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工廠的工藝員具體做些什麼要學習哪些知識
1、在工藝負責人的領導下,具體負責分管的工藝技術工作。
2、參與編制、修回訂、審核技術方案和操答作規程。
3、參與對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和考核。
4、參與開停車方案的制定、動設備的試運和裝置的開停車,做好技術支持工作。
5、參與生產現場工藝的控制,檢查工藝執行情況,做好相關記錄和匯報工作。
6、參與工藝生產事故分析和調查。
7、參與現場巡檢,檢查工藝運行情況,做好工藝台帳記錄和匯報工作。
8、統計公用工程和原材料的消耗情況,以及產品質量和產量的統計,為工藝技術方案提供依據。
9、做好相關技術信息和技術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匯總工作。
10、負責公司技術資料的管理工作。
⑵ 請教,怎麼寫總裝車間工藝培訓材料啊
應該是要你編寫文字教材,給你一段我們公司的工藝資料看看,因涉及機密,僅列出部分以供參考如下:
SMT通用工藝
簡介
表面組裝技術英文稱之為「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簡稱 SMT,它是將表面貼裝元器件(無引腳或短引腳的元器件)貼、焊到印製電路板表面規定位置上的電路裝聯技術.
工藝步驟
物料
絲印
絲印目檢
貼片
貼片目檢
迴流
迴流目檢
轉板
物料
1、作業人員領用零器件時必需配戴靜電手套。
2、領用零件時必需核對工藝文件。
3、當在生產時應核對單位產量來領用。
4、領用物料時必須認真填寫日期和規格,仔細查看拆封日期。
5、物料員根據散裝最先,非真空包裝優先的原則發放元件,首先發放散料和非真空包裝的元件,
6、散料、回料嚴格按《元器件管理規范》作業。
7、確認在保質期內,不符合要求的元件不得發放使用。
絲印前准備
1、嚴格按《焊錫膏貯存使用規范》使用和管理焊錫膏。
2、焊錫膏一旦接觸眼睛,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干凈。
3、在生產現場每台絲印機一次只允許開啟1瓶焊錫膏,不允許不同型號的錫膏混用。
4、發現過期的焊錫膏應馬上報告主管,由主管確認是否報廢。
5、檢查空的錫膏瓶焊膏是否刮干凈。
6、半自動絲印機作業人員必須配戴手指套。
7、檢查本崗位的靜電接地是否良好。
8、領用刮刀、鋼網等工具時,應該仔細檢查規格型號是否與工藝卡一致,表面有無明顯損傷等。
⑶ 工藝員崗位職責
工藝員來的崗位職責主要有以下自幾點:
1.根據工藝方案、工藝流程的設計,組織車間工藝審核,設備、工裝模具調配;
2.協助車間按計劃組織生產,與質量部門密切合作,分析生產流程沖突,對與工藝有關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及時妥善處理生產現場出現的質量、技術問題;
3.參與新產品的設計開發,協助車間制定新產品的試制工作計劃,對准備工作和修改工作實行管理,審核設備工裝的使用,並檢查設備及工裝生產要求符合性;
4.協助車間按規定製定、編寫、修訂崗位安全操作規程,監督、檢查各工序員工嚴格執行;
5.審核車間工藝方案,按工藝流程設計填寫生產和裝配工藝卡,對現場管理、工藝改進和成本控制進行調研,收集工藝數據;
剛走上公藝崗的新手,可以參照以前老師傅制定的制度來設定製度,大體不變,結合當前生產生活實際就好。
(3)工藝方案的培訓擴展閱讀:
工藝員是技術人員的一種,不直接參加具體的操作,和操作員有很大區別。
簡單的說,工藝就是把產品設計者的意圖轉化成產品的行業規范。而工藝員就是編制和監督實施這種規范的人員。
⑷ 裝訂車間工作流程及生產工藝培訓
問啥了?
⑸ 如何從工藝方面提高產能輸出方案
談到產能的提升不免要談到五要素:人、機、料、法、環五大關鍵要素的關聯性,如果單從工藝方面來講產能提升,就我個人觀點在這五個因素中,涉及有人、機、法要素,其中人是首要的。然而在目前生產環境及人員配置充足的情況下,員工要達到8小時的標准產能卻需要花費9~10個小時,有時甚至不能完成。因此可以看出人員的產能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那麼要想提升產能,提高人均效率,就需要發揮人員的最大產能,那麼主要還是要靠管理及制度的完善來達到產能優化的目的。
一、總體理念
1、提高生產,制度先行。首先,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生產制度,以確保生產有章可循。(表現為:公司管理制度不夠嚴謹,員工隨意離崗----沒按照離崗制度落實執行,且離崗無頂崗人員;班組整體調配、相互協作的團隊工作意識不足。)
2、生產狀況,定期反饋於相關部門,由相關部門及時了解並快速調整生產計劃。可以通過工作結果定期反饋機制進行保證落實。(表現為:各班組產能沒有硬性完成目標,能做多少就是多少。無嚴格的獎懲機制-----產能的完成和自己沒關系。)
3、對人對事,獎罰分明。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生產效率高的員工理應獲得應有的獎勵。有這樣的現象,技術好的員工要承擔更多的工作,而稍差的員工反而承擔較少工作或較容易的工作,
這樣肯定會打擊部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主要表現為:公司計件工作成績督導不足,有記錄但無落實完整——員工一天做多少無保障,因此沒有目標緊迫感 。)
4、工具與技術,雙重優化。為員工提高生產效率提供客觀條件:工裝夾具及機械的應用,即便是一流的員工,沒有必要的工裝夾具,也難以達到高效率。(表現為:機台經常有停機、不用等現象-----浪費正常機器利用率;多技能員工欠缺-----人員數量少)
5、建立專業化的生產隊伍,進行工作研究和方法研究,能提高能效。
激發員工干勁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只有這個資源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分挖掘它、利用它,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用,特別是作為一線管理人員,如果你了解了員工的本性,也就知道如何有效激勵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你更快走入他們的心靈,領導他們,開發他們。從而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團隊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有的團隊關系融洽,凝聚力強,能順利完成任務;有的團隊成員相互摩擦,關系緊張,凝聚力弱,不利於群體任務的完成。
二、工藝程序
1、工藝制定原則
號召全廠技術骨幹員工同參與、同制定、同執行的基本原則,共同完善工藝制度,建立健全總廠工藝體系,分門別類的整理工藝文件,加強工藝文件的管理。
2、工藝流程管理
作為車間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必須熟悉整個生產加工製作工藝流程,提高生產作業應變能力(如人員短缺,待料,堆料等)——班組長須臨時調配盡最快時間解決產線待料堆料等異常。實現人員管控更加合理和有效,班組團隊對新員工進行工藝流程教育,言傳身教。
3、杜絕浪費,做無用功,降低工藝返修成本
降低製造中的無效工時,材料成本浪費-----最優化杜絕成本浪費,嚴格執行計件和工時管控措施,不可本該完成的任務用加班工時來完成。機械設備合理利用起來,逐步實現增產以實現機台實現最大產出----將影響產能(返修)因素在正常工作時間外解決。(如二車間鋼板校平機,三車間部分精加工機械等設備基本不使用)
4、嚴格實施工藝執行監控管理制度
減少或杜絕因工藝執行不徹底可避免性的錯誤,對明知工藝執行錯誤而故意為之人員,按照工藝處罰規定嚴格執行,慣犯人員可進行降級、調崗、辭退處理。
三、產能不平衡原因分析
主要表現在生產計劃方面:
1、信息准確度不足。信息不準,計劃失當,信息傳遞不準確,導致生產計劃作業進行盲目,最終導致製造過早(多)浪費的產生。
2、生產計劃管控機制方面。排月生產計劃,不排日生產計劃,而是排周生產計劃,一天內的生產排配權利下放到生產線、各班組甚至是作業員,管控能動力不足。
3、生產進度的精確控制是一個部門的最基礎的功能,不能因為
製造能力弱,靠人工累計而獲得產量,在各製造過程環節就放鬆對生產計劃實施的管控,要發揮機械設備的最大能動性。
四、工藝組織措施
1、生產過程管理
1)生產前的准備工作要充分,注意把好生產過程中的三檢制度,制訂獎罰規定,保證生產的連續性。
2)嚴格按製程條件實施操作,努力控制一次合格品。學會「把脈」診治,做到早發現、早控制。設定不合格品的基數,超出基數部分實行產量倒扣處罰,提高員工的責任心,以減少不合格品的產生,並對每月各班一次合格率完成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評比、公布。
2、班組建設管理
1)作為生產的相關部門,包括各班組長都要清楚地了解生產工藝,設備的性能,工序的瓶頸,主動與技術部、工藝部進行有效溝通,對生產計劃靈活合理安排。每天的生產計劃要親自安排並記於心,必要的做相關記錄,班組長更是需要對新工程進行技術工藝的交底工作。
2)員工是每台機器的直接創造者,是直接影響單位產出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做為管理者如何尊重員工、用好員工,從而達到提升效率之目的,是非常重要。做好早會交底,適當的激勵,能使每個人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員工參與管理,全員齊心合力,共同進步,做好工藝的每一步程序步驟。
3、提高設備自動化利用
自動化的提升,直接體現工廠的企業層次,直接降低人工成本,
提升效率的同時不僅僅是提升品質,減少失敗成本,提升質量。
1)做好日常維護,減少故障時間,對由於責任心不強,未按要求對設備進行保養而使設備受損者,依據程度給予調離崗位、考核降級等處罰。
2)設備故障時,班組長要及時上報分管領導,機修人員在故障發生後15分鍾內務必到場處理,部門領導親臨現場組織搶修與協調,爭取最短時間排除故障,減少停機待機時間。
五、工藝技術措施
1、瓶頸問題的解決
所謂的瓶頸是指一條生產線由於其中一站的原因,造成其他人的等待的浪費。通過工藝流程分解、班組人員交叉的調動、作業程序減化及改善人員調動來解決。具體的做法是強化人員培訓制度,班組相互交叉攜帶,通過互帶培訓,增強個人作業技能及作業經驗,增加員工舉一反三的能力,以減少效率浪費。
針對性培訓——對突出不良及特殊事項進行專項培訓,同樣的錯誤不重犯,有計劃的培訓,提高全體員工素質,特殊培訓由工藝部組織。
2、專業性技術團隊打造
設計部、深化部、工藝部、技術放樣人員之間的交流要通暢,全面的提升技術人員的能力,減少技術性問題錯誤和損失,從而提高工藝執行效率,避免因技術環節原因導致生產加工製作上的時間延遲和成本浪費。
3、工藝創新應用
對原有工藝改進和創新,發揮大眾才能,對車間下發工藝糾偏意見表,跟蹤新型結構製作的工藝執行過程,觀其成效,提出待改進措施。征詢車間實操工人的意見,採納合理建議,針對工藝創新、工裝改進突出者進行獎勵表彰。(主要是從工藝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方面出發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