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台風執業葯師繼續教育培訓會延期嗎
同問,目前執業葯師網上海沒有發布消息,如果有通知,希望大家資源共享~
2. 台風的科學資料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以下用慣稱台風,大西洋或東太平洋慣稱颶風)年均達34.5個,其中近半數的強度級別為台風(17.3個),而登陸我國沿海的台風年均9.3個(約佔27%)。台灣、華南和華東沿海是世界上受台風影響最頻繁和災害極嚴重的區域之一。當近海強台風影響或登陸時,最大風速可超過60米/秒。據統計,在我國台風引發的風災、風暴潮災、洪災以及衍生災害(如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年均達260億元,死亡453人。台風侵襲不僅對沿海地區人民生命造成嚴重傷害,且對沿海城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同時,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帶的城市安全也構成嚴重威脅,是阻礙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災害天氣系統。比如,今年襲擊美國新奧爾良的「Katrina」颶風,給該市帶來了毀滅性的災害,它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財產和人員傷亡,而且給美國的社會也帶來了動盪,其影響程度歷史少有。雖然,我國尚未有造成如此嚴重的台風災害,但是我國的地理位置特殊,很容易造成台風的襲擊,比如,今年的「麥莎」、「泰利」、「海棠」等也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突顯台風防災減災的重要。
長期以來,台風路徑(中心位置)預報一直居於台風災害預警信息的首位,國內外氣象學界為了防颱減災,半個多世紀以來,致力於研究改進台風路徑預報方法,從半經驗的天氣學方法、基於統計理論的客觀預報方法發展到基於大氣動力熱力學理論的數值預報方法以及集合數值預報方法,使台風路徑預報的精度總體上得以較穩定地逐步提高,2004年,我國中央氣象台發布的24、48小時台風預報位置的平均距離誤差分別為137.7km(602次)和251.5km(494次),而日本東京台風中心和美國聯合台風警報中心的台風位置預報平均誤差分別為125.9km(548次)、245.1km(449次)和121.6(593次)、216.2km(506次),可見,我國與發達國家比,台風路徑預報總體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防颱減災的經驗愈益表明,台風預警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其制約因素很復雜,除了台風路徑預報的准確性、登陸台風移速和移向與海岸線的交角、風雨分布預報能力等氣象因素外,還涉及天文潮、水文地質狀況、地形、沿海地帶防汛設施、預警信息的傳輸以及防颱減災決策和城鄉居民的防範意識等等,關鍵是台風預警信息的精細度,不準確的或不充分的台風預警信息可導致兩種極端的後果: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或者人、財、物力的無端浪費;而預警的失誤和防颱減災措施的不當均可導致群眾對預警信任度的降低,進而阻礙應急措施的有效實施;同時,在目前尚缺乏准確和充分的監測信息和預報工具情況下,預報決策者承受的種種壓力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所發布預警信息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影響有效台風預警的因素很多,但以下氣象科學問題亟待思考和探討.
1、有效台風預警的關鍵技術和科學問題
提高近海登陸台風預警有效性的氣象關鍵技術在於:對近海台風綜合探測獲取充分信息基礎上,深化認識登陸前、後台風結構變化的規律,以此為理論基礎,發展較精確的路徑臨近(短期)預報、精細化的強度和風雨分布預報以及台風的變性預報等先進技術。
1.1 近海(登陸)台風的綜合探測
大范圍的台風系統在近海登陸前同時受陸地和海洋影響,由於地表和海表摩擦的差異、地形動力強迫和海浪擾動的差異、陸面和洋面熱量輸送的差異等,以及海洋-陸地-大氣三者的相互作用對台風邊界層內結構變化,進而對其發展的影響遠比在遠洋面上復雜得多,在大尺度環境場較弱或環流形勢不穩定情況下,其活動趨向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僅依據雷達、衛星監測手段也較難獲得其空間結構及其變化的資料,極大阻礙了對台風結構變化及風雨分布變化規律的理論認識,為掌握近海台風動態和深入認識其變化規律,加強探測能力是必要的。發達國家針對台風強度變化的監測和預報問題,已採用多種先進儀器設備對其進行跟蹤探測,例如,美國NOAA的機載高時空解析度的垂直和水平掃描探測颶風的Doppler雷達和GPS下投探空儀可獲取颶風內部風、壓、濕、溫的時空分布,已用於監測颶風動態和研究其結構對強度變化的作用;在美國聯合颶風試驗基地2003-2005年計劃中,有10項課題為颶風監測、預報的應用研究,如機載多普勒雷達測定的颶風風場資料的實時分發等,其目標都是為提高颶風預警報的能力;甚至台灣也在近年開展對台風的飛機探測試驗。
1.2 台風強度和風雨預報的精細化預報問題
台風預警信息中的台風路徑預報雖至關重要,然而台風災害程度直接取決於影響域內與台風強度密切相關的風雨強度及其時空分布的變化,但缺乏有效的預報方法。氣象學界已認識到,在台風強度及其風雨分布預報能力低下和防颱減災能力不夠充足情況下,同等強度台風所引發的災害將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愈益增大,即使近海台風位置預報較准確,因其強度變化和風雨分布的不確定,也可能使台風預警的有效性大為降低,如2005年0509號台風麥莎北上,根據預警信息,京、津地區實施了防颱減災應急措施,如防汛、工程建設和交通等建築設施的加固、人口的轉移、城市下水管道排空、水庫蓄水位降低等等,但麥莎進入渤海後移向東北,並減弱為熱帶低壓,對京、津地區的影響甚小,產生了負面的社會影響。現今台風預警信息中有關台風強度和風雨的信息只是台風「整體」的狀態及其預報信息,包括表示強度的近中心最大風速、大風半徑和中心氣壓,且不論以衛星、雷達資料間接測定的台風強度和降水的不確定性,對風速分布而言,最大風速或中心氣壓預報的應用局限性很大,缺乏預警的指導意義,已不能適應城市防颱減災對預警信息精細化的要求,值得深入思考。
2、近海(登陸)台風的突變機制
台風作為高影響天氣系統已被國際THORPEX計劃列為重要項目。世界氣象組織(WMO)的世界天氣研究計劃中熱帶氣旋登陸課題、WMO熱帶氣旋計劃中的風暴潮計劃和洪水預報系統評估項目,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的佛羅里達海灣颶風項目等均與近海台風異常移動和登陸問題的研究有關。
關於台風的移動,國內外24、48小時台風位置預報的最大距離誤差依然很大,2004年分別為450~550km和1100~1200km,這往往是出現在台風移向、移速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例如,2004年0423號台風生成後北行,而後突然左折,移速緩慢,約2天後又突然向東北加速移動,導致24h和48h預報誤差達到548.7和1139.4km, 如若發生在近海,這種誤報將造成極其嚴重的災難性後果。問題在於對台風移向、移速突變可預報性的認識,用確定性的數值模式預報台風路徑雖取得了進展,由於海洋上直接探測資料稀少,對台風結構和環境氣壓系統的描述以及模式台風的定位偏差等均可導致預報初始場的不確定性,此外,模式對台風過程的表述也有近似性,此類不確定性對台風移動突變預報的改進無疑是一個挑戰。
近海(登陸)台風登陸後強度和風雨的異常變化與台風預警有效性也密切相關,是當今急需探討的科學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已成為國際氣象界十分關注的前沿課題。由於缺乏台風內部結構的直接觀測資料,對台風強度突變規律的科學認識依然有限,阻礙了台風突變預報方法的發展,姑且不論台風強度的突變預報,目前國內的台風強度預報也僅限於應用統計或統計解釋應用的方法預報台風的最大風速,而近年來國外十分重視提升台風強度預報能力,美國受颶風、龍卷風、洪水等氣象災害年均經濟損失達到110億美元,迫切要求颶風災害預警內容的精細化和提升預警的時效和有效率,1999年以來,美國NOAA的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GFDL)通過研發海洋和大氣耦合的颶風數值預報模式系統等,使24~72小時颶風中心氣壓平均預報誤差減小5~10hPa;2001年中國科技部批准中國登陸熱帶氣旋現場試驗(CLATEX)項目,2002年8月探測了強熱帶風暴「黃蜂」登陸時的大氣邊界層結構,並作了資料同化和模擬試驗,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限於經費等原因,未能持續、深入地開展現場試驗。現今台風突變預報能力薄弱的現狀亟待改觀,需要深化認識台風突變的機制,這有賴於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從人力和財力上加大投入力度。
3.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台風活動的變化趨勢
近年來台(颶)風災害引發的損失愈益慘重的事實以及颶風源地和活動帶分布的異常,這是全球性熱帶氣旋異常氣候變化的徵兆?
截止10月下旬,200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出現20個台風,比常年頻數偏少似已成定局,但從台風級別所佔比例和對我國的影響程度看,強度為台風級的有12個(佔60%,常年平均約50%),登陸我國的有9個(佔45%, 常年平均約27%),例如,7月的強台風海棠在登陸台灣前和再次登陸閩北前均出現迂迴減速現象,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45米/秒,狂風暴雨嚴重影響台灣島內交通,農作物也嚴重受損,閩、浙兩省緊急轉移了86萬人,這次台風范圍大、影響區域廣,破壞力又強,是近幾十年來登陸台灣和閩、浙一帶罕見的超強台風之一;8月的台風麥莎在浙江登陸後,繼續西北行進入安徽,後又北上經江蘇、山東,在進入渤海後減弱,在陸上滯留近3天,4省1市受其直接影響,導致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避災轉移人員200餘萬,僅浙江省受災人口達840餘萬,經濟損失達65億元;這是否能認為台風活動的這種特徵是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近4年來西北大西洋颶風活動異常活躍,2002年-2004年分別有14、21、16個(常年平均6-7個),其中強度達到颶風級的分別為4、7、9個,2004年有3個颶風登陸美國,而2005年颶風偏多、偏強尤其明顯,已達到21個,其中颶風級有11個,其中強颶風7個(年均2.5個),10月下旬又連續出現2個熱帶氣旋,其中強颶風"威爾馬"侵襲了牙買加、海地、古巴和墨西哥,並最終登陸美國佛羅里達州,其時強度雖減弱為3級颶風,但緊跟著的熱帶風暴「阿爾法」又侵襲了古巴;特別是登陸美國和中美洲的強颶風已造成人員和經濟的重創,直接損失慘重,據估計,颶風『丹尼斯』、『卡特里娜』和『奧菲莉亞』共造成逾1000億美元的損失,其中『卡特里娜』,是美國歷史上造成損失最慘重的一場自然災害,受災范圍達到9萬平方英里,大城市『新奧爾良』全城毀於一旦,百萬人口遷離家園,1209人死亡。自1995年以來,北大西洋年均有8.5個颶風(常年平均為6.5個),而出現4、5級強颶風機率的增大更明顯,從1975年-1989年期間年平均16個增加到1990年-2004年間的年平均25個,增多了56%。2004年3月25日南大西洋28°S附近的低壓系統竟在27小時內發展成颶風,這是南大西洋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現颶風,也是登陸巴西的首個颶風,並造成嚴重災害。
關於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台風源地、活動帶、頻數、強度等變化趨勢,以及未來台風極端事件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程度等尚有不同觀點,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主任M. Mayfield認為近年颶風頻繁侵襲並非全球變暖的後果,美國哈丁大學研究颶風等自然災害史的E.格羅斯副教授也認為是颶風活動的周期性反映,與全球變暖缺乏聯系;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著名颶風研究專家W.M.Gray教授等認為大西洋颶風猛增的原因在於大西洋暖流的周期性變化;麻省理工學院K.A.Emanuel教授發現颶風的持續時間隨海溫升高而延長,其破壞力也有所增加;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D. King則認為颶風強度的加劇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颶風的危害程度和發生頻率也將會呈現加大之勢。
早在2000年美國氣象學會(AMS)就曾舉辦」颶風的應對和響應」論壇,探討美國應對颶風體系的風險和挑戰,並發表了「應對和響應颶風的政策問題」的報告,指出:美國正面臨颶風破壞和人員傷亡增多的危險。AMS已在2005年10月25日召開」颶風是否變化及對其未來是否有充分准備?」的環境科學系列討論會,可見美國氣象界十分關注未來颶風發展趨勢的討論,我們也應深入探討台風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對策問題,從認識論、方法論和戰略高度探討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台風活動規律及其發展趨勢,這對於從時效和有效性方面加速提高台風氣候預測和台風預、警報能力、完善防颱減災體系以及正確擬定應對未來台風影響的對策都是非常重要的。
4、台風減災預估、評估與台風資源利用
台風減災預估和評估與台風預警的有效性密切相關,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台風預警的准確性是台風減災預估的重要基礎,而台風減災預估的合理性又能促進台風預警有效性的發揮,至於台風減災評估將涉及台風預警有效性和減災預估的正確性,對於提高台風預警有效性和改進減災預估技術也是必要的.由於減災牽涉面廣,不僅是單一的氣象科學技術問題,還涉及相關學科、減災決策和防範意識等社會問題,這種復雜性大大阻礙了氣象界對這方面問題的關注程度,至今,對於台風減災預估和評估還缺少有效的方法,為了合理估計台風的風、雨、暴潮的破壞力有賴於台風預警信息的精細化和定量化,同時要結合防汛設施、城鄉建築性狀和抗風能力、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等等加以綜合考慮,才能估計減輕台風災害的可能程度以及提出相應的減災措施,這也是提高台風預警有效性的一個關鍵技術。
任何事物均有其兩面性,台風除有引發災害的主要方面外,還伴有風力和水資源等有利方面,以往對此未引起重視,事實上,對於其潛在資源的有效利用(如在特定地區的台風降水對緩解旱情、水庫蓄水、洪水資源化利用以及台風風力和風浪發電等)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廣義上理解台風預警信息有效性的內涵,並拓展服務領域,在台風預警信息中增加台風資源利用的信息是應對災害事件兩面性的合理措施,對於能否以及如何科學利用台風潛在資源、將「防颱減災」部分轉化為「趨利避害」等不僅是台風科學前沿問題,也是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安全問題。為此,科學認識台風災害與台風資源的兩重性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綜上所述,為提高台風預警的有效率,充分發揮其在防颱減災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回顧台風預報方法和關鍵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基本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多角度地深入分析和探討台風預警效率和信度的相關理論和認識問題,同時為探討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未來台風活動趨勢對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以及研討台風潛在資源利用的途徑,特申請召開 「登陸台風有效預警及台風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科學討論會。
中心議題: 1、登陸台風有效預警的科學理論和關鍵技術
(l)數值預報在近海台風登陸預警中的適用性
台風數值預報初始場中的台風結構和模式對台風過程表述的不確定性對預報影響的復雜性?為在台風預警服務中合理、有效應用其預報結果,採用何種科學表述方法較合理?集合預報技術是否為估測、量化其不確定性的最佳選擇?
(2)近海登陸台風侵襲概率預報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台風中心定位依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台風業務定位以及模式預報定位的偏差是無限降低預報位置誤差的障礙?變革台風移動預報對象,從路徑預報向襲擊概率預報拓展的必要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推出的颶風移動的概率區域預警信息的試驗性服務對我國的適用性?
(3)登陸台風影響域風雨分布的可預報性和預報精細化的可行性
台風影響域風雨分布的可預報性?台風數值模式預報台風風場和降水量場的可用性?台風集合預報方法對實現台風影響域風、雨預報精細化的可行性?台風影響域風力和降水等級的概率分布預報的應用有效性?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推出的試驗性服務產品:颶風最大風速概率預報等預警信息的科學性和適用性?
(4)台風登陸後強度變化及台風變性問題
台風登陸前後強度變化的物理機制,台風登陸後的維持機制以及台風登陸後與中緯度天氣系統的相互作用的物理等尚不清楚。
2、近海台風突變機制
(1) 近海台風綜合探測能力和現場探測試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沿海地帶建立海洋氣象常規觀測、移動跟蹤觀測、邊界層梯度觀測綜合監測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開展近海台風飛機探測試驗的必要性和實施飛機試驗探測計劃的可行性?
(3) 探討基於綜合監測資料的近海(登陸)台風觀測分析技術。
(4) 近海台風路徑突變的可能機制、近海台風強度突變的可能機制。揭示近海登陸台風強度突變機理的有效途徑?
(5) 台風強度突變的可預報性?發展近海台風數值預報(模式)技術的有效途徑和改善數值模式預報台風強度突變適用技術?
3、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台風活動的變化趨勢
(1)影響我國東南沿海的台風氣候變化及未來發展趨勢
(2)全球變化背景下的台風發生頻數和台風強度的氣候變化趨勢
(3)全球氣候變化對台風活動和生成源地和活動帶的影響
4、台風減災預估、評估及應急預案
(1)國內外台風防災減災的現狀及我國的對策
(2)台風災害預評估的可行性、主要內容及關鍵技術
(2)防颱減災應急預案的科學內容
(3)台風資源利用的可行性
(4)台風數值預報模式增加可利用風能和水量分布預報的可行性
總評述報告: (1)國內外台風預警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陳聯壽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台風形成、強度變化及可預報性(伍榮生院士 南京大學)
(3)國內外飛機探測及主要研究成果(端義宏研究員 上海台風研究所)
專題發言: 1、登陸台風有效預警的科學理論及關鍵技術
(1)台風預警的業務需求(許小峰博士,中國氣象局)
(2)台風的可預報性(丑紀范院士 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
(3)台風數值預報模式的關鍵技術(王斌研究員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4)登陸台風的概率預報技術及可能解決途徑(朱永褆研究員 上海台風研究所)
(5)登陸台風風雨預報中的關鍵問題(鈕學新研究員 浙江省氣象局)
(6)台風變性的科學問題(徐祥德研究員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近海(登陸)台風的綜合監測及台風突變機制的研究
(1)台風的衛星監測過去及將來(許建民院士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2)台風中的非線性問題(羅哲賢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3)台風的適應性觀測及敏感區域的研究(談哲敏教授 南京大學)
(4)台風的高分辯率數值模擬(張慶紅教授 北京大學)
3、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台風活動的變化趨勢
(1)全球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及未來趨勢(丁一匯研究員 國家氣候中心)
(2)華南登陸台風的氣候演變特徵(陳仲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3)近500年嚴重影響華東的台風分析(徐明博士 上海台風研究所)
(4)全球變化背景下台風的演變可能趨勢(李永平博士 上海台風研究所)
4、台風影響評估、防颱減災與台風資源利用的效益和風險預估
(1)國外氣象訪災減災的概況(王邦中高級工程師 中國氣象局)
(2)台風影響評估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李澤椿院士 國家氣象中心)
(3)台風防災減災的應對措施(王昂生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減災中心)
(4)台風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潘家華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5)台風資源利用可能途徑(雷小途研究員 上海台風研究所)
參加研討會代表還有:
國家氣候中心:董文傑研究員、張秀芝研究員
國家氣象中心:矯梅燕研究員、錢全海高級工程師
天津市氣象局:姚學祥研究員
北京大學:陶祖鈺教授
南京大學:王元教授、楊修群教授
中國海洋大學:劉秦玉教授、傅剛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何金海教授
國家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孫洪 副司長
中國氣象局科技司:郭亞曦司長、趙大銅副司長、王金星處長
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章國才司長
中國氣象局監測網路司:張文健司長
上海台風研究所:梁旭東副研究員、余暉副研究員
3. 台風時,應怎樣做
戰略措施1: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並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准備。
戰略措施2: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禦,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戰略措施3: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風防禦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氣象科技在防颱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台,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台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為准確預報台風未來的路徑提供了參考依據,使預報員對台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為准確超前的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骨幹預報員在台風預報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戰略措施4: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中,向政府相關部門呈送供決策的氣象信息的同時,在電視上滾動播出氣象警報,並用手機簡訊將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至用戶,使基層幹部和群眾對預警情況心中有數,從而解決氣象產品從氣象局到普通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戰略措施5: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略措施6: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台風災害,重點是防禦強風、暴雨、高潮位對沿海船隻、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徵,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預防和減輕台風災害,應根據台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盡可能呆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隻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築廣告牌,預防強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窪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採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範道路結冰影響。
戰略措施7: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禦和減輕乾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戰略措施8:風險評估,未雨綢繆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災救災能力也各不相同。災區的經濟實力與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災區自組織能力都是影響區域自救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重要因素。經濟發達地區,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能力強,速度快,但其損失也就越大;不發達地區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當致災因子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脆弱性相結合,災害風險也隨著增加。
通過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估,並應用評估結果,可以進一步探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和預防措施,可以有針對性地控制災害,規范對易災地區的利用,提高對災害的認識。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對內陸和周邊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制圖、調查的政府機構,收集了大量有關洪水、火災、風暴和相關災害的數據,為有關地區後來的災害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和地質調查局、美國林業局在內的機構,記錄了大量洪水、航運災難、極端氣候事件、森林火災,以及相關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資料。依據風險評估資料,建造大規模的防災工程,如堤壩、水庫、海堤等,突發事件「避難」場所;從法律上控制對易災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防災標准和法規;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多災地區居民的防災意識;開展農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險;開展改善氣候的實驗,如人工增雨、消霧、減弱風暴,及降低地層縫隙的壓力避免地震等實驗。在上世紀中葉,聯邦政府還制定了全國性的第一部災害救助法律,啟動永久性的災害救助項目。美國陸軍工程兵在修建災害工程 (防洪堤、水壩和防洪牆)的同時,還為大型人工養灘項目提供資金資助、為沿海地區建立風浪侵襲模型,監督跨洲颶風疏散計劃的實施,(受洪水影響)濕地使用許可管理等。保險公司如聯邦保險管理局,與當地政府共同監督洪區和高風險沿海地區的制圖和管理,通過各種政策增強公眾對洪水的認識,幫助受災人員恢復工作生活,推動在有嚴重洪水威脅地區的長期居民搬遷工作。
4. 沈陽有沒有專門培訓舞台台風 形體 之類的 就好比是培訓藝人的那種集訓。但是不是簽約。
沈陽鳳舞天藝術培訓學校,其前身是遼寧廣播電視台公辦的專業影視藝術培訓機構。這個是專門培訓的舞台台風 形體 之類的,好多藝人給做培訓,7月20日封閉似的培訓一個月,我報名了。
5. 培訓師在台上,怎麼樣更有氣場和台風
對於男性培訓師而言,西裝是最好的選擇,發型也是相當重要的,男性只需要梳理整齊就好了。而對於女性培訓師來講,職業套裝是最好的選擇。
知識儲備夠不夠、足不足是作為一個優秀培訓師的前提,培訓師知識的儲備要:多、快、新。快速學習是保持優勢的唯一正確方法,只有搶在同行前面,才能搶在學員前面。不光要搶先「知道」,還要知道的「有價值」。
其他方面您可以關注中國技能實訓指導聯盟中的企業培訓師圈子,這裡面有培訓師相關的知識。
6. 企業年會的主持人台風標准及要求
年會主持人的選擇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年會的實際效果。一般選擇兩名,男女搭配, 也可考慮多名。主持人選擇的標准:端莊大方、富有激情,性格開朗活潑,親和力強,有一 定表演能力,聲音甜美,善於扇情,能極大地調動年會現場員工的情緒。男主持英俊瀟灑, 女主持青春靚麗,讓人看到舒服,同時,也是代表企業的形象。 主持人確定後,指定專人根據年會主題、內容和流程撰寫主持人台詞。台詞寫好後,交 相關領導審核,主要是流程和邀請領導或嘉賓的審核。 最後是根據台詞對主持人進行培訓,包括著裝、禮儀、出場、台詞的朗讀、聲音的表達 及突發性事件的應急對策等等。
年會項目人員確定與培訓。
一般企業年會根據具體內容劃分出項目小組,並以此確定需要參與的工作人員: 1)年會方案總策劃與監制; 2)年會總執行; 3)年會項目實施小組:宣傳報道組。
7. 觀《氣象知識講座》作文350字
今天的我特別高興,很期待下午的到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我們班很榮幸地請到了氣象局的領導,來給我們講解有關氣象的知識。
我們的陳輔導員和李老師在我們教室里掛了一條鮮艷的紅色條幅,上面寫有五個非常醒目的大字「科普進校園」,准備工作做好了,講座就正式開始了。
首先給我們講課的是李阿姨,我們都端正地做好,認真聽講氣象知識。今天的課堂上非常的安靜,因為我們很好奇,大家都仔細地聽著。從李阿姨的講解中,我知道了許多關於氣象的知識,例如:龍卷風、台風、暴雪、暴雨、泥石流、雷電等氣象災害。在雷雨來臨時,人不要在戶外工作和田地勞作,更不要靠近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大樹、旗桿等物,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躲雨。雷雨天氣時不要站在高處開手機,更不要打手機。龍卷風是要躲在地下室里,遠離龍卷風。遇到強降雨時不要在山谷中行走,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如果發生泥石流,向與泥石流方向垂直的兩邊山坡上面爬。
聽了李阿姨的精彩講解,收獲多多,聽到了一些從未了解的氣象知識。最後李阿姨還給我們宣布了一件好事,說:「同學們,星期六氣象館免費開放一天,希望你們能去參觀、學習。」最後還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氣象知識,我們大家都高興地不得了。
8. 台風和颶風的區別
台風和颶風本質上是一樣的,台風和颶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
一、台風和颶風的區別:
1.發生地點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台風。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台風。
2.評判標准不同
(1)台風標准: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11 級,(24.5~32.6m/s);
台風(Ty-phoon),最大風速12~13級,(32.7~41.4m/s);
強台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50.9m/s);
超強台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2)颶風標准:
一級颶風:持續風速74-95英里/小時;
二級颶風:持續風速96-110英里/小時;
三級颶風:持續風速111-130英里/小時;
四級颶風:持續風速131-155英里/小時;
五級颶風:持續風速大於155英里/小時。
3.台風和颶風表示風力大小的計量方法和單位也往往不同
(1)美國聯合台風警報中心(JTWC),採用1分鍾平均風速評定熱帶氣旋強度。所謂一分鍾平均風速,就是指熱帶氣旋近中心低層風力是在1分鍾內的平均風速,其數值相對較高。
而中國氣象局採用2分鍾平均風速,對同樣強度的台風其標注出來的數值通常會偏小。
這也是通常人們誤解颶風比台風強的一個原因。
(2)台風習慣使用的單位是風力多少級或每秒多少米(m/s),而颶風習慣用每小時多少公里或海里或英里。
二、台風和颶風的形成
台風和颶風的形成原因是相同的。台風和颶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台風和颶風。
(8)台風知識培訓擴展閱讀:
在北半球,台風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南半球則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它一般伴隨強風、暴雨,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對於民生、農業、經濟等造成極大的沖擊,是一種影響較大,危害嚴重的天然災害。
而如果沒有台風的話,後果可能會非常嚴重,不會存在所謂的溫帶,地球的環境也會呈現兩極化,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所以台風實際上維護了地球的熱平衡,它將地球所產生的熱量進行了重新分配,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這個大自然。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什麼是絕對性的,對於台風和颶風來說,同樣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