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將案例有效應用於培訓及效果轉化
培訓無用論是當前進行過培訓的部分企業的一種基本論調。各種類型的培訓進行了不少,員工感受到企業提供給他們的良好氛圍,開闊了眼界,掌握了各種技巧。而企業領導所期盼通過培訓提高生產力,即銷售提升、利潤增長、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卻永遠是遙遙無期。難怪有人開始提出各種質疑:培訓人員的水平不夠!培訓只是一種形式!培訓是企業無收獲的浪費。如何有效地將培訓轉化成生產力呢?培訓生動化能夠有效轉化為生產力嗎?培訓內容豐富能夠有效轉化為生產力嗎?培訓計劃安排系統能夠有效轉化為生產力嗎?那麼,到底如何有效地將培訓轉化成生產力呢?答案是實踐!我們服務的A公司是一家制葯企業,正處於企業發展的成長期。銷售渠道一直以醫院終端為主,銷售處於穩定狀態。但隨著OTC葯品市場在整個醫葯市場中承擔角色的越來越重要,A公司意識到,OTC葯品市場將成為企業銷售和利潤新的增長點。經過我們和企業市場人員的調查分析研究,根據A公司目前沒有強有力資金進行大眾媒體的產品推廣的情況,成功運作OTC葯品市場最為有效的策略為?終端生動化陳列和終端攔截銷售。從上面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A公司的業務人員並沒有將培訓所學內容准確實踐在OTC市場上。也就是學而不用,會而不用!培訓的針對性、生動性及實用性固然重要,但關鍵在於接受培訓的人員能夠將所學到的內容應用於日常工作中,才能夠真正發揮培訓的作用。正如上述培訓中所涉及的內容,都是運作OTC葯品市場的各項工作標准,如:葯盒在櫃台陳列時要正面朝上,價格標簽要明確清晰等等。這么簡單而有實效的內容,即使培訓師講授得在生動,業務人員當時在熱情高漲,而在實際工作中卻不落實到位,再好的培訓內容、再好的培訓技巧,也不能轉化成生產力。正所謂:子不孝父之過,教不嚴師之過。學而不用,會而不用,其原因是企業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督跟進。正如學生的學習成績需要各種考試進行檢查,業務人員培訓學習就更需要企業配合培訓內容進行監督跟進,督促業務人員將培訓所學內容進行實踐,從而提高生產力,即有效將培訓轉化為生產力。一、制定配套的合理考核機制與培訓內容相配套的考核機制能夠督促業務人員將培訓內容落到實處,產生實際效果。對銷售人員和促銷人員就所培訓的內容做定期文字測試;?按標准派專人不定期進行葯店陳列生動化、宣傳生動化檢查;?以月為單位考核業務人員的銷售完成情況;
『貳』 企業管理培訓應該如何做怎樣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重慶研創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保證的秘訣:
「診」--培訓前對企業進行全面的專咨詢診斷,針對企業存屬在的問題,量身定做培訓課程;
「培」—嚴格按照量身定做的課程培訓;
「煉」—根據培訓課程內容提煉出有效的實用工具;
「訓」—強化訓練提煉出的實戰工具,讓參訓學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化」—將學員在訓練中形成的能力迅速復制到工作實踐中,將訓練成果轉化成為企業績效!
『叄』 企業培訓的效果不佳,如何去提升員工的培訓轉化
培訓效果不佳的原因:
培訓課程不夠精準,吸引不了參加培訓的人員的興趣和注意力;
培訓過於形式化,很多的講師培訓最開始一般都是介紹自己,各種頭銜,但是這些都是形式大於內容,同樣的參加培訓的人員也是形式敷衍,並不是真心聽取學習,效果當然不佳。
培訓過後沒有系統的考核及檢測培訓成效,參加培訓的人員可能培訓當時的鬥志及激情都被激發出來,可是後續我們並沒有採取合理的措施去保持這樣一種狀態,慢慢的隨著人的惰性就淡化了,自然效果也就沒有了。
解決辦法:
對培訓課程嚴格審察,只要干貨,不要頭銜;
對參與培訓人員的整體水平及興趣點先做調查,有針對性的去培訓,而不是盲目的只要是培訓,所有人員都參加
培訓過後及時的阻止考核,並將培訓知識或視頻保存用於後續無限循環的回放。
結合線上在線培訓系統,將以上這三種解決辦法,充分操作,將培訓資料充分利用。此外線上培訓系統,相對來說成本也低,所有的考核數據,以及人員管理系統都可以根據管理員的操作按需自動給出。
『肆』 人力資源經驗分享:培訓如何轉化為企業生產力
據了解,80%以上的企業培訓經理表示,「錢花了,培訓效果卻不明顯」、「時間花了,培訓需求還是確定不了」。這成為眾多HR經理、企業培訓師共同苦惱的問題。 據專家分析,出現這些狀況的根源在於沒有運用合理有效的培訓模式。目前,國內的企業培訓多是應急式的,85%以上的培訓計劃臨時敲定,培訓的隨意性很大。相比之下,國外的培訓模式以委託培訓、合作培訓、內部機構培訓三種方式為主,其中內部機構培訓成為外企最青睞的培訓方式,如企業自辦管理學院或培訓中心。 針對如何提高培訓的有效性的問題,我們訪談了三位HR專家,以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培訓如何轉化為企業績效,從而提高企業生產力。 「三精」為導向 提高培訓績效 時榮國 金州環境人力資源總監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要結合業務實際進行,將滿足公司總體發展需要、業務部門和員工的實際需求作為人力資源開發和服務的主要目標。培訓作為人力資源管理最直接服務於業務一線的模塊單元,更應該緊密結合業務實際來開展。 服務於客戶,就要對自己的客戶和客戶需求進行了解。人力資源的客戶可以分為3個層面:戰略層、策略層和員工層。戰略層也就是公司整體管理層面,重點在於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他們的需求和判斷基本可以反映公司戰略層需求;策略層也就是公司的各職能和業務管理層面,重點是各部門負責人,他們對業務和各自職責的理解基本可以代表公司策略層的需求;員工層面代表著公司最基層的實際需求,五花八門,各有特點,需要認真分析和整合。 需求了解「精準化」 所謂了解客戶需求,首先要與客戶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其次要對客戶的需求有所判斷,從人力資源專業角度與客戶進行需求交流探討,確認他們實際需求的有效性;第三,要從公司整體人力資源的角度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判斷和宏觀調控。 具體到培訓方面,以業務部門為例,也就是要知道業務部門的基本培訓需求,這種需求往往是樸素的、相對模糊的,需要通過不斷地交流和探討,甚至是對業務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才能確認的,這就需要我們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有業務的敏感性和基本素質,從而在了解了一線業務需求的基礎上能夠有正確的理解和專業性判斷,能夠與業務經理進行專業的溝通和交流。在了解了業務的真實需求和確切需要之後,需要從人力資源專業角度對這些培訓需求作出判斷,如崗位的職責和任職資格,對崗位人員具備的實際知識、技能和崗位績效有正確的、相對全面的評估,通過對這種經過確認後的需求和實際之間的差距比較,才能得出相對准確的需求調查。 培訓內容「精確化」 公司培訓應當結合各個層面的具體實際進行,針對不同的培訓層面和專業,進行不同方法和模式的培訓。按照內容,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專業培訓、管理文化培訓和員工基本素質培訓。 專業培訓應該更多倚重於業務一線部門的分析和判斷,採用內部交流和逐步積累的方式進行。對於一些通用技能,如營銷技巧、生產管理、采購管理等可以在不斷深入的內部交流和探討基礎上,明確了自己的問題和需要提高的內容之後,有的放矢地請外部專業機構有重點地提供協助。 而對於內部管理和文化培訓,則需要人力資源部門深入了解公司整體管理狀況,對公司整體管理和文化有良好的把握,對各級管理人員所具備的技能以及需要提高的能力有相對客觀和整體的判斷,不能人雲亦雲,僅僅根據個別管理人員的需求不加分析和判斷地進行培訓。這種管理培訓也應該是結合公司整體管理步驟進行的,在經過了比較多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探討之後,對大家普遍關注和欠缺的內容進行有目標、有計劃的培訓和安排。 員工基本素質培訓也應該是基於對公司整體管理和員工基本素質了解的基礎上進行,針對公司員工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能力欠缺進行重點培訓,而不應該是沒有重點地撒胡椒面。只有在逐步解決了共性問題之後,才可以逐步深入,針對局部重點問題進行培訓和改進。 應當說,培訓更多解決的是人們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問題,不再是過去生產型企業基本的業務技能培訓,方法和思路、理念的開拓更重於技能、專業的提高。培訓只是一種外部支持手段,培訓師的前期咨詢調研和培訓課程的針對性調整,更多是建立在我們自身對企業正確的分析判斷基礎上的,是外部因素,真正起作用的是內因,我們自己通過實踐來不斷地提高培訓績效。因此,我們要正確地理解培訓的意義,不能期望通過一次培訓解決問題。 培訓選擇「精細化」 對於目前的培訓市場而言,培訓公司打造自己的課程、擁有自己的培訓師是非常不經濟的。培訓師屬於共享資源,培訓課程相對比較固定,因此培訓師的選擇重於培訓公司的選擇。那些在國際性規范大公司有過從業經驗,或者在咨詢行業有過深厚經驗,或者專業背景比較強的培訓師是一般企業的首選。另外,與培訓師的當面溝通交流和了解也是培訓師選擇中的重要環節。選擇培訓師和企業面試一樣,都是對培訓師的經驗閱歷、知識素養和調動、控場能力的全面判斷和把握。好的培訓師是企業培訓效果的基本保障。 從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來看,對企業而言,最好的培訓方式是內部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和傳播。只有在內部知識和經驗得到了比較好的貫徹之後,我們才可以逐步加大有針對性的外部培訓力度。對於企業共性問題,適於外請培訓師的企業內訓;對於局部重點問題,可以採取外派參加公共培訓的方式,外派人員接受培訓後要進行內部知識共享或公開培訓,降低培訓成本,擴大培訓效果。還有一些屬於理念或態度以及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訓,可以採取內部開發課程、或者自學等方式進行。 科學的培訓管理機制、良好的課程選擇和一定的壓力是提高培訓績效的重要保障。通過內部管理和業務人員的定期培訓機制,一定管理級別的定期培訓管理,外派培訓的內部共享,內部課程開發的獎勵機制,以及內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培訓組織和安排,並對培訓具體效果做出要求,對培訓費用與成果進行掛鉤等,都是提高培訓績效,將培訓轉化為企業競爭力和生產力的良好方法,值得企業不斷探索、運用。 培訓如何見成效 吳少勇 中鐵建工集團 戰略培訓經理 培訓選擇——「目的」為導向 首先要明確培訓是要做什麼?達到什麼目的?然後確定你的手段和培訓的內容,確定了培訓的內容才能決定你要選擇什麼樣的培訓機構,什麼樣的培訓師。有些情況下我們選擇內部的培訓師比較合適,比如要做內部管理流程的培訓就比較適合選擇內部的培訓師,既降低成本又提高針對性;如果是管理理念的培訓就可以選擇一些正規的經驗高度都相對比較好的培訓機構。另外,由於要培訓的對象的不同,規劃分配的培訓成本是不一樣的,因此要根據培訓的對象和內容,以及培訓的目的來選擇適合的培訓機構。 另外,在培訓機構的背景考察上,首先根據培訓內容,看它是否做過同行業相近的培訓,效果如何,培訓師的風格如何;然後根據自己培訓對象的特點選擇恰當的培訓風格,比如不同的年齡段所適應的培訓風格是不同的;另外客戶滿意度如何,調查它曾經培訓過的企業或者員工,詢問培訓的效果。總而言之,培訓機構的選擇是一些綜合因素的權衡,選擇與自身培訓對象相匹配的內容和培訓風格,從而提高培訓的效果。 培訓形式看「滿意度」 培訓形式的選擇應該是多樣化的,有送出去的,也有請進來的,有形式活波的,比如年輕學員他所喜歡的培訓方式一般是比較活潑的,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如果是年齡比較大的,他可能就比較喜歡傳統的講授形式,因為角色扮演中可能會設計到層級的假定,如果能讓他放棄自我的身份的話,效果也是不錯的。一些學員的學習慾望是很強的,如果培訓的內容也符合他職業發展的需要,那麼他肯定會積極主動地去學,這對吸收是很重要的。另外,培訓形式的選擇應該結合不同培訓對象的如職位等其他特點,職位低的要求不高,更側重內容的實用性,職位高的就會高些,除了內容貼合需要外還會在意形式是否令其滿意。培訓對象的滿意度會直接影響到培訓的效果。 培訓考核評估「三維度」 如何有效地評估培訓績效,使培訓真正達到提高員工績效的目的?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掌握和評估。 首先,是對組織者的評估。根據培訓形式,如果是在企業內部培訓,那麼對組織者會有一些量化的考核,比如培訓場地選擇,是否安靜、整潔;培訓需要相關的設備、道具等是否准備齊全並能正常使用;是否做好培訓考勤登記或簽到表,培訓資料及茶水準備等;是否做好培訓過程的紀律控制,比如是否提醒學員手機要關閉或調成振動,講課期間不宜在場內隨便走動,以免影響老師和學員思路;培訓過程是否做好文字記錄、錄像或錄音等,是否跟培訓師協商把老師的課件留存,以便其他學員學習和參考等。總之,對組織者的評估要從形式和過程上來綜合考評,以保障培訓效果。 其次,是對培訓師的評估。培訓師是否按照企業的要求做好PPT,並且符合學員需要,是否充分了解本企業和競爭企業的狀況;他的培訓風格是否符合多數學員的喜好,培訓現場是否活躍,他的感染力如何,能否充分調動學員的參與興趣,得到學員的積極互動配合;學員提出問題培訓老師的解答是否讓提問者滿意;學員培訓完後填寫的滿意度調查,對培訓師的打分怎樣;培訓老師培訓完後是否跟學員交流心得,看他們吸收情況,以及後期實踐問題的解疑,比如培訓做完了,做一個調研,一個月後還有幾個學員和講師保持聯系,三個月後還是否有交流。這些都是評價培訓師風格和敬業程度的一種方式。 最後,是對學員的評估。首先是形式的評估,如出勤率、現場的紀律、有無打瞌睡等。建議學員內部成立幾個小組,相互進行內部評比;其次是培訓後的感悟評價,培訓後學員是否把培訓內容轉化成心得和感悟,進而轉化為態度行為的轉變和技能的提高;再次考核成績的好壞,通過考試來檢驗學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後最重要的是主管的認可度,有多少主管支持這個培訓,他派出去參與培訓的學員學完回來後感覺有無效果,他最清楚學員培訓前後的工作績效轉變,如果效果明顯,他會更加支持和配合這個培訓;最後,培訓效果的評估,測算培訓到底創造了多大價值(利潤),這個需要通過長期的測算,逐漸找出一個數學模式,大概需要5年的數據來作支持,以計算出培訓體現在企業利潤增長上的有多少來評估培訓的有效性。 培訓的概念應該是廣義的,不僅限於傳統的培訓形式,其實最好的培訓方式應該是在工作中,通過工作實踐本身來學習和提高,比如形成一個項目管理團隊,有一個特別精通業務並且善於輔導的項目經理來帶其他成員,這樣就可以把其他人員帶出來,達到較好的培訓效果。 培訓:關鍵要做「透」 麻紅澤 啟元動態管理研究機構總經理 企業只有把培訓真正做「透」,讓接受培訓的員工不僅僅轉變理念、學習知識,更應該掌握方法與操作工具,並能夠在實施過程中得到輔導,熟練地掌握操作技能,培訓投入才算真正讓企業產生效益。 為什麼提出做「透」,是因為現階段的企業培訓並沒有表現出其應該表現出的作用。要培訓真正起到企業經營的支撐作用,那麼必須使培訓與企業經營的三個層面緊密結合起來。公司層面:培訓與企業營運目標相聯系,支持企業組織能力的提升;部門層面:培訓與部門目標相聯系,支持部門績效的實現;員工層面:培訓與員工能力發展相聯系,支持員工業績的達成。 培訓績效是個積累的過程 在公司層面,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組織能力提升需要一個較漫長的過程。由於管理基礎、資金、精力、市場競爭需求等因素的制約,通常在一段時間內只能做好一兩項管理提升工程。聯想董事會主席柳傳志曾經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企業發展就如同夯土一樣,撒一層土夯實了,再撒一層土再夯實。」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最要不得的就是系統規劃、全面開花,到最後什麼都沒有做好。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應該是系統規劃、分步實施,用一年甚至幾年來將一項管理工程提升落實,真正成為企業的能力積累,如同聯想的管理三要素、GE的六西格瑪等。 組織能力提升的基礎是員工能力的提升,而員工個人能力提升又受認知能力、精力、壓力、興趣的制約,很難在一段時間內快速掌握多項技能。研究表明,一個人要熟練掌握一項新的技能通常需要21天,而要將這一項技能運用熟練,成為習慣則需要90天時間。因此員工的技能訓練與提升通常需要一個完整的過程。經驗總結,每個人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精力學習一項技能,通常可以掌握得比較好,再經過不斷實踐,就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得比較到位,使一項工作真正保質保量的完成,從而提升個人績效。 注重培訓過程督導控制 培訓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讓員工真正掌握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而員工真正掌握崗位技能需要一個「認識→了解→掌握→熟練→創新」的過程。由此可見,如果培訓沒有使受訓人員普遍達到「掌握」這個階段的時候,表明該員工還沒有掌握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不具備勝任該職位的工作能力,這次培訓也就成了過眼雲煙。同時,即使掌握了這些技能,還不能保證其在工作中能夠很好的應用,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輔導,直至熟練掌握為止,這時候該員工才能夠算真正掌握了崗位技能,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該項技能解決問題,創造出企業期望的效益。 培訓如何才能夠做「透」呢?我們看看掌握一項技能要分哪幾步。舉例說明,比如銷售能力,要求銷售人員能夠通過與客戶交流,合理處理客戶的問題,快速達成交易。要想達到實現交易這個目標,要求銷售人員將所學銷售技能合理應用到與客戶的每一次交互中。銷售技能轉化為交易實現的過程包括:銷售的基本理論知識,控制銷售過程的方法,溝通技巧及應對銷售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技巧。掌握這項技能的前提是掌握銷售的基本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如溝通技能等,並在日常工作中實際應用,並獲得輔導,以不斷提升實踐中的應用能力。因此,要使員工達到能夠創造效益的程度,我們的培訓至少要做到掌握工作所需技能這一環節。這就要求企業培訓首先要讓受訓員工認識到學習與掌握培訓所涉及技能的價值與必要性;其次,讓員工學習並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再次,讓員工深入了解並掌握應用的方法與工具;第四,讓員工清楚了解工作標准要求與工作流程;第五,在日常工作中適時對員工進行應用輔導,這樣才能夠使受訓員工對工作中所涉及的技能得以完全掌握。員工在初步掌握了受訓的方法與工具外還不能完全准確無誤地將此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這需要我們繼續在以後的工作中加以跟進、輔導與修整,直至員工完全熟練應用為止,這樣才算使一項技能的培訓真正在我們的企業得以落地生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企業投入培訓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對員工培訓的實施與管理過程督導控制不利,致使受訓人員沒有達到真正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熟練應用培訓技能的目的,培訓逐漸失去了支持企業運營目標的意義。企業只有把培訓真正做「透」,讓接受培訓的員工不僅僅轉變理念、學習知識,更應該掌握方法與操作工具,並能夠在實施過程中得到輔導,熟練地掌握操作技能,培訓投入才算真正讓企業產生效益。 培訓績效評估重在應用效果 企業也好,員工也好,優秀或卓越,不是做了多少而在於做好、做「透」多少。能力高低不在於學過什麼,而在於精通了什麼。做每一件事,我們都應當問自己三個問題:做了嗎?做到位了嗎?做完美了嗎?企業培訓要做「透」,就應該著重培養員工能夠做好什麼的能力,精通什麼的工作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在培訓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應適時轉變思路,改變培訓方式,由現階段的企業一年做了什麼培訓,做了多少培訓轉變成為企業今年做好了哪些培訓,員工真正掌握了哪些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只有這樣,我們企業的培訓投入才真正能夠實現經營效益的轉化。 培訓要做「透」,非做「秀」。這就要求培訓師要把這個培訓過程做完整,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轉變和理論知識的認識與學習階段,更要結合企業實際進行應用示範、指導培訓學員應用練習,並在培訓後一段時間內對員工進行跟進輔導與檢驗,促使員工真正掌握理論應用與實踐的方法,技能的應用達到熟練的程度,從而提升工作績效,使培訓真正轉化為企業生產力。
『伍』 企業管理培訓應該如何做怎樣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感謝!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管理培訓可以幫助企業獲得管理的方法,來改變企業經營和管理上的一些不足之處,企業經營是對人、財、物、信息等方面的一個集中管理,企業在發展,社會也在發展,知識、技能等方面都要發生變化,這也就需要管理培訓來對企業進行指導。
管理培訓流程需求分析如果想要培訓取得成功,那首要前提就是有針對性的去培訓,這樣才能造成無所謂的資源浪費。
所以,企業在培訓之前需要分析三點:一是對企業分析;二是對工作分析;三是對個人分析。
通過這些分析了解企業的需求,工作崗位的需求和個人的特點,確定員工需要在現在的崗位上發展那種技能、增長那些知識,然後來制定適當的培訓內容,這樣才能達到企業發展和個人發展雙贏的培訓目的。
現在的時代,專業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工作,員工更需要的是提供整體的綜合素質,所以現代化的企業都非常重視對員工進行新觀念、新意識、企業文化和工作作風方面的培訓和教育,從而培養出大批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制訂方案人才幾乎決定了企業發展的高度,因此很多有先見之明的企業都在不斷增大在員工教育培訓上的投入,甚至有很多企業為了做好培訓工作而專門設立了培訓機構和專職培訓人員,制訂出了規范科學的培訓制度,而這種做法也讓企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因此,有條件的企業不妨效仿,吸取成功企業的經驗讓我們能夠少走一些彎路。
目前,我國企業的培訓方式已經從原來的簡單的技能培訓向多樣化發展,企業的培訓也已經從原來的針對員工的培訓發展到現在上至企業負責人,下至一般員工的全體培訓。
隨著企業管理的國際化,培訓一批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突出的管理人才也能夠讓企業突破瓶頸,進入另一番天地。
甚至有些大公司不光如此,還承擔了用戶的培訓,從而讓用戶更加充分的了解到企業產品的特點和效能,從而擴大影響力,提升銷售業績。
現代企業採用的培訓模式也較以前更加多樣化,有電化教學、模擬演練、研修討論、職務輪換等等更加新進和科學的手段,從而效率也比以前有了大幅的增長。
如果企業不重視培訓,必定會被競爭對手遠遠的甩到後面,從而被逐漸的淘汰出局。
企業管理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構建體系首先要確定的是培訓組織在公司里的架構,由什麼來組成?在組織力的職能和作用是什麼?連鎖型的企業是人才密集型的企業,一次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就是人才,所以連鎖性的企業都異常的重視員工的培訓和教育。
比如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連鎖超市,他們都有自己的培訓學院,用來為自己的門店培養和輸送人才。
對於那些服務型的連鎖企業來說,培訓就更加重要了,因為他們不光光是給顧客提供產品,還有相應的技術和服務,對於這方面就更加的依賴於培訓。
培訓准備企業應該針對公司的現狀和員工的培訓需求來做出一個詳細的培訓計劃,無論是公司的老員工還是新員工,都應該有一個培訓履歷,上面列有員工本人了解崗位能力和需要培訓的項目以及培訓的流程。
然後根據崗位能力的需要來設置培訓的科目,員工在上崗之前都要對相關的培訓科目進行考核,對於考核不合格的要進行補考或是降級降薪使用,對於考核特別差得直接解聘。
培訓履歷應該由員工本人保管,這是員工能力和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它將一直伴隨員工在公司的成長,同時,這個培訓履歷也是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作為員工晉升、加薪和考核的依據。
對於那些可以標准化輸出的培訓內容可以用錄像的方式拍攝下來,作為教材使用培訓實施企業應該根據培訓的計劃通過多種訓練方式來進行,主要方式有:崗前、崗中的集中講授、日常演練、綁帶、游戲等等方式。
培訓者的選擇, 也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比如外聘和內部講師相結合,另外也可以通過平時在企業內部挖掘出一些技能強,溝通能力強的員工來組建自己的培訓隊伍。
培訓升級企業要根據不同的階段來選擇不同的培訓內容和方式,同時還要根據市場的競爭環境對公司的培訓體系進行升級和改進,只有如此才能滿足企業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不至於被市場所排斥 最熱門的十項管理培訓是:高效培訓有關提高效率的培訓課程,費用高昂,受到高層次職業人士的歡迎。
時間管理課程傳授的不僅是工作時間的管理方法,還包括生活時間的管理方法。
由於時間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因此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很歡迎此類培訓。
團隊精神受西方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意識到,員工整體協作對企業的發展將起重要作用。
團隊合作逐漸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對這方面專業培訓的需求水漲船高。
營銷技巧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求企業更加主動、積極地開拓市場。
營銷人員要想提高業績,參加專業培訓非常重要。
服務技巧客戶是上帝,只有充分滿足客戶的需要,才能實現企業的發展。
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客戶服務作為一種盈利的好方法。
溝通技巧演講技巧、談話技巧、客戶接待技巧都屬於溝通技巧的范疇。
項目管理包括對質量、時間、費用等幾方面的管理,其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起到科學協調作用。
可以幫助企業保證項目實施質量,制約實施時間,控制費用等,因此倍受重視。
薪酬設計市場經濟要求企業實行市場化薪酬制度,薪酬已成為員工能力差異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但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缺乏薪酬設計的能力,此類培訓正好滿足了這方面需求。
領導藝術形式靈活,內容實用,從日常工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小案例出發,教給學員實用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人力資源包括招聘制度、員工關系、激勵制度等各方面的整體綜合設計,能幫助企業建立從一線員工到高職位員工的科學的標准化監控制度,同時能幫助企業明確僱傭雙方的利益和義務,並使其得到充分的保障。
『陸』 怎麼才能更好地做好企業管理培訓後期轉化運用
企業通過管理培訓以後,對企業的管理者擁有的管理技能和溝通能力都有了一個大體的基礎。如何有效地對轉化運用效果進行跟蹤和評估,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 建立評估標准:對管理培訓中涉及到的項目進行量化管理,給出一些評估的方法和依據,有當事人根據評估辦法和依據進行打分,同時組織周圍的人也對此進行評估。將綜合的分數紀錄下來,在一段時間以後看,分值有沒有大的變化。
2. 定期討論和評估:組織評估團對,對上述的評分進行收集和測算,看這些分數對當事人的改善是否有效作出正確的評估即可。
3. 堅持對測評進行不斷的修正,使得測評辦法能夠真正符合實際狀況。從而使得大部分人員都接受這個測評體系和評價的結果。
『柒』 如何提高培訓效果轉化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討述題
衡量培訓成功與否,不在於培訓內容或培訓人數,而在於受訓者能夠多大程度上學以致用,那麼,如何提高培訓的轉化效果呢?大家不妨參考這樣五個提高培訓轉化率的訣竅:
一、反復練習;
二、讓受訓者知道期望值;
三、反思練習;
四、做行動規劃;
五、讓管理者充分了解培訓課程。
訣竅一:反復練習
「熟能生巧」是培訓有效轉化的精髓,當我們以最大化轉化培訓內容為目標進行課程設計時,每一分鍾的授課內容,都應該至少分配三分鍾的配套練習時間。培訓中傳授的新技能,在充足的練習時間保證下,受訓者反復練習才能形成「肌肉記憶」,而沒有經過練習的新技能很難被成功地從課堂轉移到實際工作中。
為了衡量練習對培訓轉化的重要性,我們在為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提供新任管理者培訓時,進行了對比實驗:
我們將接受領導力培訓的新任管理者劃分為兩個小組,第一個小組作為對照組,接受傳統的授課式培訓;對第二個小組,在保持培訓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調整比例,把傳統的80%的授課時間和20%的練習時間,改為20%的授課時間和80%的練習時間,並把幻燈片壓縮到最少頁數,原計劃兩整天的講授時間也被縮減到三十分鍾。
培訓結果為:第一小組成員的平均培訓轉化率僅為22%,而第二個小組達到71%。這表明,同樣的培訓內容,只增加了練習強度,培訓轉化效果就獲得了大幅提高。此外,通過多年的培訓實踐我們還摸索出:在課程設計中,課堂講授和受訓者自我練習的時間比至少應為3:1。
訣竅二:讓受訓者知道期望值
在傳授知識和進行練習的前、中、後期,培訓師應清晰地向受訓者傳達崗位績效期望——傳授內容在被應用到實際崗位上所應取得的效果,或公司期望的應用效果。培訓師應簡單明了地告知培訓期望,並且盡可能早和盡可能多地告知。這會讓受訓者明確地知道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學以致用,利於大幅提高培訓轉化效果。例如:
一家企業為了讓會議更高效,專門對其部門主管進行了「高效會議管理」培訓。培訓負責人在每次授課前,都會把一個高效會議的組成部分以及何時運用它們描述一次;在培訓過程中,負責人把需要學習的新知識和實用技能歸納總結為「會議的黃金法則」,並把這些黃金法則及其運用原則編寫成宣傳冊,分發給每一個參與者;最後,在每期培訓結束時,「會議黃金法則」都會被再次強化,同時還是總裁閉幕詞的重要組成部分。
訣竅三:反思練習
反思性練習是讓受訓者從既往經驗中學習的方法,常在模擬或訓練活動結束後派上用場。反思練習是通過重新思考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受訓者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新知。
模擬和練習活動結束後,提問式和調查式方法都是敦促受訓者進行反思性學習的好方法。在實際培訓(面授或e-Learning)中,具體的操作細則包括:請受訓者復述講授內容的邏輯框架,在每個關鍵點上設置問題請受訓者作答,並給他們討論、分享各自想法的機會。此外,在培訓過程中要多次進行反思性練習——讓受訓者不斷審查並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實施計劃。
訣竅四:做行動規劃
行動規劃是一項明確的書面描述——讓受訓者以可量化的方式,對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培訓知識和技能做出具體陳述。讓受訓者在培訓結束前就開始編制行動規劃,可以讓他們提前充分思考何時、何地、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如何把所學內容與具體的工作情景相匹配。行動規劃的制定主要包括三部分:
首先,在制定行動規劃前,要先為受訓者提供目標規劃表,並按著行動的先後順序,向受訓者講述清楚每個行動的內容,如何在實際中落實它,需要為其分配多少時間、其行動准則是什麼。
其次,在規劃制定過程中,請受訓者根據目標規劃表,制定出自己的行動細則表——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請受訓者把自己完成每一階段行動的時間和標准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
最後,行動規劃的初稿完成後,培訓負責人要與受訓者一起審查,討論行動規劃的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以及時間安排的合理性。
這種以行動策略為目標導向的培訓轉化計劃制定的方式,提高了培訓轉化的可能性,因為一旦回到工作中,受訓者就要面對如回復郵件、參加會議等繁雜的日常工作,很少有時間制定行動規劃,甚至無法在培訓結束的兩三天內回顧培訓內容,更沒有機會思考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培訓知識。
訣竅五:讓管理者了解培訓課程
利用電話會議、網路廣播等手段,盡量讓管理者了解培訓課程,為他們提供一個目的清晰、計劃完整的課程計劃——這不但可以幫助管理者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員工參加培訓,還有助於他們在培訓前開展員工會談,在培訓結束後加強對培訓轉化計劃的支持度。
呈現給管理者的課程計劃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課程設置的宗旨是什麼?
培訓受訓者將學習到什麼?
課程內容在哪些方面有利於企業?
知識和技能對員工工作、團隊工作和組織工作的影響是什麼?
誰應該參加?
何時參加?
為什麼他們應該參加?
管理者可以做什麼來支持員工的培訓轉化計劃?
『捌』 如何促進培訓成果轉化
一、加強對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隨著員工培訓工作力度的加大,培訓工作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仍未徹底摒棄長期以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消極態度。企業領導及負責部門對員工培訓的支持力度和工作態度是公司能否順利開展各項培訓的關鍵。 二、做好培訓需求分析。有效的企業培訓目標應是企業戰略目標和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良好融合,『只有當企業培訓目標同時滿足企業和員工個人的發展,才能發揮其推動企業經營發展的最大效用。因此,首先要讓員工了解企業發展目標,並指導員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將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融合,以努力實現「雙贏」目標為原則,提高員工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應根據每類員工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制定相應的培訓對策。對於老黃牛型的踏實肯干員工,可通過崗位競爭和定期的技術能力考核適當予以壓力和危機感,激發此類人員的求學意識,鼓勵並引導他們改善目前績效;對於進取型員工,應及時關注他們的個人發展需求,主動引導他們將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結合,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更多的機會學習知識、開發潛能、積累經驗,為他們提供廣闊的舞台施展才華,同時通過制定相應的措施增加此類人員對公司的歸屬感,為公司做好人才儲備;對於庸碌型員工,培訓應集中在糾正行為問題、改善工作態度方面,避免此類員工影響公司形象和經營發展。 三、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及時掌握新技術在企業發展中的運用,關注員工在工作領域上取得的成果,加大新技術、新成果在企業內部推廣學習的力度,鼓勵職工自覺學習並運用新知識,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礎上,可以適當增加職工相應崗位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課程和研討會,鼓勵職工不斷更新和豐富原有的知識架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完善培訓評估機制。要提高培訓效益,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是不可忽略的一項工作。要制定相應的評估方法和標准,明確責任落實工作。培訓效果評估的手段是多樣化的,可以是問卷調查、面談調查,也可以是對受訓者進行知識和實操考核、培訓前後相關數據對比等。培訓組織部門在安排培訓內容的同時應根據實際確定評估方法,做好監督指導工作,以確保培訓質量。同時根據培訓後的效果調查分析和信息反饋,改進相應的項目設置,並指導今後培訓工作的開展。 五、完善培訓結構,實現職業培訓和發展培訓並行。由於崗位種類和工作層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技能隨之不同,因而必須有側重地進行培訓。職業培訓主要針對操作人員,而發展培訓則主要針對管理人員。近年來,隨著管理人員年齡結構日趨年輕化,發展培訓課程的設置對發揮員工潛能、實現員工價值、加強員工企業歸屬感、避免人才流失等方面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玖』 如何把企業培訓轉化為業務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隨之而來的是各大企業越來越關注培訓工作,有不少企業將原來設在人力資源總部下的培訓部提升,變為培訓管理重心,作為一個專門的部門,培訓管理者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廣闊的視野來做培訓,需要站在公司的層面去考慮培訓如何支持公司的發展戰略,支持公司經營目標的完成,支持公司的轉型與調整,並利用培訓這個工具去傳播公司的文化,提升員工的競爭力,進而提高公司的整體競爭力。
其中培訓管理的功能定位是開展培訓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若定位不準,會導致工作出現方向不明、規劃不清、發展不暢的「三不」現象,影響培訓功能的充分發揮。培訓部門是公司業務部門親密的合作夥伴和堅強後盾,主要扮演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角色,通過把培訓活動嫁接到業務經營中,從而促進公司業務的發展。培訓部門的這種功能定位,具體可以通過「傳播公司文化、提煉經營實踐、培養核心人才」這三個方面的作用來體現。
對於培訓部門而言,開展培訓工作絕不能沉迷於培訓技術上細枝末節的改進,而首先要跳出傳統培訓思維的框架,大膽創新,以切入業務為突破點,聚焦業務提升,從而在把培訓浸入業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培訓體系,堅決打破傳統意義上的「培訓=上課」的思想桎梏。
在培訓管理層面,包含培訓理念、培訓體制和培訓制度的確立。培訓理念是培訓工作成敗的首要因素,培訓工作需要保持對戰略的足夠專注,要有足夠的定力抵禦各種誘惑,社會上再熱門的培訓項目,如果並不能緊貼戰略需求,並不支撐戰略行為所要求的配套能力,也要做到不為所動。
而時代光華認為培訓管理者可以把培訓工作本身當成一項業務來運作,用做業務的眼光和心態來開展和推進培訓工作,可以分別從生產、營銷、交付、售後服務等環節管控培訓工作。由於培訓被看成是產品,培訓工作的開展等同於業務工作的開展,所以培訓管理者提供的不能是劣質產品,特別是在一級培訓部門初創期,必須要追求質,而不是追求量,換句話說,對員工的培訓並不是越多越好,量的積累並不會必然地帶來質的提升。例如,有些公司規定員工每年必須完成多少培訓課時數,但是從未真正考慮過這些課時數的培訓究竟對業務部門的績效提升有多大價值,最終只能導致一片抱怨聲,培訓部門陷入尷尬境地。
培訓部門要深度地參與到公司的業務發展中,高度關注業務的進展和公司的發展動態,和業務部門保持及時和良好的溝通,隨時探討如何更好地幫助他們。培訓部門要努力與業務部門達成黃金守則:業務部門告訴培訓部門想要什麼,而培訓部門基於對人力資源管理、培訓和業務的了解,和業務部門探討通過培訓可以達到什麼,通過與業務部門不斷碰撞,和業務部門形成親密的夥伴關系。包括在培訓項目前期的充分調研和准備,中期的精細控制和事後的追蹤,進一步完善,培訓的效果是否達成等,都依賴於培訓部門和業務部門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