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壇式教學如何提升民族幹部教育培訓
論壇式教學是指教師在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員針對既定的主題,運用已經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個人的思考與寫作,或闡釋理論,或分析現實問題,並由學員擔當主講人與點評人,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最後由教師總結歸納的一種教學方式。論壇式教學是以學員為主體,通過「論」與「評」來理清研究思路、深化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學習方式。論壇式教學有4個基本特徵:一是強調多向有序交流。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過程包括師生雙方的活動,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論壇式教學打破了「一塊黑板,一支筆,參訓人員記筆記」的傳統授課方式,強調學員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是一個多向交流和研討的過程。它為教師、學員提供了一個多向交流、多種觀點碰撞的平台,每個學員都參與主題討論,學員之間、學員與教師之間都形成互動,相互交流思想、觀點,此其多向性。論壇安排一名主持人,負責在開場白中開宗明義、點明主題,引導學員在發言中緊扣主題,順利銜接發言與點評環節,並根據現場情況調控發言的順序、控制發言的時間等,此其有序性。
二是重視多維深度拓展。
在論壇式教學中,針對一個培訓主題,教師、學員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深入探討,把議題談深論透,使學員開闊思路,加深對論壇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並舉一反三。這有助於教師和學員對培訓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廣度延伸、高度提升。學員的發言與點評內容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或說事論理,或解疑釋惑,或明辨是非,有助於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是在民族幹部教育培訓的論壇式教學中,學員大都來自不同地區,來自不同的行業、部門,工作經歷、成長經驗也不盡相同。在論壇上,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交流學習體會、分享工作思考和實踐經驗,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舉措和辦法,是一次多維度的深度學習和思維拓展過程。
⑵ 新疆實施國語教育的意義
意義:
1、國家一體,中華民族關系形成 「多元一體」 的格局,在這些具有不同種族、民族背景和不同語言宗教多元文化傳統的公民們中逐步建立了新的「國民認同」,培養與加強全體國民對 「中國人」 「中華民族」 的認同意識,各族民眾逐步把「中國」看作是一個具有共同多元文化和歷史的共同體,明確地把國民意識置於各個民族、宗教群體之上,淡化民族特殊意識。
2、在一個擁有多民族的國家中,為了達到各民族在各個領域的相互交流,維護國家統一政體,各民族必須要擁有一種共同的族際語,它的選擇是這個國家的各民族的歷史與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社會因素所決定的,中國的族際語就是處於主流文化地位的漢語,這是山中國幾千年各民族歷史發展與現實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多方而社會因素所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只要是中國人都應學習「漢語普通話」。
3、因此,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從小加強雙語教育對形成國家一體和歷史的認同具有積極的作用,學做一個愛國的人,對祖國的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拓展資料:
語言是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使用國語進行交流是每個中國公民與生俱來是的本能。但在新疆,特別是南疆地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語言環境、及面臨的特殊問題,基層廣大農牧民國語水平低下,村幹部不能完全領會國語文件精神,不同程度上給極端分子造成有利之機,煽動宗教狂熱,使部分群眾走向了違法犯罪之路。
在新形勢下,加強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促進民族團結,提高國民國語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拜城縣衛計委、紅十字會組隊入駐大橋鄉闊納買里村後,結合村實際情況,以提升幹部能力為重點,以農牧民夜校為抓手,制訂國語培訓計劃,以循序漸進的模式推進國語教育,力爭年底使村幹部能夠用國語交流。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的炎黃子孫,國語教育可以使我們了解歷史,學習中華文化,我們的根深深扎在中華大地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國語教育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靈魂。
⑶ 怎樣提高少數民族初中學生學習國語的積極性
讓初中學生認識到學習國語的重要性,提高學習國語的興趣。
⑷ 談談自己對國語教育的認識以及學習國語的意義有哪些好處
認識:中華民族上下來五千自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的炎黃子孫,國語教育可以使我們了解歷史,學習中華文化,我們的根深深扎在中華大地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國語教育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靈魂。
⑸ 談談自己對國語教育的認識以及學習國語的意義有哪些好處
關於學習國語的認識重要性和重要意義:
一、國語的認識重要性:
1、了解中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掌握中文;
2、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輝煌的文化,中文博大精深,詞彙豐富,比喻貼切,能表達細膩的感情,許多優秀文藝作品都用中文創作,掌握中文就是掌握了燦爛的中國文化;
3、中文和其他亞洲語言關系密切,如:日語,朝鮮語等,掌握中文對學習其他語言也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4、學習中文,掌握中文,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
二、國語的重要意義:
1、能用母語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2、能與用中文表達的人群正確交流;
3、掌握世界上用得最多的語言,並且有所研究;
4、能夠在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進行相應的社會活動;
5、由於推廣國語,即使各地方言南腔北調,也能互相溝通。
拓展資料:
國語一一中文
中文(Chinese),字面意思是中國文字(特指漢字),廣泛意思是中國語言文字(包括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中文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具有超語言交際功能,不是單純的語言符號。 歷史上,壯語、白語、苗語、蒙古語、滿語地區,以及周邊國家等皆有使用中文記錄之習慣。 中文以其超越地域、超時空的方式,給不同語種、不同背景的人們提供了交流上的便利。
廣義上的中文(漢字)的使用人數在17億以上,范圍包括中國全境(大陸、港澳、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等漢字文化圈地區。
由於民間「語(言)」/「文(字)」兩個概念不分,因此中文也成為漢語語族的民間通俗統稱,包括書寫體系和發音體系,一般指標准語。
中文主要使用於中國全境(大陸、港澳、台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等海外華人地區。
現在的中文大致可以按照字型分為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中國大陸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推行的規範字型均為簡體中文。
而在中國港澳台地區、歐美地區,多使用繁體中文。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交流的廣泛,港澳台地區也開始出現簡繁同時存在的情況,但正式文書使用繁體。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政府推行簡化字,正式文書採用簡化字,但民間有時候也會使用繁體字。
⑹ 如何強化師生國語培訓,抓好國家通用語言教育質量
營造「一個氛圍」。
努力創造學習國語的語言環境,加大校園國語使用率,積極營造學習氛圍。有效利用校園文化牆、校園廣播、文化走廊、電子屏等宣傳載體,廣泛宣傳學習雙語的重要性,增強師生樹立學習雙語的思想意識;以「以賽促學、借賽提質」為主題,定期舉辦雙語教學大賽、口語大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表達能力,增強學習效果;組織國語學習小組,督促教師加強國語學習,通過提問、溫習等形式,不斷積累詞彙,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熱潮。
立足「兩個培訓」。一認真做好校本培訓。
各學校要充分利用放學後1小時,選定優秀雙語教師,根據培訓內容,制定課程表,積極組織少數民族教師開展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班;以校為單位,抓好互動交流,每星期組織開展一次集中培訓,通過分組討論、交流發言、集中朗誦、觀看視頻等方式,加強少數民族教師的聽說能力。同時,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台和班班通設備,定期開展校校之間的多媒體應用培訓和雙語能力培訓,使每位老師都能夠熟練應用電子教學資源,不斷增強教學效果;開展結對互學活動,組織新老教師、民漢教師結對子,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做到每周相互聽課、交流、座談不少於5次。
二全面落實外派培訓。各區縣要利用外派學習機會,打造國語培訓團隊,根據外派指標,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外派方案,分期、分段組織骨幹教師參加培訓;根據有些農村、偏遠學校國語整體偏低的情況,積極組織內區域內民語言學校和漢語學校「捆綁式」發展,選派民語言教師到漢語學校跟班學習,進行備課、聽課、上課、批改作業等,不斷提高民語教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
完成「三個目標」。
一是實現專業水平目標。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暫行)辦法》中少數民族教師漢考標準的要求,積極組織培訓,強化培訓效果,到2016年底,全市70%的少數民族教師達到專業目。
二是完成日常工作目標。通過組織各類培訓,到2016年6月,全市所有少數民族教師能用國語進行簡單交流和學習。到2016年底,全市所有少數民族能正確使用國語書寫簡單的文字材料,如:撰寫簡單的通知、請假條等。三是信息化能力目標。2016年9月份,全市所有少數民族教師能用維、漢兩種輸入方式,掌握「班班通」、電腦等多媒體使用方法,能熟練使用多媒體播放教學視頻。到2016年底,全市所有教師能利用互聯網查找資源、編寫教案、製作課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