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班級活動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教育性
我們老師都清楚,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突出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
在談到教育性的時候,我想在教育內容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門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文本,我們應該加強指導文本的學習。比如說,上海市為了貫徹中央的8號文件精神,提出了兩個綱要:一個是《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一個是《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在《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裡面,把有關的內容具體分解為三個部分:「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在《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裡面,總的思路是「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這些選題,我們是應該進行研究,進行思考的。
(二)針對性
班級活動要設計得好,一定要注意它的針對性。作為「基本課」,它主要針對學生的年級特點和身心特點開展。這里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基本課」。我們舉行班級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應該有自己的基本陣地,那就是班會課;班會課應該有自己的基本的內容,這就要形成一個基本課。在我們的課表上,班會課一學期是應該上20節的,基本課,是應該進行的一種規范教育,可以佔到17課。
在不同的年級,開展具有年級特點的活動時,我認為應該注意這么三點:第一,抓年級的常規教育;第二,抓年級教育的重點;第三,結合年級的實際。比如初一年級,往往要對學生進行校史、校風、校紀、校規的教育,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比如初二年級,教育的一個重點應該是青春期教育。初三年級,學生已經面臨畢業,開展的活動規模不能大,應該更與學生的學習緊密相聯。針對性班級活動的另外一個特點,要注意到學生的身心特點。我們首先要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中學生有兩個很顯著的特點:一個是積極向上、爭強好勝;另一個是逐漸減弱的依附心理和不斷增長的自主心理。根據這樣的特點,在活動當中,應該比較多的舉行競賽活動。我很喜歡舉行一些競賽活動,因為通過比賽,學生積極向上、爭強好勝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同時,很多的活動,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讓學生來做主持人,讓學生來進行思考的,培養和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另外,要研究學生的生理特點,現在有個問題就是「早戀」,困惑了很多老師。學生處在長身體的時候,青春意識萌動,我們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應該體現「活」的特點,應該體現「動」的特點,讓學生更好、更積極地來參與,消除青春期的各種困惑。
(三)整體性
班級活動,應該著眼於整體。特別是在教育階段、教育內容、教育力量方面突出整體。教育階段,我認為應該有一個總體的考慮,初一、初二、初三,各自的教育重點是什麼?應該有一個綜合的考慮。同樣,高一、高二、高三,各自的教育重點是什麼?依此來設計班級的活動。教育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德、智、體、美、勞都應該有所考慮。教育力量,應該注意發揮任課老師的力量,應該注意發揮家長的力量。
(四)開放性
開放性,應該注意形式上的開放。我們要有意識地變封閉的課堂為開放的課堂,邀請大家來參加。
第一,向校內開放。首先,可以邀請兄弟班級的班長、團支部書記或者副班長、宣傳委員。其次,就是同年級一起來開展,有的時候是兩個班,有的時候可以是全年級。再有,是邀請高年級的學生來為本年級的學生做一些介紹。另外,就是友誼班——跨出校內界線。我就曾經和前面提到的天津市張萬祥老師——兩個千里之外的班級,開展了聯誼活動。
第二,向家庭開放。我認為是兩種形式,一種是請家長直接來參加友誼班的活動;另一種請家長經常關心班級的活動。比如說,舉行「14歲集體生日」活動,我們請家長寫祝賀信,送一個禮物。那麼,很多老師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有些時候家長信寫得不好,感到不會寫,怎麼辦?我是這樣做的。在舉行活動之前,召開家長會,跟家長講清活動的主題,請家長把寫給孩子的信,裝在一個小信封里,上面寫某某同學收,然後裝在一個大信封裡面,上面寫丁老師收。裝在小信封里的信,不封口,而大信封把它封好,由孩子帶給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這實際上是事先和家長約定好,給孩子的信是讓老師先看的。我把家長的信先看了,把其中精彩的話摘錄下來,讓大家分享。這樣的形式,非常感人,能夠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在每一次活動前的家長會上向家長做介紹,鼓勵家長寫出更好的、更感人的話語,讓孩子終生難忘,產生心靈的震撼。我們很多家長寫得非常好,後來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生日的禮物》,都是優秀的賀信選。
第三,向社會開放。傳統的做法是「請進來,走出去」。我想更重要的,是在內容上的開放。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的社會,了解社會發展的形勢。其次,作為班主任,應該指導學生了解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前不久,我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說上海調查中學生的職業傾向:願意當工人的不到1%。我想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認為作為班主任,應該指導學生了解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幫助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五)主體性
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多設計全班每個同學都能參加的活動。比如說,大家都來「一分鍾演講」。雖然實際操作上有點困難。但是,我們想一些辦法,全班幾十個人,每人講一分鍾,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學生發言的時候,明確要求只能講一分鍾,到了55秒的時候,設置一個提示音,提示音響,必須結束發言,接著下面一個同學來講。在設計活動的時候,還可以安排,前面一個同學發言的時候,後面一個同學就坐在旁邊等待,他講完了,另一個同學馬上就接著發言。這樣來說,幾十個同學都發言,時間是完全夠的。
(六)知識性
班級活動開展得比較多,會不會影響學生的文化學習?其實,開展活動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綜合素質提高了,他的文化學習也是可以得到發展的。同時,活動也應該體現知識性。首先,可以設計與文化學習有直接聯系的班級活動,如學科競賽。其次,開展與文化學習有密切聯系的活動,如有關學習目的、學習方法的指導的活動。再有,開展廣義學習的文化知識活動,如必要的人際交往禮儀知識。另外,即使是思想教育為主的活動,也要注意運用知識的力量。例如,我們在高一年級開展這樣一個活動: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我們就介紹一些名人名言,介紹一些名人的事例,用知識的力量來推動學生對道德的追求。
(七)多樣性
要提高班級活動的教育意義,就應該注意形式的多樣性。我設計的中學班級全程系列活動,從初一到高三有120個,每學期10個活動,作為一種基本課的形式來出現。我自己做了一個分析,120個活動當中,有106個活動形式都是比較新鮮的,學生感到非常有趣,參加的積極性非常高。
(八)易操作性
首先,要注意活動的節奏。我認為班級活動,特別是主題性的班級活動,次數是不能過多的。活動後有很多工作要做,過多會影響學習。但是,也不能過少。因為,過少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第二個,要增強課的意識,對於時間和結構要進行精心的研究和設計。
(九)創造性
一個活動要搞好,必須不斷地創新。首先,表現在內容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應選擇新的內容。創造性,也表現在形式上,很多好的形式我們要採納並加以研究。
在暑假前,初三、高三學生畢業的時候,我想,有些老師是積極開展活動的。比如說,在等待通知的時候,組織一個20年後再相會的這樣一個活動。我個人是很喜歡搞這個活動的,這個活動有利於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有利於同學對理想進一步的追求。我們還可以借鑒電影、電視里好的活動形式,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來,我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嘗試。比如,電視上搞的論辯活動,學生說的,今天走進教室,就看見黑板上寫著兩個大字——「論辯」。像頂天立地的巨人,各持一詞,各不相讓。中央電視台在組織論辯時,做了非常大的兩個字。我把這種形式就寫到黑板上來,然後,通欄標題寫著「怎樣做一個優秀的共青團員」,大家感到非常新鮮。
(十)序列性
班級活動不僅要形成系列,而且還要形成一個合理的序列。從內在結構來說,我把它分成三個結構。第一個縱式結構。什麼叫縱式結構?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起點,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繼續和深化,一步一步相連。第二個橫式結構。什麼叫橫式結構?它是圍繞主題,從不同方面來展現主題。第三種是縱橫交錯的結構。
Ⅱ 書面語言的創新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創新可能跟之前的比較來說,其實只是在適應變化
Ⅲ 新課程改革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如題 謝謝了
淺談新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處 在世紀即將結束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我國的教育界又出現了新的改革,就是啟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盡管過去我們也開展過好幾次的課程改革,但是這一次的教育課程改革是針對於基礎教育的,與以往有著顯著的不同。如果具體一點來說的話大體上有以下的幾項: 首先,這一次的課程改革是政府的行為,這就足以說明此次改革是被充分重視的。新課程改革屬於國家的宏觀調控,這就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新課程的改革可以普及到盡可能大的范圍,調動盡可能多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從而取得較好的成效。 其次,新課程改革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它改變了以往只是片面強調教科書更新的簡單做法,而是特別注意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等多方面入手,從而形成了系統化的課程改革。這就使改革有了全局的觀念,可以使教育的課程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不是表面的變化而是一個質的飛躍。 最後,這次改革特別強調學術力量的參與。這就綜合了各方面的積極力量,不僅有了實踐的參考意見,還可以吸取百家之長,提高了改革的理論高度,有一定政策上的保證,從而保證了課程改革的高質量。 下面,我想就這一輪新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處談幾點個人的見解: 一、教師與學生關繫上的創新過去,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授予與被授予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的把知識教授給學生,學生只是忙於把教師傳授的東西記到腦子裡面或者寫到筆記本里,師生之間缺乏一定的互動。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只是被動的把知識死記硬背,並沒有把它真正的消化,進而變成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當然這是早就反對的,但是如果不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那麼這種教育方式的實質仍然存在。 在這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它首先強調了教師是知識的研究者,而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你我」關系。其次強調教室不能作為教師一個人的表演舞台,不能作為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應該是師生之間交往和互動的舞台,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也就是說教學應該充滿著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最後強調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應該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而應該是平等的「你我」關系,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交往、共同學習和共同進步的體驗。所以,新課改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關系,作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取得心靈上的溝通;作為學生不只是簡單的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要主動的進行知識的探索,在不斷的探索中激發自己的潛力和創造里,從而使自己不斷的發展。 二、評價對象、主體和評價方式的創新 過去,對學生的評價一般是重結果輕過程,也就是用學生的一次考試成績來作為對學生一段時間學習效果的評價標准。這樣評價的內容、方式和主體都是比較單一的,另外就是過分的強調了評價的選拔功能,也就是普遍存在的排名、升學的目的等等,而少了評價的導向、激勵功能,是為了學生的階段學習總結和進一步的學習。 現在,新課程改革強調了評價對象、主體和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樣化。這里所說的評價對象和主體不僅是指學生,還包括我們的教師,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還要對教師進行評價。 1、對學生評價的創新。我們不能只針對學生的成績,把它作為唯一的評價目標,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動機的評價,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關注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另外對學生評價的方法也應該綜合化, 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適當的糾正。最後就是教師應該對每一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進行評價,及時的肯定每一位學生的進步,讓他們體驗到成功,體驗到快樂,從而建立一種激勵學習機制,幫助學生進入到良性的學習氣氛循環中來。 2、對教師評價的創新。現代教育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認為:對教師的評價應該包括對教學前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能和教學准備情況的評價。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的對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反思.同時,學校、同行、家長以及學生都應該參與到對教師的評價當中來,多角度、多立場地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建議,從而促進我們教師自身不斷的發展。充分的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3、評價方式上的創新。新課程中的評價方式也體現了多樣化,它克服了傳統比較單一的評價方式——考試。隨著教育的發展,人們建立了多種評價模式,並且每一種評價模式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考慮到我們的課程評價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因為評價的對象和評價的條件各不相同,並且它還具有持續的發展性,在不停的變化之中,尤其這種變化還沒有固定規律可循。這些特性都導致了我們無論採用任何一種單一的評價模式都是不正確的,都是片面的。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並且具有動態性的。例如,我們可以把學生的總成績分成幾個模塊:考試成績、課堂表現情況、作業情況等,並且我們還可以具有發展性的對學生進行評價,因為好學生不一定一直都優秀,而差學生也不一定一直差下去。我們應該了解與掌握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並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對進步的學生,我們應該積極的鼓勵與表揚他們,使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對學習有退步的同學,我們需要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使他們了解落後的原因,糾正自己的錯誤,盡快的取得進步。 三、課程內容的創新 傳統的課程在內容上是各種各樣知識的傳授,要求也比較的單一,就是要求學習記住,並不需要他們理解更不需要去運用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明顯的看出與學生自身素質提高有關的內容並不多,這就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的內容從各個方面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要,不僅有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有學生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的內容,具體的來說,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提高基本素質。新課程的著眼點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它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對學生都做出了要求,為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一個民族要發展,要壯大,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萬萬辦不到的,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需要。 3、強調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教師以往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全然不顧,其實要想學生把知識真正的理解並變成自己的東西,的只有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探索。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4、強調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思想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寶藏,但現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以科學理性扼殺人文精神的現象,從而出現了人的異化、環境的惡化。因此,關注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環境意識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 5、重視學生個性的輔導。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培養個性完滿發展的人是落實全面發展教育理論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新課程目標關注學生完滿個性的養成,注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如果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個性不成熟,那麼將來到社會上也很難適應周圍的環境,無法作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做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來。改革後的新課程同傳統課程相比較,更加的全面,通過不同的方面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從不同的角度來提高學生的發展。新課程適應了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體現了迅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為我們的國家做出努力的未來建設者!
求採納
Ⅳ 現代培訓的發展趨勢主要從哪幾個方面體現
現代培訓的發展趨勢
1.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的特點將越來越突出
教育技術屬於交叉學科,是連接教育、心理、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橋梁。作為交叉學科,首先體現在它需要技術的支持,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支持。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在未來的發展中,信息科學和人工智慧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術應該關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來促進學習。
其次,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體現在它融合了多種思想和理論。從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主要有教育理論、學習理論、傳播學、系統理論等。時至今日,隨著人本思潮的興起,各種學習理論雖然各執一端,但在教育技術領域內走向了融合,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而各盡其力。人們不僅關注個體的學習心理,還對學生之間如何協同與合作、如何基於問題進行綜合性學習等進行著系統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術交叉學科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和實踐主體的多元化,協作將成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學設計、計算機技術、媒體理論等不同背景的專家和學者共同研究和實踐,開放式的討論與合作研究已成為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特色。
2.重視教育技術實踐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術作為理論和實踐並重的交叉學科,需要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理論研究。目前,教育技術研究最前沿的兩個領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網路教育,所有這些乃至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都強調對學習者學習的支持,即圍繞如何促進學習展開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們將會越來越重視教育技術的實踐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師培訓
支持學習首先是誰來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師培訓問題。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師培訓。2000年,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制定了「全體教師的教育技術基本標准」,其中規定了教師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基本能力,為了達到該標准需要對教師進行系統的教育技術培訓。此外,英國、法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也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工作。
據調查,我國教育技術發展較快地區尚有1/3的教師對教育技術知識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調查也顯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大部分歡迎教育技術培訓,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因此,如何對教師進行教育技術培訓,特別是如何實施有效的培訓,需要我們教育技術工作者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探索。
·教學資源建設
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特別是教育軟體的設計和應用方面值得我們重視。當前教育軟體的應用遠遠沒有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效果。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存在科學性錯誤、適用性較差、交互性不強、製作欠精細、智能性欠佳等。隨著網路技術、智能技術、代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的不斷發展,新一代的以網路為核心的智能教育軟體將在教育軟體市場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軟體業目前的困難,開發出適合學習者特點和需求的網路教學資源,將成為資源建設中重要的研究任務。
此外,為了使得教育資源能夠大范圍地共享和交流,網路教育技術標准研究成為近幾年的熱點問題。2001年,在教育部的組織下,我國成立了現代遠程教育標准化委員會,專門從事網路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工作。
·學習支持
教育技術在研究與實踐中對於學生學習的支持給予了密切的關注,這種支持包括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特別是網路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廣大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能夠深切感受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只有他們才能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教育技術工作者應該為廣大教師提供各種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
3.對於計算機教育應用的更全面的審視和研究
當前,世界各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研究和探索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我們在為這些做法欣喜之時,不得不冷靜地思考計算機應用於教育領域的若干問題,以期獲得對計算機教育應用更全面的理解。
應用的針對性:實踐證明,計算機並不是對所有學科和對象都同樣有效,特別是涉及到人文類或者培養個人情感方面的有關學科以及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學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計算機在教育中的應用應該針對哪些學科、知識點和學習對象而展開,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策略來進行。
應用的條件:計算機應用於教育,應該考慮領導是否重視,資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師是否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技能,是否有足夠的教學資源來支持,是否有足夠的心理准備等。而且,各個條件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而言,條件的標准和組合也各不相同。專門從事教育技術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選擇不同地區和類型的學校,通過充分的調研、實地考察和比較,進行科學試驗,並將成功經驗進行推廣。
應用的有效性:應用的有效性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利用計算機教育教學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學評價的結果作為主要參考。另一層含義是投入產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問題。對於前者人們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對於後者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但由於目前對計算機以及其他技術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問題還沒有實際的研究成果,這會造成人們投入的盲目性,而且還會阻礙教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全面研究計算機教育應用的有效性將是教育技術研究的重要內容。
4.關注技術環境下的學習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對技術進行學習時的差異。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創新思維、協作技能、信息素養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數字鴻溝,使所有的學習者應用技術進行有效學習,是環境建設和資源建設的重要研究課題。
其次,需要進一步研究技術環境下人的學習行為特徵和心理過程特徵,人與技術環境如何實現交互,什麼因素影響學習者的心理(比如動機)。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技術環境下學習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將不再只滿足於技術的簡單應用,適應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環境的創建必將成為前沿研究的焦點。技術所支持的學習環境將真正體現出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等特點,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將更注重學習者內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會交互在學習中的作用。
5.更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與支持
未來的教學設計將不僅重視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而且更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和支持。為了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教學設計將越來越關注課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而在整合過程中,如何設計研究型的學習活動、基於實際問題的學習活動、綜合型的學習活動、協作型的學習活動,以便讓學習者綜合應用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培養創新人才是教學設計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活動的設計將更加靈活和彈性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角色將更為突出,學習過程的支持研究將變得更為重要。
教師從「講台上的哲人」轉變為「學生身旁的指導者」也意味著,教學設計的方案不再像傳統教案那樣僅僅是教師教的過程的設計,教案應該向「學案」轉變,學生學習過程和活動的設計將成為「學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網路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對於網路課程和網路教學結構還需要不斷研究、探索、實踐才能適應其迅速發展。網路課程建設需要更加註重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學習組織和評價,尤其是形成性評價的設計。網路教學平台作為承載網路課程的工具,應該支持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隨著網路教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學習活動將更加個性化、情境化、多樣化、綜合化。
Ⅳ 論文的創新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從內容方面來說,論文的創新性體現在材料、方法、觀點和體系,作者要體現論文的創新性,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出發。
(一)材料的創新,顧名思義就是指材料比較新,是沒有發現、運用過的,這是指論文的學術性主要體現為該論文以新的或未被發現、末被利用的材料為主要依據,並在材料分析的基礎上做出了較有深度的理論歸納。材料是服務於論文寫作目的而搜集、整理出來的事實、理論或數據等信息。材料相當於論文的血肉,沒有客觀、典型材料的支持,論文的科學性、真實性、學術性也就無法實現。論文的論點往往是在大量、廣泛收集資料並做出全面、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因而新的材料的出現常常會改變論文論點的傾向和評價尺度。
(二)論文方法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研究者能夠從一個新的、獨特的角度去研究一種現象或問題,從而得出一個全新的、獨到的診斷。方法是研究問題的視角、途徑或媒介,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方法又不僅僅是船或橋,而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思維方式。不同的理論研究方法帶來對同一個事物的不同的觀看,可以豐富對事物的認識。方法的創新也會帶來觀念的創新。
方法之間沒有絕對的可比性,方法與研究對象之間有互選性,沒有最好,只有適合。這也導致了理論研究沒有絕對的正誤之分。
(三)觀點創新要求研究者在論文中提出獨到、新穎的觀點,或在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對既有觀點提出不同的見解,這是論文學術價值最重要的方面。觀點即論文中的論點,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與統帥,也是論者認識與評價最集中的體現,因此論點的學術價值是論文學術質量高低的最直接的體現。
(四)體系的創新是指論文的內容建構起一個新的理論體系或邏輯體系。獨立的理論體系以獨立的研究問題、邏輯概念、邏輯起點、邏輯框架等為標志,體現出對一個研究問題或研究領域的比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體系創新對研究者研究能力要求比較高,如果沒有把握的一般不建設做此類的創新。
Ⅵ 培養創造性思維應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創造性思維是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創造性思維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各種出類拔萃的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心理學認為:創造思維是指思維不僅能提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
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後天培養與訓練的結果。卓別林為此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和拉提琴或彈鋼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練習的。」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心理上的「自我調解」,有意識地從幾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1)展開「幻想」的翅膀
心理學家認為,人腦有四個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覺的感受區;二是將這些感覺收集整理起來的貯存區;三是評價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斷區;四是按新的方式將舊信息結合起來的想像區。只善於運用貯存區和判斷區的功能,而不善於運用想像區功能的人就不善於創新。據心理學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像區的15%,其餘的還處於「冬眠」狀態。開墾這塊處女地就要從培養幻想入手。
想像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和設想的思維能力。在思維過程中,如果沒有想像的參與,思考就發生困難。特別是創造想像,它是由思維調節的。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從他幼時幻想人跟著光線跑,並能努力趕上它開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就是從人們幻想造出飛鳥的翅膀而開始的。幻想不僅能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物,而且還能激發我們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進行創造性勞動。
青年人愛幻想,要珍惜自己的這一寶貴財富。幻想是構成創造性想像的准備階段,今天還在你幻想中的東西,明天就可能出現在你創造性的構思中。
(2)培養發散思維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倘若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那就以這個問題為中心,思考的方嚮往外散發,找出適當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個正確的答案。人在這種思維中,可左沖右突,在所適合的各種答案中充分表現出思維的創造性成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格拉肖說:「涉獵多方面的學問可以開闊思路……對世界或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抽象思維。」比如我們思考「磚頭有多少種用途」。我們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樣的答案:造房子、砌院牆、鋪路、剎住停在斜坡的車輛、作錘子、壓紙頭、代尺劃線、墊東西、搏鬥的武器……如此等等。
(3)發展直覺思維
所謂直覺思維是指不經過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來的領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它即是發明創造的先導,也是百思不解之後突然獲得的碩果,在創造發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學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間,發現澡缸邊緣溢出的水的體積跟他自己身體入水部分的體積一樣大,從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又如,達爾文在觀察到植物幼苗的頂端向太陽照射的方向彎曲現象時,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頂端因含有某種物質,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側的緣故。但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證明這是一種什麼物質。後來經過許多科學的反復研究,終於在1933年找到了這種物質植物生長素。
直覺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有時表現為提出怪問題,有時表現為大膽的猜想,有時表現為一種應急性的回答,有時表現為解決一個問題,設想出多種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為了培養我們的創造性思維,當這些想像紛至沓來的時候,可千萬別怠慢了他們。青年人感覺敏銳,記憶力好,想像極其活躍,在學習和工作中,在發現和解決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突如其來的新想法、新觀念,要及時捕捉這種創造性思維的產物,要善於發展自己的直覺思維。
(4)培養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是創造力的三個因素。流暢性是針對刺激能很流暢地作出反應的能力。靈活性是指隨機應變的能力。獨創性是指對刺激作出不尋常的反應,具有新奇的成分。這三性是建築在廣泛的知識的基礎之上的。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曾採用所謂急驟的聯想或暴風雨式的聯想的方法來訓練大學生們思維的流暢性。訓練時,要求學生像夏天的暴風雨一樣,迅速地拋出一些觀念,不容遲疑,也不要考試質量的好壞,或數量的多少,評價在結束後進行。速度愈快表示愈流暢,講得越多表示流暢性越高。這種自由聯想與迅速反應的訓練,對於思維,無論是質量,還是流暢性,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5)培養強烈的求知慾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說過,哲學的起源乃是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己所有存在的驚奇。他們認為:積極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在人們感到「驚奇』時,在情感上燃燒起來對這個問題追根究底的強烈的探索興趣時開始的。因此要激發自己創造性學習的慾望,首先就必須使自己具有強烈的求知慾。而人的欲求感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沒有求知慾。要有意識地為自己出難題,或者去「啃」前人遺留下的不解之迷,激發自己的求知慾。青年人的求知慾最強,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識地轉移地發展智力,追求到科學上去,就會自然萎縮。求知慾會促使人去探索科學,去進行創造性思維,而只有在探索過程中,才會不斷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之不枯不竭,永為活水。一個人,只有當他對學習的心理狀態,總處於「躍躍欲試」階段的時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積極主動「上下求索」的過程。這樣的學習,就不僅能獲得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能進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發現未掌握的新知識,甚至創造前所未有的新見解、新事物。
Ⅶ 品牌策劃的創新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品牌創新性:以市場為導向的品牌創新;以品牌價值升華和可持續發展、版及利潤目標為指向的品權牌創新;為客戶的企業發展提供品牌發展驅動力。品牌策劃是既強大又脆弱,它的利用各種產品和功能,可以給帶客戶的產品形象變化為品牌導向。上海百帝網路在品牌策劃和品牌推廣行業擁有強大的團隊,良好的口碑,眾多的客戶案例,可以助您的品牌發光溢彩。
Ⅷ 培訓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企業培訓學習方式有很多種,為了提高了企業培訓的效率,我們必須要找到好的企業培訓學習方式,如何提高培訓的投資回報率應該是很多企業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者或培訓管理者所關注的問題。
我們可以使用以下公式簡單地表示培訓的投資回報率:
投資回報率=培訓產出/培訓成本
根據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發現有兩種途徑可以大幅度提高培訓的投資回報率,即降低培訓成本和增加培訓產出。這里有三種提高訓練回報率的方法。
方法一:明確需求,統一預期。
許多人力資源或培訓書籍談到培訓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這里我要強調的不僅是需求的分析,更是期望的統一。教科書中提到的需求分析大多集中在確定企業的需求上。然而,在實際訓練中,參與者都是有自己需求的個體。因此,我們的需求分析的范圍應該擴大到這里。我們不知道企業需要什麼樣的培訓,員工需要什麼樣的培訓。只有找到兩者的焦點,才能形成預期的統一,才能使訓練順利進行。同時,訓練後的效果會更好。
例如,高管培訓在過去幾年非常流行。很多企業派員工參加,認為這樣可以提高企業的執行力。然而,這些企業都沒有認真回答這個問題:被派遣員工是否認為自己的執行能力差?你認為你需要這種訓練嗎?如果你問老闆這個問題,他會說當然有問題,當然有培訓,但是說到員工,答案可能就大不相同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訓練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提高培訓的投資回報率,應該從一開始就把事情做好,需要決定什麼樣的培訓,這時,我們會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雖然原則提了很多年,但是很少有企業認真去做,現在,是時候重新思考了,實質上,培訓問題是人的問題,如果違反了人的基本需要和規律,員工就會用人性去打破它,不管培訓做得多好!
方法二,選擇正確的方式,降低成本。
第二種方法是討論如何降低培訓成本。培訓成本大致可分為兩類: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在金錢成本上,主要是上課成本、場地成本、差旅費等等,時間成本,要看參加培訓人員工作的重要性。組織中不同層次的人同時創造不同的價值觀。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呢?關鍵在於訓練方法的選擇。
在我國,大多數企業更願意參加現場培訓,而在西方,混合培訓已被企業廣泛接受。什麼是混合訓練?簡單地說,就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在線和離線學習方法相結合的培訓。對於線下培訓,這里就不多介紹了,因為大多數企業都很熟悉。我想把重點放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培訓上。據我預測,在未來十年內,這種方法將被中國企業廣泛接受,形成在線學習的熱潮。
有兩個原因:
首先,與線下訓練相比,網路訓練具有獨特的優勢。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創建自己的網上商學院,設計適合自己企業的課程體系。員工可以隨時登錄商學院進行學習和分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還節省了實地培訓的差旅費和其他費用,這突出了在線學習的高成本性能。
第二,學習小組的變化使得網路學習的趨勢不可避免。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90後成為各大企業的主力軍。再過幾年,00後一代也將進入歷史舞台。作為一家優秀的公司,要想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我們需要走在時代的前列,所以我們必須回答:這些新人是如何學習的?他們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我認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對於新的人來說,互聯網就像空氣一樣不可缺少,而基於互聯網的學習方法肯定會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這不是由人決定的,而是時代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
在以上兩段中,雖然列舉了在線學習的優點,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離線學習。混合不是剛性的組合,而是有機的結合,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學習效率,這自然會大大提高投資回報率!
方法三,學習文化,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很多企業在培訓上功利浮躁,希望通過一次培訓來解決企業多年積累的問題。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對於企業培訓來說,與其一次花很多錢,不如讓培訓正常化,建立企業的學習文化。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企業的成長,提高培訓的回報率。
事實上,很多投資回報的問題都是在投資回報這個詞產生的時候就註定要出現的,因為在投資回報的問題上,人們往往會陷入短期利益的陷阱,變得功利化,特別是對於企業這樣的營利性組織來說,這個短視的孩子更是嚴重。對於自己的問題,只能靠公司來解決,外力多數時候只能採取暫時的解決辦法而不能起到永久的治療作用。
因此,當我們能夠跳出培訓的短期視角,我們就可以找到好的企業培訓學習方式。從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組織學習時,我們以十年磨一劍的心態來進行培訓,打造企業的學習文化,我們相信回報會豐富而持久!這就是好的企業培訓學習方式的重要性。
Ⅸ 課程標準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標准》從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序,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多次向教師學者徵求意見,前後修改六七十稿,從原來的八九萬字壓縮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從2001年9 月始,《語文課程標准》和按這個標准編寫的實驗教材已經進入三十多個實驗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實驗步入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標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三個部分,課程的內容結合在「目標」中作了闡述。「前言」即是這個標準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滲透於「課程目標」、「實施建議」之中。這個標准突破了學科中心,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融注於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切實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因此學習新課標,實施新課標,首要的是要明晰那些支撐整個課程標準的新的理念。 1、語文課程性質觀的創新 這一理念創新主要體現在對語文課程特徵的准確界定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揭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界定融入了語文教育界經過長期探索而達成的一種共識,為語文課程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施作出了富有理性的定位。 關於語文課程的認識,人們長期爭論不休。多年來人們提出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換成另外的說法,又可以作如下概括:工具性說、工具性與思想性說、人文性說、工具性與人文性說。由這些提法和說法,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只是大家談及的各種性質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是有偏重的,也是有層次的。通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大家獲得了比較接近的認識: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准》就是在這一討論的基礎上,將人們的共識以較為理性的語言作了概括和揭示。《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具有「實用」和「中介」的含義。「工具性」的基本內涵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科學主義思潮相通,這一思潮是以追求實用的唯功利主義科學觀為基礎的。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當年提出「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來看,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的確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於是語文教育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號。放眼世界范圍的教育領域,20世紀的大半個世紀里,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論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國外教育領域的兩大思潮之爭和我國語文教育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現象。「工具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凸顯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牢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任務。 這里需要提及的還有另一個新概念,即「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在闡述語文課程的功能時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正是由於《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性質全方位的、內蘊豐富的揭示和定位,進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識、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個性風採的課程新概念「語文素養」。這個新概念,標志著語文課程的一種新的理想境界。正是作為素質教育時代之象徵的「語文素養」,才構成了學生個體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也可以夯實他們學好其他課程的大文化根基。如此,新課程標准因其注重學生個體可持續和諧發展使語文課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它在個體從自然存在向社會存在的轉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 2、語文課程目標觀的創新 這一理論創新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代意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由此,《語文課程標准》所設計的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這一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還應該包含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在上述的闡述中已經提及「語文素養」。這里基本的語文素養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設計來展開。這其中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什麼是語文素養?為什麼要提出「語文素養」這一概念?多年來大家已經習慣於「語文能力」的說法,這里屏棄「語文能力」,而提「語文素養」,意在什麼? 我們看一看相關的工具書關於「能力」和「素養」的區別: 「能力」,指人能勝任、完成某項工作的自身條件(包括心理和生理條件),其重在「功用性」;「素養」,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包括修習培養)而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知識、技能、品德、思想的高度,其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由上述的解釋和區別看:「素養」高於「能力」,「素養」豐富於「能力」。 長期以來,就語文教學來說,我們都習慣於解釋「語文能力」為讀寫聽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等。「語文能力」已包含其中。這里提及的種種目標內容在以前的語文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但不能都歸在「語文能力」的范圍之內,語文課程需要有一個名稱能夠涵蓋這樣一些教育教學目標。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只有用「語文素養」這一名稱,才能把上述內容都納入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如此改動,不僅僅是在名稱和使用概念上做文章,其目的在於進一步開發語文教育在實用之外的功能,重視在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增強底蘊、提高修養的功夫。 《語文課程標准》正是基於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的對語文課程的功能、地位、總目標的認識,基於對語文課程特點(人文性、實踐性、漢字與漢語的自身規律)的深刻反思,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甚至明確要求「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種提法措辭委婉而觀點鮮明,其標志著語文課程目標由知識中心向以學生能力發展為中心的轉變,也表明在素質教育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功能的顯著升華。《語文課程標准》從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和不同側面提出了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即盡可能充分地發展學生個體的能力體系。其中包括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其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語言能力是指以語言積累為基礎、語感培養為指向的實踐性能力,分別表現為注重情感體驗、豐富精神世界、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耐心專注地傾聽、文明得體的表達和溝通、富有感染性和說服力的口語交際能力,感情真摯、條理明確、追求獨特感受、有創意的寫作能力,以及全球化時代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思維能力則是與語言能力互為表裡、同步發展的,由於課程評價趨向注重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故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型語言能力之發展,必然內在地刺激著個體思維能力之成長,並進而開發出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因此能夠說,從偏重各種語言知識的灌輸和貯存,到注重發展個體的各項能力,《語文課程標准》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語文教育新理念。
Ⅹ 動手創新能力培養體現在哪些方面
動手創新能力培養體現在哪些方面
1、個性化原則
青少年創新能力必須遵循個性化原則,因材施教,重在激發青少年的主動性和獨創性,培養其自主的意識、獨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確立教育的個性化原則,首先要走出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要從「將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起來」的誤區中解放出來,從「將全面發展理解為平均發展」的誤區中解放出來,正確理解馬克思關於全面發展的理論;要從「對教育平等」的錯誤理解中擺脫出來,承認差異,發展差異,鼓勵競爭,鼓勵冒尖,不求全才,允許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與發展。其次要從小培養和強化青少年的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家長和教師都要徹底改變「聽話就是好孩子、好學生」的陳腐觀念,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學生,鼓勵他們大膽質疑,逢事多問一個「為什麼」「怎麼樣」,自己拿主意,自己作決定,不依附,不盲從,引導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自信心、想像力和表達欲,使他們逐步養成自主、進取、勇敢和獨立的人格。第三要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針對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勤思考,多討論,在所有的環節中把批判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多樣性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努力創造一種寬松、自由、民主的「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
2、創新能力系統性原則
所謂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組成的,具有一定整體功能的有機整體。根據一般系統論原理,一方面,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是一個包括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等諸要素的有機整體,絕不能割裂開來;另一方面,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封閉式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系統科學理論為我們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提供了方法論的啟示和指導。
3、創新能力實踐性原則
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無論是培養的目的、途徑,還是最終結果,都離不開實踐。遵循實踐性原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堅持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堅持以實踐作為檢驗和評價青少年創新能力的唯一標准。
4、創新能力協作性原則
所謂協作是指由若幹人或若干單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務。青少年的創新能力不只是跟他們的智力因素有關,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創造潛能的發揮。個性品質中的協作特徵就是這樣一種因素。人的創造性既是一種個人化的品質,也是一種社會化的特徵。培養青少年的協作精神,首先要從小培養他們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學會與人相處、關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讓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學會在一個有競爭的集體中進行工作,學會在與人合作中進行創造。
創新能力培養:
青少年創新能力的培養重點應該以大、中、小學生為主進行。青少年學生是具有創新潛能的,只要採取合適的方法,他們的創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針對如今青少年學生創新意識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的特點,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對青少年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加以探索和嘗試。
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造精神
我們不能把學生看作消極的被管理對象,也不能把學生當作灌輸知識的容器,而要把每個學生看作具有創造潛能的主體、具有豐富個性的主體。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否則,若各個環節管理過死,學生就會完全處於被動狀態,個性得不到尊重和發展,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此,應該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例如可以實行學習過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允許大學未畢業的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為他們保留一定時間的學籍,激勵那些敢於創新的學生脫穎而出等。
創新能力營造校園創新環境與創新氛圍
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要把大、中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大學里應該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和大學生科技報告會,出版大學生論文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對於不同領域的知識有一個大體的涉獵,進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從而學習他人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以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可以讓他們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也可以由學生自擬題目,並選派教師指導,並對學生的科研課題進行定期檢查和鑒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毅力和責任心,拓展學生的視野,有效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建立激勵競爭機制,舉辦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對在創新方面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對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創新成果的學生,應有相關規定給予多方照顧或優待。
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開設專門的創新課程
創造能力來源於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素質,僅僅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教育的內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大學教育中要注重文、理滲透,我們可以對文科學生開設部分自然科學課程,對理科學生適當加強人文學科課程的教育,使文理學科之間相互滲透;改變專業劃分過細、學生知識面狹窄的現狀,實行大學科、大專業教育,使課程之間互相滲透,打破明顯的課程界限。中、小學校可適當安排一些創新課程,引導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興趣。
大學要增加選修課的比重,允許學生跨系、跨專業選修課程,使學生依託一個專業,著眼於綜合性較強的跨學科訓練。這不僅可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為以後在某個專業深造做好准備,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特殊興趣,使之能夠學有所長,以便提高創新的積極性。要開設一系列專門的創新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從某一學科如思維科學或心理學、方法論的角度來探討創造性思維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主要是有重點地教給學生們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創新方法,諸如如何選題,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資料,如何提煉論點(觀點),如何謀篇布局、安排論文結構;如何論證闡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論文的書寫格式和規范等等。同時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一些綜合性大作業或小論文,對學生進行一些科研創新的基本訓練,教師再加以必要的指導和輔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科研創新的方法和途徑。廣大學生通過科研創新實踐的磨練,科研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都會有顯著的提高。
創新能力改進教學方法、轉變培養模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所學知識產生了研究創新的濃厚興趣,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就會如飢似渴地去學習和鑽研。因此,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去調動和激發學生對科研創新的興趣,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也就需要教師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
要把過去以「教師單方面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學生對知識的主動追求」上來。積極實踐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他們在自主的基礎上增強創新能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以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其思維活躍,善於動腦筋,能夠解決各種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根據「可接受原則」,選擇真正適合大學生的教材,著重培養學生獲取、運用、創造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積極性。
創新能力改進考試方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的是對已有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有靠平時死記硬背式的知識積累才能順利通過考試。這樣的考試方式顯然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改革傳統的考試方式。新的考試模式不僅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考查學生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考試方式上,我們可以進行適量的開卷考試。考試時允許學生帶課本、筆記等資料,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對那些有創造性見解的答卷要給予鼓勵,力爭把學生的精力引導到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上來。有些課程也可以用綜合性大作業和專題小論文的方式取代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放寬考試時間限制,以便於他們搜集資料,對有關問題做較為深入地探討和研究。
在考試內容方面,我們要盡量減少試卷中有關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方面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盡可能地安排一些沒有統一標准答案的探討性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充分而深入地思考才能夠做出解答;或是安排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經過反復、仔細地分析思考才能做出回答。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並對他們起到一種重要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