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一步做好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
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可以使決策層進一步了解項目的實施進展、資金使用、社會經濟效益情況,而且通過以項目為對象的績效評價,達到對項目實施單位、主管單位的績效評價,以促進各相關單位選擇好項目、管理好項目,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前期准備階段的重點在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前期准備階段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學、規范、針對性強的評價指標體系。一個完整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包含三個要素,一是績效評價指標及釋義;二是評價指標權重或百分值;三是評價指標得分的評分標准。指標體系制定的難點在於:一是財政支出項目類型繁多,既有經常性專項業務費支出,也有建設和購置類支出、政策研究類和管理類支出,不同項目有很大差異,很難找到一套合適的指標來覆蓋所有項目;二是指標體系權重的設置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評價目的和評價對象的價值判斷取向,權重如何設置,為什麼這個指標的權重高於那個指標。雖然在經濟數學中有一些方法可以運用,但實際工作是復雜繁復的,N階行列式往往也難以反映管理者對指標的價值判斷。經過實際工作探索,針對這兩個難點,筆者認為在指標制定中為了增強評價工作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指標體系的制定要緊緊圍繞三個方面設置:一是國家和地方有關專項資金的安排、使用、管理政策;二是財政部門、預算單位決策和管理的需求;三是項目的特點。依據財政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提供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參考框架,對於3個一級指標(項目決策、項目管理、項目績效)直接使用,對於二、三級指標,根據工作實際,選用通用指標,設計符合項目特點的個性化指標。在指標體系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評價指標應科學客觀、重點突出、操作方便,同時要與相關業務處、預算單位多溝通交流,吸納多方好的建議。對於指標權重的設置,可以採用管理學中的德爾菲法。財政部門、預算單位、項目實施單位、評價人員四方根據指標對評價結果的影響程度,以及項目實際情況,分別給出各指標的權重;根據四方意見,擬定指標初步權重,再發給四方徵求意見;綜合反饋意見,給出績效評價指標的最終權重和百分值。這樣的做法,一是群體決策、集思廣益,避免受某些個人主觀意願的影響,形成統一的權重分配方案;二是操作起來簡單、易行、有效,容易形成共識。評價實施階段的重點在評價信息的收集評價實施階段的重點在於圍繞評價指標體系收集評價所需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項目申報、預算安排、預算執行、完工驗收等各階段信息,以及與項目有關的國家、行業及地方的經濟、社會信息。評價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合法性直接關系著評價結論的科學、合理、有效。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採用一個有效的評價手段——《項目信息調查表》。《項目信息調查表》包含項目單位信息和項目信息,以及信息來源與依據。調查表圍繞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認真分析計算評價指標的得分需要收集哪些信息,並逐項在調查表中列出。評價人員在分析項目資料,實地查看項目現場後,根據實際情況客觀地填寫調查表,並與項目實施單位溝通交流、逐項確認。然後,依據評價指標體系評分要求和《項目信息調查表》所填項目實際情況,逐個指標分析績效得分,最終得出項目績效總得分。《項目信息調查表》的應用可以解決幾個問題,一是讓評價人員明確需要收集哪些項目信息;二是讓被評價單位明確評價人員收集了哪些評價信息;三是調查表經雙方確認,保證了評價結論的客觀真實;四是提高了現場評價的工作時效。報告撰寫階段的重點在報告主要內容的把握績效評價報告核心在於報告應該結論有數字、得分有依據、原因有分析、問題有建議。績效評價在強調定量評價後,有很多評價報告只注重羅列數字,對數字的分析評價不夠,造成報告的可讀性和可用性不高。(作者單位:安徽省財政投資評審中心)
『貳』 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基本理念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是近20年來出現在西方國家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強調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標與結果及其結果有效性的關系,形成一種新的、面向結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資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核心,就是把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些理念融入預算管理中,使政府預算能像企業財務計劃一樣,對政府的行為進行內控,並通過這種內控,保障政府目標的實現,提高政府運行效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與市場的協調能力。
從操作層面上講,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不僅僅是對財政支出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和監督,它的根本意義更是以財政支出效果為最終目標,考核政府的職能實現程度,也就是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數量與質量。正因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有著這樣的功能,因此,如果僅僅從財政的角度來進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就很難全方位地反映財政支出的實際效益與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是以財政部門為主體,政府其他職能部門共同配合而形成的管理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一項制度。
由於財政支出范圍廣泛,再加上支出績效呈多樣性的表現特點,既有可以用貨幣衡量的經濟效益,還有更多的無法用貨幣衡量的社會效益,而且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長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長期以來,財政部門一直無法採取一種比較准確的辦法,來對財政支出進行衡量。而這一「盲點」,恰恰是減少資源損失浪費、提高效率的關鍵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就是要把「不可衡量的事」變為可衡量的,確定政府的職能、財政支出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步驟,在給定目標的前提下尋求最有效率的實現目標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滿足公共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方法
政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一般包括:制定明確、合理的公共支出績效目標,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效果實施考核與評價,並把績效評價與預算編制與預算管理緊密結合起來。
為了形成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進行了各種探索,再加上經濟理論界的研究,目前,形成了如下幾種比較主流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將一定時期內項目的總成本與總效益進行對比分析的一種方法,通過多個預選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選擇最優的支出方案,該方法適用於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確計量的項目評價,如公共工程項目等,但對於成本和收益都無法用貨幣計量的項目則無能為力,一般情況下,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支出項目不宜採用此方法。
2、最低成本法,也稱最低費用選擇法,適用於那些成本易於計算而效益不易計量的支出項目,如社會保障支出項目,該方法只計算項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條件下分析其成本費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為原則來確定最終的支出項目。
3、綜合指數法,即在多種經濟效益指標計算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權數計算出綜合經濟效益指數,該方法目前被中國多個部門採用,評價的准確度較高、較全面,但在指標選擇、標准值確定及權數計算等方面較復雜,操作難度相對較大。
4、因素分析法,將影響投入(財政支出)和產出(效益)的各項因素羅列出來進行分析,計算投入產出比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
5、生產函數法,通過生產函數的確定,明確產出與投入之間的函數關系,藉以說明投入產出水平即經濟效益水平的一種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為產出量,A、K、L等表示技術、資本、勞動等投入要素。生產函數法不僅可以准確評價綜合經濟效益,而且對評價資源配置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效益、技術進步經濟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數關系的確定較為復雜。
6、模糊數學法,採用模糊數學建立模型,對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將模糊的、難以進行比較、判斷的經濟效益指標之間的模糊關系進行多層次綜合評價計算,從而明確個單位綜合經濟效益的優劣。
7、方案比較法,主要用於財政項目資金管理。首先評價各方案有無經濟、社會效益,然後,對各方案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行事前估算,並根據估算結果進行方案選擇。
8、歷史動態比較法,將某一類支出或項目的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其歷史上的變化及效益波動情況,既可以看出其發展趨勢,也可以了解各種因素在不同時期的影響及作用機理,進而分析其效益差異的成因及改進方向。
9、目標平價法,將當期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水平與其預先目標標准進行對比分析的方法,此方法可用於對部門和單位的評價,也可用於周期性較長項目的評價,還可用於規模及結構效益方面的評價。
10、公眾評判法,對於無法直接用指標計量其效益的支出項目,可以選擇有關專家進行評估並對社會公眾進行問卷調查,以評判其效益,適合於對公共管理部門和財政投資興建的公共設施進行評價,具有民主性、公開性的特點,但應用范圍有限且有一定模糊性。
三、中國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經過系統分析,本文擬從如下幾個方法來建立中國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一)明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內容
基於中國的現實條件以及改革發展目標的需要,適應部門預算改革的需要並推進部門預算制度的完善,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主要應從兩方面進行:
1、一般預算支出的績效評價,即評價部門預算的總體績效
從中國現階段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目標來看,對政府各機構的預算支出的績效評價范圍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政務信息管理;
——資源配置績效管理;
——公務員業績管理;
——財務質量管理。
2、項目支出預算的績效評價,即對各個具體項目的支出績效進行評價
根據中國政府項目的特點,項目支出的績效評價體系應包括:
——邏輯標准;
——管理標准;
——成果標准。
通過對上述三大標準的評價,來衡量項目支出的目的設計合理性、項目管理以及項目績效目標的完成情況等,從而確定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二)確定財政支出績效指標及標准
參考國外經驗,在確定財政支出績效指標及標准時,我們認為可以借鑒企業管理的辦法,在指標設計上,按照「投入——過程——產出——成果」這一邏輯程度進行指標設計。
具體設計應根據目標的不同而不同,並遵循如下原則:
1、相關性原則。是指衡量指標與政府部門的目標及項目目標有直接的聯系,不能因為容易收集就使用,例如投入或產出的衡量相對容易,但與項目成果目標的相關性存在問題,單純的投入指標或產出指標就不能很好地反映項目的實際影響;
2、經濟性原則。是指指標的選取要考慮現實條件及可操作性,數據的獲得應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在合理成本的基礎上收集信息;
3、可比性原則。是指在具有相似目的的項目之間有共同的指標,不同項目之間的衡量結果可以相互比較;
4、重要性原則。是指根據指標在整個體系的地位和作用進行篩選,選擇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評價要求的指標。
績效衡量指標體系一般都要綜合運用上述四種指標,可以避免單純追求成果而忽視效率或單純追求效率而不顧成果的現象。
但由於財政支出是以社會效益為主的,而社會效益的量化,一直是財政核算中長期解決不了的技術性難題,如:在計算各項指標與績效目標的具體相關系數,判斷某項投入或產出對最終成果的貢獻率等,目前中國都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加之制度基礎的不完善,可能導致指標的濫用,帶來與指標設計初衷相反的效果。所以在進行評價時,還需要盡量克服這一難題。
(三)確定評價主體
本文認為,為了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主體應由三部分組成:
1、負責績效評價的政府機關
中國財政部是負責政府公共支出的綜合部門,主要職責應該是建立績效評價制度、制定和發布相關政策、實施指南和技術規范等,組織評價,綜合利用評價信息改進預算管理、提高決策能力。
2、具有專業判斷能力的專家組
由來自於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等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組,主要負責解決一些技術上的難題,協同政府部門確定指標、標准,對各部門的支出績效進行分析。
3、社會公眾
社會公眾則是對政府機構的服務質量、服務效果進行評價,財政支出的分配和使用是否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充分反映社會公眾的需要,支出績效的評價過程中應該通過調查獲得公眾的滿意度信息,檢查支出的實際效果是否符合公眾需要。
(四)配套的改革措施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是整個財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由它「單兵作戰」,獨自推開,是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的。因此,什麼時候出台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出台時與哪些財政配套政策相協調,財政改革與政府職能規范化呈怎樣的關系,在該方案出台前,需要對財政專業人員進行怎樣的培養,等等,都是在建設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中所必須考慮的。
四、結束語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評價體系的推開還需要各部門的配合,評價內容中各部門的績效目標、績效指標的合理與否尤為重要,績效評價的最終落腳點也是通過各項績效指標的評價來評價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從而確定與各部門及各項目相適應的預算。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側重於提供一個基本思路,並引以為玉。
『叄』 簡述進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主要方法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法包括: (一)成本——效益比較法。針對財政支出確定的目標,在目標效益額相同的情況下,對支出項目中發生的各種正常開支、額外開支和特殊費用等進行比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為優。 (二)目標預定與實施效果比較法。通過比較財政支出所產生的實際結果與預定的目標,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標的因素,從而評價財政支出績效。 (三)攤提計演算法。研究某項支出通過年度盈餘得以回收的時限,即計算投資回收期或投資風險。攤提時間越短,風險越小。 (四)最低成本法。在某項公共支出不易觀測或計算其效益大小的情況下,可採取比較多個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評價和選擇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因素分析法。通過列舉分析所有影響收益及成本的內外因素,綜合分析評價的方法。 (六)歷史動態比較法。將歷史上各時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則和類別分類排列,分析比較,確定公共支出效率變化的情況。 (七)橫向比較法。將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項目通過比較其在不同地區間的實施執行情況來分析判斷支出的績效。 (八)專家評議與問卷調查法(公眾評判法)。通過若干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財政支出績效進行分析,同時,設計不同的調查問卷,發給一定數量人員填寫,最後匯總分析各方意見進行評價判斷。
『肆』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所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所抄
主要職責:
執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有關制度、辦法和年度計劃;建立、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績效評價標准和績效評價方法;組織、指導和監督檢查市直部門單位績效評價工作;審查市直部門單位報送的績效評價報告,根據需要進行補充調查和再評價,並提出審查意見;負責績效評價檔案的管理;負責績效評價業務培訓和宣傳工作。
『伍』 如何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法包括: (一)成本——效益比較法。針對財政支出確定的目標,在目標效益額相同的情況下,對支出項目中發生的各種正常開支、額外開支和特殊費用等進行比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為優。 (二)目標預定與實施效果比較法。通過比較財政支出所產生的實際結果與預定的目標,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標的因素,從而評價財政支出績效。 (三)攤提計演算法。研究某項支出通過年度盈餘得以回收的時限,即計算投資回收期或投資風險。攤提時間越短,風險越小。 (四)最低成本法。在某項公共支出不易觀測或計算其效益大小的情況下,可採取比較多個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評價和選擇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因素分析法。通過列舉分析所有影響收益及成本的內外因素,綜合分析評價的方法。 (六)歷史動態比較法。將歷史上各時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則和類別分類排列,分析比較,確定公共支出效率變化的情況。 (七)橫向比較法。將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項目通過比較其在不同地區間的實施執行情況來分析判斷支出的績效。 (八)專家評議與問卷調查法(公眾評判法)。通過若干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財政支出績效進行分析,同時,設計不同的調查問卷,發給一定數量人員填寫,最後匯總分析各方意見進行評價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