.問卷調查,積累資料,分析資料,發現問題,了解現狀。 2.尋求課題研究的核心理念。 「有效教學」是國家研究的大課題,相關的教學理論也是不勝枚舉。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務必理清研究的思路,尋
② 探討如何提高幼兒園語言活動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認真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轉換角色,掌握幼兒語言教育的基本理念。
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關注幼兒終身發展,要求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因此,對教師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倡導「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種定位使教師由傳授者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這就要求幼兒教師更新觀念,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觀察幼兒、理解幼兒,尊重幼兒入手,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此,轉崗幼兒教師更應該好好學習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
轉崗幼兒教師工作的意義因其角色的轉變而轉變,教師需要淡化的是主宰的、冷漠無「情」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著力於無痕跡的、幫助、引導式的、動「情」的教育,教師應該是幼兒活動的觀察者(支持者)——心中有數,是幼兒意見的傾聽者——了解狀況,是幼兒的合作者——憂樂與共,是幼兒的欣賞者——尊重與理解,和幼兒一同學習,一同探究,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夥伴」,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
二、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升自己的語言修養,培養適合幼兒教育的語言技能。
語言策略是教育觀念的反映,語言策略和語言修養並不是一回事,語言策略更多地與教育觀念相聯系。作為轉崗到幼兒園的教師,即使具有良好的語言修養,但如果沒有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念,比如沒有完全弄清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幼兒的主體地位之間的辯證關系,就不可能形成較好的語言策略。由於教師的教育觀念支配著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語言和行為,因而,如果要形成良好的語言策略,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比如對幼兒學習的正確認識、對幼兒園以活動為主觀念的認識、對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的認識、對尊重幼兒的認識等等,有了正確的教育觀念,教師才會掌握准確的教育策略。總而言之,語言技能和語言策略是評價幼兒教師語言活動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體現幼兒教師語言魅力的重要途徑,想成為優秀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策略,這就需要幼兒教師不懈的努力,從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入手,力求使自己成為真正適應新時期幼兒教育發展的合格教師。
三、轉崗幼兒教師必須了解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
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把握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是掌握語言技能、運用語言策略的前提。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幼兒思維、理解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幼兒不能理解教師的反話,當教師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對幼兒說話時,他們聽不出老師的正話反說。常有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在回答老師的「人有幾雙手?」的問題時,可能有幼兒會說:"有兩雙手。"如果此時老師非常生氣,於是說:"人有三雙手。"幼兒一定會跟著說:"是3雙。"。這樣的語言只能造成幼兒的思維更加混亂,不會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幼兒對語言的理解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難理解喻意或語言的深層含義,年齡越小,這種特點表現得越明顯。教師只有把握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特別是把握幼兒理解成人語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場合、在幼兒園各種活動中,有效地運用語言對幼兒進行指導和教育。
四、認真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了解幼兒語言學習的方法,掌握幼兒語言教育的策略。
轉崗到幼兒園的教師對幼兒語言教育缺乏理論指導,找不到幼兒語言教育的目標, 而《指南》對於我們工作在一線的老師,就像是一盞指明燈。它指出了3-6歲兒童語言領域的基本特徵和合理的發展標准,給我們老師在語言教育時候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和指導。《指南》將幼兒的語言學習與發展分傾聽與表達、閱讀與書寫准備兩大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展目標、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指南》讓教師清楚地認識到所教育的每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學習應該具體達到怎樣的目標,而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可以根據教育建議採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這些細致的內容對於轉崗到幼兒園的教師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資源。對於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對幼兒產生一些滯後或者超前的教育行為,從而違背幼兒自然發展的規律。
(一)、在理解《指南》的前提下,學習將幼兒園語言教育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
《指南》中提出: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並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每天有足夠的時間與幼兒交談,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詢問和聽取他們對自己事情的意見等。為了給幼兒創造更多交流機會,我們可以利用晨間談話的時間,創設《我們一家》、《我來播趣聞》讓幼兒做小小播報員,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給幼兒語言表達的機會。利用幼兒進餐前,洗手等待的時間,我們組織幼兒「講故事」「猜謎語」等語言小活動,使幼兒從豐富多樣的內容和活動中獲得語言經驗,語言表達得到更有效的發展。在每天的離園時間,讓幼兒對今天幼兒園的事情進行回憶講述出來,做個一日總結,既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總結能力,也能對在園的一日生活存留印象,家長詢問時就不會有什麼都不知道的現象了。
(二)將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滲透到各種活動之中,
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教學與小學、中學的語文教學是有所不同的。幼兒的語言學習僅靠語言課及相應的語言活動還遠遠不夠,教師還必須將幼兒的語言訓練滲透到各種活動之中。根據《指南》中語言領域的目標及建議,在為幼兒選取設計語言游戲時,我們注重體現趣味性、游戲性、互動性、教育性的原則,突出培養幼兒傾聽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等,從而激發幼兒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游戲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利於提高語言教學效果,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語言能力的發展。另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注意培養幼兒語言的完整性,讓幼兒養成說一句完整的話。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一種載體,它猶如一座橋梁,引導幼兒步入語言的百花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學會運用好語言藝術,掌握幼兒語言學習和發展的特點,採用適合幼兒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在激勵中前進,在啟示中醒悟,在提示中明確,在趣味中發展。將語言藝術與各項游戲活動有力地結合在一起。只要我們努力鑽研,我們教學的語言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提高我們駕馭教學語言的能力,並形成自己的風格。
③ 幼兒園語言活動包括哪些方面
常愛紅,河南省直機關第一幼兒園高級教師,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學科名師。
6月24日上午,省直機關第一幼兒園高級教師常愛紅來到河南省幼兒師范學校為參加「雙師型」教師培訓的學員們帶來一堂精彩紛呈的講座。
講座上,常愛紅老師對什麼是繪本教學,繪本教學的價值、目標、流程設計以及集體教學的組織方法和策略等內容進行解讀。繪本教學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把繪本作為教材為提升幼兒閱讀能力教與學的全過程,使師生共同進步的活動。
繪本教學是一支績優股,它的價值就體現在能夠讓幼兒學會閱讀、觀察、想像、推理並且能讓幼兒學會豐富的語言,懂得如何生活,進行美術欣賞、互動學習、樂於表達。兒童文學作家使用孩子可以解讀的詞彙,熟悉的語句結構,再將主題巧妙涵蓋進去,匯聚成結構完整與內容豐富的故事,透過閱讀,孩子無形中便培養出精湛的語文能力。在當下的教育方式中,口語教條式的灌輸道德教育,僵化了教學方式,也拉遠了與孩子間的距離。然而,借著生活化的繪本內容,孩子透過同伴間的討論,吸收、激盪、轉化各種觀點,最後學習到清楚的價值觀,並將此種能力運用在曰常生活上的應對,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而且目前繪本中的圖畫部分,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畫家作品,他們運用各種材質,營造故事情節,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享受文學,也感染到美學,從小能夠培養他們美學修養。在同一繪本中,根據自身的體驗解讀出不同的圖意,使孩子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讓幼兒學會如何去發現,去思考,去表達。繪本故事橫跨國界,穿越各種文化背景,透過文字與畫面,孩子得以進入不同的世界,讓創意無限擴大。能夠引發兒童情感的共鳴、呼應,激發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使兒童憑借各自對繪本的理解,對事物的認識以及生活體驗和想像,做出種種猜想推測。在這里,孩子的推理也許與故事不謀而合,也許相差懸殊,但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去發現,去思考,去表達。
繪本教學的目標:堅持「三要三不要原則」,三要:要激起幼兒閱讀的慾望和興趣,現在的教是為了以後的不教,提升效率。 要關注自主閱讀的培養,重視對孩子讀圖、看圖、閱讀圖的技能,關注到繪本的特質所隱含的教育價值。繪本是文化傳承的通道,要培養孩子的智慧。「三不要」,不要懷疑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是看繪本的天才。不必強求完整的故事內容。不必強調深奧的道理,因為繪本不單單只是一個道理,隱含在裡面的教育意義很多很多。
繪本教學流程設計。繪本教學要對流程進行設計,以更好的保證教學質量。從引出繪本到引導閱讀再到延續擴展,整個流程需要緊密結合。其中, 引出繪本就是要讓孩子了解繪本的主要線索,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在此基礎上對孩子進行引導閱讀,讓他們理解主要內容,並鼓勵他們參與表達,最後進行延續擴展,對繪本深入的延續的閱讀,引發持續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理解繪本的內涵。
集體教學的組織方法及策略。根據教學方式的不同集體教學大致可分為五中形式。第一種是分段式。分段式閱讀法能夠有機運用故事情節,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把握閱讀的節奏。第二是主幹式。顧名思義,主幹是最主要的部分,需要突出呈現故事的主題,而這種直奔主題的形式也更能引發孩子閱讀的興趣。第三種是細節式。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細致地感受作品精髓。在引導孩子進行細致的閱讀之後對故事的主題進行升華,讓孩子感受到作品想要表達的東西。第四是整體式,整體地展現作品內容,能讓孩子最直觀的看到整個作品。第五是綜合式。各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常愛紅老師以自身經驗並結合具體繪本為學員們展現了繪本教學所獨具的魅力,學員們反映熱烈,有學員表示「自參加雙師型教師培訓以來,學到了很多東西,現在的理論學習能夠為以後的教學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撐,比如今天常老師繪本教學的講座,能夠讓我們進一步熟知繪本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以及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高朋舉 馬苗)
④ 怎麼寫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反饋意見
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幼兒語言學習行為的評價,另一個是對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設計和組織實施行為的評價。 1.對幼兒語言學習行為評價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項目: ①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②這些任務是由具體活動目標直接轉化而來的。 ③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獨立見解情況。 ④幼兒在活動中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表現。
⑤ 幼兒園語言活動教師語言怎麼組織
語言文學要素,是反映語言文學現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語音、語詞、語句、語段、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等。通過利用這些要素,組織設計語言教育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具體來說: 1、利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語言文學經驗學習新要素。 2、完整地向幼兒介紹一個新要素,一般經過三個階段:引入階段──正式學習階段──學習遷移階段。 3、將要素逐個加上,形成一個階梯,使幼兒沿著階梯上升,形成某種言語能力。 例如,發展幼兒對兒童文學作品中敘事作品的理解力。基本要素:情節。 引入階段: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積累有關經驗;許多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序的,如植物的生長,小朋友的成長,一件事情的經過等。 正式學習階段:使幼兒了解,連續發展變化的事物是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故事的情節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故事有開頭、中間、結尾。通過聽故事、給故事圖片排序的活動,使幼兒能初步把握故事情節及其發展脈絡,聽懂故事大意。 學習遷移的階段:能獨立地將散亂的故事圖片技情節發展的順序排好,並講出故事大意。從聽出情節發展脈絡到看出情節發展順序,並按情節發展過程講出大意,實現能力的遷移,解決新的問題。即從會聽到會看到會講。 再如,發展幼兒的講述能力。基本要素:人物、環境(背景)、情節。 講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幼兒沿以下階梯上升。 其中,重述,是較為容易的,幼兒通過聽,記住了詩歌、散文、故事的內容,將它們朗讀、復述出來即可,不需要自己構思和組織語言。觀察講述,通過指導幼兒學會觀察,把看到的事物敘述、描述出來。被觀察的對象可以是生活、游戲中真實的人、物、事件,也可以是圖片、特設的情景或特定的生活事件。它需要幼兒自己進行構思、選擇內容和組織語言。觀察講述能力的培養,開始時,讓幼兒在觀察了人物的活動或無背景的單幅人物活動的圖片後,只說一句話:「誰,在干什麼?」經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幼兒經觀察都會推測人物的行動,會說出一句話後,再進行第二個要素的學習。觀察現實生活場景或沒有人物的背景圖後,指導幼兒學會描述背景,「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季節,天氣如何?」待每個幼兒都基本掌握後,再將一、二個要素合在一起,指導幼兒觀察有背景的人物活動單幅圖片或特設情景中人物的某個行為表現後,講出「誰在什麼時間、地點干什麼?」最後,指導幼兒在觀察了2-4幅圖片、情景表演或特定的生活事件後,講出人物在背景中的活動過程,即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操作講述,指在幼兒操作擺弄玩具、學具時,根據需要,指導幼兒說出通過操作「發現了什麼,用什麼方法發現的,怎樣做的?」或「計劃、打算做什麼,怎樣做?」等,它需要幼兒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用語言整理自己探索認識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或用語言表述自己的設想和構思。
⑥ 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列舉出活動中的優缺點
良好的問題和科學的提問方式對幼兒思維和語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價值。教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應善於提問,激發幼兒學習熱情;提問設計要科學合理,且具可行性;要重視互動提問,加強師生互動,由此促進幼兒語言與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 幼兒園語言教育;教師提問;提問策略
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應用提問式教學方式,可充分挖掘和發展幼兒的語言意識及語言能力,有效促進幼兒拓展思維能力的發展。良好的問題和提問方式能夠讓幼兒有充足的語言組織及語言表達的機會。[1]因此,教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應以教學內容及教學目的為基礎,提出具有針對性、時效性的問題,並以諸多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引線,引導幼兒進行思維活動,促進孩子發展。
一、有效提問,激發幼兒學習熱情
在幼兒園語言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所提問題應以教學內容為根據,提問應包括教學重點、難點,同時還要關注幼兒的個性特點及興趣愛好。這就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所謂目標不僅包括教學活動的目標,還包括促進幼兒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目標。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圍繞具體目標和內容,巧妙設置問題,並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提問。[2]在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中,教師只有緊緊抓住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才可有效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進而實現幼兒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有效的提問能激發幼兒進行發散思維,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拓寬視野及知識面。
除此以外,教師在應用提問式教學方法時,還必須明確為什麼提問、提問哪些內容,必須明確所提問題是符合幼兒的個性特點及知識接受能力,是有助於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的,而不能單純關注提問是否符合教學目標。[3]總之,幼兒園語言教學課堂提問的優化要求教師做好以下幾種心理准備:第一,要熟悉掌握幼兒的個性特點及認知能力,對所提問題有大概答案,而無確定不變的死答案;第二,應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不對答案進行限定;第三,幼兒一時無法回答時,教師應給予熱情的鼓勵,並堅信幼兒會有自己的答案。
二、提問設計要科學合理,具有可行性
(一)尊重差異性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幼兒是學習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的一切教學設計及教學活動均需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及個性差異,尊重並鼓勵幼兒在閱讀、語言組織、語言表達過程中充分表現自身獨特的感受及體驗。[4]幼兒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管其感受或體驗是否符合問題的標准答案,教師都不應對其進行否定或批評,而應讓幼兒暢所欲言c教師應該認識到,對同樣問題,出現多種不同的回答,恰好體現了幼兒語言的獨特性和學習語言的必要性,同時也反映了幼兒思維的活躍性。
(二)注重目的性
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語言感知及語言表達均具有多樣性,同時作為學習主體的幼兒又個性活潑,思維活躍,因此為了在有效的時間及空間內實現有效教學,在應用提問式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在設計問題和提問時,必須明確和強調其目的性。只有明確的目的,才能有效引導幼兒進行思考,並促使其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問題的解決過程應就是教學重點、難點解決的過程。只有這樣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及空間內,盡最大努力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增強其思維能力,拓展其認識水平和知識面,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三)體現層次性
幼兒的認識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語言教學活動及其他所有教學活動中,教師都必須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教學。提問式教學的應用尤其要重視循序漸進,即問題的提出必須具有明確的層次性,由簡人難,層層深入。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必須有嚴格的邏輯性,問題的設置要由易到難,由淺人深,多層設問,層層遞進。有層次性的問題,可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可有效培養幼兒形成清晰的思維框架,促進其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
(四)合理把握難易程度
幼兒的知識水平較低,知識經驗相對缺乏,語言組織及語言表達能力等也相對較為狹窄和簡單,因此在進行提問式教學時,教師須熟悉和掌握幼兒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提問。所提問題不能過於簡單,但也不能過於復雜。過於簡單的提問無法達到提高幼兒能力的效果,而過於復雜的提問會挫傷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無效的問題雖然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卻無實際意義,造成教學時間的浪費。難度過大的問題超出幼兒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導致幼兒一頭霧水,無法進行思考和回答,增加學習難度,同時挫傷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有效進行。因此,在提問過程中,教師需合理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所提問題要讓幼兒「跳一跳」,但又要保證其通過努力能夠回答。
三、重視互動提問,加強師生互動
(一)進行互動提問
傳統的問題式教學往往強調教師提問,幼兒回答,互動環節較缺乏,這對幼兒語言表達及思維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束縛。幼兒具有特殊的個性特徵,教學活動中師幼對話也具有不確定性、多元性、多向發展性等特點,因此教師不宜給幼兒太多的束縛。對話是兩個以上主體的語言交流活動,並不是任何語言交流活動都是對話。在幼兒園教育中,師幼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在溝通交流中師幼是「參與一合作」的關系。[5]從師生交往方式來看,師生課堂中的交往方式有單向、雙向、三向和多向交往等模式。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師生交往最值得推崇的交往方式就是多向交往的師幼互動方式,包括師幼互動和幼幼互動兩種基本類型。教師和幼兒均可成為互動行為的發起者。
(二)提問後應給予幼兒一定的待答時間
從孩子傾聽問題到理解問題再到組織言語回答,至少需要2~1O秒的時間,依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請幼兒站起來回答,則依個人的性格峙征(內向型、羞怯型、外向型)而差異較大,從5秒到30秒不等。因此,教師的提問需要考慮到問題的難易、語言表達、孩子的性格等因素,給予幼兒充分思考的時間。但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教師提問後留給幼兒思考的時問僅1秒左右。這不僅沒有發揮提問激發思考的作用,而且容易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當提出像「你還能幫他們想出哪些更好的辦法嗎?」這類發散性思維問題時,教師應多等一下,而且應多請一些幼兒來回答,以此促進幼兒的思考和幼兒之間的交流。
(三)提高教師的應對水平
實踐中我們發現,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孩子們常常會有不正確、不清晰、不全面的答案,這時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回應技巧,在不迴避問題的前提下,給予幼兒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經驗去探究問題,尋找更多更好的答案。為此,教師應創設寬松的班級氛圍,允許幼兒提問,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應對幼兒提問的能力。常言說得好,「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應能及時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然後將球巧妙地拋回給孩子。提問本身是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反饋,就是與孩子進行拋接球的游戲。與孩子拋接好一個球,也就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能有效推動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集體活動中,孩子們常常會有驚人的語言,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行為發生,這些都是孩子們拋出的球,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地去接,並接好球,還能把球拋回給孩子。
總之,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提問式教學為應用最為普遍的教學方式之一。科學的提問式教學可有效啟迪幼兒心智,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組織與思維能力,提高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促進幼兒語言感知與體驗水平及認知能力的發展。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教學的側重點越來越多地轉向改變幼兒的學習方式,增強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應用提問式教學方式時,應更加關注幼兒的個性特點與認知能力,以幼兒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斷優化自身的提問行為,加強師生互動,尊重幼兒的情感表達與語言表達,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⑦ 幼兒園語言教研組總結哪些方面
一、教研活動日趨規范 1、規范體現在計劃的制定上。根據我園教師的專業水平及園本情況,在開學初就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可行的教研計劃,做到有目標、有措施、有組織,為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打下了基礎。 2 、規范體現在教研活動的組織體繫上。本學期,在教研組織體系中更加明確了各層的職責,並充分發揮了各自的職能,做到了「分工不分家」。 3、規范體現在教研活動的准備與整理上。為了使資料能夠分類管理、整齊有序,學期初,教研組就將「教研活動記錄表」進行了修改,並且給每位組員發放了「聽課記錄表」。及時公布、宣讀教研計劃,並且提前一到兩周布置教研任務,以便每位教師做好思想及行動上的准備;活動過後,及時地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 二、教研活動時間得到更充分的保證 本學期的教研活動依然定於每周一的下午,時間從3:20開始至4:50結束。大家都能准時參加,不遲到、不早退,有事能夠提前請假,所以教研活動較以往在時間上得到了更為充足的保證,故而增強了教研活動的連續性和持久性,教研活動已深入人心,成了教師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 三、教研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 首先,本學期我們沿用原來的有效經驗,採用了主題研討、集體備課、理論學習、公開觀摩等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組員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其次,在教研內容的設計上,既有提高教師教育技能的內容,又有解決教育困惑的內容,還有培養教師專業技能、交流彼此經驗的內容等等,但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更好地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提高教師的聽、說、思、寫的能力。 四、教研有突破,效果有新高 1、教師的教研熱情空前高漲。教研活動的開展增進了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彼此間的感情,整個幼兒園的氣氛更加的和諧,教研積極性的激發同時也激起了教師們工作的熱情。 2、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步伐跨越式前進,如:觀察的敏捷度與深度、分析評價的能力、提升撰寫的能力等。更為可貴的是,通過圍繞「體育活動」「幼兒的常規培養」所組織的教研活動,使我們得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經驗,如:如何培養幼兒的一日常規;體育活動在幼兒園如何有效開展;各種教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等等。 五、教研活動的反思與不足 有總結和反思便能實現再提高,在本學期教研活動的開展中尚存眾多的不足: 1、由於輪流值班的緣故,使得部分教師未能全程參與,對這部分教師來說實為一種損失。 2、活動中雖總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經驗,但缺少在實踐中的反復論證。 3、教師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寫作技能、儲備了相當的實踐經驗,但仍缺乏對此的整理與對外交流。 六、下學期教研活動的初步打算 1、在目標的設定與上學期基本一致。 2、初步嘗試教師輪流擔當教研主持。 3、進一步調動教研熱情,使教研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⑧ 淺析幼兒園語言教學如何有效開展
(參考範文)
陳鶴琴先生在創立「活教育」理論時,提出「教師要活」。所謂「活」,就是指教師在師幼互動中要具備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學手段﹑尋找活的教材、培養活幼兒。並且我認為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態,存在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並對幼兒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怎樣的師幼互動才是積極有效的,才是能發展幼兒的」引發了我的思考。
一、擺脫教條式觀念,建立平等的師幼關系
自古以來人們就提倡尊師,相反的,老師也應該尊重幼兒、愛護幼兒,尊重他們的人格,才能建立和諧、平等、相互信賴的師幼關系。進而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歸屬感,促進他們與老師、同伴正常交往。在生活和學習活動中,我認為我們必須以參與者的身份融入其中,才能縮短與孩子間的距離,進而激發孩子與你互動的願望。
在小班語言活動「小兔乖乖」中我深深的體會到這一點,在我班幼兒已經基本掌握內容的情況下,我請幼兒表演這個故事。第一次故事中的人物我全部請幼兒扮演,我幫助幼兒念旁白。我發現情況不妙,客觀原因可能是剛入園的小班的孩子都不太敢大膽的表達,主觀原因可能是老師沒有加入其中烘托出故事氛圍。等旁白念完後小朋友還是沒什麼反映,或者聲音很小。於是在第二次表演時我就扮演了大灰狼,我用誇張的動作模仿大灰狼,以及用很粗很低沉的聲音模仿那句「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兒開開我要進來」小朋友一下子就進入情境中,嚇的連忙說「不開不開」。特別是當大灰狼的尾巴夾住時,我誇張的動作小朋友們覺得自己很厲害,都哈哈大笑。下面的小朋友都舉手要上來。因此如果老師能以夥伴的身份參與,幼兒會積極的與你展開朋友式互動。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抓住孩子的興趣點
根據小班年齡特點,小班孩子的學習多是以游戲貫穿。孩子們也喜歡在玩中學,如果教師一味照本宣科,相信幼兒也不會按你的思路走下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敏銳地發現存在的問題。努力挖掘隱藏在問題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本質原因,及時調整不適應的教育教學策略,並應用於教育實踐中,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及時捕捉孩子興奮點。以幼兒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在活動「猜猜我是誰」中,我請一名幼兒躲起來,發出小動物的聲音,讓小朋友猜是什麼動物的聲音,然後再讓小朋友猜猜誰在模仿小動物的聲音。一開始我只是讓一名幼兒躲在櫃子後面,其餘小朋友眼睛閉好,但是我發現很多孩子都會偷看,玩了兩次就不搭理我了。我想可能是沒有給幼兒創設良好的情景,沒有足夠地神秘感。於是我拿來了一個屏風,這回孩子看不到了,小頭探來探去的很好奇。而我就躲在後面模仿小貓的聲音,當我說:「猜猜我是誰」後,孩子們想了好一會猜出來後都很有成就感。很多孩子都急著說:「我來我來」。抓住孩子們的這一心理特點,我適當地調整情景,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藉助肢體動作,運用富有童趣的語言
幼兒教師的語言應注重生動形象和富有感情,尤其是在教學活動中,更需要這樣抑揚頓挫的語言節奏來引起幼兒充分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高昂情緒。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有趣、形象、活潑的語言,特別是再加上一些豐富的表情和誇張的動作,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和模仿。
在語言活動「點點愛上幼兒園」中,我記得這是小班入園的第二天上的一節課。當時我本以為幼兒的情緒波動比較大,上課效果應該不會太理想。但是卻出乎意料,當我講到故事中的對話時我把人物的語氣模仿了出來,點點和媽媽的對話區分的很清楚。幼兒聽得很認真,以及故事中點點遇到的幼兒園我都以動作的形式模仿給幼兒看,我發現小班的孩子很容易就融入情境中。我問:「點點來幼兒園的路上碰到了哪幾個幼兒園?」幼兒馬上能回答上來。
四、保持一種開放心態,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
《綱要》指出:「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所以就要求我們教師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所謂開放的心態,指的是教師並不要自以為是的幫幼兒想問題,而是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幼兒,欣賞幼兒,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
在語言活動《落葉》中,當問到「落葉」象什麼?小朋友滔滔不絕的說:像下雨、像小鳥飛、像小船,更有孩子說落葉像怪獸來了一樣。我也高興地和孩子們一起展開了豐富的想像。不管孩子們用怎樣的語言表達對落葉的感受,我們首先都應用一種平和的心態接納它,而不應只用傳統的對不對,好不好這一標准去衡量幼兒。教師應建立、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環境,允許幼兒有按自己意願進行活動的自由與選擇的權利,能使幼兒產生積極活動的慾望,與幼兒形成欣賞式互動。
在語言教學中,注重創設寬松的心理氛圍,走近幼兒的心靈。在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能走進幼兒的心靈與幼兒交流,便能生成出支持性的互動、欣賞式的互動、朋友式的互動、多角度和多層面等有效的師幼互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活動的質量。
⑨ 幼兒園語言活動歡迎來到中班教案怎麼寫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