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發展
新生代農民工更期待未來的發展,大多數人有著自己創業的夢想,對未來的渴望超過第一代農民工,對未來的人生軌道也有一定的規劃,但是往往因為喜歡享受,總是離自己的預期目標很遠。
與第一代農民工求生存為主不同,學技術成為第二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長以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56.9%的第二代農民工認為打工是為了多掙錢,但也有高達62.6%的人未來有做老闆的打算,「有自己的事業」是他們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由於第二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較高,因此他們對文化精神生活也有著強烈的需求,很多人認為看電視、看報紙都只是較低層次的精神需求,但由於收入較低,他們只能選擇比較廉價的文化消費方式。調查顯示,31.2%的人在工作之餘選擇學習,56.2%的人希望當地有關機構能組織開展各種技能培訓。
第二代農民工在選擇工作時,非常關注「對人的尊重」,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會認可。調查中,第二代農民工對一些公司控制加班時間,進行人性化管理非常滿意,認為這樣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工作的信心和動力更大。
調查顯示,盡管目前城市的管理、服務與青年農民工的實際需要相差甚遠,但仍有27.4%的人希望一直呆在城市參與城市建設和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廣東省青年幹部學院青年研究所所長譚建光認為,這說明第二代農民工內心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他們希望參與城市種種公共活動,體現自己的價值。
「民工潮」興起於改革開放初。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個又一個躁動的身影,告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義無反顧地闖進陌生的城鎮,匯聚成讓人嘆為觀止的億萬農民工大軍。一方面似乎是永遠洶涌的「民工潮」,另一方面民工開始迴流。2007年,湖南勞務輸出達109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30%,近年,湖南各地紛紛對回鄉創業者制訂優惠政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務力度,提倡和鼓勵「勞務湘軍」回鄉創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湖南全省已有約30萬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創辦「迴流型」企業3.3萬多個,吸納近120萬農村勞動力。
80後農民工的生活逐漸被城市化,他們在穿著、飲食習慣、價值觀念、談吐、思維方式等方面逐漸與城市的孩子接近,城市的「向心力」日益增強,如何為他們提供就業教育機會、提高他們自身素質、完善進城配套政策等已成為當前政府部門思考的課題。許許多多像萬春水一樣的老民工回鄉後一去不還。取而代之的是小傑這樣的年輕娃子。他們有文化,有想法,更加的不安分。這些80後民工的精彩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結果,那就是外出、賺錢、回鄉、建房、再出來,已經不是民工們外出打工的唯一選擇。人生的路,在農民工的腳下,越走越寬。
『貳』 政治題 黨和政府為什麼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原理」來解釋,該原理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屬於人民群眾范疇),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新生代農民工是新時期新階段城市建設的貢獻者,該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所以黨和國家高度關注民生問題。
附:政府和社會需要為新生代農民工做些什麼?
首先,要建立多種途徑,方便新生代的農民工繼續接受一定的教育和技能培訓,政府可以給與一定的補助。其次,要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不斷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疏導,加大對他們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投入,幫助他們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調適,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耐挫能力,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廣大職工有尊嚴地生活,實現體面勞動。然後,要繼續加大勞動法律監督力度,督促有關部門依法查處侵犯職工權益的行為,不斷擴大勞動爭議調解工作的覆蓋面,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為新生代農民工撐起一把保護傘,讓他們能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後,要完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適合農民工流動性強這一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真正地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__^*) 嘻嘻……希望有幫到你~求採納求採納哦
『叄』 形勢:如何進一步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400字左右
(一)加強技能培訓。不管是採取那種方式妥善解決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本身的素質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創新培訓模式,採取職業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創業人才培訓等多層次地加大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力度,切實將新生代農民變為「專業農民」,將新生代農民工變為「技術工」或創業者,切實解決他們的衣食之憂。
(二)完善政策配套。雖然近年來,我市在戶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廉租房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一些有益探索,但還應繼續完善幫助農民工進城落戶的問題,更好地為農民進城落戶做好服務;研究農村土地和資產權益保障以及促進其貨幣化、資本化的問題,增強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發展的能力;研究為農民工進城提供住房保障的問題,最大限度保障農民工在城鎮的住房需求;研究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問題;要研究提高農民工醫療保障水平的問題等,逐步完善政策配套。
(三)積極鼓勵創業。我市正在實施的引導返鄉創業和鼓勵發展微型企業,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為此,建議繼續實施積極的鼓勵扶持政策,首先財政要加強保障,要將扶持返鄉創業、微型企業的扶持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並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體制和機制。其次要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在鼓勵和扶持創業的積極作用,探索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微企創業的資金擔保機制。同時,小額擔保貸款政策,也要針對自主創業的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合理政策探索,擴大貸款對象范圍,放寬貸款條件,下放審批許可權,提高貸款辦理效率。第三,在已有稅收優惠的基礎上再加大優惠力度,逐步扶持壯大我市農民工創業群體。
(四)解決子女入學問題。一是新生代農民工由於工作流動性大,子女在城區就近入學時可能無法提供勞動合同、工商執照等有效證件,造成子女無法在城區定點農民工子女學校就讀的情況,為此建議農民工子女入學提供村委員的必要證明即可入學的優惠政策;二是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存在上學遠且交通不便的情況,建議按照適度集中的原則,多建農村寄宿制中小學;三是針對農民工特殊的情況,建議對困難農民工子女上學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政策。
(五)加大公共服務力度。政府公益設施,如體育文化娛樂設施、政府公租房在分配、使用時應充分考慮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需求,給予大力傾斜;積極推進進城農民工納入社區化管理,加快農民工黨、團、工會的組織管理;切實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各種經濟利益,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制定和發布不同行業的工資指導標准,加大執行標準的監督檢查力度,規范企業工資支付行為,落實用人單位欠薪保障、企業工資支付信用等制度,切實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工資權益保障。同時,建立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向農民工提供各種保障服務、文化娛樂以及情感交流互動平台,政府要大力推進和扶持,將其建成真正的農民工交流感情、互通信息、追求感情歸屬的「農民工之家」,滿足其心理歸屬需求。同時,也可向杭州「草根之家」學習,引導建立一些民間非正式組織。
『肆』 應該採取哪些措施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對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回不去,城市難融入」的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專先應確保各項產屬業的健康運轉,並實現低端產業的轉型升級,讓新生代農民工有業可就。同時,農業機械化及產業化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醫療、教育、養老、住房方面,則需破除城鄉藩籬,向農民工和農民提供公平、可行的社會保障,不能任其在大都市毫無保障地赤膊上陣,還要作為家庭支柱而獨自承擔留守兒童、老人的教育、養老負擔。如果單一個體承擔著太多壓力,甚至承載著整個家庭的生存、發展,其一旦處於失業狀態,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可想而知。
『伍』 如何做一名新生代農民工
「是『閃閃發光』的『閃閃』。」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柴閃閃,身穿著墨綠色工作制服,介紹自己的時候,眼神里透著一股認真勁兒。
柴閃閃建議政府在政策上進行扶持,讓更多的企業加大對入職農民工技能提升的力度,提供持續「再培訓」的資金投入。同時要針對農民工群體,開展適時性、適用性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柴閃閃還建議適當增加農民工廉租房配比,或支持企業多渠道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減輕生活成本,引導他們主動學習、提升技能、改善生活。
「我們要不斷學習進步,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柴閃閃不滿足於在郵政系統的業務練兵比賽中頻頻獲獎,他還在國家開放大學就讀在職的行政管理專業,「現在社會在發展,傳統企業在轉型,機械化、科技化都在不斷更新,我們也要多『充電』,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提升自己的技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陸』 如何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是「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80後、90後,這批人目前在農民工外出 打工的1.5億人裡面佔到60%,大約1個億。他們出生以後就上學,上完學以後就進城打工,相對來講,對農業、農村、土地、農民等不是那麼熟悉。新生代農民工是中國特有群體, 國外並未有學者對農民工政策進行專門研究。在就業政策方面國外沒有相關研究,國外進行的相關領域研究主要是分別從土地政策層面、戶籍政策層面、社會保障政策層面進行的,在此可以借鑒。國外學者在土地政策層面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多。
1、建立公平合理的農民工報酬、社會保障等機制。 一方面政府通過法律逐步實行社會保障強制制度,強制所有用工單位為其員工繳納養老、失業、工傷和醫療等保險,按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國家要建立適合農民工的社會保險的機制,建立相應的社會救濟制度。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憂患意識,鼓勵他們購買適合自己的保險,特別對於一些工種比較危險的企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可以鼓勵他們購買意外傷害保險,使得他們在遭受意外事故後生活各方面更加有保障。
.2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技術培訓 新生代的農民工比起老一代的農民工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學習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可以由政府組織,對有接受技術培訓意願的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就業培訓或者其他繼續教育,在政策上、資金扶持上給予一定的幫助,力求提供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培訓內容以具有初級技術含量的項目為重點,培訓方略以人力市場供求為導向,這樣能夠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率和收入水平,同時也提高了社會生產率。
3、有條件分階段的將新生代農民工轉變成市民 我國國情現狀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導致了不可能無條件將所有的農民工及其子女轉變成城市居民。但通過限制設定條件,逐步地實現農民工轉變成市民是完全可行的。政府可以把在城市中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並居住了一定時期的新生代農民工轉變成城市居民。 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就是從體制和機制上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問題,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也可以說,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是新機制最受益的單位,那麼,農村中小學校的經費需求,到底達到什麼樣的「度」才能保障基本需要?最有發言權的是誰?應該是我們經費的使用者——農村中小學校,如果我們不能提出自己的基本需求,政府又依據什麼來予以保障呢? 所以,無論是從責任、義務、利益各方面來看,我們的農村中小學都應該站在保護學校和學生合法權益的立場上,客觀真實、全面細致地反映學校教育教學對資金的基本需求,積極主動地編制學校預算。新機制能否成功實施,管理是關鍵。所以要以此次改革為契機,建立健全農村中小學規范的預算制度,保證學校的每筆開支有根據、有來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監督。
『柒』 如何認識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發展困境doc
當前,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20歲-30歲之間的新生代農民工已是數量龐大的農民工主體,數量達1億人左右。他們有著不同於上一代農民工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今天面對新形勢,他們在城市面臨著不少新的困境,比如:迫切的婚姻問題、身份認同問題等,因此亟須對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這些困境予以關注。
想當城市人 無奈門檻多
(一)婚姻:難以走進「圍城」
根據2008年2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公報顯示,2006年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以下佔16.1%;21歲-30歲佔36.5%,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新生代農民工正處在婚戀的黃金年齡,但受限制,處於難以走進「圍城」的困境。
受職業限制找不到愛情。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農民工在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佔58%,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佔52%;在加工製造業從業人員中佔68%,在建築業從業人員中佔80%。尤其在建築業、加工製造業方面幾乎都是新生代男性農民工的就業首選。這些工作臟、累、苦,工資待遇不高,風險大,很難獲得女孩的青睞,也難以獲得與女孩相處的機會。
同樣,在一些玩具加工業、電子產品組裝服務業、紡織制衣業等廠子里則是新生代女農民工成群結隊,同樣苦於「戀愛無人」。這些單位新生代女農民工占絕大多數,加上她們在戀愛上一般比較矜持,不好意思主動和廠外的男性接觸,所以她們的婚戀也成了老大難 問題。此時,職業搭起的圍牆正束縛著這些青春萌動的新生代農民工。
收入水平偏低影響愛情發展。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調查,從收入水平看,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水平總體不高。新生代農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間的佔16.9%,1001元-1500元的佔21.6%,701元-1000元的佔26.6%,501元-700元的佔23.4%。其中能准時或基本准時拿到工資的佔75.3%,偶爾拖欠的佔17.4%,經常被拖欠的佔7.3%。經濟是一切的基礎,新生代農民工的愛情與婚姻,同樣需要經濟條件為基礎,愛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上,這也影響到新生代男性農民工未來的擇偶。(二)身份:非城非鄉
從職業上講,新生代農民工已是產業工人的主力軍。根據統計,目前農民工數量上已遠遠超過原有城鎮戶籍的公有制二、三產業的職工,達到我國工人總數的2/3以上,作為生產主體支撐著國家的工業化,是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全國總工會2007年組織開展的第六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農民工在第二產業中的分布佔64.4%。從行業來看,農民工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其中製造業所佔比重最大,佔全部職工的31.9%,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佔9.4%和9.1%。而城鎮職工中在製造業中就業的比重只有22.8%。2008年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當代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價值觀研究———基於江蘇省蘇南、蘇北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抽樣 調查》顯示,75%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屬於工人群體,定位為產業工人,僅有8%的人認為自己是農民。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流動性強,多數企業都還沒有把他們當作穩定的產業工人;另一方面,他們承擔著城市最累、最苦、最臟、最險的工作,他們與城市產業工人相比,享受不到應有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權,處於城市裡的社會底層。
從地域上講,新生代農民工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是市民。新生代農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嚮往城市生活。與老一代農民工「白天機器人、晚上木頭人」的單調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農民工要尋找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泡網吧、下迪廳、染頭發、穿時髦服裝,對攢錢並不十分看重。他們講究的是「心隨我動率性(彰顯)自我」。新生代農民工通常也會在春節時回家一趟,但那僅僅是「禮節性的儀式」,對家鄉的鄉土認同更多的是包含著對親人的感情,對農業活動則缺乏濃厚的感情和興趣。他們更傾向於改變現狀,想在城裡有喜歡的工作,買房子,娶妻生子,真正融入城市。2007年發布的《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有27.4%的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在務工城市買房成新「客家」;50.2%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幹得好,願意待下去」;「再干幾年回家」或「想盡快回家」的加起來只有不到2成《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狀況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於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選擇「在打工的城市買房定居」。他們手機的擁有比例高達72.9%,絕大多數人的通訊方式都很現代化。但城市顯然還沒有做好接納他們的准備,依然是「經濟接納、社會拒入」。
從法定身份上講,新生代農民工仍然是農民。當前受戶籍限制,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農民。新生代農民工一部分是在城市裡出生長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城打工,他們沒種過地,不會種地,更不願意種地,普遍存在著農民不愛地,農民不愛農,農民不識農,「輕農、厭農、棄農」意識嚴重。雖然戶口在農村,他們更傾向於把自己定位為城市人,壓根兒就沒准備再回農村,出來長見識的同時,希望能夠和城市人一樣「體面地活著」。(三)職業:高不成低不就
新生代農民工不同於父輩,就業期望甚高,但仍面臨困境。
就業期望高與敬業精神差。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崗位比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實工作。一項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敬業精神差,且職業流動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換工作0.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農民工僅為0.08次,其跳槽頻率是其父兄輩的近6倍,即使能夠做到「敬業」,也很難做到真心「愛崗」。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為「生活、生產環境和閑暇時間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歡那個工作」或者只是「想換個環境」。並且新生代農民工在獲得工作的同時還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娛樂、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強。新生代農民工以獨生子女為主,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這種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不切實際的就業意願,即只希望找那些社會地位高、條件好、工資高的工作。加之有父母做其強大後盾,生活壓力小了很多,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跳槽,主動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環境。
就業期望高與職業技能低。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對農民工的素質需求也發生著變化。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報告顯示,農民工初中文化程度佔70.1%,高中文化程度佔8.7%,比以前高出8.54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但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較低,缺乏必要的專業培訓、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不了解工業生產或現代化服務業的基本規范,同現代非農行業對勞動者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國務院研究室2006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僅佔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佔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佔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佔76.4%。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84%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參加技能培訓對找工作有幫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農民工沒有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有高達62.6%的新生代農民工未來有做老闆的打算「有自己的事業」是他們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們不願像上一代農民工那樣承擔城市裡低端的重體力活,又無法勝任復雜的技能型和知識型工作,難以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定位,基本上只能從事體力運輸、建築小工、工業加工以及低層次服務等勞動密集型、重體力、低報酬行業。同時過於頻繁跳槽,使得他們對每個行業、崗位只能作蜻蜓點水式的了解,每一項職業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學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復始,也形成惡性循環。沒有過硬的職業技能,他們很難融入城市,並且體面地生存。
(四)落戶「三壁壘」
根據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在流入地長期居住的願望強烈,但高門檻限制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
經濟壁壘。2006年3月27日《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發布後,經調查,許多省會城市都將農民工購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為落戶條件之一。目前房價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對於收入微薄卻喜歡大手大腳花錢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他們能夠實現的積累非常有限,這種以貨幣構築的以經濟壁壘取代身份壁壘的新門檻對普通農民來說仍然是難以逾越的,這也是他們融入城市的一大經濟障礙。
素質壁壘。目前不少省會城市落戶要求農民工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少地方仍然要求達到大專文化程度。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公報顯示,2006年,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 程度佔90.0%。這對以初中為主要群體的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也是進城落戶的一大障礙。並且不少地方對農民工進城落戶實行二元待遇。比如重慶市2006年8月1日實行了《關於解決進城農民工戶籍問題的意見》,重慶公安局就指出,「本市農民工在主城落戶的條件實際上大大降低,而在重慶務工的其他省市的農民工要落戶重慶主城區,文憑「門檻」沒變:仍需大專以上學歷。且購買的住房人均面積達到30平方米以上,並實際居住。
社會福利壁壘。我國各地社會福利系統不兼容。我國戶籍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省級為改革單元,以城市為中心展開的。一些省份已在省內實行城鄉戶籍統一,但省際之間人口自由遷徙障礙依然較大。各地社會福利系統的不兼容是制約人口省際遷移的重要因素。解決矛盾還須深化城市改革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快速轉型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兼生,社會進步和社會代價共存。一億多人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正處在適齡期,目前他們首要面臨的大問題就是婚姻問題。《勞動合同法》出台後,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雖較上一代農民工有所進步,但仍然得不到維護。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雖然職業期望高,受職業技能低的限制,即使有心擺脫賣苦力的低級打工狀態,也普遍感到力不從心,只能從事城市人不願乾的臟、苦、累、風險大等邊緣職業,就業環境差,勞動時間長,工作量大,勞動報酬低,基本權益難以得到應有的保障,享受不到應有的國民待遇。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新生代農民工一旦進入城市新環境,鄉村社會規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道德行為失范(即自律性喪失),這樣,新生代農民工農村不願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們心理預期高於父輩,耐受能力低於父輩,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時,在職業技能低、經濟收入差、無住房、受歧視、討不到老婆等的連鎖反應下,貧窮和光棍的結合,對城市社會的沖擊將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受戶籍限制,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定位為城裡人,但城市仍未作好接納他們的准備。相反既有經濟門檻,又有素質門檻和福利門檻,即使這樣,他們仍不願回到農村。它意味著,農村 不是退路。也意味著,新生代農民工必須依賴於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那種將農村作為「蓄水池」的政策概念完全過時了。這樣,新生代農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動人口集中的城市邊緣區、老城區,交往的對象多為老鄉,社會結構呈現單一化、封閉性的特點,形成一個自我隔離的孤島。在那裡,弱信息、弱發展機會、弱資源的再生性以及弱勞動力聯系,貧困和孤島的經濟效應往往意味著缺乏發展的機會,與主流社會脫 節。他們處於非城非鄉、進退失據的境地,面臨著雙重邊緣化的狀態和貧困化不斷加劇的境況中。
由於沒有戶籍,他們就業受限制,《勞動法》第3條規定的「勞動者有平等就業的權利」很難從紙上權利轉化為現實權利。入城的新生代農民工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價。大多數農民工只能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尋找一些城市人的「剩餘」工作。很難獲得一種地位資源的積累,更不用說實現一種地位向上的流動。生活來源決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無業便無依,將使這一部分人處於游動不定的狀態,具有遊民的特徵,成為隨時可能妨礙社會穩定和和諧的隱患。杭州市2008年的案宗中,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犯罪比例佔70%以上,最近剛發布的廣東三大監獄大規模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罪犯九成在26歲以下。並且由於信息網路媒 介的發展,他們也更容易被組織起來共同發出聲音,社會矛盾更容易被擴大和激化。如果繼續將他們排斥在體制外,將他們邊緣化,漠視他們的物質、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們更容易產生怨恨心理,不利於社會治安和穩定。這值得我們警惕!
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是社會矛盾能夠逐漸消弭並得到妥善解決的社會。「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質境遇是有思想的人們的內在本能,這種欲求是消滅不了的,它是一切人類行為的推動力,人通過擴大滿足需求的活動走向幸福的社會,要是封鎖了這條路,人就只有一個辦法了:壓制並掠奪別人使自己致富而使他人變窮」(米瑟斯《自由與繁榮的國度》)。
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的種種差異及面臨的困境,對當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戰。並且,這種挑戰將日益變得清晰、緊迫。 保障農民工權益的六條建議
一是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
當前,必須加強嚴格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和國家有關規定,推動各類企業同新生代農民工按照平等自願、協商的原則,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嚴格實行《勞動合同法》及相關的帶薪休假制度,保障外來民工休息休假權利,使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經營生活,交友戀愛。要保障農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權利,保障農民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權利,要依法保障農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
二是進一步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
要轉變管理理念,轉變由過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戶籍人口,轉變到同時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動人口,並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讓農民工參與到城市管理當中來,增強他們對城市的認同度。農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對進城農民工「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政策要求,完善對農民工保護的相關法規,出台對農民工權益保護的專門規定,加大政府部門的執法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三是改革勞動就業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要極探索建立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就業制度,打破城鄉分割的勞動就業制度,將城市和農村勞動力視為一個整體,納入城鄉協調發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採取一體化的就業政策和管理體制,讓農民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上公開、公平的開展就業競爭。要創新農民培訓轉移機制,大力加強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轉移就業能力。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就業提供就業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
四是按照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
當前要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戶口管理結構,打破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身份限制,盡快改變目前農民工身份轉換滯後於職業轉換的現狀,實行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人在哪裡工作、生活,就在那裡登記,就納入當地的管理范疇,建立以常住戶口、暫住戶口為基礎的戶口登記制度,實現城鄉戶籍一體化,實現戶籍管理由靜態化向動態化的轉變。
五是要更多關心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實改進服務形式,讓流動圖書館、流動電影院真正走進農民工中間;文化設施要向農民工開放;要積極扶持打工者文化團體,不要「讓農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話。
六是積極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社區生活
要依託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綜合活動室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公德、法制宣傳、市民素質等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和吸納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社區自治組織和各類學習型、服務型、文體型、公益志願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區民間組織,使新生代農民工逐步融入社區生活和社區管理,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爐。
『捌』 政府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相關優待政策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鎮,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即在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版、社會保障制度、權教育制度、權益保障制度、資源分配製度等方面使他們獲得公平的對待,提供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因此,政府要認真研究,制定一個可操作性的方案,設計一個可考量的融入城鎮的社會指標體系,如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穩定就業並有若干年工作經歷;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有一定的適應城鎮生活的能力;有比較穩定的經濟基礎等等。
比如
在國家、省、州的統一部署下,一些地區從2010年起開始實施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工作。公共租賃住房供應對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即:新就業職工和有穩定職業並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來務工人員。關於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保障問題,符合條件的將能夠逐步納入保障。國家、省、州相繼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社會各階層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難」問題,也將得到逐步改善。
『玖』 當前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
所謂新生代農民工也就是現時的流動新力軍,以蟻簇形式話躍於城市各行各業。其中大部分人從事加工服務業。在各地,習慣將非本地戶籍的流動打工簇統稱為農民工。農工民和其它一個流動人群官員有一個明顯的區別,無論流動到那官員都是當地的主人。無法切身感受到農民工這個弱勢群體的辛酸。而農民工則被邊緣化。新生代農民工多是改革開放後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後代。也是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人口。也就是過去的留守兒童或者流動兒童中的大部分長大後的新一代。80後出生的農民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分界線。他們走的還是父輩的路子——進城尋夢.
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最大區別是他們比上一代農民工他們的父輩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許多。再不是當年大字不識幾個的群體。與此同時新生代農民工在思想上有了質的轉化。著重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他們意識到了自已這個群體在社會中的邊緣化地位。開始尋找屬於自已的合理社會地位。然而!現時主要制爪他們的還主要是他們的權利、義務和被認同這個問題上受到侵害。同時這些侵害也正在教下一代農民子女走到與政府相對立的面上埋下仇恨的種子!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例如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教育,國民感、同工同酬等。畫餅充肌是解決不了的。
1.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2.健全法律,嚴格執法;
3.轉變政府職能,克服「缺位」、「錯位」問題;
4.加強農民工工會和非政府組織建設;
5.加強培訓,提升農民工人力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