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主題活動環境創設的介紹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具體實施,教育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與保障的理念已植根於教師的思想之中。教學環境的創設也從側重裝飾與美化功能而轉化向於注重如何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
② 幼兒園主題活動環境創設內容主要有哪些
第一,符合活動主題
第二,新鮮、有趣、好玩、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第三、考慮安全因素
第四、考慮成本因素,是否可以重復利用
③ 幼兒園小班主題活動及主題環境創設怎麼寫
    幼兒園課程回歸幼兒的生活,是當前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活化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源泉。小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決定了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必須是與幼兒的生活相關聯的。生活化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現實背景,不考慮現實生活背景的環境創設不可能真正是適宜兒童的環境,眾所周知,幼兒年齡越小,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也越密切。小班幼兒剛剛離開關心呵護的父母情感特別脆弱,容易產生情感缺乏感。創設一種家庭式的氛圍就尤為重要了,使幼兒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能使幼兒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我國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就十分提倡生活教育,特別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從生活經驗中選取環境創設的內容,讓幼兒感受家庭式的氛圍。
④ 如何創設以繪本為主題的幼兒園環境
在早期閱讀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對於幼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學家皮亞傑強調:「適宜的物質和心理環境能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增強幼兒主動活動的意識,從而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提高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從而愛上閱讀、享受閱讀。 我園一直在開展課題「營造幼兒園良好環境,開展早期閱讀活動的研究」的活動,同時結合我園的園本課程,圍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進行環境的創設。旨在從閱讀環境入手,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享受閱讀的樂趣,發揮幼兒的閱讀自主性,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開展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活動。 班級的閱讀環境創設 《指南》指出:「應為育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一個適宜的班級閱讀區是我們首先要為幼兒准備的,這個閱讀區應該是讓人感到輕松愉悅、靜逸安祥的。因此在班級的閱讀區創設上,環境的舒適、閱讀材料的豐富、氛圍的恬適,是我們追求的重點。 一、豐富閱讀區材料 首先,請幼兒每人准備一本喜歡的書籍,帶來幼兒園,放在我們的閱讀區書架上,和同伴一起分享閱讀。書籍種類不限,如:文學作品、繪本、畫報、益智書、手工書等。在閱讀區,還要為幼兒准備一張操作桌,提供紙張、彩筆、剪刀、膠水等工具,引導幼兒在閱讀完後,進行故事創編,嘗試製作自己書籍。同時,對於破損的書籍,鼓勵幼兒嘗試進行修補,養成愛護書籍的良好習慣。 其次,孩子們看的書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動物、人物等形象,可以在閱讀區投放了小型手偶,供幼兒自由選擇手偶套在手上講述故事情節,豐富閱讀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邊游戲邊講故事,既能加深故事內容,又能發展幼兒的口語能力,通過游戲促進幼兒閱讀的興趣,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二、營造溫馨的閱讀氛圍 溫馨的閱讀氛圍,讓幼兒感受到環境的美好與舒適,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和心理舒適感。閱讀區的位置選擇應把握「明亮」「安靜」兩個基本原則;為閱讀區取個好聽的名字,劃分活動區域;幾盆碧綠的植物、幾個舒適的坐墊,都能讓幼兒感受到在舒適的環境下自由閱讀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在活動區牆面,可以利用圖文結合方式,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看書秩序,如「輕輕看書」、「輕輕翻書」、「輕拿輕放」;將故事搬到牆面,營造閱讀區氛圍;創設「好書推薦」區,孩子可以自己做主,每三天一輪,將你認為的「好書」放在「好書推薦」袋中,在活動時,幼兒也可以介紹認為它是好書的理由,這也是幼兒進行自主閱讀的一中方式。 三、增加自製圖書區 看圖書是一件愉悅的事,動手做圖書則是一件新鮮而富有創意的事。在大班,我們可以為幼兒增添一個自製圖書區,為幼兒裝訂空白的書本,幼兒可以將自己的故事,記錄在這本自製書上。同時為自製圖書區製作一面展示牆,這面牆不僅可以將閱讀區和自製圖書區做一個小小的劃分,還能將幼兒自己親手自製的書展示在這面牆上。在閱讀後的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膽思考、想像,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續編、創編,在創造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幼兒園的閱讀環境創設 英國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中說:「閱讀總是需要場所的。」可見,閱讀是多麼的重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更是閱讀是首要條件,良好閱讀環境的創設,使幼兒能主動有效地與環境互動。閱讀是生活,它來源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園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為導向,做深課題研究,從細處著手,從微處打造。利用多種形式,將閱讀帶入生活,將生活融入閱讀環境。 一、讓孩子沉浸在書香園地 為豐富幼兒的自主性活動,圖書閱覽室是必不可少的。閱覽室的牆面採用了粉色系,讓幼兒充分感受活動區的溫馨舒適,同時用書架將活動室劃分為兩個區域,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舒適度選擇看書區域,可以坐小桌,也可以坐在軟墊上,靠著靠枕。從多元閱讀的角度看,投放的書籍應包括兒童故事圖畫書、詩歌圖畫書、散文圖畫書、科學知識圖畫書等等,讓幼兒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豐富幼兒的閱讀材料,根據自己喜好,自由選擇書籍。 由於各年齡段幼兒都會進入圖書閱覽室,因此,可以根據各年領班的特點制定相關的「閱覽室閱讀指導指南」,張貼在牆面。同時要根據繪本內容、年齡段特點將繪本進行分類整理、擺放。 二、為幼兒提供展現自己的舞台 《綱要》中提出「為幼兒的活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激發情趣,體驗審美和愉悅和創造快樂,體現自我的表現和創造成就感,」那麼,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的延伸,為幼兒創設一個屬於他們的小舞台,創設表演區——閱讀小舞台,根據表演需要,利用各種材料、製作花草、樹木、柵欄、頭飾、服裝等道具,幼兒可以自由選擇表演內容,根據故事情節在小舞台進行表演。培養幼兒對表演故事游戲的興趣,而且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故事中的角色,在熟悉故事的情節內容的基礎上,能運用恰當的語句、動作,表情,表現角色性格特徵,並能根據自己的想像創造人物和情節。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大方地展示自己,給幼兒提供一個表現的舞台。 三、書是海洋,我是海洋里的一條魚 「書是海洋,我是海洋里的一條魚。」我們要讓每位孩子如同正這海洋里的一尾魚,暢游在書的海洋,讓他們能自在地遨遊於閱讀世界。 首先,門廳的裝飾就很重要,要結合園本課程、主題活動內容隨時變更環境。例如結合秋天的主題內容,可以呈現相關的環境內容:頭頂落滿樹葉,綠的、橙的、黃的,一片片樹葉長在竹筒上,似落非落。用硬紙板雕刻一顆顆的果樹,樹上結滿了秋天的碩果。在幼兒每天走進幼兒園的地方,放置「好書推薦」架,上面有老師、孩子、家長精心挑選的繪本,不光有書,還有對書本的介紹、推薦理由,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提供的閱讀指導指南。 在幼兒園的每個樓梯的牆面、走廊頂部,可以繪制、懸掛一些精美的繪本圖片,也可以是幼兒喜歡的繪本故事主角。在幼兒園的適宜的空地,可以放置「悅」讀書架,書架上的書可以供幼兒和家長自由借閱。 幼兒園的長廊,要以幼兒的參與性為原則,營造賦有書香氣息的校園文化,在長廊牆面,可以盡可能的展示幼兒的閱讀作品。如設置「親子自製圖書」展示牆。展示是幼兒與家長一起製作的圖書,承載了幼兒與家長們在閱讀世界的點點滴滴。設置「故事會」展示牆,組織幼兒進行故事的創編,將自己創編的故事都用繪畫的形式呈現在這里,每個故事都是與眾不同的。也可以結合主題活動,創設與閱讀主題活動相關的主題牆。 陳鶴琴先生說:「孩子們來到人世後,應盡早為他們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部台階,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中,並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幼兒的成長離不開閱讀,閱讀環境是幼兒成長的搖籃,閱讀環境與幼兒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都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在為幼兒創設閱讀區環境時,不要忘了關注每個幼兒的閱讀需要,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使環境真正成為幼兒的第三位教師,讓幼兒與環境產生互動,讓幼兒獲得有效的閱讀。 快樂閱讀,健康成長。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獲得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努力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在有限的校園空間里,讓每個生命都得到自然、健康、和諧、快樂的發展,這是我們能夠給予幼兒在成長中的獲得的最好的禮物。
⑤ 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主題可以有哪些
幼兒園班級牆面環境的主題內容主要源於三個方面:教師選取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內容,教師從網路、雜志或其他園所借鑒來的,完全是教師的興趣愛好。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的個人的審美標准和喜好來設計班級牆面環境,而很少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一方面,牆面布置與孩子的視線應該是適宜的。但很多教師在創設環境時都忽視了這一點。以自己的身高為標准,幼兒伸手都夠不到,更無法有效地與環境互動。另一方面,由於教師缺乏正確的導向及幼兒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牆面環境創設大多是教師一手包辦,忽視了幼兒發現環境、享受環境和在環境中成長的重要性。幼兒被置身於事外,沒有被真正納人其中。他們面對的是已經生成的牆面環境。其實,幼兒對於有自己參與創作的牆面更感興趣,尤其是對展示自己作品的牆面有成就感、自豪感;同時參與創設牆面環境的過程也使他們感到滿足、有趣。因此,如何擺脫創設的環境過於成人化,以及教師一手包辦,值得進一步探討。
⑥ 幼兒園主題環境創設與幼兒互動
以前環境的創設注重結果,比如美術活動後作品的呈現或者孩子活動區玩益智區科學區拼擺內結果的容呈現而忽視在活動過程中對師幼互動創設教室環境中的觀察與記錄。現在我正在慢慢的改編這種創設思路,在幼兒園班級的環境創設當中,開始學習創設與幼兒互動的環境,讓幼兒用畫筆記錄、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並充分利用環境來展示自己的探索過程、探索過程,使環境成為"會說話"的展示環境,而不是單純的裝飾物,使幼兒真正的自己參與環境創設中,讓環境成為幼兒展示自己的舞台,從而發揮其教育作用,體現環境的價值。
幼兒在欣賞自己的作品時不再是一種單一的觀賞活動,而是更為直接的接觸,環境不再是一種擺設,而是有了思考,讓環境變成生活和活動中的一部分。
⑦ 如何進行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培訓心得
、什麼是‚心得體會"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在參與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中,人們往往會產生有關某項工作的許多感受和體會,這些感受和體會不一定經過嚴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對這項工作的感性認識和簡單的理論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這些心得表達出來,就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一種日常應用文體,屬於議論文的范疇。一般篇幅可長可短,結構比較簡單。
2、心得體會怎麼寫?心得體會的寫法
心得體會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I、標題
心得體會的標題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在XX活動(或X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
關於XX活動(或XX工作)心得體會(或心得) 心得體會
如果文章的內容比較豐富,篇幅較長,也可以採用雙行標題的形式,大標題用一句精練的語言總結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標題是‚在XX活動(或X 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例如: 從小處著眼,推陳出新——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的心得
II、正文 這是心得體會的中心部分
(1)開頭 簡述所參加的工作(或活動)的基本情況,包括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的過程及結果。
(2)主體 由於心得體會比較多地傾向於華考範文網在文章標題下署名,寫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後。
3、寫作心得體會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混同心得體會和總結的界限。一般來說,總結是單位或個人在一項工作、一個題結束以後對該工作、該問題所做的全面回顧、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項工作結束後找出有關該工作的經驗教訓,引出規律性的認識,用以指導今後的工作,它注重認識的客觀性、全面性、系統性和深刻性。在表現手法上,在簡單敘述事實的基礎上較多的採用分析、推理、議論的方式,注重語言的嚴謹和簡潔。
心得體會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在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主觀認識和感受,往往緊抓一兩點,充分調動和運用敘述、描寫、議論和說明甚至抒情的表達方式,在敘述工作經歷的同時,著重介紹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動性和獨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嚴謹,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只論一點,不計其餘』』。
(2)實事求是,不虛誇,不作假,不無病呻吟。心得體會應是在實際工作和活動中真實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態,故作高深,更不能虛假浮誇,造成內容的失實。
(3)語言簡潔,生動。心得體會在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議論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採用描寫、抒情及各種修辭手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3、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不要矯揉造作地拼湊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紹文章內容,下半篇對照自己聯系實際來個自我批評,最後再來寫上幾句空洞的保證。我們要開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閃耀的思想火花和藝術力量中真切的感受會驟然產生。
4、寫獨特新鮮的感受 檢查式的讀後感不可取,要盡力寫出有新意的見解來感染讀者。例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該文一反常人論調,說孟嘗君只是好做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所以真正有治國之才的士一個也沒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卻被譽為駁論文的‚千秋絕調‛。
(四)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臵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⑧ 如何把環境創設中讓幼兒與主題牆對話
環境創設,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和幼兒合作創造充實的生活」,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的教育過程。主題活動中的環境創設,是把牆面環境的創設與實施的主題活動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主題牆動起來、活起來,真正地實現主題牆飾與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有人說:「當你走進一所幼兒園,不用介紹,也無須交談,只要留意整個環境,你能『閱讀』其中蘊含著的教育信息和課程的價值取向。」的確《綱要》中也明確指出了:「兒童是在適宜的環境中,以主動、積極、內涵豐富的活動為基礎,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兒童是獨立的,發展著的個體,他們是活動的主人,他們更是幼兒園環境的主人,是他們賦予了主題環境以生命。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環境創設已漸漸成為幼兒園工作的熱點。在新《綱要》的學習及實施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領悟到: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它是幼兒每天所處、所接觸的,幼兒的身心發展,社會化發展以及個性發展,無一不受到它的影響。
著名的瑞吉歐教育模式也提出了"牆壁會說話"的觀點,當瑞吉歐的教育思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時,我們開始接受和嘗試「牆壁會說話」。它是一種全新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的具體展現,它是對我們已往的環境創設的挑戰;它讓我們對環境創設的目標、原則、策略進行了新的審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環境創設中教師創設多,幼兒參與少,布置的內容過多重視作品的精煉、漂亮、完整,也就是教師策劃、設計、製作的現象普遍。由於這種創設是從教師的設想和願望出發的,幼兒的思維和行為依附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