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本套培訓教材共10冊
1、《抄金融發展與風險防範》(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48元
2、《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49元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44元
4、《城鄉規劃與管理》(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36元
5、《自主創新》(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42元
6、《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36元
7、《社會服務與管理》(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36元
8、《基層民主建設》(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41元
9、《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38元
10、《公共事件中媒體運用與輿論應對》(第三批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定價:28元
Ⅱ 如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教育工作方案
生態文明學校建設工作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關於奮力推進「三名一強」生態文明新青州建設的重大部署,和教育局、中心校安排,結合我校教育工作實際,開展生態文明學校建設活動,現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優化育人環境、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以「環境優美、生態優化、質量提升、關系融洽、服務高效、文明和諧」為目標,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貫穿於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努力打造綠色、生態、和諧的育人環境,促進教育內涵與質量提升,為推進「三名一強」生態文明新青州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二、目標任務
生態文明學校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在我校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倡導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廣大師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力爭三年內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生態環境明顯優化,校園文化特色逐步彰顯,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教育服務功能顯著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生態文明學校建設的主要任務是:
(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師生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常識納入我校地方性課程,利用多種形式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師生樹立良好的文明意識、環保意識,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有益於生態文明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做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者、促進者,爭當環保小衛士,成為有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師生社會公德意識,教育學生遵守《中小學生守則》,遵守社會公德,遵守交通規則,維護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物,倡導環保生活方式,自覺愛綠植綠護綠,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降低污染,節約能源。組織成立愛護花草、文明禮儀、衛生督查等活動小組,結合世界環境日、植樹節、愛鳥日等環保日,開展「與環保同行」、「建言環境保護,獻策節能減排」等生態文明宣傳活動,參與各類環境保護主題實踐活動。
(三)加快學校改造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把生態文明理念滲透於學校建設,加強綠色生態校園建設工程,通過綠地、樹林、人工湖、雕塑等有機連接,彰顯「校在林中,林在校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特色。加強校園綠化美化,學校綠化覆蓋率年內達到50%,綠地率達到36%。拓展校園文化內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活躍學校文化生活,實現文化育人。
(四)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強化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深入實施學生成長「五個一工程」、「親子共成長」工程,關注「八類」特殊群體學生成長。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加強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內涵、教育質量和育人效益。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路,建立基於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學校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學校辦學行為指導監控體系,用完善的機制引領素質教育實施。
(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民主和諧的現代學校人際關系。深入實施教師培養培訓工程,大力加強師德行風建設,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積極推進依法辦學、民主治校、依法施教,完善學校法人制度,促進學校建立健全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制。完善教代會制度,密切干群、師生關系,營造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榮辱與共、共處共融的人際氛圍。
(六)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育人水平。用文化的思維謀劃學校的發展,著力構建以開放、民主、和諧、進取為精神內核的現代學校文化,努力提升辦學品位。大力加強校園廣播、電視網路、班校報等文化陣地和藝術節等文化載體建設,繼續抓好校園綠化、美化、知識化,推動文化興校、文化育人戰略實施。
(七)推進平安學校建設,增強學校安全發展能力。健全學校安全制度和安全應急機制,層層落實安全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深入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和應急演練,提高師生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廣泛開展平安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加強學校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營造學校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八)加強行業作風建設,樹立學校良好的品牌與形象。大力倡導「敢為人先、知難而進、敬業奉獻、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倡樹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好學樂學、真抓實干、務實高效、廉潔從教的風氣,凝聚人心,鼓舞士氣,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打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嚴格學校收費管理,杜絕亂收費現象發生。加強校風、學風、教風建設,營造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學校發展氛圍
三、組織領導
建設生態文明學校,是全新的理念,是宏偉的目標,是長期的工作任務,我校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務求實效。
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我校師生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學校創建工作,將其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趙光民校長任組長,成員:王子勝、張建功、王玉軍、劉曉清、楊志勇。把工作任務具體分解、量化,落實到相關人員,實行目標管理,採取有力措施,切實抓出成效。我校結合創建工作要求,加強調查研究,理清創建思路,制定創建方案,並將其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總體規劃,與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諧學校創建等工作結合起來,統籌安排,整體推進。
2、齊抓共管,全員參與。生態文明學校建設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齊心協力。我校召集老師、學生開好動員會,組織學習相關文件,了學習其他學校好的方案、方法,開闊眼界,提高品位。同時,調動廣大師生參與積極性,形成人人參與、自覺參與、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
3、營造氛圍,強力推進。要加大宣傳力度,對創建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教師、學生,堅強宣傳,隆重表彰;對措施不力、工作進展緩慢、工作成效不明顯的要曝光批評,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推動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我校並把創建工作情況將納入學校的綜合考核。
Ⅲ 如何發揮幹部教育培訓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文明是社會高度發達的標志,生態是自然狀態美好的標志,生態文明則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基礎上人與自然的和諧。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大計、上升為國家意志,是順應時代潮流和民心民意的重大決策,為我們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路徑和重點任務。通過學習交流,大家從國際國內兩個方位,時間空間兩個緯度,歷史和現實兩個視角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進一步增強了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有了信心和底氣。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就環境談環境,要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出發,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以經濟社會有序發展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化為目標,以轉變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為動力。首先要樹立文化導向。要大力培育和繁榮生態文化,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的理念、文化融入社會的每一個細胞,融入每一個人的血液,切實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自覺,讓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觀念成為廣大人民和領導幹部的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營造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其次是形成產業導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經濟建設的全局中統籌考慮,提出相關產業發展目標、路徑、布局和機制,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下,財稅政策應向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傾斜,促進產業發展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第三是加強制度導向。要通過制度設計,建立完善一整套生態技術、生態標准、生態法律等相配合的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規范社會主體的經濟行為。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一個目標,又是一個過程,既是現實需要,又是長遠大計,既是對中華民族延續中華文明的必由之路,又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基礎靠教育,根本靠領導,核心靠技術,動力靠政策。尤其廣大領導幹部要多學這方面的知識、多接受這方面教育,做到知行合一,切實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腳踏實地地干,同心協力地干,棄而不舍地干,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Ⅳ 貴陽生態文明建設教案
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讀本》初中分冊實施建議貴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劉爭爭 一、教材結構框架及內容本冊教材共分四章,逐章完成由「知」(理論、生態優勢)到「行」(政府、企業、個人)的遞進。第一章解決認識問題,從理論高度及全球視野入手,使學生知道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城市,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理解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和諧;第二章展示我市在自然、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優勢;第三章解決政府、企業層面怎樣做的問題,從旅遊、農業、工業、環保等領域加以介紹;第四章解決個人怎麼做問題,培養學生養成「珍愛自然、節約資源、綠色消費」的良好習慣。二、教學目標定位和要求 (一)目標定位本套教材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分冊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而具體要求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識方面由簡單→系統,認知方面由感性→理性,形式方面由活潑→嚴謹。初中生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有相關知識(生物、地理、思想品德)的積累,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其內容層次介於小學與高中之間。與小學相比,知識性、系統性更強,理性思考的要求更高,視野更寬;與高中相比:呈現方式更豐富,趣味性更強,而理論性、系統性要求不高。 (二)目標要求1、知識層面 比較深入地了解家鄉的生態優勢;初步了解一些核心概念,如: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城市、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綠色消費等;對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較理性的思考,如,為什麼,怎樣做。2、情感、價值觀層面 情感目標是本教材的核心目標,要培養學生對家鄉、大自然、其他生命、社會的熱愛;從全球的視野,建立:自然觀——尊重其他生命,尊重自然規律;生態觀——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消費觀——科學消費、綠色消費;生活觀——簡約生活、綠色生活。3、行為層面 注重學生行為習慣和養成的教育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點。培養學生踐行「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貴陽精神,側重於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形成向綠色生活方式的轉變。三、教材特色本教材在素材選擇上有形式多樣、圖文並茂、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的特點。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同時,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本教材盡量體現可讀性、趣味性、啟發性。力圖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引人入勝的素材,使呆板的教學內容「活」起來。對許多內容、活動採用了開放的形式,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留出充分的發揮空間。具體體現在:1、以點帶面 在講述、介紹某個比較繁雜的觀點或事實時,選擇一個比較典型而學生又熟悉的側面展開介紹,便於學生更好理解。如,第二章第四節中的「多姿多彩民族風」。老師可以靈活運用教材,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自行選擇學生熟悉的素材,並引導學生自己尋找、挖掘、歸納案例。2、以感性帶理性 即「用感性的方式講述理性的問題」。在介紹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改變過去從概念到概念的生硬、灌輸的方式,用不同身份人物的語言,從不同的側面,借他們的話,讓學生了解概念所涵蓋的內容。如:第一章第二節中的「我們心目中的生態文明城市」。老師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發表自己的認識和期待,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歸納,總結出「什麼是生態文明城市」。3、以圖釋義 在涉及關系比較復雜的內容時,本教材採用關系框圖的形式。教師可以啟發引導學生讀懂圖,理解圖中顯示出的各種關系。4、篇章頁的設計 篇章頁不是裝飾,而是教學內容。對於新一章內容的學習有引入、啟發思考的作用,可以作為探究性的活動課處理。如,第一章「衰落的古城引發的思考」,教材列舉出了樓蘭古城、古巴比倫城從繁榮走向衰落的實例,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教師可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從中得到感悟。四、實施建議 (一)總體教學建議1、認真備課、充分准備。教師首先要熟悉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通過討論、交流和展示等形式組織教學。2、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當地實際,觀察周圍事物,建議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有關資料和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3、用好章節「引言」,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地圖、插圖、人物對話、框架圖和文字材料進行教學。4、組織學生開展「我的家鄉的名片」、「我眼中的綠色貴陽繪畫展、小作文比賽」、介紹民族服飾、民族節日等活動。5、教師要以綠色、環保、節約的態度和生活方式,做好學生的表率。6、尊重各民族的傳統和文化,不發表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言論,對學生中出現的不當言論和行為要加以制止,並說服教育。 (二)課時安排共32課時。第一章5課時,第二章9課時,第三章12課時,第四章6課時。 (三)評價建議評價內容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教師應充分發揮評價的正面導向作用,同時,重視學生自評和互評,要特別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積極評價。五、問題解答教材中一些思考題,需要教師思考和講解。現簡要歸納如下:1、第21頁:貴陽被評為「避暑之都」,對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意義體現在:促進旅遊業發展,旅遊業為綠色產業,能帶動第三產業(主要為服務業,食品、住宿、手工業,旅遊產品的開發),調整貴陽市的產業結構,加大第三產業比重,減少工業污染,有利於把文化先進、經濟發達地區的思想和文化融合到貴陽人的思想中,換變人們一些落後觀念。2、第22頁關於林城建設的有利條件,主要是氣候條件。其它合理敘述即可。3、 第24頁實踐活動,綠地的作用:綠地和綠樹好比城市之「肺」,它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能阻擋飛揚的灰塵,吸收各種有害的氣體,從而起到過濾、凈化空氣的作用,降低城市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使居民減少煩惱,感到舒適、輕松。4、第27頁貴陽市作為西南地區的陸路交通樞紐,對促進貴陽經濟社會的發展的意義:從作為大西南六省市經濟協作的聯系,從客運、貨運、文化等方面來講述其對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的有利影響。5、 第30頁的循環經濟物流過程圖,實際上是兩個圖,這兩個圖表達的主要意思相同,下圖是上圖的詳細解說,下圖共有10個循環,學生能指出三個以上循環即可。6、第57頁生態農業的好處:建議從生產沼氣的原料來自農業秸稈和畜禽糞便、沼氣、沼渣、沼液等的作用思考,結合對環境的作用等方面回答。7、第74頁良好生態環境多方面的價值:風景價值、美學價值、保護生物多樣性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等。
Ⅳ 如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教育工作方案
一、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
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
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
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
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 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鍵。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
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
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
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
的體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為兩根「高壓
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走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實行嚴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
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環境標准、執
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
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和行政問責制,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
法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
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