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教師業務培訓班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
1、教學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
2、實踐學科的實驗動手能力;
3、課程教材教法的專業知識;
4、相關學科的廣度;
5、教育學、心理學的個案解析
B. 管理過程中,教師隊伍的培訓模式常見的有哪些
近年來,根據教育部、市區教委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文件要求,按照市教委、市繼教中心的統一部署,學院高度重視教師培訓工作,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和輻射作用,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為中心,創新機制,突出特色,強化措施,統籌規劃,有效開展各類教師培訓,合理構建起國培、市培、區培、校本研修四級教師培訓框架。三年來,承擔國培、市培項目十餘項,新開發多項區級培訓項目,經過共同努力,取得較好的成效。現就培訓過程管理工作總結如下:
一、科學規劃、滿足需要
教師培訓是學院首要工作,是學院研訓一體工作模式的重點。學院對教師培訓項目實行項目負責制,培訓項目由學院培訓中心統一建檔、規劃管理,項目負責人由學科教研員或學科專家擔任。學院在市教委、市繼教中心、市國培辦的指導下,成立各項目專家組,結合成人學習理論、成人心理特徵、管理心理學原理和學員的特點和現狀,在培訓目標、方式和內容的設計中力求做到找准起點、突出重點、創新規范、務實高效。學院本著「立足需要、按需施訓、注重實效」的原則,重點滿足參訓學員五個層面的需要:
1.生活的需要。吃、住、行和安全是培訓最基礎的問題。學院在培訓經費有限的條件下,在學院附近尋找相對條件較好的住宿賓館,靈活多樣地為學員提供可口的三餐,多種方式解決學員在市區內的交通問題,為學員安心學習提供保障。同時,通過多種對話方式,加強與學員的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學員的需要,適時作出調整。
2.尊重的需要。參訓學員應是培訓的主體,做以學員為中心的培訓,做學員滿意的培訓是培訓者共同的追求。培訓應該培養學員的自信心,維護學員的自尊,發揮學員的個性,作為培訓者我們應該更多地採取傾聽與協商的方式。
3.專業的需要。從中小學教師知識結構出發,教師培訓主要是完善基礎性知識和本體性知識,培養條件性知識,豐富實踐性知識。不同的培訓學員專業需要不盡相同,培訓管理者應通過調研分析找到學員發展的基礎,形成規范合理的方案,並制定合適明確的培訓目標。
4.交往的需要。培訓過程中安排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交往活動,通過小組研討、班級主題沙龍等方式滿足學員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溝通信息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培訓中通過組織競賽活動、主題交流活動、評選活動以及科研論文和研究成果發表和交流活動等方式來滿足學員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全力投入、自主管理
對於教師培訓工作,學院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培訓前多次組織相關專家召開項目論證會,科學地設計培訓方案。在培訓過程中,加強培訓的過程管理,深入學員之中及時了解學員們的不同需求,面對學員提出的要求和問題,學院總是盡全力加以解決。
在培訓過程中,嚴格執行既定的培訓方案。學院為每個培訓班配備了雙班主任,實行學院管理和班級的自主管理相結合,培訓中嚴格學習紀律,嚴把學習質量,加強溝通和交流,形成了和諧、合作、務實、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
為了保證培訓的質量,及時反饋培訓效果,學院培訓中心定期召開班委會,採用個別訪談、主題沙龍和調查問卷等形式,在每個培訓階段加強培訓的調研工作,並及時作出調整,確保培訓質量。
三、團隊協作、注重實效
學習共同體建設是教師培訓提高實效,形成長效的重要方式。在培訓活動中,聘請了全國、重慶市和區縣級的專家教授做教學示範、專題報告和座談交流,聘請了本區名師、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學校校長組成導師團隊,擔任各小組的學習指導工作。遴選全區學科教學的優質學校組成教學實踐基地,組織全區市級骨幹教師組成影子研修的指導教師團隊,同時,為學員開放中國知網漫遊帳號,以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通過學習資源建設,為學員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培訓班在本區教學實踐研究交流的基礎上,安排指導教師團隊與培訓學員赴周邊區縣開展教學交流活動,與名師一道共同展現不同教學風格,切磋教學技藝。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得到了相關區縣進修學校、教研室和活動學校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媒體、雜志社的關注。
總之,培訓過程的組織管理關鍵在於科學規劃、管理規范、工作落實、過程激勵、務實高效。教師培訓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科學規劃,滿足學員的不同需要,同時加強團隊合作,重視學員的自主管理,實現了培訓管理的張馳有度,收獲了滿意的培訓成效。▲
C. 國外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幾種主要模式
與職前師范教育相比,中小學技師在職培訓(進修)的目標要復雜的多。這專復雜多樣的培訓目標決定了培屬訓模式的多樣化,就當前的情況看,國外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主要模式有:以課程為基礎的在職培訓;以學校為基地的在職培訓;以學校為中心(或以學校定向)的在職培訓;以大學與中小學協作進行的培訓;以「教學法中心」進行的培訓等等。以課程為基礎的在職培訓「以課程為基礎的在職培訓」,是一種傳統的在職培訓模式。各國一般都採用這種模式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這種培訓,按時間分為「長期課程」培訓和「短期」培訓。「學歷培訓」和「學位進修」都屬於這一類。這種以課程為基礎的在職培訓,一般都按培訓機構決定的課程和教材進行,主要用講授方式(或通過電視、函授)傳授知識、技能。其中「長期課程」培訓一般一至三年,結業後發給證書,「短期」培訓只集中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一般不發證書。這種培訓模式,其優點是能使學員較系統地學習某些課程的理論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和學歷;其缺點是使學員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
D. 論述教師專業發展的4種模式
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對教師職業專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結合教師職業專業化發展趨勢,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是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學習,勇於創新,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因為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專門培養人的職業,它不僅要求其從業者具備豐富和厚實的多方面的知識,而且更需要從業者掌握系統的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和一定的規律。通過終身專業訓練,掌握教育專業知識技能,要抓住機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加強學習,在教學中堅持理論探索,與時俱進,打破學科界限,增強教育智慧,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
二是要在教育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作為課程建設共同體中的一員,有責任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有責任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反思,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積極地應對教育新思想、課程新理念、新方法。要對自身教育行為及其效果進行分析與思考,尤其要將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深入研究,尋求答案,認真觀察、總結自己的教育行為與過程。要牢固樹立起信心,保持一顆善於發現、善於探究的好奇心,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使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得以進步和發展。
三是要成為教育研究的主體。教師的研究意識、主體意識是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教師的教育實踐內在地包含著研究的意義。決不能僅僅從知識的傳遞出發去理解教育,那樣,教師只能是一個教書匠的角色。要以教育的科學推動科學的教育,充分認識到教育科學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意義。要確立教育科研就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的觀念,要確立教育科研的激勵機制,倡導教師教育科研意識,實現由經驗管理型想科研管理型轉變,由教書匠向專家型轉變。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優化育人環境。要把教育科研作為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教師教學、教研水平的提高。
四是要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在教育工作實踐中,校本培訓是教師全員培訓的一種重要方式。校本培訓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在專家的指導下,教師全員參與;是以教師所在學校為主陣地,立足本校教育教學活動,結合教師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再學習、再提高,旨在提升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建立教師崗位成長機制;是以體現終身教育思想,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創新能力,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為目的的一項重要措施。校本培訓符合學校實際,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有利於解決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學習需求,便於實施全員培訓,緩解工學矛盾,形成教師教育的內在動力,有利於加強教師之間的協作和交流,增進團結與友誼,能夠形成良好的校內人文環境。
E. 教師業務培訓有哪些
一:教師培訓內容
教師校本培訓的內容可以根據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專長創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傳統的課堂灌輸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採用教師培訓與攻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難點相結合的培訓內容。以此謀求各校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並建設起一支能夠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人格,具有扎實科學文化基礎,創造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
二:校本培訓有五種類型:
一是學校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的培訓;
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訓;
三是區域民俗文化、歷史遺產的培訓;
四是學科事業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
五是優秀教學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訓。
三:培訓課程建構有五大模塊:
(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
(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
(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
(4)現代教育技術
(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
四:拓展資料: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由教育部、財政部2010年全面實施,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 「國培計劃」包括「中小學教師示範性培訓項目」和「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項目」兩項內容。
中小學教師示範性培訓,主要包括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班主任教師培訓,中小學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培訓等示範性項目,為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培養骨幹,作出示範,並開發和提供一批優質培訓課程教學資源,為「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項目」和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主要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同時,引導地方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培訓計劃主要包括農村中小學教師置換脫產研修、農村中小學教師短期集中培訓、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2010年起實施的高校一共有9所,即2+7高校。2指兩所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廣州大學,7指七所師范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
五 具體請參考網路: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
F. 中小學教師培訓以實施什麼為主要內容
教育部關於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
教師[2013]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根據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對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要求,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教師培訓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但也存在著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質量監控薄弱等突出問題。為主動適應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求,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現就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增強培訓針對性,確保按需施訓。中小學教師培訓要以實施好基礎教育新課程為主要內容,以滿足教師專業發展個性化需求為工作目標,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各地要將上述要求貫穿於培訓規劃、項目設計、組織實施、質量監控全過程。根據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教師提高培訓和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等教師發展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開展針對性培訓。實行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分析制度,建立與中小學校共同確定培訓項目的新機制。
二、改進培訓內容,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各地要將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技能作為培訓的主要內容,以典型教學案例為載體,創設真實課堂教學環境,緊密結合學校教育教學一線實際,開展主題鮮明的技能培訓。實踐性課程應不少於教師培訓課程的50%。要將中小學教師專業標准、師德教育和信息技術作為通識課程,列入培訓必修模塊。遵循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國家制訂教師培訓課程標准,建立資源共享平台,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強優質課程資源建設,重點建設典型案例和網路課程資源,積極開發微課程。
三、轉變培訓方式,提升教師參訓實效。各地要針對教師學習特點,強化基於教學現場、走進真實課堂的培訓環節。通過現場診斷和案例教學解決實際問題,採取跟崗培訓和情境體驗改進教學行為,利用行動研究和反思實踐提升教育經驗,確保培訓實效。改革傳統講授方式,強化學員互動參與,增強培訓吸引力、感染力。
G. 比較參與式教師培訓與其他幾種培訓模式的區別
為了使中小學教師盡快接受和適應新課程新理念,各級各類師資培訓機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培訓之中,其培訓組織形式多種多樣,但總體可以分為兩大類:講座式培訓和參與式培訓。
傳統的師訓課堂,我們一直沿用著講座式,當前課程改革培訓中,人們越來越推崇參與式。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覺得這兩種培訓方式各有優缺點。於是作多角度考察、比較、分析、從而對著兩種培訓方式在師訓課堂上的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對講座式培訓的分析
講座式培訓是培訓者按照培訓計劃以定論的形式系統地向參培教師傳授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一種教師培訓方式。這種培訓方式是單向度的信息傳輸,參培教師只需接受、理解培訓者所傳輸的信息。但對信息的接受、理解也有被動與主動之分:如果是被動地聽講座,那麼參培教師對培訓者所傳輸的信息缺乏興趣,動機,不能積極地把所學知識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識系統和行為系統,他們僅僅是一個接受信息的容器,許多參培教師聽完講座之後,往往感慨「聽起來蠻有道理,可就是不知道到底怎麼做」,可見這種培訓方式有著不可忽視的局限性。
第一,不利於調動參培教師的學習積極性。由於課堂中缺少參培教師的參與,他們的心理容易疲勞,因而學習積極性也就難以調動。而且長此以往,會導致他們對參加培訓產生反感。
第二,忽視了參培教師的個性差異。參培教師有著千差萬別的經驗基礎和理論素養,也就是有各自不同的理論需求,如果我們僅僅要求他們被動地接受培訓者預先安排的同一內容,那麼對多數參培教師而言是不公平的。
第三,對參培教師今後的課堂教學有直接影響。參培教師如果長久被動的聽講座,那麼他們對培訓內容容易忘記,而對教學形式則很容易直接模仿,即使我們在講座中不斷提醒他們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但他們往往無所適從,而最終仍然直接搬用培訓者所用的教學形式。
然而主動地聽講座是參培教師對培訓者所傳輸的信息進行理解、選擇、加工的過程。這一過程能使新的理論知識融合到他們自己的理論系統當中,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綜合思者,並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因而主動地聽講座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第一.有利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人數的培訓。講座式培訓能較好地發揮培訓者對培訓內容、教學節律的控製作用,有利於培訓者按時完成培訓任務。而且參加講座式培訓的人數無嚴格要求,可以以大班制,鋪開大面積培訓,加快培訓進程。
第二.有利於參培教師快捷、准確、系統掌握理論知識。培訓者用最快捷的方式把最前沿的教學理論知識、教學改革動態准確地、系統地展現在參培教師面前,使他們開闊眼界,領略現代教育的氣息,為他們進行教學和科研提供有利的理論基礎,又可避免他們在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
二、對參與式培訓的分析
參與式培訓是培訓者創設情境或給予材料充分喚起參培教師已有經驗和理論,在平等、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和共同分享並生成新的經驗和理論的一種教師培訓方式。這種培訓方式的信息傳遞是雙向性、多通道,它的優越性相當明顯。
第一,參培教師的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參與式培訓既可以共同研究一些必要的共性問題,也可以依據各人的經驗、要求解決的問題的不同而選擇個性問題,而且參培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研究方式,用多樣化的學習研究方式取代原來單一的接受式。因而在內容選擇和學習研究方式上均使參培教師的共同與個性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第二,促進參培教師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反思過去教學實踐,在合作交流中分享他人和自己的既得經驗,從而提升為自己的教學理論。在這個過程中參培教師不僅獲得了理論知識,而且他們的教學研究能力和與同行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較大的提高,這對他們今後的教學與科研具有範式作用。
第三,有利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這么說。我們的參培教師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長期受傳統教育文化的熏陶,他們不可能在短時期內真正接受大量新理論,也不會在短期內產生根本行為轉變,參與式培訓使培訓者與參培教師之間展開理論與實踐的對話,他們聯系自己的實踐,共同觀察、分析案例或某個問題,最後達成共識,理論的構成反映在實際之中。只有當參培教師親身獲得這種體驗,他們才會自然地接受理論,才能真正自覺運用所學理論指導他們今後的教學實踐。
然而參與式培訓並非十全十美,它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參培教師所獲得的理論知識大多是專家們研究出來了,而我們讓參培教師再重復理論的探索與形成過程,這樣難以使培訓在短時期內大面積鋪開;參培教師所獲得的理論知識較零散,系統性不足,由於個人的認識程度不一樣。有些問題通過討論交流最後也難以達成共識。
三、兩種培訓方式關系的分析
講座式培訓和參與式培訓是兩種較大差異的培訓方式。
第一,培訓內容的來源不同。講座式培訓的內容來源於培訓者廣泛收集近期有關教育研究成果、教學方法、教改動態等的基礎上,結合培訓者的認識、形成的系統專題作為培訓內容,直接傳授給參培教師;而參與式培訓內容往往是一個中心概念派生出許多信息點,然後由師生共同參與研究確認,或者是某個案例引發一系列的思辯,最後上升為某個方面的理論知識,這些內容是隨著參與研究的深入而逐漸生成的,它緊跟著當前教育改革的新趨勢,既有普遍性又有個別性,這正是參培教師的迫切需要。
第二,培訓組織形成不同。講座式培訓特別是被動型講座式培訓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整個課堂培訓者滔滔不絕地講解,參培教師手忙腳亂地做筆記;而參與式培訓組織形成多種多樣,它包括相互討論、案例分析、經驗分享、教學觀摩、角色扮演等,強調「經驗」、「活動」、「討論」、「交流」、「個性」,體現多元化的培訓組織形成。
第三,師生角色不同。講座式培訓中培訓者是權威、是信息提供者,標准答案的發布者或核實者、是傳遞上級行政命令的「二傳手」,參培教師是信息和命令的接受者,是受訓者,培訓者與參培教師之間是一種「我→你」式單向傳遞等級分明的師生關系:而參與式培訓中培訓者與參培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培訓者從「神壇」上走下來,成了參培教師的「協作者」、「合作者」,與他們一起學習研究、共同提高;參培教師是培訓內容和形式的主要創作者、是非常豐富的培訓資源、是培訓者的「合作夥伴」。培訓者與參培教師之間是一種「你←→我」式雙向互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第四,培訓理念不同 。講座式培訓和參與式培訓確立了各自不同的基本理念。講座式培訓是以通過傳輸適當的理論以達到參培教師接受理論,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式為目的,就象給蓄電池充電一樣,給參培教師「補充」一些必要的理論知識。而參與式培訓著眼於參培教師在思想上、方法上的真正轉型。就像利用已有的風能、水能、原子能發電一樣,讓他們親身經歷理論形成的過程,然後自然的接受理論的結果。
參與式培訓與講座式培訓二者聯系密切,相互促進。一方面講座式培訓是參與培訓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參與式培訓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參與式培訓也是促進講座式培訓的重要條件。通過參與式培訓促進參培教師掌握和理解講座式培訓內容。
四、結記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點認識。
認識之一:在重視效益特別是關注速率的培訓中,我們應該將講座式培訓和參與式培訓緊密結合,不能單一地把其中一種作為唯一的培訓方式。講座式培訓有它的優勢。特別是能調動參培教師主動接受的講座,它能在短時間內使參培教師大量接受教育理論的精華,提升他們的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參與式培訓能使培訓課堂民主、活躍、個性化,讓參培教師成為培訓的「主人」,使他們適應並喜愛培訓課堂,欣然獲得和應用理論知識。我們結合運用,不妨在參與式培訓中增添小講座,在講座式培訓中增強參培教師的參與度,使得兩種培訓互相融合,取長補短,提高培訓效率。
認識之二:傳統的講座式培訓並非全盤否定,而參與式並非毫無暇疵。它們各有其優勢,也有其局限性,關鍵要看參培教師的需要,要看研究的是什麼樣的問題,不同的參培教師、不同的問題,適合的不同培訓方式,這需要我們因地制宜選取培訓方式。
總之,講座式培訓與參與式培訓都是很重要的培訓方式,我們應該靈活地運用它們來進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努力提高培訓效果。