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長家庭教育基本行為規范》學習心得體會怎樣寫
《家長家庭教育基本行為規范》學習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學習到的重要知識點作為內容,用自己的話描述主要行為規范的內容,正文如下:
第一條:依法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承擔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堅持立德樹人,樹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理念。
第二條: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家庭關系,營造相親相愛的家庭氛圍, 弘揚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為子女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家庭環境。
第三條:保護子女合法權利,尊重子女獨立人格,注重傾聽子女訴求和意見,不溺愛,不偏愛,杜絕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根據子女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實施家庭教育。
第四條:注重子女品德教育,引導子女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形成尊老愛幼、明禮誠信、友善助人等良好道德品質,遵守社會公德,增強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養成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
第五條:教育引導子女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保護子女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理性幫助子女確定成長目標,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子女過重課外負擔,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眼光評價子女。
第六條:促進子女身心健康發展,保證子女營養均衡,科學運動,睡眠充足,身心愉悅,幫助子女形成陽光心態、磨練堅強意志、鍛煉強健體魄,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有針對性進行性健康和青春期教育,增強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第七條:培養子女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引導和鼓勵子女親近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善於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陶冶高尚情操,提升文明素質。
第八條:教育引導子女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在出力流汗中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勞動習慣。
第九條:注重自身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愛崗敬業,誠信友善,孝老愛親,遵紀守法,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與子女共同成長進步。
第十條:積極參與家校合作和社區活動,尊重教師和社區工作者,理性表達合理訴求,用好各類教育資源,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中發揮作用。
Ⅱ 聽完家庭教育講座後的感想怎麼寫
要點:首先說明講座的主講人和主題,然後講述其中感觸較深的內容,並通過相關內容引發自己的思考,最後通過此次講座對自己以後對孩子教育有什麼影響。
正文:
這個周四的下午在學校聽了家庭教育講座,是本市的中英文學校的校長彭文明校長主講的。本次講座是的主題是《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首先彭校長通過幾個小故事講了習慣的重要性,其中講了一個宇航員加加林的故事,十幾個宇航員一起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進艙門時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就是這樣一個動作讓設計師非常感動,加加林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
這個故事讓我們了解了成功就是從好習慣開始。還講了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段名言:「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裡有習慣,哪裡就有神經系統在工作。」
烏申斯基認為,經過教育,經過培養,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運的。彭校長還講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要學會」四會「首先就是要培養好習慣。
接著彭校長講了習慣培養的重點一、做人的習慣,二、做事的習慣,三、學習的習慣,四、交往的習慣,並根據這四大點列舉了36種具體的習慣。強調了我們家長們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好習慣和哪些不良的習慣。
然後講了怎樣培養良好習慣,養成一個習慣需要量21天,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這也讓我想起了孩子的親子閱讀,上小學前一直和孩子堅持親子閱讀,後來上了小學,孩子的識字量大了,基本就自主閱讀,可是發現孩子自己選書時就常常只選漫畫書,後來就恢復和孩子的親子閱讀,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慢慢讀書的范圍就起來越廣。
最後彭校長還講了培養良好習慣的五個步驟及怎樣糾正不良習慣。講糾正不良習慣時彭校長通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感謝學校讓我們有機會聽到這么好的教育講座, 通過這個講座讓我更加了解了要教育好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也學習到很多培養好習慣的方法。記得巴金先生曾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讓我們一起從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開始吧!
Ⅲ 您對家庭教育的心得和體會是什麼
1.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家庭是人成長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2.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社會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
3.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推動搖籃的手,也推動國家的發展。
4.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5.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裕是一種高級的教育資源,但是,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父母有高級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體不勤、傲慢虛榮,那麼,富裕不僅不是孩子成長的資源,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禍害。中國的民間經驗是:「富不過三代」。
6.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沒有養成「三好孩子」(身體好、性格好、生活習慣好),那麼,這個孩子就很可能成為學校的「差生」。或者說,如果孩子在家庭里養成了壞身體、壞性格和壞習慣,那麼,無論學校的教師和校長多麼能幹,他們很難改變孩子在學校成為「差生」的命運。
7.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沒有愛又沒有安全感的人。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他的家。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
8.兒童是人類之父。
9.不要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交給祖父母,更不能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交給保姆,這樣會讓孩子處於成長的危險之中。
10.如果孩子的學習出了問題,不妨從孩子的情感或身體那裡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學習的重要性並責令孩子努力學習,類似園丁把水分和養料直接拋灑給「枯黃的樹葉」。
11.勞動和運動是教育的故鄉。教育原本從活動中產生,教育的最初形態就是活動、生活。後來印刷書出現,學校出現,教育逐步演化為某種「語言說教」。語言說教是一個進步,但也隱藏了危險和危機。當教育出現危險和危機時,可以嘗試回到教育的原點,用勞動和運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12.運動的真正目的在於增進健康,增長力量。它讓人因此而有強健的「行動能力」與「冒險精神」。它讓人不至於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懦夫;它讓人自信滿滿、雷厲風行、決策果斷、敢於冒險,而不只是沉於幻想、優柔寡斷。所謂「受過教育的人」,就是使身體趨向強健、強悍甚至野蠻,使人趨向健全、勇猛、銳利、熱烈。
13.力量和優美的經典案例是古希臘人的「投擲鉛球」和「投擲標槍」圖案。健康狀態是雷厲風行的生活習慣、高高地揚起鐵錘砸碎石塊的勞作狀態。「身體強健」不只是「四肢發達」,它讓神采飛揚,活力四射;讓勇氣充沛,敢於冒險;讓意志發達,承受困頓與錘煉而笑聲朗朗。家庭教育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腦袋,不能貶低、壓制、壓迫腦袋以下的部分。
Ⅳ 您對家庭教育的心得和體會是什麼
家庭教育的嗯,壓力是越來越大,作為爸爸媽媽,有些生覺得知識不夠用,變得越來越好像不會教小孩子樣的
Ⅳ 淺談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的幾點體會和感想
教育分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家長不能僅僅關心孩子的智力開發,學習成績的好壞。我認為,家長應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會道德;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隨著孩子的成長,知識教學、智力開發這些一定要由專業教師來完成,即學校教育。即便家長懂得這些知識,也可能不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和專業老師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為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對老師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對我孩子的教育談談我的一些心得。
一、「嚴」字當頭,絕對不能走向「寵愛」、「溺愛」
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現象多了。以上現象均容易導致對孩子的「錯愛」、「寵愛」、「嬌生慣養」、「自私」、「以我為中心」。本該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爺爺奶奶代辦。例如,在我所教的一、二、三年級學生中均出現過父母給孩子盛飯事件。我們絕對不要認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稱之為「事件」,是認為這種孩子沒有同情心,沒有自理能力,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犯錯。家長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同時也嚴格要求孩子們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我要求我我孩子不要以大欺小,對人要很有禮貌。對待孩子我嚴格而不專制。專制是強迫孩們從育,嚴格管教一定要注重講道理,以理服人,在對我孩子的教育上,正確的觀點我尊重他,不傷害他,在不傷他自尊心的前提下給他講某些他能理解的道理。
二、時刻注意恰如其分的誇獎
孩子和大人一樣也可能面臨很多苦惱,例如:有時作業做不出、沒有朋友、怕寫作文等。我們首先不能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然後要想盡辦法幫助解決。此時父母親的及時鼓勵、開導尤為重要,通常情況下,我會認真仔細地讓他向我傾訴煩惱的原因,然後總有一句話:「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決,姑姑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勵、誇獎。「誇」不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我認識很多這樣的父母,他們自己妄自尊大,而對孩子缺乏應有的尊重,對孩子不公平。孩子都會以自己所特有的手段來回應,他們或者哭鬧,或者任性,或者干一些「壞」事來加以回報。「誇」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試成績一般或差時,不要給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幫孩子找一些原因,關鍵是找出孩子閃光之處給予誇獎,千萬不能讓孩子失去信心。
三、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可分為學習習慣和各種行為習慣。現在的孩子智商都較高,大多數孩子因習慣不良引起學習較差。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一邊做作業一邊講話,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業。特別可怕的是有的孩子從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們現在學習非常好,到以後的學習都非常麻煩。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作業做完,當然還要做好,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做事專心致志,敏捷靈巧,提高學習效率。否則孩子很容易出現因學習時間較長,失去學習興趣,被動學習而厭學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我們的言談舉止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不是我們手中的一件物品,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復雜的人,如果你從小就不能了解透她,不能與之交流,只是依靠父母所謂的「權力」來壓服他,那當他上初中、高中時,學習成績會一落千丈,因為在學習中找不到樂趣,他就會學會說謊,把精力放在交朋結友,沉迷於游戲。經常聽到有的家長說「我兒子不怕我們,就怕老師。」其實這種家長的觀念有兩個錯誤:一是自己不願意承擔管教孩子的責任,想把責任推給老師,寄希望於老師把自己的孩子管好,自己等著摘果實;二是說明自己根本不會管孩子也不知道怎樣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