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進行企業文化培訓
1、增強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從而增強企業凝聚力
「企業文化具有增強企業和諧一致,培養員工歸屬的凝聚作用」。[1]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基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價值的企業文化將對企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造就不同的企業文化,而適合的企業文化則成就企業的發展與壯大」。[2]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長期存在於企業中。
(1)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
人是有感情,特別是中國人,是最懂得感恩圖報的。對於員工我們不要太苛刻,要實行人性化的管理。所謂人性化的管理就是要切實從員工利益出發,合理制定員工的工作時間,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不剝奪員工的剩餘價值,尊重員工,公平對待每一個員工。這樣員工也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我公司一向貫徹實施人性化管理,切實從員工利益出發,制定了合理的管理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對員工賞罰分明。公司領導考慮到現在的就業壓力,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對內招聘員工子女,解除了員工的後顧之憂。
(2)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企業發展
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不斷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使員工的素質能夠融合到企業文化中,適應企業不斷變化發展的需求。這種融合越融洽,企業的凝聚力也就越強。企業不僅僅要在技術上培訓,更主要的是培訓員工的職業素質,道德水平等方面,使他們的心理素質能承受住打擊,不至於在企業危難關頭亂成一團,穩定的心理素質有助於在危急時刻理清思路,找到一條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凝聚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形成了。
2、尊重員工,充分行使員工的主人翁責任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人民翻身做主,成為社會的主人,這種使命感形成了我們的凝聚力。所以領導者要發展企業,壯大企業,不應該只憑一己之見,而應該廣泛聽取、搜集員工的意見,讓他們積極參與。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同時也可以讓員工購買企業的股票,讓員工成為企業的持股人之一,從而使他們感受到主人翁地位,更加增強了工作的動力。員工是企業中舉足輕重的夥伴,是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一個人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當一個人得到激勵以後,往往可以發揮出更加出乎意料的力量。「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在對職工的研究中發現,按時計酬的職工其能力僅能發揮20%—30%;而受到激勵的職工,由於思想和情緒處於高度激發狀態,其能力可發揮到80%—90%。這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後所發揮的作用相當於激勵前的三四倍」。[3]員工的士氣得到了鼓舞,凝聚力也隨著這種鼓舞而逐步增強。
3、薪酬是促進員工工作的原動力,是增強企業凝聚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穩定的收入才能更好地調動工作地積極性,並且收入的多少從一個方面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是對於付出的回報,是企業對於員工的認可。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錢雖不是唯一能激勵人的力量,但金錢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激勵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金錢是許多激勵因素的反映。金錢往往有比金錢本身更大的價值,它可能意味著地位和權力」。[4]在收入的分配上如果太平均主義,會造成員工的懶惰,從而造成員工志氣低落,會使為企業作出貢獻的員工而不滿,使得人心煥散,降低凝聚力。因此在收入的分配上應該實行「按勞分配」,有合理的差距。當員工看到付出和回報成正比時,員工會對企業產生一種信任。這種信任有利於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企業凝聚力。
4、個人發展是增強企業凝聚力不可缺少的環節
金錢的滿足只是人的最低慾望,個人的發展則是它的升華。我們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以知道,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階段: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種需求層層遞進。對一些人看來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工作的動力,一個企業如果能夠為員工充分提供這么一個發展空間,使員工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他們對企業就會產生一種歸屬感,認同感,這種感覺越強,凝聚力也就越強。「正如著名的霍桑實驗所揭示的那樣:工作環境的簡單變化可引出生產效率的提高,你可以改變一下辦公傢具的位置,考慮一下員工在不同部門或辦公室以外工作一段時間可帶來哪些效益,採用某種形式的工作輪換機制可能是必要的」。[5]讓員工參加各種技能學習,出國培訓等等都可以激勵員工,增強企業凝聚力。
5、福利待遇是增強企業凝聚力的堅強後盾
良好的福利待遇是一個企業真正關心員工的體現。據報紙上稱,在去年的大學生雙選會上,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不是薪水的多少,而是這個企業有沒有為員工投放各種保險。如果連最基本的醫療保險和養老金都得不到保障,會引起員工對企業經濟實力的猜忌,從而降低工作效率;如果福利待遇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員工會對企業形成一種依賴和感激,這對於增強企業凝聚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公司為每個員工投放醫療,養老,失業等保險,解除了員工的後顧之憂,消除了員工的心理負擔使員工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休假制度中,公司領導也充分從員工利益考慮,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還按工齡給予員工一定的假期,外出療養等,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
② 如何對新進銷售人員進行企業文化培訓
首先,精心准備課件。對原有課件進行修改,除了企業概況之外,還增加了企業文化的內容和公司制度。並對課件內容進行理解和消化,做到瞭然於心,倒背如流。另外,為了鞏固課堂的知識,培訓必有考試原則,根據培訓要求掌握的內容,精心設計了試卷,有填空題、是非題、選擇題和簡答題。
其次,上課時根據銷售人員的身份和工作對象,聯系銷售人員的實際工作來講解企業概況和文化。先談銷售人員學習企業概況和企業文化的重要性,銷售人員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同時還是企業文化的傳播者。銷售人員首先必須熟悉和理解企業的文化,當面對客戶的時候,就成為企業文化的傳播者。只有客戶接受的企業,才能爭取更多的訂單。接下來,開始講企業的發展歷史和總裁簡介時候,聯系總裁創業時候的營銷策略和市場策略,讓他們更多的感受到商場如戰場,只有對市場准確的判斷,正確的決策,才能創造出企業輝煌。在談到公司技術開發、生產實力,營銷網路、售前、售中、售後服務時候,聯系銷售人員的市場推廣、商務洽談以及回款等方面,說明只有不斷地進行新產品開發,設備更新和優質的服務才能爭取更多的訂單,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再次,談企業文化方面著重民營企業的歷史使命和商人的義利觀。 首先,介紹集團名稱、品牌、公司司標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內涵。接著圍繞中國民營企業的歷史使命來談公司目標、企業使命、企業願景、企業理念和企業宗旨等,分析民營企業和外企和國企的差距,堅定奮斗的信念,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從商人的義利觀談企業價值觀、產品質量方針、企業服務准則等,說明現代民營企業家以義為先,義利兼顧的價值觀,以及造福民眾,回報社會的情懷。
③ 求企業文化對市場營銷策略的影響
這種題目太牽強...建議還是換個題目...
就企業文化物質層這個概念說實話個人是不怎麼認同的專,現在對企業文屬化的這種「挖掘」實在是到了一種讓人無奈的程度...
就按照你提到的所謂物質層來看吧...除了產品之外,其他的會對定價有什麼影響么?難道辦公室會裝修會影響定價?太牽強了吧...
至於對定價方法...更是有點莫名其妙了
營銷的問題還是從營銷上去分析比較好,無論是定價的策略還是企業文化,都是和企業的定位相互匹配的。定位在高端,就更關注服務,關注感受,定價更高;定位在低端,就更關注成本,更關注效率,定價較低。
舉個簡單的例子,海底撈可以說是國內企業文化的標桿了,至今沒有見過企業任何一個國內企業的文化方面能超越它。不過海底撈定價能超過粵菜么...明顯不可能...
④ 企業營銷與企業文化的關系的論文選題的研究方法
調查法
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⑤ 企業文化培訓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1.高效培訓。這是有關提高效率的培訓課程,盡管費用高昂,但仍受到高層次職業人士的歡迎。
2.時間管理培訓。此類課程傳授的不僅是工作時間的管理方法,而且還包括生活時間的管理方法。由於時間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因此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很歡迎此類培訓。
3.團隊精神培訓。受西方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意識到,員工整體協作對企業的發展將起重要作用。因此,團隊合作逐漸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對這方面專業培訓的需求水漲船高。
4.營銷技巧培訓。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求企業更加主動、積極地開拓市場。營銷人員要想提高業績,參加專業培訓是非常重要的。
5.客戶服務技巧培訓。客戶是上帝,只有充分滿足客戶的需要,才能實現企業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客戶服務作為一種贏利的好方法。
6.溝通技巧培訓。演講技巧、談話技巧、客戶接待技巧都屬於溝通技巧的范疇。
7.項目管理培訓。項目管理包括對質量、時間、費用等幾方面的管理,其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起到科學協調作用。項目管理可以幫助企業保證項目實施質量,制約實施時間,控制費用等,因此備受重視。
8.薪酬設計培訓。市場經濟要求企業實行市場化薪酬制度,薪酬已成為員工能力差異的一種重要表現。但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缺乏薪酬設計的能力,此類培訓正好滿足了這方面需求。
9.領導藝術情景培訓。此類培訓形式靈活,內容實用,從日常工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小案例出發,教給學員實用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10.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培訓。這門課程包括招聘制度、員工關系、激勵制度等各方面的整體綜合設計,能幫助企業建立從一線員工到高職位員工的科學的標准化監控制度,同時能幫助企業明確僱傭雙方的利益和義務,並使其得到充分的保證。
⑥ 企業文化的培訓需要哪幾方面
1.高效培訓。這是有關提高效率的培訓課程,盡管費用高昂,但仍受到高層次職業人士的歡迎。
2.時間管理培訓。此類課程傳授的不僅是工作時間的管理方法,而且還包括生活時間的管理方法。由於時間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因此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很歡迎此類培訓。
3.團隊精神培訓。受西方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意識到,員工整體協作對企業的發展將起重要作用。因此,團隊合作逐漸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對這方面專業培訓的需求水漲船高。
4.營銷技巧培訓。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求企業更加主動、積極地開拓市場。營銷人員要想提高業績,參加專業培訓是非常重要的。
5.客戶服務技巧培訓。客戶是上帝,只有充分滿足客戶的需要,才能實現企業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客戶服務作為一種贏利的好方法。
6.溝通技巧培訓。演講技巧、談話技巧、客戶接待技巧都屬於溝通技巧的范疇。
7.項目管理培訓。項目管理包括對質量、時間、費用等幾方面的管理,其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起到科學協調作用。項目管理可以幫助企業保證項目實施質量,制約實施時間,控制費用等,因此備受重視。
8.薪酬設計培訓。市場經濟要求企業實行市場化薪酬制度,薪酬已成為員工能力差異的一種重要表現。但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缺乏薪酬設計的能力,此類培訓正好滿足了這方面需求。
9.領導藝術情景培訓。此類培訓形式靈活,內容實用,從日常工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小案例出發,教給學員實用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10.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培訓。這門課程包括招聘制度、員工關系、激勵制度等各方面的整體綜合設計,能幫助企業建立從一線員工到高職位員工的科學的標准化監控制度,同時能幫助企業明確僱傭雙方的利益和義務,並使其得到充分的保證。http://ke..com/view/130645.html
⑦ 企業文化營銷論文給個提綱
一、關於企業文化的界定與認識過程
「企業文化」究竟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先從文化和企業的定義談起。
文化——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如,南齊王融《曲水詩序》稱:「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它是一種歷史現象,每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社會政治與經濟。
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的獨立核算的經濟單位。
企業文化——或稱公司文化,我國有時稱企業精神,一般指企業中長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作風、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的總稱,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對企業成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眾多人的興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統一起來,是企業長期文化建設的反映。其內容大體分為:①勞動文化(主體是勞動者);②生產文化(主體是管理人員);③經營文化(主體是決策層)。它是企業領導倡導、培植並身體力行的結果,通過各種方式灌輸到全體員工的日常行為中去,日積月累地逐步形成。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對企業經營管理發揮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既使領導人更換,也會代代相傳。如大慶油田的「三老四嚴」、「四個一樣」。
二、如何正確認識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溶於企業管理之中,具有目標的一致性。人們對於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認識的深化,既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又是以經濟力量的競爭、抗衡、較量的變化為背景。然而,企業文化又是企業管理從唯理性定義向非理性定義發展的產物。所以說,對「企業文化」定義的表述就具有豐富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國外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也各式各樣。有人認為,企業文化由其傳統和風氣所構成,包括一整套象徵、儀式和神話,它們把公司的價值觀和信念傳輸給雇員。有人認為,所謂企業文化包含為數不多的幾個基本原則,它代表著公司存在的意識。而普遍的看法認為,企業文化是一個信念、價值觀、理想、最高目標、行為准則、傳統、風氣等內容的復合體,是一種精神力量,用於調動、激發目標對象作出貢獻。
在我國,許多學者的認識也有很大差異。一種看法認為,企業文化是個復合概念,由「外顯文化」與「內隱文化」兩個部分組成。「外顯」指的是文化設施、文化教育、技術培訓和文娛活動等;「內隱」是總目標的倡導,要求遵循的價值標准、道德規范、工作態度、行為取向和生活觀念,或指這些內容融匯而成的風貌或企業精神。第二種看法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個企業長期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以及特有的精神風格;第三種看法認為,企業文化屬於「經濟文化」,反映的是企業這個經濟組織的價值觀、目的、行為准則和習慣。企業文化不是一個純粹的企業性概念,更多的是體現它的「社會性」,不僅包括傳統觀念和積淀,也包括現代概念的沖擊影響。當然,也有人從「廣義」與「狹義」兩種形式來分別定義,認為企業文化由物質文化、心理文化和行為文化三部分組成,這和把企業文化分為「硬體」和「軟體」或「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區分法沒有太大的差別。可見,「企業文化」概念具有很大的彈性,其內涵與外延有時可以非常廣泛,大到無所不包,有時又可以十分具體,細致到某個事物。
上述「企業文化」的概念幾乎都是從表象特徵性出發來定義,回答的是「這是什麼?」而運用主義者卻認為,這還不夠,必須回答「它做什麼用?」和「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這兩個課題,筆者完全支持這一立場。因為任何理論只有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才有實際指導意義,才得以檢驗是否具有科學性。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把對「企業文化」的認識描述如下:
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企業長期形成的傳統文化觀念的產物,包含價值觀、最高目標、行為准則、管理制度、道德風尚等內容。它以全體員工為工作對象,通過宣傳、教育、培訓和文化娛樂、交心聯誼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統一員工意志,規范員工行為,凝聚員工力量,為企業總目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