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如何實施糾正和預防措施
企業管理上必須先有體系制度,經過自檢審核發現失誤和不符合項目,再分析其原因和責任,才能計劃並實施糾正和預防措施,避免沒有根據就胡亂糾正預防。
--思維直白,知難行易---
㈡ 如何制定和落實糾正預防措施
http://wenku..com/link?url=_75uXh7_
1.目的
對不合格和潛在不合格原因採取必要的措施,對不合格的糾正和預防措施進行控制,實現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2.范圍
適用於產品形成全過程出現不合格或潛在不合格的原因制定、實施糾正和預防措施,並進行驗證。
3.職責
3.1辦公室是糾正預防措施的歸口管理。
3.2各部門負責檢查本部門不合格原因及採取糾正和預防措施,保證其有效性。
3.3管理者代表負責監督、協調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
4.工作程序
4.1糾正措施
對於存在的不合格應採取糾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發生。
4.1.1識別不合格
對質量管理體系各過程輸出的信息進行識別:
a.過程、產品質量出現重大問題時;
b.管理評審發現不合格時;
c.顧客對產品質量投訴時;
d.內審發現不合格時;
e.出現重大環境污染或環境事故;
f.供方產品或服務出現嚴重不合格;
g.其他不符合質量方針、質量目標或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要求的情況。
4.1.2發現不合格原因
責任部門對不合格原因進行分析,確定產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4.1.3措施的制定、實施與驗證
a.對某個部門的質量問題,由辦公室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處理單」,經管理者代表批准,交責任部門負責改進。
b.對涉及多個部門的質量問題,由辦公室請示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組織公司有關部門召開質量問題專題分析會,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落實責任部門,由辦公室根據專題會議的決定,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處理單」,經管理者代表批准後,發至責任部門處理、改進。
4.2預防措施
公司應識別潛在的不合格,消除潛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發生,預防措施應與潛在問題的影響程度相適應。
4.2.1識別潛在不合格
辦公室要及時分析如下記錄:
a.供方供貨、服務質量情況;公司對顧客滿意程度調查情況;
b.以往的內審報告、管理評審報告;
c.糾正措施執行情況記錄等;
d.過程和產品的特性及趨勢。
通過以上記錄分析,及時了解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有效性,過程、服務質量趨勢及顧客的要求和期望,負責組織研究確定消除不合格原因應採取的預防措施,特別是應有效處理顧客報怨和產品不合格。
4.2.2發現有潛在的不合格事實時,由辦公室、生產技術部會同相關部門討論原因,制定預防措施和確定責任部門,明確責任人和實施進度,予以實施並作好記錄。
4.3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控制
4.3.1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過程中,管理者代表負責監督措施實施的過程。
4.3.2辦公室負責對糾正預防措施實施效果進行跟蹤檢查、實施控制,保證有效,並作好記錄,由管理者代表負責驗證。
4.6對有效果的糾正/預防措施若涉及到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更改,應經審批後納入
質量體系文件。
4.7對在規定時間內未能完成的糾正和預防措施,辦公室應對此進行調查,查明未能完成的原因,向管理者代表報告,責任部門無正當理由,應追究部門負責人的責任。
4.8對重要糾正、預防措施的相關記錄及有關信息應提交下次管理評審輸入資料之一。
5.相關文件
5.1《不合格品的控製程序》
5.2《內部審核程序》
6.記錄
6.1《不合格原因分析報告》
6.2《糾正和預防措施整改單》
㈢ 糾正、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有什麼區別
糾正、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區別在時效性、效果等方面。
1、時效性不同
糾正:糾正是「返修」、「返工」、「降級」或「調整」,是對現有的不合格所進行的當機立斷的補救措施,當即發生作用。
糾正措施:在已發生不合格的被動情況下的積極反應(事後防範);是針對不合格原因採取措施如通過修訂程序和改進體系等,從根本上消除問題根源,通過跟蹤驗證才能看到效果。
預防措施:主動確定改進機會的過程(事前防範)。預防措施是針對潛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潛在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採取措施,措施的效果一般需要較長時期才能夠看到效果。
2、效果不同:
糾正:是對不合格的處置,不涉及不合格工作的產生原因,不合格可能再發生,即糾正僅僅是「治標」。
糾正措施:糾正措施可能導致文件、體系等方面的更改,切實有效地糾正措施由於從根本上消除了問題產生的根源,可以防止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因此就糾正措施是「標本兼治」。
預防措施:預防措施能徹底避免不合格或不期望情況發生。
3、觸發條件不同:
糾正:不符合分為不合格項和不合格品,一般情況下,所有的不合格品都需要立即糾正。
糾正措施:採取糾正措施的四種情況是:審核發現的不合格、顧客抱怨的不合格、反復出現的不合格以及後果嚴重的不合格
預防措施:預防措施在沒有發生不合格前提下,往往從數據分析得到這種預見和趨勢。
㈣ 淺談如何開展HSE工作的預防措施
安全是生存的前提,是魚和水之間的關系。結合公司歷年來的事故及發生原因來看,很多事故的發生都是由習慣性違章造成的。因此,要有效地預防事故,就必須加大反違章的力度,要針對不良習慣予以糾正,要落實專項措施加以預防,才能鏟除誘發事故的溫床和土壤,保證員工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確保企業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習慣性違章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
1、不熟悉或不按照作業程序和操作標准,不學習、掌握並運用安全技術,常常隨意作業;
2、多次不加分辨地模仿了他人的不良行為,而未發生傷害事故,自認為是安全的違章行為;
3、經常存在僥幸、麻痹、偷懶、心急、好奇等不安全心理中的一種或多種心理的危險作業而倖免遇難,並形成了心理和行為上的定勢。綜合上述行為,為從根本上杜絕習慣性違章現象,公司從HSE體系管理著手,加強糾正預防措施。通過廣泛宣傳安全知識,規范安全管理制度,強化日常檢查,開展違章警示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進一步推進HSE管理,從而遏止違章事故的發生。
一、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安全意識。
公司領導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待安全工作。通過簽定安全生產責任書,明確各級安全責任人的安全職責和安全義務。同時在公司加強宣傳力度,通過橫幅、電子屏幕、新聞欄、警示室等宣傳載體,使大家牢固樹立「所有事故都應當預防,任何隱患都應當可以控制」的安全觀,使員工充分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就是對親人、對企業負責。
近階段,公司開展雙安全月活動,公司工會組織開展了尋找身邊的安全隱患活動,通過開展合理化建議徵集,進一步查找不足,也提高員工自我防範意識。
二、加強安全知識培訓,培養良好習慣。
要做到安全生產,就必須有足夠的相關的安全知識。通過安全知識的積累和運用來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安全技能。近年來,公司通過開展安全知識培訓、「安全知識競賽」、「違章警示教育」、A類員工、A類班組達標等活動,使員工深刻認識到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是用鮮血的教訓換來的寶貴經驗,按照規章制度作業和操作就是珍惜生命。
人的行為有依照習慣的傾向,有了安全、規范的良好習慣,就會很自然避開違章行為。培養良好作業習慣是增強安全意識、預防習慣性違章進而杜絕責任事故的根本途徑。班組可利用安全活動日,對本工種本崗位的作業程序、動作標准進行專項訓練,促使良好習慣的形成,努力實現各項作業程序化、科學化,動作標准化、規范化。在日常作業中,員工之間養成彼此監督和提醒,切實做到聯保互保,及時避免或終止違章行為,堅持規范的安全行為的習慣。使安全行為由生到熟,由慢到快,由有意識的控制性行為到無意識的習慣性行為,從而達到預防習慣性違章的目的。
三、加強現場檢查,做好現場監護。
有關資料顯示,約85%的傷害事故是由「三違」行為造成的。也就是說,安全管理的關鍵和重點應是對作業人員做好現場監護。即以「糾正人的不安全行為、控制人的誤操作」為現場安全管理的關鍵,現場作業人員要做到「四不傷害」。從去年開始,公司加強了現場檢查力度,每周三次由公司級領導帶隊檢查,每天由部門組織檢查,加強了隱患的檢查和整治。今年公司又推出《安全巡檢卡》、《作業安全觀察卡》和綠衣人隊伍建設,這也是加強現場監護的有力措施,關鍵是如何把「二卡」真正落到實處。綠衣人也是現場監護人員,必須要能做到舉一反三抓防範,鐵面無私糾違章。要能在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行為和狀態中發現不安全的因素,並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班組長、機長們要關心身邊的人、關注身邊的事,要觀察員工的情緒、了解心理、判斷行為動向,發現有不良行為的苗頭,及時通過語言交流和肢體暗示來終止不良行為的發生和延續,真正做到聯保互保。
四、嚴格檢查考核,糾正和預防習慣性違章。
習慣性違章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處罰不嚴,失之於寬。但嚴格檢查考核,並不是要將違章的「一棍子打死」,而是依靠「行得通、用得上、鼓實勁、收實效」的檢查考核制度,堅持從小事、細節上逐步規范員工行為。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時期、不同崗位,進行重點檢查、考核指定的違章行為,待這些行為規范後,再轉向其他行為。
五、改善操作環境,確保本質安全。
人的行為不但受內因的作用,還受外因的影響。環境的好壞會刺激人的心理變化,影響人的情緒波動,甚至打擾人的正常行為;物的缺陷、設備的運行失常或布置不當,會影響人的注意力和操作,造成動作混亂或失誤。若長時間得不到改善,不良行為就會持續和鞏固,一些違章行為就習慣地錯誤地被認為安全了。因此,有必要不間斷對操作環境、裝備本質安全進行改進,使員工有一個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從而減少事故隱患。
班組是企業的細胞,班組建設成敗與否,直接關繫到企業的安全。如果能做到班組無違章,企業就會無違章。為充分發揮和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我們要在強化企業管理過程中,把加強班組建設擺在突出和重要位置。對班組實行安全責任目標分解,對班組實施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管理,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使員工在工作中堅持「四不傷害「」。開好班前班後會,做到班前「三交」、「三查」,使未按規定使用防護用品等違章行為消滅在進入崗位之前。定期召開每周安全活動會,認真學習安全生產規程、制度和有關安全生產文件,表揚安全生產工作的好人好事,批評工作中出現的違章現象。對由違章作業產生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制定防範措施,防止各類工傷事故的發生。
㈤ 糾正,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有什麼區別
糾正措施與預防措施的區別:
1、定義不同:糾正措施: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採取的措施;預防措施:為消除潛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潛在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採取的措施。
2、目的不同:
糾正措施: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的系統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度發生;例如,通過建立模板來固定報告/證書上的檢測/校準項目,防止今後不再出現項目遺漏的錯誤。
預防措施:揭示潛在的可能導致發生不合格的原因,防止發生不合格。例如,在陰霾天,許多人出門時戴上口罩。又如,作業現場的張貼的安全警示標識、質量提醒。
3、不合格情況不同:
糾正措施:已發生;產生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是「追本溯源」。
預防措施:已潛在但未發生。潛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潛在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是「未雨綢繆」、「防微杜漸」。
4、性質不同:
糾正措施:在已發生不合格的被動情況下的積極反應(事後防範);是針對不合格原因採取措施如通過修訂程序和改進體系等,從根本上消除問題根源,通過跟蹤驗證才能看到效果。
預防措施:主動確定改進機會的過程(事前防範)。預防措施是針對潛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潛在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採取措施,措施的效果一般需要較長時期才能夠看到效果。
5、選擇原則不同:糾正措施:應選擇最能消除和防範問題再度發生的措施,選擇的措施應與問題的嚴重程度和風險大小相適應;預防措施:選擇措施應從改進技術運作和體系兩方面入手,選擇的措施應與潛在影響程度相適應。
6、效果不同:糾正措施:糾正措施可能導致文件、體系等方面的更改,切實有效地糾正措施由於從根本上消除了問題產生的根源,可以防止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因此就糾正措施是「標本兼治」。預防措施:預防措施能徹底避免不合格或不期望情況發生。
7、觸發條件不同:
糾正措施:需要採取糾正措施的四種情況是:審核發現的不合格、顧客抱怨的不合格、反復出現的不合格以及後果嚴重的不合格
預防措施:預防措施在沒有發生不合格前提下,往往從數據分析得到這種預見和趨勢。
(5)hse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培訓實施方案擴展閱讀
糾正措施
為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況的根源所採取的措施。
注1: 一個不合格可以有若干個原因。
注2 :採取糾正措施是為了防止不合格再發生,而採取預防措施是為了防止不合格
發生。
注3 :糾正和糾正措施是有區別的。
預防措施
為消除潛在不合格或其他潛在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採取的措施。
注1: 一個潛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個原因。
㈥ 糾正、糾正措施、預防措施,舉例說明三者的關系
舉例說明如下:
例如2012年7月5日上午, XX公司管理部經理黃經理將放在辦公桌上玻璃水杯不小心撞倒掉在地上,打破了。
黃經理助理將助理小紅將地上的玻璃碎片清掃干凈後給黃經理換了一個新的玻璃水杯,這就稱為糾正;小紅經過分析後發現黃經理是因為將玻璃水杯放在辦公室邊緣才不小心打破的,因此小紅給黃經理在辦公室的離邊緣較遠處用膠帶給放玻璃水杯處做了一個定位標識。
這叫做糾正措施;並且黃經理要求公司所部門的辦公桌都做水杯的定位,這叫做預防措施。小紅經過1個月的跟蹤發現再也沒有水杯打破的事件發生。
糾正:一個制衣廠的出廠檢驗員,在檢查今天的出廠衣服時,發現有一件衣服的扣子沒縫好,這時拿起針把扣子縫好。
糾正措施:對客戶反饋信息分析發現,電風扇的某個零件有問題,決定對其進行重新設計和製作。
預防措施:夏天,給倉庫安裝風機,對其進行通風散熱,有效預防原料的變質。
(6)hse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培訓實施方案擴展閱讀:
糾正措施程序應從確定問題根本原因的調查開始。
註:原因分析是糾正措施程序中最關鍵有時也是最困難的部分。根本原因通常並不明顯,因此需要仔細分析產生問題的所有潛在原因。潛在原因可包括:客戶要求、樣品、樣品規格、方法和程序、員工的技能和培訓、消耗品、設備及其校準。
糾正措施的選擇和實施
需要採取糾正措施時,實驗室應對潛在的各項糾正措施進行識別,並選擇和實施最可能消除問題和防止問題再次發生的措施。
糾正措施應與問題的嚴重程度和風險大小相適應。
實驗室應將糾正措施調查所要求的任何變更制定成文件並加以實施。
㈦ 糾正預防措施
中國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高級審核員 張榮發 糾正措施是消除不合格產生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發生;是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審核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時,應注意審核組織所採取的糾正措施的有效性,這是評定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證據之一,也是提高審核有效性應注意的問題。 審核糾正措施的有效性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應該採取糾正措施的不合格是否採取了糾正措施 對於那些必須採取糾正措施的不合格(例如:批量性、批次性不合格產品;造成嚴重影響的顧客抱怨;嚴重的質量問題或質量事故;產品在研製、試驗和使用中出現的故障等),組織應認真分所原因,針對消除不合格原因採取糾正措施,否則不合格問題會再次發生。 審核中,應注意審查不合格產品的評審記錄,產品檢驗、試驗記錄、顧客的抱怨、投訴記錄等,看其中有無應該採取糾正措施的不合格,對這些不合格的問題是否分析了不合格產生的原因,是否採取了糾正措施,是否驗證了糾正措施的效果。 2 確定的不合格原因是否正確 有些組織對不合格產生的原因分析不到位,不正確,不是產生不合格的真正的根本原因。 例如:某組織的一位車工加工一批零件,共10個。結果全部不合格,報廢。該組織對此不合格問題採取糾正措施,原因分析是:操作人員看錯了圖紙。這個原因是產生不合格的內在原因嗎?看錯了圖紙只是產生不合格的表面原因。應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會看錯圖紙?是這位操作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不認真,質量意識差?還是這位操作人員技術素質低,不會看圖紙?另外還應從生產過程式控制制上找原因,是否實施了首件檢驗制度?首件檢驗是否有效?等。 3 所採取的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發生 組織所採取的措施,應針對不合格產生的真正原因,應能起到防止不合格再發生的作用。 有些組織對不合格所採取的措施只是「糾正」(只是對不合格的一種改正,一種處置),而不是「糾正措施」(這種情況在審核中經常發現)。例如:某組織在內審中發現有的測量儀器未按期進行校準,對該不符合項所採取的糾正措施是:將這些儀器送去計量。顯然,這種措施只是「糾正」,而不是「糾正措施」。 有些組織對不合格所採取的措施沒有針對消除不合格原因,不能起到防止再發生的作用。例如:前面提到的一位車工加工的10個零件全部報廢的問題,組織所採取的糾正措施是:操作人員下次注意仔細看圖紙。這個措施沒有針對產生不合格的原因,如果這個操作人員下次還不注意看圖紙類似的不合格豈不還會發生?所以,這樣的糾正措施不能起到防止重復發生不合格的作用。組織應針對不合格產生的真正原因採取措施。如果是操作人員質量意識差,責任心不強造成的不合格,應對操作人員進行批評,加強質量意識,工作責任心的教育,並按經濟責任制進行懲罰,使其吸取教訓。如果是操作人員技術素質差,不會看圖紙,應對該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或調離該工作崗位。同時,應加強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嚴格有效地實施首件檢驗制度。 4 所採取糾正措施的效果 審核中,要求組織提供實施糾正措施的證據,並通過查閱有關記錄和有關證據,審核糾正措施實施後,是否重復發生了類似的不合格。要注重審核糾正措施的效果,這是審核糾正措施有效性的關鍵。 5 軍工產品在研製、試驗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故障是否實施了糾正措施 GJB9001A-2001標准8.5.2要求:組織應建立並運行故障報告、分析和糾正措施系統。故障報告、分析和糾正措施系統是針對軍工產品在研製、試驗和使用中出現的故障,按規定進行記錄和報告,進行工程分析和統計分析,弄清故障產生的機理,查明故障原因,實施糾正措施,防止故障再現的一個閉環系統。 在審核中,應注意審核組織的軍工產品在研製、試驗使用中發生的硬體故障和軟體錯誤,是否按規定和要求進行了記錄?是否在規定的時間內向規定的管理級別進行報告?是否對故障進行了工程分析和統計分析?是否弄清了故障產生的機理?是否查明了故障原因?是否針對原因採取並實施了糾正措施?是否對糾正措施的有效性進行了跟蹤驗證?故障是否排除?問題是否歸零?故障是否重復發生?是否按技術狀態控制要求或圖樣管理制度對設計或工藝文件進行了更改?等。 對糾正措施有效性的審核,既要審核是否按糾正措施的要求和程序進行了實施,更要注意審核糾正措施的效果,注意審核糾正措施是否達到了防止不合格再發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