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林州市臨淇鎮黨委書記簡歷
傅說:商王武丁時賢相,原為奴隸,居住在林慮山中的王相岩做苦役,與武丁相見後武丁為其才智折服,拜為宰相,成就了武丁中興,這便是便是《孟子》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的來由。
郭巨:二十四孝至郭巨埋子的主人公,姚村鎮人,今天四中校園內還有。
⑵ 學習紅旗渠精神心得體會
思路:
確定中心,寫出深意。我們要著於挖掘所寫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閃光的地方,反復思考,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於從普通的小事中寫出深意來。
文章的六要素要交代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代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地了解。
範文如下:
學習紅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來自人民,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自古以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能吃上水、用上水成為了林縣人民最大的夢想。黨堅持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首位,緊緊抓住吃水用水這一主要矛盾,領導開渠挖塘,劈山飲水,解百姓之疾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有助於強化黨員幹部的擔當意識,提升為民情懷,摒棄「官本位」特權思想,摒棄不作為的消極觀念,破除束縛發展的陳規陋習、體制弊端,不斷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勝利。
學習紅旗渠精神,砥礪奮進,艱苦奮斗。修建紅旗渠的條件十分艱苦,林縣人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人間天河」。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發展深入,思想文化交融復雜激烈,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面臨的矛盾風險挑戰異常嚴峻。
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紅旗渠精神,有助於夯實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矢志不渝、奮發圖強的思想基礎,激勵黨員幹部迎接挑戰,經受考驗,戰勝困難,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
黨中央作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戰略布局,紅旗渠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依然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依然是引領我們求真務實、真抓實乾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我們將偉大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紅旗渠最險要的路段青年洞旁,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這是一份承諾,更是一份責任。「敬業、為民、踏實、奉獻」,是此次紅旗渠學習給我最深的思考。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秉承愛崗敬業的態度、貫徹為民服務的宗旨、發揚踏實肯乾的作風、追求無私奉獻的精神,時刻與黨章對標,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
⑶ 黨員紅色精神培訓包括哪些遵義紅旗渠黨性教育培訓有哪些
① 現場教學—現場講述,以史喻今;
② 集訓教學——嚴格的軍姿訓練,提煉黨員內精神;
③ 專題教學—容雄厚師資,豐富專題;
④ 體驗式教學—重走長征路,重溫紅色歲月;
⑤ 激情教學——團隊協作,齊心合力;
⑥ 互動教學——紅歌嘹亮,激情澎湃;
遵義紅魂立德紅色教育中心立足於充分利用遵義及周邊地區獨特的紅色培訓資源,積極探索黨性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的有效途徑。基地在培訓理念、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解決方案。把繼承黨的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把革命時期的成功經驗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進黨性修養,改進工作作風。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以史育人,以情動人,引導學員全情投入,做到學用結合、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從思想、閱歷、作風、身心等各方面幫助學員們全面提升。
⑷ 紅旗渠現在還在使用嗎有沒有被人為的破壞
紅旗渠2020年還在使用,沒有人為破壞,2016年10月,紅旗渠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乾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
(4)紅旗渠培訓班縣委書記講話擴展閱讀
修築背景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林州處於河南、山西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乾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裡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撫李漢卿籌劃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縣知縣謝思聰組織修建了謝公渠,但是這些工程也只解決了部分村莊的用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缺水的狀況。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共有98.5萬畝,但水澆地只有1.24萬畝,糧食產量很低,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縣全境解放,隨後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
1957年起,先後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於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了,已經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見了底,山村群眾又得遠道取水吃。經過多次討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境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決定於1960年2月開工,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縣只有150畝耕地、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 [8-9]
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後經國家計委委託水利電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經過十年奮戰,先後於1965年4月5日總乾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條乾渠同時竣工。
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紀70年代,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20世紀90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李先念、喬石、姜春雲、李鐵映、葉選平等曾先後親臨紅旗渠視察。
201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紅旗渠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成為河南省第8家被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縣域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尚屬首例。
2015年,紅旗渠建成50周年。
⑸ 林縣紅旗渠是誰帶頭修的
紅旗渠是由當時的林縣縣委書記閻運德帶領全縣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做出巨大犧牲,用人工開鑿、修通而成的「人工天河」。
⑹ 紅旗渠是劉少奇領導修的嗎
在當時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縣長李貴帶領下修建的紅旗渠。楊貴是紅旗渠精神的創立者。
⑺ 紅旗渠有哪些好點的黨建幹部培訓機構
紅旗渠黨建幹部培訓機構的選擇:根據文化背景,師資力量,教學行程成安排,紅色舊址,革命基地的行程安排,以及課程內容等綜合性全面考慮!像中紅延育、井岡山的星源紅色文化培訓中心、內蒙古銘德紅色文化培訓中心、甘肅紅色南梁教育培訓中心、北京中紅研育文化交流中等作為依託全國紅色資源機構紅旗渠幹部培訓都是不錯的選擇!
⑻ 紅旗渠的故事
《紅旗渠的故事》講述了林縣縣委書記閻運德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奮斗,做出巨大犧牲,開鑿、修通紅旗渠的故事,塑造了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的共產黨人形象,頌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謳歌了中國人民前赴後繼、頑強斗爭的民族品格。該劇細節豐富生動,環境氛圍逼真,風格質朴凝重,人物語言鮮活。
六十年代的林縣吃水難,難於上青天,那時的林縣人風行一句話:一輩子咱只洗三次臉,生下來洗次臉,娶親時洗次臉,死時最後洗次臉。世代的窮苦,工程的艱巨,使林縣人根本沒有奢望每天都吃上水、用上水……
一個水利學院的技術員劉廣泰被林縣的閆書記請進了山,來給林縣人修渠引水。於是這群一無所有的農民,用不屈的堅韌劈開了1200多個山頭,挖通了600多個隧洞,開出了74公里的蜿蜒渠道,修築了這條蔭及後代的紅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