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生卡住氣管老師20秒急救成功,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學生誤吞零件,教師專業急救,這個場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上演了,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對這個老師臨危不亂的反應速度和急救知識點贊。
1、事件經過
從報道的視頻可以看出,是在音樂課的教授中,學生發生異常狀況,當時其他學生都在唱歌,只有老師發現了這個學生的存在呼吸困難的問題,即使採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將異物吐出,保證了學生呼吸道的暢通。拯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事後才知道該老師是副校長,在任職期間曾經學習過專業的急救知識。
這個事件其實也是在告誡我們,應該重視這種應急救援知識,不僅要在學校,更要在家庭單位內落實,不僅要學生會,每個人都應該學會,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
2. 外科急救箱和內科急救箱裡面應該分別放置什麼葯品
急救般就是放這些葯品:
1.脫脂棉;2.三英寸卷裝沙布;3.綳帶/創口貼;4.消炎膏;5.燙傷膏;6.消毒回棉答;7.三角綳帶;8.消毒棉;9.棉棍;10.大瓶洗眼水;11.冰袋/冷敷袋;12.醫用手套;13.CPR面罩
安排專人的人管理,經常更補葯品就行了.要放在眼睛點的地方容易找得到
3. 外科休克病人的急救護理有那些
休克是一種全身性嚴重反應,嚴重的創傷如骨折、撕裂傷以及燒傷,出血,劇專痛以及細屬菌感染都可能引發休克。休克時間過長,可進一步引起細胞不可逆性損傷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所以一定要爭分奪秒送院急救。休克可分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液分布性休克。遇到休克病人,如能立即找出休克原因,予以有效的對症處置最為理想。然而在緊急情況下,有一些病不能馬上明確原因,立即採取措施,同時立即送院救治。1.盡量少搬動、少打擾病人,保持其安靜。2.松解病人衣領、褲帶,使之平卧。休克嚴重的頭部應放低,腳稍予抬高。但頭部受傷、呼吸困難或有肺水腫者不宜採用此法,而應稍抬高頭部。3.注意病人保暖,但不能過熱。4.有時可給病人喂服薑糖水、濃茶等熱飲料。5.有肺水腫、呼吸困難者,應給予氧氣吸入。6.對某些明確原因的休克者,如外傷大出血,應立即用止血帶結扎,但要注意定時放鬆,在轉運中必須有明確標志,以免時間過久造成肢體壞死;骨折疼痛所致休克者,應固定患肢,並服用止痛葯以止痛。
4. 《外科風雲》告訴你,窒息搶救,你得學學「海氏急救法」!
17日,電視連續劇《外科風雲》開始在浙江衛視和北京衛視開播,在第一集中,從美國加州大學醫療中心來到嘉林市仁合醫院工作的庄恕教授,看到一位病人咳血後窒息倒地,他立即上前施救,將病人翻身放在自己的腿上,經過拍擊病人的背部,將堵在氣道里的血塊擊出,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庄教授的這種急救法,令人贊嘆。那它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如何學會「海氏急救法」?
海氏急救法的操作方法並不難,只要掌握了要點,就能輕松學會。
1、急救成人:救護者站在患者身後,從背後抱住其腹部,用雙手環繞住對方的腰腹部,一手握拳,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頭之上,用一個猛力沖擊上腹部,使對方肺部中的空氣形成一種爆發式的外沖,利用這一次次的外沖氣流,將卡在喉部的食物或異物沖出被施救者的體外。
2、自我急救:如果周圍沒有其他人施救,可以採取自救,方法就是尋找類似椅子靠背、桌沿的較為堅硬的物品,用身體去快速地壓迫它,使之形成快速的沖擊,增加胸腔內的壓力,形成一股氣流,將異物沖出。
3、昏迷病人的急救:昏迷病人由於沒有意識,無法配合,這就給搶救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搶救可以將病人翻轉過來,將腹部放在施救者的一條大腿上,然後猛擊病人的背部,直到異物沖出,庄恕就是使用的這種方法。也可先將病人擺放為仰卧位,然後騎跨在病人大腿上或兩邊,雙手兩掌重疊置於患者肚臍上方,用掌根向前、下方突然施壓,反復進行。
4、小孩的急救:應該馬上把孩子抱起來,一隻手捏住孩子顴骨兩側,手臂貼著孩子的前胸,另一隻手托住孩子後頸部,讓其臉朝下,趴在救護人膝蓋上。連續在孩子背上拍擊,直到異物吐出。
海氏急救法簡單易學,我們都應該學會,只要掌握了操作要點,或許就能救人一命。
編輯:紀阿黎
(專家:紀光偉,武鋼二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普外科主任,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外科學兼職教授,湖北省體育科學學會健康科普宣講專家,科普中國微平台原創首發)
5. 急診科=外科
急診不等同於外科 一般是分為 急診內科 和急診外科的
6. 什麼是急救醫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各種疾病和災難的發生也越來越多,急救醫學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廣,急救醫學界也承載著越來越重的任務和責任。
急救醫學包括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兩大部分,目前院前急救主要以120急救系統為主,而院內急救則以各個醫院急診科為主,有的地區急救120與當地醫院急診科結合起來成為一體。
無論院前還是院內急救,均涉及急救軟體和硬體問題。所謂的軟體即是人員素養和規章制度。從目前我國的急救發展歷史來看,建立真正的二級學科時間短,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急診從業醫務人員培養制度和准入制度,因此人員不整,技術參差不齊,規范程度不夠,影響了急救醫學的發展。另外,絕大部分醫學院校缺乏對急診專業培訓和培養,只有極少數的院校建立了急診學系和急診醫學教研室,醫學畢業生也缺乏規范的培養輪轉制度。筆者結合國外急診醫學情況,對我國急救醫學的發展和規范化建設進行探討。
硬體設備
急診科現狀 急診科往往規模不夠,布局不合理,急救室通路不暢通,無獨立的通路,通往搶救室的通道也不暢通,彎道較多,不利於快速進入;診室設置或布置不到位,診室不夠大,無必備的檢查器具,無活動檢查床,發生突發情況時,不利於將病人轉運入搶救室;不具備手術室和骨科石膏室(或太簡陋),不能滿足創傷急救所用;急救車裝備不合理,沒有氧氣、呼吸機、監護儀和除顫設備等,擔架不能折疊和升降,無特殊的鏟式擔架。
急救車應配備的設備 急救車要配備有簡易急救箱,包括簡易輔助呼吸器、常規氧氣設備、口腔保護設備、氣管插管設備、靜脈開放設備、創傷保護設備(包括頸托等)、心電監護和除顫儀等;
急救科應配備的設備 作為急救科,設備應健全,包括呼吸機、血濾機、超聲檢查儀、心電監護儀、除顫儀、洗胃機等;另外平車和輪椅嚴重不足,造成病人在檢查過程中病情不必要的加重,甚至猝死在急診科內。急診各亞科診室的設置要合理,各種診療所需的儀器配備要全面等,如檢查扣診捶、手電筒、血壓計、眼底鏡、喉鏡和吸引器等,均應在每個診室內配備。
急診科需要不止一輛搶救車,每輛搶救車均要有一套搶救葯品、監護除顫儀、手術包和氣管插管等設備,並列有葯品和輔助物品的明細表,每天由主班護士清點並簽名,並記錄清點時間。
更重要的是急診檢查設備和儀器的配備(包括X光和超聲儀器、胃鏡和氣管鏡等,其中X光機應置於搶救床上方,可移動式)應全面到位,而且方便快捷,24小時一路綠燈。
此外,急診應設立隔離區,遇有特殊病例,相應的措施才能夠落實,不能臨時抱佛腳。
急診、急救醫療人員培訓
急診科專業人員缺乏,過去情況是醫學生畢業後直接分配到急診科,沒有相應的專科培訓,或者由內科轉行到急診科。目前雖有了一部分的培訓,但培訓不規范,規范項目達不到,輪轉時間不夠,必要的培訓沒有或不足,尤其心血管和呼吸內科培訓、外科監護室、麻醉科、神經內、外科,傳染科、放射科等,至少需要3年,才能達到全科程度。
當今國際上的全科素養非常符合急救特性,包括院前和院內急救,及時、准確、全面,不會貽誤時機,不會耽誤病情,避免因等待或呼叫不及時而導致的醫療糾紛。美國和新加坡的急診醫生均要輪轉至少3年,輪轉科室包括外科、骨科、兒科、眼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神經科、皮科、婦產科和麻醉科等,並要通過危重病、復甦、中毒學和創傷學等培訓考核。
應建立急救醫生准入制度,凡涉及急救系統的醫務人員,必須完成培訓項目,參加考試,獲得復甦通過證書。沒有各項培訓證書,不可能成為急診科醫生。復甦培訓應包括初級心肺復甦、高級心肺復甦、初級創傷復甦和高級創傷復甦技術等,從而培養出真正的急診科醫師。要完成或達到上述目的,必須建立各級培訓中心,將我們的培訓國產化、制度化、規范化。不僅要培養醫務人員,還要培養社會的相關人員,這是一項長期制度化任務。
目前我國仍然沿襲辦培訓班制度(如臨時、不定期地舉辦中美復甦培訓等),這根本達不到普及和規范的目的,更無法達到定期更新的目標。
急診科規章制度
目前,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也增強,這就要求醫生規范其行為,尤其是診療行為的規范,嚴格按照診療操作標准去做,過與不及,都會帶來問題。對於不同級別的醫生和護士,需要對其操作范圍進行設定。目前,我們缺乏的就是無人制定各項診療操作規范,完全憑經驗和感覺進行,這種情況必然為發生醫療糾紛和事故埋下隱患。
作為學術機構,學會應負責制定各種急診醫學的診療常規,包括各種急危重症的診斷、處理等具體步驟,如胸痛診療規程、腹痛診療規程、消化道出血診療規程、創傷診療規程和中毒處置規范等等,還應製作可詳細記錄的表格。只要醫生醫囑建議對病人進行胸痛觀察,護士則自然會按規程去進行心電圖、心肌酶等檢查。在檢查結果出來後,由護士呼叫醫生看結果。這樣可形成良性循環,減少差錯出現。再例如頭顱創傷觀察規程,護士分診時病人生命體征穩定,頭顱無明顯挫傷,格拉斯哥評分正常。但如果不按頭外傷進行留院觀察,則很容易忽略隨後發生的意識改變,可能導致顱內出血的漏診,繼而延誤治療,引起病人昏迷,甚至死亡。
院前急救
院前現場急救的目的就是搶時間即所謂的黃金時間。除了組織、指揮、通訊等因素外,現場的急救人員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對病人進行全面、正確的診斷和處理非常重要,否則談不到救治的黃金時間。現場急救應強調先救命,後治傷,後辨病,以快、准、及時、高效為原則。
已有專家就院前急救各項標准化問題和急診醫學教育等提出建議,但似乎沒有更多的後續行動。院前急救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規范,包括急救車上統一的接診病歷的建立與完善,應詳細記錄接診時傷員或病人的情況,生命體征的評分情況及合理的初步處理。目前,還沒有對接診時病人主訴和體檢結果及病情進行文字記錄,也沒有規范化的表格式病歷。
另外,對於外傷病員,沒有進行恰當的處置和保護,尤其是出血病人,包紮措施及必要的開放靜脈補液治療不夠,這些勢必會增加運送中的危險,並導致醫院內救治機會的喪失。
急救中心與醫院的急診科之間缺乏有效的提前告知和聯絡,遇有危重傷病員急需搶救或大批傷員情況下,急診科往往處於被動、倉促的救治境地。
同時,傷員及其家屬或現場的目擊人員也缺乏自救和互救行動。因此,對全社會進行急救知識的普及也是我們當前必須重視的一項工作。
分診制度及護士培訓
分診制度必須改革。分診往往被大家忽略,但在急診急救方面,分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歷來是要求由護士分診,由護士進行診斷、鑒別診斷,尤其是內科病與外科病、神經科與內科及普通外科與其他外科病的鑒別診斷。
為分診而去鑒別,實在是讓護士勉為其難。護士在分診時,通過看、問、摸、查等來判斷病情,而不是通過客觀生命體征指標的檢查結果。對於分診,應制定分診病種表,病種不同,所應去的診區不同。根據病人生命體征指標和就診主訴內容將病人分成幾類,這樣就能抓住輕重緩急,有針對性地處理病人。
如果急診統一管理後,就可以解放護士,讓護士去關注更為重要的生命體征,全身心投入到護理和輔助醫生的工作當中。急診科護士既要學習護理學、葯物學等原理,也同樣要經過初級心肺復甦、高級心肺復甦、初級創傷復甦和高級創傷復甦的培訓。遇到創傷病人,護士能首先給予初步包紮處置。而且急診科護士要經常參加科內輪轉,保證護士能接觸到各類病例。
急診病人的轉歸
急診就診病人最終轉歸,根據情況有住院、觀察和離院回家。國外急診病人平均留觀5~6小時,很少超過12小時,24小時內全部分流,後方病房決不會推諉或挑選病人,每位病人均有住院得到治療的權利。而我國的實際情況是,病人大量滯留在急診科,觀察時間最長可達幾個月,很多內科非急症病人留在急診,使急診不能發揮急救作用,急診醫務人員也不可能專心投入到急救醫學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當中,這些都不利於急救醫學的發展。
急診科應是一個大分診台,將各種病人分類,對病人給予相應處置後轉往各個專科病房,如生命體征不穩定,則給予穩定生命體征的處置,完善病歷,然後根據情況護送到重症監護病房。
對於那些初步處置後可以回家的病人,急診醫生要給社區診所一封信,或寫一封門診專科復診預約信,內附病人在急診的檢查和醫囑。急診科可以直接電話為急診病人預約專科門診時間。
每個科室應制定相應的住院標准和制度,供急診科醫生參閱,使急診科醫生能照章辦事,每個科不必都派人到急診看病人後再決定住院事宜,除非特殊病例,應呼叫專科醫師到場指導處理外(包括神經外科、骨科等)。對心血管急症病例,心血管科應安排住院總醫師24小時值班,隨呼隨到來決定病人是否應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或溶栓治療。
一所醫院,其工作必然包括門診、急診、病房、後勤、科研與教學五大部分,急診是醫院重要部分之一,不應將其與其他亞科室相提並論。
我國應制定培養具有全科素養的急診人才計劃,統一管理,包括其他科室醫生在急診的輪轉,規范醫療行為,制定各種指南;設立不同的救治隊伍,適應醫學和社會的發展,包括中毒組、創傷組、復甦組和危重症組等,各組人員互有交叉,又各有側重。這樣才能保證急診醫學向縱深發展,快速前進。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必然會伴隨著災害、地震、中毒、化學物質傷害、火災等非常規事件,急救醫學在處理常規疾病的同時,在應對上述非常規事件方面應擔當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大力發展急救醫學,制定並規范急救程序和指南,是當務之急。
7. 手外科的急救方式
手外傷,不同於其他部位的外傷,由於手部的解剖復雜,組織精細,專術後對手部的功能恢復屬要求高,所以手術的難度就遠較其他部位的損傷要高。比如,手指離斷再植,手腕離斷再植。而具體的創傷形式又多種多樣:
1、各種刀,玻璃的切割傷;
2、齒輪,機床,皮帶的擠壓傷;
3、魚船,汽車上的繩索的絞傷;
4、木工工人常見的電鋸,電刨傷;
5、各種軋面機,軋板機的軋傷;
6、煤礦、鉬礦工人的壓砸傷;
7、各種爆炸物,如煙花爆竹,雷管等導致的爆炸傷;
8、電鍘刀造成的肢體離斷,梳棉機造成的復雜外傷;
9、較特殊的還有各種槍彈傷,熱軋傷等,不一而足。
創傷的組織可以是皮膚、神經、血管,也可以是肌腱,骨骼等,但通常是多種組織的復合傷。創傷的程度可以是小創口,單一組織的損傷,更可以是多種組織的損傷,缺損,多指體乃至全手的毀損。手外傷正由於其常見,所以容易被忽視,造成治療上的延誤,導致手功能的喪失。
8. 什麼是急診科什麼急診內科,急診外科
急診醫學科(室)或急診醫學中心是醫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回管理任答務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重要科室。
現代急診醫學科已發展為集急診、急救與重症監護三位一體的大型的急救醫療技術中心和急診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可以對急、危、重病人實行一站式無中轉急救醫療服務。
綜合醫院急診設有全科、內、外、婦、兒、五官、發熱、腹瀉等專科診療室。
內科與外科的區別在於,內科主要用葯物來治療;外科主要用手術方法來治療.側重點不同,但不是絕對的.外科同樣也用葯物。
希望解答對樓主有所參考。
9. 外科:簡答題:損傷時現場急救原則
我記得好像是這個:有以下基本原則:①先復甦後固定。②先止血後包紮。③先重傷後輕傷。④先救治後運送。⑤急救與呼救並重。
創傷現場救護的原則:
1、判斷現場,看是否存在二次危險,決定是否轉移傷病員;
2、判斷呼吸、心跳,確認心肺是否在正常工作;
3、判斷意識,確認傷病員是否喪失意識,創傷傷病員由於重要臟器損傷(心腦肺肝脾及脊髓損傷)及大出血導致休克時,可出現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在循環驟停時,現場救護要立即實施心肺復甦,為醫院進一步治療贏得時間。;
4、有必要時,立即大專呼救、呼叫120;
5、判斷是否大量出血,如有,立即止血,防止休克
嚴重創傷或大血管損傷出血量大。血是生命的源泉,現場救護要迅速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止血,有效的止血是現場救護的基本任務。開放性損傷的傷口要妥善包紮。保
護傷口能預防和減少傷口污染,減少出血,保護深部組織免受進一步損傷;
6、判斷是否有骨折,尤其是是否有脊柱骨折。固定骨折,現場救護要用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以減少骨折端對神經、血管等組織結構的損傷,同
時緩解疼痛。頸椎骨折如予妥善固定,對防止搬運過程中脊髓的損傷具有重要意義。現場救護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脊髓損傷、止血帶過緊造成肢體缺血壞死、胸外按壓
用力過猛造成肋骨骨折以及骨折固定不當造成血管神經損傷及皮膚損傷等並發症;
7、快速轉運 現場經必要的止血、包紮、固定後,用最短的時間將傷病員安全地轉運到就近醫院;
8、保護現場,守護傷病員,等候120高級生命支持系統到達。最後,如果傷病員是陌生人,建議以手機拍錄整個過程,以避免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