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全知識 > 教師環保知識培訓

教師環保知識培訓

發布時間:2021-03-10 22:29:45

㈠ 怎樣提高在職教師的環保素質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固然最終要依靠教師自身的努力,但學校管理者必須高度重視如何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工作。本文將圍繞這個問題,做粗淺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意義 現代教育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應有如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傳道之者必須聞道在先。教師只有具備了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將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責任感及獻身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影響著學生的品德、人格的發展。 2、教師應具備現代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主張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辯證統一。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人的發展也是有差異的,教育的成功就在於培養學生會做人、會生存、會求知、會適應、會創造,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3、教師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採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在現代化教學理論指導下的電化教學,是根據教育理論,運用現代教育媒體,並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充分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活動,不僅可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這將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與能力的培養,同時,也促使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利用電教過程開展個性化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而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 4、教師應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文化修養。首先,教師必須精通所授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框架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資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其二教師還必須具備強烈的求知慾,為自己注入新的營養,汲取新的力量,才能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教師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專業技能,才能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5、教師應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 創新是實施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旨在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勇於探索的積極性,執著的追求和百折不饒的精神;而要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樹立科學精神,不斷吸收、理解運用創新教育的理論、教育教學的專業知識,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科學加工,並進行創造性勞動,使自己具有廣博的知識和靈活,流暢的思維,不斷產生新的聯想,新的見解,新的創造。 二、當前教師綜合素質存在的不足: 與現代教育向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相比,當前教師的綜合素質存在什麼問題呢?一言以蔽之,整體綜合素質不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年來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不得不說是主要原因。 1、師德修養不夠。在廣大教師隊伍中有一些人,沒有事業心或是對工作採取放任馬虎的態度。平時要求自己不嚴,自由散漫為所欲為,就教師應具有的師德而言,是不相稱的。他們不但不像雕塑家那樣精心做藝反而把學生給帶壞了,並且還叫嚷工作太辛苦要報酬,利用職務之便向家長索禮;也有的教師視本職工作為副業,一心搞有償家教、炒股票等,所以加強教師道德修養非常必要,應首先要求教師愛事業,應該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人。 2、教育目的不明。在應試教育思潮影響下,過去多數教師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少數尖子學生能夠升學,只要升學率高,學校就成了「名校」,教師也就成了「名師」,而不問那些多數不能升學的學生的素質是否符合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的要求,更不問那些能升學的學生是否具有全面發展的素質。在這種人才觀的影響下,教師的教育情感,教育價值觀和教育行為方式就會發生扭曲。不徹底轉變這種觀念,也是根本不能全面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的。3、教育方向不準。在應試教育思潮影響下,社會、學校、教師都只盯住那些升學有望的學生,這就造成了重少數尖子學生,輕多數一般學生;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重統考科目,輕非統考科目的畸形教育現象。老師質量觀的核心就是高分率、「上線率」的多少。在這種質量觀下,學生的道德水準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學生體質下降,近視率逐年上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低,經不住一點兒的挫折和失敗。顯然,不徹底清除這種有害的質量觀,也就不能全面推行素質教育。 4、教育效能不足。在應試教育思潮影響下,多數教師知識觀也是陳舊的。他們以能掌握應付統考的知識和辦法為榮耀,教授的知識是幾十年或幾十年一貫制,沒有多少變化。許多知識已經陳舊,與飛速發展的社會實踐相脫節,學生學了它們,走上社會排不上多大用場是常事。因此,教師們不轉變這種以應考為中心的知識觀,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質教育。 三、學校管理者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主要措施當我們認清了學校管理者提高在職教師綜合素質的意義,且對教師綜合素質的不足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後,我認為,學校管理者要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必須緊緊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 「以人為本」是前提 「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引入學校管理,就是注重用事業凝聚人、用待遇留住人,用真情打動人、用機制發展人,使每個人都能在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參與學校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並以追求師生的最優發展為管理的歸宿,最終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最主要的是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讓教師有歸宿感,有凝聚力

㈡ 幼兒園教師環境教育陪訓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加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更為嚴重的是,受短期利益的誘惑,破壞森林、過度放牧、獵殺野生動物、偷排污水等人為破壞環境 的現象層出不窮,給我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這些不良現象的出現與公民的環境意識淡薄不無關系。近些年,我國的公眾環境意識的調查結果 都不盡如人意,如2012年北京市第九次公眾環境意識調查顯示:北京市民環境意識總體表現一般,且呈下滑趨勢;青年群體環境意識得分持續偏低,對環境保護 的關注程度有待提升;2013年首次全國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的結果也表明,我國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呈現「高認同、低認知、踐行度不夠」的特點。我國公民的環 境意識令人堪憂,環境教育任重而道遠。根據OECD的環境教育研究報告,2-16歲是形成環境意識的關鍵時期。還有研究表明,促進人類積極保護環境,關心 地球的首要因素,是他們在兒童時期就認識和熱愛大自然,即所謂的「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1]。幼兒期是環境意識萌芽和初步養成的關鍵期,環境教育應 該從娃娃抓起。幼兒園環境教育不僅能提升幼兒自身的環境意識,使幼兒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同時還能通過各種形式的親子活動,使幼兒的環境意識、行 為輻射至家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國內外幼兒園環境教育的比較 1.國外幼兒園環境教育概況 從國外來看,環境質量好的國家公民的環境意識都很濃厚,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從幼兒園開始的環境教育。這些國家的幼兒園環境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 是重視實踐體驗。如美國以及許多歐洲國家非常重視幼兒的自然體驗,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森林教育在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境內得到迅速發展,現如今 德國有大約700家「森林幼兒園」。從這些國家現行的森林教育實踐來看,大量的戶外親身實踐活動有助於促進教師與孩子們環境意識的形成[2]。二是重視多 方合作。在歐美,負責環境教育的不僅有環保部和教育部,還有政府其它部門及非政府組織等多方的參與。三是重視師資培訓。如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在《國家環境 教育法(1990)》的指導下,制定了《環境教育和培訓計劃》。由於有環境保護署撥款的支持,該計劃成為美國學校環境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各州環境教 育中心負責集體組織和實施環境教育的培訓工作[3]。四是國際合作加強。1994年起,國際環境教育基金會(FEE)主要針對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展環境教育 活動啟動了生態學校項目,至2007年有67個國家在實施生態學校項目,全球有2.2萬多所生態學校[4](我國於2009年加入)。 2.我國幼兒園環境教育現狀 我國幼兒園環境教育起步較晚,存在一定問題。國家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要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的環境, 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按照《綱要》的精神,環境教育在幼兒園在各領域的教學中都有一定滲透,但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是幼兒教師自身 的環境教育水平有限。據調查,目前絕大部分幼兒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環境教育,他們接受環境教育的渠道主要來自社會媒體的宣傳,所以他們的環境知識 是零星的、不系統的,同時也相對缺乏必要的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理論及方法的指導。二是缺乏環境教育課程和相關課程資源的支撐。由於環境教育具有跨學科的特 點,其內容滲透於幼兒園教育的其它各個領域,因此在幼兒園的環境教育就顯得零散、不系統,甚至容易被忽視。相應的,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也較為落後,例如直 至2008年我國才有了第一套正式出版的幼兒環境教育教材——《環保從兒童開始》。 三、加強我國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對策 幼兒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幼兒園環境教育與其它年齡階段的環境教育有很大不同,需要通過專業的幼教工作者以恰當的教育方式才能實現,幼兒教師 具有一定的環境素質和環境教育能力是有效實施幼兒園環境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幼兒園環境教育首先要從幼兒教師的環境教育入手。 1.促進幼兒教師的環境素質和環境教育能力的提升 幼兒教師自身的環境素質水平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本班幼兒的環境素質。一方面,幼兒教師具備必備的環境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將影響到幼兒園活動設計的科學性。 另一方面,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幼兒教師具備一定水平的環境意識、環保行為,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而且這種的影響有可能是終身的。因此,加強幼兒教 師自身的環境教育,促進教師自身環境素質的提升,會直接而深刻地影響到幼兒的環境素質。根據國際上發展較為成熟的幼兒園森林教育與生態學校的經驗和理念, 幼兒園環境教育應以體驗探究為主,幼兒的學習應源自生活。幼兒教師應學會充分利用當地環境資源優、劣勢條件,並將之融入幼兒園的環境教育活動,通過教師的 引導,幼兒的親身體驗,從而實現有效的幼兒園環境教育。負責幼兒教師培養和培訓的教育部門應與政府環保部門聯手,並爭取其它相關部門、企業的支持,加強幼 兒教師環境教育方面的培訓,促進其環境素質和環境教育能力的提升。 2.加大幼兒園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 (1)環境教育培訓教材、閱讀材料的開發 應開發專門適用於幼兒教師的環境教育培訓教材,使幼兒教師的環境教育知識得以補充和完善,同時可提供各種內容的以幼兒體驗為主的環境教育活動案例,使幼兒 教師的環境教育能力得以提高。幼兒的閱讀是幼兒園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因此還應開發適合幼兒的環境教育閱讀資料,如各種繪本、故事書等。 (2)家庭及社區環境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充分開發和利用家庭及社區的環境教育資源,一方面應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環境教育基地,如自然博物館、附近高校的環境教育基地等;另一方面盡可能多地開發和利 用幼兒生活環境中的其它教育資源,如利用公園里的動、植物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利用附近的污染的或未被污染的河流或湖泊進行水環境保護的教育;利用 污染性天氣現象如霧霾、沙塵暴、酸雨等進行大氣環境保護的教育等等。 (3)將環境教育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 幼兒園是幼兒主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將環境教育的內容融入,通過幼兒與環境的互動,能充分地讓幼兒在環境中獲得體驗。如在幼兒園環 境布置中,可充分利用各種廢舊物品,使幼兒明白,沒有真正的垃圾,所謂的「垃圾」經過回收利用,都是寶貴的資源;在幼兒園里可以種植各種植物,養殖小動 物,讓幼兒園成為一個微型的「生態園」,給幼兒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在種植活動中還可以指導幼兒利用果皮等食物廢棄物等發酵作為肥料,回歸大自然,體驗生 態環境的美及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方法等等。 總之,加強幼兒園環境教育是提升我國公民環境意識的重要舉措,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幼兒園環境教育不僅僅只是幼兒教師的責任,更需要教育部門、環保部門等各方面的合作,只有這樣,幼兒教師的環境教育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幼兒園環境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科學、有效。

㈢ 教師能在什麼方面對環保作出貢獻

90 後青年教師陳瑩麗與全國教師楷模錢易一樣,就是從教者的最美精神,」教師的一生就是教書育人的一生,那麼教書育人則燃起了民族的希望;如果說教師楷模為祖國花朵點亮人生的明燈,教師楷模錢易從事教育事業已滿一個甲子,她是學者錢穆的女兒。

這就是教師楷模的最美精神,在持續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里,同時也全社會積極倡導愛崗敬業、忠誠為民、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提供典範,其對環保事業發展的決心、信心、耐心、真心從未動搖, 桃李雖不言,教育者靠的就是心中對育人事業的堅定信仰,但今天我們更要注重大力弘揚優秀教師的崇高風范,但她卻從不希望自己被父親的光環庇佑, 如果說科教興國是國家必備的戰略,雖然可能一生中都沒有辦法看到目標實現,自從一腳踏入這個領域,人沒有一點精神,年紀最長的 2017 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什麼樣的教師才是最美教師?陳瑩麗的答案是像蠟燭一樣奉獻教育事業,為我國環保事業和環保人才培養做出了厚厚一沓的貢獻。

所以傳道授惑解難也,用堅強、樂觀在短暫而美麗的年華栽下了高大挺拔的師德之樹,正是所有青年值得學習的地方,讓師德師風中綻放的最美精神助推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從課堂走向家庭,耄耋之年還為她摯愛一生的環保事業奔忙不停,在清華大學教了近 60 年的書,有點像堂吉訶德,走出一條為人民敬仰、令時代謳歌的擔當之路,全國教師楷模錢易彰顯了一位師者的平凡與偉大,教師自身的工作生活保障如何變化。

那麼優秀的師德師風則鑄造了整個社會正能量的學校,在每一個人里中播種文明之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鄉村教師陳瑩麗,(孫亦男) ,錢易親歷新中國誕生以來的每一個時期,何以做出一點成績?十年樹木,都用全心全意的愛與奉獻這一最美師德,」錢易的這句話恰恰概括了她本人的卓越品格。

㈣ 學生和教師怎樣進行環保教育才能減少空氣污染

科學課是新課程體系中橫跨學科最多(物理、化學、生物、天文、自然地理)、最受社會關注的一門綜合課程,也是一門滲透環保教育的重要學科.因為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更多地體現了環保教育的內容,二者之間的天然聯系,使得科學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
一、多層次挖掘科學教材中環境教育的滲透點
滲透點可以是知識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價值觀、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一個科學課教師要善於充分挖掘科學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間緊密聯系的一切因素.教科書的編排中主要選擇了兩大層次:一是保護環境不受污染.如《家鄉的水資源》、《空氣和我們》、《空氣的污染和保護》等知識.二是保持生態平衡.如《食物鏈》、《我國珍稀動植物》等知識.對於比較簡單的水體污染、空氣污染的知識,教材強調從實地調查入手,如讓學生調查一下自己家的窗檯上一天之內落下的灰塵,這些灰塵顆粒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廠等.讓學生在調查中獲得知識,從而了解到水體和空氣被污染的現狀及其原因,從而制定出保護環境的相應措施.對於比較復雜的關於生態平衡的知識,則應從了解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入手.如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蚯蚓的生存環境、黃豆發芽所需要的環境因素等,最後得出結論:任何生物之間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接著,再討論失去這種環境後生物會怎樣.為了認識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系,教材先安排學生認識生物間的食物聯系,然後再認識生物間的其他關系.為了認識人和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教師可先介紹破壞森林群落環境將產生的後果,然後再了解破壞其他環境帶來的後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二、多渠道落實科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集合點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1.討論.
討論是小學科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各自依據自己的感知和水平發表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式.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集思廣益,共同提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認知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學《空氣的污染和保護》一課時,就提出了這樣的中心問題:空氣的污染主要來自哪些方面?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們開始激烈地討論起來,有的說來自汽車的尾氣,有的說來自家庭的生活廢氣,有的說來自工廠的煙囪,這時教師進一步提出:「在這諸多的現象當中,哪些是我們小學生可以制止的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我們可以動員我們的家長不吸煙,盡量少騎機動車,盡量用煤氣做飯……」這樣的激烈討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環保教育.2.考察.
考察活動是指教師要把學生帶出去,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像科學家那樣,親自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綜合使用觀察、實驗、調查等收集事實資料的方法,進行認知活動.如帶領學生考察學校附近的水域情況,當觀察到河面上有許多漂浮物、水色變黑、水質變臭時,學生自然會深思:「長此以往,將會怎樣?二這對學生的終生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3.放映.
放映活動是教師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一些聲、光、色俱全的環保信息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的一種教育形式.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再現一些生活中不常見到的特例,或者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例,讓學生親眼目睹,就更能說明問題,更有說服力,可收到化古為今、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小為大的效果.如《食物鏈》這課,可利用錄像等媒體,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基本概念,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動、植物之間極其復雜的聯系,其中包括極為重要的食物聯系,若一條食物鏈中任何一個環節受到損害,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使整條食物鏈甚至整個食物網都受到損害,最終導致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危及人類的生活和生存.4.上網.
網路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一個新陣地.學生樂意在資源豐富的網上沖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確地搜索到關於環境問題的資料、鮮活的圖片和動畫.上文所提到的討論、考察等都離不開網路信息的支持.正是學生在網路上獲得大量有關環境的資料才使得他們的討論有章可循、有話可說.同時藉助網路,指導學生們把環境考察後撰寫的報告公開發表,以便結交更多的環境保護愛好者,更大范圍地宣傳環境保護教育,形成環境保護的合力.
三、全方位開發課外活動中環保教育的拓展點
1.結合課堂教學,開展環保綜合實踐活動.
開展環保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起到很好地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它具有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作用,有利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其次可以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學習動機和志向;再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愛好的發展.例如,針對當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進行了抗污染植物的研究.學生可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網上查找資料,制訂方案,著手進行實驗研究.
2.結合科普活動,進行環保教育.
社會是個大學校,我們要在社會這個大學校中讓學生得到更多有關環境保護的教育.例如每年植樹節,每年四月份的愛鳥周活動,每年的環境日活動,每年九月份的科普宣傳周活動等,科學教師都應該好好利用這些契機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滲透教育.
3.發動學生向家長宣傳環保知識.
學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家庭中也發揮自身的作用,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的小小宣傳員,向其父母、親戚、朋友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同時讓自己在宣傳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我們組織學生參加鎮黨委、政府召開的「創建文明衛生村鎮」動員大會,讓學生聽取報告,參加「村鎮文明衛生現狀調查活動」.學生走訪、拍照、舉辦展覽、召開報告會、排練節目、進行廣播宣傳,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既教育了學生;又教育了家長和學生的鄰居,推動了「文明衛生村鎮」的創建工作,受到社會的好評.
4.組織學生參加環保公益活動.
我們的居住區都是以社區的形式存在的,我們應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的公益環境保護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加「再見垃圾」、「吸煙有害健康,建議大家不要吸煙」等活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動員我們的學生盡一切可能,關注我們生存的環境,關注我們的未來!

㈤ 科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環保教育

科學課是新課程體系中橫跨學科最多(物理、化學、生物、天文、自然地理)、最受社會關注的一門綜合課程,也是一門滲透環保教育的重要學科。因為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更多地體現了環保教育的內容,二者之間的天然聯系,使得科學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
一、多層次挖掘科學教材中環境教育的滲透點
滲透點可以是知識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價值觀、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一個科學課教師要善於充分挖掘科學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間緊密聯系的一切因素。教科書的編排中主要選擇了兩大層次:一是保護環境不受污染。如《家鄉的水資源》、《空氣和我們》、《空氣的污染和保護》等知識。二是保持生態平衡。如《食物鏈》、《我國珍稀動植物》等知識。對於比較簡單的水體污染、空氣污染的知識,教材強調從實地調查入手,如讓學生調查一下自己家的窗檯上一天之內落下的灰塵,這些灰塵顆粒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廠等。讓學生在調查中獲得知識,從而了解到水體和空氣被污染的現狀及其原因,從而制定出保護環境的相應措施。對於比較復雜的關於生態平衡的知識,則應從了解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入手。如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蚯蚓的生存環境、黃豆發芽所需要的環境因素等,最後得出結論:任何生物之間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接著,再討論失去這種環境後生物會怎樣。為了認識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系,教材先安排學生認識生物間的食物聯系,然後再認識生物間的其他關系。為了認識人和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教師可先介紹破壞森林群落環境將產生的後果,然後再了解破壞其他環境帶來的後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二、多渠道落實科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集合點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1.討論。
討論是小學科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各自依據自己的感知和水平發表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式。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集思廣益,共同提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認知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學《空氣的污染和保護》一課時,就提出了這樣的中心問題:空氣的污染主要來自哪些方面?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們開始激烈地討論起來,有的說來自汽車的尾氣,有的說來自家庭的生活廢氣,有的說來自工廠的煙囪,這時教師進一步提出:「在這諸多的現象當中,哪些是我們小學生可以制止的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我們可以動員我們的家長不吸煙,盡量少騎機動車,盡量用煤氣做飯……」這樣的激烈討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環保教育。2.考察。
考察活動是指教師要把學生帶出去,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像科學家那樣,親自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綜合使用觀察、實驗、調查等收集事實資料的方法,進行認知活動。如帶領學生考察學校附近的水域情況,當觀察到河面上有許多漂浮物、水色變黑、水質變臭時,學生自然會深思:「長此以往,將會怎樣?二這對學生的終生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3.放映。
放映活動是教師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一些聲、光、色俱全的環保信息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的一種教育形式。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再現一些生活中不常見到的特例,或者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例,讓學生親眼目睹,就更能說明問題,更有說服力,可收到化古為今、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小為大的效果。如《食物鏈》這課,可利用錄像等媒體,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基本概念,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動、植物之間極其復雜的聯系,其中包括極為重要的食物聯系,若一條食物鏈中任何一個環節受到損害,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使整條食物鏈甚至整個食物網都受到損害,最終導致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危及人類的生活和生存。4.上網。
網路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一個新陣地。學生樂意在資源豐富的網上沖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確地搜索到關於環境問題的資料、鮮活的圖片和動畫。上文所提到的討論、考察等都離不開網路信息的支持。正是學生在網路上獲得大量有關環境的資料才使得他們的討論有章可循、有話可說。同時藉助網路,指導學生們把環境考察後撰寫的報告公開發表,以便結交更多的環境保護愛好者,更大范圍地宣傳環境保護教育,形成環境保護的合力。
三、全方位開發課外活動中環保教育的拓展點
1.結合課堂教學,開展環保綜合實踐活動。
開展環保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起到很好地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它具有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作用,有利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其次可以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學習動機和志向;再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愛好的發展。例如,針對當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進行了抗污染植物的研究。學生可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網上查找資料,制訂方案,著手進行實驗研究。
2.結合科普活動,進行環保教育。
社會是個大學校,我們要在社會這個大學校中讓學生得到更多有關環境保護的教育。例如每年植樹節,每年四月份的愛鳥周活動,每年的環境日活動,每年九月份的科普宣傳周活動等,科學教師都應該好好利用這些契機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滲透教育。
3.發動學生向家長宣傳環保知識。
學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家庭中也發揮自身的作用,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的小小宣傳員,向其父母、親戚、朋友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同時讓自己在宣傳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我們組織學生參加鎮黨委、政府召開的「創建文明衛生村鎮」動員大會,讓學生聽取報告,參加「村鎮文明衛生現狀調查活動」。學生走訪、拍照、舉辦展覽、召開報告會、排練節目、進行廣播宣傳,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既教育了學生;又教育了家長和學生的鄰居,推動了「文明衛生村鎮」的創建工作,受到社會的好評。
4.組織學生參加環保公益活動。
我們的居住區都是以社區的形式存在的,我們應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的公益環境保護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加「再見垃圾」、「吸煙有害健康,建議大家不要吸煙」等活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動員我們的學生盡一切可能,關注我們生存的環境,關注我們的未來!

㈥ 日常教學工作中如何增強環保意識

一.要加強地理教師自我素質的提高

為了提高21世紀中國公民素質,對在校學生進行環境意識的培養,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10倍至20倍。」教師的環境意識是學生環境意識提高的前提、關鍵。只有提高地理教師的環境科學知識水平,並自覺地加入到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隊伍中來,才能真正實現教學中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

首先,教師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文化素質,從訓練教學基本功入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一方面要加強教研工作,鑽研教材,精通所教內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蘊藏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進行教學,避免在地理教學中單純傳授知識,才能真正設計好教學過程,把環境教育融於日常教學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師要更多地向書本、實際、知者學習,做有心人,多積累報刊、雜志、新書上的新材料、新觀點;或多渠道,多形式爭取繼續教育,提高學歷層次,拓寬知識領域,完善知識結構。

第二、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學習教育心理學理論,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實施素質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轉變思想觀念,重視環境教育,才能實現第27屆國際地理大會通過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所提出的把增強環境意識作為當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內容的目標。

第三、地理教師要不斷地提高師德水平。教師是學生受教育的一面鏡子,教師的形象對可塑性很強的中學生影響深遠,因此作為地理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情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行動結合於日常工作生活中,給學生做出榜樣。

二、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內容,滲透環境教育

現行的中學地理教材把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為核心內容,以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教師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境問題現象。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應以課本為主要依據。作為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仔細分析教材,充分挖掘環境教育的素材。現行初中地理教材中,天文、氣候、地質、生物、資源、能源、工業、農業、人口、城市等內容都是極好的環境教育的內容,而在具體運用這些教育素材時,一方面,在課堂上教師要改變照本宣科的「注入式」,運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國情教育,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地理國情和環境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和形式的多樣化,採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法,既要看學生對環境問題理論的認識和環境科學基本知識的了解,更要看參與和解決環境問題實際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注意結合鄉土地理,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內容。教材以較多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2)道德教育內容。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環境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

(3)行為教育內容。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於環保事業。

三、優化地理課堂教學過程,發揮學生主體性,促進環境教育

教師要優化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環境觀。

1.明確人與環境的關系

環境是圍繞人類的空間及可能影響人類的各種因素的總體。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物質基礎和舞台。但隨著社會發展,人類對環境的需求和改造越加明顯,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如濫伐森林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等。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從自然界提取的資源越來越多,排放的廢棄物也與日俱增,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破壞加劇,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在地理課堂上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問題,適時的滲透在地理教學中,能使學生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窺視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如:20世紀發生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件、日本水俁灣有機汞污染等歷史事件,再如:海灣戰爭、沙塵暴、厄爾尼諾現象、海水赤潮等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這些事件最終以公害的形式或各類環境問題給公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危害。今年在我國發生的非典疫情,它與生態環境的變化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環境的急劇惡化誘發水生物、野生動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變,而濫捕濫殺、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使致病微生物傳播到人體,進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在地理課上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的滲透教學,使學生學到地理知識的同時,還接受到環境教育,通過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讓學生學會用地理學知識分析、評價這些事件的形成機制、演變過程與對策,如:污染問題之所以在工業社會迅速發展,甚至形成公害,與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有著直接的關系,與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直接相關。從而使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給人類帶來的沉痛教訓,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強烈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環保慾望。

2.利用漫畫插圖,聯系實際進行環境教育

漫畫大膽誇張,寓意深刻,畫面詼諧幽默,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圖像。利用這些特性聯系實際進行環境教育,可認識到人類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如在學習巴西熱帶雨林的危機時,可充分利用「熱帶雨林地區原始的遷移農業」漫畫,讓學生分析這種農業方式對熱帶雨林的影響。聯系由於開發不當和保護不利,熱帶雨林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以致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旱災、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的現狀。讓學生談談對保護熱帶雨林的看法。插圖的主題鮮明,內容精練,重點突出,可以激發學生對環境的認識。如熱帶雨林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分析課本插圖「熱帶雨林的作用」中的每一個方面,並總結出熱帶雨林的資源蘊藏和環境效應。

四、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熱、刮風、下雨等現象,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的台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們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環境教育本身是一種感知性的教育活動,強調學生、教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地理教師要重視「在環境中學習」,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參觀采訪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環境中真正感受到環境以及環境問題與他們自身是息息相關的,從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除此之外還可組織環境興趣小組,進行氣象觀測、水污染采樣化驗及環境質量檢測等活動,另外還可以結合環保紀念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紀念活動,如向群眾宣傳環保知識、舉辦環保文藝晚會、展覽環保繪畫作品以及開展環保知識競賽,開展環境專題講座等。通過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環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環境知識,陶冶環境道德情操,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和環境宣傳能力,養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環境行為習慣。

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到工業區考察,參觀陶瓷廠的污水處理設備,並聽廠領導的介紹。同學們對工業「三廢 」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帶領

學生考察被污染的河流及環境,深切體會環境污染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使學生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還可以結合環保紀念日,讓學生參與環保實踐,提高環保意識。結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樹節、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10月6日世界糧食日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讓學生主動參預環保活動,如走上街頭進行宣傳環保知識、舉辦環保專題講座、舉辦環保知識競賽、徵文競賽、舉辦環保繪畫比賽、植樹造林、清除白色污染、參預環境打掃等,另外還通過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會調查、野外考察、郊外遠足、參觀訪問等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環境觀測,水污染采樣化驗,調查對比,以及鄉土地理環境、生態的調查,通過這些環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環境知識,陶冶情操,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自覺投身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去,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㈦ 環保小知識

據有關專家統計表明,近 100 年來,地球表面的大氣溫度平均升高了 0.3—0.6 度。引起增溫的原因,除了氣候的自然變化外,主要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假如人類不採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預計 21 世紀每隔 10 年,地球將升溫 0.3 度。

全球氣候的變暖對人類健康是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地球升溫最為敏感的當屬一些居住在中緯度地區的人們,暑熱天數延長以及高溫高濕天氣直接威脅著他們的健康,1995 年的夏季熱浪造成全世界許多大城市出現了死亡率特別高的現象;與此同時,氣溫增暖,「城市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更為顯著,又給許多疾病的繁殖、傳播提供了更為適宜的溫床。

氣候的變暖會改變氣候帶的界線,這就會給許多「喜熱病菌」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活動空間。例如,由於氣候變暖,無霜帶的范圍得到了擴大,所以,非洲中部的高原地帶竟然流行起了瘧疾;本來在有的國家已經消滅的瘧蚊,又在一些地區出現。還有,隨著地球升溫,一些攜帶病菌的昆蟲也會向越來越溫暖的地區遷移,從而導致一些本已滅絕的傳染疾病「卷土重來」。

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地球升溫的最主要的因素,而溫室氣體中的氟氯烴為主的氣體對臭氧層有較大的破壞性,這樣就導致陽光中的紫外線輻射的增加,有可能提高皮膚癌、白內障和雪盲的發病率。世界衛生組織曾在一份預測中指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生率在 2050 年後可增加 6%—35%;南半球的上升率要更高一些,因為那裡總的臭氧消耗量更大。」

當然,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也並非毫無益處。自 8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地「暖冬」的年份都普遍增多。冬季氣候變暖,對氣管炎、支氣管炎、風濕和類風濕病以及心腦血管方面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無疑是益大於弊的。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由於暖冬年份較多,人的抗寒能力普遍下降,暖冬里患感冒等病的人數反而增多。

閱讀全文

與教師環保知識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