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學校培訓 > 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教學設計

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3-12 16:31:40

Ⅰ 廣東省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培訓模塊四討論你的教案設計-如何選擇媒體答案

學友觀點一:

首先我會對我的學生進行特徵分析。案例4-1中的教學對象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此時學生接受視覺信息的能力明顯高於接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我會選擇圖片、動畫或者視頻來呈現信息。教學目標中涉及到生字的學習,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看清漢字的書寫順序,我會選擇用Flash動畫來展示。案例中所提供的設計思路涉及到「激情導入,激發興趣」,我覺得完全可以藉助於視頻,比如和貓有關的動畫片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次,我也要根據所選擇的素材來決定採用圖片、視頻還是動畫的形式來展示,盡量選擇那些精度比較高的素材。當然還要考慮學校本身的課堂條件,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決定最終選擇什麼樣的教學媒體。

學友觀點二:

在案例4-2中,若是我來選擇教學媒體,我不會利用PPT來展示導入新課。既然選擇了這首兒歌,而歌詞中所表達出的「青蛙」是動態的,那麼我就用Flash動畫來展示。我個人比價喜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列出課堂教學流程圖,這樣比較清晰地列出那個環節需要教學媒體,用哪種媒體能夠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學友觀點三:

在進行教學媒體選擇時,我傾向於理出有關本課時的一個教學媒體選擇問題表。通過問題的逐一回答,我能夠一步一步清楚地發現適用於本課時的媒體。在有不止一種媒體可選擇的情況下,我還會根據教學媒體的特性,再二選一或者三選一。這樣選擇教學媒體時,可以做到思路清晰。

Ⅱ 陝西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2009年度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的介紹

該文主要包括陝西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2009年度培訓工作的目版標和任務、組織形式權、培訓安排和培訓對象要求、培訓內容等。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是省教育廳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我省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之一。根據我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整體工作安排,為了認真做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特製定2009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實施方案。

Ⅲ 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培訓,你認為教學設計中選擇教學媒體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

多媒體的運用在於教師對教學目標、內容的了解、學習者的能力及教學課堂任務的容量,當然學校必須具備 運用多媒體的條件,不一定每節課都用多媒體教學ABCD

Ⅳ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Ⅳ 中小學教學人員(初級)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的模塊指南

模塊 開始培訓的准備(4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此次培訓的主要模塊、過程、方法,需要完成的任務及應取得的成果。
2.了解教師與學員、學員之間的交流方式,利用技術建立課上和課下的多種交流渠道,體驗正確交流方式的重要性,為後續模塊的學習做好准備。
3.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意義及作用。
4.形成學習小組,在小組活動中體驗協作學習的過程;在對個人活動、小組活動評價與反思的過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識。
(二)任務
1. 互相認識,形成融洽的師生、生生關系;
2. 介紹培訓模塊、方式和最終學員需要提交的成果的形式;
3. 檢查和准備每個人的軟硬體設備;
4. 建立個人文件夾。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對於保障整個培訓課程的順利實施具有導向性作用,要注意觀察學員,引導他們從心理、方法和技術上做好各種准備。
2.組織學員相互認識,讓學員嘗試利用技術進行課堂和課外的交流,體驗各種交流方式的不同。
3.要努力使學員理解培訓的方式、成果要求、評價形式等,並達成共識。個別學員的困惑或不同見解可以在全班范圍內適當組織討論,重在參與和體驗,不要簡單地給出結論。
4.要充分利用學員已有經驗,重視學員獨特體驗,使學員形成自己的觀點。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相互介紹+討論)
(1)培訓教師與受訓學員的自我介紹與相互認識。
(2)了解培訓的方式及主要內容模塊,了解培訓的評價方法。
(3)了解利用技術手段進行交流的重要性及方式。
2.師生互動2(案例觀摩+閱讀+講解+討論)
(1)案例觀摩。
(2)介紹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意義及作用。
(3)進一步了解新課程標准所採用的教育觀及學生發展觀對教育技術運用的影響。
3.自主活動1(操作+思考)
(1)檢查培訓中用到的相關軟硬體。
(2)建立作業文件夾,檢查作品檔案袋。
(3)建立自己的電子郵箱,留存教師、學員的電子郵箱地址,嘗試與教師及學員進行交流。
(4)思考自己的選題,用電子文檔記錄下來,存入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作品檔案袋)中。
4.小組活動(共享+討論)
(1)形成學習小組,為小組命名,組織組內交流、共享、互幫互助。
(2)在小組內介紹自己的選題意向,並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記錄小組成員對自己選題的建議。
(3)完成此次小組活動記錄文檔。
5.自主活動2(評價+反思)
(1)參考提供的小組活動評價模板、小組活動中的個人行為評價模板,評價此次培訓中的小組活動及個人活動。
(2)反思本模塊的培訓,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2 編寫教學設計方案(4學時)
(一)目標
1.掌握教學設計的定義及其作用。
2.掌握教學設計方法的一般過程及關鍵環節。
3.運用教學設計方法初步完成一份教學設計方案。
(二)任務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設計實踐。
2.觀摩所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結合教學設計方法分析其優缺點。
3.參照本模塊中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完成所選內容的教學設計方案。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強調案例研討對學員教學設計實踐的啟發效果,通過案例的比較分析,理解學習教學設計的作用以及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對教學設計方法和實踐的指導作用,不要糾纏概念。
2.重視學員對自己經驗的反思,鼓勵學員以開放的心態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通過正反案例,使學員在處理已有經驗和新知識、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經驗等交織的過程中,加深對教學設計方法的理解。
3.重視對各種教學策略的體驗。在體驗中,幫助學員理解和掌握各種教學策略的概念和方法。
4.為學員提供教學設計實踐的便利條件,包括評價的參考標准以及活動過程模板,但要引導學員突破模板的束縛,鼓勵創造性地運用過程模板。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閱讀+講解+討論)
(1)教學設計的定義及其作用。
(2)觀摩教學設計案例。
(3)教學設計方法的一般過程。
(4)教學設計方法的關鍵環節。
2.自主活動1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設計實踐,填寫反思記錄文檔。
(2)分析教學設計案例的優缺點,填寫案例分析表。
(3)閱讀本模塊中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選擇適用於自己選題的模板。
(4)基於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初步完成選題的教學設計方案。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反思記錄表,討論後概括教學設計方法的特點及注意事項,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2)參考本模塊提供的小組作品評價模板,評價小組作品。
(3)在小組內介紹各自的教學設計方案,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記錄小組成員對自己選題的建議。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參考教學設計方法的特點及注意事項,思考並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
(2)將修改後的教學設計方案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3 教學媒體的選擇(4學時)
(一)目標
1.掌握各類教學媒體在學科教學中運用的特點。
2.結合案例了解各類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作用。
3.分析演示型教學媒體的特點,選擇所用的教學媒體並分析其運用形式。
(二)任務
1.概括出各類教學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運用的特點。
2.觀摩所提供的教學案例,分析案例中各類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方式。
3.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所選擇的演示型教學媒體,並分析其運用形式。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旨在建立技術是幫助學與教的工具的正確媒體觀,強調不同媒體的不同教學特性和使用范圍,要發揮媒體的綜合優勢,強調合理運用,不盲目追求技術的先進性。
2.要強調動手實踐,要求學員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總結教學媒體的應用特點及其對教學的支持方式。
3.通過對正反案例的對比分析,使學員從不同角度理解媒體的運用特性,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掌握媒體選擇的原則。
4.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媒體選擇原則,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制訂的媒體應用表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閱讀+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各類教學媒體的特點。
(2)案例觀摩,掌握分析案例中媒體對教/學的支持作用的方法。
2.自主活動1
(1)基於以上學習,概括出各類教學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形式及特點,對在教學中所能用到的媒體加以標注,填寫媒體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記錄表。
(2)觀摩學科案例,分析案例中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方式,填寫媒體運用分析表。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自主活動中的第一項,討論後概括出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及特點。
(2)在小組內共享媒體在學科中的運用記錄表,討論後概括出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及特點,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3)在小組內共享媒體運用分析表,討論並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4)與小組成員討論,如何在自己的選題中運用演示型教學媒體。
4.自主活動2
(1)基於以上的活動,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所選擇的演示型教學媒體及其運用的方式,將此表格添加到上一模塊完成的教學設計方案中,並將修改後的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將小組活動中形成的兩份小組作品整理成電子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4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一)(2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教學/學習資源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2.掌握常見教育資源的類型及運用策略,掌握選擇教學資源的基本原則和實施策略。
3.了解資源與媒體的聯系與區別。
(二)任務
1.列出能為本學科教學所用的資源類型、工具及其運用策略。
2.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或選題,選擇所要使用的各類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注重使學員形成正確的資源觀。要明確教學資源不僅要支持教,更重要的是支持學;要注重多種教學資源的運用,既要重視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也要重視其他渠道的資源利用。
2.重視正反案例的對比分析,注意既要採用同一學科不同應用形態的教學資源運用案例,也要採用同一應用形態的教學資源在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的案例,使學員多角度、多層次理解教學資源的運用特性和應用原則。
3.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教學資源應用原則及其注意事項,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制定的教學資源應用表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應用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1)有哪些形式的資源可為教育教學所用。
(2)不同類型資源的作用有什麼不同,如何才能綜合其優勢。
2.師生互動2(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1)教學資源應用於教學過程的優秀案例觀摩。
(2)教學/學習資源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3)常見教育資源的類型與運用策略。
(4)選擇教學資源的基本原則和實施策略。
3.自主活動1
(1)列出在你所教學科中所用資源的類型、工具。
(2)列出你在運用各類資源、工具時的策略。
(3)列出資源在運用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4.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上述三項內容,討論後形成一份小組學習作品,並在全班內共享。
(2)參考本模塊提供的作品評價模板與小組活動評價模板,評價小組作品。
5.自主活動2
(1)基於以上的小組活動,思考在選題規定的教學活動中所要使用的資源與媒體,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並說明運用的形式,將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5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二)——信息技術技能(8學時)
(一)目標
1.掌握收集教學資源的方法。
2.能夠對收集的文本、圖片、聲音、動畫等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與處理。
(二)任務
1.運用收集資源的方法,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選擇、收集所要使用的各類資源。
2.運用文字處理工具對收集的文本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
3.運用圖片處理工具對收集的圖片資源進行截取和改變大小、亮度等簡單的加工處理。
4.運用音頻處理工具對收集的聲音資源進行截取、增補、去噪音等簡單的加工處理。
5.運用網路下載工具將動畫下載到本地機,並插到自己的文本中。
(三)教學活動建議
1.增強學員積累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員注重平時資源的積累,包括收藏優秀網址、素材庫以及平時瀏覽網頁時收集一些好的素材,分類存放以備教學之用。
2.注意分享中小學教師已有收集資源的體驗,使學員從中掌握資源收集的小技巧,提高資源檢索、下載的效率。
3.通過案例使學員理解不同格式素材的質量和教學特徵,掌握基本的分辨能力和恰當選取素材的能力。
4.突出素材處理工具常用、實用的使用功能,注意不同學科的不同需求。既要教會學員掌握一些基本的工具、使用技巧,更要重視引導學員學會運用軟體工具的幫助功能,學會上網搜索常用軟體工具等,力求知識遷移和自我提高。
5.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教學資源的應用特性,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收集的教學資源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1)在日常教學中有哪些收集資源的方法?
(2)在學科教學中,常用的資源類型有哪些,各類資源的教學運用效果如何?
2.師生互動2(思考+討論+閱讀+操作)
(1)觀摩收集各種類型的教學資源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資源類型。
(2)收集資源的方法。
(3)介紹資源收集的常用軟體。
(4)運用各類簡單的多媒體加工與處理軟體,對收集的各類資源素材進行簡單加工處理。
3.自主活動1
(1)基於以上的學習活動,思考在選題規定的教學活動中所要使用的資源類型,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電子表格軟體或表格列出並說明運用的形式,將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基於自己的選題,參考教材附錄中提供的搜索引擎、資源站點、學科網站,收集教學設計中所要使用的資源素材。
(3)記下本學科比較好的資源網站地址,並添加到收藏夾中。
(4)利用相關的資源加工與處理工具,對收集到的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使之更好地應用於學科教學。
4.小組活動
(1)利用本模塊中提供的資源站點評價量表,完成對某一學科站點或資源站點的評價。
(2)在小組內、全班內共享好的學科教學站點、優秀資源站點。
(3)在小組內展示處理過的各類資源,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
5.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資源素材。
(2)將修改後的資源素材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6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三)——信息技術技能(10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教學資源的呈現類型,了解教學資源呈現的設計方法。
2.掌握運用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方法。
3.了解運用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方法。
(二)任務
1.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設計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
2.利用演示文稿設計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
3.觀摩並分析如何利用網頁設計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通過案例分析使學員理解不同呈現方式的資源對教學的支持方式的不同,並能夠分析自己的教學需求以及教學資源對具體教學環節的支持方式。
2.要使學員樹立合理運用資源的意識,力求能以簡單的技術實現必需的教學功能。
3.開發工具的教學中,要尊重學員的意願和已有基礎,以教學功能的實現為目標,不嚴格規定使用哪一種軟體,但可以建議學員使用通用性的軟體,以便共享資源。
4.促使學員形成記錄學習過程的意識,建議他們把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心得隨時記錄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關注學習過程的自我反饋和自我指導。
5.學員開發教學資源課件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員的個別化指導,更要強調學員之間的合作和互幫互助意識的培養,重視應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以及教師對小組團隊集體評價。
6.在強調學員自主探究、開發教學資源課件的前提下,為學員提供必需的自主學習資源,同時要重視對具體操作方法的指導,教學上採用「由扶到放」的策略,重視變式練習的應用。
7.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討論、制訂的教學資源評價標准,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設計、開發的教學資源課件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閱讀+講解+操作)
(1)觀摩各種呈現類型的教學資源案例,分析教學資源呈現的設計方法。
(2)運用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與整合的操作方法。
(3)觀摩並分析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操作方法。
2.自主活動1
(1)基於學員的教學設計選題,完成對教學資源結構的設計,記錄在文檔中。
(2)利用相關資源開發與整合技術(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完成教學資源。
3.小組活動
(1)參考資源評價的方法,在小組內討論資源收集與開發的注意事項,討論確定資源評價的量規。
(2)在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資源,並征詢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
(3)以小組活動的方法評價每一位成員的教學資源。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資源。
(2)將修改後的教學資源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7 形成完整的教學設計成果(2學時)
(一)目標
1.了解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作用,初步掌握設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方式或方法。
2.能夠對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進行反思與改進。
(二)任務
1.設計選題中的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方式或方法。
2.整理培訓過程積累的學習結果。
3.修改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重視學員在以往教學實踐中應用評價理念和方法的經驗,強調通過分享理解各類評價的概念及其作用。
2.重視評價案例的資源建設。通過案例的研討、分析,使學員正確認識形成性評價促教、促學的作用,積累本學科在形成性評價實施方面的優秀經驗。
3.鼓勵學員對自己在培訓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反思,理解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啟發,掌握將形成性評價與教學活動相結合的方法。
4.通過分享和反思,促使學員明確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正確的資源觀。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觀摩教學設計成果的完整案例。
(2)了解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
(3)了解總結性評價的作用。
(4)介紹常用的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的設計方式與方法。
2.自主活動1
(1)參考案例中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在選題中制定出形成性評價的方法或方式,添加到教學設計方案中。
(2)參考案例中總結性評價的內容,在選題中制定出總結性評價的方法或方式,添加到教學設計方案中。
(3)整理前面各個培訓模塊中積累的個人學習成果材料。
(4)優化教學資源、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方案。
(5)將完成的內容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作品檔案袋)中。
3.小組活動
(1)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設計成果(重點是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資源),並聽取成員的反饋意見。
(2)以小組活動的方法評價每一位成員的教學資源。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修改優化自己的教學成果,並保存在自己的作業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8 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7學時)
(一)目標
1.結合自己所教學科和具體的媒體環境,掌握教學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
2.掌握單元/主題教學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的方法。
3.能夠對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進行反思與修改。
(二)任務
1.完成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方案。
2.初步完成單元/主題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如果課時不夠,完成資源框架即可)。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重視案例資源的建設,強調通過案例觀摩與研討,使學員理解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概念、作用以及與一節課設計的不同之處。
2.關注培訓後的應用情況,增強學員積極應用的意識,既要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現有條件可能存在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困難中的有利因素,選擇恰當的應對策略的能力。
3.為學員提供充分的學習支持,包括主題/單元設計參考列表、設計模板等,同時也要引導學員突破參考列表、設計模板的束縛,鼓勵創造性地運用。
4.主題/單元教學設計完整成果的完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要注重學員對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理解和體驗,強調對方法的指導,要求完成教學設計方案,但不對成果做過高的要求。
5.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理解的主題/單元教學設計要求,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完成的主題/單元教學設計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觀摩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成果的完整案例。
(2)了解單元/主題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2.自主活動1
(1)完成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方案。
(2)單元/主題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
3.小組活動
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設計成果,並聽取成員的反饋意見。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並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9 教學設計的實施與評價反思(5學時)
(一)目標
1.了解評價的一般方法。
2.掌握教學設計實施的評價方法。
3.在教學設計實施與展示的過程中,建立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緊密聯系的意識,並以此形成將所學的方法運用到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的意識。
(二)任務
1.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基於組員反饋意見加以修改。
2.在全班試講、展示教學設計成果,分析討論該成果的優點及需要改進之處。
(三)教學活動建議
1.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學員在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方面的經驗和體會,通過研討了解教學設計成果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及特點,理解教學設計成果評價對教學設計本身、教學實施的意義。
2.在展示和評價之前、之中,注重應用一些提高活動參與度的策略,並使學員理解並掌握這些策略。幫助學員合理評價他人,既強調欣賞他人,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又要中肯地提出合理化建議。
3.體驗和理解從設計到實施的關系,掌握根據教學進程的變化進行教學實施調控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揮技術在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數據收集、數據統計、結果保存等方面的優勢,培養學員使用技術開展形成性評價的初步意識和基本能力。
5.注意利用所學知識更好地完成說課,提高說課能力。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在技術條件尚不具備時,有哪些策略或方法可在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教育技術?
2.師生互動2(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1)評價案例分析。
(2)評價的一般方法。
(3)教學設計實施的評價方法。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學員每人展示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教學設計方案和教學資源,組內成員給出評價及修改意見。
(2)基於組內成員給出的修改意見,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
(3)在全班內,以說課、試講的方式展示教學設計成果。
(4)在小組內,分析所展示的教學設計成果的優點,並指出其有待修改之處。
4.自主活動
(1)將自己的作業文件夾壓縮打包後提交,將作品檔案袋所有材料整理後提交。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10 培訓的總結與提高(2學時)
(一)目標
1.總結和鞏固教學成果;
2.分享學習經驗,形成長期堅持在運用中學習的情感和態度。
(二)活動
1.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問題;
2.對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分享;
3.提出對培訓的改進建議,明確今後一段時間的個人學習和應用計劃。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運用在信息環境下涉及倫理道德問題的案例,使學員意識到正確對待網路安全和道德問題的重要性,增強學員對網路安全與道德問題的鑒別能力。
2.採用游戲性活動,使學員能夠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分享培訓體會、困惑以及對培訓的建議。
3.讓學員嘗試自擬訪談表或調查表,以獲取他人的反饋意見,並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他人的建議。
4.培訓的反思和評價要強調培訓全過程,關注培訓的理念、方式以及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教學和個人發展的啟示。
5.學習成果和學習計劃都是為了促進知識、技能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教學中要增強學員在應用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信息環境下的倫理道德與網路道德。
2.自主活動1
(1)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
(2)檢查自己在培訓的各模塊中任務完成情況與存在的問題。
(3)反思整個培訓過程,完成反思文檔及反思日誌。
3.小組活動
(1)組內討論、全班共享,如何把此次培訓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今後的工作中。
(2)列出你仍有的困惑,與小組成員、培訓教師進一步討論、交流。
(3)聽取小組成員、培訓教師對自己本次培訓的評價,吸取有益建議。
4.自主活動2
(1)思考如何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工具和方法,有效地獲取本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反饋意見及相關的數據資料,反思自己在接受培訓、實踐過程中的表現。
(2)結合自己心中尚存的困惑,制訂一個自己今後學習的計劃。
(3)評價本次培訓活動,提出培訓意見 。

Ⅵ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對您今後的教學實踐有哪些啟發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對學員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都產生了預期的積極效果,並能夠推動學員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實施。

有了教育教學的復合能力,了解了中小學生的心理,有利於提高個人的素質

Ⅶ 如何提高教學設計能力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

教學如同三套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即備課,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眾多技能的組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做到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能夠整體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慮所授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並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且為之入迷,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要讓學生與課本人物、課本知識產生共鳴,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構建有現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想要在教學設計方面更近一步的老師可以了解下繼教網舉辦的教學設計指導師培訓班,網路教學設計指導師,第一頁第一條信息

Ⅷ 急需:函數單調性的教學設計流程圖(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1.嘗試畫y=x+1與y=-x+1圖像,指出y隨x增大而變化的情況,點出是單調性,引入課題
2.看教材,找到單調性定義
3.定義辨析,如y=1/x中,x=-1時y=-1,x=1時y=1,是否為增函數?
4.強調定義中關鍵詞,並說出證明方法
5.單調性證明例題講解
6.模仿訓練,反饋糾錯
7.達標訓練(或測試)
8,小結與反思
9.布置課下任務

Ⅸ 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應具備哪些方面的技能

1、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能力:能夠正確的根據課文和相關的教學著作設計出符合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和價值感等的教學目標
2、 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的能力: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把握設計課堂的重點、難點和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問題。
3、 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能力: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實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孩子在課堂上能夠更加感興趣,更加開心的學習。
4、 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的能力:為了完成學校的目標和對學生的情況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和策略達到教學要求適合於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主要有個別化教學、小班化教學、小組教學、討論式教學、合作教學、分層教學、情境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閱讀全文

與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