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給其他公司做的培訓費對應什麼稅收分類編碼
稅收編碼:3070201020000000000
1、貨物和勞務名稱:非學歷教育服務。
2、商品和服務簡稱:生活服務。
3、包括:學前教育、各類培訓、演講、講座、報告會等。
如果是技術培訓,則如下:
1、稅收編碼:3040102000000000000。
2、貨物和勞務名稱:技術咨詢服務。
3、包括:對特定技術項目提供可行性論證、技術預測、技術測試、技術培訓、專題技術調查、分析價報告和專業知識咨詢等業務活動。
(1)大企業稅收服務培訓擴展閱讀:
結構形式:分類編碼系統的結構形式。
在成組技術中,碼的結構有三種形式:樹式結構(分級結構), 鏈式結構以及混合式結構。
1、樹式結構 碼位之間是隸屬關系,即除第一碼位內的特徵碼外,其它各碼位的確切含義都要根據前一碼位來確定。如圖4-1a所示。樹形結構的分類編碼系統所包含的特徵信息量較多,能對零件特徵進行較詳細的描述,但結構復雜,編碼和識別代碼不太方便。
2、鏈式結構 也稱為並列結構或矩陣結構,每個碼位內的各特徵碼具有獨立的含義,與前後位無關,如圖4-1b)所示。鏈式結構所包含的特徵信息量比樹式結構少,但結構簡單,編碼和識別也比較方便。OPITZ系統的輔助碼就屬於鏈式結構形式。
3、混合式結構 系統中同時存在以上所說的兩種結構。大多數分類編碼系統都有用混合式結構,例如OPITZ系統、KK系統等。
②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了國稅局大企業稅收管理,請問這是干什麼的,平時忙嗎
國稅局的主要業務:
(一)擬定稅收法律法規草案,制定實施細則;提出國家稅收政策建議並與財政部共同審議上報、制定貫徹落實的措施。
(二)參與研究宏觀經濟政策、中央與地方的稅權劃分,提出完善分稅制的建議;研究稅負總水平,提出運用稅收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建議;制定並監督執行稅收業務的規章制度;指導地方稅收征管業務。
(三)組織實施稅收徵收管理體制改革;制定徵收管理制度;監督檢查稅收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四)組織實施中央稅、共享稅、農業稅及國家指定的基金(費)的徵收管理;編報稅收長遠規劃和年度稅收收入計劃;對稅收法律法規執行過程中的征管和一般性稅政問題進行解釋;組織辦理工商稅收減免及農業稅特大災歉減免等具體事項。
(五)開展稅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參加涉外稅收的國際談判,草簽和執行有關的協議、協定。
(六)辦理進出口商品的稅收及出口退稅業務。
(七)管理國家稅務局系統(以下簡稱國稅系統)的人事、勞動工資、機構編制和經費;管理省級國家稅務局的正副局長及相應級別的幹部,對省級地方稅務局局長任免提出意見。
(八)負責稅務隊伍的教育培訓、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管理直屬院校。
(九)組織稅收宣傳和理論研究;組織實施注冊稅務師的管理;規范稅務代理行為。
(十)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國家稅務總局對全國國稅系統實行垂直管理,協同省級人民政府對省級地方稅務局實行雙重領導。
③ 如何推進大企業稅收管理團隊建設
實行大企業稅收的專業化管理不僅僅指機構設置的專業化,也不僅指重點戶的管理,更不是簡單的涉稅管理。應當以高素質人才為基礎,以提高大企業稅法遵從度為目標,寓管理於服務,建立集約、專業、高效的大企業稅收管理組織和運作體系。
我國自2008年開始探索大企業稅收專業化管理模式,國家稅務總局建立了專門的大企業稅收管理司。隨著管理實踐的不斷深入,國家稅務總局與省局層面的大企業稅收管理團隊建設已逐步完善;現階段,大企業稅收管理團隊建設在設區市局尤其是縣(區)局層面尚未建立健全,面臨較多問題,亟待解決。
大企業稅收管理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
管理理念滯後。稅務機關尚未完全樹立稅收風險管理理念,甚至認為風險完全來自於企業自身。如果企業按照稅法的規定納稅,那麼風險自然不會發生。稅務機關忽視了由於執法人員對稅法理解的偏差等帶來的風險,因此,稅收征管的創新力度不夠,大企業配置的征管資源較少。
機構設置不合理。層級式的稅收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大企業稅收管理需求。我國稅務機關主要實行的是從總局、省局到設區市局、縣區局垂直管理的金字塔式從上至下的層級管理結構,難以適應大企業內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全國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設置不統一,有的地方單獨設置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有的地方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與稅源管理部門、國際稅收管理部門、所得稅管理部門職能交錯,大大降低了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的效用。
管理制度不完善。大企業稅收管理制度存在不統一、不完善、沒有形成科學體系、隨意性較大等問題。全國范圍內,關於大企業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明確的概念性規定。不同層級的稅務組織在確定管理對象時,可能會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管理制度建設相對滯後,國家稅務總局目前出台的兩個規范性文件,難以指導復雜性強的大企業稅務管理操作。未建立統一有效的大企業專業化管理框架,因此難以形成統一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標准,用來指導大企業的稅務管理工作。目前,稅務機關內部仍然實行屬地原則下的職能管理,因此在縣區局這一層面,大企業稅收管理缺乏系統的指導,大企業稅收管理缺位,管理層次不明、職責不清。
管理人員素質與激勵機制有待改善。大企業稅收管理人員年齡偏大,精通法律、計算機、財務、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極度缺乏;沒有建立一個穩定的大企業稅收管理人才庫,在人員調動與進行大企業稅收管理風險應對時缺乏效率。沒有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在基層稅收管理工作中,業務型的人才在職位晉升中並沒有體現相應的優勢。企業和稅務機構征納雙方的智力、人力等方面的資源配備較為懸殊。當前,大企業稅收管理方面的人才培養滯後於大企業人才培養。目前我國尚未建立一個權威的、專門針對大企業稅收管理的政策答疑咨詢平台,往往需要層層請示之後才能予以答復,稅企雙方沒有建立較好的溝通交流機制。
整體推進大企業稅收管理團隊建設
要實行大企業稅收的專業化管理並不僅僅指機構設置的專業化,大企業稅收管理也不僅指重點戶的管理,更不是簡單的涉稅管理。應當以高素質人才為基礎,以提高大企業稅法遵從度為目標,寓管理於服務,建立集約、專業、高效的大企業稅收管理組織和運作體系。主要可以圍繞個性化服務和專業化管理來逐步推進高素質大企業管理團隊建設。具體到實踐層面,應從管理理念、機構設置、管理制度、管理團隊人員素質與激勵四個方面探討大企業稅收管理團隊建設的一些可行性措施。
在管理理念方面。稅務機關應當樹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提供形式多樣、特色化、有針對性的納稅服務,充分滿足大企業個性化的納稅服務需求。特別是要樹立稅源專業化管理理念,從屬地管理職能中分離出來,由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負責統籌和分級組織實施。
在機構設置方面。第一,改進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設置,借鑒西方先進經驗,突破屬地管理和行政管理限制,將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按照行業和職能進行分類,以實現對所轄大企業的分類管理,整合和共享各部門各地區開發的信息系統,減少資源浪費,提高運行效率。第二,參考世界各國大部分做法,採用全功能型的大企業稅收管理模式,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能夠擁有對大企業進行稅收征管的全部職能,直接負責大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提供全方位的納稅服務。第三,需明確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工作職責,確定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管理對象。第四,為適應大企業的納稅服務需求,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實施扁平化管理,整合優化管理資源的配置,提升大企業管理與服務效率。
在管理制度方面。第一,界定大企業定義時,建議採用綜合性標准,即將定量型主要標准和定性型輔助標准相結合,科學確定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管理對象。第二,規范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管理職能,尤其是協調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與其他稅務專業職能機構的工作關系,以免造成職能交叉。第三,加強大企業稅收管理的制度建設,在對已發布的重要規范性文件不斷修訂完善的基礎上,提升其法律效力。第四,建立來自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反饋機制,並及時將這些反饋加以研究、總結,快速形成制度規范,以指導實際管理工作。
在大企業稅收管理人員素質提高與激勵方面。第一,加大稅務風險管理人才選拔培養工作力度。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重心和歸結點在於稅務風險管理人才。對現有稅收管理人才優化配置,可建立全國、全省乃至具體到設區市的「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領軍人才庫」,在系統內公開選拔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人才。第二,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立體激勵機制來觸發稅收管理人員自覺學習的動力,設置分工合理的專業化崗位,建立考核方法多樣化、考核內容全面、科學嚴謹的考核機制,考核結果與物質獎勵和提拔重用掛鉤。第三,針對大企業稅收管理方面個性化、差異化需要,可建立適時、順暢的大企業政策答疑平台,由專人負責,以降低稅企溝通不暢的風險。
④ 營改增後非學歷培訓機構如何繳稅
1、一般納稅人提供非學歷教育服務,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按照3%徵收率計算應納稅額。
2、培訓行業認定一般納稅人的標準是年應稅服務銷售額510萬元。營改增之前,教育培訓機構納稅是地稅營業稅,繳稅稅率是6%左右。
3、營改增這項條款有3個關鍵因素,分別是:一般納稅人,非學歷教育,可以選擇簡易計稅方法按照3%的稅率。
4、綜合這三項因素來看,能夠享受這個利好條款的前提是一個企業,不是一個學校。並且這個企業一定有合法的教育資質,在營業執照或經營范圍中有培訓服務這個經營內容,發票可以開出「培訓費」三個關鍵字。
(4)大企業稅收服務培訓擴展閱讀
新增四大行業營改增的實施:
1)建築業:一般納稅人徵收10%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可選擇簡易計稅方法徵收3%的增值稅。
2)房地產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徵收10%的增值稅;個人將購買不足2年住房對外銷售的,按照5%的徵收率全額繳納增值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徵增值稅。
3)生活服務業:6%。免稅項目:托兒所、幼兒園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服務,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等。
4)金融業:6%。免稅項目: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國家助學貸款、國債地方政府債、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貸款等的利息收入等。
資料來源來源:
網路—營改增
國家稅務總局上海稅務局-【熱點回應】學歷教育、教育培訓,營改增後會增加稅負嗎?
⑤ 如何對大企業管理徵收管理
大企業是指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購銷量大、管理規范,經濟地位重要,稅源舉足輕重,稅收收入占稅收總量較大的企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跨區域經營、市場覆蓋面廣、內部結構復雜、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業越來越多。傳統的低層面、分散型的稅務管理已無法滿足需要。對大企業實行分類、有效的稅收專業化管理成為當務之急。國家稅務總局審時度勢,在市級以上國稅機關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著力加強對大企業稅收的專業化管理,可謂正當其時。下面,筆者就如何加強大企業稅收徵收管理談幾點膚淺認識。
一、大企業的特點及傳統的稅收征管模式
(一)大企業的特點。一是生產經營和資產規模大,生產、營銷和管理機構層疊龐雜;二是生產經營流程長,稅源結構復雜且有跨度性;三是購銷業務量大、市場覆蓋面廣,進銷核算具有規模性;四是企業管理結構較為完備,資金、物流管理十分規范,內控機制較為健全;五是依法納稅和維權意識較強,財務稅收專業化水平較高;六是經濟地位重要,稅源舉足輕重,稅收收入所佔比重較大。
(二)傳統的大企業稅收征管模式。市級國稅機關未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以前,大企業的稅收管理一直由市級國稅機關下屬的區、縣級國稅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分別進行。在管理模式上與中、小企業一樣,即由企業自主到辦稅服務廳或網上申報納稅,稅源管理部門進行催報催繳、日常檢查、納稅評估等日常性工作,相關業務部門按稅種分別對其進行納稅輔導,稽查部門針對其納稅情況實施專項檢查等。
二、大企業稅收管理的難點和現實問題
(一)管理部門重疊。大企業具有它的獨特性,在稅務征管模式上,一直是傳統的管理方式。在當前提出為大企業提供國際化、現代化、專業化納稅服務的要求下,原有的征管模式很難適應新的要求。管理分散,造成管理水準不一;管理部門過多,很難為納稅人提供便捷的服務;內部管理細化,難以降低征納雙方的稅收成本;多層次的管理,往往是管而不實。
(二)徵收與管理脫節。在日常的征管中,一般認為大企業財務健全,賬務比較規范,依法納稅意識較強,故在辦稅服務廳進行申報納稅時,基本上是無異議審核。稅源管理部門對大企業的稅收征管精力主要放在完成催報催繳工作任務上,對大企業的日常檢查、納稅評估、業務輔導、政策咨詢等很難落到實處。
(三)人員素質不適應。大企業生產經營、購銷核算、組織管理機構復雜;業務量大,管理環節多,涉及多個行業且跨地域經營,專業化分工細致,信息化程度很高。為了提高競爭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大企業培養、引進了一批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的管理人員。與之相比,國稅部門現有的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明顯不足,精通法律、財會、計算機、英語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匱乏,且稅管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無論是人員數量和素質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對大企業的稅收管理力不從心。
(四)信息平台不對稱。大企業目前普遍使用財務軟體,財務核算高度集中和規范統一,數據質量和專業知識水平很高。國稅系統雖然實現了全國聯網和區域聯網,但征管軟體在稅源分析方面還存在很多缺陷。如:綜合征管軟體只能記錄日常征管業務操作,無稅源分析、納稅評估的功能;沒有銜接好總、分、子公司之間及關聯企業之間的財務稅收核算關系,因此也無法對關聯企業進行監控;企業的財務數據無法讀取,稅收征管層面及企業的海量信息無法充分運用等。
三、加強對大企業稅收徵收管理的建議
(一)轉變管理理念。大企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生產經營狀況與地方經濟發展好壞緊密相關。作為一個地區的龍頭企業,其自身所具有的較為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是建立在一整套規范化財務管理機制和信息化平台基礎上的,因此具有較強的依法納稅和維權意識,主觀上不存在主動偷稅的可能。為了規避和防範稅收風險,不斷降低納稅成本,維護企業的形象,其納稅遵從度是很高的。但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其對稅收政策的理解可能與稅務機關不一致,因此需要加強征納雙方的溝通,增進相互理解。各級國稅機關應轉變稅收管理理念,充分借鑒國、內外對大企業稅收管理的經驗,對大企業採取與其他中、小企業有別的管理辦法。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正確處理優化服務與加強管理、正確處理專業管理與屬地管理、正確處理大企業管理部門組織協調與其他職能部門分工協作的關系」的指示精神,結合本地區大企業管理的特點,建議針對本地區大企業稅收管理中的不足,在推進稅收管理科學化、專業化、精確化的基礎上,以納稅服務為前提,以深層次專業化管理為目標,以信息技術為依託,以納稅評估和防範稅收風險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大企業基本信息的情況下,強化物流、資金流動等動態信息的監控分析,綜合評價大企業的生產經營、營銷核算、資金運用和納稅能力,防範關聯企業稅收轉移,科學預測稅收收入,提高大企業的納稅申報質量,堵塞稅收征管漏洞。
(二)配備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購銷核算、組織管理機構情況復雜,要求稅收管理人員必須精通稅收政策,掌握現代企業財務、金融、資本運作、生產經營等方面知識,具備不斷學習、吸收和運用國家相關稅收法規的能力。因此,在人員配備上,要根據一個地區大企業管理的特點,積極培養大企業稅收管理方面的專門人才,適當增加專業管理人員編制,通過引進、調配、培養等方式,配齊高水平、高素質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提升大企業稅收管理整體隊伍素質。同時,要立足現實,大力開展專業技能崗位培訓,針對大企業的特點,重點進行財務分析、電算化會計、納稅評估和防範稅收風險分析方面的培訓,特別是要熟悉大企業財務軟體的操作,掌握財務軟體中設置的會計科目和會計核算規則,能找出重點監控的會計科目及相關憑證,從而提高電子查賬的能力。
(三)明確管理的許可權和職責。大企業跨區域生產經營、內部管理水平較高。在市級國稅機關以上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模式下,按照總局「三不變」的管理原則,一是要結合當地實際,劃分好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范圍和規模標准;二是要明確管理的大企業所屬行業及戶數;三是要明確大企業管理的內容及目標;四是要制定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的大企業管理工作職責。
(四)理順管理的流程和相關關系。結合大企業的特點,一是要大力推行網上認證、網上報稅和網上申報,將申報徵收環節前移至企業端,充分發揮好企業自主申報納稅的意識;二是將納稅服務、稅政法規、收入核算、稅源管理等部門進行整合,按照信息採集、審核評析、調查核實三個環節設置管理流程和崗位,從而建立起稅源監控、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的良性互動機制;三是減少資料多頭報送和涉稅事項的審批環節,相關資料統一由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牽頭集中處理,降低納稅人的負擔,提高服務效率。
(五)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稅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業稅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應立足於開展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的需要,全面採集涉及企業組織機構、生產經營、關聯交易、物流和資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時要拓寬採集渠道,建立與地稅、審計、工商、銀行等相關管理部門的聯系和信息溝通制度,利用相關部門的管理信息資源,豐富稅源管理信息庫。要建立與大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溝通和協調機制,增進理解,加強聯系,保證信息的暢通。
(六)開發大企業稅收管理平台。面對大企業的高度信息化,沒有相應的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就難以實現有效管理。目前,綜合征管軟體中缺乏對大企業組織結構、關聯業務的記錄,更缺乏對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的支持。因此,建立大企業稅源管理和分析平台十分必要,也是實現集中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開發的平台中應具有:一是大企業組織機構、關聯企業的基礎資料庫;二是大企業的申報資料庫,從而實現匯總申報數據與所屬單位申報數據的比對;三是與大企業財務軟體的數據介面,便於從財務軟體中提取數據;四是外部信息資料庫;五是大企業的分析預警指標庫;六是大企業的分析模型。
⑥ 請談談你對稅收工作的認識以及納稅服務的理解。如何做好這項工作
稅收工作
要求工作人員服務能力好、大局意識強、思想品格高、示範作用大。
稅收服務
一是素質培訓經常化。
二是服務制度體系化
三是服務平台標准化
四是納稅輔導實用化
五是納稅服務個性化
⑦ 如何構建大企業稅源管理體系
一是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創新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模式。出台《市縣局部分內設機構和派出機構設置及職責調整方案》,強化大企業稅收管理職責,單設大企業稅收管理處,進一步加強市局大企業稅收管理處的重點稅源風險管理職責。目前,全省6個地市已經完成機構單設和人員配備工作。制定《大企業績效考評辦法操作指引》,明確考核內容、考核流程和考核標准,進一步強化大企業績效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充分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制定深化稅收風險管理工作意見,調整重點稅源企業標准,擴展重點稅源企業范圍,明確省市縣三級單位在重點稅源風險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分工,進一步優化重點稅源風險管理體系。邀請總局專家團隊進行授課,舉辦大企業稅收業務專題培訓班,承辦總局與貨幣基金組織聯合舉辦的建築房地產、機械製造行業稅務審計交流研討活動,配合經常性的選派鍛煉,提升幹部的稅收風險管理能力,打造專業化管理團隊。
二是明確目標,精準發力,提高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能力。針對大企業高中低各類稅收風險,省局統一部署,集中兩批次下發風險應對任務。2014年全省對11317戶企業開展組團式風險應對工作,其中高風險263戶安排稅務稽查,中風險2539戶開展納稅評估,低風險8515戶實行風險提示,合計查補稅款及滯納金等16.5億元。借鑒總局工作模式,會同省地稅局,先後選取14戶定點聯系企業集團開展全流程風險管理,深入了解企業及其所處行業的生產經營特點、稅收政策和稅收風險點,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風險內控機制,查補稅款1.28億元。成立協同風險核心工作團隊,組織實施稠州銀行等機構的聯合納稅評估工作,為建立跨區域、跨層級的大企業稅收管理機制進行有益嘗試。在股權轉讓等風險管理工作中,仔細梳理企業行業信息情況,分事項詳細分析評估總局推送的稅收風險事項。
三是稅企聯合,個性服務,提升大企業稅收風險防控能力。擴大稅收遵從合作協議簽訂范圍,與巨石集團有限公司等定點聯系企業簽署《稅收遵從合作協議》,通過稅企合作互信的方式幫助企業共同防控稅務風險。針對大企業對稅法適用的確定性和稅法執行的統一性的迫切需求,在杭州、嘉興等地嘗試就大企業申請的關於未來可預期的特定事項應如何適用稅法予以裁定,不斷增強稅法適用的透明度和確定性。深入開展大企業稅收風險調查研究,牽頭完成「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稅收風險管理研究」等多項研究課題,提高應對大企業專業問題的處理能力。開展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調查,對農業銀行等6戶定點聯系企業實施稅務風險內控調查,幫助企業提高自我防控稅務風險的能力。四是暢通溝通渠道。通過門戶網站「大企業服務」窗口、微信群、實地走訪、稅企座談等方式,及時了解大企業涉稅訴求。依託大企業涉稅事項協調會議制度,快速響應定點聯系企業提出的涉稅訴求。
四是強化分析,深化應用,夯實大企業稅收風險信息基礎。充實稅收風險特徵庫。對定點聯系企業開展風險識別工作,利用稅務機關現有的數據及其它第三方信息,匯總形成冶金礦產、建築安裝、電子機械及技術服務等行業1004點稅收風險點,進一步充實大企業稅收風險特徵庫。編寫稅務遵從管理報告。從企業稅務遵從和稅務遵從管理兩個方面,介紹企業集團的管理構架、核算方式、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稅務遵從等情況,為稅務機關提供個性化納稅服務廳,實施針對性風險管理奠定基礎。深化大企業數據應用。針對營改增等因素影響,及時調整信息系統取數口徑,運用風險過濾器進行風險識別和等級排序,不斷完善企業數據信息儲備。深挖基礎信息數據和涉稅第三方信息,打破信息壁壘,按季開展大企業稅收收入分析,及時掌握稅收變動情況,增強稅收風險管理工作的主動性。
⑧ 淺談怎樣推進大企業稅收管理工作
大企業是指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購銷量大、管理規范,經濟地位重要,稅源舉足輕重,稅收收入占稅收總量較大的企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跨區域經營、市場覆蓋面廣、內部結構復雜、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業越來越多。傳統的低層面、分散型的稅務管理已無法滿足需要。對大企業實行分類、有效的稅收專業化管理成為當務之急。國家稅務總局審時度勢,在市級以上國稅機關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著力加強對大企業稅收的專業化管理,可謂正當其時。下面,筆者就如何加強大企業稅收徵收管理談幾點膚淺認識。
一、大企業的特點及傳統的稅收征管模式
(一)大企業的特點。一是生產經營和資產規模大,生產、營銷和管理機構層疊龐雜;二是生產經營流程長,稅源結構復雜且有跨度性;三是購銷業務量大、市場覆蓋面廣,進銷核算具有規模性;四是企業管理結構較為完備,資金、物流管理十分規范,內控機制較為健全;五是依法納稅和維權意識較強,財務稅收專業化水平較高;六是經濟地位重要,稅源舉足輕重,稅收收入所佔比重較大。
(二)傳統的大企業稅收征管模式。市級國稅機關未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以前,大企業的稅收管理一直由市級國稅機關下屬的區、縣級國稅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分別進行。在管理模式上與中、小企業一樣,即由企業自主到辦稅服務廳或網上申報納稅,稅源管理部門進行催報催繳、日常檢查、納稅評估等日常性工作,相關業務部門按稅種分別對其進行納稅輔導,稽查部門針對其納稅情況實施專項檢查等。
二、大企業稅收管理的難點和現實問題
(一)管理部門重疊。大企業具有它的獨特性,在稅務征管模式上,一直是傳統的管理方式。在當前提出為大企業提供國際化、現代化、專業化納稅服務的要求下,原有的征管模式很難適應新的要求。管理分散,造成管理水準不一;管理部門過多,很難為納稅人提供便捷的服務;內部管理細化,難以降低征納雙方的稅收成本;多層次的管理,往往是管而不實。
(二)徵收與管理脫節。在日常的征管中,一般認為大企業財務健全,賬務比較規范,依法納稅意識較強,故在辦稅服務廳進行申報納稅時,基本上是無異議審核。稅源管理部門對大企業的稅收征管精力主要放在完成催報催繳工作任務上,對大企業的日常檢查、納稅評估、業務輔導、政策咨詢等很難落到實處。
(三)人員素質不適應。大企業生產經營、購銷核算、組織管理機構復雜;業務量大,管理環節多,涉及多個行業且跨地域經營,專業化分工細致,信息化程度很高。為了提高競爭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大企業培養、引進了一批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的管理人員。與之相比,國稅部門現有的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明顯不足,精通法律、財會、計算機、英語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匱乏,且稅管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無論是人員數量和素質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對大企業的稅收管理力不從心。
(四)信息平台不對稱。大企業目前普遍使用財務軟體,財務核算高度集中和規范統一,數據質量和專業知識水平很高。國稅系統雖然實現了全國聯網和區域聯網,但征管軟體在稅源分析方面還存在很多缺陷。如:綜合征管軟體只能記錄日常征管業務操作,無稅源分析、納稅評估的功能;沒有銜接好總、分、子公司之間及關聯企業之間的財務稅收核算關系,因此也無法對關聯企業進行監控;企業的財務數據無法讀取,稅收征管層面及企業的海量信息無法充分運用等。
三、加強對大企業稅收徵收管理的建議
(一)轉變管理理念。大企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生產經營狀況與地方經濟發展好壞緊密相關。作為一個地區的龍頭企業,其自身所具有的較為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是建立在一整套規范化財務管理機制和信息化平台基礎上的,因此具有較強的依法納稅和維權意識,主觀上不存在主動偷稅的可能。為了規避和防範稅收風險,不斷降低納稅成本,維護企業的形象,其納稅遵從度是很高的。但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其對稅收政策的理解可能與稅務機關不一致,因此需要加強征納雙方的溝通,增進相互理解。各級國稅機關應轉變稅收管理理念,充分借鑒國、內外對大企業稅收管理的經驗,對大企業採取與其他中、小企業有別的管理辦法。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正確處理優化服務與加強管理、正確處理專業管理與屬地管理、正確處理大企業管理部門組織協調與其他職能部門分工協作的關系」的指示精神,結合本地區大企業管理的特點,建議針對本地區大企業稅收管理中的不足,在推進稅收管理科學化、專業化、精確化的基礎上,以納稅服務為前提,以深層次專業化管理為目標,以信息技術為依託,以納稅評估和防範稅收風險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大企業基本信息的情況下,強化物流、資金流動等動態信息的監控分析,綜合評價大企業的生產經營、營銷核算、資金運用和納稅能力,防範關聯企業稅收轉移,科學預測稅收收入,提高大企業的納稅申報質量,堵塞稅收征管漏洞。
(二)配備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購銷核算、組織管理機構情況復雜,要求稅收管理人員必須精通稅收政策,掌握現代企業財務、金融、資本運作、生產經營等方面知識,具備不斷學習、吸收和運用國家相關稅收法規的能力。因此,在人員配備上,要根據一個地區大企業管理的特點,積極培養大企業稅收管理方面的專門人才,適當增加專業管理人員編制,通過引進、調配、培養等方式,配齊高水平、高素質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提升大企業稅收管理整體隊伍素質。同時,要立足現實,大力開展專業技能崗位培訓,針對大企業的特點,重點進行財務分析、電算化會計、納稅評估和防範稅收風險分析方面的培訓,特別是要熟悉大企業財務軟體的操作,掌握財務軟體中設置的會計科目和會計核算規則,能找出重點監控的會計科目及相關憑證,從而提高電子查賬的能力。
(三)明確管理的許可權和職責。大企業跨區域生產經營、內部管理水平較高。在市級國稅機關以上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的模式下,按照總局「三不變」的管理原則,一是要結合當地實際,劃分好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范圍和規模標准;二是要明確管理的大企業所屬行業及戶數;三是要明確大企業管理的內容及目標;四是要制定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的大企業管理工作職責。
(四)理順管理的流程和相關關系。結合大企業的特點,一是要大力推行網上認證、網上報稅和網上申報,將申報徵收環節前移至企業端,充分發揮好企業自主申報納稅的意識;二是將納稅服務、稅政法規、收入核算、稅源管理等部門進行整合,按照信息採集、審核評析、調查核實三個環節設置管理流程和崗位,從而建立起稅源監控、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的良性互動機制;三是減少資料多頭報送和涉稅事項的審批環節,相關資料統一由大企業稅收管理部門牽頭集中處理,降低納稅人的負擔,提高服務效率。
(五)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稅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業稅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應立足於開展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的需要,全面採集涉及企業組織機構、生產經營、關聯交易、物流和資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時要拓寬採集渠道,建立與地稅、審計、工商、銀行等相關管理部門的聯系和信息溝通制度,利用相關部門的管理信息資源,豐富稅源管理信息庫。要建立與大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溝通和協調機制,增進理解,加強聯系,保證信息的暢通。
(六)開發大企業稅收管理平台。面對大企業的高度信息化,沒有相應的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就難以實現有效管理。目前,綜合征管軟體中缺乏對大企業組織結構、關聯業務的記錄,更缺乏對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的支持。因此,建立大企業稅源管理和分析平台十分必要,也是實現集中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開發的平台中應具有:一是大企業組織機構、關聯企業的基礎資料庫;二是大企業的申報資料庫,從而實現匯總申報數據與所屬單位申報數據的比對;三是與大企業財務軟體的數據介面,便於從財務軟體中提取數據;四是外部信息資料庫;五是大企業的分析預警指標庫;六是大企業的分析模型
⑨ 求一篇《如何對大企業進行專業化評估管理與服務》的調研文章
對大企業實行專業化稅收管理的構想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上規模、綜合性、跨區域、現代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大企業對國家稅收的貢獻日益提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傳統的稅收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對大企業稅收管理的需要,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堅持稅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前提下,根據大企業自身特點,對大企業實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稅收管理,已引起了各級國稅機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同時也是新形勢下應當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大企業的特點及劃分標准
(一)大企業的特點
大企業一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點:一是大企業都有較大的資產規模,具有跨區域、甚至跨國投資、融資經營能力;二是經營領域廣泛,市場覆蓋面廣,目標更加貼近市場,產品、商品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三是生產經營周期長,信息化程度高,資金、技術、人才等流動快;四是內部組織機構龐大,關聯交易頻繁,內控機制較為健全,能有效地規避市場競爭風險;五是大企業不僅重視市場和客戶,也重視政府宏觀經濟控制和國際形勢、外交格局等變化帶來的影響;六是大企業財務核算較為健全規范,具有較強的納稅意識,財務人員的專業化水準也較高;七是大企業的經濟地位十分重要,並能影響和帶動所在地區經濟的發展變化,稅源也在本地區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大企業的標准
大企業劃分標准,國際慣例主要是以納稅人的注冊資本、營業額、資產額、應納稅款等指標來加以區分,從而納入相應的稅收分類管理范圍,如美國把資產1000萬美元以上的公司和流通企業作為大企業管理;澳大利亞以納稅人的營業額為標准劃分大中小企業,大企業管理的標准為營業額超過1億美元的集團或獨立經濟實體;日本是對資本總額達到1億日元以上的國內大企業以及外國公司(含常設機構)作為大企業管理;我國目前是將獨立納稅人上年度繳納增值稅500萬元、營業稅100萬元、消費稅100萬元、所得稅500萬元等作為本年度重點稅源企業(總局標准)來實施監控管理。盡管目前總局尚未明確大企業的選定標准,但相信不久後就會出台原則性的大企業劃分標准,筆者認為:一般應當根據各地經濟稅源結構、納稅人的屬性、征管狀況等來具體確定本級大企業的標准,同時納入相應的管理范圍。近期省局擬定的大企業篩選標準是:(1)注冊資本大於1000萬美元的涉外企業;(2)跨國關聯交易總額大於2億元人民幣的企業;(3)營業收入大於5億元人民幣的企業;(4)總局、省局定點聯系企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5)總部在省內的金融、保險和證券類企業,以及總部在省外的省市級金融、保險和證券類企業;(6)在境外上市的企業;(7)世界500強在江蘇投資的企業;(8)外國企業;(9)在境外有較大規模投資和在避稅港投資的企業;(10)省市稅務機關共同認定的特定企業。筆者認為:該分類標准符合國際慣例,適合我省稅收征管實際,且涵蓋面更廣,具有明確的針對性,按該標准統計測算:我區共涉及納稅人(初定)103戶(其中:增值稅70戶、消費稅1戶、所得稅51戶),佔全部納稅人(2008年末數為18271戶,不含個體經濟)比重為0.56%;佔全區國稅收入(2008年度考核收入497326萬元)比重為27.7%(其中:增值稅28.7%、消費稅30.7%、所得稅34.7%),以上所涉納稅人同時基本屬於我區管轄范圍內已被列為總局、省局監控的重點稅源企業或集團型企業,為以後有針對性實行大企業專業化稅收管理明確了具體化的管理對象。
二、大企業稅收管理的現狀和難點
目前,在對大企業(重點稅源企業)的稅收管理工作中,各級國稅機關雖都較為關注和重視,並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當地征管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舉措,但總的說來還停留在低層面、分散型的管理層面上,由於缺乏完整的大企業管理的專業化組織機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專業化管理規定和辦法,使得管理的專業性不強、針對性不夠,阻礙了總體稅收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當前,大企業稅收管理的現狀和難點,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缺乏大企業管理的專門機構
在總局未明確大企業管理機構前,各級國稅機關高度重視了對大企業(重點稅源企業)稅源監控管理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多頭管理、層次不分的現象,主要是體現在區縣級以上國稅機關的計統、征管、流轉稅等部門都對重點稅源企業各自製訂管理辦法和標准,多頭「齊抓共管」的結果反而弱化了對大企業的專業化管理質量和效率,其主要原因還是缺乏自上而下的大企業管理專門機構所造成的結果。
(二)缺乏大企業管理的專門人才
由於大企業內部組織機構繁雜,關聯關系頻繁,特別是企業集團涉及多個行業且跨區域經營,稅收的流動性和隱蔽性較強,帶來較大的稅收管理難度,而稅務機關由於無專門的大企業管理部門,再加上基層管理力量相對不足,特別是又缺少精通法律、財會、計算機等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的高層次、復合型專門人才,與大企業擁有大批高素質、高層次的管理人員相比,稅務機關顯得管理上的力不從心和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現象。
(三)缺乏大企業管理的信息平台
隨著稅務機關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建立了全國性的稅收征管信息化平台,但在相關軟體中缺少對大企業基本信息、稅收結構、經濟稅源變化等信息資源的全面掌握,稅務機關無法對大企業的組織構架、納稅能力、獲利能力、可持續發展等情況進行正確評價、預測、分析,帶來不能有效開展對大企業的稅收分析、稅源監控、專業化管理,客觀上造成了對大企業稅收管理工作的難度。
(四)缺乏大企業管理的相關規定
由於對大企業管理的相關稅收政策規定還不明確,還未形成全國性完整的大企業稅收管理辦法,目前各地國稅機關都在根據以往的對重點稅源企業管理相關規定和工作經驗摸索前行,導致對大企業稅收管理的方向認識不清,帶來工作上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制約了大企業稅收管理向深層次、多角度、專業化方向發展。
三、對大企業專業化稅收管理的認識和思考
為適應對大企業專業化稅收管理需要,國家稅務總局在去年下半年的機構改革中新組建了大企業稅收管理司,同時總局在《2009年全國稅收工作要點》第六部分「繼續推行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提高稅收管理的質量和效率」中明確提出:「強化大企業和重點行業稅收管理,在屬地管理的基礎上,以大企業和重點行業稅收管理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專業化管理。積極開展科學、高效和個性化的稅收服務與管理。落實大企業定點聯系和協調制度,了解定點聯系企業納稅情況並建立涉稅信息檔案,幫助企業解決稅收政策落實和稅收征管中的問題,探索建立大企業涉稅內控測試和風險評價機制。加強對大企業的日常檢查和反避稅工作。探索不同行業的稅收管理方法,逐步建立健全行業稅收管理規范。」(第二十條內容),根據總局上述大企業管理組織機構的建立和對大企業管理的總體工作要求,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認識和具體開展對大企業專業化管理工作:
(一) 轉變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大企業專業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對大企業實行專業化稅收管理是順應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通過實施大企業分類管理,稅務部門能更加深入系統地掌握大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生產經營情況,從而實現集中的深層次專業化管理,同時在執法中為納稅人提供有針對性的高層次服務。為此,各級國稅機關、特別是大企業管理崗位人員必須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做好大企業稅收管理工作的責任心與緊迫感,一是要增強全球金融危機形勢下為大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意識;二是要認清大企業稅收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三是要認清不斷變化的稅收環境中做好大企業稅收管理所面臨的更高要求。只有確立正確的大企業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對大企業實行專業化管理的重要性作用,才能為做好大企業專業化管理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並付諸實際行動。
(二)調整機構設置,配備大企業專業化管理的專門人才
建立大企業專業化稅收管理機構,有利於打破過去層次過多、職責不清、難以量化考核的管理結構,有利於管理的專門化、成本的最小化、服務的最優化,有利於執法的統一性、人才的集聚性、復雜問題處理的有效性。在總局設立大企業管理機構的基礎上,相信不久各級國稅機關相繼都會建立大企業專業管理部門,作為區縣級國家稅務局,筆者認為:應當選擇適合本地大企業征管實際的管理機構,如設立大企業管理分局,直接對本級管轄范圍內的大企業實施納稅服務、稅款徵收、日常管理、納稅評估等各環節的垂直管理(可不再區分原轄分局,不分內外資企業性質等),同時據以設立相適應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專業化管理崗位(可分行業、分類別、分規模等),並可對本地區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實施駐廠管理,充實配備一批適合大企業專業化管理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大企業管理人員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熟練掌握稅收法律、法規、政策,更要熟悉掌握財務會計、計算機、企業管理、行業專業知識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可通過專門崗位培訓、自學成才等途徑盡快適應高標準的大企業專業化管理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數量精幹、類別齊全的大企業專業化稅收管理隊伍。
(三)明確工作目標,探索大企業專業化管理的具體方法
大企業稅收管理的工作目標是:適應大企業跨區域生產經營、內部管理水平較高、依法納稅意識和維權意識較強的特點,對其在較高管理層面上實施相對集中、更具針對性和專業化的稅收管理和納稅服務,形成對大企業高水平、高效率的稅收管理能力,具體應當做到:
1、科學選定管理對象,全面熟悉企業情況。目前被確定為國家稅務總局大企業管理司的首批定點聯系企業45戶,其中:國有企業31戶、民營企業4戶、外資企業10戶(其繳納稅款比重佔到2007年度全國稅收收入的23%左右)。各級國稅機關自上而下也應當盡快按照篩選標准確定具體的大企業管理對象,在選定對象的基礎上,了解掌握大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納稅申報情況,主要是針對其內部的組織機構、生產經營、財務核算、納稅申報等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可通過聽取企業情況介紹、查閱相關資料、生產經營現場實地查看等方法,掌握大企業的整體概況、特別是對集團企業,還要對其涉及的成員企業產品結構、生產工藝、產品營銷等客觀情況進行重點掌握,並建立起相應的大企業基礎信息電子檔案。
2、搞好納稅服務工作,實施稅務風險管理。要針對大企業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稅收服務,及時受理和解決企業提出的稅收政策方面的咨詢等涉稅訴求,開展針對性的稅法宣傳和政策解讀,同時針對發現的不足和問題及時提出管理建議,與企業方共同探討在對外投資、收購、重組等生產經營重大項目、財務管理方面的涉稅風險問題,特別是不久前,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於徵求《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意見的函,指引分別就風險管理機構和崗位、風險識別和評估、風險應對策略和內部控制、信息與溝通、監督和改進等問題做出規范和闡述,其目的是指導和幫助大企業建立稅收風險內部控制機制,該指引的正式施行後,相信能促使大企業防範自身稅務違法行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不斷提高納稅遵從度,並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沒有遵循稅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財產損失或聲譽損害。
3、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強化稅源監控管理。現代稅源監控管理必須充分運用信息網路技術,建立和完善以現代技術手段為支撐,以信息管理為主、事務管理為輔、形成科學嚴密、信息化和專業化相結合的稅源管理體系。鑒於大企業組織機構龐大、經營領域廣泛、關聯交易頻繁、內部結算復雜,稅源管理難度較大的特點,要進一步完善現行重點稅源監控分析管理體系,改變常規的按行業、分散監控管理方式,建立大企業專業化信息管理監控平台,其中包括對大企業組織機構、關聯企業的基礎資料庫、申報資料庫、外部信息資料庫等,建立大企業分行業經濟稅源分析模型,強化對大企業稅源、稅基的綜合分析,特別是要對企業內部的產業鏈全面實施監控,在對大企業專業化管理的基礎上,特別是對於轄區內的超大型企業可採取駐廠稅收管理的方法(我局於2007年1月在省內率先成立駐廠稅收管理組,進駐重點稅源企業集團,取得了較好的專業化管理效果)對其實施全方位直接化的稅源監控管理,從而掌握稅源管理主動權,防止涉稅問題發生。
4、加強關聯企業管理,防範稅收轉移流失。在大企業專業化管理工作中,特別需重視關聯企業管理。企業集團為獲得最大利益,一般具有較強的人為操縱轉讓定價傾向,集團內的關聯企業間往往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進行業務往來交易,通過從稅負較低的企業(包括享受稅收優惠企業)將費用分配或轉移至稅負較高企業,或通過稅負較高的企業採取轉讓定價等方式直接轉移利潤至稅負較低的關聯企業,達到擴大低稅負企業所得稅稅基,減少高稅負企業所得稅稅基,總體達到稅負較輕的目的。為此,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增設的「特別納稅調整」這一章,借鑒國際慣例,對防止關聯方轉讓定價做了明確規定,同時增加了一般反避稅、防範資本弱化、防範避稅地避稅、核定程序和對補征稅款按照國務院規定加收利息等條款,強化了反避稅手段,有利於防範和制止避稅行為,維護了稅法的權威性,所以在大企業專業化管理工作中要特別注意充分掌握和運用。
⑩ 教育培訓行業稅率多少
一般納稅人(連續12個提供教育培訓服務銷售額達到500萬元及以上)適用6%的增值稅稅率,小規模納稅人(連續12個月提供教育培訓服務銷售額不足500萬元)則適用3%的增值稅徵收率。
教育咨詢類公司,營改增後稅率是6%,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的徵收率。
一般納稅人適用增值稅的稅率,計稅方法為一般計稅方法。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
小規模納稅人適用增值稅徵收率(3%),計稅方法是簡易計稅方法。即
應納稅額=銷售額×徵收率
(10)大企業稅收服務培訓擴展閱讀:
增值稅
一、銷售或進口貨物除列舉的以外增值稅稅率,第一項規定:「納稅人銷售或者進口貨物,除本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外,稅率為16%。」
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增值稅稅率,第四項規定:「納稅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稅率為17%。
三、農業產品 13% 包括植物類、動物類。
四、糧食、食用植物油 13% 糧食包括稻穀;大米;大豆;小麥;雜糧;鮮山芋、山芋干、山芋粉;經過加工的的麵粉(各種花式麵粉除外)。澱粉不屬於農產品的范圍,應按照17%徵收增值稅。食用植物油包括從植物中加工提取的食用油脂及以其為原料生產的混合油。
五、其他貨物 13% 包括自來水、暖氣、冷氣、熱水、煤氣、石油液化氣,天然氣、沼氣、居民用煤炭製品圖書、報紙、雜志飼料、化肥、農葯、農機、農膜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貨物。
六、出口銷售貨物0 原油,柴油、援外出口貨物、天然牛黃、麝香、銅及銅基合金、白金、糖、新聞紙等國家規定不予退稅。
正常應該入無形資產科目,然後進行攤銷。
支出的後續費用
借:管理費用
貸:銀行存款
如果是支付的產品采購加價,則記入產品采購成本;如果支付的是廣告基金,則
借:銷售費用
貸:銀行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