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TRIZ創新方法培訓有沒有不一樣的理解
TRIZ創新方法是俄國科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通過研究大量的創造性發明專利,從中總結出一些創新問題的基本原理,發展成為TRIZ理論,在六西格瑪設計中應用TRIZ創新方法,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1、技術演進模式。
技術演進模式是TRIZ方法的基礎。它們可以用於估計一個產品經歷了什麼樣的演進階段,並將經歷什麼樣的階段。這些模式包括:理想性增長趨勢,系統完善性趨勢,能量迂迴趨勢等。
2、物一場建模。
物一場建模用惟一的方式來建立創新問題的模型。一個基本物質場模型包括兩個物質和它們之間的一個場。這兩個物質通過場來相互作用。
3、創新問題的求解演算法。
創新問題的求解演算法,是描述一個最小化初始問題,發現矛盾,建立物一場模型,考慮資源,定義理想狀態,考慮實現理想狀態的己知方法,解決矛盾,克服障礙的迭代的過程。
4、消除矛盾的創新原理。
有40個原理來提供創新問題的解決方法,如分割原理、抽取原理、組合原理等。
5、物一場建模的創新標准。
一個問題可以形式化為不理想的相互作用。創新標準定義是從不理想的相互作用到理想相互作用的轉換的模式。
6、物理效應的引用。
利用不同於以往具體技術領域的自然現象能促使創新問題得以求解。對物理效應的引用可幫助建立功能與自然效應的關系。
7、先進專利技術。
利用先進專利技術,分析其創新行為方法,進行再創新的過程。
8、功能與價值分析。
根據功能與價值的關系確定產品設計的創新形式,達到最佳的經濟效果。
9、低成本分析。
在滿足性能價格比的條件下,進行優化設計,選擇新材料或代用品,以進行低成本設計。
TRIZ創新方法與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創新的主題離不開原理、方法。進行六西格瑪創新設計,可進一步滿足顧客的要求。
2. 創新方案要怎麼寫,不會格式
(2005年-年,20歲至30歲)
美好願望: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方 向: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總體目標:完成碩士、博士的學習,進入××著名外資企業,成為高層管理者。
已進行情況:讀完碩士,進入一家外資企業,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二.社會環境規劃和職業分析(十年規劃)
1、社會一般環境:
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中的重要角色。經濟發展有強勁的勢頭,加入WTO後,會有大批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企業也將走出國門。
2、管理職業特殊社會環境:
由於中國的管理科學發展較晚,管理知識大部分源於國外,中國的企業管理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國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經過系統培訓的高級管理人才。因此企業管理職業市場廣闊。
要在中國發展企業,必須要適合中國的國情,這就要求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和環境動態適應相結合。因此,受中國市場吸引進入的大批外資企業都面臨 著本土化改造的任務。這就為准備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員提供了很多機會。
三.行業環境分析和企業分析
1、行業分析:
本人所在××公司為跨國性會計事務所。屬管理咨詢類企業。由於中國加入WTO,商務運作逐漸全球化,國內企業經營也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因此這類企業在近年來引進中國後得到迅猛的發展。
2、企業分析:
××公司是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屬股份制企業,企業領導層風格穩健,公司以「誠信、穩健、服務、創新」為核心價值觀,十年來穩步在全球推廣業務,目前在全球10餘個國家、地區設有分支機構。
公司2000年進入中國,同年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經營中穩健拓展業務的同時重點推行公司運作理念,力求與發展中的共同進步。本人十分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發展戰略,但公司事務性工作太過繁忙,無暇進行個人自我培訓,而且提升空間有限。但總體而言,作為第一份工作可以接觸到行業頂尖企業的經營模式是十分幸運的,本人可能在本企業實現部分職業生涯目標。
四.個人分析與角色建議
1.個人分析:
(1)自身現狀:
英語水平出眾,能流利溝通;法律專業扎實,精通經貿知識;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思維敏捷,表達流暢;在大學期間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有很強的學習願望和能力。
(2)測評結果(略)
2.角色建議:
父親:「要不斷學習,能力要強」;「工作要努力,有發展,要在大城市,方便我們退休後搬來一起居住生活。」
母親:工作要上進 ,婚姻不要誤。
老師:「聰明、有上進心、單純、乖巧」,缺乏社會經驗」
同學:「有較強的工作能力」,「適合做白領」。
……
五.職業目標分解與組合
職業目標:著名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1.2005-2008年:
成果目標;通過實踐學習,總結出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企業管理理論
學歷目標:碩士研究生畢業,取得碩士學位;取得律師從業資格、通過GRE和英語高級口譯考試
職務目標:外企企業商務助理
能力目標:具備在經濟領域從事具體法律工作的理論基礎,通過實習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接觸了解涉外商務活動;英語應用能力具備權威資格認證;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發表5篇以上論文。
經濟目標:在校期間兼職,年收入1萬元;商務助理年薪5萬
2.2005年-2010年:
學歷目標: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
職務目標:外資企業部門經理
能力目標:熟練處理本職務工作,工作業績在同級同事中居於突出地位;熟悉外資企業運作機制及企業文化,能與公司上層進行無阻礙地溝通。
經濟目標:年薪10萬
3.2005年-2010年:
學歷目標:攻讀並取得博士學位
職務目標:著名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大學的外聘講師
能力目標:科研能力突出,在國外權威刊物發表論文; 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講水平,具備組織、領導一個團隊的能力;與公司決策層有直接流暢的溝通;具備應付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有廣泛的社交范圍,在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經濟目標:年薪25萬
六.成功標准
我的成功標準是個人事務、職業生涯、家庭生活的協調發展。
只要自己盡心盡力,能力也得到了發揮,每個階段都有了切實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標沒有實現(特別是收入目標)我也不會覺得失敗,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本身就是一件失敗的事情。
為了家庭犧牲職業目標的實現,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在28歲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庭。
七.職業生涯規劃實施方案
差距:1、跨國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豐富的管理經驗;2、作為高級職業經理人所必備的技能、創新能力;3、快速適應能力欠缺;4、身體適應能力有差距。5、社交圈太窄。
八、縮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訓方法
(1)充分利用碩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校學習的時間,為自己補充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廣泛閱讀相關書籍、選修、旁聽相關課程、報考技能資格證書等。時間:2008年7月以前。
(2)充分利用公司給員工提供的培訓機會,爭取更多的培訓機會。時間:長期
(3)攻讀管理學博士學位。時間:五年以內
2.討論交流方法
(1)在校期間多和老師、同學討論交流,畢業後選擇和其中某些人經常進行交流。
(2)在工作中積極與直接上司溝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眾多的優勢,參加校友聯誼活動,經常和他們接觸、交流。
3.實踐鍛煉方法
(1)鍛煉自己的注意力,在嘈雜的環境里也能思考問題,正常工作。在大而嘈雜的辦公室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訓練。
(2)養成良好的鍛煉、飲食、生活習慣。每天保證睡眠6-8小時,每周鍛煉三次以上。
(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條件擴大社交圈、重視同學交際圈、重視和每個人的交往,不論身份貴賤和親疏程度。
××本人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的看法:
1、職業規劃肯定要有,但是我覺得職業規劃不可能現在就定下來,周圍的環境隨時在變,而且自己隨著不斷的成熟和接觸不同的東西,也會變。我以前想當官,後來想當外企白領,現在想創業,所以我覺得這個很難就定下來,更何況是在校大學生,沒有任何社會閱歷,談這個就似乎有點紙上談兵。
2、但是,雖然可能沒有成型的職業規劃,但是我覺得每個階段的前進方向和短期目標要有,比如這段時間我要練好英語聽力到什麼水平,我要朝著什麼方向努力,沒有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的目標,那容易虛度光陰。
3、如果我是學生,我可能想聽一些別人成功的案例,和為什麼別人能取得成功,雖然每個人走的路不同,但是我想有些成功的共同點是相同的,那我作為一個學生,就可以從中學到一輩子受益的美德和優點。
3. 員工培訓方案設計的原則是什麼急!!
(一)培訓需求分析
培訓需求分析是設計新員工入職培訓方案的首要環節。它由培訓管理人員採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對組織成員的目標、知識、技能等方面進行鑒別和分析,從而確定是否需要培訓以及培訓的內容。它是確定培訓目標、設計培訓計劃的前提,也是培訓評估的基礎。只有充分了解、分析培訓需求,才能設計合理的新員工入職培訓方案。培訓需求可從企業、工作、個人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進行企業分析。先確定企業的培訓需求,以保證培訓方案符合企業的總體目標和戰略要求。大凡企業組織新員工入職培訓,就是要把新員工因知識、技能不足,不了解企業的概況、歷史、現狀、遠景規劃而造成的盲目性所產生的機會成本的浪費,控制在最小限度。如果企業不組織新員工入職培訓,新員工要花費比培訓多得多的時間掌握這些知識。新員工進入企業,面對一個新環境,不了解企業情況,不了解職位要求,不熟悉上司、同僚、下屬,不免感到緊張不安。為了使新員工消除緊張情緒,迅速適應環境,必須進行入職培訓。
其次,進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指新員工達到理想的工作績效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和能力。
接著,進行個人分析。個人分析是將員工現有的水平與未來工作崗位對員工技能、態度的要求進行比照,研究兩者之間存在的差距,研究需要進行哪方面的培訓來提高能力,達到員工的職務與技能的一致。但是,培訓不是萬能的,只有當新員工存在的問題是通過培訓能夠解決的時,則進行培訓。
(二)培訓方案各組成要素分析
新員工入職培訓方案是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資源,培訓對象、培訓日期與時間、培訓方法、培訓場所與設備、培訓紀律的有機結合,具體分析如下:
1.培訓目標。培訓目標應設置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培訓總目標是宏觀上的、較抽象的,它需要不斷分層次細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新員工入職培訓就是要把因新員工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差距所產生的機會成本的浪費控制在最小階段,這就是企業新員工入職培訓的總目標。
培訓的具體目標是:
讓新員工感受到企業對他們的歡迎,體會到歸屬感,以鼓舞士氣;
讓新員工消除初進企業時的緊張焦慮情緒,很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以便減少錯誤、節省時間;
展現清晰的職位分析及、企業對個人的期望。告訴他,他的職位是干什麼的,你希望他做到什麼;
培訓新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尋求幫助的方法,提供討論的平台,幫助他更快地勝任本職工作;
幫助新員工建立與同事和團隊的和諧關系,減少員工的抱怨;
讓員工了解企業的歷史、現狀,讓他融入企業文化。不管他什麼背景、歷史、來自什麼樣的公司,用強化的方式讓他很快適應公司的組織文化,大家用同一個聲音說話。
總之,培訓目標是培訓方案實施的導航燈。有了明確的總體目標和各層次的具體目標,培訓的組織者和接受培訓的新員工才能少走彎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訓內容。一般來說,新員工入職培訓內容應包括以下三個層次:
知識培訓,是入職培訓的第一層次。知識培訓有利於理解概念,增強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新員工只要聽一次講座或看一本書,就可能獲得相應知識,簡單易行,但學後容易忘記。如果培訓僅停留在這一層次上,效果是難以保證的。
技能培訓,是入職培訓的第二個層次,錄用新員工不可避免地要走這一步。因為抽象的書本知識不可能立即適應具體的操作。即使新員工進入企業時就已擁有了優異的工作技能,他們也必須通過培訓了解本企業運作中的一些差別。很少有員工剛進入企業就掌握了所需要的一切技能,至於新錄用的會計師、工程師、經濟師、醫師、護士等專業人員也毫無例外應當參加新員工入職培訓。他們雖然已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但都只限於自己的專業,而與其他專業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對本企業更不甚了解。應當通過培訓,讓他們了解企業的情況,了解本企業他人的工作,促進各類人員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使他們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共同合作。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培訓更新專業知識,及時了解各自領域的最新知識及在本企業的應用,使之與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相適應。
素質培訓,這是入職培訓的最高層次。素質高的員工有正確的價值觀,有良好的思維習慣,有較高的目標。他可能暫時缺乏知識和技能,而素質低的員工即使已掌握了知識和技能,也可能不用,甚至幫倒忙。如果因為招聘把關不嚴,錄用了素質低的員工,經培訓不改的,應及時清退,否則,飴害企業。
入職培訓實踐中,究竟如何選擇培訓內容,應從實際出發。如果錄用的員工是管理人員,應傾向於知識和素質培訓。如果錄用人員是一般員工,則傾向於知識和技能培訓。
4. 如何開展信息設計創新教學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5. TRIZ培訓創新方法它是起源於哪裡怎麼發展起來的
一、TRIZ的起源及發展
TRIZ理論是由前蘇聯發明家阿奇舒勒(G. S. Altshuller)在1946年創立的,在他的領導下,前蘇聯的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組成了TRIZ的研究團體,分析了世界近250萬份高水平的發明專利,總結出各種技術發展進化遵循的規律模式,以及解決各種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和法則,建立一個由解決技術,實現創新開發的各種方法、演算法組成的綜合理論體系,並綜合多學科領域的原理和法則,建立起TRIZ理論體系。
TRIZ具有系統的創新方法和工具,其理論體系包括九個部分:八大進化法則;最終理想解;40個發明原理;39個工程參數和矛盾矩陣;物理矛盾的分離原理;物場模型分析;發明問題的標准解法;發明問題標准演算法(ARIZ);物理效應和現象知識庫等。
利用TRIZ實現創新的過程為:首先分析待解決的問題,使用39個通用工程參數中和該問題相適應的參數來表達待解決的問題,將一個具體的問題轉化為TRIZ問題;其次確定該TRIZ問題是技術矛盾還是物理矛盾,如果是技術矛盾,就利用矛盾矩陣從40個發明原理當中找到相適應的原理,如果是物理矛盾,就利用分離原理來確定相適應的發明原理;最後,通過發明原理來找到具體問題的解決發案,並對方案進行評估,如果方案滿意可行,就執行該方案,如果方案不可行,就重復所有步驟,直到找到滿意可行的方案為止。
二、TRIZ發展趨勢
我國學者對TRIZ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近年TRIZ逐步引起關注,對TRIZ原理、工具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TRIZ與多種設計理論的集成已成為該領域重要研究方向。
1、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定義為:「在確定任務之後,通過抽象化擬定功能結構,尋求適當的作用原理和其組合,確定基本求解途徑,並得出相關方案,這部分的設計工作稱之為概念設計。」
2、過程
①需求分析
顧客需求的滿足是概念設計的最終目標,分析顧客的聲音,為概念設計中產品的功能結構和技術特性的完善奠定基礎。
②功能設計
將產品概念從抽象到具體、深入有序地分析產品的功能結構,分析功能間的相互關系,結合相關原理,進行功能的構思和設計。
③方案評價與優選
概念設計階段方案的評價與優選對後續設計階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依據相關評價屬性和准則,建立系統的評價優選體系。
3、特點
創新性、多樣性、層次性是概念設計的三大特點。
三、基於TRIZ的概念設計過程模型構建
通過對特定產品的顧客需求分析了解顧客的聲音,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對產品功能結構從抽象到具體地分析研究,將TRIZ通用解轉變為一般解,再將其具體化為特定問題的解;若未發現沖突,再重新對產品各方面進行界定分析。
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法寶。TRIZ作為一種創新問題的解決理論,為產品概念設計階段提供理論支持。將TRIZ與概念設計結合,對於滿足顧客需求、預測產品未來發展趨勢、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提高產品創新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 創新方案和設計的格式
(2005年-2015年,歲至30歲)
美好願望: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方 向: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總體目標:完成碩士、博士的學習,進入××著名外資企業,成為高層管理者。
已進行情況:讀完碩士,進入一家外資企業,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二.社會環境規劃和職業分析(十年規劃)
1、社會一般環境:
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中的重要角色。經濟發展有強勁的勢頭,加入WTO後,會有大批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企業也將走出國門。
2、管理職業特殊社會環境:
由於中國的管理科學發展較晚,管理知識大部分源於國外,中國的企業管理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國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經過系統培訓的高級管理人才。因此企業管理職業市場廣闊。
要在中國發展企業,必須要適合中國的國情,這就要求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和環境動態適應相結合。因此,受中國市場吸引進入的大批外資企業都面臨 著本土化改造的任務。這就為准備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員提供了很多機會。
三.行業環境分析和企業分析
1、行業分析:
本人所在××公司為跨國性會計事務所。屬管理咨詢類企業。由於中國加入WTO,商務運作逐漸全球化,國內企業經營也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因此這類企業在近年來引進中國後得到迅猛的發展。
2、企業分析:
××公司是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屬股份制企業,企業領導層風格穩健,公司以「誠信、穩健、服務、創新」為核心價值觀,十年來穩步在全球推廣業務,目前在全球10餘個國家、地區設有分支機構。
公司2000年進入中國,同年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經營中穩健拓展業務的同時重點推行公司運作理念,力求與發展中的共同進步。本人十分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發展戰略,但公司事務性工作太過繁忙,無暇進行個人自我培訓,而且提升空間有限。但總體而言,作為第一份工作可以接觸到行業頂尖企業的經營模式是十分幸運的,本人可能在本企業實現部分職業生涯目標。
四.個人分析與角色建議
1.個人分析:
(1)自身現狀:
英語水平出眾,能流利溝通;法律專業扎實,精通經貿知識;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思維敏捷,表達流暢;在大學期間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有很強的學習願望和能力。
(2)測評結果(略)
2.角色建議:
父親:「要不斷學習,能力要強」;「工作要努力,有發展,要在大城市,方便我們退休後搬來一起居住生活。」
母親:工作要上進 ,婚姻不要誤。
老師:「聰明、有上進心、單純、乖巧」,缺乏社會經驗」
同學:「有較強的工作能力」,「適合做白領」。
……
五.職業目標分解與組合
職業目標:著名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1.2005-2008年:
成果目標;通過實踐學習,總結出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企業管理理論
學歷目標:碩士研究生畢業,取得碩士學位;取得律師從業資格、通過GRE和英語高級口譯考試
職務目標:外企企業商務助理
能力目標:具備在經濟領域從事具體法律工作的理論基礎,通過實習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接觸了解涉外商務活動;英語應用能力具備權威資格認證;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發表5篇以上論文。
經濟目標:在校期間兼職,年收入1萬元;商務助理年薪5萬
2.2005年-2010年:
學歷目標: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
職務目標:外資企業部門經理
能力目標:熟練處理本職務工作,工作業績在同級同事中居於突出地位;熟悉外資企業運作機制及企業文化,能與公司上層進行無阻礙地溝通。
經濟目標:年薪10萬
3.2005年-2010年:
學歷目標:攻讀並取得博士學位
職務目標:著名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大學的外聘講師
能力目標:科研能力突出,在國外權威刊物發表論文; 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講水平,具備組織、領導一個團隊的能力;與公司決策層有直接流暢的溝通;具備應付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有廣泛的社交范圍,在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經濟目標:年薪25萬
六.成功標准
我的成功標準是個人事務、職業生涯、家庭生活的協調發展。
只要自己盡心盡力,能力也得到了發揮,每個階段都有了切實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標沒有實現(特別是收入目標)我也不會覺得失敗,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本身就是一件失敗的事情。
為了家庭犧牲職業目標的實現,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在28歲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庭。
七.職業生涯規劃實施方案
差距:1、跨國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豐富的管理經驗;2、作為高級職業經理人所必備的技能、創新能力;3、快速適應能力欠缺;4、身體適應能力有差距。5、社交圈太窄。
八、縮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訓方法
(1)充分利用碩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校學習的時間,為自己補充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廣泛閱讀相關書籍、選修、旁聽相關課程、報考技能資格證書等。時間:2008年7月以前。
(2)充分利用公司給員工提供的培訓機會,爭取更多的培訓機會。時間:長期
(3)攻讀管理學博士學位。時間:五年以內
2.討論交流方法
(1)在校期間多和老師、同學討論交流,畢業後選擇和其中某些人經常進行交流。
(2)在工作中積極與直接上司溝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眾多的優勢,參加校友聯誼活動,經常和他們接觸、交流。
3.實踐鍛煉方法
(1)鍛煉自己的注意力,在嘈雜的環境里也能思考問題,正常工作。在大而嘈雜的辦公室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訓練。
(2)養成良好的鍛煉、飲食、生活習慣。每天保證睡眠6-8小時,每周鍛煉三次以上。
(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條件擴大社交圈、重視同學交際圈、重視和每個人的交往,不論身份貴賤和親疏程度。
××本人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的看法:
1、職業規劃肯定要有,但是我覺得職業規劃不可能現在就定下來,周圍的環境隨時在變,而且自己隨著不斷的成熟和接觸不同的東西,也會變。我以前想當官,後來想當外企白領,現在想創業,所以我覺得這個很難就定下來,更何況是在校大學生,沒有任何社會閱歷,談這個就似乎有點紙上談兵。
2、但是,雖然可能沒有成型的職業規劃,但是我覺得每個階段的前進方向和短期目標要有,比如這段時間我要練好英語聽力到什麼水平,我要朝著什麼方向努力,沒有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的目標,那容易虛度光陰。
3、如果我是學生,我可能想聽一些別人成功的案例,和為什麼別人能取得成功,雖然每個人走的路不同,但是我想有些成功的共同點是相同的,那我作為一個學生,就可以從中學到一輩子受益的美德和優點。
泡泡小豬 回答採納率:35.5% 2008-09-18 14:01
您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
好(1)不好(0) 相關問題
7. 如何創新培訓手段,提高培訓質量
創新培訓手段:
1.主持引導重要會議,避免情緒化或自我因素導致決策失誤
2.通過學會如何更加深入地探討,而避免做出平庸的決策
3.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節約高額的時間成本
4.做出更有創造力的方案
5.組織並挖掘每個個體的想法
6.快速找出解決方案並達成共識,避免沖突
提高培訓質量:
1、提高學員幹部的思想認識,強調培訓的重要性,及時加強培訓過後的討論。
2、提高師資隊伍水平,要有專業的態度,完備的知識結構
3、提高方式,建議採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互動性、體驗性強的培訓方法開展培訓
3、要有嚴謹規范的班務管理
4、要有精細規范的培訓組織運作
5、培訓後的效果應用階段至關重要,要有專人專部門進行監督
8.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