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習農業技術去哪學呢
現在學汽修有前途。
當前擁有車的人越來越多,好多人都在以車代步。
車總是要保養維護。內車壞容了總是要修的。
所以說學汽修是有前途的。但是一定要學得技術過硬才行。因為這個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將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車在中國的數量會更多,汽修這個行業是不會垮的。只要你喜歡並愛好這個行業,你會在這個行業有所作為的。
如果你學得相當好就不用去擔心前途的問題。做出了選擇後你就去努力吧。
B. 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是大關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全縣糧食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提高水稻單產,增加總產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為此,推廣應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
1.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蟲強的優良品種
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生產條件、經濟條件、栽培水平及病蟲害發生危害等情況,選用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能力強、抗倒、分櫱強、成穗率高、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如:宜香725、Q優6號、宜優1988,其中以宜香725品質最佳)。
2. 培育壯秧
培育壯秧是水稻增產的關健技術措施之一。生產實踐證明,培育壯秧應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水稻育秧上應大力推廣應用旱地育秧技術,旱育秧具有早生快發,無明顯的返青期,有效分櫱率高,抗性強,結實率高等特點。旱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2.1壯秧標准
根:根系發達、粗短、白、無黑根。苗:基部粗扁、苗健葉綠,葉片上沖不披散。生長旺盛,群體整齊一致,個體差異小,苗體有彈性,葉片寬挺健、葉鞘短、假莖粗扁,到秧齡30天達到3個以上分櫱。葉色深綠,綠葉多,黃、枯葉少,苗高適中,無病蟲。
2.2播種
2.2.1種子准備
選購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抗倒、分櫱強、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種子。
2.2.2苗床准備
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熟旱地或菜園地作旱育秧苗床地。提早精細整地,做到土壤細碎無大土塊,按1.5-1.6米理墒,溝深30厘米,廂高15厘米;按每畝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1500-2000公斤、普鈣50公斤、鉀肥5-8公斤作底肥,提前20天左右將農家肥與普鈣需充分混合堆漚發酵,施肥時與土壤充分混合後平整墒面等待播種。
2.2.3浸種催芽
浸種前將種子攤曬1-2天,再用3%的多菌靈葯液浸泡12小時,清水淘洗,直到水變清時開始浸種。一般要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3-4次。3天後將種子淘洗干凈,再用50-60℃的水將種子預熱,用濕麻袋把種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溫,溫度保持在30-35℃,24小時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後逐步降溫至20℃左右,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煉芽1天後即可播種。
2.2.4播種
播種期: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當氣溫穩定通過10℃以上既即可播種,我縣播種期安排在4月上旬為宜;
播種:稻種做到稀密均勻,每畝苗床播種10-12公斤為宜。播種後搭棚蓋膜,保溫保濕,防止由低溫引發的爛芽爛秧,減少生產損失。
2.2.5苗床管理
除草:水稻播種後,當苗床出現雜草要及時除草,除草採用人工輕輕拔除雜草,防止傷及稻苗。
水肥管理:播種到2葉期保持苗床土濕潤,2葉期後要控水降濕防病。當苗床出現土干發白或早、晚秧苗葉尖無水珠或秧苗開始卷葉時,應在早、晚揭膜灌水,遇高溫天氣中午揭膜通風降溫防止高溫燒苗。在2葉期每畝施尿素5公斤作斷奶肥、促進生長健壯;在4葉期每畝施尿素7-8公斤、鉀肥2-3公斤促進分櫱;在4.5-5葉期進行煉苗,准備移栽,移栽前3-4天每畝施尿素1.5-2公斤作送嫁肥。
病蟲防治:在苗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農葯防治苗期病蟲害,防止病蟲害傳入大田,減少大田病蟲害的發生率。
3.移栽
3.1粗細整田、施足底肥
在水稻收後及時翻犁,翻埋殘茬,栽前再進行犁耙。精細整田,達到田面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 無水」。 底肥堅持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合施用。栽前結合稻田翻犁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結合耙田畝施普鈣40-50公斤、鉀肥8-10公斤作底肥。
3.2適時煉苗,適當早載
旱育秧宜適當早栽,宜栽中偏小苗,以秧齡30天左右,秧苗長至5-6葉期移栽為宜,因旱育秧根系發達,秧苗過大,在起苗時易造成根系損傷。
3.3合理密植
根據稻田肥力的高低,確定移栽密度,移栽時視秧苗分櫱情況,每窩栽帶櫱苗1-2苗。
雙行條栽:大行0.9-1.0尺,小行0.4-0.5尺,窩距0.4-0.5尺。1998-1999年在翠華鎮、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組連續2年進行雙行條栽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雙行條栽比常規移栽分別畝增產76.4公斤和88.5公斤,增11.2%和13.3%。
廂式條栽:按5尺開廂,溝深0.8-1.0尺,每廂栽5-6行,窩距0.4-0.5尺。1998-2000年在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組連續3年進行廂式條栽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廂式條栽比常規移栽畝增產63.2-76.8公斤,增10.6-12.1%。
拋秧:每畝拋秧1.5-1.8萬苗,拋秧做到稀密均勻。1998-2000年在雄魁村魚蘇村民小組連續3年進行拋秧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拋秧比常規移栽畝增產72.1-79.3公斤,增9.8-11.1%。
4.田間管理
4.1追肥
每畝施尿素10-15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鉀肥4-5公斤、硫酸鋅1.5公斤作追肥。在移栽後10天左右追施提苗肥,促進有效分櫱,占總追肥量的30-35%;在孕穗期追施攻粒肥,占總追肥量的65-70%,以提高結實率及促進籽粒飽滿。
4.2合理灌水
在水稻生長期間為促進根系生長良好,增強吸收能力,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水的管理上,以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為中心,增強根系活力為目的。返青期以適當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灌溉,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其餘時期均以保持濕潤為主。
分櫱期要求淺水促櫱,分櫱後期宜適當曬田控櫱,減少無效分櫱,增加通透性,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曬田控櫱時不宜重曬;乾旱季節,要抗旱灌水,以免脫水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蒸煮食用品質;灌漿成熟期要做到干濕壯籽;黃熟期排水曬田,促進成熟;收割時,做到田間無水,以免稻穀浸泡在水中影響米質。
5.病蟲害防治
5.1主要病蟲害
在我縣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蟲害有:稻飛虱、稻螟、粘蟲、稻負泥蟲等。
5.2防治措施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以種植抗病蟲品種為中心,以健身栽培為基礎,葯劑保護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5.2.1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灌水;及時清除遭受病蟲危害的植株,減少田間病蟲基數;水稻收獲後及時翻犁稻田,冬季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破壞病蟲害越冬場所,降低來年病蟲害基數和病蟲害發生率。
5.2.2化學防治:加強田間調查,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水稻生長期間,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葯防治病蟲害,施葯後保持田間3-6cm水層3-5天。
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浸種24小時,洗凈後催芽;每畝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稻瘟病。
用10%強氯精500倍液浸種48小時,用20%噻枯唑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用45%代森銨水劑500~800倍液浸種24~48小時。在水稻三葉期和移栽前5天各噴施1次10%強氯精500倍液,每畝用35%克壯·葉唑可濕性粉劑28~35克,或15%葉枯唑可濕性粉劑20~25克,或45%代森銨水劑23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水稻白葉枯病。
每畝用20%粉銹寧乳油50-76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3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50-75克、加水100公斤噴霧,或拌細土25kg撒施防治水稻紋枯病。
抽穗前5~10天每畝用5%井崗黴素水劑150毫升或20%粉銹寧乳油75毫升或或12.5%紋霉清水劑15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1~2次防治水稻稻曲病。
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或5%銳勁特膠懸劑1200-1500倍液噴霧防治稻飛虱。
播種或移栽前每畝用3%的呋喃丹顆粒劑2.5-3公斤拌細土15-20公斤撒施;移栽時用90%的敵百蟲晶體0.5兌水400-500公斤浸秧苗10分鍾;大田期用50%的殺螟松乳油或50%的巴丹水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水稻螟蟲。
用百蟲或50%殺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25%殺蟲脒或25%殺蟲雙500倍液、20%速殺菊酯或2.5%敵殺死乳油4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水稻粘蟲。
每畝用25%敵百蟲粉3-4斤;或煙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乾時撒施;用50%殺螟松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防治稻負泥蟲。
C. 我想學習水稻種植專業可是我僅初中畢業
這位年輕有為的兄弟,在你們本縣有一個部門叫農業局,那裡就有專業的農技員,你可以去請教他們,而且他們還會實地培訓。祝你事業有成!
D. 如何種植水稻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糧食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提高水稻單產,增加總產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為此,推廣應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
1.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蟲強的優良品種
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生產條件、經濟條件、栽培水平及病蟲害發生危害等情況,選用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能力強、抗倒、分櫱強、成穗率高、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
2. 培育壯秧
培育壯秧是水稻增產的關健技術措施之一。生產實踐證明,培育壯秧應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水稻育秧上應大力推廣應用旱地育秧技術,旱育秧具有早生快發,無明顯的返青期,有效分櫱率高,抗性強,結實率高等特點。旱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2.1壯秧標准
根:根系發達、粗短、白、無黑根。苗:基部粗扁、苗健葉綠,葉片上沖不披散。生長旺盛,群體整齊一致,個體差異小,苗體有彈性,葉片寬挺健、葉鞘短、假莖粗扁,到秧齡30天達到3個以上分櫱。葉色深綠,綠葉多,黃、枯葉少,苗高適中,無病蟲。
2.2播種
2.2.1種子准備
選購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抗倒、分櫱強、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種子。
2.2.2苗床准備
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熟旱地或菜園地作旱育秧苗床地。提早精細整地,做到土壤細碎無大土塊,按1.5-1.6米理墒,溝深30厘米,廂高15厘米;按每畝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1500-2000公斤、普鈣50公斤、鉀肥5-8公斤作底肥,提前20天左右將農家肥與普鈣需充分混合堆漚發酵,施肥時與土壤充分混合後平整墒面等待播種。
2.2.3浸種催芽
浸種前將種子攤曬1-2天,再用3%的多菌靈葯液浸泡12小時,清水淘洗,直到水變清時開始浸種。一般要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3-4次。3天後將種子淘洗干凈,再用50-60℃的水將種子預熱,用濕麻袋把種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溫,溫度保持在30-35℃,24小時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後逐步降溫至20℃左右,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煉芽1天後即可播種。
2.2.4播種
播種期: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當氣溫穩定通過10℃以上既即可播種;
播種:稻種做到稀密均勻,每畝苗床播種10-12公斤為宜。播種後搭棚蓋膜,保溫保濕,防止由低溫引發的爛芽爛秧,減少生產損失。
2.2.5苗床管理
除草:水稻播種後,當苗床出現雜草要及時除草,除草採用人工輕輕拔除雜草,防止傷及稻苗。
水肥管理:播種到2葉期保持苗床土濕潤,2葉期後要控水降濕防病。當苗床出現土干發白或早、晚秧苗葉尖無水珠或秧苗開始卷葉時,應在早、晚揭膜灌水,遇高溫天氣中午揭膜通風降溫防止高溫燒苗。在2葉期每畝施尿素5公斤作斷奶肥、促進生長健壯;在4葉期每畝施尿素7-8公斤、鉀肥2-3公斤促進分櫱;在4.5-5葉期進行煉苗,准備移栽,移栽前3-4天每畝施尿素1.5-2公斤作送嫁肥。
病蟲防治:在苗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農葯防治苗期病蟲害,防止病蟲害傳入大田,減少大田病蟲害的發生率。
3.移栽
3.1粗細整田、施足底肥
在水稻收後及時翻犁,翻埋殘茬,栽前再進行犁耙。精細整田,達到田面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 無水」。 底肥堅持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合施用。栽前結合稻田翻犁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結合耙田畝施普鈣40-50公斤、鉀肥8-10公斤作底肥。
3.2適時煉苗,適當早載
旱育秧宜適當早栽,宜栽中偏小苗,以秧齡30天左右,秧苗長至5-6葉期移栽為宜,因旱育秧根系發達,秧苗過大,在起苗時易造成根系損傷。
3.3合理密植
根據稻田肥力的高低,確定移栽密度,移栽時視秧苗分櫱情況,每窩栽帶櫱苗1-2苗。
雙行條栽:大行0.9-1.0尺,小行0.4-0.5尺,窩距0.4-0.5尺。
廂式條栽:按5尺開廂,溝深0.8-1.0尺,每廂栽5-6行,窩距0.4-0.5尺。
拋秧:每畝拋秧1.5-1.8萬苗,拋秧做到稀密均勻。
4.田間管理
4.1追肥
每畝施尿素10-15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鉀肥4-5公斤、硫酸鋅1.5公斤作追肥。在移栽後10天左右追施提苗肥,促進有效分櫱,占總追肥量的30-35%;在孕穗期追施攻粒肥,占總追肥量的65-70%,以提高結實率及促進籽粒飽滿。
4.2合理灌水
在水稻生長期間為促進根系生長良好,增強吸收能力,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水的管理上,以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為中心,增強根系活力為目的。返青期以適當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灌溉,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其餘時期均以保持濕潤為主。
分櫱期要求淺水促櫱,分櫱後期宜適當曬田控櫱,減少無效分櫱,增加通透性,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曬田控櫱時不宜重曬;乾旱季節,要抗旱灌水,以免脫水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蒸煮食用品質;灌漿成熟期要做到干濕壯籽;黃熟期排水曬田,促進成熟;收割時,做到田間無水,以免稻穀浸泡在水中影響米質。
5.病蟲害防治
5.1主要病蟲害
在我縣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蟲害有:稻飛虱、稻螟、粘蟲、稻負泥蟲等。
5.2防治措施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以種植抗病蟲品種為中心,以健身栽培為基礎,葯劑保護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5.2.1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灌水;及時清除遭受病蟲危害的植株,減少田間病蟲基數;水稻收獲後及時翻犁稻田,冬季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破壞病蟲害越冬場所,降低來年病蟲害基數和病蟲害發生率。
5.2.2化學防治:加強田間調查,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水稻生長期間,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葯防治病蟲害,施葯後保持田間3-6cm水層3-5天。
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浸種24小時,洗凈後催芽;每畝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稻瘟病。
用10%強氯精500倍液浸種48小時,用20%噻枯唑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用45%代森銨水劑500~800倍液浸種24~48小時。在水稻三葉期和移栽前5天各噴施1次10%強氯精500倍液,每畝用35%克壯·葉唑可濕性粉劑28~35克,或15%葉枯唑可濕性粉劑20~25克,或45%代森銨水劑23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水稻白葉枯病。
每畝用20%粉銹寧乳油50-76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3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50-75克、加水100公斤噴霧,或拌細土25kg撒施防治水稻紋枯病。
抽穗前5~10天每畝用5%井崗黴素水劑150毫升或20%粉銹寧乳油75毫升或或12.5%紋霉清水劑15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1~2次防治水稻稻曲病。
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或5%銳勁特膠懸劑1200-1500倍液噴霧防治稻飛虱。
播種或移栽前每畝用3%的呋喃丹顆粒劑2.5-3公斤拌細土15-20公斤撒施;移栽時用90%的敵百蟲晶體0.5兌水400-500公斤浸秧苗10分鍾;大田期用50%的殺螟松乳油或50%的巴丹水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水稻螟蟲。
用百蟲或50%殺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25%殺蟲脒或25%殺蟲雙500倍液、20%速殺菊酯或2.5%敵殺死乳油4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水稻粘蟲。
每畝用25%敵百蟲粉3-4斤;或煙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乾時撒施;用50%殺螟松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防治稻負泥蟲。
E. 如何提高水稻種植技術
1.1整地技術。水稻種植技術人員需要科學應用整地技術,在水稻種植之前,科學整理土壤,做好翻耕工作,主要因為在翻耕之後,除了可以保證水稻種植土壤更加松軟之外,還能提升水稻生長效率。
1.2育苗技術。在使用育苗技術的時候,相關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需要科學設置育苗方案,根據水稻稻苗的生長需求,在專門的育苗中心利用育苗箱開展相關工作,在撒下稻種之後,相關技術人員需要覆蓋一層稻殼灰,保證稻苗可以更好的吸收養分,加快稻苗的生長速度。
1.3插秧技術。水稻中的技術人員在應用插秧技術的時候,必須要科學使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積極應用機械設備,摒棄傳統的人工插秧方式,提升插秧工作效率。但是,機械設備插秧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因為人工插秧可以在拇指上面佩戴分秧設備,可以更好的對秧苗進行分離處理,而機械設備無法保證秧苗分離情況符合相關規定,難以提升其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同時,在開展插秧工作的時候,相關技術人員必須要科學分析當地的實際天氣情況,保證不會在大雨天開展插秧活動,避免雨水對秧苗產生破壞性影響。
1.4收獲技術。技術人員在水稻栽培收獲技術實際應用中,必須要保證水稻稻穗處於低垂狀態,並且每個稻穗的顆粒飽滿,在此情況下,才能開展收割活動。同時,技術人員還要積極應用現代化水稻收割技術,利用機械設備開展相關活動,保證水稻收割工作符合相關規定,全面提升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效率,減少水稻稻穗收割問題,提升其工作質量。另外,技術人員要及時發現遺留稻穗,並對其進行人工收割處理,避免影響水稻種植業的經濟效益,減少經濟損失,達到預期的發展目的。
2水稻施肥技術要點
水稻產量與水稻生長情況存在較大關系,為了提升水稻的生產產量,需要促進水稻育苗工作的完好發展。壯大水稻苗不僅要執行施肥工作,還需要對其嚴格管理。如:水稻育苗中最常使用的為水稻壯秧劑,能夠實現培肥、殺菌等工作,一般用於土壤pH值為7.5以下的環境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兩方面。
2.1水稻苗床施肥
在該工作中,主要在苗床中增加2倍的壯秧劑,實現腐熟過篩,使其平鋪在苗床上,將其與土壤混合提高養分。然後,利用農具對土壤進行翻耕,保證苗床、土壤以及養料等都能混合。隨後,對其澆水,實施播種工作。還需要實現軟盤育苗施肥工作,將苗床鋪平,為其充足灌溉。為了混合發展,需要對其攪拌,保證壯秧劑與營養土更豐富,再實施播種工作。
2.2水稻秧田施肥
該工作執行期間,一定要注意到基肥施肥的合理利用。在基肥工作中,對有機肥合理使用,能夠土壤微生物有機質,優化土壤質量,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使水稻在種植中獲得更高產量。並且,在合理施肥工作中,還需要根據水稻的生長周期以及發展需求,合理追肥,這樣不僅能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部位都獲得充足養分,提高水稻苗的生長能力,還能對水稻的根部、莖部等各個部位進行保護,從而保證水稻生產質量與生產效率的穩步提升。
3施肥期間需要注意的要點
在水稻施肥工作中,還需要注意到一些問題。如:重視鉀肥以及磷肥的使用,可以選擇碳補飽的磷鉀肥料。鉀肥和磷肥在水稻種植中十分重要,不僅能增強植株的內部活力,促進植株養分的更快運轉,還能促進水稻產量的提升。如:對粒肥合理施肥,為了促進水稻後期的生長情況,需要根據水稻的實際情況對粒肥進行施加。如:加強穗肥的施加。隨著水稻的穩定生長,穗肥數量的增加能夠提高水稻的質量和產量。所以,施肥工作對水稻生產十分重要,不僅能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還能維持水稻的健康、穩定發展。
在水稻種植中為了提升水稻的質量和產量,需要促進施肥技術的合理利用,在種植與施肥期間一定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遵循一定的執行標准,促進各個要點的規范實施。在這種執行條件下不僅能為水稻種植業提供更高的經濟效益,還能為水稻的種植產業提供有效的種植參考意見。
F. 學好農業技術,創造美好未來!我國的農業培訓能謀得什麼福利
對於我國來說,對外國友人進行農業培訓是提升自我,幫助他人的友好行為,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也有人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為其他國家做出的努力終將換來等價的收獲。
2020年1月12日,由於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推遲的農業培訓班正式開始,中國援助巴布亞紐幾內亞菌草和旱稻的種植技術項目的四名中國專家關於當地種植戶的種植技術開展教學。原本設定的有三十多人報名,但是真正到了開班的時候,沒想到現場來了80人左右,我們國家借用的場地不夠大,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用竹子和木桿搭建一個臨時的教學用地。
中國這樣的行為才真正是大國風范,保證自己穩步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幫助那些比較落後的國家,實現真正的全球一體化,中國是我們的驕傲,也是非洲,印尼等多個國家地區人們的驕傲。
G. 誰能推薦一本關於學習種水稻的書
高產來優質高效水稻種植新技術(自新型農民培訓叢書)
這本書農業部組織編纂的,不錯。
地址http://proct.dangdang.com/proct.aspx?proct_id=2
其他書:http://search.dangdang.com/search.aspx?key=%D6%D6%D6%B2%CB%AE%B5%BE&catalog=&SearchFromTop=1
H. 傳統農業水稻是怎麼種植的
稻作來技術也比較原始,史自書中往往把它概括為「火耕水耨」。所謂「火耕水耨」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雜草燒掉,然後再種上稻,當稻苗和雜草同時長出來的時候,便放進水去,由於在淹水的條件下,稻還能正常生長,而雜草卻難以生存。
I. 黑水稻的種植技術
2010主推技術名稱: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
技術概述: 在寒地條件下,以畝產600公斤為目標,利用寒地水稻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寒地早熟粳稻類型品種主莖葉齡及生長發育規律研究,,制定各葉齡時期的生長發育標准。按此標准進行肥、水調控,重點對植保新技術進行了研究。同時總結了近年來的高產、優質、高效的生產經驗,運用稻作新理論和科研成果進行組裝配套,形成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體系,進行多點大面積試驗示範,取得了大面積畝產600公斤和品質在國標3級優質米以上的成果。
增產增效情況:
目前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已在黑龍江墾區全面推廣,並列為黑龍江省科技廳重大推廣項目之一和黑龍江省農委三項重點推廣模式之一,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教材將該技術作為重點內容傳授給廣大稻農。據墾區不完全統計自2006—2008年三年累計推廣應用3197.5萬畝,比對照平均每畝增產42.9公斤,累計新增產值20.5億元,增收節支額24.3億元。不僅如此,黑龍江墾區大力推廣應用該技術所產生的效益,直接影響和帶動了周邊農業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其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亦是巨大的。
技術要點: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是在水稻「器官同伸理論」、「葉齡模式理論」、「肥效反應」、「葉長診斷」的基礎上,集成組裝了多年來水稻研究新成果和水稻栽培新技術,並及時總結農場生產新經驗,形成的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使傳統的種、管、收流程式栽培技術,發展成為按葉齡診斷、預測、調控的栽培技術體系。其基本內涵是:①進一步闡明了水稻同伸理論的基礎知識;②給出了各個時期的生長發育標准;③由種植者調查自己的水稻田,並予標准進行比較這個過程稱之為診斷;④根據診斷結果進行施肥、灌溉和植保技術調控。
該技術採用了理論與實踐、試驗與生產示範、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確定了寒地水稻優質高產群體以葉齡為指標的生理生態標准,實現了寒地稻作技術由「流程式」向「調控式」管理的轉變,填補了寒地(粳)稻區栽培技術的空白;形成了寒地水稻旱育機插中苗的管理模式,明確了育秧階段的四個關鍵時期及管理內容;建立了寒地水稻本田葉齡指標計劃管理模式,即用葉齡進程替代過去以農時節氣為準的栽培歷,並通過長勢長相的管理確保優質高產;同時該技術將科研、推廣緊密結合起來,成為技術人員和廣大稻農的具體實踐,產生了較好效果,是該項目的另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