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投資一個皮膚管理加盟店的利潤怎麼樣
皮膚管理目前是一個比較火的行業,在傳統美容院面臨轉型問題的時候,皮膚管理是一個不錯的轉型選擇
至於能否達到預期的盈利,還需要結合開店的地段,消費人群,加盟品牌的知名度決定的
⑵ 美業SaaS該用什麼姿勢突圍,洪荒之力在哪
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發布了《2016年中國B2B行業投資報告:機遇與趨勢》。艾媒分析師預計B2B市場規模在未來數年內仍將維持平穩增長,並將在2018年超過20萬億;另外,B2C市場規模增速在2014年達峰值後,市場逐步進入成熟期,艾媒分析師預計到2018年增速將下降至11.2%,但同期B2B的增速仍能維持在20%左右的較高水平。
2015年是中國B2B蓬勃發展的一年。2015年B2B電子商務的交易額達到12.31萬億元,同比增速為33.7%,預計到2018年交易額將超過20萬億元,並維持20%左右的平穩增速。與2014年相比,2015年B2B投資案例數量增長約300%,獲投金額總數增長約7倍。2016年更是進入爆發期,僅一季度就有38家B2B項目獲融資,融資金額總計超40億元。B2B差異化競爭日趨激烈,一超多強格局逐步形成,中小平台或被吞並或將更深耕垂直業務,繼續深挖細分行業需求。
與B2C類企業比較重視用戶體驗和互聯網思維不同,不少B2B類企業思想和經營模式陳舊,互聯網化進程遲緩,部分甚至連電子化都沒有完成。在美業這個現象就更加突出,所以我認為美業saas也將在以下三個方向獲得發展:
交易平台型領域
幫助上下游直接對接生意,涉及產業鏈條很長,牽涉到整個行業從生產到銷售整個供應鏈環節的去中間化及重新分工;其價值在於幫助上下游解決交易效率和交易成本問題。
生態服務型領域
提供企業運營某一環節的SAAS工具,幫助上游企業提升信息化水平和運營效率,從而更好的服務下遊客戶。其能夠為供應鏈服務、金融服務等創造機會,也可能向B2BC方向發展,實現商業模式的升級。
解決方案型領域
相對於C端客戶,B端客戶常常需要定製化的解決方案,產品化服務是B端采購的重要特徵;由於其面向特定的B端客戶,將會帶來更低的產品成本和高轉化率的客戶。
[31]美業SaaS的影響力是否有些誇大?或者可否添加一些數據來佐證,比如美業SaaS在整個SaaS領域的佔比。
[32]覺得並沒有突出美業SaaS的特點,說的是SaaS領域通用的特點。
[33]這部分開始,都是在講SaaS通用的優勢,希望能跟美業結合更加緊密一些。如果只是在講SaaS的特點的話,就有些淺顯了。
另外,文中的配圖也跟美業SaaS不直接相關,如果能換乘美業SaaS的統計圖、表效果會更好。
⑶ 互聯網+生活服務有什麼優勢
騰訊6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有互聯網生活服務的優勢分析
「互聯網+」指數報告覆蓋移動互聯發展基礎、產業、創新創業、智慧城市四大板塊,涵蓋零售、金融、交通物流、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餐飲住宿、旅遊、商業服務、生活服務十大行業。與上一年度的指數相比,在同行的支持下,騰訊研究院在編制該報告時,使用了全網數據,其中包括京東的電商數據,滴滴的出行數據,美團和大眾點評的生活服務及餐飲住宿數據,以及攜程的旅遊數據,掃描的數據總量超過70PB,相當於800個世界最大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容量。「互聯網+」的市場基礎仍然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但二、三線城市也正在逐漸跟上。這些城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成為「互聯網+」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增長引擎,蘊含眾多市場機會,可能在未來2—3年成為投資高地。2016年中國「互聯網+」峰會近日在京召開,會上騰訊研究院與京東、滴滴出行、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代表共同發布了《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報告。北京作為「互聯網+」指數百強的冠軍城市,占據了「互聯網+基礎」、「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創業創新」三個板塊的第一名。
報告顯示,北京在零售、金融、教育、醫療、交通物流、商業服務、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等多個細分領域全國領跑,特別在交通服務應用領域領先全國。數據顯示,僅小客車搖號查詢就累計使用超700萬次,而教育培訓方面的APP上線量也排名第一,超過其後10個城市的總和。
中國「互聯網+」指數覆蓋移動互聯發展基礎、產業、創新創業、智慧城市四大板塊,直觀反映過去一年「互聯網+」戰略在全國351個城市的落地情況。
大會揭曉了中國「互聯網+」建設十大標桿城市榜單,北京、深圳、廣州、上海占據榜單前四席位,杭州、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和福州緊隨其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省份,「互聯網+」這一「數字GDP」的相對發展速度跑贏了GDP,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例如,北京、廣東、上海等地,「互聯網+」 發展的全國佔比是GDP全國佔比的2-3倍,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互聯網+」指數全國佔比為11.26%,而北京的GDP全國佔比僅為3.12%。
與此同時,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互聯網+」也不乏亮點。在「互聯網+雙創」方面,重慶排進全國前五,成都位列第七。武漢、鄭州、西安、長沙、合肥、昆明等中西部重鎮都排進「互聯網+雙創」前20。
6月16日,在北京舉辦主題為「思行並進 聚勢賦能」的中國「互聯網+」峰會上,騰訊研究院發布《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報告顯示,在二、三線城市的強力拉動下,「互聯網+」在全國351個城市均取得增長,在2016中國「互聯網+」總指數省級排名中,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分列前五位。
騰訊高級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郭凱天表示,「互聯網+」的過程,是線上數字中國和線下實體中國共振融合的過程,也是政府和企業相互學習促進的過程,期待未來線上線下的和諧發展、傳統和新興的共生共贏。
「互聯網+」指數的實質是實體經濟投射到數字中國的生產生活總值,也可以視為是數字GDP,《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報告覆蓋移動互聯發展基礎、產業、創新創業、智慧城市四大板塊,涵蓋零售、金融、交通物流、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餐飲住宿、旅遊、商業服務、生活服務這十大行業,精準刻畫中國數字經濟地圖,直觀反映過去一年「互聯網+」戰略在全國351個城市的落地情況。
與上一年度的指數相比,在同行的支持下,騰訊研究院在編制《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報告時,使用了全網數據,其中包括京東的電商數據,滴滴的出行數據,新美大的生活服務及餐飲住宿數據和攜程的旅遊數據,掃描的數據總量超過73,500,000 GB,相當於800個世界最大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容量
⑷ 怎樣做才是互聯網運營思維
這個問題想了好久,關鍵在於「互聯網思維」這個詞。算起來這應該是2013年行業里最火的詞,尤其是幾個號稱用互聯網思維做實業,掉頭反攻互聯網的所謂成功者,四處講演,用力大忽悠,仔細聽聽無非是圈子裡早就已經爛熟的那些討論。從門戶到垂直到web2.0,再到微博微信,無非就是那幾個。什麼長尾理論啊,用戶體驗啊,定製服務啊……你多聽幾次,出去聊天的時候故作淡定深沉,時不時扔出幾個詞,然後抽一口煙微笑不解釋,立刻就是一副得道高人隱藏已久的樣子,要你多說幾句就立刻推辭說抱歉我還有個投資人的飯局要去,下回再聊,其實是為了趕末班地鐵回燕郊的出租房。總之從2001年開始進入中國互聯網,這種大忽悠我真是見得多了,說什麼用互聯網思維做實業,人家做實業的高人真進來玩,分分鍾甩人好幾條街。所有的這些概念都是人家玩過的。只是限於互聯網的技術門檻,很多傳統實業上的人被壁壘擋住了而已。史玉柱進互聯網的時候,大家都等著看他笑話,最後被人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這還是史老闆肯說,不低調,低調的更多。
吐槽完畢,先說互聯網思維是什麼。作為傳媒出身,我對互聯網在信息科技服務上的一面更敏感,而且這也是互聯網對社會影響的最主要領域(當然還有商流物流等方面,不過互聯網主要是重整了信息流)。就我所經歷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變化來看,如今所說的互聯網思維,實際上核心在於以下幾個點。
1.去中心化。這是目前互聯網行業變化的最大特點,也是讓很多傳統業者,乃至老一輩互聯網行業人士無所適從的特點,無論噱頭如何花哨,這個根源上的變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噱頭才能忽悠住那麼多人。從傳統媒體時代開始,信息的流傳是有關鍵節點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信息的關鍵節點很明確,控制也很方便。監管部門一聲令下,不願意讓人看見的信息就消失了,除非手抄本,手抄本也很容易順藤摸瓜。即使到了互聯網時代,各種新聞門戶和垂直門戶對於傳統媒體的復制性依賴還是很明確,加上搜索引擎關鍵字的導入控制,互聯網信息傳播節點的壟斷依舊很強,依舊可以通過控制住傳統媒體端和重點網站來操控輿論。
不過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很明顯,就是單純消除或者控制信息的難度顯著提升,要麼藉助於行政權力,要麼付出更大的成本(例如對網路關鍵字的買斷和消除,費用很高),因此互聯網時代對於信息的操控初現了變化,就是信息對抗戰,通過散布對立性信息或者虛假信息來模糊事實,讓用戶無從判斷,水軍、刷榜之類的出現證實了這一做法有效。所以當互聯網時代進入到twitter和facebook時代,中國的同類網站興起之後,水軍的瘋狂成為初期無法遏制的景象。在信息傳播節點完全被打碎的情況下,就連傳統的行政管制都失去了大半威力,更無須說花錢控制信息流通節點。因此面對新的信息流通模式,如何取信於用戶,獲得用戶的好評,過去那種集中火力轟大門戶,傳統強勢報刊媒體的做法基本失去了作用,適合去中心化特點的各類紅人、大V的出現適逢其時,所謂的「自媒體」說法就此流行。
對於依賴媒體傳播品牌信息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來說,這一變化實際上有利有弊,傳統信息流通的節點被打碎,接近消亡,企業投向傳統媒體的廣告和信息量大大減少,互聯網傳播節點的控制難度增加,成本提升,無數難以適應這一變化的企業陷入彷徨,這是弊端的一面。我有不少認識了好多年的公關公司的朋友,這兩年都和我訴苦,說公關不如從前好做了。從前是盯住重點媒體,敢花錢,就能把控住輿論,現在這招根本不靈,控制不住。要控制輿論的成本直線提升,必須重新想辦法。我也給出過一些主意。但去中心化,有利的一面就是如果企業能適應互聯網的變化,建立起從屬於自己的信息流通節點和品牌,那麼信息的傳播效率會顯著提升,成本則大大下降,說白了,就是企業要學著做自媒體。這就是小米興起之後,行業內無數企業都開始學雷軍,學他演講,學小米對微博和社區的把控建設,學所謂的「飢渴營銷」,根源就在於小米比別人快一步,建立了一個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有足夠的把控力。中小企業未必能有雷軍的資源和思路,但學著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傳播渠道,學著通過各種誇大宣傳打造品牌,這點皮毛還是學得到,各種以打造高粉絲量的微博、微信、社區大號為表現的「互聯網思維」達人就此層次涌現。
2.快速精準
既然互聯網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基本壓制住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那麼擔負起原有媒體的內容傳播責任也是順理成章,而且面臨新傳播節點對於時效和容量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從社區和微博興起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各種驟然興起、影響深遠的互聯網大事件,基本都遵循著一日幾次更新播報變化的規律,將其中所有事態發展欺負清晰展現,持續抓住用戶注意力,這原本是有實力的電視媒體如CNN或者央視才能做到的新聞滾動更新,卻由於沒有了派遣記者和後台視頻製作的流程,變得異常簡單,任何在場有微博的人都可以擔負起這個任務,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就可以將用戶注意力牢牢抓住。
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引發了用戶需求的變化,也導致了信息提供者的被動應變。媒體的應變不在這里贅述,對於希望提供產品和品牌信息的企業來說,信息內容的迭代壓力是扎實的考驗,遠比簡單的建立一個形式上的「自媒體」要困難得多,學雷軍搞演講、搞微博、搞社區、搞口碑傳播,形式很容易學,但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大部分的企業都不得其法,而類似小米這樣的企業,則是不斷從媒體行業中吸收人才,強化自己的優勢,在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上做的更好一些。與此同時,對應信息的快速更新,產品的快速更新也成為另一個支持信息傳播的焦點。只有產品不斷體現出變化,信息快速更新才不是無病呻吟,這對於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產品更新跟不上,那就只有搞花邊,沒事和業內的對手打打口水仗,搞搞「西紅柿」這樣的花絮,在不涉及產品的情況下保持曝光度,雷軍、劉強東、周鴻禕等人都深諳此道。而如果創新迭代可以跟上,卻把握不住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例如極路由,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說,結果就是適得其反。互聯網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個快字,精準(信息精準、投放精準、控制精準)更重要。
自媒體的內容運營這事學問很大,不在此多說,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3.情感品牌
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化,帶來的副作用是公信力的缺失,既然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可以7×24模式的傳播自己的觀點,那誰說的更有道理,誰更具備說服力,對用戶來說就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微博時代的方韓大戰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樣本,在這個事件中,雙方發言的對與錯,道理和邏輯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用戶更相信誰,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場沒有結果的信息對抗。
對於公眾來說,這是一場鬧劇,但對於企業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傳播典範。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情感品牌,有足夠的亮點,迎合用戶在情感上、價值觀上的需求,那麼即使身上背負的爭議再多,也依舊能有足夠強大的傳播效力,韓寒的文字再不咋樣,同樣有人為他站台,方舟子再胡說八道,依舊有人做死忠出來洗地。微博上的陸琪、天天開炮的周鴻禕、青年導師李開復,這些人雖然類型不同,但無不如此。當然這方面做得最好的,還是郭小四,《小時代》的票房成功,讓所有的抨擊看起來都是個笑話,因為他打造了自己足夠多的腦殘粉群體,影評人能奈他何呢。這些人看的不是小時代,看的不是郭敬明,看的是他心裡認同的東西。我們這個年代,真與假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大家並不在乎真相,在乎的是真相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真相,如果不是,他寧可選擇不信。對於互聯網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不是差到令人發指,能有一些打動用戶情感的包裝特色存在,例如小米手機的「青春發燒」、極路由的「自由」、360的「挑戰強者」,就一定有一群認同這些價值觀,進而認同你產品的群體跟上來。這是互聯網產品運營的核心思維。其他諸如用戶體驗、免費運營等,都是表面的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