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學習故事"的理念與實踐感悟
1.有些事,輕輕放下,未必不是輕松。有些人,深深記住,未必不是幸福。有些痛,淡淡看開,未必不是歷練。坎坷路途,給身邊一份溫暖,風雨人生,給自己一個微笑。生活,就是體諒和理解,把快樂裝在心中,靜靜融化,慢慢擴散! 2.人生就是這樣,想要擁有卻不能夠擁有,或許會使人們自暴自棄。確實失去,就要越堅強,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無法挽回過去。就讓我們堅強起來,失去了一個人,至少還有其他人,不會讓我們覺得寂寞的! 3.總想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總想待人真誠保持微笑。總想永懷希望從不絕望,總想善待家人友愛朋友,總想心懷感恩樂觀向上。卻發現生活中總有一些路,一直難行。總有太多期待一直失望,總有太多夢想一直落空,總有太多言語無人可訴。總想逃離紛爭,被現實牽絆,總有很多不平,一直無奈。 4.走過的路長了,遇見的人多了,經歷的事雜了。不經意間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睿智與清醒。人生最奢侈的擁有是一顆不老的童心,一個生生不息的信念,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永遠牽手的愛人。一個自由的心態,一份喜歡的工作,一份安穩的睡眠,一份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
㈡ 幼兒園老師怎麼講故事才可以吸引他們注意力
第 一、修改故事 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的基礎上,把故事的細節進行擴充,把表現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加上小朋友愛聽,又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更生動的表現故事情節。尤其是從小朋友的特點出發,使用一些重復、象聲詞等方法來配合小朋友的胃口,是故事更充滿童稚性。 第 二、教師學習優秀的講故事的技巧,借鑒別人的好方法 比如,老師自己多聽錄音機磁帶的優秀故事,多看碟片,發現講故事的技巧。我主要學習的是《鞠萍姐姐講故事》《孫敬修爺爺講故事》等。在這些優秀的節目中,我找到了很多講好故事的好技巧,比如講故事的時候語言要親切要有變化,在表現動作的時侯可以使用很多各種各樣的象聲詞,可以提高對人物角色的動作的變現力度;比如在講述故事中間可以設置一些提問,可賣賣小關子來吸引聽者等等。 第 三、研究自己所要講述的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設置各種講述技巧 在找到這么多好的技巧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開始的時候會模仿一些他們的好的方法,漸漸地自己也摸出了一些規律,在不同的故事中自然地能運用不同的方法了。我經常使用的講故事技巧,羅列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熟記各種動物的叫聲的模擬詞 可以在講到該種動物的時候隨口用出來。比如小鴨子的叫聲「嘎嘎」 ,在講到小鴨子對白時,先叫幾聲「嘎嘎」 ,那樣聽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小鴨子的形象也鮮活起來了。要記住並且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聲音對講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二、擴充故事角色的對白 有的時候,在文字故事上,它們只寫的是主要的一兩句對白,但是如果我們在講述的時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書中的對白,就顯得有些呆板,講故事很枯燥。那我們就要在講述的時候進行想像,把原先一兩句的對白擴充,角色之間你來我往對對幾句,這樣故事的表現就更真實了,當然原則是不能篡改故事的原意。 三、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重復 幼兒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所以他們在停故事的時候,聽著聽著就開小差了,另外他們的思維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轉的快,往往我們用我們的速度講述故事,他們卻不可能把故事的內容全部聽懂,所以我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進行重復,孩子們喜歡這種重復,他們不會對這種重復感到厭煩,相反他們在重復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記住了這部分的內容。這就是重復的好處。 四、在適當的時候設置提問,賣賣關子(即合理的停頓) 因為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他們在較長時間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開始游離,那樣會影響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講述比較長的故事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講完,在適當的時候,要設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實是再次引起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老師講故事;另外還有,在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語言來提示小朋友故事開始了或者結束了,引領小朋友的情緒從開始到結束有一個完整的起始過程。 五、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們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 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想像與真實不能分清界限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思維特點,讓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比如讓孩子幫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來逃跑、來找到它想要的東西,比如給小兔子壯膽、給膽小的小羊打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非常樂意參與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十分地投入,比如有時候,孩子們聽到大灰狼就要追上小兔子的時候,他們會激動地喊:「小兔子快跑!小兔子快跑!」到這個時侯孩子們已經跟著故事中角色的喜而喜,怒而怒,難過而難過,著急而著急,孩子們的情緒已經完全地與故事的情節和感情融為一體了。
㈢ 幼兒園學習培訓與社會實踐經歷300字
幼兒園,舊稱蒙養園、幼稚園,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用於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專育,通常接納三至六周歲的幼兒屬。幼兒園的任務為解除家庭在培養兒童時所受時間、空間、環境的制約,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展。可以說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快樂天地,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童年時光,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從小接觸集體生活。幼兒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是對兒童進行預備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為習慣良好、初步的自然與社會常識)。其教育課程沒有明顯的區分,大概由語言、科學、藝術、健康和社會等五個領域以及各種活動構成。各個領域相互融合,決定教學內容.
㈣ 淺談幼兒教師如何講好故事
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一、選擇適宜的好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講前認真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述故事要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有趣相宜的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游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游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游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松、自然的環境。 五、要善於啟發誘導,捕捉興趣點。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
㈤ 幼兒園主題課程故事講述分幾步走
幼兒園課程是以主題作為教育活動組合的裁體每個教育活動都體現各學習領域內容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強調每個教育活動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兒歌,歌曲等作為教育活動的材料,准確地確定每個教育活動的目標,清晰得表述能達成活動的活動過程。幼兒園課程即要利益於促進幼兒發展,又要能傳成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活動過程要貫穿課程的內涵,每個教育活動都充分體現各個學習領域內容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在教育活動中要體現健康,語言,科學,社會和藝術五個學習領域。 我在研究主題《多樣的服飾》時,首先讓幼兒了解我國56個民族各民族的服裝,各個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感受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飾美。在每個分主題上,我利用幼兒教育的理論過程中,建構理論,豐富理論,發展理論,讓理論發揮功能,讓理論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為實踐指引方向。我注重幼兒的心理發展,而心理發展來於動作,讓主體與於客體的相互作用,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成為心理發展的動力,例如指導幼兒利用廢舊碎布,塑料,毛線,樹葉編制編織各種服飾和帽子,讓幼兒初步學習編織的技能。大膽的設計製作富有創意的服裝商標。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注重了教育策略,利用心理動作和操作性學習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使幼兒發揮了獨特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使幼兒從動作過程解決問題過程,促進了幼兒思維水平發展。 為了促進兒童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指導,我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進行,如講故事,念兒歌,講解,做游戲示範動作,討論與交流,行為練習,模仿學習,具體幫助與指導,情景演示,角色扮演,游戲活動,實踐活動,觀看音像資料,圖片展示等。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通過選擇上述的幾種方法綜合的加以運用,達到了活動的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㈥ 幼兒教師應如何講故事
第 一、修改故事 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的基礎上,把故事的細節進行擴充,把表現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加上小朋友愛聽,又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更生動的表現故事情節。尤其是從小朋友的特點出發,使用一些重復、象聲詞等方法來配合小朋友的胃口,是故事更充滿童稚性。 第 二、教師學習優秀的講故事的技巧,借鑒別人的好方法 比如,老師自己多聽錄音機磁帶的優秀故事,多看碟片,發現講故事的技巧。我主要學習的是《鞠萍姐姐講故事》《孫敬修爺爺講故事》等。在這些優秀的節目中,我找到了很多講好故事的好技巧,比如講故事的時候語言要親切要有變化,在表現動作的時侯可以使用很多各種各樣的象聲詞,可以提高對人物角色的動作的變現力度;比如在講述故事中間可以設置一些提問,可賣賣小關子來吸引聽者等等。 第 三、研究自己所要講述的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設置各種講述技巧 在找到這么多好的技巧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開始的時候會模仿一些他們的好的方法,漸漸地自己也摸出了一些規律,在不同的故事中自然地能運用不同的方法了。我經常使用的講故事技巧,羅列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熟記各種動物的叫聲的模擬詞 可以在講到該種動物的時候隨口用出來。比如小鴨子的叫聲「嘎嘎」 ,在講到小鴨子對白時,先叫幾聲「嘎嘎」 ,那樣聽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小鴨子的形象也鮮活起來了。要記住並且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聲音對講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二、擴充故事角色的對白 有的時候,在文字故事上,它們只寫的是主要的一兩句對白,但是如果我們在講述的時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書中的對白,就顯得有些呆板,講故事很枯燥。那我們就要在講述的時候進行想像,把原先一兩句的對白擴充,角色之間你來我往對對幾句,這樣故事的表現就更真實了,當然原則是不能篡改故事的原意。 三、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重復 幼兒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所以他們在停故事的時候,聽著聽著就開小差了,另外他們的思維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轉的快,往往我們用我們的速度講述故事,他們卻不可能把故事的內容全部聽懂,所以我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進行重復,孩子們喜歡這種重復,他們不會對這種重復感到厭煩,相反他們在重復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記住了這部分的內容。這就是重復的好處。 四、在適當的時候設置提問,賣賣關子(即合理的停頓) 因為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他們在較長時間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開始游離,那樣會影響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講述比較長的故事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講完,在適當的時候,要設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實是再次引起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老師講故事;另外還有,在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語言來提示小朋友故事開始了或者結束了,引領小朋友的情緒從開始到結束有一個完整的起始過程。 五、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們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 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想像與真實不能分清界限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思維特點,讓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比如讓孩子幫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來逃跑、來找到它想要的東西,比如給小兔子壯膽、給膽小的小羊打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非常樂意參與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十分地投入,比如有時候,孩子們聽到大灰狼就要追上小兔子的時候,他們會激動地喊:「小兔子快跑!小兔子快跑!」到這個時侯孩子們已經跟著故事中角色的喜而喜,怒而怒,難過而難過,著急而著急,孩子們的情緒已經完全地與故事的情節和感情融為一體了。有時候,老師講到角色的一個動作,不斷地重復這個動作,老師的口氣帶著提示性,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說這個動詞,好像他們也在和角色一起感受這個動作。比如大班故事《轉不停的小狗》中,小朋友就會一起說:「轉呀,轉呀、轉呀、轉呀……」。
㈦ 求問淺談幼兒教師如何講好故事
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一、選擇適宜的好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講前認真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述故事要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 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 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 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 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有趣相宜的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游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游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游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松、自然的環境。 五、要善於啟發誘導,捕捉興趣點。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