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地震是一種使人類文明毀於瞬間的巨大天災。它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還不能准確地說出它將要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們有辦法減輕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這就是「防震減災」。為提高廣大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災損失,在群眾中應加強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現將有關地震和減災的常識介紹如下: 地震發生的原因與分類:地球內部深層物質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促成地球表層,尤其是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的地帶,當它承受不了巨大的應力作用時,或者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根據成因可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構造地震: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響范圍較小,發生的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塌陷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地震是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人們能感覺到的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的有千餘次,而七級以上能造成巨大災害的地震約十幾次。 地震的幾個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稱震源。震源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稱震中距。震源到震中的距離稱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的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的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發生時,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橫波。 縱波:它向外傳播時,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壓縮)或拉(膨脹)的作用。 橫波:它向外傳播時,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於波的傳播方向上作剪切運動。 縱波與橫波相比,前者傳播速度快,在地殼中一般為每秒五六千米,且強度小,衰減快;後者傳播速度慢,在地殼中一般為每秒三四千米,且強度大、衰減慢。因而,地震時,總是縱波先到達,橫波後到達,橫波的振動比縱波強。 震級與烈度: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中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中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與震級和震中距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質條件、建築物結構及抗震性能等有關。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有感地震 felt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級≤震級<3級的地震。 破壞性地震 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二十六條) 嚴重破壞性地震 severely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災區喪失或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 取相應行動的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三十條) 震級每相差一級,其能量約相差30多倍。震級越大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少;反之,震級越小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多。 地震是怎樣造成災害的?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本身並不等同於地震災害,地震只在一定條件下才造成災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強烈振動,造成建築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並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帶來經濟損失,這是地震造成災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強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壞,但破壞的輕重還與震源深度、地震類型、地震發生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另外,還與地震發生的地點有關。如果一次強烈地震發生在渺無人煙的高山或荒漠區,它對人類便不會造成影響;而那些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的地震,則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些只佔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85%。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災害原因還與人類抗禦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關。這包括許多方面,如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城市水、電、氣等生命線工程的設防能力,社會對地震災害的監測,預報及應急救助能力,人們是否具備防震知識等。 震前異常:事實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前是有前兆的。這些前兆分為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微觀前兆是指用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化學和地質構造等的微小變化。宏觀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覺察到的各種前兆現象。那麼,地震前會出現哪些宏觀前兆呢? 地下水的異常變化: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變渾等;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范圍等等。 動物異常:據統計,目前已發現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的動物有130多種,其中反應普遍且比較確切的約有20多種。常見的有:大牲畜,如馬、驢、騾、牛等;家畜,如狗、貓、豬、羊、兔等;家禽,如雞、鴨、鵝、鴿子等;穴居動物,如鼠、蛇、黃鼠狼等。 動物行為異常大體有三種:興奮型異常,如驚恐不安、不進圈、狂吠、如癲如狂,倉皇逃竄、驚飛、群遷等;抑制型異常,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不肯進食等;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地聲與地光:地聲多數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但也有出現在震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聲音類似於機器轟鳴聲、雷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地光:一般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出現於震前數小時或更早的;形狀各異,有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火樣光、柱狀光等;顏色多呈紅、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變化十分復雜,各種異常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並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當我們觀察地震宏觀前兆現象時,一定要注意識別真偽,並及時報告地震部門。 地震來了怎麼辦?抓住時機,利用預警時間緊急避震。大地震的發生雖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強烈震動之前,仍能出現一些人們能夠感覺到的有關現象。這些在大震前短暫時間內出現的、能夠預示強烈地震即將到來的臨震宏觀現象,叫做大震預警現象。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動、地聲、地光等。從人們發現預警現象開始,到房屋倒塌,這個時間差稱為大震預警時間。據統計,預警時間可達十幾秒,少數可達20秒以上,在20秒以內的佔83%,平均預警時間為13.6秒。地震時,人們如果能抓住預警時機就會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環境下緊急避震的要點:如果你住樓房,地震時不能滯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間中央。因為這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應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傢具邊;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如衛生間;內承重牆牆角。千萬不能跳樓,不要到陽台、外牆邊或窗邊去,也不要到樓梯去,更不要去乘電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時應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傢具邊。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窗戶邊;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如果你正在學校上課,就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震時千萬不能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再由老師帶領,有組織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樓房,一定要記住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當你在操場或室外時,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去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如果你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時,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書包等保護頭部;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等地震過後,聽從服務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的門窗、櫥窗和玻璃櫃台;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吊燈、廣告牌等懸掛物。 如果你在戶外,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如樓房,特別是玻璃幕牆的建築、高煙囪、水塔等。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變壓器、電線桿、廣告牌等。注意避開其他危險場所,危舊房屋、狹窄的街道、牆等。 如果你在野外,應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地,選擇開闊、穩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避開河邊、湖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變壓器、高壓線及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品倉庫,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地震發生後,如果被埋壓不能自行脫險時,一定要沉住氣。先試著把雙手從壓埋物中抽出來,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震後,餘震還會不斷發生,你的環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這時你要保持呼吸暢通,盡量挪開臉前、胸前的雜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如果暫時不能脫險,就要保存體力,不要大聲哭喊,勉強行動,盡量閉目休息,維持生命。同時還要與外界聯系,當聽到人聲時用石塊敲擊鐵管、牆壁以發出呼救信號,耐心等待救援。 回答者
⑵ 參觀紹興市科技館「防震減災」主題科普展,寫心得體會!
今天,天氣晴朗。我和媽媽提議去紹興科技館去參觀了防震減災的科普展。
剛走進紹興科技館就看見了一個大地球儀,旁邊有一位機器人似乎歡迎我們的到來呢!
走進了大廳只見裡面有一個走廊兩頭寫著安全出口和安全入口,裡面有四個報警器,只要你通過這個走廊快報警器就不會叫,
相反假如走得慢報警器就會叫了。好像在督促人們要走得快。裡面還有拼房子的積木塊拼好以後在拉兩邊的黑色柄子就能測試這座房子是否結實啦!
地震、海嘯、洪水都是自然災難,只要大家保護環境就能防備自然災害的形成了。
地震有三種: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構造地震是由於地球板塊運動造成的,
比如兩個板塊碰撞的地方就很輕易發生地震,也即地震帶,像日本,
台灣地震就比較頻繁火山地震就很好理解了,即由火山引起的陷落地震是因為地下被掏空了,上面的東西就沉下了,
比如碳酸岩發育的地方下面出現溶洞如果上面壓力過大就會出現塌陷。
假如遇到地震了我們不能往外逃在桌子下蹲著,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
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
注重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
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堅固、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
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
身體應採取的姿勢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看了科展,使我懂得了地震對我們生活的害處。也懂得了不少地震的逃身方法。
平時我要都看一些科普書,多懂得一些科普知識。對我以後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⑶ 防災減災學習心得或心得體會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⑷ 防震減災的科普作文(500字)
防震減災
地震災害是世界上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和人員傷亡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預報仍是個世界性難題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強對地震科普知識的學習,以利於掌握正確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當地震發生時,房屋倒塌後所形成的室內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特別是在樓房內的人,選擇廚房、衛生間等開間小、不易倒塌的空間、牆角或桌子等堅固傢具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避震。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都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盲目跳樓和使用電梯。
一位親身經歷過1920年海原8.5級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們詳細介紹了「伏而待定」的具體方法:「在屋內感覺地震時,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臉朝下,頭靠山牆,兩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樑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閉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戶外的場合,要避開高大建築物等危險之處,護住頭,迅速跑到空曠場地蹲下。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麼的心理。身邊的門柱、牆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務必不要靠近水泥預制板牆、門柱等躲避。在繁華街、樓區,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
另外,室外的人盡量遠離高壓線及石化、化學、煤氣等有毒工廠或設施。如遇燃氣、毒氣泄漏、火災,用濕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風繞到上風方向。
在百貨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員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發生混亂。請依照商店職員、警衛人員的指示行動。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較安全的。即便發生停電,緊急照明燈也會即刻亮起來,要鎮靜地採取行動。
在發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後避難。高層大廈以及附近的建築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會自動停止,停在最近的樓層。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要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系、求助。
要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在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有發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應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感知地震或發出海嘯警報的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採取避難的措施。避難的方法,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採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對於病人等的避難,當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難的方式等進行商定。
地震發生後,人們可能面對各種困難,必須克服恐懼心理,用正確的方法自救求生,這對於減輕地震災害,免遭新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脫險,一定要沉住氣,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如果暫時無法脫險,要想辦法維持生命,尋找食物和水,保存體力,耐心等待,並設法與外界聯系,切不可大聲哭喊,勉強行動,盡量閉目休息。時間就是生命。被救後要積極參與震後救人工作,迅速壯大救援隊伍,讓更多的人獲救,要先救近處的人,先救青壯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 「生」、後救「人」;要積極參與維護社會治安,保持社會穩定。
在發生大地震時,人們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採取行動,極為重要。從攜帶的收音機等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機構直接得到的信息,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
同學們,地震發生時,只要能按正確的方法去做,就不會有危險的。有時,地震並不像你所想像得那麼可怕,真正房倒屋塌的災難性地震還是少數。只要沉著、冷靜地應對災變,就有可能避震成功。
⑸ 防災減災科普知識
1.地震依據成因可分為火山地震、構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種類,對人類危害最大的地震為( B )。
A.火山地震 B.構造地震 C.陷落地震 D.人工地震
2.( 4.7.選B把 )級震級以上的地震為破壞性地震。
A.4級 B.5級 C.6級 D.7 級
3.地震是地球(C )物質運動的結果。 A.外部 B.地殼 C.地幔 D.內部
4.震級和烈度都表示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地震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
A.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一個烈度 B.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C.一次地震只有一個烈度
5.地震發生時,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縱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橫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請問: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比較大,先到達地表的是( A) A.縱波 B.橫波
6.一些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在未來的震中及其外圍地區會出現各種各樣平時未曾出現過的與地震活動有關的自然現象,稱之為地震異常或地震前兆。下列現象中不屬於地震前兆現象的是:( D) A.蛇出洞、老鼠搬家、雞鵝高飛; B.小兔發瘋、魚變傻、黃鼠狼搬家; C.地下水位升降及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 D.在繁殖季節,出現大量蟾蜍集體搬家
7.地震時應根據居住的特點採取不同的避震方式,居住在高層樓房的居民遇到地震突發事件時應選擇正確的方式避震。請問:以下三種方式哪種是不安全的?( C)
A.迅速乘電梯撤離 B.先迅速躲進小開間房間 C.先就地躲避在床、桌等堅固物體下
8.地震發生後,從高樓撤離時應走( A )。
A.安全通道 B.跳樓 C.乘坐電梯 D.從窗戶抓繩下滑
9.人們在避震「自救瞬間」的首先選擇的是( A )。
A.先保護頭 B.先保護胸部 C.先保護雙手 D.先保護雙腳
10.地震發生了,你在戶外避震,以下那種方法是不合適的?(C )
A.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B.避開高大建築物 C.抱住電線桿 D.避開過街橋、立交橋
⑹ 防災減災的心得體會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⑺ 防震減災小知識
地震發生時的自救措施:
1.當人們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地震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採取應急措施。在來不及逃出房屋的情況下,住平房的人可就近躲避在堅固的寫字台下、炕沿下、床板下等。
2.住樓房的人應盡快從大房間躲避到廁所、廚房等小房間處;當來不及逃離大房間時,應躲在內牆牆角下、傢具與門框附近等處,並保護頭部和呼吸安全;不要躲在樓房的外牆角,以防外牆震裂倒塌而跌出牆外。不可躲在陽台上、窗戶旁與擁在樓梯口,更不可盲目跳樓以防摔傷。
3.當主震約在20秒鍾過去後,要立即撤出房間,以防接著而來的餘震造成傷害。住高層樓房的人不可乘電梯逃離。為防地震造成停電和火災,可沿樓梯撤出。逃出室外或己在室外的人應保護頭部,以防止被瓦礫等物砸傷,並迅速往廣場、操場、公園等空曠安全處疏散,要躲開狹窄街道、高樓、影壁、女兒牆、煙囪、橋梁、高壓線、變壓器、河堤,水壩等危險地段。
4.若地震時在立交橋上,司機和乘客應迅速步行下橋躲避;若地震時正在車間、影劇院、商場、學校等公共場所,若時間允許可依次迅速撤離;在來不及時,可就近躲在車床下、桌子下、舞台下、椅子下、櫃台兩側等處。大地震後還有多次餘震,此時不能回到尚未倒塌的建築物內;倒塌的建築物如發主火災應迅速撲滅,以救出被困往其中倖存的人。
被埋在廢墟中的人,應盡可能加固自己同圍的支撐物,並用連續有規律的敲擊聲和呼喊聲求救。
⑻ 防震減災的科普知識
做到以下四點:
1)學習地震知識
——學習地震知識可使你在地震時不害怕、不驚慌,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了解家庭、學校和辦公房所處的地質構造情況。
——掌握基本的地震防禦辦法。
——注意身邊自然界的異常現象。
——不要聽信和傳播地震謠言。
(2)室內防震措施
——高櫃要和牆體固定在一起,以免傾倒砸人或堵塞逃生之路。
——較高的傢具上面堆放笨重物品。
——最危險的是組合傢具,可用角鐵或結實的木條固定各部分,再和牆體連接,或乾脆拆除。
——固定底座帶輪子的傢具或物品,如鋼琴等。
——固定桌面上的貴重物品,如計算機等。
——系緊或加固懸掛物,如燈具、掛鍾鏡框和廚房用品等。
——取下陽台圍欄上的花盆、雜物。
——卧室,尤其是老人或兒童的卧室,盡量少放傢具和雜物,尤其不要放高大物品。
——有條件的家庭,可設計一個室內避震空間。如重點加固一間居室或在床上增設結實的抗震框架等。
——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熟悉電、水、氣閥門的位置,掌握正確的關閉方法。
——不要把易燃、易爆物或農葯、有毒物品放在屋內。
(3)室外防震措施
——正門、樓道、走廊不堆放雜物,以利人員疏散。
——選擇疏散避震的安全場地。場地應就近、寬敞,應避開高大建築物、電線桿、磚牆、路燈和變壓器。
——發布臨震預報的地區,應按政府安排,按指定地點修建臨時防震棚。在外期間注意衛生,防火,儲備飲用水等,遵守和維護社會秩序。
(4)准備一個防震包
——防震包應足夠結實,內裝食品、水、急救葯品等基本生活用品。因為是備用應急,所以應按保質期及時更換食品和水。另外,還應准備小鐵鏟、鉗子、改錐等工具,可以在你自救或救人時發揮作用,准備一哨子,可以幫助救援人員發現你被埋地點。
3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北方工業城市唐山瞬間劇烈顫抖,無數熟睡中的人們來不及反應就失去了生命,24萬人在這次地震中喪生。各種各樣的奇異現象在地震前被發現,假如地震再次來臨,這些現象能對我們有什麼幫助么?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地震專家——— 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地震分會會長何永年研究員。
震前的神秘現象
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頭賣鮮魚的人突然增多。據打魚人說:7月20日前後,離唐山不遠的沿海漁場,梭魚、鯰魚、鱸板魚紛紛上浮、翻白,魚兒像是瘋了一般,漁人們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好運氣。
7月25日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長湖」號油輪船員們驚奇地發現,油輪四周海面上的空氣噝噝作響,一大群深綠色翅膀的蜻蜓飛來,棲在船窗、桅桿、燈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不久,油輪上出現了更大的騷動,一大群蝴蝶、蝗蟲、蟬、麻雀以及不知名的小鳥也飛來了,「長湖」號油輪幾乎成了避難的諾亞方舟。
七月下旬起,距唐山較近的蔡家堡至大神堂海域,漁民們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從來是碧藍的海水,一夜之間變成了土黃色。唐山附近的一些村子裡,池塘的水忽然莫名其妙地幹了,有的池塘卻又騰起水柱。
地震的前夜,神秘現象更是到了最高潮。唐山林西礦區,飄來了一股淡黃色的散發著硫磺味的「臭霧」。在通縣,有人發現一支卸下的20瓦日光燈管閃閃發光。昌黎縣虹橋公社馬鐵庄大隊的李會成看見鄰居家的二百多隻鴿子突然傾巢而出,盤旋著久久不肯下落。7月28日凌晨,撫寧縣大山頭養貂場的張春柱被貂的叫聲驚醒,全場415隻貂,在籠里亂蹦亂撞,驚恐萬分。
科學解釋尚不完善
這些前兆的出現確實和地震有著密切聯系,有些現象的成因還不能非常確切地解釋,但基本的原理說得通。」何永年解釋說,地震前的物理異常可分為人可感知的宏觀異常和只有儀器可以探測的微觀異常。
地聲和地光是人們在大地震前最容易發現的宏觀異常現象。就在唐山大地震來臨前的幾分鍾,北京開往大連的129次直達快車滿載著1400多名旅客於凌晨3點 41分正經過地震中心唐山市附近的古冶車站,司機眼前忽然閃現耀眼的亮光,貌似閃電,卻又沒有光源。這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他的警惕,立即使用非常制動閘緊急剎車,車剛剛停穩,奪取幾十萬人生命的大地震就發生了,滿滿一車乘客得救了。大地震到來前,還有不少人聽到了大地發出悶雷似的轟鳴,也有人形容轟鳴聲類似老牛的哞叫,不久後地震就來臨了。
微觀異常只有用儀器才能察覺。在地震前還有大量不為人知的物理和化學現象。比如水中放射性氡的含量、空氣中的硫的含量、電磁波、電場的變化、地電阻的變化、重力場的變化、地熱場的變化、地形變場的變化等等。
地聲和地光發生的原因,何永年解釋說,目前的普遍看法是在高壓下地層的強力摩擦造成的靜電發聲和發光現象。而動物的異常行為的解釋更復雜,不同種類的動物對不同的物理場敏感度不同,有的對次聲波敏感,有的對超聲波敏感,有的對地磁場敏感,有的對電場敏感。不過目前的科學尚不能精確完美地解釋這些現象。
震兆預警難以成信
既然科學尚未發達到准確預報的程度,那我們依靠各種現已經總結出的震前自然現象和動物異常,能否預知地震的到來呢?何永年肯定地說,依靠這些現象,採信度難以把握。近日,文安地震後不久,他曾經在街上問一個手抱小狗的年輕人「小狗在地震前有什麼異常」,年輕人笑笑說:「失職啦,它啥反映都沒有。」
動物異常的成因很多,現代社會的誘因太多了:工地的震動、通訊的電磁干擾、化工的異常氣味,都可能導致動物的行為異常。另一方面,時代不同,動物的生活環境不同,敏感度自然也不同。打個比方,一條狗如果天天在一個工地附近生活,它對小的地震根本不會有任何異常的反應。
同樣的,地下水位變化可能是采水過度造成;雷達電磁波的變化也很有可能和現代通信有關。「這些異常往往都是事後才引起人們的注意,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的『異常』確實並非異常。因此異常現象可能是震兆,但不能因此下結論說,有『異常』就必然會發生地震。」
事實上,在地震成因機理沒有完全被揭開之前,即使是一些曾經「成功」預測了部分地震的理論也不能推而廣之。有理論認為,「小震鬧騰,大震到」,即有一連串的小地震後接著會有大地震,這個理論也不是都適用,比如唐山的地震就沒有小震來預警,大震一下子就來。因此地震規律是個特別復雜的課題,就目前水平而言要准確預言難度非常大。
那麼,面對地震人類就只有坐以待斃么?何永年否認了這一說法:「相對於地震的預報來說,其實預防更加重要。平時硬體的防震措施和軟體的防震意識相結合,作用甚至比准確預報出地震還要大
破譯地震發生的「密碼」
——淺談地震的前兆與預報
摘要:大地震是一種破壞性極大的自然災害,是人類生存,生產和建設的大敵。但是地震中人員的傷亡和損失並不是由地震的震級大小唯一確定的,至關重要的是人們在地震前能夠有效防範,災害程度就會明顯減小。在人類長期發展的過程當中,也積累了與地震災害做斗爭的豐富的自然經驗,我們小組試圖通過文獻查找,綜合分析的方法來盡可能破譯地震發生的「密碼」,從而能夠盡可能小地減小地震災害。
關鍵字:地震 前兆 預報
基本知識
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人類要想戰勝地震這個凶惡的大敵,必須先要盡可能詳盡地了解地震的本性和「脾氣」。
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使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一瞬間就毀滅了,留下的只有一片殘垣斷壁,僅僅幾十秒鍾,就讓半個世紀的建設化做烏有,上百億的財產付之東流。絕大部分的大地震的強烈振動的危險期大概只有1分鍾左右。難怪有人說:挨過這恐怖的一分鍾,就有了生的希望。
強烈地震有很大的破壞性質。一種是直接災害,如人畜死亡,房屋倒塌等等;另一種是次生災害,由地震的間接原因造成,如海嘯,滑坡,泥石流等,更容易引發災害鏈,造成更大的經濟財產損失。地震傷亡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可以說,震級越大,烈度越高,破壞越大,生命損失更大。
中國是一個地震高發地,所以探討地震的前兆和預報更有重大意義。
前兆
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我們稱之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從搜集整理的資料來看,地震前兆有一些經驗性質的共同特徵:異常種類隨地震的發展,逐漸增多;異常的持續時間與震級有關,震級越大時間越長;異常變化的時間進程有一定的聯系;異常變化的空間分布相對集中;異常的幅度隨著與震源的遠近而有差別。
宏觀異常
一、小震活動
有的大地震發生前幾天或幾小時,會發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達幾十至幾百次,科學家稱它們為前震。
由於觀察認識到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因此便可利用前震預報大震,並設法預防大震。比如1809年8月11日貴州正安「小溪里、羅乾溪忽山動石墜,居民即將器具牛羊移居對山,遷畢地搖,房屋倒塌,田土盡翻,山泉凝而為潭,深不可測」。這說明,正安發生強震前,在小溪里、羅乾溪存在明顯的小震活動,當地老百姓在觀察到這種前震現象後,馬上採取措施,人畜財物轉移到安全地方,避免了傷亡出現。
二、動物反常表現
目前已發現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的動物有130多種,其中反應普遍且比較確切的約有20多種,常見的有:
代表
大牲畜
馬、驢、騾、牛等家畜
狗、貓、豬、羊、兔
家禽
雞、鴨、鵝、鴿子
穴居動物
鼠、蛇、黃鼠狼
飛的昆蟲
蜜蜂、蜻蜒
科學研究發現,一些動物的聽覺大大優於人類的聽覺。如,人耳只能聽見音頻為每秒鍾1000次至4000次的聲波,而貓狗和狐狸卻能聽到音頻每秒鍾高於60000次的聲音,至於老鼠、蝙蝠、鯨魚和海豚,可以發射和接收音頻每秒鍾超過100000次的超聲波。
除了超聲波,動物們還能感測音頻每秒鍾只有100次或不到100次的次聲波,次聲波不僅我們的耳朵聽不出來,就是地震儀器也極少可能把它測定出來。因此,它們能遙感得出數百公里之外雷電和洋底海嘯的聲波。
魚類對於微弱的震動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它們的胸腹兩側都長滿側腺,這是一種特殊的感測系統;爬行動物蛇能覺察地震,是因為它們能夠嗅出地震前,地下所釋放出來的碳氫化合物的氣息;狗之能以吠叫預報地震,是能聽見地震開始時所發射出來的超聲波。
三、大氣異常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會出現多種反常的大氣物理現象,如怪風、暴雨、大雪、大旱、大澇、驟然增溫或酷熱蒸騰等。
大震前的各種大氣異常現象,近年來有很多報導,可以說,臨震大氣物理現象都不是孤立的,但由於地震前兆現象和氣象本身的自然現象容易混淆,還必須進一步加強研究。
四、「地光」
地震伴有發光現象並非偶然。在我國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顏色很多,有紅、黃、藍、白、紫等。地光的形狀不一,有的呈片狀或球伏,也有是電火花似的。地光的出現時間不一般很短,往往一閃而過,所以不易觀測。
地光發生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地震前地電和地磁異常,使大氣粒子放電發光所致;也有人認為是放射性物質的射氣流從地下的裂縫中射出,在低空引起大氣電離,因而發光。盡管原因還沒有徹底清楚,但由於地光有時出現在大震之前,因此它是臨震前的一種前兆現象,可以用來進行臨震預報。
五、「地聲」
在地震前數分鍾、數小時或數天,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習慣稱之為「地聲」。
地聲一般出現在震前幾分鍾、幾小時,幾天或幾十天內。實際上臨震前幾分鍾內出現者居多。所以地聲確是一種臨震的信號。有的震區就是因為重視奇怪的地聲現象,使人們躲過了災難。
根據地聲的特點,能大致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說,如果聲音越大,聲調越沉悶,那麼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較小。
微觀異常
一、地形變
從多年來的大地測量結果中發現,我國幾次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廣東陽江地震、1970年雲南通海地震、玉溪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變活動。
我們已知道,地下斷層的活動是大多數地震發生的直接原因,大地形變測量能夠監視斷層的活動,配合其他方法,如地聲可監視斷層微破裂等等,就有可能准確地判定斷層活動的狀態,沿著這個思路,大地形變測量能為地震綜合預報提供極其有用的判斷依據。
二、電磁場異常:
地震前磁場變化,很早就被人們注意到了。1872年12月15日印度發生地震前,巴西里亞至倫敦的電報線上出現了異常電流;1930年日本北伊豆地震時,電流計也記到了海底電線上的異常電流。
地震能引起電磁場的變化。一般認為磁場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二是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岩石溫度的改變也能使岩石電磁性質改變。唐山地震前兩天,距唐山200多公里的延慶縣測雨雷達站和空軍雷達站,都連續收到來自京、津、唐上空的一種奇異的電磁波。因此,觀測電磁場的變化也成為預報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地下水異常
大地震之前,震區范圍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強烈的擠壓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現水位的升降和各種物理性質和化學變化,使水變味、變色、混濁、浮油花、出氣泡等。由於地下水與河流之間存在互相補給的關系,震前地下水的變化,也會引起河水流量的變化。震前地下水發生的異常變化,是一種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現象,是目前預測預報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注意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所謂的地震前兆,只能說是可能性的前兆,這些都屬於分析統計一類的。由於某些條件的變化,這些現象並不都是一定完全重復出現。突出的問題還在於有異常現象出現,但是沒有地震發生的情況也是很多的。研究表明:地震前兆只是引發觀測變化的一個可能因素,總體上說,還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定量的指標,異常變化與地震關系的不唯一性仍然是地震預報中遇到的突出問題。
預報
所謂地震預報,顧名思義,是指用科學的思路和方法,對未來地震(主要指強烈地震)的發震時間、地點和強度(城級)做出預報。
從陸殼構造的復雜程度來看,一定區域范圍內,產生應力集中的地點不是單一的。一方面往往在一定范圍內可能同時出現若干個局部的異常集中區域,但是其發展也並不是都會導致大地震的發生。有時一定區域范圍內,觀測資料有種種變化復雜的異常性,往往給尋找廣闊區域的地震危險程度帶來很大的困難。
從地球物理學的角度看,地震預報的困難還在於不能在實驗室中模擬,野外觀測的時間和區域有限,設備精度不高等等。
長期預報是對某一地區今後數年到數十年強震形勢的粗略估計與概率性預測。主要依據是對歷史地震活動資料的統計分析,對現今地質構造活動(尤其是斷層)背景、地震活動背景、其他地球物理場的變化背景、地殼形變(幅度、速率、方向等)的觀測研究,並考慮到天體運動、地球自轉等因素。通過斷層活動與其他這些因素的組合特徵及發展趨勢,對區內的發震可能性及其變化方式進行分析,提出長期性的趨勢預報意見。以此為基礎,才可在監測力量較強、資料較多的地區進行地震三要素的中、短期定量預報。由於中國地域遼闊,監測與研究力量有限,因此在長期預報中就要有所側重,注意強震的地震地質標記,如大地構造的邊界帶、新構造差異活動帶、活動斷裂帶、斷陷盆地、地殼厚度變異帶、殼內低速層(在地殼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大約60~250km深處有一地震波速局部降低的圈層,叫低速層)、地殼形變幅度、速度、強度等。強震多發生在活動斷裂的端點、拐點、交點、閉鎖點等部位。
地震中期預報依據各種前兆趨勢異常的時空分布特徵圈定危險區,並據經驗公式判斷發震時間與強度。進行中期預報要考慮監視研究區的地震地質構造、歷史地震情況、監測台網的布局,各單項異常的類型、空間分布特徵、數量、幅度、異常起始、轉折、結束時間及異常的預測意義;地震活動性的時間變化分析及是否出現空區(在被稱作地震空區的區域內,地震活動水平明顯低於周圍地區,或幾乎沒有地震發生。地震空區有可能與孕震有關)、條帶、集中區等空間異常圖像;在上述基礎上統計與作圖,進而分析各類異常的時空演變特點。
在短、臨預報階段,除繼續追蹤監視中期與短期異常的發展變化外,還應從時空兩方面進一步核定與分析各類異常的數量、比例、持續時間、變化速率、異常幅度、轉折、加速或恢復時間等特徵量,臨震階段尤其要注意突發性異常的這些特徵。突發性異常既包括原有中、短期趨勢異常、新的大幅度加速、轉折或恢復,也包括新出現的前兆突跳、階躍和有一定數量與范圍的宏觀異常現象,如地下水的突然升降、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水、氣、油的噴發,動物習性異常,聲、光、電異常及氣象要素的突變等。應綜合分析突發性異常的總體特徵;異常頻次、強度等隨時間的變化;突發性異常在空間分布上的相對集中性,異常分布與構造的相關性,異常數量與項目的比例等。密切監視預報區及周圍地區的地震活動動態,尤其是當監視區出現顯著的震群活動時,應立即運用多項判據判定是否為前震活動。
⑼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日記
1、按照正確的格式 第一行寫日期 星期 天氣 2第二行空兩格寫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具體內容3把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寫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