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景德鎮有沒有教在瓷器上繪畫的成人培訓班
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 青料燒成後所呈現的直觀感受。
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 釉裡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 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麼樣。如果蘸 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後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 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
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 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後,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後來 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製。
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 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 黑。
<a href="http://www.sunmon.com/newweb/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2" target="_blank">http://www.sunmon.com/newweb/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2</a>
-----------
明清時期青花瓷的資料
明清時期青花瓷的資料
瓷器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明,到底產生於何時,學術界有爭論。有人認為在商代就有。
原始瓷是在兩晉之前產生的,叫 原始青瓷。到了兩晉以後,開始出現了白釉、醬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長沙的釉下彩,還有宋代的五大名窯, 都是人工將顏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這些在收藏界叫老窯瓷。到元代時就出現了青花、釉里紅及紅綠彩。
有的專家認為青花瓷產生在唐代,也有人認為產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經成熟了。 咱們現代的收藏者大多數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從瓷器上來講,有單色釉、彩繪釉。
彩繪中青花瓷是數量最多的,從元代到清代直到現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講青花瓷必須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藍色的是氧化鈷,屬於釉下彩。
什麼是釉下彩?其製作工藝簡單講就是把坯 拉出來後,等幹了用氧化鈷往上畫,畫完後罩上一層釉,再入窯,1260度一次燒成。
已故的著名瓷器鑒定家孫瀛洲老先生,對元、明、清的瓷器鑒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孫老通過對青花的觀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了二十幾種。
青花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種顏色呢?因為在數百年中,青 花瓷生產是主流,所以在很長時間里,不同歷史階段的青料來源和質地不同,再加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對於青 花瓷的發色的質量、呈色的色調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正因這樣,青花所呈現的質量、色調、風格必定有明顯的差 別,藝術效果也必然出現強烈的時代特徵。這些特徵差異為青花瓷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鑒定者對青料來 源、品位、發色、呈色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是鑒定青花的基礎。
一件青花瓷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 型,接著見到的就是青花的藝術效果,這是直觀感受。結果常用明麗、鮮艷、灰暗、暈散、清麗、規整、刻板、呆滯 等詞進行概括,這些概括的詞語的形成,是青花的發色質量、呈色色調與繪畫藝術的綜合體。
?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 青料燒成後所呈現的直觀感受。
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 釉裡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 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麼樣。如果蘸 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後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 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
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 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後,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後來 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製。
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 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 黑。
明前期的 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建文與洪熙時沒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統、景泰、 天順,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說這個時期沒有瓷器。我不同意這兩種叫法,我就叫「明三 代」。因為這個時期確實有瓷器。「成弘正德續」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 晚嘉隆萬」是嘉靖、隆慶、萬曆,我們稱之為中晚期。「泰昌天啟崇」,即泰昌、天啟、崇禎,我們叫明後期,其中 泰昌時期沒有瓷器,因為他一共當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清代有10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 統。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為主。
因為明代開國的皇帝朱元璋定年號為洪武,所以洪武時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於元末的戰亂,明開國初在瓷器生 產上沒有太大成就。元末明初多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恐於瓷業無 暇顧及,所以瓷器生產多於繼承少於發展。此時的青料都是國產的,呈色的基調是淡藍色,但由於質量與提純不是很 好,所以淡藍之中泛灰暗的色調。總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質量不高,與元末瓷器很難區別,在學術界內認為這是一個 過渡,所以在鑒定當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說。
洪武時期青花瓷產量少,也沒有見到過書寫官窖款的官 窯器。據說那時有官窯器,但是沒見過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見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說成假的 是沒問題的。
洪武之後的永樂、宣德時期,青花器有了長足的發展,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使用了蘇泥勃青(或叫蘇勃泥青、蘇麻 離青)。蘇泥勃青是一種進口青料,含鈷和鐵的比例較高,而錳的含量較低。發色濃重,易暈散,但散得自然。呈色 的基調是青藍色,淺處為天藍色,深處是靛藍色,濃重處出現鐵鈷斑。出現鐵鈷斑是蘇泥勃青的特點。蘇泥勃青簡稱為蘇料。蘇料有什麼特點呢?一般來講蘇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
這樣看的話是黑顏色的,但是迎光側視的時候就不是這個顏色了。側著看,一是可以看出它比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錫光。如果不是蘇料的話,迎光側視還是黑光。這個呈靛藍色和 出現鐵鈷斑的地方,一般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
它的凸凹不平沒有規律,原因是什麼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 沒有規律。到了清末同治年間的時候,比較大的那種器型,摸著也不平。但是那個不平跟這個不平不一樣,這個 不平沒有規律。同治年間的摸起來不平是有規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話裡面叫作波浪釉兒。那個是釉子的問題。鐵鈷斑的出現應該屬於原料和工藝上的問題,就是不足。然而這種不足, 在鑒賞者的眼睛裡既不認為是美中不足,也不認為它是瓷不掩瑕,而認定它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就像哥窯一樣。 大家都知道俗話說的蹦磁兒,就是上面開了好多片兒的燒壞了的瓷器。但是當時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這 個缺點變成了優點,而且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所以,我在鑒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時候,這個鐵鈷斑是鑒定時 候的依據,而且是重要的依據之一。
纏枝蓮花蝴蝶碗
碗上的青花是青藍色的,就是藍中有點兒泛青灰。顏色有深有淺,濃 重處有鈷斑。碗的胎子薄,修胎很規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潤。
器足的外牆是外撇式的,向外撇。另外就是這個地方叫作內折角,在內折角這個地方有積釉,顏色是蝦青色的。 足內的這個底釉兒是鑲白色的,兩處的釉子不一樣,它泛白而且薄。所以這個碗是永樂中晚期的瓷器。 蘇料易暈散,所以用它來畫細線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這些細微的地方都不太適應。但用它來繪畫大小的花朵或是枝葉,具有一定的特色。
喜鵲登枝
它更能夠體現蘇料的特點。這個顏色顯得更重一些,而且剛才我也說了 它這上面的蘇料的鈷斑比那個明顯。畫的喜鵲,很明顯的就叫作暈散。它本來畫的很清楚,但是因為這個料往 旁邊散,所以看起來有些模模糊糊。這就是蘇料的特點。原來有人講永宣不分,即永樂和宣德的瓷器不分。實際上能 不能分呢?有些地方還是能夠分的。就拿這兩個碗比較,這兩個碗個頭兒差不多。我們在鑒定當中有一種方法叫作手 頭兒。什麼叫作手頭兒呢?就是把這兩個碗拿起來用手一掂,這個碗比較重一點兒,這個碗的手頭兒就顯得比它輕。 為什麼它重它輕,這就是胎子的問題了。永樂時候的碗腹部比較薄,宣德時候的碗腹部比較厚。這個怎麼去判斷它 呢?有時候咱們拿筆寫不出來,用嘴說也說不清楚。你要這么摸,你這么一摸,就摸出這個厚,那個薄。所以說永宣 這兩個時期的瓷器還是能區分的。剛才我說的這個蘇料,可能是鄭和七下西洋給帶回來的。到今天為止也找不到那個 產地。後來因為鄭和不下西洋了,這個蘇料的來源就斷了。在明前期的時候,具有這樣特徵的青花瓷也就逐漸地沒 了。 到了成化年間,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青料,叫平等青。平等青出現以後,青花藝術就出現了另外一種嶄新的面貌。 咱們先對前面所講的蘇泥勃青料有一個小結。因為蘇料它這個特殊的藝術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時候,就開始有人仿 制。以後,明代的後期、清代、民國,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製。所以,有些人說他買到了宣德的東西,咱們說它 是假的,他上當了。那麼,對於這個蘇料到底怎麼樣來斷定它,就三點。剛才實際上我講過了,咱們再重復一遍。第 一,就是看這個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這怎麼講呢?因為沒有這個蘇料了,那麼鈷斑就出不來,怎麼辦?就用筆往 上面點,用一些黑顏色的料往上面點。點出來的話你看著就不自然。第二,就是這個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說 這個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還是深入到了胎裡面了。第三,就是我介紹的那個迎光側視有沒有錫一樣的顏色。這三點 請大家能注意。因為後來沒有這個料,即使你再點染,說實在的你也達不到當初那個效果。大概在六七年前吧,有人 請我去看東西,拿了這么大的一個碗。我就說你這個是假的,而且我說碗底下寫了六個字--「大明宣德年制」。他 說:「您怎麼知道的?」我說:「你這個是宣德碗。」「是呀,我這個就是宣德碗。」我說:「但是你這個碗是假 的。」而且我更清楚,這種碗是在80年代的時候景德鎮復制的東西。結果傳來傳去,就傳成了真的了,按真的去賣 去了。據說他花了大概是5萬塊錢。
成化初年,據說這種蘇料還有一點兒。但是這類的瓷器我還真沒有見到過。成化時期的瓷器,大多數青花的藝術 效果是淡雅柔和、縹緲脫俗的這么一種風格。這種淡雅沉靜的風格是後人喜愛成化瓷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這個時期 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稱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這種青料產於江西瑞州。產生這種平等青青花藝術效果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這種青料的含鐵量少,而錳的含量相對來講比較多;發色穩定,或者趨於穩定,沒有飄浮感;呈色是藍泛青 灰;這個時期瓷器的胎子是潔白的,釉兒是又肥又透,用平等青就可以畫出比較細的紋飾來了。所以色澤顯得淡雅、 柔和,給人一種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縹緲的感覺,使人感到這個成化瓷有一種神秘感。這就是成化青花瓷的魅力所 在。
全株花卉圖文碗。
有人說這個碗上畫的叫作秋葵。它的花色基本上是穩定的。呈色是藍中泛點兒灰,藍泛青灰,濃重處有黑 藍色。但是它決不往下凹,它是平的。釉質滋潤,胎子是白的。你要是學鑒定的話,要先看瓷片兒,你從瓷片兒上一 看就看清楚了。釉色是白的當中泛著青,白中泛青。用手摸它的表面,有的地方往上鼓,但是沒有往下凹的感覺。這 些都屬於平等青的特色。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全株花卉。花卉應該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有根、桿、枝、葉、 花,在其他任何的一個朝代之中,他們畫的花卉都沒有根,唯獨成化的時候畫的花卉有根。這是成化時期畫花卉的特 點。所以說有了這個特點,我們對於鑒定成化瓷又找到了一個證據。成化時期的瓷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官窯器和民 窯精品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根據這件標本的圖樣,還有釉色、釉質、青花等方面來看都是成化民窯器。
成化民窯器精品比官窯器還難得。當時我得到這個瓷片兒的時候,對這塊瓷片怎樣斷代我是比較猶豫的。它是不是真的 成化瓷?尤其是後面這個款子,寫的是「大明成化年造」。它的字體比較潦草,也不規整。後來按照孫瀛洲老先生所 講的方法,用15倍的放大鏡看它的款字這個地方。它的釉面兒裡面氣泡兒密集,像蒙蒙雲霧。這種現象是成化瓷所 特有的。出於慎重,我又請耿老過了目,耿老說這是成化瓷。所以這塊兒殘片咱們就把它定為成化民窯的精品。孫瀛 洲先生對成化瓷有一個精闢的評價,他認為成化瓷器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色彩柔和,筆畫流利,造型輕靈 秀美,表裡精緻如一。
成化瓷在瓷器發展史上占據著一席之地,很重要。在瓷器鑒賞當中有一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 對於瓷器來說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這就足以證明陶瓷界對成化瓷器的重視和珍愛。正是由 於成化瓷器受到了後代人的青睞,所以從嘉靖的時候就有人仿製,以後歷代均有仿製,一直到現在。其中以清雍正時 仿的最精細,他們在葩、形、釉、彩、繪、款兒等各個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風格,效果相當不錯,幾乎可以 亂真。
雍正時的瓷器有寫「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那是仿品不能叫贗品。因為它外邊是粉彩,粉彩是康熙時才有的。它 的款子寫得相當漂亮,但是與真的成化瓷一比,它的破綻就出來了。到了晚清,很多瓷器上都寫著「大明成化年制」 或是「成化年制」。我在鑒定過程中,經常有人說他的瓷器是成化的,我說不是,因為它上面的字非常潦草,不能單 純看款子還要看其他方面。另外,成化年間的瓷器沒有「成化年制」這樣的四字款,倒有「大明年造」或「大明年 制」。 在鑒定中還有一句話叫成弘不分,即成化、弘治這兩個時期的瓷器不分,因為這兩個時期的瓷器在質量上沒什麼 太大的區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② 看了《青瓷》有些什麼感想,你學習到了什麼越多越好。謝謝。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如瓷器,維護不好極易破碎。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