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 管理 培訓 對公司有什麼好處
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1、吸引人才;企業重視培訓才能吸引優秀人才的加盟,因為培訓不僅是企業發展地需要,更是人才自身的需要。
據權威機構調查,許多人才在應聘選擇企業時,傳奇私服發布網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要考慮這個企業是否能對員工提供良好的培訓機會。
有公司曾在北京的十幾所大學進行過大學生求職意向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人把去外企謀職當作自己的第一選擇。
當問及原因時,他們幾乎都把外企的培訓與發展的機會當作首選因素。
2、培養人才;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有一句名言:「出產品之前先出人才」,其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更是強調:「一個天才的企業家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對職員的培養和訓練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教育是現代經濟社會大背景下的『殺手鐧』,誰擁有它誰就預示著成功,只有傻瓜或自願把自己的企業推向懸崖峭壁的人,才會對教育置若罔聞。
」要想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企業只有依靠內部培訓才能獲得更多的優秀員工。
通過實施有效培訓不但迅速提高基層員工綜合能力,企業中層管理者和骨幹員工的管理專業素質也會顯著提高。
3、留住人才;培訓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企業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和相應的崗位,企業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地培訓,員工的工作技能和個人綜合素質才能得到顯著的提升,並且為企業的高速發展做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如果沒有培訓,絕大多數優秀員工是不可能留得下來的,沒有人喜歡在不能得到知識提升的地方,等待自身能力和個人收入的不斷下降,即便是留下來了這樣的企業也不會有所發展。
4、激發員工積極性;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對員工的培訓往往被視為企業的福利。
持續不斷地培訓不只是讓員工得到了個人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還會使員工發自內心的感激企業為他們提供了使自己成長、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樣的結果鼓舞了士氣、激發了潛能並有效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員工有了自尊和自信心,他就會在工作中將「要我做」轉化為「我要做」。
而員工敬業精神的產生,會自然而然地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益;通過培訓企業可獲得因人員素質的提高帶來的顯著效益。
國際知名企業平均的培訓效益是;每支出1美元,獲得的經濟效益為26美元。
例如;在摩托羅拉,每花1美元在培訓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每年提升30美元的生產力。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員工滿意度每提高5%,企業盈利隨之會提高2.5%,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已經明白一個道理;"投在人腦中的錢比投在機器上的錢能夠賺回更多的錢"。
6、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競爭是企業的常態,面對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只有與對手相比存在著核心競爭優勢時,企業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而最能體現競爭優勢的就是企業的人才優勢和企業品牌形象。
保證顧客的忠誠度靠的是訓練有素的企業員工,沒有經過訓練的員工,不但會降低產品和服務質量、影響顧客的購買決策,還會損害企業品牌形象,對企業而言,培訓正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最好的福利是培訓,最佳的投資是教育,最棒的禮物是知識)
Ⅱ 企業培訓的課程常用的有哪些種類啊
企業培訓的課程常用的有:人力資源培訓、戰略管理培訓、采購培訓、生產培訓、物流培訓、股權激勵培訓、企業文化培訓、商務禮儀培訓、市場營銷培訓、銷售培訓、員工職業化培訓、責任體系培訓、財務管理體系培訓等。
企業培訓的目標就在於使得員工的知識、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態度以及工作的價值觀得到改善和提高,從而發揮出最大的潛力提高個人和組織的業績,推動組織和個人的不斷進步,實現組織和個人的雙重發展。
培訓課程設置是建立在培訓需求分析基礎之上,根據培訓課程的普及型、基礎型和提高型將培訓課程分為員工入職培訓課程、固定課程和動態課程三類。
(2)佛化企業培訓擴展閱讀
培訓的效用
1、培訓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它能保證企業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爭奪中不至於敗下陣來。
2、培訓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培訓能夠改變員工的某些不適當的工作表現及行為。
3、培訓是滿足企業和員工雙方需求的行為,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4、培訓是建立優秀組織文化的杠桿,可以強化企業的共同價值觀。
培訓更重要的,還在於完成之後效果達成的監督。在企業裡面,中層核心幹部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培訓結束後,由受訓員工的上司督促受訓員工,固化他們在培訓中學到的技巧,是培訓成敗的關鍵。
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培訓部門要深入到企業管理之中,這不太現實。如果培訓的內容完全指望培訓部門來完成,是無法達到培訓的針對性和充實性的。培訓部門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准備講師資源與組織好培訓過程。
Ⅲ 企業培訓對管理企業有那些幫助
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1、吸引人才;企業重視培訓才能吸引優秀人才的加盟,因為培訓不僅是企業發展地需要,更是人才自身的需要。
據權威機構調查,許多人才在應聘選擇企業時,傳奇私服發布網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要考慮這個企業是否能對員工提供良好的培訓機會。
有公司曾在北京的十幾所大學進行過大學生求職意向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人把去外企謀職當作自己的第一選擇。
當問及原因時,他們幾乎都把外企的培訓與發展的機會當作首選因素。
2、培養人才;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有一句名言:「出產品之前先出人才」,其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更是強調:「一個天才的企業家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對職員的培養和訓練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教育是現代經濟社會大背景下的『殺手鐧』,誰擁有它誰就預示著成功,只有傻瓜或自願把自己的企業推向懸崖峭壁的人,才會對教育置若罔聞。
」要想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企業只有依靠內部培訓才能獲得更多的優秀員工。
通過實施有效培訓不但迅速提高基層員工綜合能力,企業中層管理者和骨幹員工的管理專業素質也會顯著提高。
3、留住人才;培訓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企業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和相應的崗位,企業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地培訓,員工的工作技能和個人綜合素質才能得到顯著的提升,並且為企業的高速發展做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如果沒有培訓,絕大多數優秀員工是不可能留得下來的,沒有人喜歡在不能得到知識提升的地方,等待自身能力和個人收入的不斷下降,即便是留下來了這樣的企業也不會有所發展。
4、激發員工積極性;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對員工的培訓往往被視為企業的福利。
持續不斷地培訓不只是讓員工得到了個人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還會使員工發自內心的感激企業為他們提供了使自己成長、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樣的結果鼓舞了士氣、激發了潛能並有效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員工有了自尊和自信心,他就會在工作中將「要我做」轉化為「我要做」。
而員工敬業精神的產生,會自然而然地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益;通過培訓企業可獲得因人員素質的提高帶來的顯著效益。
國際知名企業平均的培訓效益是;每支出1美元,獲得的經濟效益為26美元。
例如;在摩托羅拉,每花1美元在培訓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每年提升30美元的生產力。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員工滿意度每提高5%,企業盈利隨之會提高2.5%,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已經明白一個道理;"投在人腦中的錢比投在機器上的錢能夠賺回更多的錢"。
6、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競爭是企業的常態,面對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只有與對手相比存在著核心競爭優勢時,企業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而最能體現競爭優勢的就是企業的人才優勢和企業品牌形象。
保證顧客的忠誠度靠的是訓練有素的企業員工,沒有經過訓練的員工,不但會降低產品和服務質量、影響顧客的購買決策,還會損害企業品牌形象,對企業而言,培訓正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最好的福利是培訓,最佳的投資是教育,最棒的禮物是知識)
Ⅳ 企業培訓的方式有哪些
企業管理的目的是更有效率地實現工作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管理有各個回層次的管答理,因此各類管理人員對企業管理的需求是不同的。
管理是科學,管理主要工具就是合理的管理制度,如設立目標,制定計劃,實施,考核,激勵處罰措施等。
管理也是藝術,管理的對象是人,不是機器,所以,某些方面則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品德,人文關懷,以及創導的文化。
管理需要理論,更需要實踐。
管理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西方、東方各自文化背景下的管理也有差別。
【方法一】建立規范的、科學的培訓制度
【方法二】企業培訓方式由簡單化向多樣化、科學化發展
【方法三】思想上重視,行動上支持
【方法四】做好培訓前的需要分析
【方法五】企業由注重雇員能力培訓轉變為重視雇員整體素質提高的培訓
Ⅳ 如何進行企業文化培訓
1、增強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從而增強企業凝聚力「企業文化具有增強企業和諧一致,培養員工歸屬的凝聚作用」。[1]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基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價值的企業文化將對企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造就不同的企業文化,而適合的企業文化則成就企業的發展與壯大」。[2]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長期存在於企業中。(1)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人是有感情,特別是中國人,是最懂得感恩圖報的。對於員工我們不要太苛刻,要實行人性化的管理。所謂人性化的管理就是要切實從員工利益出發,合理制定員工的工作時間,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不剝奪員工的剩餘價值,尊重員工,公平對待每一個員工。這樣員工也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我公司一向貫徹實施人性化管理,切實從員工利益出發,制定了合理的管理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對員工賞罰分明。公司領導考慮到現在的就業壓力,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對內招聘員工子女,解除了員工的後顧之憂。(2)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企業發展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不斷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使員工的素質能夠融合到企業文化中,適應企業不斷變化發展的需求。這種融合越融洽,企業的凝聚力也就越強。企業不僅僅要在技術上培訓,更主要的是培訓員工的職業素質,道德水平等方面,使他們的心理素質能承受住打擊,不至於在企業危難關頭亂成一團,穩定的心理素質有助於在危急時刻理清思路,找到一條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凝聚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形成了。2、尊重員工,充分行使員工的主人翁責任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人民翻身做主,成為社會的主人,這種使命感形成了我們的凝聚力。所以領導者要發展企業,壯大企業,不應該只憑一己之見,而應該廣泛聽取、搜集員工的意見,讓他們積極參與。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同時也可以讓員工購買企業的股票,讓員工成為企業的持股人之一,從而使他們感受到主人翁地位,更加增強了工作的動力。員工是企業中舉足輕重的夥伴,是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一個人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當一個人得到激勵以後,往往可以發揮出更加出乎意料的力量。「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在對職工的研究中發現,按時計酬的職工其能力僅能發揮20%—30%;而受到激勵的職工,由於思想和情緒處於高度激發狀態,其能力可發揮到80%—90%。這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後所發揮的作用相當於激勵前的三四倍」。[3]員工的士氣得到了鼓舞,凝聚力也隨著這種鼓舞而逐步增強。3、薪酬是促進員工工作的原動力,是增強企業凝聚力必不可少的條件穩定的收入才能更好地調動工作地積極性,並且收入的多少從一個方面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是對於付出的回報,是企業對於員工的認可。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錢雖不是唯一能激勵人的力量,但金錢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激勵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金錢是許多激勵因素的反映。金錢往往有比金錢本身更大的價值,它可能意味著地位和權力」。[4]在收入的分配上如果太平均主義,會造成員工的懶惰,從而造成員工志氣低落,會使為企業作出貢獻的員工而不滿,使得人心煥散,降低凝聚力。因此在收入的分配上應該實行「按勞分配」,有合理的差距。當員工看到付出和回報成正比時,員工會對企業產生一種信任。這種信任有利於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企業凝聚力。4、個人發展是增強企業凝聚力不可缺少的環節金錢的滿足只是人的最低慾望,個人的發展則是它的升華。我們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以知道,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階段: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種需求層層遞進。對一些人看來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工作的動力,一個企業如果能夠為員工充分提供這么一個發展空間,使員工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他們對企業就會產生一種歸屬感,認同感,這種感覺越強,凝聚力也就越強。「正如著名的霍桑實驗所揭示的那樣:工作環境的簡單變化可引出生產效率的提高,你可以改變一下辦公傢具的位置,考慮一下員工在不同部門或辦公室以外工作一段時間可帶來哪些效益,採用某種形式的工作輪換機制可能是必要的」。[5]讓員工參加各種技能學習,出國培訓等等都可以激勵員工,增強企業凝聚力。5、福利待遇是增強企業凝聚力的堅強後盾良好的福利待遇是一個企業真正關心員工的體現。據報紙上稱,在去年的大學生雙選會上,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不是薪水的多少,而是這個企業有沒有為員工投放各種保險。如果連最基本的醫療保險和養老金都得不到保障,會引起員工對企業經濟實力的猜忌,從而降低工作效率;如果福利待遇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員工會對企業形成一種依賴和感激,這對於增強企業凝聚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公司為每個員工投放醫療,養老,失業等保險,解除了員工的後顧之憂,消除了員工的心理負擔使員工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休假制度中,公司領導也充分從員工利益考慮,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還按工齡給予員工一定的假期,外出療養等,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
Ⅵ 企業培訓如何獲得最大收益
1、吸引人才企業重視心理培訓就可以吸引優秀人才的加盟,這不僅是企業本身的需要更是人才自身的需要。據觀察,許多人才在應聘選擇企業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要考慮這個企業是否能對員工提供良好的心理培訓機會。有公司曾在北京的十幾所大學進行過大學生求職意向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人把去外企謀職當作自己的第一選擇。當問及原因時他們幾乎都把外企的心理培訓與發展的機會當作首選因素。
2、培養人才為了確保企業高效運行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實施有效心理培訓來迅速提高員工特別是關鍵員工(比如部門主管、中層管理人員等)的能力這些關鍵員工的能力提升之後可以讓他們帶動一般員工。3、留住人才當員工無法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時,就會形成工作壓力,並在各方面表現出來,成功的心理培訓能通過員工技能的提高,有效地減少工作壓力並增加工作樂趣,減少人員流動和流失。心理培訓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企業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和相應的崗位,企業只有對員工通過心理培訓讓其得到相應的技能和素質培訓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如果沒有心理培訓員工沒有相應的技能和素質是不可能留得下來的,即便是留下來了企業和個人也都不會有所發展。所以心理培訓留人是肯定的。
4、激發積極性心理培訓可以吸引人才,更是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對員工的心理培訓往往被視為企業的福利。通過心理培訓,可以最直接地滿足員工的自尊,鼓舞士氣,幫助其激發潛能、自我實現。通過心理培訓,員工會感激管理層為他們提供了使自己成長、發展和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就的機會,自然有效地增強企業對他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過心理培訓,讓員工擁有正確的觀念和健康的心態,可以強化員工的敬業精神。
5、提高效益通過心理培訓,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表現將變得更加積極,那麼,工作出錯率會明顯減少,反映在具體工作方面就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當企業所有員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之後,企業因此既可獲得因人員素質的提高帶來的實際效益,更可帶來因員工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激發所導致的面向未來的巨大效益。在摩托羅拉,每花1美元在訓練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每年提升30美元的生產力。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員工滿意度每提高5,企業盈利隨之會提高2.5,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已經明白一個道理,"投在人腦中的錢比投在機器上的錢能夠賺更多的錢"。
6、增強競爭優勢是同行就會有競爭,並且,面對市場的競爭會越來越白熱化,企業決策者一定清楚,只有與對手相比存在一些特定的競爭優勢時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而最能體現競爭優勢的就是企業的人才優勢,因此,對企業而言,心理培訓正是增強競爭優勢的最佳手段。
企業重視員工培訓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
1、重視員工培訓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終身教育」、「學習型組織」的提法和概念都表明,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培訓已經成為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一位管理學家曾經說過:「員工培訓是企業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戰略性投資。」國外的例子不說,國內已經有不少企業把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訓作為一項重要的發展戰略,如聯想、海爾等都建立了培訓中心或大學。隨著知識和技術的更新速度加快,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和引進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這就要不斷地對員工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可以增強員工對企業決策的理解和執行能力,使員工掌握企業的管理理念和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重視員工培訓是提高員工素質,建立人才儲備良好手段。
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可以提高員工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極大的開發員工的潛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員工的工作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員工准確的理解工作意圖和完成復雜任務。同時,還可以從數量、質量、結構上為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提供人員保障和人才儲備,形成人力資源優勢,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防止出現「將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
3、重視員工培訓是對員工的重要激勵。
培訓是一項重要的人力資源投資,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例如:選送優秀員工去參加帶有旅遊性質的培訓班,組織業績突出的員工去外地參觀著名企業,鼓勵員工利用業余時間進修並報銷學費,定期選拔優秀員工出國考察等等,都對員工有巨大的激勵作用。根據研究人員調查,進修培訓是許多員工看重的一個條件,如果某個企業可以給員工提供良好的進修培訓機會,雖然薪水比另外一家沒有任何培訓的企業低,許多高素質的員工也願意去這家有培訓機會的企業。因為金錢對於有技術、知識型員工的激勵是暫時的,一段時間可以,長時間不行,他們更看中的是通過工作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
4、重視員工培訓是灌輸企業文化,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基礎。
什麼是企業文化,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但對於企業文化的內涵和范疇,學者們在一定程度上達成立共識,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價值觀(value)、行為規范(norm)、慣例(patternofbehavior)。在企業文化的三個組成部分中,價值觀根植於文化的底層,很難清楚地描述,改變起來也十分困難,而行為規范和慣例要明顯的多,更容易被員工識別、執行和操作。所以,企業要對員工不斷的灌輸企業價值觀,培養共同做事的行為規范、學習習慣,能夠自覺地按照慣例工作,從而形成良好、融洽地工作氛圍,增強工作滿意度和成就感,為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確保業務的有效開展打下基礎。
總之,員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實質是企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近年來,人們都在談論知識經濟的挑戰,實際上知識經濟最核心的問題是人的素質問題,也就是人力資本的形成、使用和開發問題。隨著跨國公司的湧入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市場形勢日趨嚴峻,企業重視員工培訓,對企業、對員工將會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Ⅶ 各位師兄好,有沒有佛化企業啊,我想找個工作
Ⅷ 企業如何提高培訓的效果
企業如何提高培訓效果
中國的企業90%是中小型企業,很多企業不可能有自己的商學院與大學,所以,引進優秀
我們把培訓大致分為三種:
低端培訓:以心態調整為中心的培訓。事實上,一名員工用一種陽光的心態去工作,是員工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中國人的慎獨能力普遍較低,在現行機制下,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高,所以,現在成功學培訓非常流行,低端培訓主要有:心態培訓、素質培訓、時間管理培訓、成功學培訓。
中端培訓:以技能培訓為中心的培訓。當一名員工心態非常好時,他需要非常重要的技能去支持,否則員工依然會回去素質降低的區域里,所以中端培訓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非常重要。比如: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管理藝術、領導力培訓、生產管理、營銷管理等等。
高端培訓:以戰略發展為中心的培訓。比如目標管理、企業文化、戰略管理、品牌管理等。
低端培訓著眼於過去,拿出過去成功的人、成功的事與現在的人作比較,去激發現在的人進行努力,開發潛能。低端培訓是培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以業績為中心的員工來,工作提升效果非常明顯,但低端培訓存在過時熱去的現象,即過一段時間大家都沒有了感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會在後面講如何拉長效果時間的方法。
中端培訓著眼於現在,針對員工現在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然後有選擇地進行培訓。
高端培訓著眼於未來,針對企業發展的未來進行學習與思考。
一個企業培訓中,低端、中端、高端培訓之間的比例,可以看出企業發展的規模與狀態。
至於應如何進行調整,事實上沒有固定的答案,任何培訓應結合企業的現實情況。
高端培訓論:有的企業現在學習金科玉律:哈佛理論、木桶理論、以人為本等等,卻忘記了自己發展的現實。
第一部分:經濟效益論:經濟效益論有二種:
1、 認為培訓不能直接產生效益,於是吹出了培訓無用論。
2、 認為要把培訓能直接產生效益的工作,還要有要把培訓當成實現公司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主要有:把培訓吸引經經銷商,讓其多交回款,把培訓吸引級客戶,讓客戶學習而交錢等等,結果很多都不理想。
組織內訓課程,一定與老師深入溝通,把企業的目的、要求、存在的問題詳細說到位,最好形成文字性資料,更有利於老師教學。
學員參加層次雜,培訓效果受影響
一般一個課程的主題是適合一部分人,而不適合另一部分人的一個課題,參與的人層次太雜,直接導致培訓效果大大降低。
有針對性的培訓,不要讓任何沒有必須關系的人參加。
培訓過程中,不能對學員的情緒進行打擊。
培訓時,老闆要學會無為而治。
一個企業與另一個企業的發展情況不同,心態調整方面的課程一定不要聯合舉辦。
好詳細的調查。
訓多研究型專家,中端培訓多找職業經理人培訓,低端培訓多找專家激勵師培訓。
精不易多。
安排培訓內容落實的各種活動。
第二部分:如何參加高質量的培訓
一、 績效管理中發展需求
一名員工的培訓需求是可以通過績效管理及評估中發現的,比如辦公室小王近期列印資料總是出錯,可能就是計算機技術需要培訓的原因,績效管理中,表現差的一方面往往是需要培訓的內容,所以,不同的部門,有的內容可能都需要,而同一部門的同一知識點,不是全部部門人員需要的。
企業人力資源部每年不應少於兩次的培訓內容調查評估,這樣才能保證培訓主題源頭的科學性。
二、 合理制訂培訓方案
一個合理的培訓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呢?
培訓目的、培訓時間、培訓主題、培訓內容、參加人員、培訓地點、培訓參與部門、培訓老師及介紹、課程背景、培訓准備物品、培訓費用、培訓效果、培訓突發事件處理辦法、合作單位、培訓失敗措施、培訓合同樣本、培訓聯系方式、培訓經辦人、培訓組織部門、考試時間、結業證書樣本等內容,所以,一個科學的培訓方案絕不是一兩張紙,而是一個系統的詳細的項目書。
三、 選擇培訓師有絕招
一名優秀的培訓師,是不能用學歷,留學經驗、職稱、閱歷去評價,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選擇:
1、 問專業型的問題:在選擇培訓師時,事先找出本專業的專來的難點問題幾個,可以通過電話或面談或郵件的形式進行詢問或請教,這樣就能看出老師的不平了。
2、 收集資料,包括老師發表的文章及光碟,通過閱讀老師的資料選擇老師。
3、 試聽課程,一般一個優秀的老師課程很多,那麼我們就擠出時間去試聽一個小時,老師的實力基本出來。
四、 合理安排受訓人員
受訓人員人數與如下因素有關:
1、 課程特點:沙盤一般不超過60人,體驗式培訓也有很強的要求,演講課的要求會松一點,有的工具演講可能只要求30人,如果過度超員,對課程的影響很大。
2、 學員的素質:我們盡量把同一層次的學員放到一起培訓,有時溝通對話強的培訓,一些學員不敢說,不敢發表談論觀點,直接影響上課效果。
3、 根據工作情況,培訓的前提下,還要保證經營的正常運作。
五、 培訓前的訓前教育
訓前教育非常重要,一般來說,經過訓前教育要比沒有訓前教育的效果要提高10%以上,訓前教育內容主要有如下內容:
培訓紀律、培訓內容介紹、培訓老師介紹、培訓態度、培訓考核、培訓參與方法、培訓考試等內容,讓學員對培訓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對學員的積極性進行鼓勵,千萬不要死命令的方式要別人參加。試想一下一個帶著情緒上課的學員身上會發生什麼。
六、 受訓方參與課程編定
要想把培訓最大化,受訓方最好參與課程的編定,最少也要對培訓大綱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能完全讓講師聽之任之,如果對培訓內容進行深入的溝通,講師就會對企業的情況更一步地了解,對授課內容的實用性更加靈活掌握,是促進講師,學員效果最大化的舉措。
七、 把目標與需求詳細與培訓師溝通
有的企業在與講課溝通時,其它溝通做得都很好,卻只有培訓目標沒有告訴講師,更有企業目標是不敢告訴講師的,這樣老師只能根據自己的感覺去講。
八、 時間、地點、環境細節過硬
企業培訓的時間、地點及各種細節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變來變去,會影響員工的工作安排,並建立了不信任感。
九、 授課後立即進行評估
授課後立即評估具有很多好處:
1、 對組織方的成績進行考核
2、 對學員的感受進行評估
3、 對講師的授課質量進行評估
4、 對環境進行評估
5、 對實用性進行評估
評估的內容應具備如下內容:講師內容、講師授課風格、教材、時間安排、服務、課題實用性等,不要有學員的感言及想要再次學習的課題及推薦其他人員上課名單等。
課程評估也是考核人力資源部的重要依據。
十、 培訓後需要考試
有些學員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不代表他不需要這項技能或知識,可能是他認識不到而己,為了提高培訓效果,我們可以通過考試,迫使學員投入學習的一種方法,比如考試不合格,扣除相關的獎金等進行處理,使學員被動式接受。
第四部分:培訓後必須要做的工作對培訓後員工進行績效考核
對培訓後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因為我們培訓的根本目的是達到目標,提高員工,通過績效考核,才能看得出真正的效果。
Ⅸ 如何給佛教協會員工培訓
一定要學習《認識佛教》的,如果連佛教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就會造版下很多無意的口業權。佛教的禮儀也要學習,如果沒有威儀就會影響佛教的形象,造成別人對佛教誹謗,斷了很多人的佛緣,過失和因果都不小。另外,員工的行為和處事,可以參考《弟子規》,裡麵包含了佛教的五戒,也容易在生活中落實。
Ⅹ 如何用佛法解讀企業管理
長久以來,佛教之於我,始終是個迷。也許是有緣吧,不久前有幸參加了中國職業經理人的資格培訓,包勝勇先生有關佛教與企業管理的講座終於讓我與佛有了機緣,使我與佛教有了一次近距離的接觸。通過這次學習我初步領略了佛教的歷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組織與管理等等陌生的領域,讓我認識到佛教作為中華文化的巨大組成部分,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確思想精深,內蘊豐富。在學習過程當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對於現代企業管理是很有借鑒作用的,在此斗膽把我對佛教的粗淺認識加闡釋。
一、 佛教建立了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了生死,求智慧」,從它的出發點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從解決人的現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發,為人們設立了一個理想的彼岸世界(即達到涅槃的境界),實現無生無滅的目的。佛教通過對人之佛性的精細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歸於人的自身,歸於人的自我努力和內心的自我凈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明確修行的目標就是明心。在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從而確立了人及其思維的中心地位。
在這點上,現代企業管理同樣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業內部,強調經營人心,特別是在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上,強調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強調企業在選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環節上要堅持以人為中心,根據每名員工的能力、性格特點,選拔、培養適合的人,並放在適合的崗位上,並針對每人、每崗的特徵,選擇適合的激勵手段,促進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實現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共同實現,從而實現雙贏。另一方面在企業的市場運營管理上,同樣要善於經營客戶與消費者之心。企業的經營也要象佛教以對心的修煉為住,強調並重視人及人心。正如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博士在給《蒙牛內幕》作序中所期望的,「歸根結底,蒙牛的成功在於善於『經營人心』:在企業內部,注重向下經營人心,以聚攬人才,激發其工作熱情;在市場上,善於經營客戶之心,消費者之心,善於搶占其心智資源,建立企業品牌的美譽度與忠誠度。如果中國企業都像蒙牛這樣注重『心』的經營,那麼一定會很快涌現出一批世界級的企業」。
二、佛教向我們傳達了一種圓融的辯證法思想。
佛教向人們描述了萬物的結構,如實地分析了人們的現實生活,讓人們深切地認識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並教給人們去清醒地認識它們的方法與途徑。般若經提出「空色不二」,維摩詰立「不二法門」,天台宗提倡「三諦圓融」,華嚴宗提倡「六相圓融」等,都強調此岸與彼岸、現象與本體、全體與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長短,隱顯、成壞等等對立與差別之間都是相通互融的。禪宗主張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間即出世間、煩惱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種圓融無礙的思想。這些辯證法思想不僅開導了我們的思維方法,拓展了人們的思維空間,而且提高了人們的思維能力,為人們認識整個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當然佛教的圓融無礙觀是建立在一心和概念思辯基礎之上的,與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有所不同。佛教的圓融觀認為萬法容於一心,故萬法相容無礙,一與多、總與別、成與壞相依賴而存在,故二者之間相互容含,一體無別。雖然二者所建立的基礎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圓融無礙觀作為一種觀點、一種方法、一種境界,不僅體現了辯證的思辨智慧,而且體現了對待諸矛盾大而容之、圓而通之的精神,在當今矛盾重重多極化的社會里,仍然需要這種辯正智慧和精神境界。圓融是學佛之人的一種境界,功德圓滿,成就人生;是一種處世態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貫通。這里的圓融並非奸詐狡猾,而是提倡一種「方而不怪,圓而不滑」的處世原則。
在企業管理中,圓融同樣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在公司的戰略和政策方針確定後,實現戰略的關鍵在於執行,但在實際執行戰略的過程中,由於我們會經常遇到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用圓融無礙的辯證思維方式創造性地去靈活執行戰略和方針政策,不能僵化頑固。否則很難將公司的戰略得以徹底地貫徹和執行。另一方面,在企業內部管理上也要用圓融無礙的思想建立一支團結協作的團隊,在團隊中體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配合,融合貫通的合作精神,使團隊的執行力發揮出最佳效能。
三、佛教向我們揭示了「諸行無常」這一永恆發展變化的規律。
「諸行無常「說的是一切有為法,皆生滅變異,不可常住。「諸行」講的是范圍,意思是「一切」,「無常」是這句話的中心,「無常」的意思講的是世界萬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剎那都處在生滅變異之中,沒有什麼東西是常存不變的,相反,它們都是瞬息化、流變無止境的。
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正如《雜阿含經》雲:「當觀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皆無常。……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皆無常」。在佛教看來,不論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現象、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論內部還是外部、不論宏觀還是微觀、不論近處還是遠處,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世界上沒有常存不變之物,無物不變、無時不變、無處不變,變化普遍存在於一切時間和空間。
對於企業來講,要將這種「諸行無常」的發展變化觀運用到企業的經營管理當中。我們所處的市場環境在時刻變化著,市場需求在變化、競爭對手在變化、經濟環境在變化、宏觀政策在變化、世界格局在變化、小環境在變化、大環境也在變化。面對這紛繁復雜的變數,就要求我們的企業管理能夠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以變應變,以變制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和放鬆,就要有海爾總裁張瑞敏的那種感覺「每天我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唯有戰戰兢兢地為生存和發展努力,不斷努力適應外界和內部的變化才能塑造出百年的企業和世界級的企業。
四、佛教提出了「諸法無我」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佛教講「諸法無我」,「諸法」是指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內部,「無我」即是無自性,無自己的特徵。它體現了佛教空的思想。天地宇宙包羅萬象的一切東西,其演化與運行遵循著自有的諸多大法,可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些法有的至深至奧,有的至簡至明,有的亘古不變,有的應運生滅。但無論怎樣變化,萬物都不可能脫離大法。
佛教強調要達到「合於諸法」,就必須首先進入「無我」,因為「無我」而「法現」,因為「有我」則「蔽法」。強調「無我利他。普濟眾生」。古人雲「由無我,方能經世;由利生,方見無我」。也就是說,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國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達到「無我」的境地,就要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已經利益眾生和他人了。
「無我」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和大智慧,企業管理也應運用這種「無我」的大智慧、大境界角度。一方面從企業的營銷管理看,現實的市場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所以我們應探究市場的發展規律和需求,從而設定我們的戰略方法和戰術手段,而不能主觀地臆斷和盲目決策。比如一個產品能否在市場上打開銷路,關鍵在於這一產品能否滿足消費者即他人的消費需要,適應他人的消費心理,應以「顧客為中心」,而不是簡單地「以產品為中心」,只關注這個產品能否滿足自身的理想需求,「閉門造車」的產品是不可能被市場所接納的。
另一方面,在企業外與客戶和消費者的溝通、在企業內上級和下級、平級間的溝通中,同樣應以對方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執」,在溝通中體現眾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對待每一個消費者、每一個上級、下級或平級,去掉我,體現「無我」的境界。據調查2/3的人在處理和判斷問題時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我們只有心存「無我」的心態,才有「利他」的結果,才能使客戶在接受我們產品的同時,接受我們和我們的公司,才能在企業內部,形成積極進取、團結敬業、精誠合作的氛圍。
五、佛教對人性細致和真實的剖析為管理者自我提升提供基石。
在佛教看來,人就是人,人性本凈,但由於受無明之覆,貪、嗔、痴三毒之染,再加上外緣之攀援,才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種欲求。佛教對人慾求的產生分析是詳盡且合理的,並且佛教認為這些欲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可以對治與去除的。它大膽地把人性進行了細致和真實的分析,將人具體化、實在化。同時由於佛教不但分析了人的外在表徵,而且探究了之所以如此的內在根源及其發展趨向,強調了人的如實人性與動態人性,使其將人性理論架構得更為全面、真實和契世。
基於此,企業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時,一方面在管理當中要勇於認識自身存在的「貪、嗔、痴」三毒,時刻警惕它們,並在一念未生前看住它、盯住它,先覺悟到它,避免被貪心、憤怒、愚痴控制住自己,始終保持謙和、廉潔、平易的管理風格,加強自身修養,這不僅對於自己而且對於整個團隊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另一方面管理者也要用佛教對人性的分析原理,去激勵和管理整個團隊,鼓勵團隊成員戒除「貪、嗔、痴」三毒,從而提升整個企業團隊的文化和素質。
六、佛教對僧團隊伍的管理揭示了企業管理的關鍵
作為傳承二千年的佛教,佛教僧團隊伍作為一個組織能歷千年而不衰,經數代而不竭,這與佛教用清規戒律管理佛門弟子以及它組織完備的叢林(即寺廟)制度有關。作為一個團體組織,它向它的成員傳達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標,指出只有按照「眾惡莫做,眾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並在日常的行為規范上有嚴格和詳盡的規定。另外作為佛教傳播的基地(寺廟)也建立起了嚴格的組織機構,在方丈之下有24個序職、24個列職、24個雜職,一般寺廟設有4大堂口、8大職事。紀律嚴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種嚴密完備的組織方式及嚴格的規章制度保障了佛教歷經千年流傳到今而不衰落。
作為現代企業,從佛教的組織和管理中應得到的啟發是:必須明確高尚的企業目標,必須組建合理的組織機構,建立完善的操作規程、職務說明書、行為准則等規章制度來規范和指導員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規矩」來管理企業員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時規矩的建立不是擺花架子,還需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對任何違反規章制度的人員要嚴格懲戒,不能姑息。只有這樣才能使員工工作有章可尋、有的放矢,並以此建立責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進有質量的工作成果,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
最後,佛教用讓每一個人成佛的理念激勵著每一個崇信佛教的人們,與佛教及寺廟組織共同成長。作為現代企業,要善於從佛教中吸取精華,為我所用,提升企業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總之,企業要順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提出企業發展的願景,用圓融無礙的辯正觀,將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定為己任,豐富和完善企業文化,去掉「我執」,在實現企業目標的同時,實現員工個人發展的目標,實現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員工雙贏、多贏的局面。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成為百年企業,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立於不敗之地,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