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管理培訓 > 企業培訓弟子規讀後感

企業培訓弟子規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3-04 03:55:59

A. 弟子規的讀後感

最好是真情實感 切勿矯揉做作
弟子規不僅僅是用來讀的, 而是用來真正實踐的,看了書而不去照做,就像有了菜譜不去燒菜,有了地圖不去開車一樣
(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是弟子規很好的學習教材 假如您仔細觀看的話必然對您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

例文:
末學以前也零零星星的讀過幾本佛法方面的經典,對於學習實踐《弟子規》的重要性,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每天面對蔡老師親切和藹的笑容,聆聽蔡老師的淳淳教導,讓末學得到了重新反省、認識自己的機會,並日益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學習、落實<<弟子規>>的重要性。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熏修,讓末學獲益良多、感悟頗深,在這里特此向學院的各位老師、大德、同修作一下修學報告,敬請慧鑒,批評指正!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的李毓秀先生,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綱領,並綜合朱熹編著的《小學》中的文義,的重點為基礎,編寫出《訓蒙文》。

《弟子規》是專門教導我們扎穩孝敬德行的根,並具體到我們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並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我們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化一方,挽救當今倫理道德淪喪,社會種種危機的首要法寶。

尊敬的師傅上人凈空老和尚及蔡老師也一再教導我們,學習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修學要從真實心中作,以恭敬謙卑的態度去學習落實。真正的道德學問是要解行相應,信、解、行、證,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力行落實做到!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認識到,《弟子規》的學習和落實,是讓我們扎穩道德學問的根基,深刻認識到做人的根本是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奉事師長,仁愛、謙虛、誠實守信、恭敬一切。反觀自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到,慚愧之至!今後一定依照古聖先賢、師傅上人的教誨,依教奉行,努力改過修善!!

第一、入則孝。

入則孝是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恭敬、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我們今天能夠有幸認識到這些聖賢人的教誨,就應該首先盡心盡力做好我們為人子之道。

孝養父母: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落實。

1、養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養父母,恭敬孝順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讓父母會傷心難過。平常多關心父母的身體,照顧好父母飲食、起居以及身體健康。當父母生病時,應當全心全意來盡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顧父母,讓父母早日康復。

2、養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與父母溝通,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穩定,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聽父母給我們的意見。從今天起,我要立志,首先要好好經營好自己的人生、經營好自己的家庭,不斷修養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做一個真正讓父母自豪的孝子!

3、養父母之志,我們要把孝落實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主要是父母對的意見,一定隨順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認知錯誤,我們也不能頂撞,要恭敬謙虛應諾,找機會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辦法規勸父母。

末學認為在孝道方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想辦法,用自己的德行孝道,用善巧方便,把父母早日領進佛門,好好念佛,今生能讓父母往生極樂世界。盡自己的能力讓父母於一生成就佛道,了脫生死輪回的苦海,方是真正的大孝。

第二、出則悌。

出則悌是聖賢教導我們,首先要友愛兄弟姐妹,兄弟團結,多照顧幫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愛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相處的人。我們擴大自己的心量,常修布施,在財物上就會看淡,以謙卑、仁愛、智慧之心,言語上就會忍讓,廣結善緣。以自己的道德學問做周圍人的榜樣,真誠、恭敬、忍辱以及智慧的善巧方便來化逆緣為善緣!

對長輩有禮貌,做到長幼有序,處處要謙虛禮讓,對長輩要恭敬禮貌,見到長輩要恭敬問候,不可以隨便就座,長輩坐我們才可以從坐,說話要注意要聲音大小,謙恭禮貌。再把這份存心提升對待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樣恭敬與愛護,才算是做到出則悌。

第三、謹。

我們要時時刻刻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會幫助我們免掉許多壞的習慣,並逐步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訓練: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到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時間,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要早睡早起,講究衛生早起洗臉,刷牙,飯後漱口,飯前便後要洗手等,才能身體健康。穿著要整潔、穩重,適合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考慮家中的經濟情況,不講究名牌,華麗。對飲食不可以偏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過飢過飽。勸戒子女不要飲酒,對於成人的我們平時也不要飲酒,交際場合盡量不飲,或適當少飲、要堅決不醉酒,平時主要以素食為主。

2、家中以及公司、公共場合,一切物品的排列要整齊有序,用過的東西應該放回原處,才不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生活中要求自己行、坐、站的形象要穩重,問候或禮拜長者時要真誠恭敬。走路做事要從容,不能急躁,動作恭敬溫和,坐立要端正,時刻提醒自己為人處事、待人接物要真誠、恭敬,要做到謹言慎行。

3、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敦倫盡分」,一個人要懂得盡到自己本份去完成人生,完成使命。處處為他人著想,進入別人房間先敲門,報上自己的名字。不要進入容易發生爭吵打鬥的場所,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借人東西時要先得到同意,不問而拿走,那和偷沒有兩樣。借東西要注意及時歸還。

第四、信。

「凡出言,信為先。孔老夫子說「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在現在這個普遍沒有信用的社會,我們要立志做聖賢,做他人的榜樣,去掉以往的虛偽、不誠實,以誠實守信,仁義道德來處世,來感化周圍的人。

只說好話、有益於人的話,修改掉一切不好的口頭語,市井穢污之氣。在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之前,不輕易發表言論,不論人是非,一旦承諾,就一定要守信。說話的語氣、速度要適中,見到他人的善事、善行要贊嘆學習。

衣服飲食都是次要的東西,唯有技藝以及德行才是立身之本,要時刻提醒自己,每天修善、積功累德,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以聖賢為榜樣,看周圍的人優點來學習,時時提醒自己,以別人為鏡子,看到別人的過失,要馬上反照自己,是非也有類似的習性或其他過錯,有則一定要改,時時提醒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和修行。

聽聞別人對自己批評指正,要歡喜改正,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贊嘆稱譽,要關照自己是否真的如此,要時刻謙卑、如履薄冰,努力修善,不可有絲毫的自高自大。

對於自己的以前壞習慣、不良習氣,要發羞恥之心,做錯了,不能故意去掩蓋,如果故意去掩蓋,是增加了一個新的惡行,會污染自己的人格、遮蔽自己的智慧。

對於以往的過錯、不良習氣,要發勇猛之心,想辦法對治,堅決改錯!!!

第五、泛愛眾,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天地萬物因為仁愛而生生不息,世間因為仁愛才能和平共處。縱然是現代這個以物質、功利主義的時代,眾生因為愚痴貪愛、自私自利而迷惑顛倒,但是只要有真正德行的人,來以身作責,來教化,人們也是容易覺醒和向善的。

我們在尊敬的上凈下空老法師的教導下,自己以古聖先賢、大善知識為榜樣,從基礎開始修行,以孝敬友愛、德行仁愛為准則,身體力行,自己修好,別人才會起而相仿,從而帶動周圍的人,移風易俗,教化一方,促進社會和諧。

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結富人,不看不起窮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對於妻子、朋友、物品要做到不喜新不厭舊,珍惜自己的妻子、家庭、親人、朋友,對新朋友或事物不貪戀。別人沒有空閑的時候,不應該用事情去打擾他,朋友內心煩亂的時候,應該給他一點時間和空間,表示一下關心,不要去話去打擾他,這些都是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應該注意的禮貌和原則。

其次要善於守護自己的口業,在現實生活中,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只看別人的優點,不看人的缺點,以善心力行做到隱惡揚善,能修好自己的德行,則能以自己的行為喚醒他人的慚愧心。

蔡老師教導我們,對於不能勸說的人,而去勸說,是自己失言;對於應該勸導的而不去勸導,是自己沒有盡到親人、朋友的本分。聖賢教導我們善巧的方法,「揚善於公堂,規勸於私室。」在人多的地方贊嘆他人的優點,能鼓勵他人更加向好處發展,勸化要顧及到他人面子。勸人也要先觀察對方對我們的信任程度,以及是否能接受等,要有智慧去辨別和選擇正確的時機,用對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我要時刻提醒自己,時時反觀自照,每天反省自己。與人相處,要多布施、多給予,惜物惜福,修福修慧。要求別人的事,要自己先做到。要時時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能要求別人去做。時刻記住別人對我們的幫助,找機會報答,和別人的怨恨,要盡快化解掉,忘記別人的過失。對待不如自己的人、下屬,貴在自己行事端正,仁慈而寬和。這樣別人才會真正佩服尊重我們。

我要努力學會去從真心裡愛別人,「看一切長者如自己的父母,視一切平輩如自己的兄弟姊妹,看一切小輩如自己的孩子。」我要不斷歷事煉心、不斷努力。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是聖人、菩薩的境界,我要從弟子規的基礎開始,從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開始,立志向、學聖賢,做菩薩。

第六、親仁。

社會中,人們的迷惑有深淺不同,智慧與福德機緣也不一樣,所以心智高低、德行素質也不一樣。現實社會中受到風俗習氣影響誤導的人多,真正有德行、仁慈寬厚的君子聖賢人少。如果真正有德行的人,人們是會自然對他生敬畏之心。

道德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人生的歷程上,聖賢教導我們要親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以他們為榜樣,皈依仁慈德行的善知識,跟他們學習智慧道德學問,來不斷提升自己,並落實到生活中。

良師益友非常重要,良師可以指點我們正確的修學方向,益友是我們修行路上的好伴侶,相互幫助,相互指正,共同進步!

經常親近仁慈德行的,跟他學習,會使我們的德行越來越進步,過失也會越來越少。如果不親近有德行的人,就會有無限的禍害,小人就會親近我們,如流隨俗,作種種的惡性,而不自知,來生必定輪回受苦。

第七、餘力學文。

道德學問的增長,貴在力行,落實,我們把立身處事的行為落實生活中,德行都紮好。還有空餘的時間,要努力學習經典和聖賢的教誨。

如果只是學習,而不能能力行做到,只是記問學問,會增長我們的浮華不實的習氣,增長我慢之心,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對於人生多一些所知障罷了。如果只是遵守教誨,卻不能夠多讀書學習聖賢的教誨,就不能真正明白事理,就容易依照自己認為的偏見去做事,造成了錯誤還不知道,這是愚痴的行為啊!

我們學習要做到心、眼、口,專 一,研究學問要先選擇一本書的學習,忌諱貪多、貪快,學習期限要盡量寬松一些,但在學習期間要抓緊用功。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豁然開朗了。當我們學習過程當中,有疑惑、不明白的地方,要隨時做筆記,一有機會就向良師益友請教,務必要明白其中真實的意義。

其次,我們的學習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都要做到清凈、整潔,寫字的時候要先平心正義,寫字要力求端正、恭敬,書籍看過以後都要放回原來的位置。對書籍要愛惜,有損缺的要及時認真補好。不是對我們的德行有意義的書籍、報紙、雜志、電視、網路等,都要自覺遠離,以免自己的心智受到污染。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不應該自暴自棄,要努力精進學習,力行聖賢的教誨,我們只要立大志遠,依教奉行,通過一步一步的努力,聖人與賢人的境界,也是我們能夠達到的。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弟子規》,使我感觸很深,樹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知見,才知道自己具體的差距在那裡,明確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應該從認真學習力行《弟子規》的教誨以及種種准則去扎穩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愛、慎言慎行、誠信仁愛,並身體力行,加強自己的道德素質修養。我也下決心堅決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習氣!!

立志自己學習力行聖賢的教誨,正確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以身作責,希望能逐漸帶動周圍及當地學習聖賢教育的風氣來,為社會和諧做出自己的貢獻。

B. 誰能告訴我一篇好員工熟讀《弟子規》這本書的讀後感啊,急!!!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若你: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

C. 求關於《弟子規》的讀後感20篇

讀《弟子規》有感
很多人說《弟子規》里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升華,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范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范圍就擴得很大,那麼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回答者: 徑庭飛雪 | 四級 | 2011-8-10 09:06 | 檢舉

《弟子規》讀後感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人活一口氣,要活得有志氣——為喘氣而活,僅活著而已;活得有志氣,死得也美麗。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實,不要在昨天里沉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同學們,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裡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朴,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這本《弟子規》,真是受益匪淺!

D. 企業員工讀《弟子規》總敘:進徳學文,知行合一。讀後心得 要求300字左右,非常感謝……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E. 請求各界人士 我們公司開展了學習弟子規 並要求寫讀後感 請求各界人士來個我解解危 謝謝··

弟子規讀後感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F. 弟子規讀後感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為什麼有報道: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像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G. 企業員工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要求300字急急急

《弟子規》開抄篇第一章就講到襲孝,可見孝的重要性,學習了《入則孝》,孝的觀念更深入我心。
「大孝尊親,其次不辱」。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愛生活的涵義,最愛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後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與其說父母賦予了生命這樣高潔的贊美,不如說是肉體與生智的延續,我想體會在心,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做人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才會知道回饋和報答。也會對所有付出的人,對這個社會有所感知,有所理解,進而我們也會有所付出,才會之恩圖報。
結合自已的家庭情況,合理處理和父母之間的問題。供養父母是基本,與父母多溝通交流,更能體現孝的真諦。知恩圖報、滿懷感恩的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心態,有了這個心,我們才會知道感恩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社會。

H. 企業員工讀《弟子規》出則弟讀後感請求幫助啊……300字左右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陝西絳州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 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陝西絳州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 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 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 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 》,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 循著約束這,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細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這, 循著約束這,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細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這,不管對個人發展是 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陽,就算他資質駑鈍, 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陽,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 會有所成就的。 會有所成就的。 入則孝 母親的履行的責任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 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 母親的履行的責任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 凈心田。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尊敬父母,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 凈心田。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尊敬父母,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畢 竟是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竟是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親 「 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出則弟 兄弟朋友要呼嘯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我們操心, 兄弟朋友要呼嘯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我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 的一份擔憂。這樣他們從心裡為我們感到高興。 的一份擔憂。這樣他們從心裡為我們感到高興。 謹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最起碼的規則一定要遵守,身為學生我們要做到人正,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最起碼的規則一定要遵守,身為學生我們要做到人正,影 自然也不會歪,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自然也不會歪,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 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 代表仁慈,親仁,仁愛,仁心……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仁。不僅要仁還要「 ……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仁 代表仁慈,親仁,仁愛,仁心……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仁。不僅要仁還要「信」, 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市靜安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 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市靜安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 人的資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人的資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 》,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無論世家子 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 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示儒家文化 的教養。 是我們這一代,普遍缺乏這種教養,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 的教養。可是我們這一代,普遍缺乏這種教養,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 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關懷, 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 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 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前程的敬仰之心, 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前程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 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九零後的孩子,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 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九零後的孩子,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 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 》,發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 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 古語有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精華,仁義禮智信也。中華文 化博大精深,從老莊、孔孟到程朱理學,中國人的思想教育中,總是一脈相承的就是至孝、 至仁、至義、至信,至學。我曾讀《曾國藩家書》 ,亦頗有所感。近日又讀《弟子規》 ,不免 亦有所感,所悟,似山川之流水,落英之繽紛,嘆為人子之理、處世之道、修身養德之法、 自我提高之路。 正所謂: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聖人 訓話總是言簡意賅,卻又意味深長。俗話說,百事孝為先。孝道自古就被國人提到一個很高 的層次,孝敬父母長輩乃天經地義之事,乃做人之根本。在當下的社會中,融合了中西方的 文明與思想,在包容與開放的環境中,孝道的重要意義依舊不變,它始終是我們立身於天地 之間的根本。 思想是從幼年開始形成和培養, 弟子規不愧為一篇啟蒙教育、 育德之文。 「……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弟子規『入 則孝』一章,從細微之處著筆,深刻的寫出孝道的真正含義,在於每日的扼守,在於平時的 言行舉止,在於內心的真正發現。所以反觀現今之社會,孝順的意義不在於給父母長輩多少 錢,不在於為家庭做多大貢獻,重要的在於平日里對父母兄長的看望和關心,在於一言一行 的體貼與呵護。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懂得和長輩在一起要遵守的規矩。 雖然這是古人幾千年來沿襲的禮儀和規范,在當今,這些規范卻並不過時,它依然教會我們 懂得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學會自然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 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 在個人修養方面一直都將勤、 謹放在一起。 勤能持家, 能成業, 能養身,謹則修身,養德增福。「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時傾矣。滿腔驕傲 之氣,開口便道人長短,笑人鄙陋,均非好氣象。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 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曾國藩家書中的這段話其實就在告訴我們做人處事謹慎的重要。在我 們的每日生活中,個人品德和行為習慣的修養,需要時刻注意,謹慎的行為作風,雖不是成 功的保證,但是卻可以時常使我們避免犯錯誤。謹是一種品德,不是攪擾造作的;謹是一種 習慣,不是隨意安排的。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 借不難」 ,像這些平常言語行為,都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常的為人處世之道。它讓我們即知即 行,掌握自己,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為自己創造一個身心調和、有利於發展的 環境。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誠信一直都被人們看作個人人格 道德情操的根本。古語有雲: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在當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信用是人與 人交往的最基本條件,人無信不立。《弟子規》中<信>一章中包含意義廣泛,既有對人的誠 信教導,所謂:言不信者,行不果;又包含做人要謙虛,要行向高處,擇善從之;亦要知錯 能改,揚善隱惡,正是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當下社會不缺智者,為需德者,如果 更多的人都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那麼我們肯定有理由相信,社會將 更加美好。 有人愛己,有人愛她,亦有人愛眾生,此乃大愛無疆。「君子有容,其德乃大,不責人小 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皆可養德,亦可以遠害。」愛眾人必是海納百川、心胸寬 廣,不隨意責備他人,容納別人的過錯。君子之為道也,愛眾即是愛己。關懷大眾,是厚德 的體現,是人格的最高升華。一個人只有學會為他人著想,不自私自立,不嫌貧愛富,亦如 古人所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才能真正成為文中「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這樣的人。 有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則必當學而習之。讀書是知識的豐富、是人格的培養。 「大 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如若立志,必當學習,持之以恆,則博古通今,修身養性。

I. 公司在組織了《弟子規》培訓後,要求每個部門寫一個跟工作、生活、公司質度有關的讀後感,要求2000字。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陝西絳州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 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陝西絳州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 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 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 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 》,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 循著約束這,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細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這, 循著約束這,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細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這,不管對個人發展是 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陽,就算他資質駑鈍, 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陽,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 會有所成就的。 會有所成就的。 入則孝 母親的履行的責任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 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 母親的履行的責任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 凈心田。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尊敬父母,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 凈心田。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尊敬父母,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畢 竟是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竟是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親 「 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出則弟 兄弟朋友要呼嘯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我們操心, 兄弟朋友要呼嘯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我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 的一份擔憂。這樣他們從心裡為我們感到高興。 的一份擔憂。這樣他們從心裡為我們感到高興。 謹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最起碼的規則一定要遵守,身為學生我們要做到人正,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最起碼的規則一定要遵守,身為學生我們要做到人正,影 自然也不會歪,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自然也不會歪,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 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 代表仁慈,親仁,仁愛,仁心……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仁。不僅要仁還要「 ……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仁 代表仁慈,親仁,仁愛,仁心……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仁。不僅要仁還要「信」, 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市靜安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 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市靜安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 人的資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人的資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 》,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無論世家子 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 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示儒家文化 的教養。 是我們這一代,普遍缺乏這種教養,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 的教養。可是我們這一代,普遍缺乏這種教養,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 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關懷, 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 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 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前程的敬仰之心, 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前程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 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九零後的孩子,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 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九零後的孩子,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 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 》,發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 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 古語有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精華,仁義禮智信也。中華文 化博大精深,從老莊、孔孟到程朱理學,中國人的思想教育中,總是一脈相承的就是至孝、 至仁、至義、至信,至學。我曾讀《曾國藩家書》 ,亦頗有所感。近日又讀《弟子規》 ,不免 亦有所感,所悟,似山川之流水,落英之繽紛,嘆為人子之理、處世之道、修身養德之法、 自我提高之路。 正所謂: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聖人 訓話總是言簡意賅,卻又意味深長。俗話說,百事孝為先。孝道自古就被國人提到一個很高 的層次,孝敬父母長輩乃天經地義之事,乃做人之根本。在當下的社會中,融合了中西方的 文明與思想,在包容與開放的環境中,孝道的重要意義依舊不變,它始終是我們立身於天地 之間的根本。 思想是從幼年開始形成和培養, 弟子規不愧為一篇啟蒙教育、 育德之文。 「……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弟子規『入 則孝』一章,從細微之處著筆,深刻的寫出孝道的真正含義,在於每日的扼守,在於平時的 言行舉止,在於內心的真正發現。所以反觀現今之社會,孝順的意義不在於給父母長輩多少 錢,不在於為家庭做多大貢獻,重要的在於平日里對父母兄長的看望和關心,在於一言一行 的體貼與呵護。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懂得和長輩在一起要遵守的規矩。 雖然這是古人幾千年來沿襲的禮儀和規范,在當今,這些規范卻並不過時,它依然教會我們 懂得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學會自然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 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 在個人修養方面一直都將勤、 謹放在一起。 勤能持家, 能成業, 能養身,謹則修身,養德增福。「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時傾矣。滿腔驕傲 之氣,開口便道人長短,笑人鄙陋,均非好氣象。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 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曾國藩家書中的這段話其實就在告訴我們做人處事謹慎的重要。在我 們的每日生活中,個人品德和行為習慣的修養,需要時刻注意,謹慎的行為作風,雖不是成 功的保證,但是卻可以時常使我們避免犯錯誤。謹是一種品德,不是攪擾造作的;謹是一種 習慣,不是隨意安排的。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 借不難」 ,像這些平常言語行為,都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常的為人處世之道。它讓我們即知即 行,掌握自己,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為自己創造一個身心調和、有利於發展的 環境。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誠信一直都被人們看作個人人格 道德情操的根本。古語有雲: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在當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信用是人與 人交往的最基本條件,人無信不立。《弟子規》中<信>一章中包含意義廣泛,既有對人的誠 信教導,所謂:言不信者,行不果;又包含做人要謙虛,要行向高處,擇善從之;亦要知錯 能改,揚善隱惡,正是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當下社會不缺智者,為需德者,如果 更多的人都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那麼我們肯定有理由相信,社會將 更加美好。 有人愛己,有人愛她,亦有人愛眾生,此乃大愛無疆。「君子有容,其德乃大,不責人小 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皆可養德,亦可以遠害。」愛眾人必是海納百川、心胸寬 廣,不隨意責備他人,容納別人的過錯。君子之為道也,愛眾即是愛己。關懷大眾,是厚德 的體現,是人格的最高升華。一個人只有學會為他人著想,不自私自立,不嫌貧愛富,亦如 古人所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才能真正成為文中「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這樣的人。 有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則必當學而習之。讀書是知識的豐富、是人格的培養。 「大 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如若立志,必當學習,持之以恆,則博古通今,修身養性。

《弟子規》讀後感 下關四中 262 班 趙淑婷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 幼……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人人皆知,如今翻開《弟子規》 ,就如 置身於文明當中。 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當中首先提到的便是「孝」 ,面對我們的 父母 我們應當尊敬、孝順他們。一個人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能 尊敬的話,那麼這個人他就喪失了一個做人的根本,對他人就根本談 不上是內心的尊重,所以我們要學會孝順父母, 學會誠信,這也是一個人必須要做到的,小到我們一個人,大到 一個群體,誠信最重要,如果一個人他失去了誠信,那麼在這一個人 社會上他將無法立足,也不會得到一個真心的朋友,在自己的事業上 他也不可能有一番作為。所以學會誠信,學會真心對待他人。 知恩圖報,這也是做人的根本,我們的祖先曾說過: 「滴水之恩, 湧泉相報」 。學會記住他人對自己的好,忘記他人對自己的壞,我們應 該感謝那些曾給予過我們幫助的人。這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所 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學會感恩。 學會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真誠待人、心懷感恩…… 這些都是《弟子規》教會我的。 《弟子規》中所教我們的道理不止這一 些還有許許多多,如果我們做到了那麼這個世界會因此而更加美好! 人生的機會只有一次,我們要面對現實,學會一切好的東西,把 握住今天,好好做人,不斷的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素質,讀一讀《弟 子規》每天改進一點點。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 會變成一個美好的世界。這何樂而不為呢?

《弟子規》讀後感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 讀完《弟子規》 ,突然想起我所認識的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 對於他我是很有印象的.因為小時候去他的家裡玩時,記 得門邊一張紙上寫有一些家訓,不記得更多了,只記得一句"清 晨即起,灑掃廳除".他還會諸葛亮巧連神算的,據說.如今九十 五歲高齡的他,依然行走自如,與小兒子家一同生活.小兒子孝 順體貼,這讓我備生感慨。 今日再看這位老人時,突然覺得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是多 么成功啊。 時下,人們感慨頗多的是,孩子們越來越缺少禮貌了,同行 進屋時,有幾個還懂得要讓長者先行的?吃飯時還有幾個知 道讓父母居坐再吃的?不再有人鄙薄, 而是司空見慣.對父母 高聲頂撞者更是屢見不鮮. 我們丟失了我們許多傳統中美好的東西,卻把朋友式的 關系扭曲成沒有禮貌教養.要知道, 個性的張揚並不等於德行 的弱化。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 ,一句看似普通的 句子,意思是: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松一些,實 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 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 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讀書計劃的方 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說得是不是 應該在讀書的時候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 答案很明確:是。但又如何抓緊時間呢? 書非借不能讀也。 如果書不是借來的, 就不會認真地讀, 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 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 然而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把自己買來的 書束之高閣,上面布滿灰塵,這難道是正確的嗎?還有許多 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 慣,應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 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隻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 真的,我覺得不只是一陣國學熱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傳 統中確有許多精華是萬不可棄的財富啊。

《弟子規》讀後感 10 本偵三區 陳偉榮 201001140348 《弟子規》使我百讀不厭,因為它,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因為它,幫我找 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因為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我才發現發現,自己陋習多的不是一 般的多,而是很多很多。 細讀《弟子規》 ,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 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 友愛兄弟、 關懷朋友, 都因為心懷感恩, 正因為感恩, 所以對人對物多了一份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 但現在有太多太多和我一樣的大學生,強勢的自我總把自己擺在第一位,對人對 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又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又無法無天。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系 緊張, 同事之間互相猜忌。 面對這些問題, 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 解決這些問題, 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最近在網上觀看了一段關於《弟子規》的思想道德教育視頻。於是,我讀了《弟 子規》 ,茅塞頓開,在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著明確的答案,字 里行間都充斥著人性、人與人的真正體現。 當第一次打開《弟子規》第一頁,我便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 懶。 」驚呆了,原來我國古代早已把這種行為作為第一規范了,可是有幾個人能 做到呢?我同樣如此,在這之前媽媽叫我,我經常不回應。媽媽叫我幹活,我也 經常不理不睬或總和媽媽對著干。但從看到這句話之後,我就徹底要改掉了這個 壞毛病,做一個懂事的孩子。百事以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懂得孝順的人,如 果說他能夠干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 路上跌跌撞撞行走,那也應該是在預料之中的,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害 苦的終究是自己。 接著繼續翻閱。現在的社會提倡的是身心健康,人光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不 行的,還要有著一顆健康陽光的心靈,而後者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現在的人們都變得精明、有心計,任誰都不想吃虧,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 誰又會想到,福禍兩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禍用比例來說,可以說是各佔一 半,各為 50%的可能性。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禍、先辛苦,那麼剩 下來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總是想著享福,那剩下來所要承受的就是禍,就 是累了;然而這些做人的簡單道理在《弟子規》里都能很輕松找到答案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慾望,不能使一個 人真正變得懂事、成熟、有進步。正所謂「家貧出孝子」 。比爾.蓋茨曾說過: 「要 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 ,但還 有人這樣說過: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那隻會更加富有;孩子沒有 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那樣只會喪失生存的能力。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 的那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其實能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自食其力、找到生存 下去的方法那才是最大的財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如果明白了這些道 理、弄清了這些問題,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釋懷與思想上的進步啊! 尋求人生的歸宿,是很多聖賢、偉人此生最大的願望。在《弟子規》中,聖 賢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這就是 「前人栽 樹,後人乘涼」 ,我們這些後者是真正的「享福人」 ,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 我們這輩子都將是莫大的幸事。 讀完《弟子規》之後,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弟子規》是一面鏡 子,我會好好的對照自己,反醒自己,學好《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陳日記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這本書全文不過 360 句, 計 1080 字。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 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 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 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像創作是不會創作出 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 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 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 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真心希望 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 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 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 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 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 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 字不識, 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 這句話, 。 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 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 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 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 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 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 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 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 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 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 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 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 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 了 《弟子規》 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 , 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 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 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 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 安民小學 五年三班 孫博 暑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學習了《弟子規》 ,並踐行了《弟 子規》 。在這個暑假期間,在踐行《弟子規》中,我得到了一些收獲, 也悟出了許多道理。例如: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 嚴於律己……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 「出必告,反必面」 。意思是說:我們出 去做什麼事情時,要提前告知父母一聲,在徵求他們同意後再出去, 這樣以免他們擔心。我們外出回家中之後,要立即通知父母一聲,以 免他們牽掛。在我的成長道路上,也做過一些像《弟子規》中的這句 話的事,但其中有一件事令我終生難忘。 一個炎熱的中午,我把媽媽留的作業都寫完了,於是走到了媽媽 房裡打算去告訴媽媽一聲,但我又看見媽媽正在熟睡著,又轉過頭去 和爸爸說一聲, 可見爸爸忙的滿頭大汗, 眉頭緊皺著, 一定是心煩了, 我很害怕, 所以我就自己偷偷溜走了。 到了外面, 我就什麼都不怕了, 大聲招呼小夥伴出來和我玩, 看見小夥伴們都是和父母事先說一聲的, 我也想回去告訴他們一聲,可轉念一想,剛才我出去沒有告訴父母, 現在都出去玩了,才告訴父母,父母豈不更生氣?想到這,我立馬跑 遠了,和小夥伴在小區的門口玩了起來。玩著玩著,天氣越來越熱, 我們都沒有心思玩了,只想著回家。不久,小夥伴都回家了,只有我 自己坐在石凳上。 「我不回去!我不回去! 」我對自己說。就這樣,我 一直呆到了晚上。 「雯雯!雯雯! 」咦?是誰叫我?我回頭一看,是爸 爸媽媽!我馬上藏了起來。 「雯雯在這里,這里!」 「哎! 」我只好垂頭 喪氣地走了出來。 「雯雯,你可嚇死我了。你出來玩怎麼不告訴我一 聲呢?你知道我們有多擔心你嗎?你以後出去玩一定要告訴我們一 聲啊! 」媽媽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的說。 「媽媽,對不起,我不應該偷 偷跑出來玩的,並且沒有經過你們的同意,我知道錯了,我以後再也 不會這樣做了。「所謂「出必告,反必面」你事先不告訴父母一聲, 」 父母怎麼會知道你出去玩了呢?父母多擔心你呀?」 爸爸責備我。 我 「 知道錯了。「好了,回家吧。 」 」我開開心心的回家了。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人所作的,他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做一個 有德行的人,要尊敬師長,要團結兄弟,要幫助需要我們救濟的人。 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弟子規,讓我們將文化落地為文明!

弟子規 學校: 學校:松林小學 班級: 班級:六年二班 姓名: 姓名:張靖澤 弟子規 放暑假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背誦弟子規,當時我還不知 道什麼是弟子規。看過之後才知道,原來弟子規就是讓現在 的少年兒童認識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 成的,是我們生活的規范。 弟子規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作為學生的基本, 也是弟子規全文的總敘。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學生,要有學生 的樣子。要誠實,做事要謹慎,更要孝順父母,尊重師長。 作為學生還要有愛心,要多學習品德高尚的人。學生還要多 讀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書,增長知識。 第二部分是入則孝、出則悌。這一部分告訴我們的是要 多孝順父母,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給出回應。要關心父 母的冷暖和喜好,要理解並尊重父母。我們還要尊重兄長, 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能直呼其名,在長輩面前不要炫耀自己 的才能,要謙虛。我在坐公交車的時候就發現有很多的老人 在站著,而一些年輕人卻若無其事的坐著,如果他們都能按 著弟子規中的規范來做,我們的社會會更加的美好。 第三部分是謹而信,告訴我們要養成好的習慣,這里所 說的習慣包括了衛生、品行、飲食、誠信、和與人交往的禮 儀等等。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不知道注意的細節,比如說: 事勿忙、忙多錯;將入門、問孰存… 第四部分是泛愛眾而親仁,這一部分告訴我們對每一個 人都要有愛心,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庭,要把好的 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不能自私。 別人有才能要學會贊美他。 如果我們相互尊重、相互關懷,我們的大家庭會更加和諧。 第五部分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只知道紙上談 兵不知道親身實踐是不可以的,雖然有文化以後卻沒有用武 之處。 通過學習和背誦弟子規我懂得了很多以前不懂得的道 理,我以後還會多背誦弟子規,學習其中的道理,讓自己成 為一個懂孝道、講誠信、有愛心的人。

閱讀全文

與企業培訓弟子規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