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參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省市縣三級決策體系中的優先位次、轉變觀念、創新思路
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納入對縣區黨政班子的考核內容。引導農民群眾轉變觀念,要通過宣傳發動和政策扶持,引導農民群眾增強提升自我的主動性,提高務農的積極性,從被動接受培訓向主動參加培訓轉變。
2、整合資源、系統推進
各級財政配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經費,農業部門內部整合資源,要將新型職業農民工作與其它業務工作充分結合起來。比如在培育工作的技術指導環節,與實施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相結合。通過聘請創業培訓師、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業老師等,提高學員的理論水平。
3、完善培育模式、及時總結推廣
探索職業農民培育路徑,完善總結新型職業農業培育模式,即「理論授課、網路輔導、基地實訓、認定管理、幫扶指導、扶持發展」。將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骨乾和負責人打造成職業農業的領軍群體。
將農業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回鄉青年通過培育,扶持發展成為職業農民的新生群體。
(1)基層農技推廣業務骨幹培訓班擴展閱讀: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市縣各級對培育工作沒有清晰的思路和得力的措施,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的創新精神不足,仍然按部就班的依照傳統工作思維和模式實施,試點工作的「試點」成效不明顯。部分地方領導由於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缺乏了解和認識,對培育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高。
2、政策扶持不到位。
雖然各地都出台了扶持政策,但因為扶持力度不夠、可操作性不強和宣傳不到位等原因,對農民參與培育的吸引力不夠。
3、農戶參與培育積極性、主動性不高。
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民群眾都是被動的接受培訓。一是由於扶持政策缺乏吸引力,市縣制定的扶持管理辦法多難以兌現,且無實質內容,很難調動農民積極性,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含金量不足,農民參加培育後就算領到高級職業農民證書,其作用都不是太大,農民不願參與。
4、經費投入不足。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同於一般技術培訓,需要系統、專業、長期的培育,所需資金較多,但實際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市縣配套資金少,有的縣區並未配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經費。
Ⅱ 如何加強基層黨務骨幹培訓的培訓工作
(一)創新方法途徑,激發黨員參加教育培訓的內在動力1.深化先鋒實踐教育。引導黨員積極投身創先爭優活動,自覺參與黨員關愛幫扶生活困難群眾行動和黨組織服務創新創業行動,使黨員在助推發展、服務群眾中普遍受教育。在農村開展向常德盛同志學習和「雙帶三評」等活動,推廣常德盛「鄉情工作法」。在街道社區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和黨員志願者服務活動,推廣陸仁華「仁愛工作法」。在國有企業開展爭創「四強」黨組織、爭做「四優」共產黨員活動。在機關開展「雙千服務實踐」活動,深化「雙結對」和「三服務」活動。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開展「服務企業促發展、轉型升級爭先鋒」活動,推廣陳惠芬「融和工作法」。在社會組織開展以「公平正義、誠信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提升公信力」活動。教育、衛生等領域要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創新活動載體,引導黨員在主題實踐中接受教育,增強黨性。
2.推進黨員教育培訓項目化管理。在各級黨組織提供各類主題黨課的基礎上,深化與圖書館、教育培訓機構、培訓基地的合作,繼續辦好「先鋒講壇」、「名家進名企」等教育培訓項目。大力整合社會性、區域性公共教育資源,著力搭建以基層黨組織主題黨課為「主課」、社會公共教育為「選學」、網路教育為「輔導」的綜合型黨員教育平台。通過採取菜單式選學、專題輔導、案例分析、知識競賽等方式,增強黨員教育培訓的吸引力。
3.發揮現代信息傳播平台作用。加強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和黨員電化教育,充分利用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開展黨員教育培訓,大力推進市基層黨建信息平台規范化建設,努力打造成為融黨員教育、管理、監督、服務為一體的黨員教育管理網上平台。辦好《七月陽光》、《陽光周刊》,完善各級黨建網站、網上黨校功能,探索運用在線學習、「紅色簡訊」、手機報等手段,不斷創新黨員教育培訓方式方法。
(二)健全各項制度,構建黨員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1.健全黨員經常性教育制度。堅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為主,組織黨員積極參加黨內集中教育活動。進一步嚴格黨內組織生活,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完善民主評議黨員、談話談心、黨員思想匯報等制度,定期開展黨員黨性分析評議活動。根據黨員不同需求,分期分批開展黨員集中輪訓,扎實開展農村黨員冬訓工作。落實黨校和培訓機構「在幹部培訓中增加廉政教育內容,明確相關課程設置,確保廉政教育課時」的規定,深入開展基層黨員幹部反腐倡廉經常性教育。
2.健全黨員教育培訓考評制度。針對不同單位、不同類型、不同行業黨員特點和實際,探索建立黨員教育培訓積分考核制度,推行《黨員先鋒卡》,對黨員參加組織生活、教育培訓、公開履諾以及先鋒實踐活動等進行登記,實行量化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年度民主評議黨員、黨內評比表彰的重要依據,調動黨員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健全黨員領導幹部講黨課制度。結合領導點評創先爭優工作,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和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定期為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講黨課,圍繞黨員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深入淺出地作出解答。組織開展優秀黨課教案評選活動,不斷提高黨課質量和效果。
4.推行黨務工作者資格認證制度。在街道社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積極推行黨務工作者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探索開展社區專職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試點工作,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人才庫。以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書記為重點,探索推行社會化招聘、契約化管理、專業化培訓、市場化運作模式,逐步建立非公有制企業黨務工作者職業化管理體系。
(三)加強資源整合,提高黨員教育培訓的實際效果1.開發整合黨員教育培訓陣地資源。發揮各級黨校在黨員教育培訓中的主陣地作用,不斷提升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加強黨員服務中心(站)和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建設,進一步完善功能,強化服務。依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崑山基地」、蘇州市基層黨員幹部培訓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示範基地等,建立一批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資源共享的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利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革命紀念館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精心培育一批黨員教育培訓示範點。
Ⅲ 如何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素質
當前農技推廣人員結構從目前縣級農技隊伍現狀來看除了少數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高級農藝師外,主要有以下三種構成模式:(一)學歷高,缺乏實踐經驗。
主要集中在剛步入農技推廣隊伍的80後的畢業生,這部分人占的比例大約在30%左右。
他們的優勢是年輕、精力充沛、專業對口,大多是農業、植保、農技推廣方面的研究生、本科生,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功底,但是實踐經驗幾乎為零。
為了升學就業,城裡的孩子從小就遠離農村這一實踐基地,對農業的一般操作規程基本不了解。
農村的孩子雖然吃、穿、花都從土地上來,但自己根本就不涉入這方面的工作,原因有二:一是學習壓力大,二是父母不讓干這又累又臟的農活,所以對其也是什麼都不懂,幾乎也談不上什麼實踐經驗,如果說有,也只是從父母口中聽到的皮毛而已,所以這部分80後的孩子是極端性人才,一手重、一手輕,即重理論輕實踐,有知識缺經驗。
(二)學歷低,實踐經驗豐富。
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的年齡段,這一部分人占的比例在50%左右。
他們的優勢是實踐經驗豐富、思想境界高,工作態度好,肯長期深入農村做技術推廣,且任勞任怨,做到了「干一行愛一行」。
他們的經驗大多是通過多年的不斷學習和自身的勞動總結出來的。
因此,經驗豐富,貼近農業、貼近生產,但是學歷偏低,知識結構單一,知識老化。
他們的專業知識大都是通過函授、繼續教育得到的,基礎比較差,他們是那時的農技推廣工作中的主力軍,但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與高效農業多樣化發展。
不少農技人員只懂糧棉油,不重視「優高新」。
面對廣大農民調整種養結構、發展效益農業的新要求,知識儲備不夠,技術更新不快。
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反映速度慢,對農民迫切需要了解的市場行情,對作物產前產後服務無力支持。
有的對現代的辦公工具(電腦)不會使用,不適合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
(三)既無學歷又無實踐。
這部分人主要是所學專業不對口還有部分轉業軍人和幹部家屬。
他們占的比例大約在15%左右。
他們除了愛崗敬業、思想品質好、在業務上幾乎是沒有優勢。
他們干其他工作是強將,但對農業科學知識學得少用得少,對一些基本的農業科學知識沒掌握,光憑有一顆熾熱的心是遠遠不夠的,是不能滿足農民科技種田要求的。
二、解決方法面對以上三種構成模式,建議解決的措施有三種:(一)面對學歷高、經驗少的這部分人。
一是要給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具體參加到每個項目的實施中去,從項目制定到實施自始至終參與,並包村、包戶、包項目;
二是讓他們與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老資歷的農藝師結合在一起工作,從而間接的取得實踐經驗;
三是要讓他們與種田能手、科技致富帶頭人多聯系,掌握各種作物具體的實踐經驗。
這部分人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多:一是多動嘴,即「多問」。
虛心向老同志和同行學習,老同志實踐經驗豐富,他們成功的經驗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可以直接為所用。
多動嘴還包括「多講」,農技推廣要求推廣人員既要做給農民看,更要講給農民聽,變深厚的理論知識為淺顯的科學道理,讓農民一聽就懂;
二是多動眼。
多動眼就要到田間看,只有多到示範戶田間實地看、看苗情、看病害、看操作,才能發現問題,多動眼包括多看書,多看書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整體素質;
三是多跑腿。
多跑腿就是要多下鄉到示範戶田間調查,只有多跑腿多調查,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掌握和了解當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發展動態,才能對症下葯,指導生產。
通過多種措施讓他們盡快把理論知識
Ⅳ 如何有效提升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能力
(一)面對學歷高、經驗少的這部分人。
一是要給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專他們具體屬參加到每個項目的實施中去,從項目制定到實施自始至終參與,並包村、包戶、包項目;
二是讓他們與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老資歷的農藝師結合在一起工作,從而間接的取得實踐經驗;
三是要讓他們與種田能手、科技致富帶頭人多聯系,掌握各種作物具體的實踐經驗。
這部分人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多:一是多動嘴,即「多問」。
虛心向老同志和同行學習,老同志實踐經驗豐富,他們成功的經驗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可以直接為所用。
多動嘴還包括「多講」,農技推廣要求推廣人員既要做給農民看,更要講給農民聽,變深厚的理論知識為淺顯的科學道理,讓農民一聽就懂;
二是多動眼。
多動眼就要到田間看,只有多到示範戶田間實地看、看苗情、看病害、看操作,才能發現問題,多動眼包括多看書,多看書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整體素質;
三是多跑腿。
多跑腿就是要多下鄉到示範戶田間調查,只有多跑腿多調查,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掌握和了解當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發展動態,才能對症下葯,指導生產。
Ⅳ 通過基層農技推廣希望學習什麼知識解決什麼問題
通過培訓從整體上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促進農業行政部門與農業推廣、科研、教學單位以及企業等加強銜接配合,逐步建立較為穩定的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制度。
Ⅵ 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的項目發展歷程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農耕歷史的農業大國,早在堯舜時代,後稷就從事「教民稼檣、樹藝五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而周朝也開始設立專門的機構和官員進行「勸農」、「課桑」、「教稼」等工作,可以說政府介入、主導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建設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問題。在1951東北試辦了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基礎上,我國於1953年由農業部頒布《農業技術推廣方案》,要求各級政府設立專職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並配備專業人員;1954年,農業部正式頒布了《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條例》,明確規定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機構性質、任務職責等,從而在我國逐步建立起以農場為中心,互助組為基礎,勞模和技術員為骨乾的農業技術推廣網路。隨著集體化的推進和人民公社體制的普遍確立,中央於1962年決定在縣區級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並在這一基礎上逐漸發展起植保、畜牧、配種的專業技術站;1974年國務院號召建立從縣辦農科所、公社辦農科站到大隊辦農科隊、小隊辦實驗小組的「四級農科網」,我國至上而下的、政府包辦的、行政命令主導推動的公營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從此建立起來。
為了完成2013年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農業和農技推廣相關部門要認真抓好以下三項工作:認真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把農技推廣工作納入法制軌道。《農技推廣法》的頒布施行,是農技推廣系統的一件大事,要認真學習,搞好宣傳,依法規范我們的行動,用法律保護推廣者的權益,把農技推廣工作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當前,要以推廣法為依據,穩定農技推廣機構、隊伍、經費渠道和經營服務。在農技推廣過程中,形成一套服務體系的解決方案,同時,農技推廣系統的幹部和職工要自覺遵守推廣法的基本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做好農業綜合開發和各項基地建設。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做好各項農用物資的供應工作,搞好農副產品收購,不向農民打「白條」。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強化科技興農。繼續抓好扶貧工作。要按右政府提出的要求,抓緊實施年度扶貧計劃。抓好農村計劃生育,抓好醫療衛生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強農業立法工作,依法治農。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明確農技推廣工作的方針和方向,方針是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發展教育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業技術的普及應用;方向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益的農業。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強地縣中心管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明確體系建設項目。主要要抓好:①健全機構,完替功能。已建和在建的地縣中心和鄉(鎮)站要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內部功能,地縣中心要具備試驗、示範、培訓、推廣、經營5大功能;鄉(鎮)站主要是完善綜合眼務功能。②加強地縣中心管理,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搞活內部運行機制,調動廣大幹部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中心的作用。③認真貫徹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人事部、財政部和國家計委聯合發出的《關於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通知》精神,強調穩定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繼續做好定編定員工作,對新充實的人員要保證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聘用制人員必須經過考試或考核合格方能聘用,堅持條塊結合,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對「三權』下放了的鄉(鎮)站,要加強業務管理和組織領導,鄉(鎮)站的財產屬國家(集體)所有,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平調,更不要隨意調整人員和削減事業費用。深化改革,搞好服務,創辦經濟實體。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主要是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這就要從農村著手,農技推廣部門應圍繞發展農村市場經濟,以搞好技術服務,增加農民收入,推廣農業技術,辦好各類優質農產品基地為主要內容,深化各類改革措施。農技推廣工作的改革一方面是改革管理體制,建立綜合管理機構;另一方面是改革運行機制,轉變職能,建設基地,創辦實體,形成體系、基地、實體相結合的改革格局。深化這兩方面的改革 。
Ⅶ 提高農技推廣人員業務素質有哪些
建立農技推廣人員知識技能培訓的長效機制.農技推廣是直接服務於農業生產的專業性工作,從事農技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知識要得到不斷的更新,所以要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力度,建議採取三種培訓辦法建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機制。
一是送出去培訓。要有計劃地組織技術骨幹到大專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新科技示範園及農業較發達的地區業務進修、實習試驗、參觀學習、經驗交流等,增加知識、豐富經驗、拔高視野,拓寬思路,為改進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現狀做好知識儲備;
二是請進來。要定期不定期地邀請國家、省市知名專家教授、農業企業老總、成功人士及有關領導給基層農技人員開展技術講座、技術培訓和專題學術報告和國際國內形勢報告,提高專業人員專業水平、政策水平和責任意識;
三是加強內部交流。要有計劃地開展縣、鄉鎮、村之間的經驗交流、參觀學習、觀摩考評等活動,有效提高農技人員的實際水平。通過培訓,使其及時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7)基層農技推廣業務骨幹培訓班擴展閱讀:
工作內容包括:
(1)採集農業技術信息,進行分類、加工、處理,把農業科技、農產品供求和生產資料等有關信息發送給農戶;
(2)向農民推薦農作物和畜禽、水產的優良品種並傳授與之配套的種養技術;
(3)向農民傳授動植物營養和病蟲害診斷防治技術以及農產品標准化等先進、實用的生產技術;
(4)開展農業生產的田間或現場技術指導工作;
(5)開發推廣農業科技產品,解答當地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等技術問題,提供農業生產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咨詢;
(6)編寫有關農業生產的技術資料,組織開展技術培訓。
Ⅷ 如何舉辦一次涉農和農技人員培訓班
在為期一天的培訓班上,結合農村財務管理情況,住村幹部董海林從農業生產類、農村社會保障類、農村生活類、農村組織建設類、支持少數民族發展類等七大類惠農政策入手,為大家詳細講解了政策的概念、資金來源、享受對象、標准、辦理程序等,還講解了涉農資金監管及如何正確使用國家財政資金等方面的內容,還對填制原始憑證、付款憑單等具體事項進行了現場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