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跟濱州職業學院的航海技術專業對比
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港航特色鮮明的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始建於1975年,原系交通部所屬院校。學院現由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主管,屬於山東省教育廳和青島港集團雙重領導。近年來,學校依託國際億噸大港青島港,大力增強辦學實力,實現了跨越發展。學院一直保持著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花園式單位」、「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山東省「衛生先進單位」等一系列榮譽稱號,2006年又評為「中國企業教育先進單位百強」。
學院坐落在青島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倚山面海,景色秀麗。投資數億元的現代化新校區已經初具規模並投入使用。學院現佔地面積60多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5萬多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4200萬元,圖書館藏書55萬多冊,寬頻網路遍及整個校園。
學院擁有一支力量雄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學系統設「八系一部一中心」,即: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港口運輸系、物流系、外語系、計算機科學系、商船系、港口工程系、基礎部和實驗實訓中心。學院已開設了報關與國際貨運、商務韓語、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港口機械應用技術、數控技術、港口物流設備與自動控制、電氣自動化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船舶與港口電氣設備、計算機網路技術、集裝箱運輸管理、外輪理貨與港口業務、物流管理、物業管理、國際航運業務管理、電子商務、港口工程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模具設計與製造、商務英語、航海技術、輪機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等25個專業,形成了港口機械、港口電氣、港口業務管理、航海技術與輪機工程、數控技術等五大專業集群。目前,學院有3個省級示範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學院面向全國招生,在校生10000餘人。
學院擁有技術設備先進的數控機床實訓中心、港口機械與電氣實訓中心、動力設備操作實訓室、船舶電站操作實訓室等30多個實驗實訓室,建立起了以青島港為龍頭的龐大的校外實訓基地,形成了滿足培養高技能人才需要、港航、物流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設施體系,被確定為全國數控人才培養基地、山東省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基地、青島市「金藍領」培訓機構、青島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400多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50多人。學院教學系統下設「八系一部一中心」,分別是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港口運輸系、物流系、外語系、計算機科學系、商船系、港口工程系、基礎部和實驗實訓中心。目前,已開設了交通運輸、機械製造、電子信息、土建、財經、文化教育等六大類25個專業,其中理貨與港口業務,數控技術、電氣技術三個專業被評為山東省職業教育示範專業,《港口電氣控制》、《港口裝卸工藝》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學院面向全國招生,在校生已突破10000人。
學院一貫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認真貫徹「立足港航、突出特色、面向一線、精心育才」的辦學宗旨,不斷深化「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按照企業需求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實踐技能培養。同時學院積極加強與新加坡理工學院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進一步突出港航、物流特色,打造精品專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5%以上。建校30多年來,學院已為國家培養各類應用技術人才上萬名。
目前學院正在大力實施 「實力興校」、「品牌立校」、「育人鑄魂」三大戰略工程,以特色造優勢、以創新謀發展,為把學院建設成為港航特色鮮明的全國示範性高職院校而努力奮斗。
---------------------------------------
濱州職業學院是2001年7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合並濱州農業學校、衛生學校、工業學校、經濟學校和市農科所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現設家紡學院、軟體工程學院2個二級學院,生物工程、工業工程、醫學、經濟管理、計算機信息科學和建築與藝術設計6個系,基礎部、社科部、中專部3個教學部,現有42個高職專業涵蓋了農林牧漁、生化與葯品、土建、製造業、電子信息、輕紡食品、財經、醫葯衛生、旅遊、藝術設計傳媒等10個專業門類,初步形成了適應黃河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崗位群需要的專業結構。
一、科學規劃,夯實基礎
建院之初,學院根據四校一所合並創建職業學院的實際,提出了打基礎、創特色、上水平發展戰略。在打基礎中,主要圍繞五項工作帶動全局:第一,狠抓基本建設。每期8個月,三期24個月完成了建築面積21.7萬平方米,基本紮起了學院的框架。第二,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外引與內培並舉,使教師隊伍得到進一步優化。現在,該院副高以上職稱教師有268人,已有博士、碩士73人,在讀博士、碩士105人。第三,狠抓就業工作。實行「訂單教育」,連續三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達96%以上。今後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依託,突出就業導向;堅持以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為根本,走質量立校的道路;堅持科學的形象塑造來帶動,實現品牌教育。第四,狠抓制度建設。建院以來,共制定規章制度203餘項,逐步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第五,狠抓教育觀念的轉變,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2002年2月該院實質性合並,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院師生員工4年多的奮斗,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指標實現了四個3倍、二個翻番。總資產5.5億元、在校生12500人、圖書館藏書110萬冊、實驗儀器設備6300萬元,是合並時的三倍多;佔地面積3832畝、建築面積達到41.6萬平方米,比建院時翻了一番。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等4項國家級榮譽稱號、職業教育先進集體等19項省級榮譽稱號、集體二等功等20項市級榮譽稱號,2005年被確定為山東省骨幹示範性職業學院,被評為最受企業歡迎的山東省職業院校。
二、打造品牌,特色漸成
學院為實現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立足學院實際條件,努力在「文化興院」和「築巢引鳳」建設實訓基地上創造特色,打造品牌。
第一,走「文化興院」之路,實施文明養成工程
校園文化是實現大學教育目標的最重要的依託之一。它甚至比一般的具體課程學習更重要。華中科技大學塗又光教授曾提出一種「泡菜」理論。他指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決於由糖、鹽、生薑、大蒜等構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學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學的文化氛圍。」南開大學老校長母國光也說過:「辦大學就是辦一種氛圍」。這一思想同樣適用於高職院校。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但不是就業教育。高職院校的所有成員特別是青年學生所感受到的是明顯區別於工廠里「師傅帶徒弟」式教育的氛圍——他們在接受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的同時接受文化的熏陶;他們在學到業務知識的同時提高人文素養,為其一生的生活和發展都奠定基礎。
在文化興院中,堅持重點突破,全面提高,構築特色,務求實效,組織實施了師德育成、文明養成、精品生產、載體建設、平安創建、特色鑄成、形象策劃7大工程。挖掘校園文化底蘊,請專業公司就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視覺識別系統進行了總體規劃,全體師生員工牢記「責任」(校訓),形成了「知行垂範」的教風、「博知敏行」的學風、「崇德尚能」的校風。建成了2達廣場、2個公園、6個文化園,建設了適合學生學習、休讀的人文景區。發揮學生社團的生力軍作用,現有院系兩級學生社團36個,會員9000餘人,學生社團貼近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活動,在豐富學生業餘生活的同時,對學生的文明養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發揮學生宿舍的陣地作用,黨團組織進公寓、學生社團進公寓、班主任輔導員進公寓,文化生活進公寓,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把學生宿舍建設成「溫馨家園」。
第二,「築巢引鳳」建基地,「產學一體」育人才
產學研緊密結合是高職院校區別於普通高校的顯著特點,是辦好高等職業教育的著力點,也是該院緊緊抓住不放的辦學主線。為突出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特色,我們從教學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改革三方面入手抓突破。
該院從自身實際出發,在教學基地建設上「築巢引鳳」、「借水行舟」,依託或吸引地方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參與,實現科研實訓基地的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共同收益,實現了「多贏」。一是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同時,實現了實訓基地投資多元化,保證了科研實訓設備的及時更新。實習工業園吸引企業入駐,根據濱州拉長紡織產業鏈、打造中國「家紡之都」和國際家紡基地的部署,設立家紡學院,成立濱州市家紡研究中心,並聯合亞光集團、春曉集團建設了家紡工業實習園,獲得西班牙政府貸款250萬歐元,與西班牙紡織及成衣機械協會、德拉薩紡織大學共建紡織教育工廠,與青島海珊成套設備公司共建濱州春苑服飾有限公司。根據我市延長汽車零配件產業鏈的部署,和海德曲軸共建了機械工業實習園。濱州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已完成投資6000多萬元,不僅為師生提供了科研和實踐基地,還辦成了黃河三角洲的農業科技輻射源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根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部署,成立了軟體工程學院,投資1000萬元組建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烽火國際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與來自美國矽谷的海外博士及京博集團合作,建成全省一流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實驗室,投資1000萬元注冊了濱州芯科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LVDS介面晶元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與黑龍江鶴王集團聯合,對奶牛場進行改制,成立了奧納特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擴大了營銷網路。另外,我們還在與有關企業聯合,籌建電子、服裝、毛紡等項目。二是在共建教學基地的過程中吸納先進的教學理念。目前,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導入CIS理念進行了整體形象策劃,提升了學院文化品味,經營學院、全面質量管理等已向學院的各個領域滲透,學院正制定工作標准和管理程序,積極創造條件,爭取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以此為手段,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管理。三是共建教學基地,以企業為主、師生參與運作,能夠很快地與市場接軌,可以變消耗性的實驗實訓,為面向市場的科研開發、生產經營,在培養市場上、技術上、管理上、觀念上與社會「無縫隙接軌」的畢業生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師資隊伍建設,在培養渠道上,堅持外引與內培結合、專職與兼職結合;在建設內容上,理論提高、科技創新、技能訓練並舉,突出技能訓練。在引進10多位「雙師型」教師的同時,派出大批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基層農村兼職、掛職,使2/3以上的專職教師成了「雙師型」教師。另外,聘請學歷層次高、理論修養深、實踐經驗豐富的幾十名國內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專家任客座教授,為師生做學術報告,指導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等。堅持在使用中提高的原則,採取「骨幹教師導師制」,帶動了學術氛圍、實踐風氣的形成,帶動了教學改革,也加速了青年教師科研、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
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職業能力訓練為重點,以素質教育為目標,構建學生「大雁型」素質結構,努力培養適應濱州乃至山東社會進步、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院主動服務社會,始終把握新興產業發展和就業市場變化的新特點,優化專業設置:根據省拉長服裝產業鏈和濱州市打造中國家紡之都的部署,設置了家紡學院;根據省強化電子信息產業鏈和濱州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部署,設置了軟體學院;對原有傳統專業進行了優化調整。現代紡織技術、高等護理2個專業被確定為山東省教學改革試點專業,計算機及應用和電子數控專業被確定為主體專業,《植物與植物生理》、《葯理學》、《統計學基礎》、《健康評估》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深化教學改革,採用理論與實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螺旋上升的課程設計與內容編排,在工業實習園建了教室,前車間後教室,邊學習邊實踐,通過實踐教學全程化、技能化、多樣化、多元化「四化」,完成了基本技能、綜合能力、創業創新能力「三個層次」職業素質的培養,實現了工業實習園教師教學實踐、學生技能實訓、企業人才培訓、產學研結合創新「四大功能」。醫學類專業實行「2+1」教學模式,生物工程類專業分解能力模塊,藝術系建起了師生工作室。充分利用教學設施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推廣直觀形象的現場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及激發學生思考的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研究型學習等;最後,探索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豐富化、評價手段多樣化。
《中國教育報》、教育部《工作簡報》、《中國新聞》、《齊魯晚報》、山東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對該院「文化興院」和「築巢引鳳」建設實訓基地、實現理論實踐零距離進行了報道。
三、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創建一流職業院校
下一步,我們要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內培、外引並舉,通過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建設人才創業平台,創建學習型團隊,努力打造高素質的管理人員隊伍和師資隊伍;要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從學院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工作規范,結合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實現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努力實現行政提速、工作提效,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力爭經過5到10年的努力,把濱州職業學院建設成為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濃厚的學術和技術創新氛圍,校園優美,在辦學理念、教學管理、教學內容上有鮮明特色,專業建設科學,設施先進,在某一領域技術、學術水平領先的全國100強職業學院。
㈡ 濱州職業學院怎麼樣
濱州職業學院是2001年7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合並濱州農業學校、衛生學校、工業學校、經濟學校和市農科所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現設家紡學院、軟體工程學院2個二級學院,生物工程、工業工程、醫學、經濟管理、計算機信息科學和建築與藝術設計6個系,基礎部、社科部、中專部3個教學部,現有42個高職專業涵蓋了農林牧漁、生化與葯品、土建、製造業、電子信息、輕紡食品、財經、醫葯衛生、旅遊、藝術設計傳媒等10個專業門類,初步形成了適應黃河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崗位群需要的專業結構。
一、科學規劃,夯實基礎
建院之初,學院根據四校一所合並創建職業學院的實際,提出了打基礎、創特色、上水平發展戰略。在打基礎中,主要圍繞五項工作帶動全局:第一,狠抓基本建設。每期8個月,三期24個月完成了建築面積21.7萬平方米,基本紮起了學院的框架。第二,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外引與內培並舉,使教師隊伍得到進一步優化。現在,該院副高以上職稱教師有268人,已有博士、碩士73人,在讀博士、碩士105人。第三,狠抓就業工作。實行「訂單教育」,連續三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達96%以上。今後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依託,突出就業導向;堅持以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為根本,走質量立校的道路;堅持科學的形象塑造來帶動,實現品牌教育。第四,狠抓制度建設。建院以來,共制定規章制度203餘項,逐步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第五,狠抓教育觀念的轉變,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2002年2月該院實質性合並,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院師生員工4年多的奮斗,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指標實現了四個3倍、二個翻番。總資產5.5億元、在校生12500人、圖書館藏書110萬冊、實驗儀器設備6300萬元,是合並時的三倍多;佔地面積3832畝、建築面積達到41.6萬平方米,比建院時翻了一番。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等4項國家級榮譽稱號、職業教育先進集體等19項省級榮譽稱號、集體二等功等20項市級榮譽稱號,2005年被確定為山東省骨幹示範性職業學院,被評為最受企業歡迎的山東省職業院校。
二、打造品牌,特色漸成
學院為實現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立足學院實際條件,努力在「文化興院」和「築巢引鳳」建設實訓基地上創造特色,打造品牌。
第一,走「文化興院」之路,實施文明養成工程
校園文化是實現大學教育目標的最重要的依託之一。它甚至比一般的具體課程學習更重要。華中科技大學塗又光教授曾提出一種「泡菜」理論。他指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決於由糖、鹽、生薑、大蒜等構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學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學的文化氛圍。」南開大學老校長母國光也說過:「辦大學就是辦一種氛圍」。這一思想同樣適用於高職院校。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但不是就業教育。高職院校的所有成員特別是青年學生所感受到的是明顯區別於工廠里「師傅帶徒弟」式教育的氛圍——他們在接受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的同時接受文化的熏陶;他們在學到業務知識的同時提高人文素養,為其一生的生活和發展都奠定基礎。
在文化興院中,堅持重點突破,全面提高,構築特色,務求實效,組織實施了師德育成、文明養成、精品生產、載體建設、平安創建、特色鑄成、形象策劃7大工程。挖掘校園文化底蘊,請專業公司就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視覺識別系統進行了總體規劃,全體師生員工牢記「責任」(校訓),形成了「知行垂範」的教風、「博知敏行」的學風、「崇德尚能」的校風。建成了2達廣場、2個公園、6個文化園,建設了適合學生學習、休讀的人文景區。發揮學生社團的生力軍作用,現有院系兩級學生社團36個,會員9000餘人,學生社團貼近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活動,在豐富學生業餘生活的同時,對學生的文明養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發揮學生宿舍的陣地作用,黨團組織進公寓、學生社團進公寓、班主任輔導員進公寓,文化生活進公寓,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把學生宿舍建設成「溫馨家園」。
第二,「築巢引鳳」建基地,「產學一體」育人才
產學研緊密結合是高職院校區別於普通高校的顯著特點,是辦好高等職業教育的著力點,也是該院緊緊抓住不放的辦學主線。為突出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特色,我們從教學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改革三方面入手抓突破。
該院從自身實際出發,在教學基地建設上「築巢引鳳」、「借水行舟」,依託或吸引地方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參與,實現科研實訓基地的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共同收益,實現了「多贏」。一是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同時,實現了實訓基地投資多元化,保證了科研實訓設備的及時更新。實習工業園吸引企業入駐,根據濱州拉長紡織產業鏈、打造中國「家紡之都」和國際家紡基地的部署,設立家紡學院,成立濱州市家紡研究中心,並聯合亞光集團、春曉集團建設了家紡工業實習園,獲得西班牙政府貸款250萬歐元,與西班牙紡織及成衣機械協會、德拉薩紡織大學共建紡織教育工廠,與青島海珊成套設備公司共建濱州春苑服飾有限公司。根據我市延長汽車零配件產業鏈的部署,和海德曲軸共建了機械工業實習園。濱州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已完成投資6000多萬元,不僅為師生提供了科研和實踐基地,還辦成了黃河三角洲的農業科技輻射源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根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部署,成立了軟體工程學院,投資1000萬元組建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烽火國際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與來自美國矽谷的海外博士及京博集團合作,建成全省一流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實驗室,投資1000萬元注冊了濱州芯科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LVDS介面晶元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與黑龍江鶴王集團聯合,對奶牛場進行改制,成立了奧納特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擴大了營銷網路。另外,我們還在與有關企業聯合,籌建電子、服裝、毛紡等項目。二是在共建教學基地的過程中吸納先進的教學理念。目前,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導入CIS理念進行了整體形象策劃,提升了學院文化品味,經營學院、全面質量管理等已向學院的各個領域滲透,學院正制定工作標准和管理程序,積極創造條件,爭取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以此為手段,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管理。三是共建教學基地,以企業為主、師生參與運作,能夠很快地與市場接軌,可以變消耗性的實驗實訓,為面向市場的科研開發、生產經營,在培養市場上、技術上、管理上、觀念上與社會「無縫隙接軌」的畢業生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師資隊伍建設,在培養渠道上,堅持外引與內培結合、專職與兼職結合;在建設內容上,理論提高、科技創新、技能訓練並舉,突出技能訓練。在引進10多位「雙師型」教師的同時,派出大批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基層農村兼職、掛職,使2/3以上的專職教師成了「雙師型」教師。另外,聘請學歷層次高、理論修養深、實踐經驗豐富的幾十名國內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專家任客座教授,為師生做學術報告,指導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等。堅持在使用中提高的原則,採取「骨幹教師導師制」,帶動了學術氛圍、實踐風氣的形成,帶動了教學改革,也加速了青年教師科研、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
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職業能力訓練為重點,以素質教育為目標,構建學生「大雁型」素質結構,努力培養適應濱州乃至山東社會進步、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院主動服務社會,始終把握新興產業發展和就業市場變化的新特點,優化專業設置:根據省拉長服裝產業鏈和濱州市打造中國家紡之都的部署,設置了家紡學院;根據省強化電子信息產業鏈和濱州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部署,設置了軟體學院;對原有傳統專業進行了優化調整。現代紡織技術、高等護理2個專業被確定為山東省教學改革試點專業,計算機及應用和電子數控專業被確定為主體專業,《植物與植物生理》、《葯理學》、《統計學基礎》、《健康評估》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深化教學改革,採用理論與實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螺旋上升的課程設計與內容編排,在工業實習園建了教室,前車間後教室,邊學習邊實踐,通過實踐教學全程化、技能化、多樣化、多元化「四化」,完成了基本技能、綜合能力、創業創新能力「三個層次」職業素質的培養,實現了工業實習園教師教學實踐、學生技能實訓、企業人才培訓、產學研結合創新「四大功能」。醫學類專業實行「2+1」教學模式,生物工程類專業分解能力模塊,藝術系建起了師生工作室。充分利用教學設施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推廣直觀形象的現場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及激發學生思考的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研究型學習等;最後,探索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豐富化、評價手段多樣化。
《中國教育報》、教育部《工作簡報》、《中國新聞》、《齊魯晚報》、山東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對該院「文化興院」和「築巢引鳳」建設實訓基地、實現理論實踐零距離進行了報道。
三、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創建一流職業院校
下一步,我們要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內培、外引並舉,通過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建設人才創業平台,創建學習型團隊,努力打造高素質的管理人員隊伍和師資隊伍;要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從學院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工作規范,結合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實現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努力實現行政提速、工作提效,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力爭經過5到10年的努力,把濱州職業學院建設成為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濃厚的學術和技術創新氛圍,校園優美,在辦學理念、教學管理、教學內容上有鮮明特色,專業建設科學,設施先進,在某一領域技術、學術水平領先的全國100強職業學院 我是今年濱職的新生qq35778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