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全知識 > 黨校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培訓方案

黨校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培訓方案

發布時間:2021-03-07 15:28:58

Ⅰ 如何大力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

人人尤其是青年要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宏揚者,建設者。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必須與宏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Ⅱ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說課稿

當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之際,回首我們的民族走過的五千年漫漫歲月,展望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優秀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它是推動我們民族發展和復興的強大驅動力。
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過去五千年的歲月中生生不息,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繁衍興盛,融會眾多民族,並且形成和維系了團結統一的趨勢。這一大趨勢穿越數千年時空歷久而彌堅。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20世紀後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壓力與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運又一次面臨挑戰之際,掀起改革開放大潮,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開辟民族復興的新紀元。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我認為當代的民族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民族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
民族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斗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於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斗。歷代俊彥豪傑追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範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其精神皆垂範後世。
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准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並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麼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並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認為,勤奮包括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和勤於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於奮發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業精於勤,荒於嬉"。"書山有路勤為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德和立業者恆河沙數。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斗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昌盛的強力推進器。中國歷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為人生的重要目的。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則和價值標准兩個方面,即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和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強調通過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尋價值。格物致知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因而,這樣的探索被賦予崇高的意義。故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雖九死不悔。此外,這樣的探索,不僅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羅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紛呈,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創造了許多傑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領風騷數千年。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累累碩果,更是風采卓異,璀燦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寶。
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的巨大動力。中華民族是富於智能和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與五千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各方面與時俱進的推陳出新或發明創造相伴隨。以科學技術為例,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所著《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指出,當代世界的基本發明和創造,可能有半數以上來源於中國的古老文明。他列舉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氣象觀測、毒氣、槍炮、降落傘、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蒸汽機的核心設計,幾乎都源於中國的發明。李約瑟博士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水平"。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舉世公認。只是到了近代,由於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導致的國勢衰弱,這樣的創新精神受到束縛和壓抑。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們民族的創新精神的發展開辟了天地,但是長期存在的左傾指導思想的錯誤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這種發展的巨大潛力。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大解放和生產力大解放,是中國人民得以充份發揮智能和創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來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創新發展如同熔岩噴發,不可遏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業績,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和創新力。
氣節精神是天地間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氣者,乃正氣、骨氣;節者,為節義、節操。中國傳統精神認為,人的生命包含著價值因素,是生命價值的載體。生命,只有承擔了道義,才是可貴的。因此,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都以氣節操守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就是這種精神的凝聚。孟子萬世傳頌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華氣節操守精神的經典標尺。文天祥以生命實踐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樹立了氣節精神的豐碑。五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涌現了許多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仁人志士。他們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人民鞠躬盡瘁,或剛正不阿冒死請命,或毀家紓難精忠報國,或血戰沙場馬革裹屍,或臨危不懼捨身取義。他們的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正是這樣的國魂精神,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
愛國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坎坷多艱,在不斷融會眾多民族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愛國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和保衛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恆動力。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祖國榮譽重於一切,愛國就是要衛國和興國。千百年來,無數愛國志士的嘉行懿德廣為人民所傳頌。賈誼"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岳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以熾熱的愛國激情"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鄧公年七十四,壯心不已,掀動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富強的中國,正是因為他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樣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能夠抵禦任何狂風暴雨。
斗爭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外抗強暴,內拒奸惡的利劍。為著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尋光明和進步,為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敢於斗爭,從不畏懼,絕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時期,一次次反抗壓迫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統治者,迫使他們做出調整政策的讓步或是導致改朝換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改革精神在中國有久遠的傳統。《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對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為著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促進國家的強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殫精竭慮,不畏艱難,不顧身家性命力促變法改革者。戰國時期有商鞅變法。商鞅主張"便國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禮"。韓非力倡變革思想。他認為"世異必變";"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之為備"。西漢時有晁錯之變法。北宋有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張居正變法。近代的"戊戌變法"更為世人所熟知。他們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廢止世襲特權,鞏固封建統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強中央集權;或是改革稅制以緩解社會矛盾;或是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無論成敗,他們的努力順應歷史潮流,體現了時代精神。他們的思想或主張在當時或是後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實現,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當代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總體目標的改革,更是一場以空前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在中華大地上進行的除舊布新的偉大創舉。僅僅二十餘年,中國面貌一新,走上富強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從來沒有這樣深入人心並展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開放精神在中國經歷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開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學為目的開放,再到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發展過程。《尚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開放思想指向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對異族異域的融會。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也是一種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漢唐以來,由於中國的強盛,統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視世界的意味。例如,漢初陸賈提出將"寬博浩大,恢廓密微,附遠寧近,懷來萬邦"作為漢王朝的外交指導思想。此外,由於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也使得中國難以認識到向外國學習和與外國的經濟交往的意義。"絲綢之路的形成雖然對於溝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它對於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發展的影響只是局部性和階段性的。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則更是以宣示國威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強倚仗堅船利炮欺凌的壓力之下,國人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落伍。從而有馮桂芬提出"學西方,謀自強","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魏源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後有"中體西用"之倡和洋務運動之興。中國旨在接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的開放意識逐漸覺醒。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和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遲滯狀態的緊迫性使以開放求發展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鄧小平以求實精神所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准,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全面開放。在新的歷史時期,開放精神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並帶來了歷史性的巨大變遷。

推進民族復興大業必需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創造了發展的奇跡,使中國開辟了民族復興的新時代。我們為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也務必清醒地看到,發展中的問題不容忽視,走向未來依然任重道遠。在全面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的進程中,切不可忽略我們的民族精神的建設和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全力推進"科教興國",推進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而且必須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應當作為與科教興國一樣重要的國家大政方針予以充分重視。
加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促進民族復興大業需要進一步激發自強精神。如前所述,自強精神體現在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作為前者,是國家的自強。一方面,中國當然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落後就會挨打,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半個世紀前百年屈辱的歷史。中國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但是絕不依賴他人,也絕不受制於任何人。另一方面,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保持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堅信中華民族具有不遜於任何民族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過去能夠、將來也必定能夠昂首闊步地走在世界發展的前沿;並充滿信心地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奉獻力量。作為後者,每一個人都激發自強精神是民族自強的基礎。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奮發有為。人的能力有大小,秉賦有差異,機遇有不同。但是,只要能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充分的釋放,從而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中華兒女越是有更多的人以這樣的精神奮發進取,中國的發展就越是充滿活力,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就越是能夠勝利地向前推進。
進一步淳化民風,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大力倡導仁愛精神。仁愛精神對於維護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增益改善作用,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具有親和敦睦作用,對於維系整個社會肌體的良性運行具有導引潤滑作用,對於加強民族凝聚力具有向心促進作用。譬如,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有利於減少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減少或消解人們在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時有可能遇到的消極因素的影響。這些關系包括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親友關系、鄰里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同行關系和同胞關系,等等。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還有利於減少社會上某些人群中犯罪心理產生的機率,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制機制尚不完善的缺憾,促進社會的安定。因此,為了促進民族復興大業的發展,無論從民風教化,社會安定,強固國本各方面看,都有必要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
發揚勤奮精神是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半世紀,中國失去的時間和機會已經太多。現在,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有了卓有成效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過去二十二年的成功已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基礎。這個時候,我們尤其需要以腳踏實地的精神和只爭朝夕的精神勤奮工作。不說空話,不說大話。唯其如此,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
改革時代呼喚進一步激發探索精神。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還會遇到許多未定和未知的因素;在科學技術方面追趕發達國家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中國這樣一個有悠久的文明史、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推進現代化建設是一項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業,還會面臨各種困難的挑戰。這些,都需要鍥而不舍地不斷探索。探索是創新的前提。沒有勇於探索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創新的條件和機遇。二十二年的改革史證明,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每一項成功改革或發展,都是一步一步通過探索、試驗才取得的。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展,亦是如此。因此,銳意探索,不斷進取,是必須發揚光大的時代精神。
激勵創新精神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當然需要。從另一方面看,當今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聯袂而來,這是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此背景之下,進一步激勵創新精神更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在更多的方面迅速接近世界的前沿,並繼續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高速發展,也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我們的國家保持強勁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弘揚愛國精神是進一步加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民氣,促進民族復興和完成祖國統一的偉大歷史使命之必需。愛國,就是對養育和哺育自己成長的祖國和人民無比熱愛的情懷和忠誠。這樣的愛國情懷和忠誠是為國分憂,為國奉獻和報效祖國的力量源泉。弘揚愛國精神就是要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鬥志。
繼續推進改革大業的發展理所當然地需要高舉改革精神的大旗,這是能否把我們民族的復興大業繼續向前推進的關鍵。當代的中國社會脫離綿延數千年的封建社會還不到一百年,從開始逐漸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系的束縛至今不過二十餘年。我們需要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中,已經開始改革的方面需要向縱深推進,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改善和完善已推出的政策或舉措,並最終以法規或法律的形式從制度上予以確立。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繁復的工作。此外,需要進行改革而尚未起步的方面還有很多。這是又一個繼往開來的重要關頭。乘二十二年成功改革之銳氣,鼓勇而進,堅定不移地深化和加快改革,是我們走向更美好未來的必由之路。這應當是沒有爭議的結論。
民族精神代代傳
現在,社會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的生活也非常優越,平時有了零花錢,生日有了「紅包」、禮品,過節有了「壓歲錢」,零食、玩具,要什麼有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幸福的不得了。但是對於過去的艱苦生活還是要了解的——在人人富裕,大家都過上了幸福小康生活的先進的新時期,革命傳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升華。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時期新階段我們小學生一項很重要的有關思想道德建設和德智建設的緊迫任務。
因此,我們要大力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民族傳統教育為重點,引導廣大青少年了解近代以來我黨領導人民進行英勇斗爭的歷史的一系列活動。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地落在行動上去。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讓民族精神傳統的火炬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吧!
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的發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已經更深切地認識到,任何一個系統,只有在開放的環境下,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物質和信息,才能健康地發展壯大。反之,一個封閉的系統,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寶貴經驗告訴我們,正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使中國得以源源不斷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術、資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國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使中國出現了今日的興盛和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這使中國人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刻地認識到對外開放作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的必然性。因此,毫無疑問,進一步推動民族復興大業發展必須堅持開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進一步建設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有利於激發民氣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促進我們民族的道德價值體系的建設和道德水準的提升,有利於激勵奮發有為的精神和的民族創新力,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因此,進一步建設和弘揚民族精神應當作為一項如同科教興國一樣重要的國策來全力推行。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熔鑄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民族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奮力前行,完成中華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 弘揚民族精神 爭做時代先鋒!

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如何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集中體現,②是民族文化的內精華,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容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弘揚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競爭狀態,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偉大事業,崇高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 ①、弘揚民族精神,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要結合時代精神創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一切文明成果,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②、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弘揚民族精神,應在廣大青少年中大力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紮根於新一代中。③青少年應在日常的養成教育中,了解、熟悉、接受民族精神,並使之成為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組成內容。 總之: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批判地繼承巾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Ⅳ 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高中政治必修三)

1.弘揚和來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自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 作用。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4.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5.民族精神產生於社會實踐,弘揚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呵呵,是抄的一樓的,但是我覺得還是要加一條
6.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跟隨黨的腳步,黨的方針,黨的政策,共同發展,以黨為中心,積極發揚中華民族的寬宏,容納精神

Ⅳ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啟動儀式如何安排

一、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義
1.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億萬中小學生中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2.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西化」、「分化」和爭奪下一代的圖謀,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日益開放的環境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二、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

3.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育人為本,重在實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4.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則:

——以學生為主體,重在實踐的原則。要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主動發展。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認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統一,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實際中身體力行,弘揚民族精神。

——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的原則。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大力開展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與國情教育。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善於挖掘和利用當地體現民族精神的各種資源,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以情動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原則。要把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的各種教育資源,協調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別重視發揮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對中小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原則。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繼承和發揚長期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又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更新觀念,在內容、方法、手段和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採用新技術,開辟新渠道,佔領新陣地。

三、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

5.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須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倡導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學生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

——愛國主義同社會主義是緊密結合的。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認識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性進步和光明前途。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同一切分裂祖國的行為作斗爭。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了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增強愛好和平、反對侵略、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意識。

6.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是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點。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人類發展的貢獻,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和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英勇斗爭,取得勝利的歷史。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了解五千年歷史中孕育的優秀傳統美德,如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篤信、不尚空談、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等修身之道;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則,「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捨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風尚等。

——中國共產黨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和創造者。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建立新中國的奮斗中表現出來的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既包括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包括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64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

7.創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體現時代進步的要求,從時代和社會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的內涵。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開拓進取,勇於創新。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的民族。了解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不僅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也形成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知難而進等精神,全社會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努力培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思想。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了解學習是創新的基礎,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以開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虛心學習世界其它民族長處,努力培養求知上進,不斷進取的品質。

四、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途徑

8.各學科有機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中小學德育課程和語文、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要充實體現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理科課程應結合教學內容,豐富中國科學家的科學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內容。藝術(音樂、美術)課應包含經典民樂、民歌、民族戲劇欣賞和中國畫、書法藝術欣賞的內容。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

9.重視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節日,「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開展主題校(班)會、團(隊)會,請革命先輩和各行業的英雄模範作報告、講故事,組織學生觀看反映偉大民族精神的影視片等。通過晨會、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多種途徑,組織開展集中體現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經典格言、詩詞誦讀活動;教唱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舉行學生歌詠比賽和文藝演出等活動。

10.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定期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瞻仰革命聖地和遺址,祭掃烈士墓,緬懷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參觀城市、農村和名勝古跡,了解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組織開展徵文、演講、講座、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等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校外活動場所、社會實踐基地的育人作用。學生參加各種校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總時間,初中學生一般每學年不少於20天,普通高中學生一般每學年不少於30天。

11.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堅持升降國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節日、紀念日、大型集體活動必須舉行庄嚴、隆重的升旗儀式,每天堅持升降國旗,每周舉行國旗下講話,全體中小學生都應會唱國歌。學校要結合實際,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校園網、櫥窗、板報和文化長廊等宣傳陣地,大力宣傳和弘揚民族精神;校園內張貼懸掛革命領袖和中華民族傑出人物畫像,製作體現民族精神的燈箱、語錄牌等,積極開展創建安全文明校園活動,營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濃厚校園氛圍。

五、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保障措施

12.切實加強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認識,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一項重要任務,擺上重要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給予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各級宣傳、教育等部門要根據本《綱要》精神,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深入學校了解情況,研究問題,總結經驗,指導工作。教育部門要設立中小學德育工作專項經費。宣傳、教育部門要主動與各有關部門和群眾團體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的優勢,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共同做好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

13.建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為把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向深入,在做好經常性宣傳教育工作的基礎上,決定從2004年開始,每年9月為「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各地要結合新學年開學,新生入學教育,慶祝教師節,9.20「公民道德宣傳日」和迎接國慶等活動,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為重點,集中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14.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學全部教育教學活動的共同任務,要把它有機地滲透和融合到各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之中。每周要安排1小時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全校性的主題教育活動。中小學校長要對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負總責,學校黨組織要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學校工會、共青團、少先隊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所有教職員工都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主動承擔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應盡職責,要特別重視發揮班主任的作用。

15.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精心組織面向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巡迴展覽,創造一切條件對中小學生集體參觀實行免票,對學生個人參觀可實行半票或免票。要採取聘請專業人士、招募志願者等方式,建立專兼結合的輔導員隊伍,為中小學生開展參觀活動提供服務。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學校收費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學生觀看影視片、參加社會實踐等有關活動的實際需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內部管理,提高教育效果。

16.積極營造有利於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社會環境。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網路等大眾媒體,要加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傳報道,認真辦好青少年電視頻道,創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愛的影視片、音像製品和文學藝術作品,充實和豐富教育資源。要加強社會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凈化社會文化市場,嚴厲查處暴力、色情、腐朽的社會文化製品,加強校園周邊治安環境治理,加強對網路的監管,打擊網路違法行為。中小學校周圍200米內不得有經營性網吧、上網服務場所和不利於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娛樂場所。

17.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情況,要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評價的重要內容,納入學生品德評定體系。各地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制定具體標准。

18.加強督導評估,建立表彰獎勵機制。要將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作為考核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對工作實績突出的學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定期進行表彰獎勵。結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評比工作,定期評選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經驗和事跡,推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Ⅵ 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需要開展哪些方面的教育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Ⅶ 當代大學生如何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偉大的事業需要並產生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和推動偉大的事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撐,是我們不斷開辟新征程、開創新未來的不竭精神動力,是當代中國奮發圖強、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旋律,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學習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是當代大學生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正確把握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科學內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並且延綿不斷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於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優良革命傳統相融合,深深熔鑄在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成為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和力量源泉。

時代精神是中國進入新時期,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我們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偉大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科學認識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相容相生的,誰也離不開誰。它們能夠在統一的過程中,形成相輔相成、相容相生的關系。 時代精神是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因為任何一種時代精神,總是在具體的民族和國度上體現的,總是在很具體的民族群體中體現的。但是,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當時代精神體現在民族精神上時,就必然與民族精神發生關系,就必然要適應民族自身的特點,就必然要使時代精神打上民族的烙印民族精神也離不開時代精神,民族精神需要用時代精神來豐富內涵。民族精神的發展,是靠時代精神進行補充的。在民族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代表時代的進步的思想、進步的潮流不斷地為民族所吸納、所接受、所固化,最終變成民族自己的思想。

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意義:

1、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斷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把握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並且延綿不斷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

3、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的核心內容,並成為提高中華民族綜合素質的核心。

4、民族精神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5、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1、堅持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的統一,最根本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2、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

3、堅持自強不息與和平發展的統一,正確地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五、我對當代大學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理解:

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掌握這些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們貫徹落實,在實際行動中踐履這些寶貴的精神,否則,無論如何弘揚和培育,也只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

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努力做到立報國之志、增建國之才、踐愛國之行。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實學同報效國家的志向結合起來,身體力行,為國家和民族作出應有的貢獻,實現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的人生追求。

Ⅷ 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一,要牢固樹立百年大計人才為本,人才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他們應當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才能擔負起祖國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這是十六大對我國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戰略 任務。在過去的20年,特別是近10多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為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對作為人才培養奠基工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代新人的任務,歷史地落在廣大教育工作者肩上。我們必須按照「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堅持育人為本的思想,積極推進各項教育工作的發展。

第二,要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 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怎樣才能使學生成人成才?怎樣才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途徑只有一條,就是搞素質教育。每個學生都有要求進步的願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相信人人都 有才,才會正確對待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好 方法、好途徑。只要有正確的引導,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現、思考、研究、創造的機會 ,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教育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使每一個學生的潛 能發揮出來,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過去10年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經驗之一就 是明確提出並努力實施了素質教育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思想上的歷史性突破,是育人為本思想的重要體現。我們一定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地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第三,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貫穿於學校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我們要 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要把學生培養成才,首先要教育學生 學會做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學校學習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學生,將親自參加中華民 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可以說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將在這一代青年人手上實現,他們素質的 高低將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因此,我們必須教育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 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和創新求實的科學精神。我們提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主要靠德育工作來完成。因此,必須把德育擺在育人工作的首 位,把理想信念教育擺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這是他們 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我們一定要通過學校德 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四,要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扎實做好德育工作。 應該看到,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 ,在一些地方教育方針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抓應試教育比較實,抓素質教育比較虛; 抓智育比較實,抓德育比較虛,而這些看起來虛的東西是最重要的東西,怎樣把這些虛的 東西做實,做出成效來,就是我們德育工作面臨的 挑戰,也是下一步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如何真正做到育人為本,如何把德育擺到首要位置,需要拿出一些具體有效的措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戰略抓手。

這次全國中小學德 育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 精神,總結近幾年中小學德 育工作成績,交流經驗,分析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研究部署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為重點的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下面我著重就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講幾點意見。

閱讀全文

與黨校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培訓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