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誰有新版紅樓夢演員李沁的詳細資料
李沁
個人介紹
姓名:李沁
生日:1990年9月27日
籍貫:江蘇省崑山市巴城鎮
身高:166cm
體重:42kg
血型:A型
星座:天秤座
特長:崑曲、越劇
畢業院校:上海戲曲學校崑曲五班
[編輯本段]藝術作品
崑曲作品:
《牡丹亭》 飾演:杜麗娘
電視作品:
《紅樓夢》 飾演:少年薛寶釵
獲獎作品:
13歲時就憑借表演崑曲《牡丹亭·游園》獲得過第七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金花獎
[編輯本段]關於新版紅樓夢
少年版薛寶釵定李沁 出自崑曲名門
李沁是上海戲校的學生,學崑曲出身,《紅樓夢》選角中對演員古典氣質的重視和葉錦添崑曲造型的重視讓李沁入選少年版寶釵,在劇組安靜拍戲的李沁不被安排接受任何訪問,只有從葉錦添的嘴裡我們聽到一些對她的評價 「她的戲曲底子自然會成為很大的助力,一直以來我對《紅樓夢》中薛寶釵這個角色都有好奇,為何曹雪芹要在賈寶玉與林黛玉的世界裡加入一個薛寶釵?她代表了他們要反抗的體制、一種穩定的力量?薛寶釵代表了什麼是曹雪芹急需要逃避的?李沁的面相清秀,五官精美,薄薄的身體,反過來倒有一點纖弱之氣,用她來演薛寶釵會使觀眾產生一種不一樣的感受。」相比較之前議論紛紛的姚笛(blog),白冰(blog),小黛釵壓力並不大,李少紅更多的是從側面給演員信心讓他們全力塑造角色。
李沁:活在崑曲世界的古典精靈
崑曲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學習崑曲的李沁,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江浙長大的她性格沉穩、安靜、淡定,與《紅樓夢》原著小說中描述的薛寶釵非常接近,而且因為在崑曲這種高貴優美藝術的熏陶下,李沁舉手投足之間都有著自然散發的優雅古典風范。
初見時,李沁未施粉黛,精緻的五官就這樣干凈而直白地呈現在眼前。贊揚她美麗,她卻只嬌羞地報以莞爾一笑,以示謝意,頗有江南女子含蓄內斂的韻味。
❷ 關於六小齡童的故事
孫悟空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而六小齡童的卻有著一個猴王世家。曾祖父章廷春是浙江 紹興上虞道墟鎮一個普通村民,在農閑、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參與演戲,演的最多的自然是猴戲。祖父章益生從自娛自樂為主的社戲中看到商機,把大城市的服裝、道具等販到當地小城鎮,做起了戲業生意。他完成資金積累後在上海開設了一家老閘大戲院,並且把所帶去的紹劇班社擴展為同春舞台。父親六齡童章宗義,在上海同春舞台脫穎而出,他博採眾家之長,創造了獨具一格的猴戲,被譽為「南猴王」。 1959年4月12日,六齡童的兒子章金萊在上海出生,後來取藝名六小齡童。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100多年的風雨中, 猴王世家的人們用自己的努力推動著中國猴戲的發展,以下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進程。曾祖父章廷春臉譜是木頭臉,在木頭上刻畫一個猴子,演出的時候用嘴咬住,金箍棒是木棍,赤腳;祖父章益生的臉譜是布臉,把臉譜畫在布上,綁在臉上,金箍棒是竹棍,穿草鞋;六齡童章宗義的臉譜是勾臉,把油彩畫在臉上,金箍棒是藤棍的,穿僧鞋;六小齡童章金萊的臉譜是貼臉,金箍棒是鋁制的,穿靴子。
六小齡童小時候覺得演猴戲太苦,不想演猴戲。而父親則把繼承衣缽的希望寄託在二兒子小六齡童章金星身上。小六齡童天生聰明,勤奮好學,因成功參演《大鬧天宮》的小羅猴,《三打白骨精》的傳令猴而深受觀眾喜愛,並受到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揚和鼓勵,也被六齡童視為最滿意的傳人。而小六齡童最大的夢想是能夠像父親一樣主演孫悟空。
但是,病魔擊碎了小六齡童的夢想。1966年,17歲的小六齡童被白血病奪去生命。去世前,他對一直陪伴在身邊的弟弟六小齡童說:「我要死了。」六小齡童問:「什麼叫『死'?」小六齡童說:「『死了'就是你再也見不到我了。」章金萊問:「怎樣才能夠見面呢?」他說:「直到你當上美猴王的那一天,你就能見到我。」 這是17歲的小六齡童最後的夢想和囑托,一副沉甸甸的擔子頓時壓到七歲的六小齡童身上
六小齡童說:「我是隨著猴魂而來的。」 其實,他來到世間的時候未免有點「猴急」。他在母親的腹中還沒有呆夠十個月,就迫不及待地來了。之前,他已經有了十個哥哥姐姐。 童年的六小齡童也並沒有表現出演戲的天賦。他身材纖弱,性格內向,時刻不離母親左右,也很少走出家門。
當六齡童最終把期盼的目光投向六小齡童時,自己卻已在「文革」中被打倒,發配到鄉下勞動。但他還是利用一切時機教兒子學藝。漸漸地,隨著造反派對六齡童的折磨越來越厲害,六齡童再也沒有條件對兒子言傳身教了。於是六齡童就設法給家裡寫一封信,讓六小齡童直接去找他的老師、上海戲劇學校的薛德春先生。於是六小齡童成了薛德春的關門弟子。薛德春教過父子兩代美猴王,成為一段藝壇佳話。但當時六小齡童作為「戲霸」、「黑五類」的孩子,是不允許學藝的,弄不好還會被扣上「陰謀復辟」的帽子。
怎麼辦呢?薛德春和六小齡童不約而同地想到在《西遊記》里菩提祖師半夜三更偷偷教孫悟空學藝的故事,他們決定如法炮製。只是孫悟空學藝在半夜三更,而六小齡童學藝則在凌晨五點。沒有練功房,晴天就在人民廣場一個偏僻的角落,雨天就在上海服裝公司門前長廊的一個自行車棚里。
無論赤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六小齡童多年如一日,堅持天天練功。有時候練完功,適逢太陽升起,萬丈霞光照在六小齡童的臉上,讓他感到無比舒暢,於是連早飯也不吃就去上海寧波路第三小學上學了。
❸ 速跪求:戲曲鑒賞課學習體會!!急!急!謝謝謝謝!
聲音要長,聲音要好聽,步子要或快或慢.
常識: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有《將相和》的廉頗,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也由架子花臉扮演。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