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全知識 > 微生物知識培訓教材

微生物知識培訓教材

發布時間:2021-02-11 09:47:47

① 誰能介紹幾本有關微生物方面的書籍!

這要看你需要哪方面的微生物知識,醫學,食品,農業?每一「個」微生物介紹的這種書,沒有。如果真的是需要到種的介紹,建議看一下分類學方面的。但是感覺你還不是需要這樣的。就說說你要做什麼吧。

② 微生物知識專業培訓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現代定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原核微生物、空間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微生物 - 發現歷史

形態學時期

微生物的形態觀察是從安東·列文虎克發明的顯微鏡開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顯微鏡,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動物,他的發現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個嶄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生理學時期

繼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世界以後的200年間,微生物學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態描述和分門別類階段。直到19世紀中期,以法國的巴斯德和德國的柯赫為代表的科學家才將微生物的研究從形態描述推進到生理學研究階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敗發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並建立了分離、培養、接種和滅菌等一系列獨特的微生物技術。從而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同時開辟了醫學和工業微生物等分支學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巴斯德和柯赫的傑出工作,使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並出現以他們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支學科,例如細菌學(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術(J. Lister),免疫學(巴斯德、Metchnikoff、Behring、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學(Beijernck Winogradsky 等)、病毒學(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Bary、Berkeley等)、釀造學(Hensen、Jorgensen 等)以及化學治療法(Ehrlish 等)。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日趨豐富,使微生物學發展更加迅速。

現代微生物學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微生物學被牢固地建立起來。其後,它的主要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傳染病和免疫學,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化學治療劑的功效;另一方面是和遺傳學的結合。

原核生物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

指核質和細胞質之間不存在明顯核膜,其染色體由單一核酸組成的一類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發育不全,只是DNA鏈高度折疊形成的一個核區,沒有核膜,核質裸露,與細胞質沒有明顯界線,叫擬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沒有細胞器,只有由細胞質膜內陷形成的不規則的泡沫結構體系,如間體和光合作用層片及其他內折。也不進行有絲分裂。原核微生物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細菌)、真細菌、放線菌、藍細菌、粘細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

微生物群

種類

原核: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

真核:真菌

球菌、藻類(部分)、原生動物(部分)。

非細胞類:病毒和亞病毒。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廣義上屬於細菌的一種)、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核質。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菌落是菌種鑒定重要的依據。不同種類的細菌菌落的大小,形狀光澤度顏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放線菌

(1)定義:一類主要成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

③ 微生物與生化葯學方面的基礎入門書。

關於微生物與生化葯學,從名字來看就是主要是微生物和生物化學,但不單單是這內兩門課,容只是這兩門是重點,最好用專業課本,鑒於你是准備自學,就推薦國內比較權威的兩本書。
《微生物學(第2版)》沈萍編,高教出版
《生物化學(第3版)》(上、下共兩冊) 王鏡岩 朱聖庚 徐長法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當然為了理解這兩本書,你還需要學習有機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這些科目的書就很隨意了,高教的教材,人衛的教材都行,大體用的的內容都講到了

④ 微生物小知識

20
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
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
1897
年德國學者畢希納發
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
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
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

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
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
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
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
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
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
20
世紀
30
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
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
年,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
發現了青黴素。
1949
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
鏈黴素。
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
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
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
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
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用
X
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
陷型。
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
而且為分子遺傳學
打下了基礎。
1944
年,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
脫氧核糖核酸
(DNA)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
保留復制學說。

富蘭克爾
-
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
(RNA)
是遺傳信息的載
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
(tRNA)
的作用機
制、
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
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
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
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

1957
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
DNA
的體外組合和操縱。近年來,原核微生物基因
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
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
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
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微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
按照研究內容和目的的不同,
相繼建立了許多分支學科:

究微生物基本性狀的有關基礎理論的有微生物形態學、
微生物分類學、
微生物生理學、
微生
物遺傳學和微生物生態學;
研究微生物各個類群的有細菌學、
真菌學、
藻類學、
原生動物學、
病毒學等;
研究在實踐中應用微生物的有醫學微生物學、
工業微生物學、
農業微生物學、

品微生物學、乳品微生物學、石油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水的微生物學飼料微生物學、
環境微生物學、免疫學等。

由於微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相互配合、
互相促進,
以及與生物化學、
生物物理學、
分子
生物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其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兩方面都有了迅速的發展

⑤ 本科微生物學專業教材有哪些

其他的我不多說了,針對你的疑問加點小意見。特別說明一下,我這個答案是自己學校的本回科培養方案生命科學院答部分上找的,我就是學生科的,哈哈
學生化的專業:生科 生工 生計 水產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
學微生物學的:生科 生工 生計 水產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
特別說明,這兩門課程都是這幾個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當然是必修的了嘛。且都有相應的實驗課。
寧外的是,生化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它是整個生物大類的基礎,所以必須要學好(除非你並不是來學生物的), 非常的是,它是所有生物專業無論什麼專業或考研的要報什麼專業,是必考專業。

⑥ 化妝品衛生培訓知識及教材

化妝品是以塗抹,噴灑或其它類似方法,施於人體表面任何部位(皮膚、毛發、指甲、口唇、口腔粘膜等),以達到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目的的產品。

4 化妝品的一般要求

4.1 化妝品不得對施用部位產生明顯刺激和損傷。

4.2 化妝品必須使用安全,且無感染性。

5 對產品的要求

5.1 化妝品的微生物學質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5.1.1 眼部化妝品及口唇等粘膜用化妝品以及嬰兒和兒童用化妝品菌落總數不得大於 500CFU / mL 或 500CFU / g 。

5.1.2 其他化妝品菌落總數不得大於 1000CFU / mL 或 1000CFU / g 。

5.1.3 每克或每毫升產品中不得檢出糞大腸菌群、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5.l.4 化妝品中黴菌和酵母菌總數不得大於 100CFU / InL 或 100CFU / g。

5.2 化妝品中所含有毒物質不得超過表 1 中規定的限量。

表 1 化妝品中有毒物質限量

有毒物質 限量, mg/kg 備注
汞 1 含有機汞防腐劑的眼部化妝品除外
鉛 40 含醋酸鉛的染發劑除外
砷 10
甲醇 2000

6 對原料的要求

6.1 禁止使用表 2 ( 1 )中所列物質為化妝品組分。

6.2 禁止使用表 2 ( 2 )中所列物質為化妝品組分。

6.3 凡以表 3 中所列物質為化妝品組分的,必須符合表中所作規定。

6.4 化妝品中所用防腐劑必須是表 4 中所列物質,並必須符合表中的規定。

6.5 化妝品中所用紫外線吸收劑必須是表 5 中所列物質,並必須符合表中的規定。

6.6 化妝品中所用著色劑必須是表 6 中所列物質,並必須符合表中的規定。

對包裝的要求

化妝品的直接容器材料必須無毒,不得含有或釋放可能對使用者造成傷害的有毒物質。

⑦ 微生物學考研用什麼書

每個學校不一樣,一般是兩個版本,沈萍教授的《微生物學》,周德慶教授的《微生物教程》。首先確定你要考的學校,登陸「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找到相應學校的參考書目即可。

⑧ 環境微生物學的學科教材

作者:趙開弘
定價:44.00元
開本:16開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本書共分11章,闡述了有關環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環境微生物的分類和特性、環境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謝、環境微生物的遺傳和進化、環境微生物的生態規律和多樣性、涉及環境微生物的技術方法、環境微生物學最新進展等。從「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高度,揭示環境微生物學的發展規律,以便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完全摒棄「先污染後治理」這種亡羊補牢式的陳舊思維,全面樹立以「綠色生態」打造「可持續發展」這種環境生態新理念。鑒於環境微生物學的基礎性,我們盡量多介紹有關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分章節詳細介紹它們和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的滲透與融合。根據環境微生物學在生命和環境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做到既全面詳盡,又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鑒於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在環境微生物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力求綜合這些重要學科,以不同的環境與資源問題為例加以重點介紹。
總之,全書以重大環境與資源問題為中心,著眼於詳盡介紹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力求內容新穎、覆蓋面廣、概念清晰、邏輯嚴謹、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充分反映現代環境微生物學的總體面貌、最新成就和發展方向。本書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相關專業的硏究生作為環境微生物學教材之用,也可作為從事環保、環境生物技術研究的有關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組織下,2008年3月在武漢舉行了全國環境微生物學教材編審會,組成了環境微生物學編寫組,全書由多所高校的相關專業老師集體編寫。具體分工如下:第1章由內蒙古大學的趙吉、第2章由華中農業大學的張娟與南華大學的唐東山、第3章由天津理工大學的馮炘與解玉紅、第4章由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蔣永榮、第5章由天津理工大學的馮炘與解玉紅、第6章由河北大學的馬建薇與華中科技大學的朱菁萍、第7章由武漢理工大學的刁紅麗與鄭州大學的郭夏麗,第8章由廣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陶雪琴、第9章由湖北師范學院的蘇平、第10章由鄭州輕工業學院的魏明寶與鄭先君、第11章由華中科技大學的朱菁萍編寫,全書由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趙開弘和內蒙古大學的趙吉分別擔任正、副主編,統編修改而成。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許多優秀教材及科研論文,具體細目列於每章之後,方便讀者跟蹤學科最新進展。對於所參考的文獻資料,在此向其作者謹致謝忱。此外,在書後附錄D列出了環境微生物學有關的重要專業英文關鍵詞,希望讀者掌握這些基本詞彙,它有利於讀者從點上把握環境微生物學全貌,而且有利於讀者查閱相關文獻,特別是英文文獻。
最後,編者用力雖勤,然限於水平,書中紕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業內同仁和廣大讀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修訂,使臻完善。 第1章緒論(1)
1.1環境微生物學的重要概念(1)
1.1.1生命及其基本特徵(1)
1.1.2重要術語(2)
1.1.3微生物的分類(3)
1.1.4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5)
1.2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任務(5)
1.2.1環境微生物學的范疇(5)
1.2.2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6)
1.3環境微生物學的歷史與發展(7)
1.3.1人類對環境微生物的認識(7)
1.3.2環境微生物學的形成與發展(8)
1.3.3微生物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9)
1.3.4環境微生物生物技術的應用(10)
1.4環境微生物的起源與進化(12)
1.4.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2)
1.4.2環境微生物的起源(13)
1.4.3放氧光合作用的進化(14)
1.4.4真核細胞的形成(15)
1.5環境微生物的重要特性(16)
1.5.1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16)
1.5.2微生物生理類群的多樣性(17)
1.5.3微生物的環境適應性(18)
1.5.4環境中微生物的安全性(18)
1.6環境微生物學與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和促進(20)
1.7學習環境微生物學的意義(21)
復習思考題(21)
主要參考文獻(22)
第2章環境中的微生物及其特性(24)
2.1微生物概述(24)
2.1.1微生物的定義(24)
2.1.2微生物的分類與命名(24)
2.1.3微生物的基本特點(26)
2.2原核微生物(28)
2.2.1細菌(28)
2.2.2古菌(34)
2.2.3放線菌(38)
2.2.4其他原核生物(39)
2.3真核微生物(41)
2.3.1酵母菌(41)
2.3.2黴菌(43)
2.3.3大型真菌(46)
2.3.4真核藻類(47)
2.3.5原生動物(48)
2.3.6微型後生動物(50)
2.4病毒(52)
2.4.1病毒的特徵和分類(52)
2.4.2病毒的結構(53)
2.4.3亞病毒(54)
2.4.4病毒的增殖過程(55)
2.4.5環境因子對病毒的影響(55)
復習思考題(56)
主要參考文獻(56)
第3章微生物的營養與代謝(58)
3.1微生物的營養(58)
3.1.1微生物的化學組成和營養要素(59)
3.1.2微生物的營養類型(61)
3.1.3微生物的培養基(61)
3.2微生物的酶(61)
3.2.1酶的定義、分類和特性(62)
3.2.2酶的組成與結構(62)
3.2.3酶活力及其影響因素(66)
3.3微生物的能量代謝(69)
3.3.1生物氧化(69)
3.3.2生物氧化的類型(73)
3.3.3微生物的分解代謝(74)
3.3.4微生物的合成代謝(79)
復習思考題(82)
主要參考文獻(83)
第4章微生物的生長及其環境(84)
4.1微生物的生長(84)
4.1.1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特徵(84)
4.1.2研究微生物生長的方法(85)
4.1.3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測定(88)
4.1.4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88)
4.1.5微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92)
4.2陸地環境中的微生物(93)
4.2.1土壤作為微生物的一種環境(93)
4.2.2土壤中的微生物(94)
4.2.3根際微生物(96)
4.3大氣環境中的微生物(99)
4.3.1空氣中微生物的存活(99)
4.3.2空氣是傳播微生物的介質(100)
4.3.3室外空氣中的微生物(101)
4.3.4室內空氣中的微生物(101)
4.3.5空氣微生物的衛生標准及檢測(103)
4.4水環境中的微生物(104)
4.4.1水環境中的微生物生境(104)
4.4.2淡水環境中的微生物(105)
4.4.3海水環境中的微生物(107)
4.4.4河口微生物動態變化(108)
4.4.5近海噬藻體的重要功能(108)
4.5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110)
4.5.1高溫環境中的微生物(110)
4.5.2低溫環境中的微生物(111)
4.5.3高鹽環境中的微生物(112)
4.5.4高酸環境中的微生物(112)
4.5.5高鹼環境中的微生物(113)
4.5.6高壓環境中的微生物(114)
4.5.7高輻射環境中的微生物(115)
復習思考題(115)
主要參考文獻(116)
第5章環境微生物的遺傳與變異(117)
5.1環境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及其意義(117)
5.2微生物遺傳與變異的分子基礎(118)
5.2.1DNA的結構與功能(118)
5.2.2中心法則與蛋白質的合成(124)
5.3環境微生物的變異與育種(128)
5.3.1基因突變及其特點(128)
5.3.2基因突變的類型(133)
5.3.3基因突變的應用(134)
5.4基因重組(138)
5.4.1真核微生物的雜交(139)
5.4.2原核微生物的接合(140)
5.4.3原核微生物的轉導(141)
5.4.4轉化(142)
5.4.5原生質體融合(144)
5.4.6基因工程(144)
5.5菌種的衰退、復壯和保藏(147)
5.5.1菌種的衰退與復壯(147)
5.5.2菌種的保藏(148)
復習思考題(149)
主要參考文獻(149)
第6章環境微生物生態學(151)
6.1生態學概述(151)
6.1.1微生物生態學的定義和研究內容(151)
6.1.2生物種群和群落(151)
6.1.3生態系統和生物圈(153)
6.1.4生態平衡(157)
6.2微生物之間和與動植物之間的關系(157)
6.2.1濕地的典型微生物生態作用(157)
6.2.2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159)
6.2.3微生物與植物之間的關系(162)
6.2.4微生物與人和動物之間的關系(164)
6.3環境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167)
6.3.1微生物多樣性(167)
6.3.2可培養微生物和不可培養微生物(168)
6.4環境微生物基因組信息所展示的生物進化規律(170)
6.4.1分子系統發育分析(170)
6.4.2DNA和蛋白質的進化(172)
6.4.3基因組的生物多樣性(175)
6.4.4環境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生態規律(179)
6.5廢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分子生態學分析(180)
6.5.1好氧活性污泥處理的微生物群落(180)
6.5.2廢水深度處理中的微生物群落(181)
復習思考題(183)
主要參考文獻(184)
第7章環境微生物在物質循環和污染物代謝中的作用(186)
7.1微生物與物質循環(186)
7.1.1氧循環(186)
7.1.2碳循環(187)
7.1.3氮循環(192)
7.1.4硫循環(196)
7.1.5磷循環(198)
7.1.6氫循環(200)
7.1.7鐵、錳循環(201)
7.1.8其他微量元素的營養性和毒性(202)
7.2環境中微生物與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202)
7.2.1化學不平衡的復雜環境(202)
7.2.2微生物對環境中化學物質狀態的影響(203)
7.2.3微生物細胞對環境中化學物質的響應(205)
7.3微生物與金屬的相互作用(206)
7.3.1環境中金屬的微生物可利用性(207)
7.3.2金屬和類金屬的生物甲基化(208)
7.3.3金屬對微生物細胞的毒性效應(211)
7.3.4微生物對金屬的抗性和解毒機制(212)
7.3.5微生物轉化金屬的有益效應和有害效應(214)
7.4環境微生物物質轉化的熱力學規律(219)
7.4.1生命體系中的熱力學原理(219)
7.4.2溫室氣體及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221)
7.5環境微生物的污染物代謝(223)
7.5.1污染物的結構、毒性與微生物降解性之間的關系(223)
7.5.2影響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環境因素(225)
7.5.3有機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徑(226)
復習思考題(238)
主要參考文獻(238)
第8章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學原理(240)
8.1廢水生物處理的環境微生物學技術(240)
8.1.1廢水微生物處理的原理(240)
8.1.2廢水的污染指標及測定方法(241)
8.1.3活性污泥法(243)
8.1.4生物膜法(246)
8.1.5氧化塘法(252)
8.2廢水脫氮除磷工藝及原理(253)
8.2.1脫氮除磷的意義(253)
8.2.2脫氮除磷原理(253)
8.2.3廢水脫氮除磷工藝(255)
8.2.4生物脫氮除磷技術的發展趨勢(258)
8.3厭氧反應器(259)
8.3.1厭氧生物處理的原理(259)
8.3.2厭氧生物處理法的發展(261)
8.3.3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261)
8.3.4厭氧折流反應器(263)
8.4有機固體廢物的生物處理(264)
8.4.1堆製法(264)
8.4.2厭氧消化法(沼氣發酵)(266)
8.5微生物在廢氣治理中的應用(267)
8.5.1廢氣的微生物處理方法(267)
8.5.2處理廢氣的微生物(268)
復習思考題(269)
主要參考文獻(270)
第9章環境微生物生物技術(271)
9.1環境微生物的基因工程(271)
9.1.1基因工程工具酶(271)
9.1.2環境微生物核酸的提取(273)
9.1.3環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克隆與表達(273)
9.1.4環境微生物基因工程菌的構建(276)
9.1.5基因工程菌的環境污染控制應用(279)
9.2環境微生物的蛋白質工程(281)
9.2.1固定化酶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282)
9.2.2基因工程抗體及其環境應用(283)
9.2.3蛋白質工程疫苗及其環境意義(283)
9.3環境微生物的細胞工程(284)
9.3.1細胞融合(284)
9.3.2固定化微生物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286)
9.3.3環境微生物的單細胞蛋白技術(287)
9.3.4農業生物控制中的環境微生物技術(288)
9.4環境微生物的代謝工程(291)
9.4.1微生物細胞外多聚物的開發與應用(291)
9.4.2微生物能源(292)
9.4.3微生物採油(298)
復習思考題(299)
主要參考文獻(299)
第10章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方法(301)
10.1環境微生物取樣和富集(301)
10.1.1培養基的配製與選擇(301)
10.1.2環境微生物的取樣(303)
10.1.3從野外微生物群落到微生物純培養物(304)
10.1.4活性污泥中細菌的分離和培養(305)
10.1.5獲得環境微生物純培養的方法(306)
10.1.6環境微生物數量和生物量的測定方法(307)
10.2指示微生物(311)
10.2.1指示微生物的概念(311)
10.2.2總大腸菌群(312)
10.2.3糞大腸菌(313)
10.2.4糞鏈球菌(313)
10.2.5產氣莢膜梭菌(314)
10.2.6異養平板計數(314)
10.2.7噬菌體(314)
10.2.8其他指示微生物(314)
10.3顯微技術(315)
10.3.1顯微技術的原理(315)
10.3.2微生物的形態、特殊結構的觀察(319)
10.3.3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321)
10.3.4應用分子探針和熒光探針顯微術的原位檢測(321)
10.4生理學方法(322)
10.4.1純培養微生物活性測定(323)
10.4.2適於測定環境樣品活性方法的選擇(324)
10.4.3碳呼吸(325)
10.4.4放射性標記示蹤物摻入細胞大分子(326)
10.4.5腺苷酸能荷(327)
10.4.6酶分析(327)
10.5免疫學方法(328)

⑨ 微生物知識

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細胞核和完整的細胞器,故又稱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菌僅有原始核結構,無核膜和核仁,細胞器很少,屬於原核細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則沒有細胞結構,屬於原生微生物。

⑩ 哪本微生物學的書比較好

微生物學牽扯的東西比較多,看的話其實微生物教程,微生物工回程,工業微答生物育種,微生物生理學,免疫學等都要看,也不容易,分子生物學看第一遍難,知道了一些概念後其實就不難了,當然也涉及基因工程這本書,有的院校還要求《基因VIII》,特別厚的一本書,有1200多頁,其實沒有哪個容易,還是得看自己的興趣,

《普通生物學》
《植物學(下)》
《分子與細胞生物學》
這三本不要通讀,挑自己需要的章節看。
《微生物學》
教科書畢竟權威一些,再剩下就是科普了。
四本書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
這個網頁是科普性質的,你可以看一眼,覺著沒用就忘了它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知識培訓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